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教学实录

时间:2023-12-18 19:56:43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黄鹤楼》教学实录

《黄鹤楼》教学实录1

  一、导入:

《黄鹤楼》教学实录

  A、提问:

  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B、讲故事:

  传说李白登临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二、朗读:

  师范读,生齐读、

  强调注意节奏(音韵兼顾意义),及声调的抑扬、速度的急缓

  (如:读“空”应低沉婉转,声音略为延长;“晴川”句可读得恬淡自然。)

  三、师生探究:

  A、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它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能出现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一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生4:我喜欢“白云千载空悠悠”句。给人一种悠闲适意的感觉。

  生5:不。这句我感觉到的不是悠闲,而好像是孤独寂寞。因为“空悠悠”显得空空荡荡,使人顿时心生惆怅。

  生6:我喜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句。江上烟雾迷朦,真仿佛人间仙境。

  生7:我读来烟波浩渺,却又联想到前途的迷茫,想诗人也因此而生离愁别绪吧。

  师:(赞赏地)同学们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这首诗,从各个角度品析了诗的韵味,意境。它确实通过描写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所见,表现诗人的思乡愁绪,这从最后一句可分明地看出。

  刚才同学们争论“空”字的意味,很好。就是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有自己的见解。首联和颔联中都出现了“空”字,诗人登上此楼,发现仙人已去,只留下一座楼宇,天地间也只有漂渺无依的浮云,理解为“清廖孤寂”是不是更有道理些呢?(生点头)千年已逝,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在这种清廖孤寂中诗人自然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之感!(生点头)。

  (品味与争论使同学们觉得自已是课堂的主人。)

  B、那么,你对这首诗有没有不满意的地方?

  生8:“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句,写草木茂盛,景物分明,给人清新可人的感觉,为何下句却突然转写“愁”?

  生9:头三句每句中都有“黄鹤”二字,好像显得重复罗嗦?

  生10:诗人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要是用“来”就好了,不就显得那地方很美吗?

  生分组讨论,力求每人都能谈出自己的见解。每组推举一个作中心发言。

  生11:连用“黄鹤”三字,我们组认为是在强调黄鹤楼的得名,还可引人想象鹤的翩然身姿,仔细品去,回味无穷呢!

  生12:仙人骑鹤西去的传说让人神往,三个“黄鹤”不仅读来不觉累赘,反而不断强化了传说给人带来的飘逸之感,当然更有仙人骑鹤而去的无限怅惘……

  生1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有同学认为宁静,舒畅,是没有将全诗统一起来读,诗人在登临黄鹤楼时,看“白云千载空悠悠”,心中就有岁月悠悠,世事苍茫之感,那么再研究“晴川历历汉阳树”句,我们认为应看作是一种凄美。

  生14:我们在研究这一句时,揣测作者是不是一种反衬——景美也掩不住人在旅途的深深孤寂?

  师(感叹):是啊,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

  生15:刚才有同学提出“诗人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要是用‘来’就好了,不就显得那地方很美吗?”这个问题,我们讨论的结果是:诗人写作此诗并不是为了表现黄鹤楼的美景,而是表现诗人的怅惘,思乡之情。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讨论的结果并不在于对错,同学们只要能谈出自己的见解,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了品味,解读,有自己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脱离诗意去信马由缰,而应在了解诗人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尽情去想象,去发挥。

  (求异思维,摒除凡名家名篇就盲目崇拜的思想,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勇于质疑。)

  四、拓展,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表达能力。

  这首诗不仅写景,还充分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每一句都可说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画,老师选择了其中的一句,根据诗意,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体会,写成一段小文,请同学们也模仿着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充分发挥想象,缀珠成文。

  师示范:“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金碧辉煌的黄鹤楼在阳光的照射下愈发显得宏伟与壮丽。登临此楼,仰望长空,一碧如洗,唯有白云千朵,悬浮于天地之间,没有一丝杂色,就是那样不沾烟火气地洁白,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悠悠地飘荡。胸中的一切仿佛都被荡涤而去,怎么不令人油然而生清寥孤寂之感。

  生16:“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汉水平原黄鹤楼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在风的吹动下,那披着绿衣的生灵也会慢慢地跳起舞来,显得那样快乐活泼。再向黄鹤楼的东北角望一望,那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在那个美丽的鹦鹉洲上,鲜嫩的芳草长得极其茂盛,让人情不自禁想伸出手去抚摸,闻着它,似乎也正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芳香。

  生1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渐渐向西方坠落,远处辛勤工作的人,已收好农具准备回家。想想自己,还在遥远的旅途之中,江上的雾气波涛,更使人感到路途的的迷茫,真不知何时才可走完这迷茫的路途啊。看看天,看看地,哪儿是我的家,我的家又在哪儿?天色渐渐暗下来了,心中的归思,怎一个愁字了得?

