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学实录

时间:2024-03-17 19:28:16 好文 我要投稿

《白杨》教学实录通用【12篇】

  《白杨》教学实录 篇1

  一、揭题导入

《白杨》教学实录通用【12篇】

  师:同学们好!上课前,请同学们听一首歌,让大家轻松一下,这首歌是大家比较熟悉的。

  播放《小白杨》。

  师;这首军旅歌受到人民子弟兵、解放军的热烈的欢迎。一曲小白杨倾倒了多少军人的心,一棵小白杨吸引了多数人关注的目光。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诗人、作曲家写诗去歌唱白杨、写文章去赞美白杨?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白杨的世界。

  (师板书课题:白杨)

  师:把课题齐读一读。

  生:白杨。

  师:再读一遍。

  生:白杨。

  师:读了这个课题,就课题你能提一些问题吗?白杨,我们试着提一些问题,问问自己、问问同学、问问老师。

  生:这里的白杨是长在哪的?

  师:这里的白杨,是写的哪儿的白杨?好的,一个问题。这儿的白杨是哪儿的白杨?

  生:为什么要以白杨为课题呢?为什么不以别的为题?

  师:为什么要以白杨为课题呢?好的,还有别的问题吗?你的。

  生:为什么他要写白杨呢?

  师:为什么要写白杨呢?好的。还有不同的吗?你的。

  生:难道单单就写了白杨吗?

  师:是呀,这篇文章仅仅写的是白杨吗?还写了谁呢?这是第二个,还有问题吗?白杨,你想了解白杨的什么?你的问题。

  生:白杨是长的什么样的?

  二、精读感悟

  师:白杨到底是长的什么样的?白杨有什么特点?值得作者写一篇文章来赞美它?好,今天我们就带着同学们的这些问题来走进白杨。课文中写的白杨是哪儿的白杨呢?把课文打开,看看课文哪一段告诉我们了。找到的请举手。

  师:课文哪一段告诉我们的,写的哪儿的白杨?你来。

  生:课文第3段告诉我们。生读第3自然段。

  师:他找到了具体是铁路线旁的白杨。这铁路是我们南京内陆的铁路吗?具体的环境是哪儿呢?

  生:是通往新疆的铁路。铁路两边是茫茫的大戈壁。

  师:课文哪一段写了大戈壁呢?你把那一段读一读。

  生读第1自然段。

  师:好的,课文第一段,开门见山的就告诉我们写的是大戈壁上的白杨树。我们一起把第1段读一读。

  生齐读第1自然段。

  师:大戈壁是怎样的情景呢?你在电影、电视上看过吗?有人到新疆去过吗?用你的话来说说看,大戈壁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大戈壁是广袤无垠的,地上布满了沙石。

  师:广袤无垠、辽阔,到处是沙石,荒凉。

  生:在我的印象中,大戈壁的主题颜色就是黄色。地上全是裂缝,那边很干。

  师;干燥。到处是灰黄的颜色。风一吹,飞沙走石。

  生:大戈壁鸟无人烟,寸草难生。

  师:寸草难生、荒无人烟。这就是西北大戈壁的情景。我们再来把第1段读一读。

  生齐读第1自然段。

  师:读了第1段,我们就知道了,课文写的是哪儿的白杨?

  生齐答:戈壁。

  (师板书:戈壁)

  师:是戈壁滩上的白杨。第一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我们拿起课文纸,在戈壁滩上行车,从哪儿看的出列车在前进呢?一起来读。

  生齐读第3小节。

  师:课文中写的白杨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具体的词语来形容?一起说。

  生齐说:高大挺秀。

  师板书:高大挺秀

  师:非常明白的告诉我们,白杨树的特点是高大挺秀。挺秀是白杨树的外形。高大挺秀什么意思呢?有没有人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呢?高大挺秀是什么意思?

  生:高大挺秀的意思就是很高很大,很挺拔也很秀丽。

  师;讲得很完整,4个字的词语,每一个字都表达了一层意思。高,高大;大,讲了高度、体积;挺,挺拔;秀,秀丽。我们一起把这个词读一读。

  生齐读词语。

  师:那么哪儿写出了白杨树的具体高大挺秀呢?我请一个同学把4—10小节读一读。

  一生读4—10小节。

  生读到第5小节

  师:这是写高还是写直?

  生齐说高

  师:拿出笔来,把高圈起来。从大孩子的话中突出了树的高。第一个特点出来了,下面的特点出来没有。

  生继续读,读到第6小节。

  师:第2个特点是什么?

  生齐说:大。

  师:大,第2个特点出来了。既高又大。

  生继续读。读到第8小节。

  师:第3个特点是什么?直。高、大、直,三个特点从兄妹2个的对话中看到了。

  生继续读。

  师:通过兄妹俩的对话,具体些了白杨树的高、大、直的3个特点。我们一起来分角色读一读。孙老师读叙述的话,你们男同学读哥哥的话,女同学读妹妹的话。

  师生分角色朗读。

  师:这篇课文作者明明用了一个词,叫高大挺秀写白杨的特点的。我们从兄妹的对话中读到了高、读到了大、读到了挺,那有没有读到秀呢?哪里写了白杨的秀呢?

  生:第12小节写出了白杨树的秀。

  师:把它读一读看。

  生读第12小节。

  师:这里你看出它的什么秀呢?

  生:它的品格。

  师:它不是外在的秀,是?

  生:内在的秀。

  师:不是外秀,是内秀啊!文章的重点笔墨没有放在它的外秀上,而是放在它的内秀上。我们一起把这一段读一读。

  生齐读第12小节。

  师:作者为什么不详写白杨的外秀,而要重点写内秀呢?这爸爸的话,值得我们好好品味。我们来看爸爸说的第一句话。

  生齐读爸爸说的第一句话。

  师:把“从来”去掉了读读看。

  生齐读。

  师:把“从来”放进去读读看。

  生齐读。

  师:从“从来就是那么直”,你读出了白杨树什么特点?

  生:我觉得白杨树从它生根发芽时就是那么直的。

  生:我读出了白杨树是一直就是直的,从来没有弯过。

  生:我读出了白杨树幼小的时候就是直的。

  师:从小就是直的,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它都是直的。写出了白杨本性。

  (师板书:本性正直)

  师:这就是它的本性,不像柳树,从来就是弯弯曲曲的、婀娜多姿的。白杨树天生就是笔直的。我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齐读爸爸说的第一句话。

  师:这是它的本性。第2句呢,你从爸爸的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自由朗读爸爸说的第2句话。

  师:这句话你读出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呢?

  生:这句话我读出了白杨树的适应力很强,到哪里都能生长。

  师:从什么地方看书它的适应能力强?

  生:从“哪”看出来了。

  师:具体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好,他读出了白杨适应能力强。你读出了什么?我喜欢听不一样的声音。

  生:我觉得白杨树的抵抗能力很强。

  师:哪儿看出来的呀?

  生:我也是从“哪”看出来的。

  生读句子。

  师:这还是能看出它的适应能力强,不叫抵抗力。你还看出什么不一样的了吗?

  生:我看出了白杨树的生命力很强。

  师:哪儿看出来的?

  生:我从第3句。

  师:我们在讲第2句。

  生:我也是从“哪”看出白杨树生命力强。

  师:哪儿需要,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从很快当中,你能不能看出生命力强?这句话中既写出白杨树适应力强,也写出了白杨树生命旺盛的特点。

  (师板书:生命力强)

  生:我也看出白杨树的生命力强。我从“长出粗壮的枝干”看出。

  师:从这儿看出生命力强,好的。我们一起把这句读一读。

  生齐读爸爸说的第2句话。

  师:你们的枝干都不粗,也没听出生命力强。

  生再齐读。

  师:对,看出生命力强了。从第3句话,你听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师范读第3句话。

  生:我读出了白杨的一种宁折不屈的精神。

  师:坚强的品格。这是他读出的,你读出了什么?

  生:从这句话中我读出了白杨树的内在品质是坚韧的。不管是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干旱还是洪水,它都站立在那里。

  师:很好。坚韧、坚强。第3句话,我们读出了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

  (师板书:坚强不屈)

  生齐读爸爸说的第3句话。

  师:是的,白杨树在风沙面前,就像城墙一样,巍然挺立;在雨雪面前,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像骆驼一样,耐干耐渴;在洪水面前,像中流砥柱一样,坚强不屈。我们带着景仰的感情,再来把这句读一读。

  生齐读爸爸说的第3句话。

  师:爸爸3句话,每一句话写出了白杨的内在特点。第1句告诉我们,白杨树本性那样直。第2句告诉我们白杨树适应力强,生命力强。第3句告诉我们,白杨树坚强不屈。白杨树的秀,不仅仅是在它披着绿军装呀,更主要的是秀在它内在的品格。

  师:第2个问题,白杨长得怎么样呢?有什么特点呢?明白了吗?

  生齐说明白了。

  师:第3个问题,这篇课文就写了白杨吗?还通过白杨写了什么?我们接下去看课文。

  师范读第13小节。

  师:他们只知道什么?

  生齐读: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师:他们只知道?

  生齐读: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师:他们只知道?

  生齐读: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孩子们小啊,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去工作。你们知道吗?

  生:他们的爸爸妈妈,为了建设祖国边疆,所以才会去为人民服务。

  师:为了建设祖国的边疆,还有不同的补充吗?

  生:那个时候,新疆是非常落后和贫穷的,所以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全国的知识青年去建设新疆,帮助新疆的和谐发展。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我是从《百科全书》上看到的。

  师:好。多会学习呀。新疆刚解放,当时非常艰苦,条件非常的困难。新疆幅员辽阔,但是这么辽阔的幅员当中,建设的人却很少。所以当时毛主席要求我们知识青年到艰苦的地方去,到边境去。 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去念小学、中学。你们知道吗?为什么不让他们在内地念完中学再过去呢?内地的中学质量还不好一点吗?

  生: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去新疆去建设。

  师:那么小,就在南京,就在北京念书不好吗?为什么要去新疆读中学呢?

  生: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适应新疆那里艰苦的环境,长大以后也会国家做出贡献。

  师:从小带自己的孩子到新疆去,为了让他们早日适应那里艰苦而恶劣的环境。爸爸的良苦用心啊。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那样偏远和落后。你知道新疆的环境吗?

  生:我知道那里的环境非常的艰苦,可能有的时候连饭都吃不饱。

  师:有时候连米饭都吃不上。你还知道什么呢?课前预习了没有,有没有查找有关资料。

  生:我们还可以从第一小节看出来,那时的新疆到处都是茫茫的大戈壁。

  师:到处都是茫茫的大戈壁。那些边疆建设者晚上睡觉的时候,就在地上挖一个坑,自己睡在坑里,上面用简陋的东西一盖。早晨醒来,满嘴、满脸、满眼都是沙子。就在那样恶劣的条件下去建设边疆。

  师:拿起书,我们把3个只知道再读一读。他们只知道的背后有3个不知道,我们要读出背后的不知道。

  生齐读第14小节。

  师读第15小节。

  师:这一点知识呀,就像一颗种子一样,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这颗种子能生根吗?能发芽吗?能长大吗?爸爸还有一丝担心啊。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师:爸爸搂着孩子,他多么喜欢他的2个孩子呀。但是望着窗外的白杨树,他又陷入沉思。他在想什么呢?他不知道白杨树孩子们见到了吗?他还在想什么呢?他还有什么担心呢?

  生:因为他担心孩子们会不适应那里的环境。

  师:他们能适应吗?说得多好啊。

  生:爸爸看到了这风沙中的白杨树,突然就想到了自己和这白杨树多么的相像。而他的孩子今后能像他一样成为“白杨树”吗?

  师:好啊!爸爸还会想什么呢?陷入沉思。

  生:我觉得爸爸还会想,孩子们会不会挑剔,受不了新疆那边的艰苦生活。

  师:对呀!孩子们从小在内地城市长大的,一下子到了这个恶劣的环境当中,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他们能适应吗?能像我们父辈那样战胜那些困难吗?爸爸还有一些担忧。但是,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了一丝微笑。为什么他的嘴角又浮起了一丝微笑呢?

