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初中《地理》第一册问题商榷

时间:2021-10-02 10:21:04 地理论文 我要投稿

初中《地理》(人教版)第一册问题商榷

    1.p[,15]“极昼和极夜”1-3行:“北半球春分日前后开始,在北极圈内太阳全天不落,一天24小时都在白 昼中度过”。此句提法不妥,有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之嫌。我们知道,从理论上(几何上)讲,北半球春分那 天只有北极点上才是极昼,不能说“在北极圈内太阳全天不落”。

初中《地理》(人教版)第一册问题商榷

    2.p[,16]“温带”一节讲:温带“地面得到的太阳热能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季节变化逐渐明显 ”。这里的“逐渐明显”四个字很难理解,是从南向北逐渐明显,还是从北向南逐渐明显呢?还是别的含义?

    事实上,地球上的季节变化,热带是最不明显,寒带则最为明显。因为寒带夏半年昼长夜短,甚至有极昼 ;冬半年昼短夜长,甚至有极夜。冬夏半年的温差甚大,季节变化最为明显。而温带则是四季变化明显的区域 ,其中以中亚热带地区(如我国的长江流域)的四季最为分明,华北、东北由于春、秋两个过渡季节很短,而 使四季变化的明显程度减弱。

    3.p[,17]第二章地图第二段第3行:“地图所画的范围要比平面图大得多”。须知,地图有平面图、立体地 形图等,一般的地图也多是画在一个平面的平面图。因此可改写为:“地图所画的范围一般要比这种平面图大 得多。”

    4.p[,23]图2.13下面的小字说明中,只讲了格陵兰与南美洲面积对比,其实南极大陆放大的倍数比格陵兰 更甚,因此,最好加上那么一句:南极大陆所处的纬度最高,因此,在这种地图上产生的误差更大,南极大陆 面积比南美大陆小,但在这种图上,南极大陆却比南美大陆大得多。

    5.p[,25]右上图海拔1500米的山顶上面应补上一个“甲”字。

    6.p[,25]右下图(图2.17)中的“垂直比例尺”是多余的,因此图不是地形剖面图,应删去。

    7.p[,27]图2.19上半部分的等高线地形图上的两个山峰符号“▲”应分别标在各闭合图的中心位置,才能 与下面剖面图上的两个山峰相对应。

    8.p[,29]“想一想”第二段第2行“北极和南极地区”最好应为“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9.p[,41]图3.29两条断层面都只有下降盘的下降方向标,均应加上上升盘的上升方向标。

    10.p[,50]正文第7行“危及有些岛屿和大洲沿海的低平原与城市”,这里的“大洲”应改为“大陆”,因 为大洲包括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

    11.p[,51]图4.12热力“低气压的形成”,应是:地面受热→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地面低气 压。因此,“低气压”三个字应用括弧括起来,并非(低气压)三个字之下加上“地面受热”四个字。这里讲 的是热力低气压的形成,并非动力低气压的形成。

    12.p[,51]图4.13“高气压的形成”(书上是指冷高压的形成,而不是讲动力高压-暖高压的形成),应改 为:地面受冷→近地面空气受冷、收缩→上面空气下沉→在上面周围空气补充→地面形成高气压。因此,上面 “空气受冷”应改为“周围空气补充”,地面应写上“地面受冷”,在近地面应写上“空气受冷”;此外,“ 高气压”三个字要用括弧括起来。

    13.p[,54]图4.19的虚线和实线最好相互对调,即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用虚线,实际的风向用实线,以便 与图4.18风带中的风向为实线相一致。

    14.p[,55]倒数第8行“在不同气温时的水汽容量”,最好改为:“在不同气温时的最大水汽容量”或“在 不同气温时的饱和水汽容量”。

    15.p[,62]“喜马拉雅山,南侧……往上逐渐变为温带湿润气候,干旱气候”此句有误。实际上,喜马拉雅 山南坡根本无什么“干旱气候”,森林带以上是凉湿(冷湿)的亚高山灌木丛和草甸,再往上则是冰雪带了。 在喜山北坡才有高原干寒气候。因此,似应改为:在喜马拉雅山脉南坡,气候较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