  生18:“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鸟归巢了,在和自己的家人团聚,那嘻嘻的笑声多么认人羡慕!日暮降临,一切都模糊起来,阴沉沉的天空中夹着一道道红霞,如长江之浪一涌而来,又如烈火在燃烧。不远的江面上,雾气渐浓,我不知不觉沉醉其中,突然心中又豁然而生思乡之念。美丽温柔的故乡在我眼前闪过,在我脑中停伫。我,想回家,回到那充满笑声的家,回到那能洗净我脑中胸中愁丝的家!

  (片断写作,虽有些描写与诗的意境不十分相符,但只要能想象,并能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就要充分肯定。)

  五、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一首诗,理解了一位诗人,讨论了两个话题,写了一段文字,收获可谓大矣!

《黄鹤楼》教学实录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难点分析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组词”──“ 组句”──“ 组段”的组块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

  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自由读文章2──3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教师准备: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学生对李、孟诗的认知程度有所了解。

  (三)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题有送别诗的明信片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引出课文题目。

  1.全班同学一起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 晓》:春眠不觉晓,处

  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师评: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诗,至今还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了解它们的作者吗?

  3.板书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知识。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2)孟浩然, 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人,他和王维友谊深厚,史称“王孟”。他洁身自好,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晋代陶渊明后的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峰。

  (3)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4.导入课题,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全文,根据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李白 孟浩然 ,并 。

  2.指名口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板书。

  (三)理解词语,感悟诗歌意境。

  1.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誉满天下 浩浩荡荡 永世不绝。

  2.词语朗读,把字音读准确,把词串读出节奏。

  3.词语个性化朗读,要求:按自己所理解的词语意思来朗读(准确,有节奏)。

  (四)诗文对照,理解诗歌意思。

  1.朗读古诗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2)自由朗读诗歌,读出古诗的节奏。

  (3)交流汇报朗读的效果。

  2.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线并同桌讨论)。

  3.汇报对应朗读(教师中间过渡,反复对应朗

  读,当堂背诵)。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指名抽查对应朗读背诵效果。

  5.现场出示题单填空,借助课文理解古代汉语意思。

  辞( ) 下( ) 尽( ) 唯( )

  (五)潜心品读,体会惜别之情。

  1.划出文中写“依依惜别”的句子,自由练习朗读。

  2.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1)用人物的动作体现“依依惜别”: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2)用人物的对话体现“依依惜别”: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3)用景色的描写体现“依依惜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六)适度拓展,表现诗歌魅力。

  1.在板书中的“主要内容”里把“送别”换上“依依惜别”一词。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把句号变成冒号,概括全文意思,背诵古诗。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四名学生上台分句合作试默写古诗。

  4.赠送题有送别诗(后附)的海南风景明信片,结束新课。

  附:几首送别诗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 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附:板书设计

  黄 鹤 楼 送 别

  李白在黄鹤楼与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参赛实录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

  老师:李白路过湖北襄阳的'时候认识了孟浩然,他们一见如故,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一天孟浩然要去扬州做事,对于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来说,他们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板书课题

  老师:请大家伸出右手跟老师书写课题。

  老师边写边说:鹤字要写紧凑一些。

  老师:来,一起读一下课题。

  学生读课题

  老师:嗯,还真有点送别的味道。

  老师:再读一遍

  老师: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

  老师:读完了吗?大家读书的样子最好看,读完以后能不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学生:课文说的是晚春三月李白送孟浩然。

  老师:你非常会抓关键词,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

  又一学生回答

  老师:有没有同学能把他们两个的回答完整地说一遍?

