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学设计

时间:2021-12-16 12:06:10 教案 我要投稿

《秋思》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秋思》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秋思》教学设计

《秋思》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语文教师身具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光荣使命。时代发展,古诗词虽被视为文化瑰宝,却渐被尘封,今天的学生对诗之意、诗之境、诗之美鲜有所感。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今天我们还可以说“不如授人以渔场。”因为,身入宝山,岂可空手而归?因此,《秋思》教学设计力求引领学生走向、走近、走进诗歌这一独特的文化中,入诗境,知诗意,品诗味,悟诗情,从而使本课教学收获实效。

  教学目标:

  1、以“读”为主线,通过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感情四个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理解作者的思乡情。

  2、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意蕴,体会作者情感。

  3、以“思乡”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张籍的思乡情,古人的思乡情,今人的思乡情。

  教学重点:

  以“读”为主线,读出层次,读出效果。

  教学难点:

  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背后蕴藏的作者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宋代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乡愁是那皎皎的明月光,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籍写的《秋思》。(板书课题,齐读)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所以思要读得长一些。(生再读一遍诗题)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师: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师:我看同学们都会读了,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起来读,谁愿意当一个最勇敢的孩子。

  师: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还有谁也想来试一试。生读。

  真棒!老师听出他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

  (讲解字音)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也想读一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分析师生读法不同,再练读。)

  师:读得真好,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吧,我读题,你们读诗句。(学生读)

  师:对,就是这样读,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同学们,静静读读,边读边看插图,能不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生:这首诗写了作者在洛阳城里看见了秋风,就想给家人写封信,他想要写的东西太多了,把信交给捎信人的时候,又把信拆开添上几句话。

  师:说得真好,谁再来说一说。

  师:是呀,这首诗主要叙述了一件事,是什么事呢?谁能用三个字概括?

  生: 寄家书。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师:读一首诗,就是了解一位诗人,读懂他的心。让我们一起走进张籍的内心吧,当时正在洛阳为官的张籍是见到什么让他思绪满怀?

  生:秋风

  师:哪句诗告诉我们。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点击课件出示诗句)

  师:你来读一读。(生读)

  师:秋风无影无踪,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从这句诗中,你能想像到诗人在秋风萧瑟的洛阳城里见到一副怎样的景象?

  生:他看到洛阳城飘飞的落叶……

  师:那么,当时的洛阳城是怎么样的呢?请看资料:

  在唐代,洛阳商业非常繁荣,盛况空前。由于洛阳交通便利,是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又是水陆交通的枢纽。外国商人经广州、扬州,抵达洛阳,然后去长安。被称为唐朝的第二大首都——东都。

  师:从这段资料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当时的洛阳城很繁华……

  师:然而这一切繁华的景象,诗人却视而不见,见到的,只有冷冷的秋风,南归的大雁,飘零的树叶。此情此景,诗人不禁吟道———生:洛阳城里见秋风。

  师:秋在我们的眼中是喜悦的,为什么在张籍的眼中是如此的凄凉呢?请大家读下面的文字。

  出示资料:张籍祖籍吴郡(现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客居洛阳为官,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师:你从这段文字中明白了什么?

  生:他在外地做官,远离家乡。

  师:洛阳到苏州有870多公里,在当时,交通不便,这算是遥远的路程了。

  生:他10岁离家,游历做官也许很多年没有回家了。

  师:是啊,许多年,那瑟瑟的秋风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转,他纵有千言万语又该如何倾述,此时,他最想见到的是什么呢?

  生:家乡的亲人,家乡的景色,家乡的一切……

  师:但这些他现在见得到吗?

  生:见不到。

  师:诗人见不到家乡的美景,见不到亲人的欢笑,见到的只有这冷冷的秋风。多媒体出示填空练习:望着在瑟瑟的秋风中飘落的树叶,诗人想:你们能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化作养料来滋润树根,我却(                 );仰望秋风中展翅南飞的群雁,诗人想;(    ) ……

  师:秋风瑟瑟,诗人难以回乡,不免引起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在那个年代,只能写封信回家,写给亲人的信就叫——生:家书。

  师:而这一封家书,要到达亲人的手上,少则几个月、半年,有的甚至要几年,因此,古人特别看重这一封家书,诗圣杜甫就曾经这样写道(出示句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生:家书的重要,比万两黄金还贵重。

