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1-02-28 11:04:00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元宵节的调查报告

  当某一情况或事件需要弄明白时,我们通常要进行专项的调查,我们在调查结束后还需要完成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要怎么写才逻辑紧密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元宵节的调查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元宵节的调查报告

  元宵节的调查报告1

  镇位于XX市以东40公里河北著名湿地——东淀中游北岸,属XX市管辖。它始建于春秋末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至明清时期鼎盛一时,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水旱码头。其间衍生出胜芳花灯、传统花会、说唱艺术、渔歌夯号等文化瑰宝,其中胜芳的灯会规模宏大、特色鲜明、久负盛名。20xx年,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一、胜芳灯会起源

  胜芳花灯源流古久,据明代地方志记载,胜芳灯会明朝中叶就已流行。灯会至清朝中、后期气势已盛,规模颇大,闻名华北。胜芳灯会是一个庞大的独立发展系统,由元宵灯会、“琉璃佛”冰灯和盂兰盆会三部分组成。其中,以胜芳元宵灯会最负盛名。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胜芳元宵灯会的会演形式,最早是在街心老爷庙前中心广场搭起一座高二米,面积六十平方米左右的灯台,俗称“鳌山”。灯台上吊满数百种精选出来的各式自制花灯。胜芳元宵灯会历时五天,自正月十三开始,至正月十八结束。胜芳灯会期间,白天七十多道古老民间花会踩街巡演,戏院书馆、酒肆茶楼等全天候义演。入夜,百姓云集鳌山周围观灯听唱,鳌山上民间艺人轮流表演,喧哗沸腾。

  元宵冰灯诞生于镇河南苇荡间高地渔民聚居区,由胜芳南音乐会主办。佳节将至,渔民自东淀采来大块冰凌,运至早已搭好的宏大苇棚内,能工巧匠昼夜不息,各显绝技,精心雕刻成一百多尊神佛像。因节气与气候条件的影响,元宵冰灯会只在打春晚的年份进行。

  盂兰盆会又称“中元”灯会,起源于佛教,兴于民间。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晚上,渔民祭鬼放“河灯”。99只舴艋小船在河内一字排开,每船乘三人,一人持篙,二人放灯。“灯手”由油浸色纸作底盘,上面用粉色纸做成一尺大小荷花灯,燃蜡后,一个一个次序放入水中,供两岸拥挤民众观赏。

  二、胜芳花灯的种类

  胜芳花灯始形成于明朝中叶,繁盛于清代,鼎盛于清末民初,超过千种,不仅品种数量全国罕见,并且具有明显地域的形态,独特的制作工艺。

  (一)胜芳花灯的轧制工艺

  胜芳灯笼的轧制工艺既和苏杭灯笼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大区别。苏杭灯笼质料以竹木、绸绢、宣纸为主,而胜芳则以竹篾、苇篾、彩纸、玻璃纸为主。还有一种是北方独有的秫秸杆灯笼,从选料、设计到制作,不用一丝金属,纯手工扎制,异常考究。花灯样式总分有龙凤狮虎鸡羊鱼虾等动物灯,有神佛仕女童男武士等人物灯,有花草树木黍稷蔬果等植物灯,有宫殿亭台楼阁轩榭等建筑灯,有各式传统吉祥器物灯等等,均以骨架简练、造型逼真著称于世。现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灯会期间展挂的花灯更多逾千种,规模或大或小,大者长有数十米,造型奇特;小者则不盈10厘米,精巧别致。

  胜芳花灯制作还有很多特殊技法,如取一棵1mmx3mm细竹料,双手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力道,靠一支蜡烛烘烤成型,随心所欲,不拧不折,全凭手感;烤型后不经绑扎成骨架,外行人是看不出门道的。

  (二)胜芳花灯的品种

  胜芳花灯是在胜芳独特的生产、生活、民俗及地域环境中独立诞生、发展和传承下来的。胜芳人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田里长的、夜里梦的,都能扎出来”。胜芳的主要传统灯品有:鸭子灯、鸭子驮楼、鸭子驮笙、鸭子卧篮;鱼灯、虾灯、蟹灯;小车灯、羊羔灯、狮子狗灯、八戒灯;荷花灯、西瓜灯、蝈蝈白菜灯、蝎子葫芦灯;龙凤灯、麒麟灯、十二生肖灯;宫灯、走马灯、什锦灯;亭台楼阁灯;神佛灯、传说人物灯。以下介绍几种特色胜芳花灯:

  1、猪八戒灯,小者仅用一根一米长的芦苞即可做成。虽只有拳头般大小,但用手一轻拉低绳,猪嘴巴和耳朵便随拉动频率有节奏的张合和摆动。大型的猪八戒灯则可制成几十张甚至上百张猪脸。其形象美在丑中,乐在动中,令人观后发笑。

  2、金鱼灯,不但体型可大可小,而且制作工艺别具特色。头、腹、尾分别扎糊,用金属弹簧组合在一起,鱼头、鱼尾可以上下左右摆动,眼睛用棕色玻璃做成,两根金属线做成的鱼须随着鱼头的摆动忽长忽短,生动无比。

  3、鸭子灯,是胜芳花灯中的精品,也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制作方法不一、形态不一。其中,最负盛名的鸭子驼楼灯,不但做工精细考究,而且形体美丽,一只活灵活现的鸭子背上驼着个古式阁楼,楼阁的高矮与鸭子大小成正比。一般阁楼高度可达40-50厘米,其造型古色古香、绘画精美,楼顶的四个挑角,垂吊着四个小巧玲珑的金属铃铛。

  4、蟹灯和虾灯,由于这两种动物本身结构复杂,所以在制作中的扎腰、裱糊、绘画等工序,难度较高,别具一格。蟹灯的结构形体,是一对大钳爪相对朝上,四对小爪曲展在腹部两侧,腹中燃蜡,两面透光,呈墨绿色;虾灯是以虾的爬卧式,形体结构分头、腰、尾三部分结扎,然后组合成虾形,腹中燃蜡,呈淡黄色或淡青色。

  5、小车灯和羊羔灯,是专供儿童玩耍的花灯。小车灯的制作简单,只在长方形木架底盘下安装三只木质轱辘(前一只、后两只),上面扎糊成蓝色古式小轿车形体,车中心燃蜡,前模木上栓一根长绳,即可供儿童在街上拉车玩耍。羊羔灯底部结构与小车灯结构基本相同,上面扎糊成羊的体型,用细纸条粘好剪成羊毛状,呈纯白色,在羊颈上用红色纸条或红色缎带做一脖套,烘托佳节吉祥气氛。有的艺人把两者组合在一起,制成羊羔拉小车灯,更是新颖别致。

  (三)胜芳花灯的发展历程

  胜芳花灯制作历史大致有两个节点三个阶段:第一节点,20世纪20年代;第二节点,20世纪80年代。

  第一阶段:骨架制作选材纯天然植物材料,如芦苇、竹篾、木条、秫秸杆;饰面材料以绸绢、宣纸、毛头纸为主;绑扎用青麻蘸浆糊;造型小巧精致;题材多以花鸟鱼虫、亭台楼阁、吉祥图案为主。

  第二阶段:骨架制作选材逐渐过渡到以金属丝为主;饰面材料开始使用玻璃纸、白色的粉连纸、皱纹纸;绑扎用细金属丝、纸捻或白线蘸浆糊;造型由小到大过渡;题材增加了许多现代元素。

  第三阶段:骨架以金属丝和轻钢结构为主;饰面材料以化纤面料为主;结构点开始使用金属焊、塑料焊;造型超大,题材广泛;借助现代声光动形色手段,形成大型现代灯会特点。

  三、胜芳灯会的形式

  (一)元宵灯会

  1.胜芳的逛灯习俗

  中国的灯文化历史久远,中国灯彩史源远流长,历朝历代咏灯名句浩如烟海,描写元宵灯会胜景、世俗百态的文字多如牛毛。这些名句名篇中着力描述上元夜人们如何看灯、观灯、赏灯,而胜芳人参加元宵灯会叫逛灯,这是很特别的。

