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教学实录

时间:2024-03-15 17:51:46 好文 我要投稿

(集合)三顾茅庐教学实录

三顾茅庐教学实录1

  师:同学们都认真地预习了课文,老师了解一下,你都做了哪些工作?

(集合)三顾茅庐教学实录

  生:我预习了生字新词。

  生:我给自然段标上了序号。

  师:这是一个很好的读书方法,给自然段标了序号,待会儿要学习哪一自然段,就能很快地找到它。

  生:我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

  师:陈赓第一眼看到的小红军是什么样子?

  生:(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师:{出示句子}“这个小家伙,不过十二三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翘,穿着破草鞋的双脚冻得又红又肿。”

  师:自由读一读这一句,想想,小红军是个怎样的人?

  (生读)

  生:是一个可怜的人。黄黄的小脸,天气这么冷,还穿着破草鞋,双脚冻得又红又肿。

  生:是一个坚强的人,双脚冻得又红又肿,还坚持走着……

  生:小红军长得十分俊俏,有一双大眼睛,鼻子有点翘……

  生:小红军很穷,穿着破草鞋……

  生:小红军非常勇敢……

  生:小红军很饿……

  生:(有感情地朗读外貌的句子)

  师:这么一位小红军,最后的结果怎样了?

  生:牺牲了。(读第11自然段的句子:“当陈赓找到那个小鬼的时候,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师:还有哪一段也是写结果?

  生:(读第13自然段)“陈赓全明白了,就在这时,小鬼停止了呼吸。”

  师:陈赓全明白了,他到底明白了什么?速读课文前面的内容,划出有关句子。

  生:(自由读)

  生:(读第12自然段)

  师:陈赓同志明白了什么?

  生:明白了小鬼的干粮袋里只是一块牛膝骨。

  生:(齐读句子)“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几个牙印。”

  师:这只是一块牛膝骨吗?

  生: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很难吃。

  生:上面还有几个牙印,说明小红军经常啃它。

  师:是啊,这块牛膝骨,小红军不只咬过一口。前天,他饿了,就咬它一口;昨天,他饿了,再咬它一口;今天,他更饿了,就又咬它几口。再读一读这一句。

  生:(再读这句)

  师:想听老师读一下吗?

  师:(范读)

  生:(再齐读这句)

  师:在这之前,小红军又是怎样向陈赓同志说的?

  生:(读第9自然段)

  师:几天没吃东西的你,能读得这么流利吗?

  生:(再读,读出了疲惫的感觉。)

  生:(男女生分别读第9自然段)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

  生:(二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师:这时,陈赓明白了什么?

  生:明白了那时的小红军已经筋疲力尽了。

  生:明白了那时的小红军已经没有粮食,饿得受不了了。

  师:(板书:无粮)

  生:明白了小红军已经没有一丝力气了。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3~5自然段,小红军真的没力气了吗?

  生:(自由读)

  师:现在,老师就是当时的陈赓,谁愿意读小红军的句子?咱们来读读课文。

  (师生分角色演读3~5自然段)

  师:(采访“小红军”)你的体力真的比我好吗?

  生:没有。

  师:那你为什么这么说?

  生:我这么说是为了能让你能骑着马走出草地……

  师: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战士!

  生:(三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师生再次分角色读3~5自然段)

  师:这时,陈赓又明白了什么?

  生:明白了小红军其实是没有力气,假装着……

  师:(板书:无力)

  师:现在让我们来读一读第5~7自然段。

  生:(分角色读5~7自然段)

  师:小红军真的是在等他的小同伴吗?

  生:不是。

  师:这时,陈赓又明白了什么?

  生:小红军在骗他,其实他没有同伴。

  师:(板书:无伴)

  师:这时,陈赓全明白了,其实,刚才小红军说的全是……

  生:谎话

  师:其实小红军说的“干粮袋比你的还多呢。”是……

  生:骗的。

  师:小红军说的“体力比你强多了”是……

  生:装的。

  师:小红军说的“还要等我的同伴呢。”是……

  生:假的。

  师:小红军的形象是那么的高大!

  生:(四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师:(读第十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也来读一读,要努力读好“终于”和“只好”这两个词。

  生:(齐读)

  师:这两个词语说明了什么?

  生:……

  师:小红军装得太像了,像得陈赓同志都给“骗”了。

  生:(再读这一自然段)

  师:陈赓怎么知道自己受骗的?

