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

时间:2021-12-16 13:15:0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是选取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后世界课程与教学理论名著加以编译,以为东西方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对话提供一个“平台”。 在本书里,作者范梅南教授不时地例举出父母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教师的教学经验方面的例子,不断地提醒作为教师的我们与自己所教的儿童间的“替代父母”的关系。因为在学校里教师对其所管辖的学生负有像父母亲般的责任,教师们对他们所教的孩子寄予希望,能建立起对学生的深厚感情和喜爱。这就是要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爱戴的好教师。 一个好的教师究竟要具备哪些最基本的素质呢?来看一看书里的解释:职业使命感,对儿童的喜爱和关心,高度的责任感,道义上的直觉能力,自我批评的开放性,智慧的成熟性,对儿童主体性的机智的敏感性,阐释的智力。对儿童需求的教育学的理解力。与儿童相处时处理突发事件的果断性……最后,幽默和朝气蓬勃也很重要。 综上所述,其实仔细读读看看,这与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培训要求大相径庭。经过几年的学习培训,我们也逐渐认识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意义。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不在于学习专业知识,而在于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道德品质。“学会爱每一个需要爱的学生”,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应具备的基本师德。同时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认识自我、提升自我价值的过程;主要途径是对教学进行持续不断地研究和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的实施性反思。优秀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 书中谈到“教学机智的表现方式”时是这样解释的:教学机智主要体现在与孩子们相处时的关心取向上。这与其说是某种可观察到的行为表现还不如说是一种主动建立起来的关系方式。它可以表现为自身的克制,对孩子经历、体验的理解,尊重孩子的主体性,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情境中充满自信,还可以表现为一种临场的`天赋。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到教师更多的是作为学生做人的引路者,学习的协助者、支持者、促进者,而不再是灌输者、控制者。把自己和学生看作是同样具有鲜活生命和人性尊严、同样具有丰富情感和独立人格的生命个体。用自己的语言、沉默、眼神、动作、建立气氛以及树立榜样来加以调和的。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用教师的两种眼神来比较一下,一种眼神:居高临下的冷静观察和判断的那种默然的分析性的眼神;另一种眼神:实际上建立接触并在与孩子的对话当中搜寻教育理解的那种同情、支持的眼神。前者仅仅观察孩子行为的眼神是将观察的对象(学生)物化;而后者机智的眼神则将对象主体化,让学生产生一种可以接触靠近的感觉,从而使得师生之间建立亲密的关系成为可能。 读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多注意教学中产生的各种现象和经历。因为教学机智就蕴涵在其中。如书中后面讲到“教育机智”时举出的那些实例,所提炼出的这些机智表现,跟我们现今在贯彻实施的新课程教学有着如此的相似。看这些在教学中实际发生着的例子,我有些惭愧。高喊着新课改的口号,摩拳擦掌地希望能将新理念切实贯彻到教学中;可是,目前的我却缺乏作者所说的“教学机智”。比如,当孩子做某件事并没有比我们预料的要快或更好,或者孩子的学习有一段时间都没什么进步,我们就急于求成,就不能很好地克制。在课堂上,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况,如果只是一味地训斥学生,只会形成师生情绪的对立,课堂氛围的紧张,而不会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时我们就应该保持冷静,这样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而灵感也许也就会在刹那间迸发出来。 作者说“孩子们常常能够准确地分辨出哪些教师是‘真正’关心他们的,哪些教师是‘假装’的,并非真正对他们感兴趣。”我颇有体会。在几年的教学中,经常提醒自己不要动不动就发火,要以耐心和爱心感动学生。可当真这么做的时候,却担心:孩子们是否会认为我这样做是虚情假意、别有用心?是否会觉得我是为了要让孩子们在我的课堂上听我的话而博取他们的好感?一这样想,有时便有些犹豫、矛盾,那样反而更不好。在今后的工作中,只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就没什么好顾虑的了。 对于“教学机智”,我很认同以下说法:教师能一改常规,因势利导,在面临“山穷水尽”的关头,能急中生智地顺水推舟,使之“柳暗花明”,师生能在更加愉悦的氛围中完成课堂教学。 那怎样提高教学机智的应用水平呢?以下提两点: 1、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要有开阔的心胸、敏捷的思维、丰富的阅历、迅捷的反应力等。只有随时积累,更新观念,扩充知识面,才能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随机应变地处理课堂教学中可能碰到的各种问题。 2、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做学生的知心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地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实践证明:对同一个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和思考的角度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结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关注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的动向。在教学中,教师既不能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提出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让学生不能回答致使课堂教学陷入被动;也不能低看学生水平,否则,激发不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心得体会03-16

中学教师读书笔记《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01-01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精选5篇)07-26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精选6篇)07-13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通用9篇)10-26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 马小良03-27

反思性学习:体育教师教育智慧的意蕴10-10

教育笔记-机智魅力08-06

庄子无为思想的教育意蕴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