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浅谈科学发展观

时间:2021-12-11 18:58:34 哲学宗教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科学发展观

浅谈科学发展观1

坚持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而提出并写入党章的.

作 者: 翟学党 作者单位: 中共单县县委党校,山东,单县,274300 刊 名: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英文刊名: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0xx ""(33) 分类号: B0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

浅谈科学发展观2

  [摘要]审计职责寓含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秉承科学发展观应形成科学审计理念,并以此为基础,制订审计项目计划和方案,引导审计过程和具体审计行为,形成审计报告。在科学审计理念指导下,推行审计公开,扩大审计效应,整合审计资源,建设审计队伍,走出一条科学审计之路。

  审计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具备时代特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作为履行综合经济监督的职能部门,审计机关及审计行为应以审计职责为基点,主动对接、全面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履行审计职责

  审计基本职责和目标有三,即真实性审计、合法性审计、效益性审计。科学精神的实质即求真。毫无疑问,真实性审计与科学发展直接贯通,血脉相融。法律法规代表人民的利益,从根本上体现人民的意志。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与法律法规的基本精神是一脉相通的。同时,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也直接影响着法制的发展方向。因此,合法性审计同样寓含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节约资源、提高效率、扩大成果。效益性审计就是要审查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率、效果,即经济活动的资源节约程度,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量的大小及经济活动的成果。效益审计从深层次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对策,帮助被审计单位在未来的经济活动中建立防范措施、预警系统,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实现科学发展。效益是审计监督的最终目的所在。随着制度法规的完善,各种违纪违规逐渐减少,传统的审计目标和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政府职能的转变,不能满足国家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需要。而与之相对应,转变重点,积极探索开展效益审计,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资金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有效地抑制损失和浪费现象,实现科学决策和科学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遵循科学发展观,审计机关就可更加自觉地重视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在加强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加强效益性审计。

  二、秉承科学发展观,形成科学审计理念

  中国传统的发展理念是大量利用资源和能源,寻求经济增长。利用特殊优惠政策和体制上的非平衡战略安排,利用各种自然物质资源,寻求局部突破,实现综合实力迅速提升、经济高速增长。科学发展观则以政策和战略上的统筹来协调各种利益和矛盾,缓解各种资源和能源紧张状况,消除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潜在风险,实现各地区、全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安全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在审计理念上,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思大政、谋大局,思根本、求长远,谋求长久繁荣的未来,促进经济数量与质量、资源和环境、经济与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秉承科学发展观有助于形成科学审计理念,把审计工作的定位由简单的查问题、处理问题转移到为科学发展服务上来,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着眼点、出发点、立足点。

  秉承科学发展观,审计工作首先应当强调发展是第一位的,是根本。审计工作必须服务于科学发展的大局,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被审计单位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对审计机关而言,关键的问题是将科学发展的理念贯穿于一切审计工作之中。

  我国目前正处于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的转型期。随着科学审计观深入人心,审计环境、审计对象、审计技术、审计方法亦将随之变化。这种变化要求审计机关认真分析、顺势而为,实现审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在科学审计观指导下,摒弃“计算器+法规+经验=审计”的模式,加快审计信息技术建设的进程,实现向现代信息技术审计发展的历史性飞跃,不断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辩证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摒弃只重数量的粗放型审计,发展重视质量的精深型审计。在全方位落实审计署20xx年度发布实施的5号令和6号令过程中,将质量意识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形成无法动摇的审计权威。只有这样,才能使审计沿着科学的轨道发展。

  三、贯彻科学发展观。制订更加合理的审计计划和方案

  在科学审计理念指导下,审计机关应当合理地编制审计项目计划,突出科学性。立足科学发展的高度,目标明确,有所为有所不为。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工作方针,选择审计范围内事关未来发展的事项,诸如公益管理、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教育卫生、环境保护、救灾救济、国土出让、农业水利、市政设施等各类专项资金,确定为计划项目。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根据党政领导和企业领导不同类型特点,选择审计对象并确定必审的重点审计项目和抽审的一般审计项目。

  确定审计项目,应当考虑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和风险性。经预测将审计效果较大、审计风险较小的列入审计计划。另一方面应当考虑审计机关资源状况,计划不宜超出人力资源的限制,以力所能及为界限。计划项目要少而精,精而细,突出重点;要合理安排和使用审计力量,做到审计任务分布、审计力量组织、审计时间进度科学有效。针对不同审计种类和不同行为,不同规模审计对象的特点,科学提出具体的审计作业计量标准,明确主要审计环节的责任和目标。同时,加快审计项目计划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使审计项目计划及计划管理进一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随着开放经济体系形成,审计对象资本结构将不断发生变化。审计范围、审计方式、审计资源以及“审计产品”如何应用等方面亦将随之变化。审计机关在新形势下要强化科学管理意识和宏观意识,不断完善项目计划制度,不应像以前那样,只是应付眼前的工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审计方案的科学性程度往往决定审计的成功与失败。应当有明确可行的审计目标、适当的评价标准、可获得信息和资料的途径与方式方法,还有足以胜任工作的审计人员。审计方案应当包括吸收非审计组成员意见的正常程序和渠道。在审计机关内公开征集意见,重大审计项目的方案应当接受大家质询,经完善补充后由审计委员会讨论确定或通过。

