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谈师生关系

时间:2021-12-10 11:57:11 教育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谈师生关系

谈师生关系1

辅导员是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其中的`师生关系直接关系到辅导员工作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辅导员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作 者: 冯泮香 作者单位: 山东警察学院,山东·济南,250101 刊 名: 科教导刊 英文刊名: 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 年,卷(期): 20xx ""(34) 分类号: G645 关键词: 辅导员工作 师生关系 学生工作

谈师生关系2

  摘要:为了给技工院校的学生们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加强学校班级的管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本文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入手,简单的介绍一下技工院校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技工院校;班主任;班级管理;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现状

  第一,忽视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在一个班级的管理中,学生才应该是最具有发言权的人,但是很多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很少甚至几乎都不问学生们的意见,只凭着自己以往的经验或主观意识就下决定。造成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变成了“管与被管”。但是一个好的管理模式不仅能让班主任满意,还需要学生们感到满意,只有双方都满意了,才能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只有一方满意的管理模式是不完善的管理模式。第二,缺乏班级管理中的凝聚力。如今,有很多的班主任在选举班干部时要不是自己选的要不就是投票选的,在选举之前并没有特意的培养他们,也没考虑他们的人品和能力能不能胜任这个职位,在选举之后也没有对他们进行思想的教育。班干部的职位也没有轮流的更换,导致了学生之间的不团结,凝聚力不强,遇到义务劳动时也没有学生积极报名。第三,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在大多数的技工院校里,每个班集体都制定了自己的规章制度、班级目标、班规以及奖罚制度,但班级的执行力度却跟不上,导致很多内容都是形同虚设的,甚至有些内容根本就没法实施,更多的内容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偏失。这样的`班规跟一张废纸没什么差别。也很容易造成学生对班集体的不信任。第四,学生与教师矛盾较多。技工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中考失利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同时周围人群对他们的态度导致很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从而进一步导致学生失去学生的热情与信心,久而久之产生了厌学情绪;同时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新的学习环境中,跟不上学习进度,容易导致学生自暴自弃,对老师对自己的关心持怀疑态度,甚至有的学生与班主任产生对立情绪。

  二、如何建立正确的师生关系

  第一,构建多元化管理模式。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教师应该注重抓纪律,培养他们在生活方面的一些好习惯,同时也需要注重培养他们一些好的品质,如教导他们乐于助人,团结友爱,并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让他们参与班级的管理。主任对技工院校的学生们可以适当的“放权”,毕竟学生们才是班级的主体,班干部可以通过投票来决定,而不是班主任自己一个人做决定,当然选出来的班干部需要责任心强、有能力。班级要是有什么事,班主任也可以通过开班会的形式听取建议再做决定,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让学生热爱自己的班级,从而让学生更加的珍惜自己的班级,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这样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就存在了。第二,帮助学生制定目标。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不然就是无用功,学习也不例外。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目标,培养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和拼搏意识,让他们为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去努力拼搏。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进步的空间,辅助他们制定三个目标,三个目标是三个不同层次的,一个是理想目标,一个是一般目标,最后一个是最低目标。让学生们把自己的目标写在二张纸上,一张纸贴在后面的黑板上,让学生们之间互相知晓,监督。还有一张纸贴自己的桌子上,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要加油,勇敢奋斗,不要失去奋斗的激情。第三,合理激励学生。激励学生的方法有很多种,就介绍一些最简单的方法;其一,我们可以用语言激励他们,在发现学生身上一个闪光点时,我们立马进行表扬,表示对他的肯定;其二,可以采用榜样激励的方法,利用考试的名次表,对前几名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后面的学生加油,争取下一次表扬的名单中有自己的名字;其三,采用竞争激励,利用考试的名次表,在班级内部形成一股竞争的风气,鼓励学生们不仅勇敢战胜对手,更要战胜自己,树立更远大的目标。教师做好榜样,使学生真正的信服教师。第四,与家长合作。学生在技工院校学习阶段,老师与家长的配合显得尤为重要,老师需要给家长提供更多的有关就业的信息,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情绪上的变化,另一方面,家长也要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避免一切非智力因素引起的问题,搞好学生们的饮食起居,让学生无后顾之忧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才能更有效的管理班级,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的自律性很好,很少有大的违纪情况发生。对于技工院校的管理最重要的还是对学生心理的管理以及学习上的管理,当学生的情绪出现波动时,我们要及时发现,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开导。当学生的心不在状态时,我们要把学生的心收回来,放到学习中去。让学生把精力都放到学习上去,要求学生不是三分钟热度的状态。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中来,努力拼搏,赢得辉煌未来。

  参考文献:

  [1]吴淑莹.基于高中毕业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xx(08):160+180.