  生:(读有关句子)

  师:对啊,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码头,他打过交道的那些孩子,个个都像这位小红军那样高尚……

  生:(五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改“这个”为“这些”)

  生:(再读第13自然段)

  师:陈赓全明白了,明白这一切是短暂的,但这份明白,在陈赓的心里却是漫长的。

  生:(读句子)“就在这时,小鬼停止了呼吸。”

  师:陈赓全明白了,明白这一切是短暂的,但这份明白,在同学们的心里却是漫长的。

  生:(再读句子)“就在这时,小鬼停止了呼吸。”

  师:陈赓全明白了,明白这一切是短暂的,但这份明白,在听课老师的心里却是漫长的。

  生:(三读句子)“就在这时,小鬼停止了呼吸。”

  师:这时,我们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这位可亲可敬的.小红军……

  生:(六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用“如果……可能就……”说话;再用“但是,如果……可能就……”说话;又用“……宁可……”说话。这一部分没认真听,忘了。)

  师:同学们,你们不要小看那一小包青稞面。当时,对于小红军来说,可能就是……

  生:生的希望。

  师:(板书:生的希望)

  师:但小红军却把“生的希望”……

  生:留给了别人。

  师:(板书:给别人)

  师:而把什么留给了自己?(板书:给自己)

  生:死亡。

  生:生命危险。

  生:牺牲生命。

  ……

  师:(板书:死的危险)

  师:十年以后,当陈赓回忆起这段往事时,眼前仿佛出现了……

  生:(七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师:二十年以后,当陈赓回忆起这段往事时,眼前仿佛又出现了……

  生:(八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师:今天,当我们读着这段故事的时候,我们的眼前仿佛也出现了……

  生:(九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师:人生自古谁无死,但要死得轰轰烈烈,像小红军一样死得有价值。现在,请用你真情的笔,写一写此时此刻你很想说的话,写在课文插图的旁边。

  生:(写话)

  生:(上台深情汇报)

  师:同学们,现在请你用三个字来夸夸小红军。

  生:真英雄。

  生:很无私。

  生:有志气。

  生:很顽强。

  生:了不起。

  生:……

  师:(补完板书成诗)小小红军了不起,

  无粮无伴又无力。

  生的希望给别人,

  死的危险给自己。

  生:(再次齐读全文)

三顾茅庐教学实录2

  课前,让学生自行预习第20课,并发表感言,记在书上。

  第一课时

  师:今天,我们来学一学第二十课,题目是?

  生:三顾茅庐

  师:(板书课题)用3分钟时间大声朗读一边单元训练目标,然后找出在这篇课文中详写的部分。

  师:来说说详写的部分是第几自然段到第几自然段?

  生1:3~6自然段

  师:(板书自然段,正中)哪么是不是剩下的就分在了一起了呢?

  生2:不是。

  师:哪么怎么分?要说出依据。

  生2:1、2自然段要分开,因为第一自然段是刘备一访诸葛亮,第二自然段是二访诸葛亮,应该分开来。(板书1、2自然段,最上方,注明一访,二访。)

  师:很好,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刘备三顾茅庐是为了什么?”,并画出刘备的言行。

  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3: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统一大业。(句子)

  师:那么,就来说说段落大意?

  生4:刘备想请诸葛亮帮助自己统一大业,但诸葛亮出门去了,没能请到。(失望而归,板书)

  师:很好,下面来说说在一访中,对刘备的印象。(板书印象)

  师:那么就与同桌对读一下,待会儿就来向大家展示一下。

  师:谁愿意先来读一读?

  生5:我!

  师:好,我们就带着自己的理解听一听,他们有没有读出味道来。

  师:评价。

  生:刘备没有读出味道,不像刘备。

  师:那你和你的同桌来读一读,我们看一看有没有读出味道。

  师:有没有?

  生6:有。

  师:下面,我们来学学二访。同样的要求,划出刘备的言行。

  师:第一句?

  生7:(句子1)。

  师:好,我把它概括为立即出发。(板书)下一个读的时候,就要把概括的'内容一起说出来了。

  生8:(句子2)。斥责张飞。(板书)

  师:很好,下一个。

  生9:(句子3)冒雪拜访。(板书)

  师:下一个

  生10:(句子4)怏怏而回。(板书)

  师:很好。从这些句子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11:刘备很有诚意。(板书)

  生12: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板书)

  师:能否来研究研究张飞的语言,你读出了什么?

  生13:张飞十分粗鲁,莽撞,这就体现出了刘备的谦虚。

  师:(板书)你说得真好,我们再来对读一下,体会体会与一访的不同之处。

  (请一组同桌,评价)

  师:打开练一练评一评,完成1、2、3题,这就是作业。下一堂课,我们就要来学一学祥写的三访,到时候我们还要演一演。

  第二课时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并深入地学习了“刘备一访、二访诸葛亮”。这节课,我们要来学学三访诸葛亮,也就是课文详写的部分。先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可以画出刘备的言行,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1:(读)

  师:(根据学生读的句子,分别概括写出斥责张飞、下马步行、阶下恭候、赶紧谒见)。我们根据板书,再来体会一下刘备的言行,写写自己的感受。

  生2:(感受)板书

  师:很好,那么我们再来研究研究张飞的言行,看看作者侧面描写了刘备的哪些特点?