  四、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审计实施过程及具体审计行为对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有重要理论贡献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Amartya Sen说:“人类发展战略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人类发展体现了以商品为中心战略的发展向以人为中心战略的发展的转变。发展的政策目标应当是增强人们的能力满足需求,而不只是GDP增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政府审计机关审计实施过程及具体审计行为就要该进行多方面的转移,培养科学审计的能力:

  其一、在责任政府建立方面,全面理解和把握责任政府行政要求和责任审计内涵。通过审计提高政府机关及其他公共机构的责任心,吸引各方力量关注和支持审计,促进行政领导人责任能力建设;其二、在规章制度框架建设方面,通过审计,突出竞争性和效率性,促进适应管理规范化要求的规章制度框架的建立健全,同时关注执行机制健全有效和监督机制及时有力;其三、在资产来源和使用方面,通过审计,重视保护自然资源,重视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本开发、积累和投资,促进有利于外在形态资产积累的扭曲型政策及其管理措施的减少。

  审计过程中,应当妥善处理规范与发展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完善过程中,规范本身是在发展变化的。考虑到管理的成本和效益,完全规范也是不现实的。经常发生的,则往往是不规范现象。实施审计过程中应当遵循“依法审计、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要求在发展中求规范,力戒主观随意性。在法定范围,采用可能的手段,在有限时间中实现审计目标,审计工作必须科学组织、科学管理。审计机关管理层应能够控制和指导全部审计过程,审计组不能偏离审计目标、浪费审计资源;通过完善动态反馈机制,帮助审计组和审计人员适时调整审计策略、控制审计风险。

  五、审计报告要体现科学发展观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审计与被审计双方的关系是监督与协调发展的统一关系。两者都是发展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被审计单位谋求职责的履行、业务的发展,审计机关围绕被审计单位职责履行、业务发展与国家法律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协调状况作出专业判断、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其目的也是为了被审计单位的长远发展。因此,在健康开放的社会经济体系下,审计机关的角色应当是保健医师而不是外科大夫,更有别于封闭体系下的“看门狗”。基于此,审计报告的形成及审计结果的运用,应当注重科学性、发展性。审计人员要探索科学审计报告制度:

  其一、用客观的语句表达审计事项的真实、合法、效益状况,选择贴近实际、符合审计准则要求、同时最容易被各方面接受的表达方式;其二、用写实的手段揭示存在的问题。它们发生在履行职责、业务开展过程中,还是存在于环境变化、客观所限过程中;其三、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是阶段性的还是体制性的,是主观性的还是客观性的,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其四、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提出审计及其评价意见,设身处地,防止偏差和反复;其五、用面向未来的姿态提出审计建议,有哪些可供选择的方略?通过反复推敲和衡量,形成能够为被审计单位和相关部门接受,能够带来最大社会效应,有利于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长远发展的审计报告。

  审计结果中,要高度关注那些关系到宏观决策、宏观调控、全局利益的问题,特别要高度重视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拆迁安置、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防止片面政绩观影响长远利益和发展大局。

  研究有利于被审计单位长远发展的科学审计评价指标和指标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成本和效果,促进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制度的建设。衡量和评价被审计事项,既应重视经济指标,更应重视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看到当前的发展,又看到发展的可持续性;既看经济发展,又看社会和谐稳定。

  六、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行审计公开,扩大审计效应

  树立科学发展观,要重视审计成本和审计效益的关系。要提高审计效益,必须强化审计成本意识、审计质量意识、审计效果意识和审计效率意识,在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加强成本效益管理:一是树立“大审计”的观念,跳出“就审计而审计”、“就项目论项目”、“就问题处理问题”的狭隘圈子,使每一个审计项目都能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促进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二是强化审计质量控制,认真执行《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和各项专业准则,尽快建立健全科学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实施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三是实行审计成本核算,建立审计项目成本预算,细化其时间成本、人力成本、资金成本等成本项目,提高审计人员的成本意识、成果意识和效率意识,促使审计机关各环节衔接流畅,争取以最低的综合审计成本取得最大的综合审计效益。应当大力推广先进审计技术方法,积极探索审计信息化,促进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积极推行审计公开制度,扩大审计效应。审计资源有限,必须科学利用现有的审计成本,不可能也不必要对所有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展开全面审计监督。通过对个案和个性问题的查处与揭露,公开审计结果,使审计行为更加透明规范,警示或预防他人违反财经法规,实现审计效益最大化。从世界审计发展的潮流分析,审计公开、实行审计公告制度、接受公众监督,已经成为国家审计机关透明行政、透明执法、透明审计的必然选择。公开是原则,保密是例外。审计业务的公开,使社会更多地了解审计的程序、范围、内容、职责,从而促使审计部门提高效率,更好地积极依法履行审计职责。审计结果公开,则增强了审计信息的透明度,扩大了审计监督效应和效益,也有利于审计组织自身提高科学水平。根据审计署规划,力争到20xx年,所有审计和调查项目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以及不宜对外披露的其他事项外,全部对社会公告公开。

  [参考文献]

  [1]李健。效益审计是实施科学发展观必然选择[J].现代审计与会计,20xx,(10)。

  [2]石桂英。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开创审计工作新局面[J].城市审计,20xx,(6)。