  生: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师:为什么看到大白杨旁的小白杨成长了,他就笑了呢?生:我觉得他看到了这情景,他就对他的孩子有了一丝信任。

  师:是信任吗?这个词用得准吗?

  生:我觉得他认为这棵大白杨就是他自己,这几棵小白杨就是他的儿女。他的儿女在他的身边茁壮成长起来。

  师:讲得太好了,大白杨多么像爸爸呀,小白杨多么像他的孩子呀。那么这里的迎着风沙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觉得这里的风沙指的就是新疆艰苦的条件。

  师:那迎着风沙就是?

  生:迎着风沙就是忍受着新疆艰苦的条件。

  师:说明他们能够?

  生:说明他们能够克服困难。

  师:战胜困难,茁壮成长。爸爸的表情变化,通过他的表情我们能透视到他的内心深处。我们一起读,把爸爸的内心变化读出来,把爸爸的那种期盼也读出来。

  生齐读最后一小节,

  师:现在在单独的读一下,谁来单独读一下。一起读无法抒发你们感情,单个读就能抒发你们的感情了。

  一生读最后一小节。

  师:现在我想请人单独读一下,谁来单独读一下。集体读不能抒发你的感情,单独读来抒发抒发你的感情,你来。

  生: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师:不错,最后一句话,文章的结束部分,该怎么读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结束了,课文结束要有结束的感觉,谁再来读读最后一段,你来试试看。

  生: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师:成长起来。结束了,该有结束的感觉,好啊,读到这里,我们来体会一下,这篇文章是仅仅写白杨树吗?通过白杨树他是赞美像爸爸那样的许许多多边疆建设者们的美好心愿。那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帮孙老师设计一下板书,这里写什么词呢,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谁来帮帮我设计一下板书,白杨树高大挺秀,本身就是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同桌讨论讨论。

  (生讨论)

  师:好,大家讨论交流一下,爸爸的心愿是什么?你来帮孙老师设计一下板书。

  生:我认为爸爸的心愿是让他的孩子和他一样建设边疆。

  师:说得很好。但是,我如果把他写下来的话,让他的孩子和他一样建设边疆,这太长了,你能不能像我这样,设计几个关键词呢,写什么关键词,你说?

  生:建设边疆

  师:建设边疆。这是他帮我设计的,还有不同的吗?你帮我设计什么?

  生:坚韧不拔。

  师:坚韧不拔。你的呢?

  生:为民服务。

  师:为民服务,你的呢?

  生:克服困难。

  师:克服困难,你的?

  生:为民造福。

  师:爸爸的心愿,这篇文章爸爸把孩子带到新疆去,把两个孩子带到新疆去,他的心愿是什么呢,这里用什么词来表达呢?这次把两个孩子带到新疆去,做什么呢?

  生:爸爸希望他的孩子能子承父业。

  师:子承父业。多好。就用这个词。(板书)

  师:子承父业,扎根边疆。(板书)

  三、总结拓展

  师:这就是爸爸的心愿。他的心愿是什么,世世代代扎根边疆。不仅他们自己扎根,还要他的子女们跟他一样去扎根边疆,刚才这个同学“子承父业”我认为用的非常好。这篇文章啊它是按怎样的结构来写的呢,先写大戈壁的荒凉景象,在这荒凉的背景中出现了高大挺秀的白杨,借爸爸的口赞扬了白杨内在的品格,然后通过白杨来表达了爸爸的心愿,他希望他的孩子像他们一样子承父业,扎根边疆。这篇文章是人教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选的五年级下学期的课文,这篇文章为什么要宣导课文中去呢,它这篇文章写得到底好在哪里呢,我不清楚,有那么许多好文章,为什么就把这篇文章选到课文里面来呢,他到底好在哪里呢,你能告诉我吗?我有点纳闷了,为什么不选其他文章就选这篇文章呢?

  生:因为这篇文章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

  师:它是借什么物来喻什么人呢?

  生:它是借白杨去赞美那些边疆的建设者。

  师:说得真好。它是一篇借物,是白杨,喻人,喻边疆建设者的。这个写作特点是非常明显的,巧妙,借物喻人,还有什么地方写得好呢,要把它选到教材当中去呢?同桌再讨论讨论看,这篇文章地方还有什么好,要把它选到教材中去。

  师:来,发表你的高见呢,你说

  生:我想是因为它没有正面地直接赞扬白杨树,而是通过爸爸和哥哥妹妹的对话来表现白杨的内在美和外在美

  师:听到没有,这是有水平的发言哪,起码是大学本科水平。没有直接写白杨怎么样,而是通过兄妹俩的对话写出来白杨的高大挺秀,通过爸爸的口介绍了白杨的内在品格,构思非常巧妙啊,这种巧妙的构思是值得我们学习。还有什么地方好呢,你说。

  生:我同意他的看法,但是我认为用间接这个词更好。

  师:你怎么说,你用你的`话来表达看。

  生:他间接地描写了白杨树的特点

  师:不是直接描写,哦,这个词用得好,这个词起码要高中生才懂,你小学生就懂,了不起。你说。

  生:我对他的话有补充,我还觉得这篇课文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意思是赞美白杨,第二种是教育我们有克服困难的精神。

  师:不仅赞美白杨,还通过白杨去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们。但边疆建设者也是非常巧妙的来表达他们的心愿,对不对啊?好。

  生:我不是很赞成他的想法,我觉得这篇课文主要是用来赞美边疆建设者的。

  师:表面上是看赞美白杨,实际上赞美的是谁,边疆建设者。这就是构思巧妙的地方。所以呀,把它选到教材里面,语言也非常的凝练,干练,精炼,读出来,那就好。我前面说了,写白杨的文章还有很多,你们还知道吗,写白杨的文章,还有什么文章是写白杨的。

  生:还有一篇是矛盾的《白杨礼赞》

  师:对。中学里面有矛盾的《白杨礼赞》是写白杨的,这孙老师选了一个片段。(出示)

  师:屏幕上比较多一些,你代我发一发,每人发一份,我给你们印了一点,啊,发一发。传一传。再把它传过去,这屏幕上灯光太亮了,里边不大清楚。是不是啊,我们来把发下去的自个读一读。放开声音读,自己读自己的。(生读)

  师:拿出笔来,请把这一段的中心句划出来。这一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师:找到没有,这一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你来读一下。

  生:我认为这一段的中心句是:“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师:找的很准,我们一起把这句读一读。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起。(生读)

  师:他的干怎么笔直呢,他的干呢,读。(生读)

  师:它所有的丫枝呢?(生读)

  师:它宽大的叶子呢?(生读)

  师:它的皮呢?(生读)

  师:到这都是写了白杨的外形,哪儿写白杨的品格呢?最后两句读一读,这是虽在北方的,起。(生读)

  师:拿出笔来,把最后两句当中找一找写白杨品格的关键词圈出来。(生找)

  师:白杨品格的关键词是哪两个?你找到了?

  生:我觉得是倔强挺立和不折不挠。

  师:非常好,白杨品格是倔强挺立,不折不挠。我们再来把最后两句读一读,这是虽在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起。(生读)

  师:你能跟我说一说这一段写得好在几点地方吗?这一段写得好,好在哪里,你来跟我说一说看,这一段有几大特点?就欣赏这一段,它写得好在哪里?同桌讨论讨论看,好在哪里?

  师:其实聪明的人从我刚才问你的问题当中你都应该能感受到,这一段有几大特点?要会听课,这一段有极大特点,你说?

  生:它不是像袁鹰爷爷写得那样白杨一样,不是直接赞美白杨,这篇文章是开门见山的赞美白杨。

  师:袁鹰的白杨,刚才我们学的这篇白杨它是间接的写白杨,这是直接的写白杨,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呢?这段写得好在哪里呢?你说?

  生:我觉得它好在,它突出了白杨的品格。

  师:它是一开始写白杨的品格的吗,它一开始先写?

  生:它一开始先写白杨的的形象,外形。

  师:它把白杨的外形写得很详细。最后点出白杨的品格,它是由外而内的写。第二个特点。还有什么特点呢?你说?

  生:我发现这篇文章有一个特点。

  师:这一段文章。

  生:这一段文章有个特点,我们在文章中很少看见有力争上游这个词来形容树木的。

  师:它把这个树木拟人化了。这是力争上游的树,看似写树,还是写人啊。你认为?

  生:我觉得这段特点还有它其实在前面已经埋下伏笔。

  师:从哪看出来的?

  生:前面说道:“像加过人工似的”还有“片片向上”,这与后面的“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埋下伏笔。

  师:看到吗,写它的外形“像加过人工似的”“片片向上”“成为一束”,和后面的“倔强挺立”“不折不挠”是呼应的。它的每一个词语不是随笔写的,前后是呼应的,还有我们先总后分,先看这个总起句:“那是力争上游的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是总写对不对?然后分写干怎么样?枝怎么样?叶怎么样?层次鲜明,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名篇就是名篇,值得好好品味。我们一起读一读好不好,来,体会一下,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起。(生读)

  师:我不是说吗,有许多的文人墨客写文章写诗歌谱曲来赞美白杨,我们再来看小白杨的歌词。(出示)它又有什么特点呢?你们不大清楚,我来念一念。(师读)这首《小白杨》的歌曲有什么特点呢?你说。

  生:我觉得它的特点是最后两句是一样的。

  师:最后一句是一样的,这叫反复,在歌曲中不断地反复体现出旋律,歌词的特点。

  生:我还觉得它一直在写小白杨顽强的精神。

  师:小白杨的顽强,你呢?

  生:我觉得歌词读起来非常押韵。

  师:歌词特点是押韵。你呢?

  生:我觉得这首歌把小白杨的品质跟人的品质混为一体

  师:小白杨和人合二为一。看起来写小白杨,实际上赞美我人民子弟兵,人民解放军。小白杨穿绿军装,还有谁穿绿军装?军人。表面上看是赞美小白杨,其实句句赞美的是人民解放军。这叫借物喻人。这跟我们《白杨》的写作手法完全一致的。你说?

  生:我认为它里面用了一个比喻的手法,小白杨的叶子是绿色的,它把这个绿叶比喻为绿军装。

  师:很好,非常的形象。那么我们不仅学习了袁鹰的《白杨》,我们还??了矛盾的《白杨礼赞》的片段,我们还品味了《小白杨》的歌曲。那么像白杨,写白杨树,借物喻人,学了这篇文章以后,你原来心目当中或者你现在心目当中,你最欣赏的树和植物是哪一种?你最欣赏的?你说。

  生:我最欣赏的树和植物是梅花。

  师:最欣赏梅花,欣赏梅花什么呢?

  生:因为梅花也像人一样,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师:不畏严寒的品格,她最欣赏的植物是梅花。你最欣赏的是什么呢?

  生:我最欣赏的是竹子,就像郑燮写得《竹石》。

  师:欣赏竹子什么呢?

  生:我欣赏竹子的是它长在破岩中,但仍长得非常直。

  师:咬定青山不放松,是不是啊?长得那么挺拔,从不弯曲,不屈不挠。她欣赏的是竹子的品格,青翠,挺拔,不折不挠。你欣赏什么呢?

  生:我欣赏松树的品格?

  师:欣赏它什么呢?

  生:我欣赏它也是在冬天的时候不管雪下得多大它也不会倒。

  师: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写青松的高洁的品格,你欣赏哪一种植物呢?

  生:我最欣赏的植物是荷花,它出淤泥而不染。

  师:出淤泥而不染,荷花。下面,请大家拿出笔来。仿照着白杨礼赞这一段写一个片段。先写你欣赏的这个树和植物的外形,最后用一两句赞美它内在的品格,好不好?看看同学们的文笔怎么样,开始。(生写)

  《白杨》教学实录 篇2

  一、复习旧知引疑

  1、《青松》这首诗通过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红梅》、《秋菊》这两首诗歌颂了红梅和秋菊的什么精神?

  〔从一组教材整体着眼,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二、抓课题引疑

  1、从课题看,这篇课文应该写些什么?

  2、(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的重点内容是不是单纯写白杨?表现手法与《冬夜杂咏》有哪些相似之处?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暗示文章借物喻人的手法。〕

  三、抓过渡句引疑

  1、(出示小黑板)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切入引疑激趣,接触中心。〕

  2、“表白”是什么意思?