  生3:张飞十分粗鲁,莽撞,这就体现出了刘备的谦虚。

  师:很好,下面拿出发下来表格,大家边做边讨论,就把它完成掉了。

  一顾 二顾 三顾 怎样一个人

  刘备(言、行、神态) 问……又问…… 失望而回

  张飞(言、行、神态) 怏怏而回

  师:既然主要人物是刘备,为什么要把张飞的语言和神态写进去呢?你和同桌讨论讨论。

  生2:作者通过描写张飞,来反映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师:那我们自行组合,来演一演,我们要看看,谁更像刘备或张飞。

  (5分钟后,展示,评价)

  作业:完成练一练评一评剩下的题目。

  第三课时

  师:中心思想,主要内容,段落大意,以及故事背景。

  并配上《易中天评三国》——三顾茅庐(杨义贤)(适当板书)

  清理订正,排疑解难。

三顾茅庐教学实录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

  课前准备:

  教师: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直接板书“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二、作家作品简介

  三、导读

  1.一读——大声朗读。

  导读题:刘备那一点吸引了孔明?打动了孔明的心?

  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理解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3.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读后感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

  4.虽然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的话语中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声音,看谁能够用一个词概括。

  (诚心诚意)

  5.深入学习课文——默读。

  (1)诸葛亮作为当今大贤,人人都渴望得到这样的大贤。也就是说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肯定有不少的人诚心诚意的邀请过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一直都没有出山。这就说明,刘备的诚心诚意是与众不同的。那么,刘备的诚心到底有何不同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课件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同时出示两个服务性的导读题:

  刘备用了那些方法使诸葛亮相信自己是诚心诚意的?诸葛亮又是如何得知刘备的诚心诚意是可信的'?

  教师设计的这两个问题,很有特色。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容上具有交叉点,而学生在展开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其思维又是多向、_的,只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立体的认识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及其特点。

  6.小组交流。

  经过刚才充分的默读思考,每个学生都会产生强烈的交流_,此时的小组交流,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但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下几点:

  (1)发表自己的意见时,不要围绕某个小问题争论不休;

  (2)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学会从同学的嘴里获取信息。

  这是课堂立体结构的进一步拓展,也是由个体学习过渡到小集体学习,个体智慧在谋求集体智慧的主体发展。小组学习,可以达到求同的目的,但是,小组学习绝不是为求同而合作学习,而恰恰是利用他人的智慧和成果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和促进个体发展。

  7.全班交流。

  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后,这里的全班交流,不能停留在前面两个层次上,否则就不能获得个体有效的发展。这里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点拨学生不太到位的模糊认识。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

  (1)引导学生把自己表述的内容概括成一个词语,并在黑板上恰当的位置板书出来,做到说要到点;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原句,有感情的朗读好,做到读要到味。

  8.引导学生整理板书。

  集体的智慧汇聚在一起,加以整理,自然形成立体的认识结果。

  刘备的诚心:

  (1)轻叩柴门——真心;

  (2)巧妙利用天气——用心;

  (3)不达目的不罢休——恒心;

  (4)斥责张飞——齐心;

  (5)下拜谒见——尊心。

  诸葛亮的妙计:

  (1)利用书童作耳目——观察;

  (2)故意回避——试探;

  (3)聊天——面试。

  刘备懂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以自己的真心和诚心打动诸葛亮的心,诸葛亮也以自己的妙计考察了刘备的诚心。

  9.学了三顾茅庐,将来你做了老总,去招聘人才,对你会有何帮助?

  跳出语文,联系学生生活,活学活用。真正实践了把语文学习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和发展之路上。

  四、结课出示教师的对联。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给学生以文学的熏陶,知道一种新的读后感的写作形式。

  刘备三顾茅庐喜得孔明如虎添翼创大业

  诸葛卧龙出山幸会明主大展宏图扬美名

  五、作业

三顾茅庐教学实录4

  因为是借班上课,课前围绕《三国演义》有关常识与学生进行交流,既检查了学生对《三国演义》熟悉程度,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

  第一教时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就选自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现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做到正确流畅;

  2、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3、读后想想课文写了怎样一件事。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随机指导,及时表扬读得认真的学生。)

  师:谁愿意站起来朗读?