  [2]李敬肖,刘霞.高中毕业班工作的实践与研讨[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xx(12):8-10.

谈师生关系3

  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我国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近日,他应芙蓉区教育局的邀请来到长沙,为老师们上了一堂心理调压讲座。讲座中,他谈到的社会转型时期的师德建设和师生关系,引起了众多老师的心理共鸣和思考。从较长的时段来看,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校园的围墙被无形地冲破,学校和社会融合得日益紧密,师生关系变得微妙起来,老师压力也成倍增长,教育环境面临新的挑战。

  a 现在学生难教,怎么办?

  孩子有个性,也更难管理

  “现在的学生难教,不爱学。”记者在学校与老师聊天时,常能听到这样的感叹。这是一个量变的过程,没有一个老师能说出这种变化出现的具体时间、地点。从教20年的陈红老师常常忍不住把现在的学生与当年的自己进行比较:“我们那时候和老师的关系,是传统版的猫和老鼠,远远地听到老师的脚步声,就会安静下来。现在的孩子比我们有个性,也更难管理,是动画版猫和老鼠,犯了事被老师逮着,还口口声声要老师拿出证据来。”

  钱志亮讲了一个身边的例子。他路遇一手部骨折的男孩,男孩家长和朋友有如下对话:家长说,孩子在地铁口摔伤了手。朋友感叹,真可惜,怎么不在学校里摔伤呢?对这个例子,听讲座的老师感触颇多。听课的一小学负责人说,社会竞争压力加大,家长一方面重视孩子的教育,一方面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老师承担着越来越多教书育人之外的责任,上下楼也要看着学生等等,压力非常大。

  b 师生相处难,为什么?

  社会因素影响对老师的评定

  家长教育期望值提高,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绩效要求加强,日复一日的常规教学带来的职业倦怠,转型时期带来的社会诱惑,让站在三尺讲台上的老师倍感压力。钱志亮的现场调查显示,60%的老师认为“当老师的.烦恼大于快乐”。

  在分析造成老师心理压力的社会原因时,钱志亮谈到择校对于师生关系的影响。他认为,家长抢占名校资源,为孩子的教育进行投资,无形中形成家长与老师之间知识消费关系,而老师实施教育过程,在家长眼中成为服务“消费者”过程,“买卖”关系渗透师生关系,给老师带来社会压力。

  在采访中,很多老师认为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影响了孩子对于老师的评定。一位老师以媒体广议的教师节礼物为例,她说不排除有个别老师收受家长礼物的情况,但绝大多数老师一再告诉孩子们,一句祝福的话、一个拥抱都是教师节礼物,还有很多学校通过禁止家长入校、在校门口设立祝福树的办法引导学生,但各种来源的信息冲击着老师的正面引导,降低学生和家长对老师的信任度。

  c 最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什么?

  老师行使主导作用是关键

  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最理想?亦师亦友。老师们普遍认为,现在的孩子更有个性,更乐于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观点,不再像他们当年一样在老师面前唯唯诺诺。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不是降低老师的威望、放弃老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校园师生关系给老师带来的压力之一就是,老师如何在维护自己的权威同时,尊重学生权利和个性。

  教育部在20xx年曾颁布《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对于老师的批评权作出了规定,而其他的教育惩戒方式如体罚被划定为禁区。长沙市一小学负责德育工作的杨老师说:“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可以塑造的,每个家长都能换位思考,但现在我们拿书轻拍一下学生的脑袋,都有被家长投诉体罚之嫌,对于不求学,甚至厌学的学生,老师更是纠结,如果不管他们则对不起教师这份职业,但是管了他们又怕引火烧身。”

  “如果发现学生早恋了,你会怎么处理?”钱志亮在讲座中用一个学生早恋的问题,解析老师在教育主导作用中拿捏的度。钱志亮提供的建议是,将男孩和女孩早恋的事情发短信告诉双方的父母,让他们的父母参与到教育中来,因为处理这个问题不是老师一己之事,老师需要明白哪些是需要学校、家长、老师和学生合作解决的教育问题。

  为了调适老师的心理压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芙蓉区教育局面向全体教师开通了心理咨询热线,聘请了十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定时为全区千余老师适时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并将在每所学校培训一名心理专业老师提供心灵按摩。

谈师生关系4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系统。师生关系的状况直接影响并决定着教育活动的背景和情景,影响着最终的教育结果。关于师生关系问题的研究,目前已有很多成果,不少专家已从不同侧面对师生关系进行了很有建树的考察。但是,笔者在研究中发现,目前关于师生关系的论题尚缺乏心理学的审视,存有缺憾。众所周知,师生关系具有很强的情感特征,而这种客观存在的情感特征又决定了师生关系对教育教学效果和师生主体性建构及发展的重要影响。师生间情感的强度和积极性变化反映着师生间的心理距离的远近。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师生间的心理互动作为一种动力系统就决定着师生间心理互动的形式及其角色行为,并最终影响教育的结果。