  胜芳人所说的逛灯有三层意思,一是普通意义的观灯、赏灯;二是自己提灯上街供别人观赏;三是利用灯节这一特殊时段逛街时兼参与一些其他的活动,如猜灯谜、看表演、购物等。

  一个人上街逛灯是很少见的,大多数情形是合家老小逛灯,年轻情侣逛灯,亲朋好友逛灯,陪远道宾朋逛灯。

  胜芳传统元宵灯会一般为三天,三天逛灯,意义各有不同。胜芳人有个说法,(正月)十四的灯,叫神灯;十五的灯,叫鬼灯;十六的灯,叫人灯。

  (1)正月十四这一天,每个家庭都是很忙碌的。一大早女人就要开始张罗蒸玩意儿(面点),这些玩意儿种类很多,最基本的造型有瓜果梨桃,刺猬,金鱼鲤鱼,佛手,钱龙。当然这也是展示厨艺的绝好机会,手艺好的能蒸出十二生肖等,五花八门。最先出锅的上供,每家供奉的神祗不一定相同,有敬佛祖的,有敬灯神的,有敬菩萨的,有敬家仙的,有敬天地君亲师的……男人一般带小孩玩耍,抖嗡(玩空竹)、放鞭炮、玩花灯、玩风车……

  午饭后收拾利落,一家人上街看花会,胜芳花会号称72道,有乡艺总会统一组织,协调管理。每年花会摆会都有固定的路线,有等着花会看的,有追着花会看的,有一家同行的,有朋友结伴的,人们呼妻唤儿,呼兄喊弟,人山人海。

  下午要有一顿像样的节日饭,吃饭前先给神位上香。饭后女人们仍要忙碌一番,十五的饺子馅必须在十四备好,因为十五不许动刀。

  十四晚上的议题只有一个-----上街逛灯。

  胜芳古镇区面积不是很大,一条中心河蜿蜒穿过,河上自西向东顺时针方向有四座桥,俗称西桥、北桥、东桥、新桥。中山街是东桥、西桥之间的一段东西走向的街道,街道并不宽,长度仅为380米,但却是胜芳历史上最繁华的街道,自然成为胜芳灯会的主展区。

  十四傍晚,华灯初上,店铺前的门头灯被一一燃起。大的商铺将各种什锦灯一直挂到街对面,这是胜芳最早的过街灯。胜芳的商铺叫门脸儿,哪家的花灯受好评,哪家主人脸上自然有光。竞灯的风气促进了胜芳制灯业的繁荣。

  团圆饭后,人们扶老携幼、相夫携子走出家门,走街串巷,人流涌动,渐渐向中山街汇集。孩子们手里拿着各式手提灯,或拉着小车灯,边走边玩;大人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叮嘱着,“别烘了!”在胜芳,“烘”是烧着的意思。顽皮的孩子会唱着他们的顺口溜,“猪八戒,一点就灭;鸭子灯,一点就烘;小羊羔,一点就烧……”。中山街上,人头攒动,万灯流动,喧嚣鼎沸,好不热闹。孩子是最快乐的,孩子也是最闹的,尤其是半大小子(土语,对少年的称呼),不时搞个恶作剧,点燃个小鞭炮,看到旁人的惊吓,听到大人的嘻骂,他们是无所谓的。成年人打着灯也是有的,他的灯肯定出奇,不时引来众人驻足围观。面对大家的赞誉,他会说,“玩儿个乐儿。”正月十四的夜,无论住户人家,还是商铺门店,所有灯都不能灭,必须通宵达旦,这种习俗在胜芳延续至今。

  因为十四这一天,胜芳人所有的活动都与敬神娱众有关,包括上供、出会、逛灯,民间信仰认为这些神是知道的,所以十四的灯叫神灯。

  (2)正月十五这一天,早饭是必须包饺子的,胜芳有“早初一,晚十五”之说,十五上午相对轻松。第一锅煮的饺子是素馅的,首先将头三碗摆上供桌,烧香磕头。而后一家人团坐,或按老幼顺序开始吃饭。饭后大户人家男丁要去祠堂上供,祭拜先人。

  正月十五三件事,吃元宵,看花会,逛花灯。正月十五闹元宵,主角永远是孩子。在孩子眼里,元宵节较比春节有意思的多。对春节的期盼,就是吃饺子,放鞭炮,添新衣服,收压岁钱;对元宵节的期盼,增加了许多内容,吃元宵,看花会,玩花灯。

  胜芳人玩花灯,开始在尚没有记忆的孩提时。姑娘出嫁后,第一个灯节前,娘家人就要给婆家送鸭子灯,谐音“押子”,祈盼早生贵子。孩子出生后,姥姥家照例年年送灯,这里面有许多吉利话,包含着对孩子的祝福。孩子稍大后,爷爷奶奶,姑姨娘舅,在正月里也会给孩子买灯,送个玩物,哄个开心。大孩子或成年人玩灯,那就是自己做灯了,说明他对灯彩艺术情有独钟。玩灯、做灯、竞灯,形成风气,经久不衰。

