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教学(沈重予)

时间:2022-01-05 12:51:34 教育 我要投稿

浅说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教学(沈重予)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总体目标的“解决问题”方面指出:(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课程标准解读中只阐述策略的重要性,没有说明什么是策略。在一些数学教学专著里,虽然专家们谈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但也不是共识的界说。

  这一问题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性的数学课程改革,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把“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解决”主要有二方面的含义:(1)问题解决是重要的社会活动。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人们都要解决问题。遇到的问题,有些是熟悉的,已经有解决的方法;有些是新颖的,暂时没有现成的方法。因此,人们一方面要积累一些模式用于前一类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还要形成一些策略来解决后一类问题。(2)问题解决是学校教育的一项任务。学校教育是为了培养能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数学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应该具有前瞻性,要把善于提出问题、乐于解决问题列为课程目标,大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的一种方式。如果数学教学把一部分内容用问题解决的方式进行,学生就有机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能经常开展解决问题的活动,久而久之,就会逐渐习惯客观理性地面对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及体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浅说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教学(沈重予)

  我国数学课程改革把解决问题作为课程目标的一个方面,在课程标准里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顺应了先进的课程发展方向。其实,大多数教师凭自己的知识经验,都能够体会课程标准里的“策略”指的是什么,都能够理解“策略”的教学价值,都能够接受关于“策略”的教学内容和任务,没有必要纠缠于“策略”的严密定义。同样,课堂教学帮助学生体验策略、形成策略,也不需要对“策略”是什么意思进行过多的说明或解释,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时感受“策略”的含义。

  二、教学哪些策略

  人类在大量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总结了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过程,主要分“提出和理解问题、拟订方案、执行计划、评价反思”四个阶段。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比较概括的上位观念,可操作性并不强,必须落实于具体的方法、手段上。如,理解问题是在头脑里构造问题的表征,这一构造活动总是围绕已知条件与未知问题进行的。如果借助一些有效的形式和技术,效果会很好。再如,解决以前曾经见过的问题,要选择可以利用的模型;解决首次遇到的问题,拟订计划需要数学思想统领,需要数学活动经验支持。又如,执行计划是既严格又灵活的过程,有时会调整原来的方案,甚至推翻并重新设计方案,有时还会跳过原先方案中的某些程序,加速求解的进程。还有反思什么、积累什么……都涉及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很多,教材兼顾策略的可接受性和策略本身的实际价值,主要编排了以下策略: 第—学段 综合与分析 四年级 整理、画图 五年级 枚举、倒推 六年级 尝试、转化 综合与分析是对问题里的信息进行加工,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计划。“综合”着重研究已知条件之间的联系,派生出新的数据条件,为解决问题增添新的资源。“分析”着重沟通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在联结点上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连续的简单问题。综合与分析是基本的思维方法,并且总是结伴而行、相辅相成的。教材在一、二年级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孕育着综合、分析的思想。三年级通过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教学,初步学会综合与分析的思考方法。

  整理、画图是加工信息的表现形式。小学数学 让学生解决的问题,大多以图画情境或文字讲述的方式呈现,在头脑里表征数学问题,要排除(或淡化)非数学的内容和无关的数据,保留有价值的数学信息;要把分散、零星的重要数据组织起来,暴露蕴含的某些关系。另外,图形直观能把一些较难理解的问题,一些较难发现的关系变得易懂明朗。所以,整理与画图有益于理解题意,有助于分析、综合,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一学段的教材中出现了示意图、线条图、线段图……利用图画表达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是以后学习画图的基础。四年级把整理、画图作为策略教学,让学生体验整理、画图对解决问题的积极意义,学会一些整理、画图的方法,主动应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化归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在解决新颖的、复杂的问题时十分有用,化归有很多具体情况和方法,如特殊与一般的转化、动与静的转化、顺与逆的转化、正与反的转化……教材联系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着重教学将新知转化为旧知,并少量安排了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

  尝试是解决问题时经常考虑采用的一种方法。解决一个从未见过的问题,经验系统里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直接利用。这时,猜一猜、估一估往往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猜与估把新的问题情境与一些已有的图式联系起来了。当然,猜想与估计不一定就是问题的答案,有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这就需要通过验证来确认或排除。当今和未来社会里,人们解决新颖问题的几率越来越高,尝试作为一种方法,验证作为一种科学态度,两者有机配合,是非常有效的策略。教材编排尝试策略,也符合课程标准“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的精神。

  三、怎样教学“策略”

  “策略”作为解决问题的计策、谋略,与“方法”有区别,也有联系。“方法”一般具有行为特征,有操作的成分,而“策略”比方法上位,是组织和开展行动的方针,能指导有效地使用方法。“方法”可以从外部输入,而“策略”只能在内部滋生,我们可以通过讲解、示范、模仿,把方法教给学生,但无法代替他们形成策略。正如下棋、打牌,要学会走棋、出牌,可以拜会下棋、会打牌的人为师,从他那里学到方法。如果希望走出妙棋、打出好牌,则必须经常下棋、打牌,积累经验,形成策略,即使有高手指点,也要自己领悟。