  3、把这个设问句用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换一种说法。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略)

  〔认识白杨的特征、品格,为理解爸爸的“心”,理解象征意义作了铺垫。〕

  5、爸爸的“心”是什么?孩子们知道吗?

  师:爸爸介绍白杨,表达自己的心,知道比较深奥,孩子还不能理解,但他们知道什么?

  生:孩子们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知道从小是跟着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是跟着奶奶长大的。

  生:孩子们可能很少见到爸爸、妈妈,是奶奶带大的。

  生:也可能是保姆带大的。

  生:他们知道爸爸、妈妈这回要接自己到新疆去读书,不再跟着奶奶在内地住了。

  生:他们可能知道新疆离奶奶家很远,因为在戈壁滩上坐了几天火车了。

  生:孩子们坐在火车上看到火车两旁的景色与内地不一样,知道疆离内地很远了。

  〔除开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学生还想到很多,也想得合乎情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师:同学们都推想得很好,课文里是怎样写的?

  生:(读第16自然段)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孩子们知道的是他们看得见的爸爸的-----

  生(齐):行动。

  〔概括中肯。没有这一概括,以下的讨论就会无度无规,不着边际。〕

  师:一个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是有一定目的的,而孩子们不知道的正是爸爸为什么有这样的行动,如果后面接着写:不知道……应该怎样写?

  〔引导学生填补课文中的“空白”,激疑引趣,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生: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

  生: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在哪里?到底有多远?

  师: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吗?

  〔点拨得恰到好处,学生的思维又推进了一层。〕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开发新疆大油田。

  生:新疆在西北,很远很远,那里有哈密瓜。

  生:读二年级时学过《葡萄沟》一课,里面讲了那里出产葡萄、沙梨、杏……很多水果。

  生:爸爸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是想孩子们长大了也建设新疆。

  师:现在你们知道爸爸的“心”是什么了吗?

  生(齐):知道了-----是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水到渠成。层层“推导”,完成了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

  师:同时也希望孩子们像他一样,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师指导朗读第16自然段

  四、抓重点词句引疑

  1、找出描写爸爸神态的词语

  出神微笑严肃沉思微笑

  2、爸爸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神态?

  〔重点词语的理解,中心思想的领会,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3、爸爸的殷切期望能否实现?

  五、引疑总结深化(略)

  探幽览胜,渐入佳境——《白杨》课堂教学评析

  桃源县教研室文力欤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构思巧妙,文字隽永,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然而,要让生活在内地江南水乡的小学生深刻理解,却有较大的难度。不少老师教学本文均按课文层次逐段读讲,效果不佳。刘老师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出发,另辟蹊径,成功地运用了“引疑推导法”,即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的读思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多读善思,假若思而无路,视觉、知觉接受的信息向中枢神经的传递就会受到障碍,刘老师首先从课题激疑(从课题看,本文应当写些什么)入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之后,便直奔重点、难点,即从过渡段切入,引疑激趣(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牵一发而动全身。然后按照“形象——特征——象征意义”的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生疑,深思、释疑,逐步完成认识由表及里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抓空白处”(孩子们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引疑的办法攻破难点,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概括)活动,认识到“孩子们”“只知道”的都是具体的“行动”,而“不知道”的,就是“爸爸”的“心”。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其次,刘老师通过朗读训练,录音欣赏等方式动之以情,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了白杨形象美、内质美和建设者心灵美的感染;同时,又抓住描写“爸爸”语言、神念的词句引疑,使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达到了辩证的统一。此外,老师还巧妙地把“白杨”与“爸爸”、“小白杨”与“孩子们”、边疆和内地、现实和远景有机地联系起来,带领学生在“疑”的线路上探幽览胜、渐入佳境,逐步升华,因而教得轻松,学得主动,达到了文路、教路、学路的和谐统一。

  “引疑推导法”符合学生阅读的心理过程,培养了读则必思的读书习惯,加速了学生的内化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此外,还使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品质得到了发展,在阅读中始终保持注意集中、反应灵敏的精神状态,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白杨》教学实录 篇3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说你对白杨树的了解。

  生:我知道白杨树非常直。哪儿需要它,就在哪儿很快生根成长。

  师:是从爸爸的介绍中了解到的吗?

  出示句子: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大家都来读读这几个句子。

  生自由读。

  师:请同学默读1~3自然段,画出词句体会一下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生:(自读后)它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什么生命存在。

  生:那里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师:(演示图片或课件)这里常年干旱,并经常有沙尘暴出现,风沙一起,遮天蔽日,简直就是生命的禁区。可就在这大戈壁上,却有一点绿色,那就是高大挺秀的白杨。请同学再来读爸爸的介绍。

  生再读。

  师再次出示句子: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大家想象一下,白杨树还可能生长在哪儿?请试着填进去,读给大家听。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我们的校园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城市绿化街道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祖国的边疆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沙漠的边缘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的确,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山区还是戈壁,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大家对白杨还有哪些认识?

  生:它很坚强,不怕任何自然灾害。

  师:(为学生引读前半句,学生接读后半句。)

  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拳头大小的冰雹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白杨树的性格是这样坚强,生命力是这样顽强,让我们读一读并试着背诵下来。

  生齐背。

  师:爸爸仅仅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他还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请大家再次读书,说说你的理解。

  生:爸爸也想在父母膝前尽孝,可看到白杨树,更加坚定了他扎根边疆的心。

  生: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发达地区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他更希望子女能够像自己一样成为边疆建设者。

  生:爸爸还在呼吁着更多的人,像白杨树一样,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成为栋梁之才。

  师:的确是这样。尽管孩子们还不理解,我们却通过阅读体会到了爸爸那一颗像白杨一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心。让我们再次背诵爸爸的话。

  生:齐背。

  《白杨》教学实录 篇4

  一、加强了两个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语言文字训练意识,如,朗读指导贯穿于整篇课文中,强调“边读边思”与“读中理解”,使学生读得充分,读得有层次。在读的形式上,有自由读、个别读、范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听读、背诵等。同时,我以学生为本,力求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意识,如,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边读边总结读书方法。

  1、读书时抓重点词句品味,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2、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内容中领悟中心。这就提示了基本的读中理解词、句、段、篇的方法。不仅体现了以读为本,也体现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全面训练。

  二、注重教师评价,展示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随时注意用丰富的语言评价学生,在评价中鼓励学生建立自信心,营造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感,向学生教授学习方法。从师生交流中可以看到老师是尊重学生的。如这样的语言:“我有一个心得跟大家分享”、“我想请教在座的小老师一个问题?”……这充分表现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处处让学生尝试有所收获的喜悦。

  三、抓联系,挖掘内涵,深入理解体会文中寓意

  应该说,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间隔,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我采用“上接下连”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理达到完美统一。

  四、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

  创新从质疑开始。创新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积极思维。这节课,我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并提出问题。如,学生在阅读最后一自然段时,提出置疑:爸爸为什么又陷入了沉思?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了一丝微笑?这节课,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反顾全文的质疑,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所提出的问题又逐一得到了解决。可以看出,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形成。

  五、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破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本节课中“白杨树象征着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建设者”,这一部分内容课文中没有直接描写,而这部分内容不仅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引导学生探求“孩子们所不知道的”,并用电教媒体介绍边疆建设者当年垦荒的场面,使学生从形象的直观中领悟到“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同时,展现了今日新疆的繁荣景象。鲜明的对比,更富现实教育意义。电教媒体切实为教学服务,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六、我的思考

  1、整节课,我牢牢抓住核心问题,辐射全篇,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了整体性原则。但在学习白杨特点时,我却忽略了,没有从整体入手,而是直接从部分一句句的入手,让学生分别了解白杨树的三个特点,回到整体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体会白杨的直、生命力强、坚强的特点。

  2、在后一部分“爸爸表白心意”的教学中,自我感觉教师与文本、与学生的对话不够充分,今后在备课时要进行多种情况的预设。

  3、在播放建设者建设边疆的画面时,我如果能配合画面插入一段教师的激情导语,相信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更能产生情感的共鸣。

  4、怎样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是我永远的思考。

  《白杨》教学实录 篇5

  师:同学们,今天学习3课《白杨》,这是作家袁鹰写的一篇散文,请大家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生字的字音;

  2、给课文标上节序号;

  3、想想课文主要写什么,然后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生自由读课文后,指名分节读课文,检查是否读通、读顺。

  出示句:

  白杨是__________的树。

  (学生快速默读,寻找答案。)

  生:白杨是一种高大挺秀的树。

  生:白杨是生长在戈壁上的树。

  生:白杨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树。

  生:白杨是能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树。

  生:白杨是高大挺秀、生命力顽强、坚强不屈的树。

  师:同学们书读得很认真,也很有效,概括出了白杨的特点。课文的哪一部分写出了白杨树的这些特点呢?

  生:第十二小节爸爸说的话。

  师:同学们各自朗读爸爸说的话,想想你为什么这样读。

  (指名学生读后,再交流为什么这样处理,然后评议这样处理是否恰当。)

  生:齐读第一句:“白杨树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师:“从来”就是……

  生:一直来、历来、向来。

  师:在漫长的岁月里遇到各种情况都是这样直,这样高大。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写出白杨的这个特点呢?

  (生快速浏览课文。)

  生:从兄妹俩争论中,妹妹把白杨树说成是“大伞”,可见白杨树高大笔直。

  (男女同学分角色读兄妹俩的对话,体会白杨的外在特点。)

  生:沿着铁路线有一行白杨树,可见它也是很直的。

  (男生齐读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

  板书:

  “哪儿……哪儿……”

  师:从这句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需要,它都能生长,还能生长得很好。从这点可以了解到白杨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

  师:白杨到底生长在哪儿呢?找出句子读读。

  (生齐读第一节:“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师:刚才大家读得太快了点,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想想戈壁滩给你的感觉,你在朗读时想办法把这种感觉传达给大家。

  (指名读,学生强调了“茫茫”、“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突出沙漠的荒凉。)

  师:这么荒凉,这么恶劣的地方都能生长,可见其适应性多强啊!再齐读这一句。

  出示练习:

  “戈壁滩需要白杨,白杨很快就在戈壁滩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谁还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说白杨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都能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

  生:边疆需要白杨,它很快就在边疆生根发芽,长出茁壮枝干。

  生:山梁需要白杨,它很快就在山梁生根发芽,长出茁壮枝干。

  生:沙漠需要白杨,它很快就在沙漠生根发芽,长出茁壮枝干。

  生:内地需要白杨,它很快就在内地生根发芽,长出茁壮枝干。

  师:白杨树的生命力多么强啊!

  师:引读,(哪儿)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哪儿)茁壮成长。

  生接读:“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板书:

  “不管…不管……总是”

  师:刚才大家读的时候,“不管……不管……总是”特别强调,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不管遇到什么灾害,白杨总是那么坚强,这就突出了白杨坚强不屈的性格。

  生:这几个词表现了白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坚强不屈的精神是不变的。

  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出了白杨的坚强不屈?

  生:“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这句话中,把白杨比喻成“卫士”,也写出了白杨坚强不屈的精神。

  生:“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从“每隔几秒钟”可以看出白杨在戈壁滩上很多,而“高大挺秀”描写了白杨的姿态美

  这么荒凉恶劣的环境中能生长得这么茂密、这么秀丽,可见白杨性格坚强。

  师:这么坚强的白杨,怎能不让我们敬仰呢?让我们再来读这句话。

  齐读:“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师:作者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写出了白杨树的特点,赞扬了白杨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强不屈的品质。

  我们带着对白杨的赞美之情来背一下这一节。

  (学生试背。)

  师: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生:不是的。

  生:爸爸也在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师:“表白”是什么意思?“心”是什么?爸爸要表白什么?