  师:正是因为家书的意义非凡,诗人才会——生:欲作家书意万重

  师:意万重就是——

  生:想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师:是呀,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心里,同学们,假如你就是张籍,此时你会想起家乡的什么人,什么地方,会说些什么呢?拿起笔,写一写 (课件出示:1、芳草凄凄的古道旁,白发苍苍的父母,在翘首远望……2、杨柳依依的断桥边,泪眼汪汪的幼子,在踮脚远眺……3、夜深人静的小院里,形单影孤的妻子,在望月嗟叹……)

  1、我想对年迈的父母说……

  2、我想对劳累的妻子说……

  3、我想对幼小的儿女说……

  4、我想对我的兄弟姐妹说……

  5、我想起了家门口的小树林……

  6、我想起了小时候读书的屋子……

  7、我想……

  师:我看同学们都写得差不多了,来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

  (师生互动交流,生读完写句再读诗。)

  师:是啊,张籍想对家人说的话有千言,有万语。他一会儿奋笔疾书,一会儿愁容满面,写写停停,真是——生:欲作家书意万重

  师:信总算写完了,我们来看看张籍寄信的画面。(课件出示诗句)

  同学们张籍寄信时,他心情如何?你能从诗中找出这个字吗?

  “恐”是什么意思?他在担心什么?当捎信的人马上就要出发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师:可临行为什么又开封?“开封”是什么意思?“又开封”呢?

  生:“开封”就是把封好的信拆开。

  “又开封”就是把信合上又打开,又合上又打开……

  师:诗人把信打开几次?

  生:一次,两次,三次……

  张籍呀张籍你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师:你从这 “又开封” 中体会到了什么?

  师:把你的理解带进你的读中(读后两句)

  师:一个小小的开字,一个平常而又细微的动作,却饱含了作者浓浓的思乡情,我们从这平淡之处可见作者构思的艰辛,这也是本诗的独特之处。

  四、配乐诵读,深化情感。

  师: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请读《秋思》

  师: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

  那他还带走了什么?

  生:带走了作者的心……

  师:魂去也,空一身哪!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读诗;信走心也走,就像此刻的张籍身在洛阳,心在故乡。这是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请读《秋思》。秋风乍起,思乡涌起,写不完的思念,说不尽的乡愁,此刻,你是否把张籍那悠长而又浓郁的秋思学深深地记在心中呢?背《秋思》。

  五、拓展升华,总结全诗。

  师: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而已。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

  (课件出示)师生配合读。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唐.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唐.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清.袁枚

  师:多么动人的诗篇,多么真挚的感情,他们表现了一个共同的心声——思乡情。同学们,当你们长大后,当你们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之时,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最不能割舍、最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秋思》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型设计]

  品读课

  [预习要求]

  了解作者及“曲”的有关常识。

  [教学设想]

  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全文仅5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却做到了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教学中为避免空洞、枯燥的讲解,宜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画、说、写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唐诗、宋词、元曲互相辉映,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有谁能说说有关“曲”的常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之后投影关于“曲”的常识。

  关于“曲”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二、诵读,整体感知内容。

  1、课题及作者:

  课题由两部分组成,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

  2、学生自由诵读。

  提示:朗读应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悲同喜。

  3、检查诵读情况。

  通过抽读,小组读了解情况,并对误读的地方予以更正。

  4、听范读。

  5、给这首曲配一幅画。

  激趣:有个词叫“诗情画意”,说的是具诗画的意境,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往往融会在一起,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笔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间笔画)。

  (1) 学生动笔绘画,教师巡回观察。

  (2) 完成后让学生互评优劣,并对优胜者予以表扬

  (3) 出示教师的简笔画。(投影在大屏幕上)

  6、熟读成诵。

  三、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现手法。

  1、思考:

  (1)曲中哪些语句写景?写了多少种景物?(用“ ”画出),并用“( )”括出这些景物特征的修饰语。

  (2)文中哪句抒情?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怀?它与曲中的景物描写有

  何关联?