  [3]阎北方。沉默是地方审计最深的痛[J].审计月刊,20xx.,(9)。

浅谈科学发展观3

  论文关键词:集体教育 思想引路 艺术教育 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首先是思想教育、做人的教育,然后才是艺术技能与技巧的教育和训练,逐步形成大学生全面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逐步实现众多艺术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加大对社会各界的影响,进而提高国民素质。

  一、艺术教育的现状

  艺术人才教育的发展,从全国来讲参差不齐,老校老专业教学条件比较好,基础宽厚,毕业的学生就业率比较高;新校新专业包括非专业院校的艺术类教育的教学条件比较薄弱,毕业的学生就业率比较低;从生源来讲艺术类生源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加上扩招工作不断走向饱和,教学设施投入较少,使艺术人才教育的教学条件不足而不断增加教学的难度。随着全国各高校的不同程度不断的地发展,落后地区高校的教学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就业的衡量条件却相同,特别是来自边穷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又特别是艺术类人才教育费用较高,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绪如学费、学习材料费用,设计类的专业还必须有电脑等学习条件,才能适应学习需求,这些都比其它专业的学生开支高得多。为了指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解决贷款、勤工助学的事务很多,无型中牵动着教育管理者的很多精力,在落后地区高校工作的教育教学管理者的工作难度增加太多,导致落后地区的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无法与发达地区学生的素质教育相比。此外,长期学习艺术专业的学生养成了比较散漫的习气,在落后地区高校学习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如果再没有紧迫感,再不尽快使他们成才,面对竞争就更难以就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多数高校更多的是重视利用特长生开展课外活动,轻视课程建设,轻视全体普通学生主要是通过艺术素质课程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能力,这将会影响国家发展的长期战略。因此,必须想方设法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来衡量如何改变教育方式和方法,提高普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才效率,努力弥补不足。就业竞争实际上是素质教育竞争,而素质教育既是人类教育改革的自身需要,也是人们对21世纪人才的培养,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迫切愿望。

  二、从落后走向先进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着的过程,客观现实中,好的作用因素必然带来好的结果,坏的作用因素必然带来不良的后果,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是由不全面到全面、由落后到先进的认识过程。从落后走向先进是一个质量互变的规律,对艺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各项管理工作有别于其它专业大学生,特别是艺术实践能力训练的理想信念教育,需要正确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时刻调整自己的行动计划,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是坚持实践出真知,做好理论上、思想上的引导工作。在这方面的工作,从大学生入学教育开始,对大一学生全面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充分让每名大学生学会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并不断规划调节自己的艺术人生路;对大二的学生要全面进行跟踪了解,充分让他们学会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既要肯定他们的学习成绩,更要指出他们的不足,充分让学生在校期间,认真学习专业理论课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积极参加校园内外与专业学习有关的健康活动,让学生逐步在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活动中得到陶冶情操,特别是要引导他们学会利用假期进行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归校后提交社会实践报告,班主任特别是教师要全面加以指导;对大三的学生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要着重进行能力训练,凡是有机会都组织他们制作作品参加省级、国家级、国际级的比赛活动,在参赛活动中开阔视野,查找自己的不足,增加紧迫感;对大四的学生要全面引导他们进行毕业设计、毕业创作的规划实施,特别是加强毕业后艰苦创业和无私奉献的思想教育,让大四的毕业生尽快提前就业,尽而实现先实践先真知。

  二是坚持培养好学生干部,点面结合,先进带后进,后进变先进。选好、培养好、用好各个工作岗位的学生干部,实现在校生中的党团组织、学生会、社团联的自主管理,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生活、学会相处、和谐发展,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为了实现一切工作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工作培养人才这个中心,培养适应社会、适应时代需要的艺术人才,需要不断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这不仅是学校各个工作岗位的领导和教师的问题,大量的工作还要依靠学生来完成,这就需要每年选好、培养好、用好各年级各班级的学生干部。

  三是坚持培养优秀分子入党,评优、表彰先进,严格把好利益关口,全面树立良好的学风,使他们在学生群体中起好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三、从知识走向实践

  实践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一切领域中使人的感性的本质得以生成和实现的活动,也就是人的感性的本质的自我实现、自我创造的活动。人们每次的成功实践都是来至于符合客观实际的理论知识做指导,从知识走向实践,培养适应社会、适应时代的艺术人才,必须以艺术文化为核心,这就只有重视大学生的艺术综合知识的学习教育,我们才能把培养科学家和艺术人才不再对立起来,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优秀素质的艺术人才,通过以艺术文化为核心的.感性教育对综合素质的形成将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艺术人才的教育引导学生从知识走向实践:

  一是通过艺术文化素质的渗透,促进学生行为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在艺术形式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教育,不仅是生动活泼的,而且能从意识层面进入无意识层面,学生的作品在不同级别参展中获奖率较高,让学生在成功面前烙印深刻、终身不忘,增强信心,追求健康,追求先进。

