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最缺的就是“敬”

时间:2021-09-08 12:58:51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当代人最缺的就是“敬”

刘梦溪 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  

  2012年6月12日,著名文史学者刘梦溪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以“国学与国民教育”为主题发表演讲。

  在我们的大学以及中小学,价值教育微乎其微。这样一种教育,相当不成功

  什么叫国民教育?我们现在的教育算不算国民教育?其实不是,当前教育就形态而言是应试教育。就内容来讲,是不完全的知识教育,是自晚清民国以来吸收西方教育体系演化而成、以知识教育为中心的学校教育。

  如果大学或中小学都是应试教育,那这个教育是有问题的,内容主要是知识性教育,也有极大缺陷。这种教育方式除传授必要的知识之外,还告诉年轻人怎样做人吗?或者换个说法,有没有价值教育参与其间?

  仔细对教育有一些反思,就会知道在我们的大学以及中小学,价值教育微乎其微,沾一点价值教育,也是极端混乱,不知从何说起。这样一种教育,相当不成功,自1949年建立新中国,已有63年,虽然培养出大量人才,但科学技术方面属于独立知识产权的发明或发现极少。

  长期以来,教育告诉我们要与传统彻底决裂,更不用说在动乱时期的一些极端做法,整个社会伦理的毁坏不知有多么严重,所有传统美德被抛得干干净净,所带来的后果至今仍存在,对基本伦理的毁坏表现在各个方面,甚至语言所反映出的伦理价值都是混乱的。

  幸好改革开放30年以后、特别在近10年来,开始有一点文化自觉,有些人觉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成分以及一些基本的价值理念,不一定已经成为过去,对现代中国人的生存和成长也有直接的好处。

  《六经》的基本内容应该永远作为中国国民教育的内容,不过时

  这几年有一点“传统文化热”,相伴而来是“国学热”。但是,到底什么是“国学”,不容易回答,因为国学概念本来就比较混乱。

  现在所使用的“国学”概念是在晚清与西学相比较中提出来的。1906年章太炎到日本东京开始讲国学。胡适说“国学”就是“国故学”的省称。“国故”概念是章太炎发明的,指所有关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制度、人物、语言等一套知识,“国故学”简称“国学”。后来大家一致比较同意国学是指中国固有学术。

  中国的固有学术就是先秦的诸子百家之学、两汉的经学、魏晋时期的玄学、隋唐时期的佛学、宋代朱熹的理学、王阳明的心学,以及清代的考据学等等。中国固有学术是非常高深的学问,与一般的国民不会发生关系,你不能向一般的国民讲王阳明的心学和朱熹的理学,这都是很难的事情。

  1938年,马一浮任教浙江大学,他第一次讲座就叫“国学讲座”,在第一讲中想厘清“国学”定义。他觉得国学应该是“六艺之学”,所谓“六艺”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后来叫《六经》。

  《六经》最基本的义理就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它与汉代、宋代的学术一点不相犯,是独立的,是中国最早的经典,属于全体中国人。《六经》的基本内容应该永远作为中国国民教育的内容,不过时。实际上几千年以来,中国传统教育都是以《六经》义理来培养中国人的心性。

  《六经》文本比较难懂,而且《乐》已经流失,现在剩下来的是五经。《六经》直接作为学校文本比较难,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孔子以及孟子的思想来源都是《六经》,我把《论语》和《孟子》看作《六经》最简易的课本,这样就没那么复杂。

  《六经》的基本义理都有哪些?比如,最重要的一个义理是“敬”,不要以为是对他人尊敬,虽然后来有这个意思,但“敬”本意是指人的庄严,实际上是一种信仰,带有不可动摇性和终极的意味。现在我们经常讲“孝”,对“孝”也有误解。孔子弟子问到底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人们以为能养就是孝,如果能养就是孝的话,犬马也能养,“没有敬,何以别乎”。“孝”的核心内涵还是“敬”,敬父母。