  2、品味语言,体会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作者写景,既不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语言凝练,言简意丰,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翱游其间。

  让学生用“从  (词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  ”的句式说话,品味意境,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或用“我认为  用得好(或写得好),好在  ”的句式说话,体会其奇特的表现手法。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凋零和凄清。深秋时节,藤蔓枯萎了,树叶飘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树梢上乌鸦凄厉的叫声,更增添了悲凉凄楚之感……

  从“古道西风瘦马”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长途跋涉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枯黄连天的野外艰难行进,一阵冷飕飕的秋风袭来,使他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倒抽了一口凉气……

  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中,我仿佛感受到了这位游子在异域他乡的痛苦之情。此刻,太阳快要落山了,乌鸦也归巢了,他却不知家在何处,也不知.该向何处去,任马追着落日,漫无目的地行进……一股忧郁悲怆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令他肝肠寸断,痛苦不堪……

  我认为“枯、老、古、瘦……”这些表现景物特征的修饰语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深秋时节这些景物的特征,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极具表现力。如一个“瘦”字写出了马的孱弱。疲惫无力,那骑在马上的人呢?

  ……

  对于想象力丰富、语言有独创性的学生要及时表扬。

  3、教师在学生将这首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挖掘够了基础上让学生动笔写。

  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写景、抒情散文。

  要求:紧扣原作,展开想象,尽量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4、当堂抽查学生的改写,并作评价。

  四、课堂练习

  1、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刘禹锡的《秋词》作比较。(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不强求说法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可从以下三方面比较1体裁不同;2所抒之情不同;3表现手法不同

  2、填空

  独在异国,面对晚霞中森林的奇异风光,心想:加拿大的景色确实迷人,但远离故土的滋味实在不好受。感叹之中,脑海里浮现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   ,     ”。

《秋思》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重点: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见秋生情,读题定调。

  1欣赏图片谈感受

  2、古人眼中的秋天

  在我们眼中,秋天带给我们的丰收的喜悦,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古时大多诗人的眼中都是这种萧条肃杀,凄凉的景象,勾起他们很多的思乡情怀。也留下了很多千古流传的关于思乡的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走进张籍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一个游子那颗思家念亲的心。

  3、补充课题,引导读题,读出浓浓的、悠长的味道。

  4.出示学习古诗三步骤,学生齐读。

  5 .知诗人,解诗题

  二、读通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标好多音字的灯片,划分好节奏的灯片

  请同学们自由地把古诗读3遍,前两遍争取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把字音读准。第三遍争取读出诗的节奏感,韵律感。

  2、展示读

  指名读古诗,评价是否读出了节奏和韵律。

  3、师生合作复沓读。

  4、光会读还不行,我们还要知道诗的意思。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把这首古诗翻译一下?(指名说说意思)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出示诗句:洛阳城里见秋风

  1. 秋风是见得着的吗?那么诗人见到了什么?(漫天飞舞的落叶、瑟瑟摇摆的枯木、风吹落叶遍地翻滚)

  洛阳城里,落叶在秋风中漫天飞舞,打着旋儿,零落遍地;路边的败草在风中瑟瑟摇摆;天上大雁南归而去。张籍站在凉意渐浓的秋风中,他想起了什么?想谁?(指名说说)

  2、此时此刻,诗人面对此情此景,他想做什么?

  可是他在写家书的时候却感到意万重?为什么?请大家从他当时的创作背景中找一找。(离家的时间久,想对家里的人说的话说

  的事多,当时又兵荒马乱,对家人很牵挂,很担心)

  他会在家书中说些什么呢? 现在你就是张籍,拿起你的笔把你想写的话写下来.分组进行,分别写给父母,孩子,儿女,朋友。 情境导读:

  这也想说那也想问,想说的话太多太多,这就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心中的牵挂太多太多,千言万语,千头万绪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这封家书承载了诗人太多思念太多牵挂,所以他在写家书时才会感到——欲作家书意万重。

  因“见秋风”而“意万重”我们再把这句诗连起来读,读出作者的思念之情。

  3、说不尽,又开封

  (一个“意万重”体现了诗人对家人浓浓的思念之情,对么诗人的思念之情在诗中哪里还有更细致的体现呢?一起看看寄信的诗句)

  A 哪个字体现了诗人寄信时的心理(恐),恐是什么意思? 担心什么?

  B“又”体现了什么?还有哪个字也表达了这个意思?

  C 从这几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说不尽的是什么?(说不尽的是思念,轻轻一开开出的也是思念!)