  生:“表白”就是表明。

  生:“表白”就是表示。

  生:“表白”就是表达。

  生:“心”就是指它的心愿志向。

  生:爸爸要表明的是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

  板书:

  “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师:爸爸不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同时也为表明了自己的心愿,那么我们刚才对爸爸话的理解就觉得肤浅了,我们再来理解一下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生:爸爸他们那些支援边疆的.建设者,就跟白杨树一样,因为边疆建设的需要,就来到新疆,扎根新疆,为新疆建设出力。

  师:是啊!解放初期,祖国需要大批的建设者去支援边疆、建设边疆,大批祖国的优秀儿女,毅然来到边疆,扎根边疆建设。“爸爸”就是其中的一位。

  课文中的“爸爸”也许是位军人,也许是位工人,也许是位大学生,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边疆。请大家展开想象用上“哪儿……哪儿……”

  “不管……不管……总是”来写几句赞美“爸爸”高尚品格的话。

  (学生写“赞美”的话。)

  学生交流。

  生:哪儿需要爸爸,他就到哪儿扎根。

  生:爸爸到了新疆,哪儿条件艰苦、哪儿工作困难,他便去哪儿。

  生: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不管任务多么繁重,爸爸总是出色完成任务。

  生:略……

  师:这是一位可敬的“爸爸”,也是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祖国建设者,那么爸爸那一番意味深长的话,他的孩子能理解吗?从哪儿看出?

  齐读14小节:

  “他们只知道……”

  师:孩子们只晓得这些,不晓得什么呢?

  生: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不晓得爸爸妈妈为什么在新疆工作。

  生:他们只晓得爸爸这回接他们到新疆念小学、中学,不晓得爸爸为什么接他们到新疆去念书。

  生:他们只晓得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不晓得新疆到底怎么样。

  师:兄妹俩不晓得的事,你晓得吗?

  生:我晓得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支援新疆、建设新疆。

  生:我晓得爸爸接兄妹俩去新疆念书,是为了从小锻炼他们,适应艰苦的环境,长大可以继续完成建设新疆的工作。

  师:这就是爸爸的“心”,那么孩子们最终会理解吗?爸爸的希望会实现吗?我们下节课再学。

  下面我们齐读课文1~14小节,重新感受白杨和像白杨那样的边疆建设者的崇高精神。

  《白杨》教学实录 篇6

  一 导入

  文、形、情、义

  文章是通过文字给读者形象感,再传达出自己的情感,从而表现出自己的中心的。 状物的文字也是如此。用《爱莲说》做导入。周敦颐就是给了读者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形象感,再传达出作者“独爱莲”的情感,从而表现了作者崇尚君子的洁身自好,反对世俗跟风的中心。《白杨礼赞》也是如此。

  二 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对于白杨树的初认知

  画注解一,了解写作背景。展示一幅图片,问学生对白杨树有什么感觉。(学生说,直、高、细、叶子向上长。)

  三 赏析工笔描述白杨树的段落。

  1.教师首先直接范读。

  2.问学生,文章描写白杨树的特写镜头的是哪一段。(学生自然找到第五段。)

  3.请学生来朗读第五段。

  4.请学生把第五段分成7句话。问大家可以把它分为几层。(有的说三层有的说四层。)老师引导他们把本段分为三层。第一句一层,2—5一层,6—7一层。(学生有异议,觉得,第一句的“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能统领二三句却不能统领四五句,因为四五句写的'是白杨树的树叶和树皮,并不是枝干。(教师引导学生明白树叶树皮也是长在树枝树干上的)

  5.教师问学生都看到了些什么?——从哪几个方面写白杨树。(学生总结道:树干、树枝、树叶、树皮。)用哪一句话统领的?(学生答道:“笔直”那一句)

  6.通过六七句的赏析,看出作者写白杨树的外貌不仅仅是要状物,还要写它的内在美,为下文的象征做好铺垫。

  四 赏析象征手法

  1.请学生朗读第七段。

  2.问学生是否喜欢白杨树的样子。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在那样的民族历史的背景下,作者赞美白杨树的意义。自然而然引出,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进而说:这是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3.带学生朗读四个反问句。带给学生概念:一步一步写出白杨树的象征义。这是象征的写作手法。

  4.请学生读第八段。感知到第八段是对于第七段的问句的回答。

  五 赏析对比手法

  1.请学生朗读最后一段。

  2.把对本段文字的赏析语言写下来。

  指导:把什么与什么做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深化了主题。

  六 赏析第二段,并感受文章一唱三叹的写作精妙构思。

  1.请三位同学朗读。第一位读1—3, 第二位朗读4—5,第三位同学读6—8。

  2.带领同学谈论第二段有什么作用?(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为白杨树的出场设置背景,渲染气氛。这样白杨树的坚强才有根基牢靠之感,为下文做铺垫。)

  4.问大家:三个同学的朗读有一句相同。这是反复的写作手法。自然地把文章分成了几个段落。一唱三叹,层层推进。

  结束。

  《白杨》教学实录 篇7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第十九课,请同学们用最响亮的声音齐读!

  生:白杨!

  师:预习了课文,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吗

  生:主要讲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师:说得真准确。(在黑板上贴上字条“介绍白杨”)这个边疆指的就是老师的家乡(单击计算机键,大屏显示“新疆”)齐读。

  生:新疆!

  师:写“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左边弓字旁里有个提土,别忘了。

  师:是啊!失去了土地,疆域就不完整了。(文字退出屏幕)

  [这既让学生自己观察、记忆,找出这个生字在字形上应该注意什么,又把字的音形义结为一体,适时地渗透了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在我们新疆处处都可以见到白杨树,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更不像榕树那样浓荫蔽日,只是笔直笔直地向上长。一排排,一行行倔强地挺立着。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呢难道只是为了介绍它吗让我们一起读书,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目标的展示,自然而适时,在上课之始,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做到心中有数。]

  师:请自由朗读全文,并且画出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那个自然段。

  (学生边自读边勾画思考)

  二、了解白杨特点,学习析词悟情

  师:请你读出画好的段落,大家边听边想自己哪儿不明白。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爸爸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师:提得很好,老师帮你记下来。(板书:严肃)

  生:我不明白爸爸介绍的白杨树到底有什么特点

  生: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说树,干吗用了“坚强”、“不软弱”、“不动摇”这些写人的词呢

  [学生质疑,在一边读一边思考中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养成了认真读书的习惯。学生的提问,不仅抓住了写爸爸神态的词语,也将写树与写人的词语联系了起来。说明学生已从爸爸的三句话中初步学会从含义着眼,抓重点词,寻找内在联系。]

  师:经过思考,同学们提出了非常有水平的问题,让我们先看一组画面,它能帮助你了解白杨的特点。(击键)

  (学生观看画面,聆听解说词。)

  师:根据爸爸说的话和看到的内容,四人一小组讨论白杨到底有什么特点。

  生: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白杨的特点是直、适应性强和生命力强。

  师:总结得不错,请问这三个特点是怎么得来的

  生:爸爸一共说了三句话,我们是一句一句地读,抓关键的词归纳出来的。

  师:这个办法真好,不如请你们小组同学给大家演示一下,让大家学一学。

  生甲:爸爸说的第一句话是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通过“从来”、“直”,我认为白杨树很直。

  生乙:爸爸说的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从“哪儿……哪儿……”我看出白杨适应性强。

  生丙: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不管……不管……总是……”和“那么……那么……”我看出白杨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词句训练,而且照应了自己的质疑。老师紧抓写白杨树的关联词语,既进行了深入的语言训练,又学习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师相机击键,大屏幕显示学生朗读这段话,在学生重点讨论的三句话上有黄色线条作标识。)

  师:适应性强、生命力强能用一个词概括吗

  生:坚强!

  (板书:直 坚强)

  师:概括得很精练。可作者比你们还巧妙,他用了一个词把白杨的特点全说上了,快速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到这个词并说说为什么。

  生:是高大挺秀。因为“挺”可以说明直的特点,而“高大”和“秀”说明它长得好,坚强。

  师:请同学们再读第1自然段,能不能想得更深入些。

  (生自读描写环境恶劣的第1自然段)

  生:高大是说白杨长得粗壮、结实;“秀”是说白杨长得秀美。读第1自然段,我知道白杨是长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戈壁滩,在这么荒凉的环境中它却长得高大、秀美,给戈壁带来绿意和生机,所以说它很坚强。“高大挺秀”这个词用得好。

  (板书:高大挺秀)

  师:你理解得这么好,就请你把前三个自然段给大家朗读一遍吧!

  (生充满赞美之清朗读第1至3自然段)

  师:刚才第一位发言的同学,你说得也很精彩,想读吗

  生:想!(朗读)

  师:你们听出了什么

  生甲:她很喜爱白杨。

  生乙:她读出了赞美的语气。

  师:作者写白杨是为了什么(手指字条)怎么改

  生:是为了赞美白杨!

  (揭去纸片,露出“赞美”一词)

  师:我有一些心得跟大家分享,读书时抓重点词品味,就能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板书:词—体会感情)“高大挺秀”就是这样的词。这高大挺秀的白杨守护着铁路,它像谁一样

  生:卫士!

  (板书:卫士)

  师:看来,白杨的特点你们真的了解了。独立完成填空题。

  (生拿出练习纸,完成练习;师行间巡视,纠正写字姿势。)

  生汇报,师击键,大屏显示:白杨树是戈壁滩上的(卫士)。(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西北边疆处处都有它(高大挺秀)的身影。

  [学习写白杨树的特点这一段,回顾前三个自然段,突出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并使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此,老师设计了填空练习,使学生全体参与,把语言文字训练进一步落到了实处。]

  三、理解表白的心,学习析句、段悟情

  师:既然在赞美白杨,我不明白爸爸为什么神情严肃,就像同学提到的还用了那么多写人的词。谁能读读书上的句子,消除我的困疑呢

  生: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师:读得挺流利,可我没听明白,谁再读

  (生一字一顿认真地读,特别强调“表白”、“心”。)

  师:懂了,爸爸是边疆建设者,他赞美白杨实际上是述说建设者的志向和心愿。几位小老师,我“说对”了吗

  (板书:建设者)

  (生欣然点头)

  师:这儿又要修改了(手指字条)怎么改呢

  生:是赞美建设者!

  (揭去纸片,露出“建设者”一词。)

  师:我又有心得。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板书:句— )请同学们跟我再读这重点句。(击键,大屏幕显示,生仿读。)

  师:自己读,超过老师!

  (生齐读)

  师:原来爸爸借介绍白杨表白自己的心。作者借爸爸的表白赞美建设者。这是借物喻人呀!那我们要好好读读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4自然段。(板书:物—人)

  (指名读)

  师:遗憾的是你只读出了字面的意思,它还有深刻的内含呢!

  仔细琢磨我说的话,把爸爸说的第一句话再读一遍!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师:对了,这才是深情地表白呢!向他学习,深入思考,仔细揣摩,练读这一段话。

  (生自由练读,齐读)

  师:读得这么有感情,这么熟练,让我们试着背一遍!

  (齐背)

  [抓重点句“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从而体会思想感情。在理解、熟读的基础上,要求背诵这一段话。背诵,是深入体会思想感情与积累语言的好方法。]

  师:爸爸要表白怎样的心愿孩子们现在还不知道。看课文,(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孩子们不知道什么请同桌讨论,用问句提出来。

  (生同桌展开讨论;师巡视,掌握情况。)

  师:请停一下。我发现有些同学有困难,不知道怎么问,哪对同桌愿意作示范,把你们讨论的成果跟大家汇报一下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工作的

  师:就像他们这样,继续讨论后两句。

  (生继续讨论)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做

  生丙: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生丁:他们不知道这么远,为什么爸爸、妈妈还要来

  [汇报阅读收获,老师的点拨恰当、适时,这儿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与表达,这正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这段话,老师把大家提出来的问题再复述一遍。

  (生逐句读,师逐句问。)

  师:就带着这三个问题,看画面思考。

  (击键,大屏幕显示当年建设大军垦荒的景象和新疆今日繁荣的景象。)

  生:爸爸、妈妈当年克服各种困难,跟大自然作斗争,凭着坚强的意志,开发、建设新疆。

  生:看了刚才的画面,读了老师推荐的资料,我知道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渠,手都冻到了锄头把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

  师:能利用课外资料理解课文,这位同学很善于动脑筋,提出表扬。

  生:爸爸、妈妈等一批边疆建设者克服了我们根本想不到的困难,全力建设边疆。

  师:既然这么艰苦,爸爸为什么还接孩子们来呢

  生:他想让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样,长大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板书:扎根边疆)

  生:爸爸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热爱新疆,响应党的号召。

  生:爸爸就像白杨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扎根,奉献一切,把新疆建设得那么美丽。

  师:这些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什么精神

  生:这是默默地无私奉献精神。

  (板书:奉献)

  师:他们耕耘,奉献了一生,换取了今日边疆的繁荣,捍卫了各族人民的尊严,他们跟白杨一样,都是——

  生:(齐答)卫士!

