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时间:2023-03-31 09:05:01 洪熔 教育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谈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传统文化,别称文化遗产,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谈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谈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1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消极的就是那些为封建社会统治服务的东西。

  一是君重民轻思想。典型的就是三纲五常的思想,为“权力高于一切”奠定了理论基础,反映到官身上,就是官大一级压死人;反映在群众身上,就是民不与官斗。这一思想沉渣,阻碍了民主思想的进程。

  二是男重女轻思想。典型的就是三从四德的思想。这种思想目前在中国广大的农村还非常普遍,阻碍了社会的平等进程。

  三是封建迷信思想。几千年来的占卜之术、鬼神崇拜、求佛成仙等等思想,阻碍了现代科学的发展。

  四是消极的为人处世思想。几千年来养成的官场潜规则、处世潜规则,使社会交往非常复杂和势力化。人与人交往总是互相设防,留有余地。更是出现了人情大于法律,人情大于公理的问题。

  谈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2

  文化,是一个相对复杂和广义的表述,我们姑且将“文化”理解为“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我们从这个角度切入,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

  在学术界,一直有一种说法:中华文化是一种早熟的文化。如果稍作留意,我们便可发现,时至今日,对中华民族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化巨匠,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孔子、荀子、韩非子、孙子,庄子、孟子,他们几乎从各个方面奠定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基础。道家、儒家、兵家、法家都是在这一时期萌芽和发展。

  从积极方面来说,它们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多样性和基础性的东西,比如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道法自然”思想,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因材施教”思想,法家的“依法治国”思想等等,都为早期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强劲的动力,使得华夏民族很早便能屹立于世界文明之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所以,勤劳、勇敢、善良、守信、坚强、乐观等等,都是深刻融进中华文脉里的积极因素,也正是这些因素,使得中华文明成为四大文明中唯一延续下来文明。

  从消极方面来说,一个文明过于早熟,也会产生不良影响。我们稍作梳理便可发现,在春秋战国之后,中华文明史上几乎再无出现类似繁荣的文化井喷现象。直至中华民国,才出现可与春秋战国相媲美的文化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在中华文明发展的早期,便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内向发展的方向。譬如老子的理想状态,就是“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状态;而孔子周游列国,一直竭力贩卖的政治理想也不过是“尊周复礼”,秦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对中华文明造成巨大损失;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后至明代,科举考试专考八股文,极大的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当一个社会的精英阶层都只想着如何中举、如何做官的时候,一个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便会成为疑问。这也是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我们便有了那么多文化巨人,而自此之后,却始终无法超越,甚至在近代遭受侵略的原因。

【谈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相关文章:

略论儒家伦理思想中的生态消极因素12-08

面试的消极因素02-06

谈阅读中的文化因素12-11

成语中的异读例谈12-07

谈口译中的理解问题12-11

谈拼音教学中的趣味导入10-02

谈语文教学中的感悟10-03

谈课文分析中的审美教育10-03

谈从“做”中“学”数学的认识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