  D想像对话:我是送信的使者,信给了我你就放心吧,我一

  定会尽快把信交到你的家人手中。什么?你要我把信给回你?这是为什么?(生用自己的话回答再用诗句回答)

  E古代的通讯不像现在这么便捷,客居他乡的游子与家人联系的唯一方式就是写信,而这承载着悠悠思乡情的家书不知要经过几多辗转,几多时日才能到达家人的手中。那么,家书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份量有多重呢?

  出示诗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生读,你读懂了什么?现在你还觉得家书只是几张薄薄的纸吗?那是什么?

  情境导读:

  抵万金的家书啊!难怪诗人会——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悠悠的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全靠这家书一封来传递,难怪诗人会——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那悠悠的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怎是一封家书所能道尽的呀!难怪诗人会——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小结:1.原来不管是“见秋风,意万重,或是说不尽,又开封”这些字眼的背后隐藏的是诗人对家人们深深的思念,浓浓的牵挂。请同学们带着诗人的思念再读《秋思》

  2.这首诗唱只抓住写信寄信这么一件小事却表达出一个游子浓浓的思乡念亲之情,这叫(学生说,师板书:叙事抒情或寓情于事)。

  在表达方法上可谓高明。王安石曾这样评价张籍的诗.

  出示诗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他的一个平平常常的又开封却道出了诗人那无法言喻的思乡情愁)

  3,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张籍的心情他的朋友孟郊曾深深地懂得,出示诗句:“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魂也去啊,空一身啊,此时陪伴张籍只有洛阳城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便在张籍的脑海中诞生,这就是《秋思》,请同学们再读。

  四、读写结合,拓展升华

  1、这首千古绝作《秋思》寥寥数字,却字字饱含一个游子对家乡对亲人浓浓的思念,展开你想象的翅膀,飞进作者写诗的情境中,一展你的文采,把《秋思》加上时间地点,诗人当时的语言动作及心理,编写一个小故事吧!记住作家叶文玲的话:有真情、有创造!

  写前提示:1、又是一年秋风至,诗人独自一人站在洛阳街头,心情怎样?

  2、诗人作家书时,想起了谁,想说什么?他作家书时的神情、动作是怎样的?他的内心呢?

  3、当行人即将起程,诗人又是怎样做的,他的内心是怎样想的,他的神情、动作是怎样的?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它古诗。

  2、继续积累其他表达思乡情怀的诗句,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秋思》教学反思

  当我拿起《秋思》这篇课文,心如千斤重。虽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个字,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如何传递给没有雷同生活经历的学生,让学生感受着诗人的感受,想着诗人的所想?除了诗的内容外,我到底要通过《秋思》这个载体教给学生什么?诗的课堂到底应该是个怎样的课堂?……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呈现在我的脑海中。我不禁自问:古诗教学为何物?直教人寝食难安!

  我个人认为古诗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这才无愧于古人创造诗词,无愧于诗词有别于其它文体,无愧于编书者纳入古诗词教学的用意。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我想方设法让《秋思》的情意在诗意的课堂上流泻。

  一、在读彰显诗性。

  我一直认为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一经这样折腾就会把诗拆得支离破碎,它就失去了诗本身的整体完整性。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整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大大小小的读差不多有三十多次。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诗的意思。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最后熟读成背。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诗的味道。

  二、在想象中丰富诗意。

  古诗词言简意赅,一字千金,是极富魅力的。它讲究形象、色彩、韵律,每个字、词都是作者独具匠心所在。所谓“十年得一字”、“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锤炼语言的佳话。在深入备课后,我觉得诗中的“见秋风” 可作为教学这首诗的突破口。“意万重”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个人觉得引导学生想象,丰富学生对“见秋风”的表象,加深对“意万重”的理解。这样对学生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学生对这首诗有了整体的印象后,我马上抓住诗眼“见”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学生一次次想象“见到什么””“见不到什么””,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我营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对比中,以有形的景来衬无形的思,循序渐进地引领孩子们探究、品味“见秋风”。希望一次又一次地让学生感悟诗人“乡愁生于秋风里”、“乡思寄寓家书中”、“乡心乃在寂寞处”。希望想象到的画面成为学生通往作者内心的桥梁,让学生与作者感同身受。

  诗人的“意万重”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学生可能只会想到诗人思念家乡,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诗人又岂止是思家呢?于是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意万重”我先出示张籍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对诗人有所了解后,我马上又让学生想象诗人的“意万重”可能是什么?这样学生通过理解后的想象,就有可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了。这样诗中“意万重”学生就能理解,就能在想象中深化了。

