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法国教师:教育的顺从和精神跟不上经济的增速

时间:2021-12-30 17:37:24 教育 我要投稿

在华法国教师:教育的顺从和精神跟不上经济的增速

特约中国日报记者31日专稿,有不少中国有钱人都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而且是能送到欧美国家更好,能越早送到国外越好,一些人恨不得把孩子从小学起就送到国外去读书才好,以便让自己的孩子享受欧美国家宽松优越的教育环境。

在华法国教师:教育的顺从和精神跟不上经济的增速

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另一个流向,一些在国外工作和生活的中国父母们,由于生活的艰辛,过得并不怎样,自己又无法辅导孩子,想想无法融入他国文化,于是,为了不想使得孩子忘记中国文化,不惜忍着父子和母子分离的痛苦,把年级尚小的孩子送回中国去念一段时间的书,以便自己的孩子能够打下坚实的教育基础。对中国教育体制的看法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斯特凡妮·蓬塔科(Stéphanie Pontac) 女士是一位在山东烟台一所大学里教了一年书的法国人,她指出,中国的教育体制和中国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并不能像中国两位数的经济增长那样让人乐观。她认为,压力、高强度的学习、顺从是中国教育体制的关键词。

蓬塔科称,中国的.教育体制让人担忧,尤其是学生们对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担心让她印象深刻。

她表示,中国大学生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在上升,但是,随着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中国的教育体制变成了一个双轨制的教育体制。

在中国,上大学再也不是肯定能成功的代名词了。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中,至2009年仍有20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作者遇到的中国学生都对自己的未来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焦虑,他们认为竞争很激烈,企业往往挑选从名校毕业的学生。

在蓬塔科2010年9月份抵达现在所工作的大学校园的时候,她看到,学校的设施落后。校园里道路的路面状况就像是战场,校舍破旧,窗户关不严实,冬天需要穿着羽绒服,戴着帽子上课;电脑设备过时;卫生设施更是让人不敢恭维,这和上海的崭新的校园景象差别实在是太大了。

学生们的生活条件也实在不让人羡慕。6个学生住在一个6平方米的宿舍内,宿舍内自然没有浴卫设施,冬天冰冷,夏天酷热。学生们需要自己打扫厕所、教室和校园,冬天时学生在早上7点钟就起床扫雪的情景也非常常见。

作者指出,并不是所有的中国大学都让学生自己打扫厕所、教室和校园,只是在一些二流的大学才这样做,这些学校免费地使用学生干活,可以节约不少钱,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节约的数额更是不可忽视。

中国要很快拥有世界级的大学,因此人为地在全国范围内挑选了一定数量的大学,给这些为数很少的大学以发展的财力,而其他的大学则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因此,中国的教育体制就是要在最少的时间内让一定数量的大学得到发展。蓬塔科介绍,在一流的大学里读书,有高质量的教学,而在二流的大学里读书,就没有办法保证自己能有一个让人羡慕的职业前景。

在中国双轨制的教育体制下,为了保证自己能有一个美好的职业未来,就需要想尽一切办法到一流大学去读书。蓬塔科指出,中国的高考是一个以分数为依据的很公平的进入大学的体制,但其实不然。如要进入北京大学,北京的学生所需入学分数就比其他省的学生低。

中国学校的教学方式,总是老师告诉学生要做什么,不做什么,整个中国的教育体制都是这样,学生普遍缺乏批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精神,学习就是背句子,背单词,而不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不过,也有一些大学能够走出这样的教学方式的,这样的大学都是优秀的一流大学,有能力聘用从国外学成归来的老师,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也就少了一些理论,多了一些实践,和现实世界的联系也更加紧密。

对蓬塔科女士来说,在中国,出生在大城市,就有机会在高质量的高中念书,就有可能更好的准备高考,就有更多的机会进入一流大学,从而最终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有一份好的工资。

蓬塔科女士说,中国学生的担心越来越强烈,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为自己的前途担忧。在她教书的烟台这个地方,从来没有发生过学生抗议活动,因为很多人的父母都是农民,学生们进大学的目的就是要走出父母们的生活环境,学生们在意识到现实残酷的同时,对给他们提供了社会升级可能的教育制度还是相当满意的,因此,学生们就学会了用另一种方式来生活,把自己的苦涩和对未来的担心放在一边,顺从这一教学制度,努力地学习:更快,更高,使自己更强!使自己能够考取一个更有名气的学校的研究生,从而找到一个和自己的才能相称的工作。

【在华法国教师:教育的顺从和精神跟不上经济的增速】相关文章:

世界经济增速排名01-17

精神生产和知识经济07-08

顺从10-25

世界经济增速下滑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07-11

经济精神:一种理论、方法和工具11-22

跟不上_750字02-14

上半年中国城市经济增速排名02-09

跟不上咱班的潮作文06-16

顺从作文400字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