  正月十五的夜晚,大街小巷满是穿梭的人群,有逛灯的胜芳人,有十里八乡的看灯人,也有慕名而来的远方客人。

  因为十五这一天,胜芳人拜先人,看花会逛花灯,主要是家族式的,民间信仰认为先人是有灵的,所以十五的灯叫鬼灯。

  (3)正月十六这一天,是出阁女儿回娘家的日子。一大早,娘家人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折供(将供桌上的供品收起),准备女儿回门。“看了娘家供,死公公”,没有人愿意犯忌的。娘家总会派小辈到婆家接姑太太(对出阁女儿的尊称),这是对两家的尊重。“姑爷外甥子官儿”,姑爷在丈人家备受款待。

  正月十六,最幸福的当属女人。在封建社会,大家闺秀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平时出门坐小轿,挂轿帘,与社会难得接触。十六这一天则不同了,大户家的女人被允许出门,上街看会购物,四处游玩,她们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晚上的走百病了。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驱病除灾。又称“走桥”。直到夜半,始归。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八日至十八日……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明周用《走百病行》:“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姨姨老老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水。谁家老妇不出门,折足蹒跚曲房里。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缘。蕲州艾叶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清顾禄《清嘉录?正月?走三桥》:“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

  2.“走百病”的传说

  胜芳的“走百病”习俗,源自一个美丽的传说。

  有好水的地方环境优美,百姓富庶。然而一旦闹起水患来,也会给百姓造成灾难!水乡胜芳就有一个和水患有关的故事,衍生了一个习俗——走百病。

  有一年,大清河发大水,千里堤、中亭堤四下决了口,周围遭难的群众都来胜芳避难。可没想到,没等水退下,就来了一场瘟疫。没有几天,胜芳十个人中就有八个人捂着肚子哼哼。重的,熬不过两次鸡叫;轻的,也疼得满地打滚。那时缺医少药,死的人越来越多。

  正在这当口,忽然有一天,镇子东桥头上竖起一竿药幡来。那幡上写着一个大大的“医”字,下面站着一老一少。老的是位妇人,慈眉善目,笑容可掬。少的是位童子,天真活泼,伶俐可爱。众人一看来了救星,急忙围了上去。但见老妇人诊脉、抓药,十分快当。童子捣药更是麻利。再说那药,人们拿回去一吃,轻的立时疼痛全解;重的不消半个时辰,也能下炕走路。嘿,神啦!而且这药分文不取,白送。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附近的人们都赶到桥头求医来了。没有几天,镇上的病人全好了。

  众人一看,这不是华佗再世,也是神仙下凡呀。于是,大伙凑了钱,抬着香案、礼品,都奔着桥头来了,为的是酬谢这两位救星。可是人们到这一看,一老一小不见了,只见一缕青烟直向天上飘去。随着那缕青烟,一片药雨从空中慢慢飘洒下来,落入中亭河里。从此以后,大清河无论怎么泛滥,胜芳再也没闹过瘟疫。

  后来,人们传说那一老一少,女的是嫦娥变化的,童子是月宫里的那只玉兔。人们还说,月亮里玉兔捣药的架式和当初那童子捣药的`姿势一模一样的。

  打那以后,每逢正月十六的晚上,胜芳男女老少,都要走出家门,顶着圆圆的月亮,到东桥头上站一站,摸一摸桥头的栏杆、柱子。传说这样可以消除百病,身体安康。胜芳人就有了“走百病”的习俗。

  因为十六这一天,几乎所有胜芳人都融入到灯会中,过四桥,走百病,所以十六的灯叫人灯。

  胜芳最初是水乡,水乡村落大都择高地而建,故建筑密度大,街道较窄。胜芳因水而生,因水而富,因水而名,人烟稠密,市井繁华。每逢元宵佳节,士农工商,摩肩接踵,人如海,灯如潮,万人空巷,万人万盏灯,在没有电灯的农耕时代,可以想象胜芳的元宵夜是何等胜景。