  在《秋思》一课中,我前后安排了多次不同类型的想象。“见秋风”“意万重”是联想,听诵读想象画面是一种表现想象,配乐想象家书是一种创造想象,多维度问作者是一种角色想象。目的是希望在恰如其分的情感的激发下,学生的想象丰富起来,说话写话的'训练就水到渠成。

  三、在写中深化诗情。

  在《秋思》一课教学中,当学生的情绪被完全调动起来的时候,我运用多媒体,凄婉的背景音乐,让一个飘满离愁别绪的意境在课堂缓缓流淌,流淌进学生的心田。此时我说:“秋风瑟瑟,乡思绞碎了诗人的心,他最想和家人说些什么呢?学生们遐想翩翩,我让学生拿出笔来写一写家书,学生纷纷拿起了笔,尽情地释放着内心的感受,学生的情感在“写”当中得到了释放。

  互文印证也是我这节课采用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深入领悟了“见到”与“见不到”后,我及时挑疑:让诗人朝思暮想的家乡到底是怎样的?学生带着好奇之心细读诗人另外两首诗《送从弟戴玄往苏州》、《南归》的部分诗句:“杨柳阊门路,悠悠水岸斜。……夜月红柑树,秋风白藕花。”“ 骨肉待我欢,乡里望我荣。…… ”学生认真细读后,我马上问:“你们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回答:家乡景美;亲人对诗人很好,一家团聚,其乐融融……这样,就引发了学生对诗人思乡的深层解读。

  课前的设想只是我的一个理想课堂,一堂课下来,遗憾颇多。如:与学生的互动还欠缺,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不足之处,希望多提宝贵意见。你们的意见将是我久旱的甘露。

《秋思》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幻灯片。

  2、学生准备:搜集表现思想之情的古诗词,并多读几遍。

  设计理念:

  “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思乡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情愫,悲秋又是古今文人共通的情怀。见秋而生乡愁也就成了文人千古不变的题材,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正是这种题材的一首古诗。诗人因“见秋风”而“作家书”再“寄家书”,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诗的字面意思,学生借助插图、工具书等能够理解,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经历等原因,要真正走进诗人内心,真切体会那无法排解的思乡情却很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本课设计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措施:一、以优美的语言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萧瑟的秋景中,渲染情绪,为古诗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二、以诗解诗,以诗悟诗。通过张继的一首《秋思》带动一组悲秋思乡的古诗学习,意在以意思意境相近的古诗帮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感悟,同时

  达到加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丰厚学生经典文化底蕴的目的。三、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设计一个个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感悟,悟后读情,让思乡情在一次次朗读中深入学生心中。四、补充资料,辅助理解。补充一些写作的背景资料有利于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更好地体会古诗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引起对风的兴趣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过,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风呀风,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乡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二、初步感知,了解诗意

  (一)读准字音

  1、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古诗,尽量多读几遍,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2、指名读。

  3、节奏地读一读这首诗。

  4、齐读 。

  (三)了解诗意

  1、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呢?借助注释,边读边思考,不懂的可以和同位或老师交流。

  2、学生汇报。

  三、探究诗词,体会诗情

  (一)探究“见”

  1、秋风可触却不可见,但伴随着秋风,秋景却处处可寻呀。或许这是一个早晨,又或许这是一个傍晚,作者伫立在瑟瑟的秋风中,他看到什么呢?

  2、诗句过渡:“秋风窗下起,旅雁向南。日日出门望,家家行客归。”。

  3、秋风窗下起, 作者看到了家家的行客归来了,他还看到了什么人呢?