  [看画面,利用课外阅读资料,进一步理解建设者与白杨之间的共同处: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根、成长;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总是坚强不屈。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深化了对中心的认识。]

  师:学到这儿,我又有心得: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而领悟中心。(板书:段—领悟中心)

  师:这第16自然段我们得背下来。这个自然段里的几句话有什么规律吗

  生:每句都用“他们只知道”开头。

  生:每句话都跟新疆有关,而且都有“新疆”这个词。

  师:第14自然段我们用熟读背诵的方法,这个自然段就用找规律背诵的方法。一分钟时间,看谁先背会。

  (指名背诵)

  师:真了不起,不到一分钟就基本背下来了。谁还能背这样吧!愿意背的同学站起来背,不会背的跟老师一起边听边记。

  (生多数站起背诵)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把顾全文

  师: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哪儿不明白。

  生: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他在想什么

  生: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微笑

  师:爸爸又陷入沉思是因为他已经沉思过,他第一次沉思在想什么呢(板书:沉思 微笑)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

  生甲:爸爸第一次沉思是在回忆自己是怎样工作的。

  生乙:爸爸第一次沉思,他在想他们这些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事迹。而他第二次沉思是在想自己的儿女能不能像他一样扎根边疆。

  生丙:他在想儿女们能不能不怕艰苦,为边疆奉献自己。

  生丁: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大白杨身边的小白杨在风沙中成长,他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

  生戌:他想我的儿女肯定能像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他觉得祖国建设后继有人,所以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师:同学们,你们是祖国西南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继承父辈的事业是大家光荣的使命。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我感受到你们的'真心、信心、决心!

  [以两次“沉思”、“严肃”、“微笑”的理解,反顾了全文,体现了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训练的原则。]

  (生齐读课文)

  五、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用抓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思考的办法,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从而领悟了中心。知道作者写白杨是为了——

  生:赞美建设者!

  师:下节课,我们将要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中心。

  【总评】:

  《白杨》这堂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力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设计了“变序”教学。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后,直奔与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段落,先学习“白杨树的特点”,这就与理解“建设者的奉献精神”自然衔接,而又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黄金时段,集中学习课文主要段落。学习白杨树的特点之后,自然引向前三个自然段,了解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反顾全文,深入理解作者为什么写白杨树。既突出了重点,又梳理了顺序,条理异常清晰。

  2.加强了两个意识。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语言文字训练意识,如,朗读指导贯穿于整篇课文中,强调“边读边思”与“读中理解”。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范读、齐读、自由读、听读、个别读、背诵,内容上则有读词、读句、该段、读全文。同时,边读边总结读书方法:(1)读书时抓重点词品味,就能作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2)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3)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内容中领悟中心。这就提示了基本的读中理解词、句、段、篇的方法。不仅体现了以读为本,也体现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全面训练。

  3.展示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师生交流中看到老师是尊重学生的。如,老师在多处有这样的语言:“我有一个心得跟大家分享”、“几位小老师,我说对了吗”……这充分表现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处处让学生尝试有所收获的喜悦。

  二、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

  创新从质疑开始。创新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积极思维。这节课,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并提出问题。如,学生在阅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时提出:“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说树,干吗用了‘坚强、不软弱、不动摇’这些写人的词呢”这一问题极有思考价值,说明学生已初步从理解词语联系到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这节课,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听读质疑、合作讨论质疑、反顾全文质疑,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所提出的问题又逐一得到了解决。可以看出,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形成。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破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本节课中“白杨树象征着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建设者”,这一部分内容课文中没有直接描写,而这部分内容不仅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教者设计了引导学生探求“孩子们所不知道的”,并用电教媒体介绍边疆建设者当年垦荒的场面,使学生从形象的直观中领悟到“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同时,展现了今日新疆的繁荣景象。鲜明的对比,更富现实教育意义。另外,电教媒体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作者简介】:

  毛飒,女,二十五岁。新疆乌鲁木齐人。1992年毕业于乌鲁木齐市师范学校。文化程度大专。小学一级教师。曾获乌鲁木齐市中青年教师课堂评优一等奖。作文课堂教学改革研讨特等奖。自治区目标教学课堂评优第一名。全国“丁有宽读写结合教材教法”实验科研成果奖,录像课一等奖。被授予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教学骨干”,市“模范班主任”荣誉称号。1999年10月,获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

  《白杨》教学实录 篇8

  (出示配有第一段朗读录音的幻灯片。)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怎样写大戈壁的?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边读边画出主要词句,然后,我们通过解词析句来理解、体会。(学生认真默读后纷纷举手交流学习体会。)

  生:课文中写大戈壁用了“茫茫”这个词。“茫茫”就是没有边际,模模糊糊看不清。这里是说大戈壁广阔。

  生:我画了这句话一“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这里写大戈壁很荒凉。

  生:这里写大戈壁用了“清晰”这个词。“清晰”是说清楚,不模糊。

  师:作者是说大戈壁清晰还是模糊?

  生:大戈壁模糊、不清晰。

  师:所以,你只画“清晰”是不对的,应该画“并不那么清晰”。(生点头)

  生:我还画了“浑黄一体”这个词。这里是说大戈壁一片风沙,天和地的界线不清晰,看上去都是黄色。

  师:课文中写大戈壁用了一段话,谁能用一个恰当的词概括大戈壁什么样?

  生:荒无人烟。

  生:一望无垠。

  生:空旷单调。

  生:风沙漫天。……

  师: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我们通过“解词析句”不仅知道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还要懂得为什么这样写。

  生:这就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

  生: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师:我们平时描写参天树木,常用哪些词语?

  生:高大挺立。

  生:高大挺直。

  生:高大挺拔。

  师:请同学们看课文中作者描写戈壁滩上的白杨用了哪个词语?

  生:高大挺秀。

  师:谁能说说“秀”是什么意思?

  生:“秀”就是不俗气,很高雅的意思。

  生:“秀”就是美,清秀,秀丽的意思。

  生:“秀”就是很秀气,很漂亮的意思。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这个词呢?要表达什么情感?

  生:这是作者夸赞白杨树,告诉我们那普通的白杨树不仅高大挺拔,而且清秀美丽。

  生:这个“秀”字流露了作者对白杨树的欣喜之情。本来白杨很一般,我们也常常见到,并不美丽,可在作者眼里,它是美丽的。

  生: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特别是生长在祖国大西北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师:作者仅仅是夸赞白杨树吗?(学生读书)

  生:我认为作者用这个“秀”字,表面是说白杨树的样子(外表)美,实际是写白杨的品质(内心)高尚。作者透过车窗,看到铁路两旁飞驰而过的白杨树,便情不自禁地想到它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在哪里生长的高尚品质。

  生:白杨树象征着扎根边疆的建设者。作者对他们倾注了敬佩之情,所以描写白杨树用“秀”字。

  师:很好。作者别具匠心,一个“秀”字,不仅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美,而且突出了白杨树的品格美,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敬佩之情,为后面写扎根边疆的人进行了形象的渲染。

  (板书:高大挺秀、扎根边疆)

  师:(小结)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的道路旁,在乡间的路边。对此,人们不以为奇。然而,在满目荒凉而单调的大戈壁能看到这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却令人惊叹不已。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大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也给过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和喜悦。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于是,白杨便成了旅客们议论的话题。课文写了谁在议论呢?他们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第二段。

  (学生读后,在教师引导下讨论。)

  师:“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

  生:“一位旅客”指的是爸爸。

  师:这里的“卫士”指什么?

  生:“卫士”指的是白杨树。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出神”呢?

  生:作者将白杨比作卫士,形象地写出了白杨树傲然挺立的样子。

  生:这里也暗指那些建设者们像卫士那样守卫着祖国的边疆,丝毫也不动摇。

  师:这是一个比喻句。句中没有出现本体“白杨”的字样,也没有比喻词,而是直接用比喻物来代替被比物,谁能用上“白杨”和比喻词,重新说一句。

  生:白杨树好像戈壁滩上的卫士一样。

  生:白杨树犹如戈壁滩上的卫士一般。

  生:白杨树恰似戈壁滩上的卫士。

  生:白杨树宛如戈壁滩上的卫士。

  师: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谁的话是主要的?兄妹俩对白杨有什么看法?(学生朗读课文。)

  生:三个人的话中父亲的话是主要的。

  生:哥哥说白杨树高,妹妹说白杨树直。

  师:孩子们看到的只是树的高大挺直,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教师领读父亲的三句话。)请同学们按照前面解词析句的方法谈体会。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这里是说白杨树姿态很美,一向是高大、笔直的。“直”象征着人的正直,“高大”象征着人的品质高尚。

  生:“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告诉我们,无论把白杨树栽到哪里,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为人类造福。

  生:这是说白杨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这正是白杨的品格。

  生:是金子在哪里都会闪光。我们边疆建设者都具有白杨的品格,他们在沿海城市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他们远离家乡到大西北工作,照样能为祖国做贡献。祖国需要在哪儿安家,他们就在哪里生根、开花、结果。

  生:作者写物,意在喻人。“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是指建设者所遇到的困难;“坚强、不软弱、不动摇”是写建设者们把一生献给了祖国边疆那种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生:白杨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不曾有过分毫的屈曲,仍旧长得那么端庄、凝重,笔直地耸入高空,正象征建设者们在大西北荒漠上克服种种困难、扎根边疆的精神。

  师:爸爸的这番话含蓄深沉。请同学们带着对白杨树的热爱,对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齐读这段话。(生齐读)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这两组关联词语用得恰当,更有力地突出了白杨的品格。请分别用上这两组关联词语,说说边疆的建设者。

  生:哪儿最艰苦,哪儿就有建设者的足迹。

  生:祖国哪儿需要,建设者们就在哪儿安家。

  生:不管困难多大,不管条件多艰苦,边疆建设者总是那么坚强,那么乐观。

  生:不管风餐露宿,还是语言不通,不管缺水少菜,还是生活习惯不同,边疆建设者总是不软弱,不动摇,毅然扎根那里,开花结果。

  (教师板书:生命力强不畏艰难)

  师:(小结)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它就默默无闻地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它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儿生根了。它上擎青天,下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反思:

  这是《白杨》第一、二段的教学实录。教者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以自己的激情去调动学生的感情,做到了在教学语言上花气力,在体会感情上下功夫,在课堂气氛上用心计。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解词析句,读读议议,既理解了语言文字的深刻含义,又受到了文章感情的陶冶,同时也提高了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第一段的教学,教师设计了看、听、读、画、议等步骤,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眼看、耳听、心想、手画、口说,从多方面去感受大戈壁的荒凉和白杨树的挺秀。问题的设计,重视了词语的学习,突出了语言的训练,强调了感情的体味。这样,有助于学生在阅读中自觉地把了解内容和学习语言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了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采取对比方法设计了描述性的小结,把学生带入情境,引起他们感情的共鸣,促进他们感受的深化。同时,小结中又巧妙地揭示了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段的学习内容。

  第二段的教学,教师设计了自由读、讨论、分角色读、领读、画关联词语、造句等步骤,让学生经历充分的阅读实践,掌握白杨树的特点,理解边疆建设者的品格。造句的练习,是一种很好的反馈形式,既能看出学生应用关联词语的能力,又能看出学生认识事物和感情表达的程度,便于教师抓住矛盾,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小结的设计,充满了教师的感情,富有感染力,有助于深化和升华学生的理解。同时,教师理解的深刻,语言的精美,也给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楷模——学生会从教师的小结中受到启发,开阔思路,找到自己学习的差距。

  这个教学给我们的启示是,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言的理解,要在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上下功夫。那种离开具体语言,而空讲思想内容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有引导学生把课文读熟,把词句弄懂,才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否则,学生的理解就没有根基。

  《白杨》教学实录 篇9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生坐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齐读课题。

  (师指屏幕)

  生:(齐读课题)白杨。

  师:(播放课件)几十年前,新疆的大部分土地是这样的,目之所及是茫茫的大戈壁。这里没有山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沙石。大风衣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孩子们,看到这里,你对大戈壁有了怎样的认识呀?