  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前,学生已经解决过许多问题,初步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方法,但都是就事论事的,对生活经验的依赖比较明显。解决问题的教学,其目的不仅仅满足于找到问题的答案,而在于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与能力。过去的解题经历,是形成策略的宝贵资源,形成策略需要自主“体验”。首先要体验方法的具体内容和使用要领,学会方法;然后在广泛、灵活地应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方法的价值。所以说,教学策略既不能离开方法说空话,也不能拘泥于方法犯教条主义。

  教学策略,要在问题情境里激活相关的方法。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加和减”里的两步汁算应用题,要初步形成分析法思路。例题用一条线段表示裤子的价钱,让学生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计算买1套衣服要用的钱。画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能感受已知条件“裤子单价28元”与“上衣价钱是裤子的3倍”的联系,感受所求问题“一套衣服的价钱”与已知条件“裤子的价钱”的关系,产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试一试”继续求上衣比裤子贵多少元,“想想做做”里解决“已知两个数相差几,求这两个数的和”的问题,把解答例题的经验向新的问题情境扩展。纵观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里的实际问题,反思“求总和”与“求相差数”的方法,就能初步形成从问题出发,向条件推理的分析法思路。前几年有些课上,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再认反思,甚至没有意识到解题思路,影响了学生解题策略的形成。

  教学策略时,如果相关的经验不够丰富,那就需要讲一些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方法的同时体验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四年级(上册)的“整理”策略,就是这样教学的。例1利用归一问题讲整理,先把小明和小华买练习本的本数与用去的钱数填在表格里,示范了整理条件、问题的方法,以及通过整理形成的解题思路。接着让学生解答小军42元买了多少本,模仿着在表格里整理信息,体会整理对解决问题的积极作用。然后用连线形式表现小明、小华,小军各人买的本数与用去钱数的对应关系,凸现了整理是沟通数量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深刻地感受整理的方法和意义。“想想做做”第2题用整理策略解决归总问题,学生首次解决归总问题,没有现成方法可以使用,甚至理解题意都会有闲难。教材指点学生把条件与问题表示在表格中,弄明白这个实际问题里有三种球 的价钱与买的个数,通过整理弄懂题意,形成解法,充分体现整理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尤其是面临新颖的问题,或在不理解问题、想不到解法时,整理对解决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整理信息的形式是多样的,画表格整理虽然中规中矩,却有点麻烦,麻烦往往降低可行性。摘录相关信息,或者用线连一连,比较宽松、灵活,可行性强得多。另外,整理既可以借助外显的形式进行,还可以在头脑里进行,具有在头脑里整理的习惯与能力,是策略教学的目标追求。教材充分体现了这样的意图,“想想做做”的前两题给出了表格,要求填表整理。后两题没有给出表格,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整理,适当作些摘录或者在题目上勾勾画画都可以,体现了具体运用策略的形式是多样的。

  五年级(上册)编排枚举策略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有些实际问题里,条件与问题的关系不能归结为常见数量关系,因而很难列式计算出答案。正如例1围羊圈,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说出一两种围法,但不容易说出一共有几种围法,更列不出算式。如果从能够说出的围法切入,依次把其他各种围法都排列出来,问题自然就解决了。二是不重复、不遗漏地枚举,需要有条理的细致思考,对思维品质有很好的作用,是数学教学的任务。如例2里订杂志,先考虑订l本,再考虑订2本,最后考虑订3本,这已经是有序思考。在只订l本和订2本里,还要列举出各种可能,又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条理性。教学枚举策略和教学其他策略一样,仍然要注重学会方法、体验方法,让枚举的形式灵活多样,富有个性。例3的教学,首先要理解问题情境,营造枚举氛围,找到枚举的切入口。23人到旅馆住宿,住的房间有3人间和2人间,3人间的间数没有规定,可能是1间、2间……住的2人间也可能是1间、2间……由此,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一一列举的方法,从3人间住1间开始列举,或者从2人间住1间开始列举。其次要随时检验每次列举的情况,判断是否符合题意。问题情境规定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这就是说,3人间按1间、2间……依次列举,必须相应的2人间没有空床位,才是合适的安排,可以保留。同样,2人间按1间、2间……列举,相应的3人间有空床位,属不合适的安排,必须放弃。然后要体会这个问题用枚举方法解答的好处,体会枚举的起点和有序枚举的过程,比较从3人间开始枚举和从2人间开始枚举哪一种优点明显。最后还要体会检验的重要性,这在前面的问题中是没有的,在六年级运用尝试的策略解决问题时,也需要类似的经验。

【浅说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教学(沈重予)】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1-21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07-16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0-25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07-26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教学反思09-20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 教学反思12-01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课后教学反思09-18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教学反思范文10-07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精选10篇)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