  二是坚持以艺术教育为核心的感性教育,学生的感觉活动也会丰富学生的智力认知素质。在进行频繁的艺术教育活动中,不仅促进学生观察力的发展,加强他们的记忆能力,尤其是情绪记忆力,形象记忆力与动作记忆力,从而有力地推动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是通过艺术文化素质的自然性、整体性,促进艺术训练的加强与深入。艺术活动是全身心活动,不仅动脑,而且动手以及全身。就脑的活动来说,它是左右脑的交替运动,因此,艺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增强学生体魄,促进学生多方面的自然素质的形成,诸如,脑的灵活性、视野的灵活性、手的灵活性。促进视觉型、动觉型、听觉型、触觉型等的发展。

  四是实施艺术文化素质的灵活性与多变性,促使学生创造新意识能力的形成。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均有创新特色,通过艺术作品的鉴赏与创作可以推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艺术活动还能在无意识的层面上推动学生的艺术兴趣、审美需要、自我社会实现需要的发展,不断丰富学生情绪与情感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五是坚持科学教育的艺术教育,会促进学生理性素质的形成。在这类重要的素质系统中,不仅包括学生的逻辑记忆力、逻辑思维力,还包括高层次的需要与情感品质以及他们的审美人生观与价值观。并通过艺术文化素质的积淀性与意涵性,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从而使低层次的感性素质系统与高层次的理性素质系统产生不可分割的互补性。

  四、从个体走向社会

  艺术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与技巧,而艺术技能与技巧的掌握首先是从个体开始的,这种个体的艺术技能与技巧的掌握要适应社会的需要,个体适应社会的需要影响着群体的发展,不断转变为提高全体国民的审美能力,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和才能,国民整体素质是每个国民素质的集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每个国民的文化艺术素养,从而提高每个国民的整体素质,最终达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目的。

  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加强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是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水平、推动艺术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因此说,文化艺术教育在培养多种素质方面特别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方面,显示出多样的价值与功能。

  参考文献:

  [1]陈曦主编。《寻求未来的足迹》,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伍新春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1 次印刷。

  [3]刘华山主编。《大学教育心理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3月第3次印刷。

  [4]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10月第1次印刷。

浅谈科学发展观4

  摘要:大学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生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本文从注重学生发展;尊重、理解、关心、鼓励学生;实现学生自主管理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高校管理中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由浅入深的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意见。

  关键词:学生管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而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坚持以学生为本,逐渐成为新时期高校的一种新的办学理念。

  教育部于20xx年9月1日正式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管理规定》进一步在高等教育领域明确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这一规定为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管理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要求管理者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一切要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真正代表学生的利益,为学生做好服务。

  学校育人的主体是全体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治学方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尊重学生,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搞好服务。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关注学生发展

  1、以引代批:当前很多高校学生是非观念差、利害难辨,对他们的最有效办法是多引导、少批评。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减少了他们的逆反心理,又可使他们自己明辨是非,分清利害,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当学生旧病复发或犯了新错误时,先不忙给予批评或警告,而是引导学生辨别是非、分析利弊、揭示危害,让学生自醒、自悟。

  2、以赞代贬:当学生在不合适的场合表现自己的才能时,首先肯定其才艺,再做正确引导。这样,既尊重了他们,又不使他们尴尬、难看、出丑,使学生在一种和缓的气氛中自己认识错误,受到教育。

  3、以服务代要求:服务对人类来说是需要的,是心理的和生存的需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服务,是一种人文理念的最好体现,可以起到暗示的.作用,达到某种要求或标准,使学生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管理自己,形成良好的习惯。

  4、小题大做,注意寻找双差生身上的闪光点:一要降低“标杆”,二要手持显微镜。降低“标杆”就是对双差生降低要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手持显微镜就是看到双差生中那怕最小的优点和进步,适时给予鼓励,使其感到别人对自己尊重与重视,肯定与赞赏,因为被人尊重、重视、肯定、赞赏是人的心理需求。

  二、在生活细节中注意尊重、理解、关心、鼓励学生

  1、尊重学生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前提。

  尊重学生的公民权利,应首先承认学生的公民身份,并尊重学生的隐私权,在此基础上制定一系列相关的管理条例,管理应以正面强化的激励方式为主,尽可能少用惩处措施,惩罚和处分应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尽可能的人性化一些。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突出表现在敢想、敢说、敢做上。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往往要求“独立”,不愿意老师和家长过多的束缚。管理者在工作中要注意尊重学生,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做到管理“因材施教”,发挥亲情作用,让学生在友好的气氛中愉快地接受管理。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意见和情感等。

  2、理解学生是解决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前提。

  理解是开启人们心灵之锁的钥匙,是心理相容的一种表现。一方面学生管理者希望学生能够理解自己,支持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学生也希望管理者能够理解他们,认同他们的认知。理解是沟通两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两者只有相互理解,才能有利于双方之间的亲情沟通,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才能迎刃而解。

  3、关心学生是实行亲情管理的必要条件。

  关心学生就是对学生的合理需要,通过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来激发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高校要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对他们进行指导与帮助。要经常与学生谈心,解除学生的一些思想负担;要关心学生的生活,特别是贫、特困学生的生活,及时给予“助、补、贷、免”和勤工俭学的照顾;要关心学生的权利,在奖学金评定、先进评选、党员发展等方面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等。通过采用相应的激励措施进行过程管理,激励、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应更多地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从利于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角度、从关心学生各个层面需要的角度出发。