  学生回答

  老师:你可以当领导善于总结。大家读了课文,字音读准了吗?老师想检查一下。上面有十个词语,自由读读。课件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浩浩荡荡 永世不绝

  学生自由读。

  老师:有谁愿意读一下

  学生读

  老师:一字一顿有板有眼。字音不光要读准,还要读出词语的味道来。

  又点一生读。

  老师:听大家读词语的感觉,就像读饮料的感觉,有滋有味。

  课件出示的部分词语变了颜色。

  老师:我请同学读,一个读红色一个读蓝色,让我们听出故事来。

  两个学生站起来读。

  老师:我是听出了故事看到了画面,就是没听到掌声。

  学生鼓掌。

  老师:自己试着读读这首诗。

  学生读诗歌

  老师:摇头晃脑的,非常棒,谁愿意来读这首诗?

  老师:节奏感非常明快,谁愿意再读?

  学生读

  &n

  bsp;

  老师:这个同学读的时候,我觉得他身上具有诗人的气质,读得古色古香。

  老师:这首诗的意思你明白了吗?

  学生逐句谈了自己的理解。

  老师:这些句子的意思我隐隐约约都能在课文中找到,请大家默读课文,把文中相对应的地方画下来。

  学生在书上勾画,老师巡视。

  老师:前两句诗相对应的地方谁找出来了?

  学生: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老师:火眼金睛,找得准也读得好。

  学生: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远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老师:找得准读得好,声情并茂。请大家认真地小声地读读文,揣摩一下

  女同学读文,男同学读诗。

  老师:女生像李清照,男生像李白。下面我找个班上读得好的来读,读得好我给你发金嗓子奖。

  一生读

  老师:太美了,画面读出来了,诗人的味道也读出来了。

  学生读

  老师:从大家的朗读的声音里我都感觉到一股浓浓的感情,依依惜别的感情。在文中的哪一段落找出来。

  学生:第二段

  出示这段课文

  老师:谁来读读这段?

  学生读

  老师:好奇怪呀,好朋友相别应该是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怎么不说话了呢?

  学生:我们只是暂时分别。

  老师:大家想想还有没有更好地答案?

  学生:因为不想说

  老师:此时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李白这段深情的话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体会到了可能他非常不愿意孟浩然走。

  老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这是一种感觉。下一句呢?

  学生:我感觉李白有浓浓的友情。

  老师:用你的声音把这种敬仰这种不舍读出来。

  学生读

  老师:我站在她身边感受到了他的敬仰他的故事,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等会我们请全班最好的朋友最好的知己来表演这段对话。

  老师:谁来做李白?在我们班你最好的朋友是谁?

  两名学生角色朗读。

  老师:多好的一对朋友,多么感人的画面哪!此时此景就连岸边的花也会黯然落泪,我们也随同孟浩然去江边送送他的好朋友李白吧。

  音乐缓缓响起

  老师:你看到了什么故事?

  学生:李白依然站立在江边。

  老师:不错,他说出了站立,伫立有站立的意思。伫立是怎样站立?

  学生:直直地站立。

  老师:他就这样直直地站立,舍不得走。你还看到了什么?

  学生:凝视着远方

  老师:凝视比注视多了些什么?

  学生:长时间盯着一个方向看。

  老师: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学生站起齐读课文。

  老师描述: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李白仰望蓝天白云,他想——

  学生:有人乘坐的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老师:李白远眺江上景色,什么都看不到了,他凝视着远方,此时的李白他会想什么呢?

  学生:真希望他不要走呀。

  学生:您走的时候要多多保重啊,

  学生:您一路平安

  学生:您就要走了,真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

  老师:回首往事展望未来,李白随口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老师:学了一节课,有没有同学能默写下来?

  点四个同学上台写,注意字写大一点。

  老师:多情自古伤离别,老师找了一些送别诗歌付在课文后面,同学们也可以试着写写,说不定还可以编入教材呢!让我们一起深情的美美的朗诵这首诗,作为我们的临别赠言,好吗?

《黄鹤楼》教学实录3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课文写了一个美好的故事,里面还包含着一首诗,谁能猜出是哪篇课文呢?

  (生答)

  师:对了。这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新课文。(板书课题)看来大家对这课较熟,老师还没教,自己就先看了。真好!能把课题读好吗?