  一、师生关系的本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关系

  师生关系,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它在本质上反映着师生间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其变化与发展取决于师生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在教育活动中,师生双方如果都能如对方所愿,相互之间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如高兴、愉快、满意等,并保持接近或亲密的心理关系;相反,如果其中一方不能满足对方的期望和需要,或者一方对另一方表示不友好、不真诚或发生不利于另一方的行为,就会引起另一方的不安,相互之间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感体验,如抑郁、焦虑、烦躁等,此时双方的友好关系就会中止,或产生疏远、淡漠甚至敌对关系。师生之间无论是亲密关系,疏远、淡漠关系,还是敌对关系,都是师生以情感为中介,以个体的好恶为立足点对对方趋利避害所选择的结果,反映了他们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师生间心理上的距离越近,彼此越易情感相悦,坦诚相见,无所不谈,互相包容,达成共识,进而实现经验的共享,共同成长。此即“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所在。师生间心理距离的疏远则会使双方情感相背,不仅影响各自的身心健康,还会使正常的课堂教学弥散着令人窒息的郁闷气息,甚至是火药味,使教育活动难以开展。

  师生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人而存在和发展的独特方式。教师和学生分别作为一种社会角色,虽然其因特定的目的和任务在诸多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又常常在互动中摆脱既定的“教师”和“学生”角色的束缚,把双方联结在一定的情感氛围和体验中,实现着人格、精神和情感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人们常常强调教师和学生是两种“社会角色”,而忽视了他们首先是有思想、有情感的现实的人,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的工具色彩太浓,而情感色彩太淡。其实师生之间的交往不仅是知识的授受,更是一种知识、经验、思想和情感全方位、深层次的相互交流。在现代教育活动中,任何先进的传播媒介之所以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教育活动中惟有教师才能创造富有情感的教育氛围。事实上师生关系也正是在这种富有情感的氛围中存在、发展和变化着。教师只有认识到师生关系既有特定角色之间的职能关系,也有一般意义上的人际交往关系,既有教学关系,也有情感关系,才可能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投入更多的情感,才可能发挥师生关系中人际情感因素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二、师生关系存在客观的心理位差

  师生关系与其他人际关系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它因教育而生,又为教育而存。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承担着“教”的社会角色,学生承担着“学”的社会角色。社会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期待是一种客观存在,并受一定社会形态下社会关系的制约。教师和学生对角色的期待产生角色意识。教师和学生在角色意识的支配下,彼此又作出行为抉择,“我应该……”“我不能……”。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是一种客观存在,单一个“受”字就使教师处在心理的上位,学生处在心理的下位,使师生间存在着天然的心理位差。更何况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又被赋予了管理学生的权力,学生在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中也就理所当然地被置于半依赖的境地,这种情况尤以集体教学的情景为甚。总之,教育活动的这些特点不仅在客观上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较为充分且持久的交往机会,而且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特征带有“先天”的心理位差。

  “尊师爱生”可谓千年古训,很少遭到人们质疑。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依笔者看,为何不可以是“尊生爱师”呢?这一切皆因社会赋予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地位的定势关系所致。在传统教育背景下,“尊师”不以“爱生”为前提,“爱生”也不以“尊师”为条件。由于师生关系的不平等就导致了学生无条件地“尊师”。即使在应然状态下(如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不管一方如何对待另一方,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由于师者“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而且受过专门训练,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更担负着传承文化、培育人才的社会责任,因此即使师未必贤于弟子,甚至在年龄上与学生相差无几,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也始终处于心理的上位。学生要实现主体性的发展,必须接受教师的熏陶和教诲,尽管弟子未必不如师,也必须始终居于心理的下位。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即意味着学生对教师的半隶属关系,有人称其为“师生代际关系”[1]。像家庭代际关系一样,师生关系中的心理位差虽然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设置了天然障碍,但它也为教师正确地行使和利用权力以完成教育使命提供了外在的'优势,使学生的“听从师命”成为自然。研究结果表明,在师生互动中,无论是互动内容、形式还是互动过程,均带有比较明显的两者相互影响和彼此作用的特征,这与师生关系的主体间存在有客观的心理位差有着直接关系。从积极意义上看,师生间的心理位差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主动引导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别是情感的健康发展。实际上,也正是师生间的心理位差使师生关系成为一种教育背景并具有教育性。但同时,在现代教育活动中,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仅靠教师对学生的支配和管理是难以奏效的。如果教师不注意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师生间的心理位差就有可能加剧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的被动地位,对学生的发展和教育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缩小心理位差以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密切心理联系。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2]。师生间在心理上一旦产生较大的距离,教师也就失去了对学生的教育力量。因此,教育的价值内涵和人文旨趣都可以蕴含在师生关系之中,教育过程甚至可以看做是师生关系形成和完善的动态过程。

