推荐文档列表

语感培养与语感迁移

时间:2021-10-02 17:48:48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语感培养与语感迁移

    (浙江省三门中学 张章献)

    语文能力,概言之可以分为听、说、读、写四大类,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如何联系?靠语感。语感 在有效的阅读中得到培养,得到提高。而写是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从这个角度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语 感并能顺利地向写作迁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

    国家教委在1990年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初中阶段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有这样的明确要求— —“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语文学习中语感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倾向,而教师如何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感 受力,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界的重视。

    一、语感培养

    语言感受力最主要是依靠阅读来培养,并在长期的阅读训练中不断得到积累。语感培养具体从以下三个主 要方面着手。

    (一)培养对字词的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 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要培养学生敏 锐的语言感受力还远远不够,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

    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 。这是由语言符号中的“共同性”和“个体性”决定的。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特别区分了语言和言语的差别:语言是一般的,按一定法规组成的完整的符号系统 ,其语词和语义的关系是稳定的、静态的,即约定俗成的;言语是个别的,它是语言存在的形式,其语词和语 义的关系往往是变化的,是语言的使用,具有任意性。从语言的理解角度来说,根据一定的语法规则来理解所 得的意义往往是明确、具体的,这就是“共同性”。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以 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特殊意义、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具有个人倾向性,称之为“ 个性化”。

    这种“个性化”又往往是作家在传情达意时有意为之。陆机提出“文外曲致”,刘勰主张“情在词外”, 钟嵘倡言“文已尽而意有余”,司空图赞赏“味在咸酸”之外,都主张写作时,须有“言外之意”,也有的是 作者无法表达的情感。中学生所面对的往往是这样的“个性化”语言。

    此外,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语词。1965年,美国的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