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时间:2021-12-07 19:31:56 教育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1

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作 者: 王跃广 作者单位: 河北省巨鹿县巨鹿镇校区 刊 名: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 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年,卷(期): 20xx ""(5) 分类号: G42 关键词: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出改变原有的接受性教学模式,为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课程改革把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摆在突出位置,就是为了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改的主要理念之一。为此,《标准》将“科学探究”列为“具体内容标准”的一个主题,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理解科学本质,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发展创新精神。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新教材的所有探究活动的栏目类型包括“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探究”、“实验”、“演示实验”、“调查”、“设计”、“进一步探究”、“制作”、“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为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供了素材。这是旧教材所没有的。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调动学生的经验,从学生兴趣和生活实践出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验探究、得出结论,从中获得成功喜悦和体验。如“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有的学生就提出种子萌发必须有光的假设,就此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操作,记录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并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强了,从实际中获得新知的能力就随之提高。

  (二)教师要给学生出示导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和探究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多方位多角度考虑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物》中,我在课堂中提出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有生命?植物能否进行呼吸?如果能,怎样进行呼吸?第四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人的由来》中提出人这一物种是怎样由来的?以及人的个体是从哪里来的等,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又如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二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中。

  我设计了四道议题:

  1.植物的组织怎样形成的?

  2.人的器官由四种组织构成,那么植物体的器官是由什么构成的?

  3.构成人体的组织和构成植物体的组织有什么区别?

  4.人的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构成植物体的细胞是否也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然后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最终得出结论。

  (三)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科特点

  利用挂图、标本、模型、实物、投影等探究性实验,演示实验,科学调查,资料分析等,设置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如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中,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生物特征方面的资料,拿到课堂上分析讨论,从而归纳出生物的特征。

  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现代教学法也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自主学习”正是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激励、组织、点拨、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知识的原动力。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切实感到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美好而有趣的过程。如在“致同学们”这节课,增加介绍当代生物科学发展状况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感叹于生物科学的高深和奥秘,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新教材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平常教师习惯要求学生认真听讲,新教材从强调学生自主性学习考虑,从教师语言入手,促进学生爱听、会听、听准。课堂教学中,直观性语言趣味性强,利于调动学生听的欲望;启发性语言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规范的语言,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品质。如在讲授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一节《绿色植物生活需要水》时,可设计了如下引言: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在海洋、大气和陆地之间循环流转,不分昼夜,农田需要合理灌溉,旱灾时,会使粮食减产,甚至颗粒无收。这都说明了什么呢?(学生思考)从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自主学习就是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充分利用工具书、参考书和各种仪器进行学习的方法。例如,设计《绿化校园的设计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花卉、林木、草皮等植物的知识,或访问附近环境优美的学校、社区,吸取其中设计的优点。小组充分讨论,设计出最为理想的校园绿化、美化环境平面图,通过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尝试。

  教学是复杂的活动,巩固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就必须确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正如****同志指出的,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就必须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就需要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全面落实自主学习的新的构想。这些都是课改所要求的。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3

  一、课题提出的现状和背景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此次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是不仅课程体系有了巨大调整,而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结构、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式对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是一种挑战。

  由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能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传统的教育中只过分强调接受的学习方式,缺乏主动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难免培养出一些高分低能的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学生。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竞争表现在诸多方面,但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人才的竞争,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阵地,能否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的教育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对此起着很重要的影响。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应用者,是新性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塑造者,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教师起着关键性作用。而目前在实施新课程中存在着注重了课堂活跃忽视了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注重了学生回答问题活跃忽视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注重了教学中的民主忽视了课堂的井然有序……

  二、 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主要是通过研究新课程下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教师如何转变自身的.教育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等等,通过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老师们尽快明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适应教改需要,走在教改的前列,使教改取得圆满的成功。

  三、 研究的内容

  首先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开始。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再把单纯的知识传递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充当“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而应该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担当起一个“学习促进者”的角色。新课程强调的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如何做好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其次,研究教学习惯的转变。以往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把学生当作接受教育的被动者,课堂上讲什么,怎么讲,讲得深、广、多、寡,对学生的要求等等,主动权始终在教师的手里。常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地丧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将会泯灭。新课程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评价标准也相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的:“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看老师讲课。”新课程要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信息的交流,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追求知识,学会学习。教师如何很好地起到引导作用?

  再次,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人们常说,给学生一地滴水,教师就要准备一桶水。而新课程倡导形式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是一个挑战。因为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选择的课题可能不是教师规定的,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可能是教师始料不及的,有些教师一时难以作出解释。过去教师只需懂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就能胜任教学工作的状况,在新课程逐步实施的过程中已显然不适应了。要求教师必须成为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师。知识大厦没有顶梁柱不行,但只有顶梁柱而无周围墙壁,大厦只能成为高空中的空架子。新课程需要教师的知识储备不是一桶水,而是一条川流不息的小河。为此教师应该怎么办?

  最后,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相应的教学方式。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且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因此,教师要通过哪些方式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及其应探索哪些相对应的教学方式也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四、 本课题阶段研究目标及预期研究成果

  20xx年11月~20xx年6月; 研究目标:教师角色的定位。预期研究成果:改变教学观念,树立教学新理念。

  20xx年9月~20xx年6月;研究目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预期研究成果:新课程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20xx年9月~12月;研究目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不断创新。预期研究成果;总结、交流、体验。

  五、 主要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

  2、《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