  (学生分节朗读)

  师:倒数第二自然段,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段话跟前面不一样,文绉绉的,像久闻大名、光临草舍、礼让一番等词句你们能理解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

  生:久闻大名就是早就听说您的名气了。

  生:光临草舍就是来到我这么简陋的家。

  生:光临草舍就是您来到我这么简陋的茅草房。

  生:礼让一番就是你先坐,你喝茶这样的话。

  师:也就是客气一番。你们的话简单明了,通俗易懂,那课文为什么用那些文绉绉的话,而不用你们的话呢?

  生:我觉得课文的言语很精练。

  生:刘备、诸葛亮都是有学问的人,讲话也就文雅了。

  生:刘备、诸葛亮他们的性格谦恭有礼、温文尔雅。课文里的话符合他们的身份。

  师:说得真好。言语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人物的性格,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我们仔细体会体会,好好读一遍。

  [这里让学生体会语言的不同风格,懂得什么人说什么话,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要吻合人物的性格。]

  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来,其余同学在自己的本子上,听写几个词语:怏怏而回 谒见 惭愧 辅佐 三顾茅庐

  (反馈听写结果,相互纠错改正]

  师:联系上下文,你能说说这五个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吗?

  生:怏怏而回就是很不高兴地回去了。课文指刘备三人见不到诸葛亮很失望。

  生:谒见就是去拜访。

  师:我到你家来拜访是不是谒见?

  生:那不能用。应该是下级拜见上级。晚辈拜见长辈。

  师:说得很准确。而且是很有敬意的拜见才叫谒见。

  生:辅佐就是帮助别人。课文指诸葛亮帮助刘备

  师:请你帮个忙把教室的门关一下,能说请你辅佐吗?

  生(大笑):不能说,这件事太小了。辅佐要用在大事情上。

  师:对,辅佐就是帮助成就大的事业。

  [运用归谬法让学生形象地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表达程度,适用范围,把词语教活。]

  生:三顾茅庐就是三次去拜访茅草房。

  师:是拜访茅草房吗?

  生:是拜访住在茅草房里的诸葛亮

  师:连起来说完整。

  生:三顾茅庐就是刘备三次拜访住在茅草房里的诸葛亮。

  师:对,这就是课题的意思。请你们迅速搜读课文,在课题前加上拜访的原因,课题后加上拜访的结果。自己试着连起来说说,要求语言通顺连贯。

  (学生边默读边作记号)

  生: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大业,就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

  生: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大业,就三次到茅草房里去拜访。诸葛亮看到刘备很有诚意,就答应出山,并辅佐他打了很多胜仗。

  [解释课题,补充课题。通过课题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既降低了概括文章内容的难度,又引导学生学会了一种概括主要内容的新方法。]

  师:是啊,同学们说的其实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当时正是东汉末年,豪强四起,群雄割据。有董卓、吕布、袁绍、袁术、曹操、孙权等,他们之间常常发生战争,百姓是苦不堪言。刘备见此决心匡扶汉室,救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文中所说的统一大业。读了课文,你能谈谈对文中刘备这个人物的印象吗?

  生1:刘备是个对人诚心诚意的人

  生2:刘备是个礼贤下士的人。

  生3:刘备是个求贤若渴的人。

  师:是啊,刘备这个人物形象逼真鲜明,跃然纸上,令我们过目不忘。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文中能体现刘备求贤若渴的语句,然后可选择一处加以评述,也可组合起来评述。

  1学生默读,自划,评述

  2同桌轻轻交流

  第二教时

  师:上节课我们对刘备这个人物进行了研究,现在来交流一下。

  生1:我从刘备对张飞的两次斥责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因为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亲如兄弟。可是现在为了请诸葛亮不惜斥责自己的兄弟。足见对诸葛亮的诚心。

  师:你说得真好,第一次是斥责,第二次是大声斥责,你能把这两句话读好吗?

  (学生读得很冲,给人骂的感觉)

  师:你这个刘备好凶啊!虽是斥责,但毕竟是兄弟啊!

  (这一挑逗,学生领悟了,读的语调更合情理了。)

  师:这就叫聪明。一点就通。还有愿交流的吗?

  生2:我从刘备还有半里多地就下马步行,以看出他的诚心。古人对特别有地位的人有这样的要求,叫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表示极大的尊敬。(听课教师一片掌声)

  师(大为佩服): 了不得,你怎么知道?

  生:我从电视上看来的。

  师:看了能记住,记了能用上,就是好本领。留心生活,处处皆学问啊!