  (生齐读课题)

  师:像这种样式的课文,你们以前还读过哪些?

  (学生议论纷纷,如数家珍般地列出了:《英英学古诗》《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母亲的恩情》《李广射虎》等)

  该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超前阅读,引导他们温故知新。

  师:你认为学习这篇课文该完成哪些任务呢?

  生:把课文读好。

  生:领悟课文里的意思。

  生:能熟练背诵古诗。

  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随机板书:读 悟解 背)

  师:太好了,同学们,这既是要完成的任务,也是我们读懂课文的方法。下面,同学们就认真读书,把生字读准。老师看看大家能读明白哪些问题。

  让学生自定目标,自找学习方法,这不正是尊重学生的主人意识,还给学生自主学习权力的体现吗?

  (生自由朗读课文后交流)

  生:我知道了课文讲的是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谊。

  师:你一下子就找到了文中两个主要的人物。

  生: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走的时候,心里很舍不得,我是从“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这句话里体会出来的。

  师: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就叫“依依惜别”。

  生:我读懂了李白和孟浩然不但是很好的朋友,而且还是真正的朋友。

  师:你的体会是听了谁的话后联想到的?

  生:是听了女女同学(指第一位发言的同学)的回答后想到的。

  师:是啊,学会听,而且会联想,就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教师适时点拨,不露痕迹地教给学习的方法,能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生: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我联想到了一句格言——真正的朋友,是永远不会变心的。

  师:你的联想很有道理。()那么,你能从文中找到一些话来证明他们是真正的朋友吗?

  生:孟浩然的话里有这么一句:“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有真正的朋友才会即使远在天涯海角,彼此之间的距离仍似邻居。

  师:你的理解能力真出色!

  生:从李白的话中,我知道了他们的友谊不是建立在吃喝玩乐上的:“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师:老师课前查过资料,李白比孟浩然小12岁,把他当做兄长是自然的,可他为什么又特别尊敬孟浩煞,尊称他为“夫子”,称呼都是“您”呢?

  此处何国成老师故布“疑阵”,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关键处。看来,深人钻研教材仅靠教材和教参是远远不够的。倘若教者胸无“丘壑”,课上又怎能指点迷津?

  生:因为他非常敬重孟浩然的人品,钦佩他的学识,所以特别尊敬他。

  师:噢,原来是这样,大家一齐把这几句话读好。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板书句中两个你认为关键的词儿。

  (两生板书,一生写“人品诗篇”,一生写“令人敬仰 誉满天下”。其中,“篇”字学生写完后觉得不够好看,擦了重写。师随即给予肯定。)

  师:板书是给大家看的,把字写好,能体现出你对别人的尊重。这两位同学都懂得这一点。他们的关键词也找得不错。

  师:同学们的悟性真好,通过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读懂了文中的人、文中的情。还有要说的吗?

  生:我读懂了诗题的意思: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扬州。

  师:你怎么知道孟浩然去的地方广陵就是扬州?

  生:诗句中就有啊,“烟花三月下扬州”。

  生:文中李白说的话里也有:“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生:我知道李白的老朋友孟浩然是向西边辞别了黄鹤楼,去了扬州。

  师:“向西边辞别黄鹤楼”,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从“西辞”这个词能看出来。

  师:是吗?

  生:我不同意他的说法。我曾经跟爸爸去过黄鹤楼,在那儿,导游阿姨还说起这首诗,记得当时她说黄鹤楼和扬州都在长江边上,因为黄鹤楼位于扬州的西面,因此才是“西辞”。

  生:我留心了文中的插图,图中也把黄鹤楼画在了西边,李白伫立在那儿, 目送江上东去的孤帆。

  何老师不向学生灌输知识,即使学生答错了,也不发表看法,只是通过与学生的交谈,一步步地引导,让学生自己感悟、纠正,把正确答案找出来。

  师:送别的诗有很多。同学们读过哪些,分别是送谁,怎样送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生:我读过《赠汪伦》(背诗),汪伦是“踏歌”送李白,歌颂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生:我想起音乐课上刘老师教唱的一首歌《送别》。

  师:愿意唱给大家听吗?