  4、鼓励学生是实现学生管理的关键。

  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在恨铁不成钢的心境下不能用“刚性”的管理手段打击他们的自尊,而应在保护其自尊的前提下,反复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这就要求管理者需要很大的耐心、爱心、信心、恒心,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与关怀,以逐渐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评估每一个学生的时候,不宜过于量化。同时,成长需要鼓励,激励是实施柔性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应针对不同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不同背景和不同的个性特点等,采取与之相宜的激励措施和手段,使学生在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动力,从而把学校的意志变为自觉行动,更有效地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计划。 三、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

  以人为本,充分授权,自主管理。要搞好学生管理,首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观。我们在思考问题、制定目标和计划以及进行决策时,都应紧紧围绕以“生”为本和为“生”服务这个主题。同时要积极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关心学生、了解学生、诚待学生的基础上,做到理解学生和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个性发展空间。

  其次,推行以充分授权为基础的自主管理模式,实施自主管理要求管理者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相信他们有能力约束自己的行为,管理自身事务;管理者应通过充分授权,帮助学生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自主管理;管理工作者还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和制订监控机制。通过学生的自主管理,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他们的潜能和自身价值,提高他们调节与控制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自觉性,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民办教育的蓬勃发展,高校管理工作必将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这就要求学校既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又要把握机遇,勇于迎接挑战,同时也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解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好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人民出版社,1999.

  [2]高静夷.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对大学生管理的影响[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xx(12).

  [3]汤桂香.论“人本”管理思想在高校人事管理中的应用[J].株洲工学院学报,20xx(1).

  [4]张永华.以学生权利为本位规范高校学生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20xx(8).

  [5]许亚非,向万忠.论以人为本及高校的人本管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12):25-28.

  [6]旷勇,宁曼荣.柔性管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xx,(7):72-74.

  [7]郭贵香.实现“五个转向”理性选择学校发展战略[J].中国高等教育,20xx(12).

  [8]郭平.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xx(4).

浅谈科学发展观5

  当前国税系统计划统计工作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科学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解决好思路问题。计划统计工作应以推动税收事业又好又快科学发展为目标,认真贯彻新时期税收工作指导思想,以税收分析为重点,以数据管理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队伍建设为根本,全面发挥计划统计工作为组织收入服务、为加强征管服务、为税制改革服务、为宏观调控服务的职能作用。

  二要解决好重点问题。计划统计工作应把强化税源监控和税收分析,提高税收管理水平作为重点工作。首先要致力于加强对税源的监控和管理,促使纳税人依法真实地进行纳税申报。其次要特别加强税收分析工作,认真开展好经济税源分析、政策效应分析、管理风险分析和预测预警分析。三是要开展征收率分析,客观评价税收征管努力程度,推进税收管理效能不断提高。

  三要解决好基础问题。计划统计工作应把强化数据应用,切实做好数据管理作为基础工作。要按照健全指标体系、规范数据口径、强化质量监督、加强数据应用等四方面的要求,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下大力气规范指标体系和数据标准;二是加强数据质量控制,健全数据质量管理制度,切实把好入口关,加强中间环节审核,定期清理垃圾数据、冗余数据,切实保证数据质量;三是加强各项数据的综合应用,为深化税收分析、广泛应用分析成果提供支持。

  四要解决好中心问题。计划统计工作应把以保持税收与经济协调增长为目标,坚定不移地抓好组织收入工作作为中心工作。作为组织收入的统筹协调部门,要坚持并大力倡导"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继续改进计划管理方式,加强收入质量考核和税源质量考核,深入开展税收经济对比分析,跟踪政策调整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准确预测税收变动趋势,提出加强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促进税收与经济协调增长。

  五要解决好根本问题。计划统计工作应把更好地为基层、为纳税人服务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及时总结工作中的有益经验,积极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和数据上的支持,反映和解决基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想基层之所想,急基层之所急,全力以赴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为纳税人服务的途径和方式,加快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的`速度,发挥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电子缴税系统为纳税人服务的功能,积极改进重点税源和税收调查数据采集方式,宣传纳税大户的税收贡献,为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做出应有的努力。

浅谈科学发展观6

  [论文摘要]本文从高职院校工作重心转向“做强”出发,指出高职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定位,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推进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经过近几年的“规模超常发展”,教育资源迅速扩大,招生数、在校生数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xx年全国高职(专科)招生237.43万人,在校生595.65万人,校均规模达到3209人,高职院校实现了“做大”的历史性跨越。目前,高职“规模超常发展”阶段已告一段落,正进入第二个战略发展阶段——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做强”。“做强”必须遵循教育规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定位,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科学推进高职教育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正确定位: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其本质要求和核心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统筹兼顾。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把发展是硬道理和遵循用科学的态度促进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抓教学、一心一意谋发展。落实到高职领域就是既要明确科学发展观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又要充分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给高职教育带来的新机遇。各高职院校要选准发展的重点,把握好发展的节奏,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稳定数量,提高质量,正确定位,用新的发展思路制定新的发展战略,不断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