  生3:我从轻轻敲门,恭恭敬敬地等着,等了好长时间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是诚心诚意的,那么长时间,自始至终这样恭敬的,一般人肯定做不到。

  师:我们以前学过一篇课文叫《程门立雪》,我们深为感动,但那是学生对老师的敬意。可文中刘备是大汉皇叔,一方诸侯,已是名闻天下,连曹操也说天下英雄只有刘备和他两个。而诸葛亮当时只是一介草民,平头百姓。而且刘备当时已有47岁,而诸葛亮却只有27岁,刘备能做到如此恭敬,真是令人叹服。[句与句的联系,渗透人文内涵,与故事背景联系,教师适当介绍,促进语言内化。]

  师:你们认为读好这段话,应该强调那些词语?

  生:我觉得像半里多地、就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恭敬敬、好长时间这些词语都应强调。

  师:说得好。不知你读得好不好?

  (学生读得很投入)

  师:你真聪明,把轻轻敲门、恭恭敬敬读得较轻,把刘备的诚意给读出来了。有时轻读也是一种强调。还有补充吗?

  生4:我从下拜、谒见、恳请这些词语可看出来。因为从身份、地位、年龄上来看,刘备根本不需要如此客气,如此谦逊的。

  师:你分析的很准确。

  同学们寻找得很全面,很准确,分析得也很透彻,但只是零星的、分散的表达,现在我增加难度,要求同学们寻找一个好的方法,把它整合起来概括地回答。先自己试试。

  (学生自由准备,同桌讨论。)

  生:我觉得刘备邀请诸葛亮很有诚意,当他前两次拜访诸葛亮都不在时,他毫不气馁,第三次又前往;当张飞对诸葛亮不敬时,他是大声斥责;当他离茅庐还有半里多地时,就下马步行;当知道诸葛亮还在睡午觉时,他就在檐下恭恭敬敬地等待;当见到诸葛亮时,他赶紧下拜。这些足见刘备的诚意。

  师:这位小朋友真聪明,用当------时,刘备-----的句式把内容整合起来表达,效率就提高了。

  生:我从刘备的说话上看出来,他称诸葛亮是当今大贤,见到诸葛亮用谒见、恳请这些谦恭的词语;从行动上看出来,雪一停马上起身;未到茅庐就下马步行;诸葛亮睡午觉就恭敬等候;见到诸葛亮是赶紧下拜。

  师:这位同学根据语言、行动归类表述,简单明了,更是技高一筹。

  生:我还从张飞和刘备对诸葛亮的不同态度上可以看出来。刘备是那么诚心,而张飞却是那样无礼。

  师:是啊,文中的张飞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觉得张飞是个怎样的人?哪里看出来?

  生:我觉得张飞是个很卤莽,不懂礼节的人。从他说三句话可以看出来,叫来得了;一根绳子捆来就是了;放一把火,看他起来不起来?

  师:仅仅是卤莽吗?你还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他的火气是越来越大了,他发火是因为张飞很敬重刘备,大哥在他眼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现在受到如此怠慢。他能不生气吗?

  师:你真聪明,因为敬重所以生气。你能把这三句话的味道读出来吗?

  (学生朗读,但没那种气势)

  师(提醒):张飞说话多干脆啊,得了,就是了,看他起来不起来,这就是张飞的语言啊!这些词你得把握好,再来试试。

  (生读,朗读质量明显提高)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的研究很有成效,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品质就在他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了。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对人物的理解,自选一段,读出人物的形象,读出人物的味道,读出人物的神韵来。等下竞赛。

  (每组一人竞赛,朗读很到位。然后一起读最后一段。)

  师:课文最后一句说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很多胜仗,你知道有哪些胜仗?

  生:火烧新野,火烧赤壁

  生:七擒孟获,

  生:三气周瑜,智降姜维,空城计

  生:草船借箭

  师(竖起大拇指):你们的.知识真丰富!诸葛亮帮助刘备打了很多很多胜仗,而且最后建立了蜀汉王朝。你想,到那时,张飞回忆起三顾茅庐时的情景,心里又会怎么想呢?请你写在书本上。

  (学生饶有兴趣,很认真地写。)