  (何老师随着同学们的歌声轻声哼唱)

  师:谢谢你们给老师带来这美好的感受。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方式可以不同,但朋友间的真情是共同存在的。课后,同学们可以再去找些送别的诗、歌,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近代的、当代的,大家一起交流。

  何老师有意拓展、延伸,帮助学生形成了送别诗的知识组块,课虽尽,而“学无涯”。

  师:本课的学习任务你们自己读书完成了。你认为还该做点什么笔头作业吗?

  生:抄写本课的生字。

  师:有必要,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一点也不能马虎,相信你们有能力自学好生字词。

  生:把这首诗的.意思写下来,书后思考题中有要求。

  师:你有学习方法,知道抓住书后思考题来把握课文,也懂得及时整理重要的学习内容。诗意不要被诗句“框住”,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生独立作业,生字抄写正确率100%,诗意正确率98%。写诗意时学生不拘泥于诗句的直译,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能写出诗意境的占85%。)

  让学生自己决定作业的内容及形式,使得作业的设计关注了学生的感受。学生时时处处都在自主学习。

  听课后记:

  课后,跟学生们聊起这堂课时,他们七嘴八舌,争相作答:“很简单,一学就懂。”“都不感觉是在上课,好像就是在跟一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聊天。”“我觉得今天自己特别聪明,有些问题不假思索就能举手回答了”……是啊,这是一堂简单的语文课!说它简单,因为它的问题简单;说它简单,因为它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所谓的“创新”的花样,有的只是简简单单的教学流程,让你一看就懂;说它简单,因为它所折射出的教学理念简单:以学生为主体。这是一堂好课,说它好,是因为课上大部分的时间是学生自己在读书、在感悟、在交流、在合作;说它好,是因为它让每一位学生时时都在老师恰到好处的赏识评价中体验成功,如沐春风;说它好,是因为它悄悄为学生架起了自主学习的桥。透过这简单的好课,我又深感其中的“不简单”,这是学问,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细心揣摩,大胆实践。

《黄鹤楼》教学实录4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 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

  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黄鹤楼送别》评课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把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文中,通过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黄老师的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整体入手,潜心会文。黄老师从整体入手,抓住“依依惜别”这个关键词语,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词句,划一划,谈谈自己的体会。这又让我想起了这八个字,“提领而顿,百毛皆顺”,黄老师很好的抓住了这篇课文的领子就是送别,就是体悟这“依依惜别的深情。”

  其次,抓住细节,体味真情。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黄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品味。比如:、依依惜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杨柳依依、伫立、凝视、脍炙人口等,指导学生不仅看到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交流讨论,相机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议等形式,从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表情语言去体会情感;鼓励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深入人物内心,以课文的情为基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课堂上体现了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了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通过有声有色地读课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再次,抓住“空白”,引导想象。《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例如,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体会那意境。

  最后,拓展资料,升华情感。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是个不太容易处理的问题。于是黄老师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也使学生对两位诗人之间的深情厚谊的了解变得“充实”、“厚实”,对激发学生情感起到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中,提升审美趣味,闪现智慧火花,提高语文素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通过此课的学习,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更多送别诗的兴趣,将学生带入绚丽多彩的古诗百花园中,最后作业的设计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听完了这堂课,我有一点疑惑。这篇课文是文包诗,文章当然是重点,那首诗我觉得在整篇课文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黄老师今天的这堂课中,这首诗只是一带而过,学生齐读一遍而已。是不是引出诗歌后,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吟诵,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再讲讲这首诗的意思,让学生加深理解。

《黄鹤楼》教学实录5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孤帆”、“唯”的意思。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在创设的意境中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4、拓展练习,激发学生积累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创设意境走进诗歌,理解诗歌,想像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2、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所蕴涵的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充分预习,查找诗人的资料;

  2、课件。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由诗谱写的歌曲吗?

  生(齐答):听过。

  师:都听过哪些诗曲?

  生1:我听过《锄禾》的诗曲,非常好听。

  生2:在一次少儿节目上,我听过《鹅》、《望庐山瀑布》等由诗谱写的歌曲,非常有韵味。

  生3:老师,我们班上的很多同学都会吟唱《春晓》,好听极了!

