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文凭为什么要查三代 自考生张靓颖犯了什么错

时间:2021-10-30 16:37:27 经验交流 我要投稿

文凭为什么要查三代 自考生张靓颖犯了什么错

    内容提要:说到底是人才评价与人才选拔机制的落后。血统论,出身论,三个故事一曲戏。

  前几天有娱记费劲心思,挖掘出去年超女张靓颖的真实学历。从中专直说到目前自考在读。采访对象从“昔日好友”到“昔日老师”,再到川大成教院某老师。字里行间传达的中心思想也就一个,张靓颖的文凭不行(比如吵作她自考生身份是否有资格参加校庆的一条观点),学习态度不好。 但这个炒作不怎么成功,因为大部分的观点在此一边倒,就是自考生也是川大的一员(起码从感情上如此),既然她已经入了那个门。此外的观点,那就不好听了,多认同为“这是一个无聊的炒作”。 为什么读者对记者的稿子不以为然?谁代表更新的思想?多数读者不是跟着娱记笔杆转的傻子,娱记们抖擞精神要发挥文凭出身论的余热,拿着显微镜找张小姐背后的影子。须不知演艺界向来就不是高学历生的高产田。

文凭为什么要查三代 自考生张靓颖犯了什么错

  老一辈和中生代演艺圈里,文凭低的不完全统计有:

  刘德华——可力中学(包括四大天王文凭都低);

  郑秀文——中学(维多利亚中学)

  古天乐——中学(迦密中学)

  古巨基——中五(香港沙田圣公会林裘中学)

  范晓萱-中学(台湾光仁中学)

  新生代的也有如:

  周杰伦-中学(台湾淡江中学音乐科)

  萧亚轩-专科(加拿大设计专业)

  张柏芝——高中(澳洲Rmit Holmes College)

  容祖儿-中学

  不举例了,因为太多。一方面,演艺圈人的才华通常无法去用文凭判断,通常圈内人有自己丈量的方法。而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娱记们却乐此不疲,尤其是我们大陆氛围下熏陶出来的娱记。

  说到刨根究底,其实也不是只有娱记在做。

  我们的用人单位有时也会发扬开来。对一个来应聘的人“上查三代”。

  新闻如下:

  北京大学一位博士毕业生日前到吉林省一高校求职,刚接触时这所高校很有兴趣,但一查原始学历,发现这位博士毕业生在大学本科时读的不是名校,于是将其拒之门外。学历还要查“三代”,气得这位博士毕业生连称“荒唐”。(摘自新浪2006-03-22 原帖主:好好说句话)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我也听过一个新闻,说一女硕士应聘一学校教师工作,学校在其它方面都满意的情况下,最后因女硕士的本科文凭是自考过来的,而拒绝了她。

  文凭为什么要查三代,正反两方都有说法:

  正方:不该, 肩膀齐为弟兄嘛 首先要替北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孟二冬感到庆幸。孟二冬的经历正在鼓舞和感动着无数人,他虽然也是北大博士,但最初却只是一个毕业于安徽宿县师专的专科生。如果北大当年也要坚持“查三代”的话,“平凡英雄”孟二冬恐怕也就歇菜了。

  反方:应该, 知根知底才放心,相对于更易通过关系搞到的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来说,进入大学本科时的高考,相对要公平一些。因此,在目前人才评价体系缺失的情况下,不少用人单位用“查三代”的方式,关注博士、硕士们的原始学历,以便更清晰地判断对方的学识。

  无论是什么观点,这种已经产生的源自怀疑的不信任,无疑是伤害了许许多多通过后发努力而赶上来的优秀生。

  他们没有公正地看待一个人,理由仅仅是“知根知底才放心”。他们会掉进学历出身崇拜最深的死窟窿里,牛角尖里,和历史上的血统论一个脚印里走出来。本科、硕士、博士三位一体,前两环任何一环掉了链子,就是知识爆发户了。贵族是不世出的,不是三代才能出一贵族嘛。

  歧视,更直白的都有,对明星挖学历文凭隐私的,是成功以后;对硕士博士上查三代就学史的,是对高才生就业前一道小路障;而对考研的自考生发之于课堂的“不欢迎”致辞,则是我再次想起的北大陈瑞华教授。

  最后的这种歧视,是我最不理解的。把明星的学历文凭曝出来晒,毫不影响他们的成功,八卦一回,聊作“一次无聊的吵作”;对博士硕士上查三代,如果赶走的是真正能创造价值的人才,那是用人单位的损失,在市场的选择下不断的证明下,我们有理由期待一切错误的荒唐的观念最后都会成为被抛弃的陈旧的观念。

  但考研是一段求学路,涉及每一位统招生、自考生、同等学历者求发展的期望,更是一种权利。大学不是私人企业,它更是一种公共资源,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

  国家承认自考生享受普通统招生同等的权利,大学承不承认已经到了底线边缘了。暂且不拿国家承认说,我们想知道为何会发生这么不愉快的事,为何会让教授陈瑞华如此根深蒂固一边把自考生看作知识上的弱势群体,还一边大呼,“我们不替穷人盖房”(设计台词)。

  我们痛恨出身论,是因为它简单粗暴地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而不会考虑个体的区别。一个用的最简单的道理是统招生里也不乏不入流的角色,庞大的自考群同样也能出优秀子弟,而用出身论眼光看,就会抹杀细微个体的区别,永远让统招生成为理所当然享受教育资源的“士族”,不论优劣抱作一团时,就能在任何一位自考生面前扮“天之骄子”状,而自考生一旦在掌握资源分配的教授们眼中的“寒族”形象影响开来后,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以后就莫不是望门兴叹,再敢攀登也是蜀道艰难。

  我们痛恨出身论,是因为它是人才选拔机制落后的镜子,陈瑞华旗下那些骄子们就是“简单”的高考制度选出来,到了北大校园接受了陈教授淳淳教导和“最有效”的知识沐浴,再一次于研究生“简陋”的入学考试时,陈教授为骄子们在自考生的冲击下非常担心。

  如果考试是和优秀人才的最公正选拔是对立的,非要逼得陈教授们在面试阶段去“修正”,那么多数自考生就是早一阶段高考制度的不合理选拔下的牺牲品,他们在最需要教育资源的情况下,能为他们主张的“陈教授”在哪里?

  如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全国教授们在第一阶段,手上拿到了一副最没有水平的牌,然后起全国最好的教育资源千金打造,最后于第二阶段又在类似陈瑞华教授庇护下打败了来“参赛”的通过自我锤炼后的当初最好的那批学生?

  说来说去,说到底是人才评价与人才选拔机制的落后。血统论,出身论,三个故事一曲戏。

奥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