  生:张飞想,诸葛亮果然是个人才,水平果然了得。当时我真是有眼无珠,说他是一个村夫,如果当初只把他捆来,他肯定不情愿,捆得了他的人,捆不了他的心啊。

  生:张飞想,大哥不愧为大哥,真是慧眼识英才,若不是大哥三顾茅庐,就请不来诸葛亮,也就没有了现在蜀汉王朝,我太卤莽了,险些坏了哥哥大事。

  生:张飞想,大哥对人那么有诚意,才请来了大贤诸葛亮,才打了那么多胜仗。我也应该像大哥一样,遇事不卤莽,要尊重人才,重用人才,那才能打更多的胜仗。

  ```````

  师:是啊,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古时候是如此,在知识就是经济,人才就是财富的今天,就尤为突出了,所以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到今天也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代名词了。

  今天的课到此就结束了,最后我想补充的是我们六年级已经有能力去看原著了。

  如原著中对卧龙岗有这样一段描写(屏幕显示):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清澈,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簧交翠。这段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呢?

  如原著中诸葛亮的草堂有副对联:宁静而致远,淡泊以明志。这副对联对刻画人物有用吗?

  又如原著中诸葛亮醒来吟了一首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这首诗又有什么含义呢?因此去读原著定会给你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拓展延伸,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尤为重要。]

  教后评析:

  本实录是笔者在新昌县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班上交流的两堂课,回顾这两堂课,我认为尽力做到了:

  1、 感悟体验与学习语言相结合

  这两堂课的教学,处处紧扣文中的语言来进行,首先在初读课文时凭借语境,调动学生原有的语言积累,理解与学生现有语言有一定距离的词语,如久闻大名、光临寒舍等等,让学生进行言语的转换,同时,还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什么人说什么话,说话符合人物身份这一语文知识,又通过反诘、归谬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用词的准确和感情色彩;在深入阅读时,牢牢抓住文中有关语言、行动描写的词句,揭示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朗读体验,评价人物,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世界里,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艺术解读,体会语言运用的规律和作者的思维结构。使语言和精神同筑共生。

  2、 师生互动,相得益彰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我们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的自主地位,同时又不能忽略老师的正确引领。引导学生思维和话题的走向,使讨论焦点化,避免活动的盲目性和形式化的倾向。本教学中,教师始终围绕着对刘备真诚求贤、尊重人才这一话题展开,学生凭借文中的语言,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自己的认识,很有个性化的色彩。教师一面是倾听学生的发言,一面则同样以一个读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参与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几次精要的言语一是对学生发言的肯定和评价,二是补充和引导向思维的更深处开掘,使孩子们的认识得以升华。

  3、 有意识地增加语文课堂的实践性

  语文课既要反对机械呆板的训练,也不宜提倡虚无缥缈的对话。整个教学过程中,安排了朗读训练、归纳全文主要内容、语言品味、人物评价等语文实践活动。其中一个自认为是设计亮点,动笔写一写张飞回忆起三顾茅庐时的情景,心里又会怎么想。这一小练笔,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深化了课文的主题,一举多得,同时还把语文实践活动从课内引向课外,提供原著中的相关语言材料供学生阅读、思考,培养读书的兴趣。

  乱花渐欲迷人眼,斑斓未必皆是春。本文教学努力植根在语言的学习上,朴实无华,但又洋溢着人文精神。使本课语文教学做到了平平淡淡就是真!

三顾茅庐教学实录5

  师:孩子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

  生齐喊:《三国演义》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的学习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来,看老师写课题。

  (老师很认真地板书课题,同时不断的唠叨)

  师:看好了,“茅”字的横钩要比草字头略微长一点,这样才好看,最后一笔是撇;“庐”字的下面是一个“户”。凭老师的经验,这两个只是比较容易写 错的,下面,请大家在书上,课题的右边各写一个,不仅要写队,还要写好。

  (学生写字)

  师:我看到很多同学的课本上写着“已读课文三遍,XXX”,“认真读过课文,XXXX”。看来,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习过了,现在我检查一下,已经读过课文两遍的请举手。

  (所有学生迅速举手)

  师:很好,我们接着再检查,已经能保证自己能把课文读得又对又通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陆续把手举了起来,等待片刻,还是有八只小手没有举起)

  师:看来,有些同学还是对自己缺乏自信。(这句话师跟教海泛舟学的,事先没征得他的同意:))那么,我们就用两分钟时间,让这些同学重新唤起自信,让自信的同学更自信。大家来自由的读课文,只读那些你认为最难读好的地方,反复读,力气要花在刀口上。

  (学生以哩哇啦地读课文)

  师:时间到,这会有自信了吗?

  生:有了!