  师:好的,就让我们一起来吟唱一首《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师生一起吟唱《春晓》,学生意犹未尽。)

  师:老师也非常喜欢吟唱诗曲,现在,老师唱一首歌,你们帮老师听一听,看看这首歌在哪种场合唱较合适?

  师(吟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崖,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师入情地哼唱,学生入迷地听着。)

  师:(歌曲完毕,故作迟疑状)谁能帮老师这个忙呢?

  生1:好像可以在欢快热闹的场合唱。

  生2:不,我倒觉得应该是在平静柔和的时候唱。

  生3:我想这首歌曲应该是表达一种依依惜别的感情。

  师:是吗?你怎么知道的?

  生3:老师的表情、老师吟唱的曲调告诉了我。

  师:你是个心思细腻的孩子,感情也很丰富,谢谢你!其实不仅歌曲能表达难分难舍的离别情意,古诗也有许多是表达与友人送别情意的。今天老师就向同学们推荐一首诗歌。

  (师转身板书课题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学生齐读课题。)

  评析:由诗谱曲师生吟唱是本课开场的一个亮点,在师生、生生轻柔、平缓富有韵味的曲调声中,诗韵、诗情已弥漫整间教室,并悄无声息地融进学生的心田。

  师:你能理解题目的意思吗?

  生1:这首诗写的是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

  生2:更具体的,应该是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送其去广陵。

  师:是更为具体了。题目中哪个字的意思表示去呢?

  生(齐答):“之”字。

  师: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各是什么人吗?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1:李白和孟浩然都是唐朝的诗人。

  生2;李白和孟浩然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师(补充):李白和孟浩然不仅唐朝著名的诗人,还是好朋友,而且是——师生关系。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平日里,他们无话不谈而且兴趣爱好相同,都喜欢把酒吟诗作对。可以说李白和孟浩然是知己,是忘年之交,彼此之间的感情是难分难舍的。

  师:题目中有两个词表示地点,你知道他们的地理位置吗?

  生:我只知道广陵就是今天的扬州。(其他学生满脸疑惑)

  (师一边在黑板画出黄鹤楼和广陵的示意图,一边介绍他们的地理位置。学生频频点头,脸上露出会意的笑容。)

  评析:适当的时候,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错误地以为“讲”多了导多了就是违反新课程理念。本环节,在学生“满脸疑惑”的情况下,教师板画了黄鹤楼至广陵的示意图,学生便能一目了然。

  师:你准备怎样读懂这首古诗呢?

  生1:先读熟,再背诵。

  生2:通过查找资料加深对古诗的了解。

  (全班努力思索着。)

  生3:我觉得还应该看着插图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这样有助于我们对诗意的理解,进而体会诗歌要表达的感情。

  师:是的,我们读懂一首古诗,首先要读通古诗,再理解诗句的意思,接着借助画面想像当时的情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最后把诗歌背下来。这是一种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师板书:读通——理解-——想像——体会——背诵。)

  评析:“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理,“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中年级学习古诗应有别于低或高年级,中年级学习古诗应有所侧重,重在抓重点字词引发想像,重在感悟诗境、体验情感。本环节,教师的“你想怎样读懂这首古诗”一问犹如抛出一条红细绳,把学生个人独特的学习方法这一颗颗珠子串起来,形成一法,并引导学生顺着红绳上的这一颗颗闪亮的珠子美美的学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再读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纷纷朗读起诗歌,同桌互相检查朗读,师下去巡视指导。)

  师:比一比谁读得又通顺又流利。

  (指定2名同学朗读,师生共同正音。)

  师:大家一齐试着读一读。

  (全班齐读一遍。)

  师:请各学习小组,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学习成果最丰硕?

  (师用幻灯出示学习要求:1、借助注释理解字词意思;2、联系词义理解诗句的意思;3、在古诗旁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或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学生自学5分钟左右,师巡视各小组学习情况。)

  师:现在是展示你们小组学习成果的时候了,既然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上来汇报的时候,老师建议用“我们小组认为”等来汇报较为合适。哪个小组先来说呢?

  生1:我们认为“孤帆”的意思是只有一只帆船。

  生2:从文中注释,我们了解到“唯”的意思是“单单”、“仅仅”。

  生3:小组一致认为“尽”的意思是“没有了”、“消失了”。

  师:关于诗句的意思,你们能理解吗?