  4、创境悟情:

  (1)秋风习习,诗人看见的也许还有很多很多,望着,望着,诗人似乎又回到自己那朝思暮想的家乡了。(出示三组诗句)

  (2)自由品读,想像画面。

  (3)读中感悟悲伤。

  在洛阳城里,在这瑟瑟的秋风中,红柑树,白藕花,杨柳见不到的.他见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在秋风中,菰菜、莼羹、鲈鱼脍见不到了,他见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读:……

  在秋风中,他家人的欢声笑语,乡亲们的把酒言欢见不到了,他见到的只是那冷

  (4)再读诗句悟情。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过,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风呀风,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乡之情。

  (二)探究“意万重”

  1、秋风瑟瑟,吹碎了诗人的心,乡思切切,绞碎了诗人的情!在那个通迅落后的年代,只能作家书以表心声,可正当诗人执笔之际,却迟迟不能下笔,那是为什么

  2、解释“意”。

  3、透过资料,走进张籍的心。

  4、情境创设,朗读中探究“意万重”。

  张籍,你一人孤独在外,纵有千言万语也无处倾诉,此时他乡遇故人,把你想说的一一向我道来吧!(三个学生)

  5、小练笔:写给家人的家书。

  虽然”意万重”,但思乡之情是无法抑制的,走近诗人,只见在昏暗的灯前,纸铺开了,在那秋风轻轻呼唤声中,在那行人阵阵催促声中,张籍,拿起笔,把你想对家人说的话快快写下来吧!

  (三)探究“又开封”

  1、换位思考:写好的信为什么封了又开,开了又封呢?

  2、读中感悟其说不尽。

  (四)回归全诗,整体朗读。

  四、回应前文,探究写法

  1、自由探究:看似寻常最奇崛”。那这首诗的寻常在哪里呢?奇崛于何处?

  2、小结写法:在王安石的眼中,因为见秋风所以意万重,因为意万重所以说不尽,因为说不尽所以又开封,就是这样一个个看似寻常的又开封,却道出了诗人那无法言喻的思乡情愁。这就是王安石眼中的“看似寻常最奇崛”

  五、拓展延伸,唤起想象

  1、出孟郊《归信吟》。与秋思交叉朗读。

  2、再读诗句,品味孤独。

  六、积累延伸

  1、默写《秋思》。

  2、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当作练笔。

  3.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歌曲,在班级展示。(选做)

《秋思》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 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 通过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3. 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二篇古诗。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秋思),谁来读?

  (2-3人)请同学们翻开书22页。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也可以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诗)

  2.差不多了吗?(差不多了)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起来读,谁愿意?

  师评: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刚才他把诗中的一个多音字读准了,你听出来是哪一个吗?

  (重)

  为什么这个字读chóng,而不读另一个读音呢,有什么好办法?(查字典)确实,老师把字典上的意思整理在ppt上,现在你能准确判断吗?

  谁还想来读一读?

  师评:他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

  3.来咱们全班一齐读《秋思》。起。

  4.读完后,你知道这首诗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能用诗中的话来说吗? (作家书。)(板书:作家书)

  5.作家书是什么意思?

  (写家书。)

  三、再读故事,品悟诗情。

  1. 这首诗的题目是《秋思》,可整首诗中都没有出现一个“思”字,那么作者把这份思念藏在哪句诗里?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1)秋风看得见吗?

  (看不见)

  (2)看的见的是什么?可以看看插图,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 (叶子飘落、草黄了、雁子往南飞??)

  是呀,落叶要归根、雁子要南飞,此时的张籍已在洛阳城里漂泊了许多年,这时,诗人看见这瑟瑟秋风会想起谁?

  (父母、妻儿)

  (3)是呀,那么他可能会问候父母些什么?他可能会牵挂妻子些什么?他又可能会叮嘱儿子些什么呢?他想告诉家里哪些事情?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交流)

  (4)我们有没有把张籍想说的都写下来?

  (没有)

  (5)你是怎么知道的?

  (欲作家书意万重)

  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我们一起来读一读(ppt出示: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6)同学们,想象一下,张籍在写这封信时,会有怎样的表情?怎样的动作呢?(苦闷,眉头紧锁??)

  (7)这真是(ppt出示: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一起来读。

  2.张籍的思念还藏在哪句诗里?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ppt出示: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哪个动作最能表达他的思念?

  (又开封)(板书:又开封)

  你观察到了这个细节。

  (2)这里有一个字与又的意思是一样的?你找到了吗?

  (复)

  (3)你觉得,张籍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开封?

  (因为他担心有些话没有写到)

  用诗中的话来说就是——

  (复恐匆匆说不尽)

  所以行人临发又开封,还有谁想补充张籍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开封?

  (怕说不完)

  也就是诗中的——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4)(ppt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抬起来,看一看这幅图,猜一猜哪个是行人?(2-3人)

  (左边的是行人)

  你是怎么知道的?