  师:好,我相信你们,免检通过!不过,我还想让你们读课文,不过这次不是朗读,而是默读,默读好,默读的时候可以思考一些问题。课题《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成语是汉语言的一大特色,含义深刻,比较难于理解。现在,我们就边读边想:“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提示一下:说的时候可以用上一些课文中的.词句。开始!

  师:差不多了吧,谁来说说?

  生:三顾茅庐就是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

  师:不错,能加上一个谁,就更好了!

  生:三顾茅庐就是刘备三次来到诸葛亮的茅草屋,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

  师:很好,不但加上一个谁,还把原因也说出来了。要是能说清结果就更完整了。

  生:刘备很仰慕诸葛亮的才干,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诸葛亮盛情难缺,答应了。

  师:对,这样就很完整了。你有一个次用得真好,是哪一个?

  生齐生说:恳请。

  师:对!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就是一个姓刘名备的人,恳请一个姓诸名葛亮,字孔明的人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教师边说边板书“刘备”、“诸葛亮”、“恳请出山”)对吗?

  生:对。

  生:不对。(同时说)

  师:不对?哪里不对?

  生:不是姓诸——

  师:不是姓诸?那姓什么?你说——(指一名学生说)

  生:姓诸。(笑声)

  师:真得姓诸?

  生:(挠挠头)

  师:你知道,我为什么让你来回答吗?你轻轻的读读你妈妈的签名——

  生:申屠春红

  师:诸葛亮姓什么?

  生:可能和我妈妈一样,是复姓,姓诸葛?!

  师:不是可能,就是姓诸葛。

  师:古人很有趣,除了姓名外,还有字,诸葛亮,字——

  生:孔明

  师:刘备,字——

  生:玄德

  师:张飞,字——

  生:翼德

  师:关羽,字——

  生:云长

  师:还有,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还有号;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古人的名字比我们现在有趣,是吧?

  生:嗯。(好多学生点头)

  师:那我们下了课,也给自己弄个字呀,号啊,什么的。(指一个学生)你就号富春居士吧!(笑声)

  (说明:这节课是在浙江省富阳市富春三小借班上的)

  师:在这个故事中,有一个很关键的人物,那就是——

  生:刘备

  师:你对他在这个故事中的表现有一个怎样的印象?

  生:它表现得很有诚意。

  生:诚心诚意

  生:很有耐心,很有毅力,很诚恳。

  师:是啊,那么刘备在三顾茅庐的整个过程中,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这还需要我们去细细的体会。我们一起再来默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提示:可以边读课文边用笔画画圈圈,这就叫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读书思考)

  师:发现了这些地方了吗?你发现了几处?

  生:5处

  生:6处

  师: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了吗?

  生:体会到了。

  师:你准备怎样把你体会到的东西传达给我们大家呢?

  生:我想通过有感情的朗读。

  生:我想我可以把这种感受说出来。

  生:表演也是很好的的办法。

  师:表演?那可是很难的,不仅要念好台词,还得有表情、动作,不过,可以试一试。那好,接下来,我们就准备一下,或者读,或者说,当然也可以演,用你认为最佳的方法表达你体会到的一些东西。可以一个人准备,也可以几个人一起准备,相互提提建议,相互提高,好不好?开始!

  (学生准备)

  师:谁先来?

  生:我认为从刘备斥责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师:你说具体一点,好吗?

  生: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斥责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诚心。

  师:刘备和张飞的关系,你能说的具体一些吗?

  (学生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教师偷偷地在大屏幕上打出相关的图片和文字介绍)

  师: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兄弟。斥责,就是——

  生:责备

  生:训斥

  生:骂人

  师:在课文的什么地方?我和你一起来读读好吗?

  生:好,在第二小节,找到了吗?(笑声)

  师:找到了。我读张飞,你读刘备。

  (教师像模像样地朗读张飞的话“一个村夫,何必你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

  生:(朗读)“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师:你看到那个感叹号了吗?该怎么读?吸一口气,再读!

  生:(再朗读)“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师:好!谁还有兴趣,也来读一读。

  (又有两个学生和老师对读,效果不错)

  师:孔明是当今大贤。“大贤”什么意思?

  生:(无语)

  师:那你们知道管很有钱的人叫什么?

  生:大款

  师:管那些当红的影星歌星叫什么?

  生:(争先恐后)大腕

  师:那么,那些武功很好武德高尚的人叫什么?

  生:(大叫)大侠

  师:像我这样的能把菜做得很好的人叫什么?(笑声)(课前教师和学生谈起过很会做菜)

  生:大厨

  师:那些很有才能,德行又很高尚的人,叫——

  生:(齐声大叫)大贤

  师:你们不是知道嘛!(笑声)

  师:还有吗?

  生:刘备第三次去的时候又斥责了张飞,也可以看出他很诚心。

  师:对,而且是大声斥责。还想和老师读一读吗?

  生:想!

  (教师又像模像样地朗读张飞的话“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根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

  生:(朗读)“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读得不错)