  生1:我们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了。“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师板书:下扬州)

  生2: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师: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看来通过自学,大家学到的内容还挺丰富的。好,再自己读一读诗句,看看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1:“西辞“是什么意思呢?

  师:(一边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地理示意图,一边讲解)因为黄鹤楼在广陵的西边,孟浩然正要离开黄鹤楼远去广陵,所以说成是“西辞”。

  (师板书:西辞)

  生2:为什么孟浩然要离开李白呢?

  生3:为什么孟浩然要去广陵呢?

  师:同学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同学,提出的问题都非常重要。

  (正当老师表扬同学的时候,一向较调皮的一个男孩举起了小手。)

  生:老师,为什么题目不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呢?我感觉挺恰当的。

  师:(又惊讶又兴奋)你真是个非常细心而且大胆的同学,敢于向诗人提出挑战。我想,这些问题还是由同学来解答吧。同桌间可以议一议。

  评析: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品质,有智慧的教师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观察力,能系统地感受和准确地判断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细微变化。本环节中,教师关注学情,善于捕捉学生问题的亮点,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进行有效的对话。

  生1:没有点出是谁送孟浩然到广陵,更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生2:我仔细地品味了一下,还是原题目好,为什么呢?比较有味道,改正的题目太直白了。

  师:是的,或许黄鹤楼是李白与孟浩然两人友谊的见证地,或许李白过份难过,不想直接用自己的名字作题目。老师和同学的解答,你们能满意吗?

  (生纷纷点头示意。)

  师:你们知道李白在什么时候送别好友孟浩然吗?

  众生:“烟花三月”

  师:你能想像“烟花三月”是一种什么样的画面吗?

  生1:繁花似锦。

  生2:春花烂漫。

  生3:百花齐放。

  师:呵,全是一个个那么美好的词语。能用具体的语句来描述吗?

  生:在草如荫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微风轻拂着大地,彩碟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一群群扎着小辫子的小孩儿在青草地上放着风筝……真的很美!

  师:是呀!那是个花枝招展,如烟如雾的三月,仿佛每逢过节夜空烟花璀璨的美丽画面。想继续想像画面吗?

  生1:我仿佛看到了各色细细的碎碎的野花遍布野外,就如给大地披上了一件碎布花衣,太迷人了!

  生2:我想用词汇来描述,那是个像烟花一样撩人眼、扰人心的美好三月,人们的生活是那么快乐!

  (师点示课件,出示“烟花三月”的美丽画面,学生“呀”地兴奋地叫起来。)

  师:让我们把从美丽的画面中获得的美好情感带入古诗中,一起再次美读古诗吧!

  (生微眯着双眼吟诵,陶醉在诗意中。)

  评析:表面上看,好像是牵引,似乎学生处在被动状态,但实际上并非是搀扶着学生在走路,而是教师指点给学生一个个前进的路标。诗中的一个个意象,就是一个个明亮的路标,寻着它们,引发丰富的联想,学生就可以轻松地走进意境,感悟诗境了。

  师:请听一段涛声,并说说你的感受。

  (播放浪涛激打海岸的声音,声势浩大。)

  师:说说你此时的感受。

  生1:我仿佛看到了江面上波涛汹涌,船只犹如一叶叶扁舟在江面上起起伏伏。

  生2:江面上风大浪大,我真为那些出行的人担心。

  生3:江面上波涛汹涌,景色壮观!

  师:此时,李白正在欣赏美景吗?为什么?

  生:不。此时,李白心情非常难受,因为好友即将与自己离别了。

  师:你哪里看出来?

  生1:“孤帆”

  生2:“唯见”

  生3:“尽”

  师:哦,懂得从古诗中的字词感觉出,了不起!思考一个问题:这时候的江面上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船只呢?

  众生:不是的。

  师:为什么李白看见的是“孤帆”呢?

  生1:好友孟浩然已渐渐远去了,李白依依不舍。

  生2:李白的目光追随着好友孟浩然,别的什么都没有在李白眼中停留。

  师:你独特的感受力令老师吃惊!