  生:我觉得大戈壁非常的荒凉。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

  生:我觉得大戈壁是一望无际的。

  师:茫茫的大戈壁,一眼看不到边。

  生:我觉得大戈壁是寸草不生的。

  师:很好。你观察得很认真。同学们,书中也有描写大戈壁景象的内容,咱们一起打开书(学生打书)我们一起来齐读第一自然段,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播放课件)列车就行进在这人际罕至的茫茫戈壁滩上,每隔几秒钟,窗外就会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这就是生长在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那么,文中是怎样描写白杨的呢?请你自由朗读文章的4~12自然段,把描写白杨的句子画下来。好吗?

  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句子。

  师:谁来和我们交流一下,你画了哪些描写白杨树的句子?

  生:我画的是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是描写白杨的句子,是吗?(生点头)还有其他的句子吗?有就大胆地说出来。

  生:你看那树多高。

  生: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生:你看它多直。

  师:同学们画得这些都是描写白杨树的句子。今天我们就重点来学习这部分内容。(课件出示文字)这是爸爸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请同学们再默读这段文字,想一想爸爸心中的白杨树是怎样的?

  生自学,教师巡视,交流。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我画的重点词是直、高大、不管、风沙、雨雪、不管、干旱、洪水、总是、坚强、不软弱、不动摇。通过这些重点词,我能感受到白杨树是坚强的,不怕困难的。在爸爸的心中,白杨树在什么地方都能顽强地生存下来的。

  师:思雅,你画了这么多的重点词,老师和同学们听得不清了。你能一句一句的说吗?

  生:可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我画的重点词是直和高大。

  师:用书上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高大挺秀。

  师板书:

  高大挺秀

  师:读一读书上白杨树高大挺秀的一段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师:感受到挺拔的白杨树吗?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多位同学,要有语气)。

  师:思雅谈了她对第一句的理解,看看还有其它的补充吗?看看还能抓住哪句话,哪些重点词呢?

  生: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对于这些困难白杨树永远都不畏惧,更加坚强。

  师板书:

  更加坚强

  师:在这戈壁滩上白杨树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会遇到怎样的风沙呀?

  生:漫天卷地的风沙。

  师:会遇到什么样的雨雪。

  生:瓢泼样的大雨和鹅毛般的大雪。

  师:还会遭到什么样的洪水。

  生:汹涌的洪水。

  师:还会遇到怎样的干旱呢?

  生:寸草不生。

  师:大家想白杨树遇到这么多的困难,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谁能给大家读读这一段。

  生: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来,当漫天风沙袭都吹不倒它,它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谁能再读一下。

  生: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狂风暴雨压不挎它,它咬定青山不放松。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齐读。

  师:大家想一想,土地出现裂纹,寸草不生它无所畏惧;洪水如猛兽袭来它也不害怕,白杨树就像是戈壁滩上的中流砥柱一样巍然不动。让我们大家再来读这段文字。

  师生齐读。

  师:大家想一想这是在哪儿生长的白杨树呀,在那么恶劣的条件下还能生长,不软弱,也不动摇。

  生: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师:怎样的戈壁滩上的白杨树是这样的坚强?

  生: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师:这样地方生长的白杨树它需要怎样?

  生:它需要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支干。

  师:我听出来了,你们特别强调很快地这个词。纪方你为什么这么读啊?

  生:白杨树知道戈壁滩的情况非常恶劣,要很快地长出来把戈壁滩变得完善一些,增添一些色彩。

  师:增添一些什么样的色彩?

  生:绿色。

  师:让这满地黄沙的戈壁滩能够有一抹绿色。在恶劣的环境中,白杨树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谁还想来读。

  (指名朗读。)

  师:谁能通过朗读告诉我们是贫瘠的土地需要它,是寸草不生的土地需要它。

  (指名朗读。)

  师:很好。它一样在这样的土地上舒枝展叶,顽强生长。这是爸爸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那你怎样通过朗读,把我们刚才体会到的读出来呢?

  (生自有练习朗读,指名读。)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白杨树在需要它的地方顽强生长。

  板书:

  因需要而生长

  (齐读。)

  师:孩子们,爸爸只是在向你们介绍白杨树吗?

  生:不是。

  师:很多同学坚定地摇头。爸爸也是在表白着自己的心。爸爸到底在表白自己的什么心愿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13自然段,结合老师给的提示,自己先思考,再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自学,和同桌交流。)

  生:爸爸在新疆工作是自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自愿去的。爸爸妈妈自愿去新疆工作是因为他们知道戈壁滩的环境比较恶劣,他们去支援新疆。

  师:他们到这里是要改善这里的环境。

  生:爸爸接他们到新疆念小学,是因为爸爸也希望下一代也来建设新疆,也希望他们像白杨树一样那样高大。

  师:你的意思新疆这样贫瘠,有他们这一代人来建设可能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他们的下一代,所以来接他们到新疆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生:我想给胡洋补充,爸爸妈妈自愿去新疆工作是因为戈壁滩需要白杨,更需要我们的建设,让荒无人烟、一望无际的大戈壁变成绿洲,不再是难以生存的大戈壁。

  师:爸爸是这样介绍白杨树的(播放课件)那他在表白什么心呢?出示课件:爸爸不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更是在表白自己一颗( )的心!

  生:爸爸在表白自己一颗建设新疆的心。

  师:爸爸要成为新疆的建设者。

  师:爸爸既然想表达自己建设新疆、扎根新疆的愿望,那他为什么要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呢?

  生:因为爸爸想让他的孩子像白杨树那样坚韧不拔。

  师:他是借着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他介绍的是白杨树的形,而向孩子们传达的是有这样的神。白杨树就成了爸爸的代言人,他是在告诉孩子。

  (学生齐读课件播放的内容。)

  师:想着爸爸心中的白杨树,感受着爸爸这颗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心,你要怎样表达爸爸的心愿呢?

  (指名朗读。)

  师:想着爸爸心中的白杨树,感受着爸爸这颗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心,你们能表达出爸爸这火一样的热情吗?

  (学生齐读。)

  师:想着爸爸心中的白杨树,感受着爸爸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心,我们能读出爸爸一定要把新疆建设好的'坚定的信念吗?

  (学生齐读。)

  师:通过爸爸的介绍,孩子们多了一些知识。孩子,你多了什么知识呀?

  (生读课件播放的内容。)

  师:陈天一,你多了些什么知识?

  生:读在通向新疆的路上

  师:孩子们,你们多了什么知识呀?

  (学生齐读。)

  师:通过的爸爸的介绍,孩子们对新疆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生:和教师一起读课件播放的内容。

  师:正是有许许多多的建设者奔赴新疆。1954年,驻疆人民解放军集体转业组成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0年代初,共和国从山东,湖南等地招募了大批女青年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当兵。60年代,12万余上海、江苏等沿海省市的知识青年来到了新疆,加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里条件非常艰苦,没有工具,他们就自己制作。生活上也是那样艰辛,用油桶烧水,在青石板上烙饼。没有地方睡觉,就只能在戈壁滩上挖了洞穴来居住。他们在这里挥洒着自己的青春,挥洒着自己的汗水。就是为了能够把新疆早日建设成绿洲。孩子们,他们不也像白杨树一样吗?那么,我们就用赞美白杨树的最朴实语言来赞美这些建设者吧!

  生:齐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师:爸爸的介绍像一粒种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望着火车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爸爸此时陷入了沉思。

  师指一学生:爸爸,你在想什么呢?

  生:我在想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希望以后也有很多人这样。

  师:也有很多建设者像你一样到这里来。(指另一学生)爸爸,你在沉思什么呢?

  生:我想在戈壁滩上多种一些白杨树,把戈壁滩变成绿洲。

  师:这荒凉的戈壁滩需要更多的白杨树在这里扎根。也需要更过的建设者在这里扎根。他们能来吗?(生点头)此时,爸爸的嘴角又露出一丝微笑,作为孩子你能理解这微笑的深刻含义吗?

  生:爸爸是高兴自己的孩子以后也能像他一样建设新疆。

  师:你怎么知道爸爸此时是在高兴自己的孩子也会像他们一样呢?

  生: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师:作为孩子你理解爸爸这微笑吗?

  生:因为爸爸看到了以后的新疆不会再荒凉,也会像首都北京一样繁华。

  师:这些小白杨不正像孩子们的代言人一样吗?(课件出示)他们会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爸爸坚信这一点。因为

  生:齐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师:(播放课件)这张面孔,在2004年曾经感动了中国,他叫徐本禹,是个大学生志愿者。他本来可以在繁华的都市有一份高薪的工作,但是他却毅然自愿到贫苦的山村去支教。这是我们能叫得上来名字的志愿者,而还有许多志愿者我们根本就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他们都是自愿到祖国的西部去扎根,去建设。

  师:我们曾经被执着感动,曾经被英勇感动,也曾经被幸福感动。而今天我们却因为这些大学生志愿者的平凡而感动,为像他们有白杨树这样因需要而生长,遇困难更坚强的精神而感动。

  师:正是有这许许多多的志愿者奔赴了新疆,奔赴了祖国的西部,今日的新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播放今日新疆的画面)昔日那个荒凉的戈壁滩,如今却是人们心驰神往的地方。刚才我注意到很多同学发出了啧啧的赞叹声。你们在赞叹什么呢?

  生:我想说现在的新疆和以前的戈壁滩简直就是两个地方。

  师:今昔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离不开像白杨树一样扎根在这里的建设者。

  生:我看到这几幅画面,更加坚定的认识到和知道,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献出一份力量,像白杨树一样,往后的新疆的日子会比现在更好。

  师:不止新疆,祖国的西部乃至我们整个国家一天会比一天好。

  师:孩子们,就让我们记住这生长在我国西北一种普通的树。

  生:白杨。

  师:更要记住的是这具有白杨精神的

  生:建设者。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把书合上。

  (生合书。)

  师:下课(学生起立)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白杨》教学实录 篇10

  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运用文中的语言现象“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还……总是……”写一小段意思连贯的话。

  3、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句话。

  4、体会借物喻人的特点,拓展阅读借物喻人的文章两篇。

  学习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句话。

  学习难点:

  运用文中的言语现象“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还……总是……”写一小段意思连贯的话。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谈话引入,初读课文。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白杨”,你们看到的白杨,公园、校园,庭院,小路,到处都见到他的踪影。用词语或句子形容形容你们看到的白杨。

  生:高大挺拔

  生:粗长,树叶郁郁葱葱。

  生:很有生命力。

  师:这是我们眼中的白杨。文中的“父亲”眼中的白杨是不在公园,校园,庭院里,而是长在(课件)祖国的西部茫茫沙海中的白杨。我们一起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我们打开书,先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师:(出示词语)

  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

  (学生认读后)

  师:我提醒大家做容易错的两个字。一个是“疆”,“疆”字不能漏掉“土”祖国的边疆一寸土地不能少;另一个是“陷”字。下半部分笔顺容易错误。学生一起书空。

  师:其他的词语不容易错,我们用最快的速度记忆后马上默写。

  (学生记忆后默写,再订正)

  师:选择几个默写的词语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生:父亲和两个孩子在火车上一边看窗外的白杨一边说白杨的特点。父亲其实在表白自己的心。

  生:课文写了父亲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去往新疆的火车上,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二、再读课文,了解白杨。

  师:在父亲眼中,白杨的特点是怎么样的呢?请找到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学生默读课文,划有关句子。

  生:“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白杨的特点是“高大挺秀”

  师:(板书:高大挺秀)这个特点,在两个孩子之间的对话中就已经感受到了。

  生:“你看那树多高!”“你看它多直!”白杨树的特点又高又直。

  师:的确白杨树高大挺拔,那作者为什么却用“高大挺秀”在赞美它呢?