  师:你读的最好的地方就在于“你怎么如此无礼?”后面停顿了一下,又改换了一下语气。你这一停,到让我想起,刘备在这一停之间会想一些什么呢?

  生:可能在想这个猛张飞可能坏了我的大事,不能让他去。

  生:我可不能因为张飞的鲁莽,让诸葛亮怀疑我的诚心诚意。

  生:毕竟是兄弟,不能太凶了,他就是这个脾气。

  ……

  师:想得真好,一定能读得更好!谁再来读?

  (教师再次像模像样地朗读张飞的话“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根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还配上了表情、动作)

  生:(朗读)“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有声有色)

  师:(朗读)“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配上了表情、动作,声音怪怪的)(笑声)

  生:(朗读)“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一幅居高临下状)

  师:看看,我们演的怎么样?

  生:好!

  师:好,怎么还不鼓掌?(笑声,西里哗啦的掌声)

  师:还有吗?

  生:刘备的这句话“我冒着风雪,就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天气这么冷,还去——

  师:书上有几个描写天气的词,你读读——

  生:数九寒天、雪花纷飞,还有天寒地冻。

  师:多冷啊,刘备饮食要执意前往,多——

  生:(和老师一起说)诚心啊!

  师:还有吗?

  生: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师:是呀!诸葛亮在温暖的被窝里呼呼大睡,刘备却恭恭敬敬地候在门外,那可是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教师作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样子,持续5秒钟)(笑声)来,一起等候啊!一起来!

  生:(陆续有学生站起来,学老师地样恭恭敬敬地等候)

  师:你等着,别动。我想,刘备的人是傻傻地站着,他的脑袋肯定是骨碌碌地转着。你想,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一些什么?

  生:(继续站着)

  师:我请一位同学来说,如果你觉得他说的和你想的差不多,那就坐下去。

  生:他会想,待会儿见了面该怎么说话呢?

  生:我怎样才能让诸葛亮相信我的诚心诚意,帮助我完成大业呢?

  师:噢,刘备尽在想一些个问题。

  生:他在想:我已经来过三次了,诸葛亮这回该跟我走了吧!

  生:为了诸葛亮,我已经连张飞都骂了,我的心真得够诚了。它诸葛亮就是一块石头,也得备感动了!

  师:这叫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师:还有吗?

  生: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师:如果不下马步行就不诚心了吗?

  生:不下马步行,一会儿见了诸葛亮,就显得高高在上,不够诚心。

  生: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师:诚心诚意还有真有假的?(笑声)那叫假心假意。

  师:还有吗?

  生:刘备回到新野驻地听说诸葛亮回来了,立即叫人备马。从立即这个词中,也可以看出他的诚心。

  师:你看,他读书多仔细。还有吗?

  生:刘备见到了诸葛亮,赶紧下拜,也可以说明他很诚心诚意。

  师:这正是太感动了,我都站不稳了,受不了,受不了。(教师作摇摇摆摆状)(笑声)

  师:(朗读)“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你们知道刘备是什么人?

  生:大将军

  生:汉朝的皇叔

  师:对,刘备可是皇亲国戚,人称刘皇叔,他竟然给诸葛亮下跪,诸葛亮是什么人?

  生:读书人

  生:普通百姓

  师:用张飞的话说,他是“一个村夫”,用我的话说他就是“一介草民”。现在,刘备竟然给诸葛亮下跪,那足可以感动——

  生:天地

  师:诸葛亮(笑声)

  师:我们来看,刘备为请诸葛亮怒斥张飞,冒着风雪寒冷,三顾茅庐,还有半里地就早早的下马步行,还在房门外恭候多时,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赶紧下拜……现在,你是诸葛亮,你耳闻目睹了刘备的所作所为,你会怎么想?

  生:刘备对我可真是一片诚心啊!

  生:刘备对我这么诚心,我在他手下做官一定不会吃亏。

  师:嗯,到时候,他还会给个红包什么的。(笑声)

  生:刘备这么有诚意,我就出山吧!

  生(女):我要是一个女的,我就要嫁给他!(全场大笑)

  师:你这是以身相许了。诸葛亮也确实是对刘备以身相许。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走上了为了国家统一大业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大屏幕出示《出师表》节选)

  (隐约听到铃声)

  师:(深情朗读)“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师: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那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生:“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生:“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生:“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师:下课了吧?

  生:没有。

  师:(问听课的老师)下课了吗?

  (听课的老师摇摇手,又伸出几根手指)

  师:刚才那铃声不是下课啊。那本来我们还可以慢慢的来。(笑声)

  师:最后,布置一个作业,背诵《出师表》节选。

  生:啊?

  师:啊什么?这可是好东西!背下来!

  下课。

【三顾茅庐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三顾茅庐教学实录03-15

《台阶》教学实录12-18

《社戏》教学实录12-18

《背影》教学实录12-07

《春晓》教学实录03-06

社戏教学实录03-09

村居教学实录03-09

称赞教学实录03-09

《北京》的教学实录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