  从拜佛来看,核心内涵也是敬。孔子讲,“祭神如神在”,祭神就要相信神在,进而内心才能产生真正的敬,而这种态度带有永恒性,是不变的。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什么是“志”?过去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解释最清晰的还是马一浮,他认为“志”就是内心的庄严。你可以夺取我很多东西,但人性的庄严你夺不去。“敬”实际上具有信仰层面的含义,是孔子和孟子的主要思想,更不用说充满各种社会礼仪。

  文化是一种限制,把自然状态区别开,一旦谈到文化,就使人与社会带有一整套约束,你不是随便的无限自由的。所有礼仪的内核就是敬,孔子说,“无敬不成礼”。“敬”作为一种价值当然不过时,可当代人的精神中所缺少的就是“敬”。“敬”不是孤立的,它与中国古代一系列概念黏合在一起,比如孟子所讲“四端”,人要有是非之心、侧隐之心、羞恶之心,以及辞让之心。

  中国古代典籍中围绕“敬”展开的概念,比如“知耻”也非常重要。孔子说,“行己有耻”,有耻最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耻辱感就不得了。顾炎武还把耻与廉放在一起,人如果要无耻的话将无所不为,如果要不廉的话将无所不取,也就是后来所谓的廉耻。

  今天最缺的就是这些东西,还有“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同情心,在今天社会有非常实在的现实意义,大家不觉得同情精神非常缺失吗?

  我们早已经忘记了传什么“道”,中国应该传什么“道”

  精神的缺失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而是与百年以来的中国教育直接相关。

  我们的教育基本采取西方教育体系,这就产生一个重大的遗漏:西方的教育体系基本是知识教育,问题是传统教育转到知识教育以后,我们丢掉“传道”方面的内容,而传统教育是知识传授与道的传授并重,甚至把道的传授放到知识教育的前面。有人会问,西方知识教育也不传道,它不是很好吗?错了,西方有单独的传道系统,就是教会,宗教信仰是合法的,普遍的,人人为之的,传道内容继续存在。

  我们早已经忘记了传什么“道”,中国应该传什么“道”。中国所传之“道”就是几千年来中国立国做人的基本义理,在《论语》《孟子》中,也在《六经》之中,敬、知耻、恕、诚、信等一些最基本的价值观。我们把它丢失了。没有这层教育,中国人就不能被称之为中国人,我们缺少一个深层价值的“根”。

  如果把国学与国民教育结合起来,就可以在学校,特别是在小学开设国学课,以《论语》、《孟子》作为基本选本,但要做到精选,慢慢再加上《六经》精选本,这个教育基本上就是价值教育。这样做会很慢,不是几年、十几年能够解决,可能要几百年,百年树人嘛。如果这一教育能够成立,几百年后,中国几千年的基本价值,敬、恕、诚、信、仁、爱等,就成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识别符号。

  礼仪也非常重要,我在不同的场合除了讲国学基本教材外,还提出中小学的校服问题。现在中小学的校服,都是质量很差的运动装,北京的孩子现在长得都很胖,父母给孩子挑大号校服,中午他们都在大街上提着裤子走,没人管。到日本、韩国等看看,校服不是随时都穿,开学或者毕业典礼一定穿校服,都是深色,非常好看,女生白袜子、皮鞋。但是我们的中学生就这么提着裤子,我讲了六七年没有一个人管。这些说法很多人都同意,但是做起来千难万难,没人去做。(摘自凤凰网)

  

【当代人最缺的就是“敬”】相关文章:

穷人最缺的是野心04-11

年轻妈妈最缺啥营养.docx10-31

这个社会不缺老板最缺领导01-01

上班族最缺的维生素01-10

缺啮(缺齧)10-25

平安就是最幸福11-23

最经典郭敬明爱情语录02-10

21世纪我们最缺的友情作文09-28

中国互联网行业最缺的是工程人才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