  评析:语文教学要做到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以学生为本,就要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在引发学生情感之前的铺设无疑是成功的。由一段浪涛激打海岸的声音勾起学生无限想像,无边的离别愁绪,因此才有了“李白的目光追随着好友孟浩然,别的都没有在李白眼中停留”的绝妙体验。

  师(点击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想像一下,李白和孟浩然在离别时可能会说些什么?同桌两人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演一演、说一说。

  (学生兴致很浓,有的深情地告别,有的“挥泪”作别,有的拱手相送——老师认真地巡视全班,不住地点头)

  师:谁能来扮演一下呢?

  生1:(拱手)今日相别,何日再见!

  生2:(略带悲伤)朋友,一路走好!

  生3:(深情地)天下哪有不散的筵席啊!

  生4:(自信地)后会有期!

  师:(拱手)是呀,今日相别,后会有期!可是,相见的日子遥遥无期呀!

  (播放音乐《送别》)

  评析:走进诗境,融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此时诗人李白和孟浩然的离愁别绪是执教者设计本环节的意图。当江涛声声击打在孩子的心坎上时,他们的眼前仿佛浮现出当时诗人与好友的离别情景,于是,情不自禁地拱手互道珍重,真诚地道声:“朋友,一路走好!”在《送别》的乐曲声中,浓浓地不舍、深深地伤感之情悄然浸湿了孩子的眼睛。

  师(伤感地):帆影已远逝了,诗人李白仍翘首东望,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呢?

  众生:非常难过。

  师:你试着读一读,看看怎样才能读懂诗人此时的心情?(音乐继续播放)

  师:谁来读一读?请同学们听一听谁的读最能打动你心?

  (师指定3名同学朗读诗歌,并组织点评。)

  生1:我欣赏丙同学的读,甲同学读得太快了,好像要将孟浩然快快送走似的。

  生2:乙同学读得较慢,能体现李白舍不得孟浩然,但情感的投入不够浓。

  生3:丙同学在重点处读出重音,还能延长,依依不舍之情在其表情上也能体现出来,深深地打动了我。

  师:老师觉得这几个同学都读得不错,尤其是丙同学。老师还发现了我们班的同学都是点评专家,评得非常准确、到位。老师也禁不住想参加你们的朗诵会。

  众生:(兴奋地)太好了!

  (师配乐朗诵完毕,学生不约而同地热烈鼓掌。)

  (师扬起双手,做个指挥状,全班深情地朗诵。)

  师:这一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投入。现在该是收获的时候了。请从“课堂大闯关”中,任选一个过关,有信心吗?

  生(兴奋地):有!

  (师以幻灯出示“课堂大闯关”要求:

  1、我能有感情地吟诵这首诗;

  2、我能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3、我能吟唱这首诗;

  4、我还知道李白写的其它诗歌;

  5、我也知道其它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

  6、我能为这首歌谱曲吟唱。)

  (顿时四个小组展开过关斩将的激烈场面。学生个个充满自信。)

  师:过关斩将开始,谁来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

  生1:我想有感情地吟诵这首诗。

  (这个学生是班里朗读较差的同学,读得断断续续,还读错几个生字,但老师仍然充满微笑地鼓励着。)

  师:如果把每个生字都读对了,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学生微笑着点点头。)

  (紧接着一个又一个学生举手过完后面的几关。)

  师:许多同学还想挑战自我,挑战同学。那么,你可以利用课外时间选择没过完的关卡继续过关。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几首表达友人送别的古诗,这些古诗可以说千古传唱,脍炙人口。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首背下来。

  (师幻灯出示古诗内容:)

  《山中送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山中相送罢,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日暮掩柴扉。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春草年年绿,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孙归不归?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师:(此时,下课铃声响起)好,同学们课后再背给同桌听,比一比,谁最快记下来。

  评析:

  教师能以课堂为主阵地,提供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做好语文课堂学习的“延伸”,引导学生在课外这个大天地里无止境的学习,是新课程语文教师的另一角色功能。

【《黄鹤楼》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02-28

《背影》教学实录12-07

《挑山工》教学实录03-12

《社戏》教学实录12-18

《管仲列传》教学实录12-06

《在山的那边》教学实录12-02

《天上的街市》教学实录12-13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12-17

《雪孩子》教学实录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