  正确定位首先是办学定位。高职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要主动为社会发展服务,特别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其次是培养目标定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第三,是人才服务面向定位。高职教育要立足本地区,面向中小企业,全方位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很快。日益发展的中小企业急需高职教育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人力支持,现在中小企业已成为高职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高职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市场,是高职毕业生今后就业的主渠道。高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就应该将自己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服务,为中小企业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第四,是办学功能定位。高职院校要从单纯重视学历教育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并重转变,要将职业教育、技术教育、职业培训融于一体。第五,是专业设置定位。高职院校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紧紧围绕与地方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产业链、产业群、岗位群来设置专业和专业方向,要错位发展,防止千校一面。第六,是办学特色定位。特色就是特点、个性,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优质风貌,即所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它是在遵循教育普遍规律基础上的一种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它存在于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活动和过程中。它是一个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能力的重要标志,是学校综合实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说质量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那么特色是生命的源泉。因此,高职院校要在谋划特色上下功夫,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环境和潜在优势,科学确立适合自身的发展定位,合理选择自己的发展空间,寻求有自己特色的发展模式,在同社会经济的长期互动中形成特色,在办学过程中丰富特色,在不断发展中强化特色。

  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的基本办学方针

  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与其他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社会需求量和结构的变化、市场对各类人才供求的涨落、长短线的转换都会很快地在高职教育上有十分灵敏的反映。因此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办学方向,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从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看,高职教育的优势和竞争力体现在就业上,因此就业导向是我国现阶段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出口”畅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普遍受到欢迎,学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学校必须瞄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精心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制定出适合本地区、本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把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学校改革的重点,切实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使毕业生真正做到“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发展有空间”。

  三、产学研结合: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20xx年10月,周济部长在湖南永州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指出: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教育发展要有新思路,这个思路就是产学研结合之路。产学研结合就是利用学校和企业(科研部门、社会各界)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将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获取直接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教育有机结合,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根据本地区行业、企业的特点和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行业、企业资源,不断探索产学研结合发展高职教育的新模式、新道路,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就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层次而言,建立以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为主体的专业顾问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或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确定,与企业签订协议并将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由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对在企业实习实训或毕业设计的学生进行指导等,这种源于学校寻求企业参与的产学合作教育是属于初级层次的。中级层次的产学合作应是在初级层次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即学校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为企业提供咨询、技术培训等服务,与企业合作,按照企业职业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共同开发专业教学计划,努力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这两种合作教育,在其合作过程中,企业仅仅是被动的参与者,企业的优质教育资源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高级层次的合作应是校企互动,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形成人才培养工作共同体的“互惠、双赢”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一方面企业主动寻求合作,向学校提供技术、设备甚至是资金的支持,承担人才培养任务,为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和真实的岗位,使学生感受企业工程氛围,了解企业生产组织、产品设计和制造,接触企业生产实际,参与企业生产活动,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帮助学生树立工程观念,增强职业意识,提高职业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企业则优先选拔录用优秀毕业生;另一方面,学校则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新产品开发,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立科研课题,与企业一起进行技术攻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种产学研合作,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学校和企业资源、环境的共享,有效地发挥了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

  四 、可持续发展:高职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是要以人为本,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坚持以人为本,从领导者、管理者和服务人员的角度讲,就要强调以教师为本,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从教职工的角度讲,就要强调以学生为本,这就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成才为中心,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

  把培养学生、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营造人性化的、平等和谐、催人奋进的教育环境,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和谐发展。要实现高职教育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必须统筹兼顾,正确处理高职教育发展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如:

  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高职教育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关键在于适应需求。学校发展要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发展、地区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求,要遵循“市场规律”,同时也要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在“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两者之问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使教育和经济二者健康协调发展。

  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的关系。评价一所学校,光有规模的扩大、外延的扩展是远远不够的,要统筹兼顾,坚持内涵与外延并重,坚持走注重内涵与扩大外延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内涵发展的实质是讲求数量、质量、规模、效益的统一,既重视硬件建设,又重视软环境建设,苦练内功,努力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应用型人才。

  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数量发展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基础,离开了数量,高职教育发展就无从谈起。但是数量又要以一定的质量为基础,质量也总是以一定的数量为前提;没有质量的数量对高职教育资源是一种浪费。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立身之本,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提高办学质量是高职院校永恒的主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走质量数量兼顾、质量优先的发展道路,数量要和质量、结构、效益相协调,在保证办学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在招生数量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发展规模与社会需求的关系。高职教育的发展应适度控制规模,防止过度膨胀,规模发展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以需求推动发展,以发展来引导和促进需求。

  规模扩展与办学条件等的关系。高职教育扩大办学规模是必要的,这既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但办学规模的扩大应与高职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同步发展。高职院校要根据学校所处区域产业、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自身的教育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合理确定自己的办学规模,想方设法地改善办学条件。

  “卫星要上天,马桶也不能漏水”,中国的工程师是世界上最多的,但中国的马桶漏水却是非常普遍的现象。马桶漏水这个技术问题需要的不是科学家来解决,而是需要应用型技术人才、需要一流劳动者(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中外校长论坛上说到他的一次访问英国的经历,在这期间,他看到一所大学贴出的标语是:培养世界一流劳动者的大学)来解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不仅要有一流的科学家,更要有大批一流的劳动者。科学发展观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我国的高职院校也应该成为“培养世界一流劳动者的大学”。

  我们一定要把握机遇,按照错位竞争发展、争创一流、形成特色的要求科学定位,切实搞好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专业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以及校园建设规划;大力加强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切实增强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推动高职教育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和谐发展。

