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书海津梁1

时间:2021-12-08 16:13:37 教育 我要投稿

书海津梁1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

 

2003年秋天,一个阳光和煦的日子,我站在巴黎一家大型书店的少儿图书书架前,眼光突然被一个书名吸引:“关于人生的哲学点心”(中译名《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以下简称《启蒙书》)翻开一看,这套标示为八岁以上的儿童、青少年写的丛书,却谈论了几乎所有重大的人生主题。以后在巴黎的各类书展

上又几次和《启蒙书》相遇,发现的情景常常是,老师和家长在为他们的学生或孩子买这套丛书。

《启蒙书》丛书的作者之一,米歇尔·毕奇是法国巴黎索邦大学的哲学讲师。作为研究康德的法国国家哲学博士,在课堂上,他能用最简单最生动的语言讲解深奥的哲学,听他的课,大家都有如沐春风的满足。

但是这套书的出版,还少不了另外一个人,那就是碧姬·拉贝。她曾是法国一家公司经管策划交流的负责人,那年,她想利用一年假期,到索邦大学完成她的哲学学士课程。当时她三十六岁,但听课时居然有四分之三的课程完全听不懂。她认为二十岁听不懂哲学还情有可原,可是三十多岁的成年人仍然听不懂,这才是哲学本身的问题,是哲学语言和概念把人们拒之哲学之外。恰好她有一个八岁的女儿,作为母亲,她发现孩子常常向她提出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关于人生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富哲学性的问题。

她开始与米歇尔·毕奇合作撰写这套丛书。

所以,这套丛书一开始就是为孩子们写的,为帮助孩子们对人生的思考写的。同时,它也是为家长或老师们写的,是为解答他们的孩子或他们的学生提出的人生问题写的。它成为老师、家长以及孩子的人生工具书,成为他们互相了解和沟通的桥梁。

《启蒙书》丛书在法国出版后获得巨大成功,在国际书界也引起反响,现已被翻译成十五种语言文字。

正因如此,《启蒙书》不是“纯粹”的哲学书。尽管哲学的思考遍及所有的人生重大主题,比如生与死,比如幸福,比如善恶、美丑、对错,比如自由、公正、和平,还有比如时间,比如金钱,比如自豪和欢笑,等等,却没有任何难懂的哲学概念和哲学词语。所有的思想所有的哲学都融化在一个个的小故事里,融化在我们普普通通的生活中。另外,法国插图画家雅克·阿扎姆的插图,更是为本来已不“纯粹”的哲学抹上了幽默,为本来就不沉重的思想增添了俏皮。

《启蒙书》也不是“地道”的人生励志丛书,因为它并不为你树立任何人生的目标。它讲述的是一个又一个人生的道理,让你懂得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生命,什么是人,从而发现和保护一个真实的你。

也许作者是对的。如果我们不懂得人生又怎么懂得自己?如果我们没有广阔的人生视野又如何为自己找到人生的目的地?如果我们没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又怎样去理解和容纳自己以及别人的人生?

有一次,无意翻开一套给法国九岁以上孩子的系列丛书介绍,我简直感到震惊,五十多本小册子,涉及的内容之广泛之深刻完全超乎我的想像:从浩瀚的星球到花园里的小昆虫,从伊斯兰教到电影的制作,从古罗马帝国到非洲的某个角落,从未来的公民到父母的离婚,从全球存在的贫富差别到我们每天的食物,从生态环境问题到对电视节目的担心和警惕……

中国的孩子们会读这些吗?大概很少会。大多数孩子读的只是教科书,还有围绕着教科书的种种教辅资料,因为从小学直到进入大学之前,他们有着漫长的考试道路要跋涉。当然,城市的孩子也读《哈利·波特》,因为假如没有读过,甚至不喜欢,未免显得太老土了。

中国的孩子们愿意读这样的书吗?很难说。因为这些书对考试没有用,对挣钱没有用,对成为大款或富豪没有用。

可是,中国的孩子们有心灵的飞翔,有激情的欢笑,有梦想的吸引吗?他们向世界敞开自己的心胸,向人类投去求知和关注的眼光吗?他们的精神丰富、内心完整吗?他们关心别人、思考人生吗?作为他们的老师、他们的家长,我们这些成年人引导过他们这样做吗?

多么希望中国的老师们家长们能够像法国的老师和家长那样关注这套丛书,因为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培养出一个个心灵健全、精神富足、热爱生活、尊重他人的人。我们要培育出这样的孩子,让他们健康快乐地走在自己的人生路上。

多么希望中国的少年们、青年们能够主动地阅读这套丛书。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期待欢笑、自豪、成功和幸福,这一切都是可能的,这一切都存在于我们的奋斗之中,因为生活包含这些内容。我们每个人都想逃避伤心、苦痛和不幸,然而,这一切却是逃避不了的,因为生活同样包含着这些内容。所以,面对不幸,必须要有直面不幸的勇敢;面对痛苦,必须要有超拔痛苦的智慧;面对欢喜与悲伤交加的人生,必须要有包容人生的大度。只有思想,只有理性,也就是只有哲学能够给予我们俯瞰大地笑对人生的勇敢智慧和大度。(文/王川娅 来源:新华网)

编辑/齐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