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白垩纪同褶皱重磁化组分揭示中扬子褶皱带构造旋转过程

时间:2021-12-09 19:33:57 数理化学论文 我要投稿

白垩纪同褶皱重磁化组分揭示中扬子褶皱带构造旋转过程

为研究中扬子褶皱带的变形过程,对重庆万州地区中三叠世灰岩和中晚侏罗世砂岩进行了古地磁研究.系统热退磁表明,侏罗纪样品受现代地磁场重磁化严重,三叠纪样品分离出3个重磁化组分:低温(0~200℃)、中温(200~360℃)和高温(400~460℃)组分.低温组分分布于现代地磁场方向附近,可能为黏滞剩磁.逐步展平褶皱检验显示:中温组分在褶皱展平至 33%±8%时获得,相应古地磁方向为 Dec=11.2°,Inc=45.2°(α95=4.5°,N=34),对应古地磁极位置79.3°N,219.5°E(dp=3.6°,dm=5.7°);高温组分在褶皱展平至50%±27%时获得,在95%置信范围内取褶皱展平至 70%,相应古地磁方向为Dec=24.2°,Inc=49.0°(α95=3.6°,N=23),对应古地磁极位置为69.2°N,195.5°E(dp=3.1°,dm=4.8°).与白垩纪参考古地磁方向或极位置比较,上述重磁化组分揭示该地区在褶皱变形的中期经历了12.8°±3.5°的顺时针旋转,而变形后期以来没有发生旋转.结合前人数据,认为中扬子褶皱带万州-香溪段部分弯曲是由弯山构造引起的; 湖北蒲圻地区在褶皱变形末期以来经历了27.5°±5.8°的顺时针旋转,因此至少50%的构造旋转是由于弯山构造导致的.中扬子褶皱带发生于侏罗纪末期和早白垩纪的褶皱造山事件也揭示了华南-华北地块碰撞可能一直持续到早白垩纪早期.

作 者: 张辉 谈晓冬 韩玉林   作者单位: 张辉,韩玉林(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0049)

谈晓冬(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510301) 

刊 名: 科学通报  ISTIC PKU 英文刊名: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年,卷(期): 2007 52(17)  分类号: O6  关键词: 重磁化   弯山构造   扬子褶皱带   华南地块   古地磁   三叠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