浅谈科学发展观7

  企业职工档案是企业劳动、组织、人事等部门在招用、调配、培训、考核、奖惩、选拔和任用等工作中形成的有关职工个人经历、政治思想、业务技术水平、工作表现以及工作变动等情况的重要文字材料,是职工完整的历史记录。它关系到职工职称评定、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许多方面,是职工享受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和办理退休手续的主要依据,是国家档案的组成部分。因此,有效地管理和利用企业职工档案,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企业职工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完善劳动力市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企业职工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原劳动部、国家档案行政部门于1992年颁布的《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规定》,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企业实行改制、破产已进入扫尾阶段,原有的企业职工档案归用人单位或主管单位管理已不再存在,现在企业职工档案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管理机制滞后

  1、现行档案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现在企业职工档案由多个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交叉重迭。人事部门管理干部身份的职工档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改制、破产和下岗分流人员职工档案,其中内退和退休由养老保险所属经办机构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有悖于企业实行的全员劳动合同制,给企业的职工基础管理工作带来许多麻烦,也不利于维护职工个人利益,促进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建设科学、规范的劳动力市场。

  2、改制、破产企业的职工档案走向不清。改制、破产企业的职工档案归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技术工人交流中心管理,而有些改制企业的职工档案,最近则归其主管单位市经贸委管理,有的职工档案暂归留守处管理,造成管理混乱,查找困难。企业的职工到退休或落实有关优惠政策时,只知道都到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找,时常有找不到的情况发生,给职工带来极大的不便。

  3、职工档案管理的利益与责任关系不明。企业改制时,由于接收职工档案有一笔费用,有些主管单位就争着要接收被改制企业的职工档案。待费用用完之后,又觉得这些档案是累赘,想移交给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技术工人交流中心,可技术工人交流中心又是自收自支的单位,不交费用则拒绝免费管理档案。

  4、解除劳动关系人员档案转移不明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导入,改制、破产企业逐步增多,解除劳动关系人员的档案后续问题日益呈现,解除劳动关系人员在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时,企业给予员工一次性经济补偿金,在得到经济补偿金后,员工的档案能否转移没有明确的政策性文件。

  (二)领导管理档案意识淡薄

  1、重视程度不够。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社会经济组织,受习惯定式的影响,有些单位的领导和部分同志认为档案工作不如其他工作重要,没有把档案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档案所需经费短缺、发展后劲不足,导致了档案工作处于被动应付局面,难以高质量地完成职工档案工作。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企业精简人员编制,档案管理体制受到冲击,有的被削弱,有的被精简,档案管理人员身兼数职的现象较为普遍,不能集中精力开展档案工作。

  2、档案意识逐渐淡化。由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其中大部分企业改制成非公有制企业,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保留在留守处或老厂人员档案虽然名义上有主管单位,但受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单位的档案多数被遗忘在角落,甚至丢失;而无留守处的单位,则企业职工提着档案回家,自己拿着档案回家涂改。改制企业中,有的片面地认为,企业经营者与员工是“雇佣关系”,用的是职工现有的劳动力,花功夫、费财力抓职工档案管理没有必要,因而,不能把职工档案管理工作列入工作日程,造成了职工档案收集、整理、转递、利用等环节问题倍出,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甚至有的企业负责人为达到控制职工的目的,扣押档案不给,使职工办不成调动手续。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档案管理的严肃性,更侵害了职工个人利益。

  (三)管理方法落后

  职工档案管理的软硬件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多数企业档案室设备陈旧,管理手段落后,档案管理“八防”达不到标准。职工档案管理停留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只满足于不丢失,装进袋子,锁进柜子。在运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充分利用档案资源,提高队伍素质,促进企业发展方面下功夫不够。

  (四)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档案管理是一项政策性、规范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而目前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大多素质较低,文化程度和专业素质还不适应新时期开展档案工作的需要。有些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企业职工档案材料的客观性、准确性、完整性差。由于部分企业没有严肃、负责地填写好每一份档案材料,致使有的档案错漏百出,给劳动保障部门办理职工失业、退休等手续增加了困难。如档案年龄与身份证不一致,前后出现多个参加工作时间,个人经历前后记录不完整等。

  二、解决企业职工档案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要解决企业职工档案工作存在问题,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创新为动力,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手段,以服务为方向,促进企业职工档案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一)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管理体制

  1、要明确档案的管理机构。当地政府应制定本地《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档案管理者,一是经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认定后,具备保管条件的的用人单位,二是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技术工人交流中心。严禁职工个人或他人保管档案,民营中介服务机构也不得保存职工档案。

  2、要明确改制、破产企业职工档案的流向和归属。企业合并、重组、破产后,对有单位接收的人员应及时将其档案办理交接;对临时未落实单位人员,归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技术工人交流中心管理,待落实单位后,办理转递;对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员,其档案归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技术工人交流中心管理;对下岗人员的档案,应及时转递到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技术工人交流中心保存,以便再就业时使用。