  3.鳌山灯的传说

  鳌山是上古神话传说中的海中高山。据《列子-汤问》:渤海之东有大壑,其下无底,中有五山,常随波上下漂流,天帝令十五巨鳌举首戴之,五山才兀持不动。宋代元宵灯节,京城、州府普遍以这一传说立意,设计大型鳌山灯组,其构思既与传说关联又有变通,其造型通常为一只或数只巨鳌背负山峦,山上荟萃千百盏华灯,山石、树木齐备,点缀以佛、仙、神的雕塑、绘画。山上可容乐工伶宫奏乐,山前设有大露台,供歌舞演出或工艺品展示。鳌山灯气势恢宏,体量巨大,叠翠堆金,浮光耀影,常为灯会压卷之作,寓“江山永固,长治久安”之意。鳌山灯始从皇宫到州县,逐渐散入民间。

  元宵节的调查报告2

  调查人:

  黄铭、赖宣琪、饶琳嘉、孙艺冰

  调查目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潮州城乡春节及元宵节的习俗,丰富我们的寒假生活,锻炼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为此,我们决定对这一课题进行调查。

  调查地点:

  潮州市牌坊街

  调查对象:

  牌坊街的街坊邻居、路人

  调查时间:

  2XXX年1月31日 星期二

  调查方式:

  我们几位同学是以对牌坊街的街坊邻居、路人进行个别询问的方式来进行了解。

  调查过程:

  我们分为两组,每组两人,每组负责牌坊街的一段,对牌坊街的街坊邻居、路人进行个别询问,根据被询问人的身份,来确定询问的问题,例如:在卖春联的店铺里,我们询问店主“人们一般在什么时候贴春联?”“春联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调查过程中,人们的态度各所不同,有的人积极配合我们的调查,把自己所知道的都一一讲给我们听;有的.人的态度很不好,不回答我们的问题,给我们的调查增加了难度。

  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了潮州城乡春节及元宵节的习俗。

  春节的习俗主要有:

  1、贴春联,一般是在腊月二十四“神上天”的时候或者在除夕那天,春联的内容根据人们的喜好,有的是关于花草树木,有的是关于“福”、“财”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人们盼望新年新气象,图个好兆头的愿望;

  2、祭拜祖先,贡品主要有:鸡、鸭、鹅、鱼、猪肉、水果、茶叶、酒、白果、粉丝等等;

  3、吃年夜饭,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寓意着团团圆圆,吃鱼寓意着年年有余(鱼),吃芹菜、蒜,寓意着有钱藏;

  4、放烟花爆竹,营造一个热闹的氛围;

  5、迎老爷,每个村庄都会按惯例举办游神,各村落的迎老爷活动都会延续到二月。节日当天,各家各户都会摆上香案,在香案上放小一点的香烛,摆上祭品,一般都是猪、鸡、鱼之类的,再摆上用甜糯米做的糕、寿桃之类的面制品。随后还要集中起来摆上一个代表该群体的香案,摆上供品和大量的糕点、水果。点上三根大概两米的贡香,同时还要摆上一个总的祭坛,祭坛上的供品也是非常丰盛的。在举行仪式的大宫殿入口处,还要供奉整头猪、牛、羊,还有用甜糯米糕做的一些寿桃,摆成一座小山的样子层层叠放着;

  6、拜年,每家每户都会准备大桔和一些橄榄,寓意着大吉大利。人们会去亲戚朋友家拜年,长辈会分发压岁钱给晚辈;

  7、初七吃“七样羹”,“七样羹”是指:大(芥)菜、厚合、芹菜、蒜、春菜、韭菜、芥蓝等蔬菜同煮,寄寓“新(芹)春(春)发(蒜)大财(大菜),久(韭)合(厚合)各人(芥蓝)”。

  元宵节的习俗主要有:

  1、吃甘蔗,寓意着新年不蛀牙;

  2、吃团圆饭,寓意着一家人团团圆圆;

  3、迎花灯,小孩子会请长辈或自己制作一个可爱的花灯,等到元宵节晚上,孩子们就会三五成群地到街上去展示自己的花灯,有:萝卜灯、桔子灯、纸花灯等等。

  调查体会: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锻炼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胆量,知道了在调查的时候要有礼貌,热情大方,不能犹豫不决,这样才能成功。了解了潮州城乡春节及元宵节的习俗,明白了我们应该将这些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元宵节的调查报告3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元宵节的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元宵节的调查报告02-08

最新元宵节调查报告02-10

客家元宵节习俗调查报告02-10

元宵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02-10

关于元宵节知识的调查报告02-10

客家元宵节习俗调查报告(2)02-10

元宵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2)02-10

元宵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4)02-10

元宵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3)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