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教学过程的结构特征与教学原则的教育理论论文

时间:2021-04-20 17:33:35 教育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社区教育教学过程的结构特征与教学原则的教育理论论文

  论文关键词:社区教育,教学过程,教学原则

社区教育教学过程的结构特征与教学原则的教育理论论文

  论文摘要:社区教育教学需要解决两个基本的问题,即解决个体的需要和促进人与环境的“适应性平衡”,其本质是一个实践过程。教学过程受社区教育生存的场域环境、目的、任务、对象、教学支撑条件等显性和隐性因素影响。在社会学习理论和后现代的视角下,教学过程呈现教学影响的多中心化、组织形式的泛组织化、主体关系的扁平化结构等特征。采取教学目标与内容的适切性原则、教学手段的艺术性原则、教学组织的灵活性原则,有助于实现社区教育的教学最优化。

  一、关于社区教育本质的研究

  我国社区教育30年的发展历程对社区教育本质及其属性、特征的研究还处于一个模糊阶段,对社区教育概念的界定、社区教育功能与任务、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等的观点和理论并没有很好地指导社区教育实践。社区教育,是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过程,是一个大教育的概念。…这一概念在被广泛接受的同时也被称为逻辑学上的“模糊泛化”现象,社区教育的实质应立足于社区还是教育也产生了分歧。一方的观点认为社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社区性”,更为新颖的观点认为社区教育是社会工作的新模型;另一方的观点认为社区教育是教育的一个下位概念,是主要作用于个体的区域性、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和活动,教育系统与非教育系统的影响都被涵盖在社区教育范围之内。目前大部分人认同第二种观点。

  结合有关社会教育、社区工作的研究以及社区教育实施现状分析,笔者认为关于社区教育本质的观点存在重新审视的需要。社区教育实施主体的多样性、对象的广泛性、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方式的补偿性、领域的广阔性的特征,都被广大理论研究和实践者所认同。这些特征就决定社区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不是其教育的属性,因为教育机构和教育部门还不具备如此巨大的能量去调动社区教育所需求的资源和完成社区教育的目标,而且社区教育的参与主体尚缺乏教育的自觉性与自发性。因此,在认为社区教育是一种大教育的基础上,可以认为社区教育是一种弱化和泛化了的教育。在全面考查社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依据其本质的层次和递进性原则,结合社会工作的目标和特点,社区教育首先应属于社区工作或者社会工作范畴。在这一前提下,社区教育才是对个体施加影响和促进社区工作的一种途径和手段。

  基于上述的认识,社区教育教学分析范式就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奠定了本文分析的认识论基础。社会工作特性的本质表现是整体视角和尊重差异,关注人的整体性,包括环境和行为,因而社区教育教学的目标就不再局限于提高个体素质,以及职业教育、文化消费、生活教育等功能领域,而是需要解决两个基本的问题:一是解决个体的需要,称之为个体生命意义的安顿;二是从社会本位出发,促进人与环境的“适应性平衡”。

  社区教育教学过程具有更多的社会制约性和实践性,是一个社会、文化的适应与平衡过程。社区教育教学过程本质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这就是说,社区教育教学的目的、过程和方法与学校教育教学存在比较大的区别,其教学的内容、方法途径和组织形式也随之改变。对这些要素进行深入的分析,指出社区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将有利于实现社区教育教学的最优化。

  二、社区教育教学过程的结构特征

  在上文的分析中指出,社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是解决个体的需要和促进个体与环境的适应性平衡,本质是其过程自身的实践性。在社区教育教学过程中,显性的教学目标与内容、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仅是这一过程的部分影响因素,更为深刻的影响因素在于社区教育生存的场域环境、目的、任务、支撑条件等隐性因素,这些因素对于决定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主体关系状况等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社区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实践过程,要具体、准确描述这一过程的特征,社会学习理论和后现代主义可以作为这一分析的理论基础。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体学习过程的主动性,个体不是被动适应环境,而是参与构建学习环境,且个体的认知水平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将社会学习理论作为社区教育教学的理论分析基础,并不是说学校教育的教学过程就不适应这一理论,而是说社区教育教学过程更符合这一理论的描述。个体积极参与构建学习环境,以及其自身的认知水平影响对教学过程的参与,这一点在社区教育中表现尤为突出。后现代主义主张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多元化,而社区教育是一种来自不同家庭、文化背景、阶层和职业的个体经常性互动的活动,这也就决定了社区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

  1教学影响的多中心化

  在社区教育教学中,教学施加影响的达成度取决于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习对象的需要和教学是否具有艺术性。教学对象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和主体关系的多元化,就可能导致教学过程出现多个教学影响。教学影响的多中心化是指学习对象可以选择接收何种的教学内容,也可以拒绝接受任何的影响,或者将自身的知识通过多中心的师生关系对他者施加影响,从而模糊、淡化施教者预设的教学影响,出现多个教学影响。这和教学过程的组织结构特征和师生关系密切相关。教学对象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构建教学环境和反应,自身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认知结构与特征,都使社区教育教学过程更成为一个互动的过程,从而淡化了社区教育教学的教育属性。在这里,施教者如何提高自身教学内容的影响水平并将学习对象自身观点、知识的影响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变得十分重要。学习对象适当的自我表达有助于促进个体学习和完善教学目标,过分凸显则很容易造成过程的失控和教学目标的落空。