  三、师生关系的动态表现是教师和学生间的心理互动

  毋庸置疑,教师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中应当而且必须发挥主导和主动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师生关系的构建是教师的一厢情愿。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有赖于师生间相互的交往和影响,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心理互动的结果。没有师生间的心理互动就没有师生关系。师生间的心理互动是师生关系的动态表现。

  师生关系是“人―人”的关系,是师生互相对话、包容和共享的互动关系。虽然师生间由于社会角色的不同存在着一定的心理位差,其心理互动在某种程度上也不可避免地具有规定性和“控制―服从”的特征,但就其本质而言,师生间的心理互动是师生双方发生的一切相互作用和影响,是一个包括发生在多种情景中的,具有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综合互动关系系统。

  师生双方在心理互动中互为主体,同等重要。教师的角色因学生的存在而有意义。一方面,由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特殊地位,因此,教师自觉或不自觉的言行,如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期望和评价等,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行为,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必然会依据教师的要求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尤其是年幼的学生更以“老师是否喜欢我”、“老师认为我怎样”作为判断自己的行为、能力和自己与老师关系的依据,并因此而影响其学习态度、行为动机及其与教师的关系。另一方面,学生的言行,无论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还是对教师影响的回应,都会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期待会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动力,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会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技能,学生接受和掌握的新知识会给教师的知识结构增添新的内容,学生表现出的时代气息和蓬勃活力又会给教师以鼓舞。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能从我们的学生那里学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在师生关系中,教师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自己的才能,并在与学生交流中体现自己的存在,实现自己的事业理想与人生价值。教师的付出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提高,而且也能使自己精神充盈,品格升华。师生间的这种双向心理互动不是一次性的或间断的,而是一个链状、循环的连续过程,不仅对当时的师生双方产生较大影响,而且还会对其以后的心理互动产生影响。师生正是在这一连续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地交互影响、共同发展的。

  师生间的心理互动通常是为完成特定的教育任务而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如在集体教学的情境中,每个教师通常主要以学生集体为教育对象,每个学生又接受多位教师的教诲,使师生间的相互影响具有辐射性和弥散性,这是师生间心理互动的主要形式。但由于师生间的心理互动在更多的时候并非是一对一的,而是表现出一个教师与多个学生之间的互动,这就使师生关系失去了专一性,不利于师生间情感的充分与及时的交流,师生间的情感趋于淡化。此外,师生间也存在着大量的非正式的心理互动,如师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个别接触、对话交流等。这些非正式的师生间的心理互动为师生间进行更充分、更有效的情感沟通和人格熏陶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师生或因志趣相投,或因性格接近,或因特长相同而建立起多种非正式色彩的个人关系。这种师生间的个人关系具有更充分的情感特征,在这种情境下,师生间可以无拘无束地流露真实思想,自由地实现面对面的较为深入的双向沟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师生在课堂上情感交流的欠缺,使师生关系始终充满着浓厚的情感色彩。

  师生间的心理互动不仅仅是师生双方交往或各自个性、特征的总和,而且是一个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包含多种成分在内的综合网络系统。师生双方以往的交往经验、相互间的认识、对交往和双方关系的期待、互动过程中双方不同的反应,甚至外界的评价等,都会影响到师生互动。

  如果师生之间具有和谐的关系,学生对教师充满信心,把教师视为知己朋友,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并把这种情感通过多种方式反馈给教师,教师便会不断增强其完成教学任务的决心,为学生付出更多的心血。而且教师在与学生良好的合作过程中也体验着创造和成功的乐趣,并从学生的健康成长中提高自己的劳动能力,体现其劳动价值;学生也会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生命的价值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此即“教学相长”。相反,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彼此缺乏心灵的沟通,教学劳动就会成为缺乏效果的劳动,进而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否定态度。更有甚者,不和谐的师生关系还会使师生产生破坏性冲突,冲突的结果使教师无法专注于教学,并处于紧张不安和激怒状态,甚至会使消极情感泛化,对工作产生厌倦和懈怠,继而引起学生的不满。师生关系对师生双方的影响会在师生间的心理互动中作用于另一方,产生或者“情通理自通”、“爱屋及乌”,或者“情不通理难达”、“恨及和尚,殃及袈裟”的结果。

  总之,对师生关系进行心理学思考的积极意义在于,不仅使我们在教育活动中能兼顾多个角度审视师生关系问题,而且也能使我们在教育活动中以此为基点,更新教育观念,发挥师生间心理互动的教育影响作用,置师生于充满情感氛围的教育背景之下,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