  出示课件(沙漠,火车在行驶,出现一片白杨)

  生:在别的地方生长的白杨树并不觉得它怎么样,但是在满目浑黄大戈壁,能看到这高大挺直的白杨树,却让人觉得她绿得特别好看。

  师:“绿”得很秀。还有想法吗?

  生: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那白中返青的树干,给茫茫的大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给过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与喜悦,所以人们以为她很“秀”。

  师:太好了,你的话语给我们的教室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生:大戈壁是浑黄一片的,出现了一行行的白杨树,也给戈壁带来了亮丽的风景线。

  师:学以致用,你的本领真不一般。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作者实在是用词准确,“高大挺秀”来形容戈壁摊上的白杨是最合适不过了。让我们把这种“浑黄一片”和“高大挺秀”的对比读出作者、爸爸对白杨的喜爱。

  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师:请自告奋勇的同学抒发情感。

  多位学生朗读。

  师:这样的处理应该得到大家的共鸣,你的实力也完全可以毛遂自荐。让我们以他为榜样,再自由读一读这部分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父亲的话语中满是对白杨特点的赞美。请同学读一读。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很快的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白杨树很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师:在爸爸的眼中白杨到底有什么特点呢?《白杨》课堂教学实录|《白杨》公开课教学实录

  生:“从来”这个词语说明白杨一直都是这样高大。

  师:向来、一直、一向、历来都是这样高大挺直。

  生:哪儿需要它就在哪里生长,从来不选择。我从“哪儿”一词看出白杨适应力很强。

  师:(板书:哪儿……哪儿适应力强)我们可以想象到(引读)城市需要它---

  生:白杨树就在城市里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给默默无闻的舒展风姿,供人欣赏。乡村需要它,它就在乡村

  生:白杨树就在城市里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学校需要它-----

  生:就在学校扎根,生长,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心甘情愿地挽起肩膀,让孩子们在它的树阴下嬉戏玩耍。现在,西部沙漠需要它,

  生:它就在沙漠里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筑成防风林墙,保护着黄土高原。在爸爸的心目中白杨还有什么特点。

  生:白杨非常坚强。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我从“不管”、“总是”这一对关联词语可以看出白杨非常坚强。

  师:(板书:不管……坚强)我们似乎也能看到,遇到风沙时,白杨------

  生:白杨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遇到雨雪时,白杨-----

  生:白杨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遭到干旱时,白杨------

  生:白杨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白杨树把自己的根深深地钻到到地地下,汲取水份,照样生长。遭到洪水的冲击时----

  生:白杨还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依然顽强地向着高空伸展。

  师:这就是白杨,它高大挺秀,它适应能力强,它坚强不屈,它――

  生(情不自禁地、慷慨激昂地一起读课文中的句子。)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很快的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表现了戈壁滩上白杨树上外在特点和性格特点:适应力强,不怕任何困难。我们借助这几个关联词语背诵爸爸说得话语。

  (学生自由背诵后指名背诵一起背诵)

  第二课时

  一、体悟爸爸的心。

  师:(CAI播放画面)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地是黄的,天也是黄的,在这浑黄的基调上出现了一片翠绿,那就是(白杨生齐说)。你看它高大挺秀,傲然挺立,他们像列队的卫士,挺立在沙漠上,抵挡着风沙的袭击;它们又像不屈的勇士,面对狂风暴雨,巍然毅力,它们给这贫瘠的沙漠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希望。在爸爸的心中,白杨树

  生:(看板书)高大挺秀,它适应能力强,它坚强不屈。

  师:(引读课文)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生: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师:而这,孩子们还不能理解。他们只晓得――

  生:爸爸在新疆工作,也是自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自愿去的。

  师:他们只晓得――

  生:爸爸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是接他们到新疆去年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师:他们只晓得――

  生: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这些都是孩子知道的孩子们不知道的。如果后面接着写:不知道……应该怎样写?

  〔引导学生填补课文中的“空白”,激疑引趣,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生: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

  生: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在哪里?到底有多远?

  师: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吗?

  〔点拨得恰到好处,学生的思维又推进了一层。〕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开发新疆大油田。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边疆所做的贡献吧!(师播放建设者建设边疆的画面)

  师:昔日荒凉的戈壁滩建设得如此繁荣,想象一下,他们在建设边疆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爸爸、妈妈当年克服各种困难,跟大自然作斗争,凭着坚强的意志,开发、建设新疆。

  生:看了刚才的画面,我知道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渠,手都冻到了锄头把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

  生:爸爸、妈妈等一批边疆建设者克服了我们根本想不到的困难,全力建设边疆。

  师:(相机板书:建设边疆)既然条件这么艰苦,爸爸为什么还接孩子们来呢?

  生:他想让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样,长大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生:爸爸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热爱新疆,响应党的号召。

  生:爸爸就像白杨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扎根,奉献一切,把新疆建设得那么美丽。

  师:爸爸以白杨树勉励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像白杨树一样坚强,不动摇。爸爸想让自己的孩子也具有白杨的品格,长大以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这就是爸爸的心愿。

  形成板书:

  借 白杨 喻 爸爸(建设者)

  高大挺秀 从来 品德高尚

  适应力强 哪儿……哪儿 不怕艰难

  坚强不屈 不管……总是 扎根边疆

  师:了解了爸爸的心愿,相信再来读这些句子,你们会读得更好。

  (齐读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师:继续读课文,现在呢,孩子们听了爸爸的叙说――

  生:(读课文至结束)

  师:爸爸还有一桩心事,谁明白?

  生: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到边疆去建设,因为文章中写道了几棵小白杨。

  生:爸爸还担心孩子受不了哪里的苦。

  生:我觉得爸爸是充满希望的,因为嘴角流露出笑容。

  生:他想我的儿女肯定能像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他觉得祖国建设后继有人,所以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师:是啊!难怪人们都这样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好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啊!

  生:他们耕耘奉献了一生,换取了今日新疆的繁荣。(课件演示今日新疆)

  师:你们的言语是智慧的火花。是的,在爸爸的眼中,白杨树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征,在爸爸的心中,白杨是坚强不屈性格的象征。爸爸的希望一定能实现,我们再把最后一段读完。

  生:(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白杨》课堂教学实录|《白

  《白杨》教学实录 篇1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白杨礼赞》一文。谁能告诉我这篇课文的说明方法吗?

  生:老师,这篇文章不是说明文,是抒情散文。

  师:噢,我们一直学习说明文,学如何说明事物的特征,学习说明方法的运用, 学习说 明顺序的安排,还真有点刹不住车呢,好吧,让我们从惯性的车道上跳出身来, 开

  始学习散文。

  首先,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用课文中的词语给下列句子填空: ( 1) 我曾走过 ________的高原;(2)我曾见过________的白杨。(老师板书,学生默读、思考)

  师:好,有同学举手了。

  生:我曾见过"挺拨"的白杨,还有"笔直"的。

  生:还有“倔强”的、“坚强”的、“正直”的、“朴质”的、“严肃”的、 “温 和”的、“伟岸”的。

  师:好极了,一口气说出这么多,大家想,茅盾先生的语言是多么丰富。还有没有 要补充的?

  生: 还有“参天耸立”的、“不折不挠”的、“碗口粗细”的、“力求上进”的、 “傲然挺立”的、“极常见”的、“极易生长”的。

  师:好了,好了,好词好句,真是滚珠流玉。大家想一想,这些词美不美,共同赞 美了什么呢?对赞美了白杨树。

  下面,我想请位同学来给这些词语分个类,谁来完成?好,你来。

  生:这些词语可分为写树干的和写树叶的两类。

  生:我觉得还有总写树形的。

  生:还有写 性格的。

  师:很好,同学们善于分析问题,但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一下大家 , 性格可以象树叶、 树皮、树干一样看得见摸得着吗? 我想,是否应该有另外一种分类方法呢?

  哪位同学把这个分类再进行下去?

  生:分为写内在的和写外在的。

  师:不错,“内在”、“外在”,对这两个内容能换个说法吗?

  生:“外形”与“精神”,或者“外形”与“性格”。

  师:很好,让我们一起来为这些词语分类,写在黑板上,谁来演板?好,你来。

  (学生演板,教师巡视)

  师:好,大家一起看看这个分类,嗯,不错,大家说这些词语是用在文 中干什么的?对 ,用来描写,那么,我们把这边记作“绘形”,这边记作“绘神”。

  师:好,大家一起来思考另外一个问题,看看这组"绘神"的词语,想想白杨树与什么人在 精神上相似。

  生:与抗敌救国的英雄相似。

  师:你怎么会想到抗敌救国的英雄呢?

  生:课文中有一句,"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 到处有坚强不 屈,就像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师:正确。能举个例子吗?

  生:我想到了东北抗日联军和它的总司令杨靖宇将军。

  师:好,给大家详细说说。

  生:我看了一部电影,说的是杨将军的故事,杨将军指挥的军队失败,临牺牲的时候, 他已经七天没有吃到饭了,他就着白雪啃皮带,但他对日本人决不妥协,课文中有 一个句子,说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 那种精神和意志",从"华北平原",我想到了东北平原,从"血写" 我想到了杨将军 最后的日子,他是神枪手,他打退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猛扑,最后,他走都不动了, 直到牺牲,他真是在用鲜血点亮生命的最后历程, 我们应该赞美象杨将军这样的 伟大的民族英雄!

  (掌声)

  师:好,好极了,太好了!这位同学的讲述令我们动容,这位同学的口才令我们佩服。

  下面请同学们用"纵横决荡"一词造个句子。

  生:杨将军带领东北抗日联军在千里雪原上纵横决荡,与日本鬼子展开殊死搏斗, 表 现了中华民族不可侮的高昂的气节。

  师:正确,多流畅的一个句子!下面,请再用"伟岸"一词造个句子。

  生:杨将军用伟岸如白杨的身躯对抗着从日本刮来的侵略旋风。

  师:很好,了不起,一百分。这位同学已经完全沉浸在课文和课堂的气氛中来了, 一个 生动传神的比喻,充分体现了语言运用的创造力。

  好了,下面我们讨论另外一个问题。请大家看到黑板上的内容,想想白杨树的精神 与什么样的人的精神相似。

  生:当然是与北方的抗日军民相似。

  师:说说你是怎么总结出来的。

  生:课文第七段说到了"北方的农民",还说到了"守卫家乡的哨兵"。

  师:很好,回答非常准确,我们来看,除了在这些地方点题之外, 课文描写和赞美的都 是白杨树,可是,我们感受到的却是北方的军民,这是为什么呢?

  生:这是因为北方军民与白杨树有相似的地方。

  师:这相似的地方是什么?

  生:是“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师:是的,要赞美北方军民的精神,就必须赞美白杨树的精神,可以说, 白杨树是作者所 托之物,作者写白杨树的目的就是为了写北方军民,赞美白杨的目的,也是为了赞美

  北方军民,这种写作方法在散文中常常用到,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它叫做托物抒情。

  大家是否还记得初一时学过的《荔枝蜜》一文?也是采用的这种写法。下面请大家对梅

  兰竹菊四君子作一番思考,找出它们所能代表的精神。

  (学生思考,课间休息)

  师:下面请同学们回答。

  生:梅花傲霜斗雪,代表了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生:兰花在深山野谷发出芳香,代表了默默奉献不求人知的精神。

  生:竹子中间空虚,代表了虚心向上的精神。

  生:菊花独自开放在深秋季节,不象群花在春天里共争热闹,代表了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师:通过大家的讲述,我们对四君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它们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什么人相 似呢?

  生:他们分别代表不畏艰苦的人、默默奉献的人、虚心向上的人和洁身自好的人。

  师 :好了,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托物抒情这种写作方法的运用。根据课文,大家谈谈使用这 种方法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生:要仔细观察并准确描写梅兰竹菊。

  生:必须有一个赞美对象,比如,课文中的北方军民。

  师:很好,还有没有同学补充?