  3、管理方式应适应企业经济发展和新型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需要,由现在的多级分散管理逐步过渡为集中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档案行政部门指导,独立管理职工档案,小型企业和私营、个体、外资企业的`职工档案由当地劳动保障局的技术工人交流中心管理。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个人档案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再就业等一条龙管理体系,这样既能有效地保障职工个人利益,方便企业的职工管理工作,杜绝档案管理中不良现象的发展,又能充分发挥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服务职能,提高办事效率。今后将逐步过渡到对本地区企业职工档案实行由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集中统一保管,由当地档案行政部门统一进行监督和业务指导,将职工的档案划分为在职、失业和劳动事务代理三个部分,实行统一化、规范化的管理,查阅取证制度化、网络化。此举可避免职工档案在企业的随意性和职工流动、再就业等统计查询的不稳定因素,为当前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以及职工办理退休等提供方便。

  (二)强化档案意识,提高企业职工档案工作地位

  加强宣传,提高企业领导的档案意识。一是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媒体,加大档案法规及有关劳动保障法规的宣传。采取正反两方面宣传手法,通过法院对有关丢失职工档案处置的案例宣传,转变企业领导不重视职工档案的现状。另外通过依法管档用档事例的正面宣传,使他们把档案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使之在企业发展规划和企业计划中占据一定的位置。二要通过各种有效的舆论形式及培训形式,使企业职工档案工作的性质、任务和作用,最大限度地被企业领导了解和认识,工作实践中自觉地形成利用档案、关心重视和支持档案工作,加大职工档案工作经费投入,使职工档案工作与企业的管理、生存、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管理,形成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

  1、加强宏观指导。劳动和保障行政部门对企业职工档案工作进行领导与指导,档案行政部门对企业职工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2、提高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程度。为了使档案管理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必须结合职工档案工作实际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并严格执行制度,检查落实制度,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有章可循。企业应当建立档案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不按规定归档而造成文件材料损失的,或对档案进行涂改、抽换、伪造、盗窃、隐匿和擅自销毁而造成档案丢失或损坏的直接责任者,依法进行处理。

  3、做好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档案管理单位应严格执行《劳动法》和《档案法》,健全档案管理制度,认真负责地为每一个职工记录、收集、整理、保管好档案材料,定期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保证职工档案的完整、真实、精炼、实用。

  4、提高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随着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深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现代化设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来,使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档案管理现代化发生了新的变革,正迈向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我国传统的职工档案管理应由控制性、分散性管理转向服务性、集中性管理,网络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契机。要不断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现代化管理意识,对他们进行现代化微机知识培训,并熟练掌握有关知识。要重视运用现代设备手段,对职工人事档案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加工,形成人事档案的信息精品,充分发挥现代化工具的作用。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把档案干部培养成学习型、创新型人才是新形势下做好企业职工档案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前提和保证。要从促进事业发展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实施人才工程,努力构造一个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储备人才的良好机制,建立一支业务素质较高的职工档案管理队伍。

  1、要严把选人关。档案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根据新形势档案工作的需要,选配档案管理人员时,要注重选拔思想政治素质高,年纪轻、学历高、擅长计算机操作,有一定工作能力和文字水平的人员从事职工档案工作。

  2、要强化培训,优化档案管理队伍素质。注重实用性,以整代训。分期分批集中档案管理人员学习业务知识,围绕疑难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以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积极鼓励档案管理人员在职自学,并加强自学情况检查和督促,从业务能力方面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水平。定期召开改制企业职工档案工作座谈会、研讨会,交流改制企业职工档案管理经验,解决疑难问题,研究新的发展思路,提升工作水平。

  3、要健全目标管理。把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成绩纳入岗位目标管理,并与年终考核相结合,从而促进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

  4、要引入竞争,形成有效激励机制。档案管理的核心就是将人力资源当中蕴藏的一切力量都挖掘和发挥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利用激励机制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一是人性激励。注重从政治待遇、生活待遇等各方面关心爱护档案管理人员,大力调动档案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知识激励。在创造条件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的同时,鼓励他们自学成才和参加各种继续教育活动,对自学成才者重新量才使用。三是目标激励。根据工作任务科学、合理地制定目标及目标完成与否的奖惩制度,从而激励每一位档案工作者为完成这些目标去发挥聪明才智,使一切有利于档案事业发展的有生力量尽情地迸发出来。

  (五)注重档案资源利用,发挥档案的实际效能

  充分发挥职工档案的社会功能,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个体已经由传统的“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人才的流动日渐频繁,劳动力市场已逐步形成,工作岗位与职工档案的依附关系逐渐减弱,职工档案发挥的是一定的参考依据的凭证作用,开始着重于服务功能。加强企业职工档案的管理,实现档案的规范化,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档案,发挥档案效能,为职工提供优质服务,把社会保障这个民心工程落到实处。只有使用好档案,才能增强全社会对档案工作的认识,让全社会都来支持档案工作。为此,企业职工档案管理人员要有社会意识和服务意识,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牢把握贴近中心、贴近社会、贴近群众的服务方向,大力推进档案利用服务社会化,增强职工档案现实的社会服务功能。要充分利用职工档案信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提高服务质量,千方百计地做好档案的利用工作。档案管理人员要认真负责地接待各单位前来查阅档案的同志,为企业招用、调配、培训、考核、奖惩、选拔和任用等工作服务,确保企业更合理地开发使用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潜能,使职工档案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效地维护公民以及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从而更好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