  2教学过程的泛组织化

  社区教育教学及其过程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这不仅表现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上的多样化,还表现在教师与教学对象的构成、课程内容的组织、评价等诸多方面。在社区工作领域,社区工作手段具备结构导向、集体参与和运用社区资源三个特性,社区工作人员承担社区教育的研究者、倡导者、组织者、联络者、策划者、教师等多种角色。而在教育视域下的社区教育当中,上述角色由不同个体或组织承担,采用不同手段和方法以完成不同目标,甚至彼此缺乏必要的沟通。因此,首先,在社区教育教学的施与主体呈现着松散的组织特性。其次,在教学过程内部,社区教育教学活动的策划、演进、评价、反思,都没有固定的可遵循的模式和路径。这一过程包括的要素主要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价,各个要素有不同的选择,且相互之间呈现网状交叉结构。再次,在教学活动之间,不同的教学活动有不同的目的,由不同的组织者和教师组织进行,缺乏必要的彼此关联性,这与学校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异质性。因此,在社区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不足和缺乏支撑条件时,社区教育教学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3主体关系的扁平化结构

  主体关系可以分为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扁平化结构主要是指主体间关系去中心化。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认知水平会影响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寻找与自己气质类似的人进行模仿的倾向,行为具有选择性。因此,在社区教育教学中就可能使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任何一个个体都更可能成为教学过程的'中心而影响其他个体行为的选择,或者倾向于选择其他个体的行为,教师的权威在社区教育教学进一步趋向消解。其原因在于,首先,社区教育的教学对象多为社区内心理和生理都已成熟和社会化的个体,其原有的知识储备与结构、社会化过程、对新事物的认知和对学习的自我选择,都影响着其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选择。这种选择不是以施教者扮演的角色和权威为前提,而是从自我认知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就更可能将施教者对其自身施加的影响的过程转化为自身对其他个体施加影响的过程,原有关于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和主体概念及其关系进一步变得模糊和难以辨别。其次,由于教师的来源和构成的影响,作为施教者的教师由于缺乏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深入研究,其自身权威和组织、主导教学过程的可能性进一步削减,从而导致主体关系出现多中心化。

  三、社区教育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的一般原理,即反映着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专门特点和规律性,并且作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方向的基本的指导原理,是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和主要规律的体现。相对来说,社区教育教学没有独有的教学原则,但部分原则相较其他教学形态更适合于社区教育教学。它包括教育目标与内容的适切性原则、教学手段的艺术性原则、教学组织的灵活性原则。

  1教学目标与内容的适切性原则

  满足学习对象的迫切需要是社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因此,社区教育教学首先必须遵循适切性原则。适切性原则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选取的针对性;二是发展的阶段性。整合施教者与教学对象的目标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因为社区教育不具有强制性,同时学习者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自发性,社区教育和教学随时可能被终止。因此,首先满足教学对象的需要是社区教育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并且要考虑如何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取必须满足学习对象的现实需要,这一点比其他任何一种教学都显得更为重要。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一方面主动构建环境与反应,同时其自身的认知水平会影响个体的学习和模仿质量。这就不仅要求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具有针对性,同时还要求它必须符合学习对象学习和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因此,适切性原则包含教育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选取的针对性和发展的阶段性两个方面。

  2教学手段的艺术性原则

  赫尔巴特的形式阶段教学理论、杜威的五环节教学等其他传统教学理论和方法已不能适应社区教育教学的发展实践。艺术性原则成为社区教育选择教学手段的主要原则。这一原则建立在学习对象对是否参与学习、选择吸收学习内容、以自我喜好作出评价等方面的高度自主的基础上。实践也表明,社区教育教学效果的缺失与采取的教学手段直接关联。社区教育教学对象的特征决定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表达自身的主体性和意见,在与教师和其他个体的交往过程中更易于表现出自我实践的趋向。多个个体的自我实践便会造成教学影响上的冲突和淡化,因此,如何将学习对象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目标和内容上便成为考验施教者教学能力的重大课题。要实现教学的艺术性,就要求施教者必须明了社区教育的教学目标、生存处境、教学对象特征以及教学内容的属性,从而将教学过程发展成为一种体验和创造的活动过程。

  3教学组织的灵活性原则

  概括起来社区教育教学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班级授课、活动和生活实践。社区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应体现灵活性原则,这主要是指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加强各种组织形式间的综合运用。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是社区教育教学保持活力的重要保障。只有教学组织者明晰各种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及其实践环境,有计划地组织推进,并制定充分的救济和应急措施,才能保障教学方向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总结

  社区教育教学的研究应该成为社区教育的新的并且是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在本土化情境下,对如何发现和实践社区教育教学特点和规律应该进行充分的研究。本文试图简要分析教学过程的本质,指出教学过程部分结构,并尝试提出部分教学原则,以期能对社区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发展有一定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念团,教育研究,1999(3),

  [2]金辉,论社区教育的概念界说及其方法[j],上海教育情报,1994(4),

  [3]顾东辉,“社区教育”的概念构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7),

  [4]黄云龙,关于社区教育本质的思考[j],教育研究,1999(7),

  [5]侯怀银,张宏波,“社会教育”解读[j],教育学报,2007(8),

  [6]顾东辉,社会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62,

  [7]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学(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57,236,

【社区教育教学过程的结构特征与教学原则的教育理论论文】相关文章:

社区教育教学过程的结构特征与教学原则论文01-09

田径教学教育理论论文06-24

教学秘书教育理论论文06-29

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过程及要求的教育理论论文05-24

分组教学浅谈的教育理论论文06-20

情感教学事半功倍的教育理论论文06-27

多元教学评价的优越性和操作原则的论文_教育理论论文06-19

浅析师幼冲突的过程的教育教学论文11-25

浅谈建构式教育理论在数据结构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