  生:还要有一个过渡,就是由物及人,象课文中第七段的排比句一样, 由白杨树写到北方军 民。

  生:还必须注意树与人之间的相似点,象白杨树,它的外貌,笔直而无旁枝,就是与人的正直 相似的。

  师:好,大家谈得都非常好,特别是提到了物与人的相似点,我请再大家思考一下,物就是物 ,人就是人,怎么会相似呢,相似,到底是指什么相似呢?谁能回答一下?

  生:应该是精神与性格。

  师:很好,一语中的。大家想一想,白杨树对抗着西北风,那就是人在困难面前的百折不挠, 那就是北方军民在敌人面前不屈服的写照。看来,借助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军民还得注意 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呢?

  生:是对北方军民的深入的了解,由衷敬佩和发自内心的热爱,是对北方军民的深厚感情。

  师:正确,这是写作抒情散文的关键。任何好文章,首先都发自激荡于胸中的那股激情,而积 累情感,就成为写作抒情散文的前提。大家想想,如果没有对祖国和对人民的挚爱,如果没有被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军民用鲜血来书写和不屈的事实所感染, 如果没有对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深切 忧虑,作家茅盾能写出如此激情洋溢的文章吗?所以,在此,我要特别强调文章发自情感 ,没有情感的长期积累,是写不出好文章的.,而没有真情实感,更写不出好文章。 在我们 的生活中,对祖国的爱,对家乡的爱,对父母的爱,对事业的爱以及对亲密无间的友情的 向往,都是值得长期积累的情感。1998年,罕见的洪水,卷过中华大地,冲击父老乡亲,难 道没有在你我的心头卷起层层思绪吗?我相信一定会的,我们都会从内心深处感谢我们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赞美抗洪救灾的广大军民,如果我们把这份感情组织成文字, 也许 我们就有话可说了,为什么呢?积累情感是文章写作的前提。 希望大家坚持对情感的积 累。好了,下面请大家试着写一篇托物抒情的散文,题目是“竹笋”,大约300字,时间是20分钟。

  (学生习作,老师巡视)

  师:好,下面请同学朗读习作。

  生:一场春雨过后,竹林里长出了一簇小竹笋,笋叶,毛茸茸的,脑袋,毛尖尖的。一枝枝鬼精 灵似的看着外面的世界。老竹,一棵棵青翠挺拨,精神抖擞,迎着春风,过得自由自在,俨 然只有它们才是生活的主宰。竹笋想,快长大吧,我也要象它们一样,高大、健壮、挺拨 。回头一看,啊,都长起来了,这儿一群,那儿一伙,都解下了头巾, 脱去了襁褓一样的衣 裳,露出了强健有力的肩臂。它们一个劲地往上窜,比人都高了。

  我佩服竹笋,我佩服这种向上长的劲头,这真与我们班的同学相似, 我们班的同学也是 这样,在学习上一个劲地往前窜,这一次你得了第一名, 下一次我定要在校运会上夺个 名次,一个不让一个,这与竹笋去争夺天空不正是一样的吗? 难道竹笋不值得我们学习 吗?

  师:不错,这位同学能够当场完成这么好的一篇文章,可喜可贺, 这篇文章的托物抒情方法 运用的还是比较成功的,另外,语言比较生动,相信认真修改一下会更好的。

  好了,由于时间关系,其他同学的作文,我们课后找时间再讲评。另外,布置两道思考题,大家课外思考一下:1。 思考筷子、抹布、墙砖、铺路石等事物的象征意义。2。熟悉白杨树的生存环境,用课文中的词语( 5 个以上) 填空: 我曾走过 ________的高原。

  下课,同学们再见。

  《白杨》教学实录 篇12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CAI播放画面)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地是黄的,天也是黄的,在这浑黄的基调上出现了一片翠绿,那就是(白杨 生齐说)。你看它高大挺秀,傲然挺立,他们像列队的卫士,挺立在沙漠上,抵挡着风沙的袭击;它们又像不屈的勇士,面对狂风暴雨,巍然毅力,它们给这贫瘠的沙漠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希望。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爸爸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的白杨,高大挺秀的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节课,很多同学认为这个句子很难理解( CAI出示难句),爸爸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表白了爸爸的什么心愿?就让我们带着问题去读12~16自然段,把最能体现白杨特点的句子划出来,边读边想,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特点

  生:自由朗读12~16自然段,勾画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边读边想,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师:咱们星火小学五⑵班的同学有很好的阅读习惯,读完以后,还将自己的感受批注在书上。读好了的同学可以与同伴说一说,你从哪个句子读出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生:与同伴交流。

  三、了解白杨特点,学习析词悟情

  师:刚才老师参与了大家的交流,发现同学们学习十分认真,谁愿意跟大家说一说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生:我觉得白杨树很直。

  师相机板书:

  直

  师:你真会读书,白杨树直的这个特点,你是从哪个句子读出来的?

  生:我从“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个句子中的“从来、直”这两个词读出了白杨树很直。

  (师相机CAI出示句子。)

  师:你能抓住重点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咱们学习语文就得这样。我想请教在座的小老师一个问题,“从来”是什么意思?

  生:从来就是向来。

  生:是一直以来。

  师:看来白杨树向来就这么直,一直以来就这么直。谁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个别读、齐读。

  师:你还从哪儿读出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生:我从“哪儿需要它,它……长出粗壮的枝干”中的“哪儿、哪儿”知道了白杨树的生命力很强。

  师相机板书:

  生命力强

  (师CAI出示句子。)

  师:咱们把这里的“哪儿”换成一个具体的地方好吗?(生齐说好)老师先来说,(相机CAI出示)在气候适宜的城市需要它,它就在城市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在沙漠需要它,它就在沙漠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是啊!白杨在沙漠也能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还有谁说?

  生:在干旱的沙漠需要它,它就在沙漠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瞧!这个同学说得更好了,在沙漠前面加上“干旱”一词,句子就变得更具体了。

  生:在草木丛生的山崖需要它,它就在山崖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在荒芜人烟的戈壁需要它,它就在戈壁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因此,我们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齐说。)

  师:白杨树的生命力实在是太强了,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哪儿……哪儿……”这个词读得特别好,让人感觉白杨树的生命力很强。

  生:读。

  师:这真是一株无论在哪儿都能很快的生根发芽的白杨。

  生:读。

  师:读得简直比老师还要好,听了你的朗读,我们脑海里仿佛浮现出屹立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来,让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生:全班齐读。

  师:白杨树还有什么特点?

  生:我从“不管遇到风沙……不软弱,也不动摇”这个句子中的“不管……不管”体会到白杨树很坚强。

  师相机板书:

  坚强

  (师CAI出示句子。)

  师:同学们,咱们假设。

  (师引读,生接读。)

  (师)遇到风沙,白杨树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遇到雨雪,白杨树还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遇到干旱,白杨树仍然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遇到洪水,白杨树依然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因此,不管遇到(生)风沙还是雨雪,(师)不管遇到(生)干旱还是洪水,(师)它总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请看,这就是坚强不屈的白杨。

  (相机播放画面。)

  师:刚才看画面时,有很多同学发自内心地赞叹:呀!白杨树简直太坚强了,就像坚强的卫士。 谁想把自己心中的赞叹读出来?

  生:读。

  师:这是遇到风沙时的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不动,老师也想读一读。

  (范读。)

  生:读。

  师:你注意读好了“不管……不管”这个关联词,让我们感受到了白杨的坚强。

  生:读。

  师:你读的是遇到干旱时的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让坚强的白杨再次出现在我们脑海里吧!

  生:齐读。

  师:同学们,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白杨始终那么坚强不屈,这就是白杨的.品格。请同学把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从来”这个词你读得很好。让我们感受到了白杨的直立挺拔。

  生:读。

  师:你读出了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

  生:读。

  师:老师仿佛看到了一株生命力极强的小白杨巍然挺立在戈壁滩。咱们时刻要注意积累语言,能背的同学可以试着把这段话背下来,还不能背的同学可以偶尔看看书。

  生:积累语言(背诵)。

  师:有很多同学能把爸爸介绍白杨的这段话背下来了,真了不起!能不能把“介绍”换个词呢?

  生:换成赞美。

  师:爸爸仅仅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师CAI再出示难句)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让我们联系上文白杨的特点,联系下文的“三个知道”去读书,透过字面读出文字背后隐藏的意思,去了解爸爸的心愿。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孩子们不知道什么?

  四、理解表白的心,学习析句、段悟情

  生:联系上下文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孩子们不知道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

  师:孩子们不知道什么?

  生: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工作的。

  生: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做。

  生: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他们不知道这么远,为什么爸爸、妈妈还要来 。

  师生合作读:(生读)他们只知道……(师读)他们不知道……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边疆所做的贡献吧!相信可以帮助你们了解爸爸的心愿。

  (师播放建设者建设边疆的画面。)

  师:昔日荒凉的戈壁滩建设得如此繁荣,想象一下,他们在建设边疆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爸爸、妈妈当年克服各种困难,跟大自然作斗争,凭着坚强的意志,开发、建设新疆。

  生:看了刚才的画面,我知道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渠,手都冻到了锄头把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

  师:能利用课外资料理解课文,这种学习方法很值得提倡。

  生:爸爸、妈妈等一批边疆建设者克服了我们根本想不到的困难,全力建设边疆。

  师:既然条件这么艰苦,爸爸为什么还接孩子们来呢?

  相机板书:

  建设边疆

  生:他想让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样,长大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师相机板书:

  扎根边疆

  生:爸爸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热爱新疆,响应党的号召。

  生:爸爸就像白杨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扎根,奉献一切,把新疆建设得那么美丽。

  师:爸爸以白杨树勉励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像白杨树一样坚强,不动摇。爸爸想让自己的孩子也具有白杨的品格,长大以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这就是爸爸的心愿。了解了爸爸的心愿,相信再来读这个句子你们会读得更好。

  (CAI再出示难句。)

  生:个别读、齐读。

  五、学习最后一自然段,回顾全文

  师: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自然段,想想哪儿不明白?

  生:自由读文,提出置疑。

  生:爸爸为什么又陷入了沉思?

  生: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了一丝微笑?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爸爸第一次沉思是在想过去,想自己,想千千万万和自己一道建设边疆的战友。这一次他又在沉思什么呢?

  生:他是在想自己的儿女能不能像他一样扎根边疆呢?

  生:他在担心,儿女们能不能不怕艰苦,为边疆奉献自己。

  师:当爸爸看到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成长起来时,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了一丝微笑?

  生: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大白杨身边的小白杨在风沙中成长,他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

  生:他想我的儿女肯定能像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他觉得祖国建设后继有人,所以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师:是啊!难怪人们都这样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呢?

  生:也就是说建设者们不仅自己终身建设边疆,乃至于他们的儿子、孙子,世世代代都扎根边疆。

  师: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

  生: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板书:

  无私奉献

  师:他们耕耘奉献了一生,换取了今日新疆的繁荣,捍卫了各族人民的尊严,他们像白杨一样都是卫士。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最后一自然段,让我们再次感受儿女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真心、信心和决心吧!

  生:齐读最后一段(配乐)。

  六、总结全文,写法指导

  师:爸爸借白杨(板画)表白自己的心(板画),这也是边疆建设者要表白的心。课文借白杨赞美边疆建设者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师:同学们,学完课文,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杨的精神可贵,边疆建设者们的精神更可贵,他们为了改变祖国边疆的落后面貌,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我们深信: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孩子一定会在边疆像白杨一样,迎着困难成长。同时,老师还深信,星火小学五⑵班的三十棵“小白杨”也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迎着困难茁壮成长。

  师:让我们带着各自对白杨的情感再读一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你读出了对白杨坚强的赞美。

  生:读课题。

  师:你读出了对边疆建设者们的无比敬佩。

  生:读课题。

  师:你读出了对儿女们扎根边疆的决心。

  生:带着各自的情感齐读课题。

  七、课后作业

  1、课后欣赏歌曲《小白杨》。

  2、背诵12~16自然段。

【《白杨》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白杨》教学实录03-17

《白杨》教学实录及评析03-06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12-20

《白杨》教学建议03-04

《背影》教学实录12-07

山雨教学实录03-07

村居教学实录03-09

称赞教学实录03-09

《穷人》教学实录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