  (因为他是送信的,旁边有一匹马,有包袱)

  (5)的确,古代送信的行人大多是骑马的。行人即将要上马送信,可张籍却还在一遍又一遍地打开信封。这时候,行人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我快走了)

  行人都快要走了,可是张籍呢?(ppt出示:行人临发又开封。)你来读。 (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还会说什么?想什么?

  (行人很不耐烦)

  行人是如此的不耐烦,而张籍仍旧是——

  (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还可能会?

  (不让张籍拿信)

  行人都不想让张籍拿那封家书了,可张籍还是——

  (行人临发又开封)

  (6)此时此刻,行人带走的仅仅是一封家书吗?还带走了什么?

  (诗人的心)

  张籍仅仅用了“又开封”这样一个细节,就表达出了他对亲人的思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封信随着张籍的心不停地漂泊着。此时张籍的心情可以用这句诗来形容。(ppt出示: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7)这首诗呀,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很多人都喜欢这首诗,他们会把诗 写好后挂在墙上,也会写在扇面上,看,有人是这样写的,(ppt出示草书《秋思》)谁能把张籍此刻的心情融入到这首诗中来,再来读一读。

  (8)在学习《秋思》的过程中,其实我们还学习了另一首诗——《归信吟》。(ppt出示两首诗)归信吟,唐,孟郊,起。

  我们来比较下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

  (相同:都是思乡的,唐代的,写家书给亲人。)

  老师发现,这两首诗都有细节描写,你能找出来吗?

  (又开封,泪洒)

  (9)魂去也,空一身哪!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信走心也走,就像此刻的张籍身在洛阳,心却在(故乡)。这是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再读《秋思》。

  四、拓展升华。

  1.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和孟郊而已。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老师这里也有思乡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唐·杜甫)

  我们只读诗句,不读朝代和作者。宋代王安石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除了王安石,唐代张九龄这样写道(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代杜甫写道(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六、总结。

  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今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

  《秋思》道尽了天下所有游子们的心,让我们试着来默写这首传世之作吧!

《秋思》教学设计6

  内容来源:七年级语文(上册)

  主题:《天净沙·秋思》

  课时:1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设计者:张兆迪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诵读古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2)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2.学情分析:

  本诗歌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小学阶段学习过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但是对诗歌中语言文字的妙处体会不深、对诗歌的节奏感把握不强,不利于感悟和理解诗歌。此外,七年级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创造能力较小学阶段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文字,抓住诗歌情节发展,体悟诗人心境,从而产生读好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3.教材分析: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曲作家马致远的一首小令,也是学生进入中学接触的第一首小令。该诗以简单的话语描绘了丰富的自然景观,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最为闻名,这首诗通过写景,表现出了游子的羁旅之情与思乡之情。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在读中理解与想象,分析这首诗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和写作特点;2.分析全诗是如何展开的,归纳体现诗人抒发感情的诗句。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课堂注重读中理解,通过品析文中的关键词句,能总结出赏析诗句的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体会诗词的写作特点,能总结出诗词的类型和作用,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是丰收的,是浪漫的,还是多愁善感的?那么,你们知道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游子心中的秋天。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文体知识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目。

  2.作者简介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3.背景链接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都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节奏、重音。【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交流点拨】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二)整体感知

  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和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游子有家归不得的悲苦与凄凉。寒风嗖嗖,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人,但已不难想象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

  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连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完整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图画,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

  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交流点拨】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

  3.“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交流点拨】前三句是写景,后两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有不同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气氛的作用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无限的愁闷。

  4.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之人内心的凄苦愁楚之情。

  (三)深层探究

  1.这首小令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交流点拨】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一幅诗情浓郁的画面,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九个形象,九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2.《天净沙·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交流点拨】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的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形成鲜明对照。

  (四)熟读成诵

  课堂小结

  这首小令只有28个字,却能以巧妙的构思,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给我们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全曲不仅写景,动静相衬,而且写人,借景言情;不仅用景物点染“秋”,而且用景物来表现“思”,化景为情,情从景出,把“秋思”写得非常凄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秋思》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研究目的】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根据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自然导入)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根据页下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要求: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并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勾画出画面。

  3、评价活动:可采用多种方式。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等。

  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过渡语:(由形象到意象)。

  介绍有关背景,为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感情。

  2、组织学生活动:

  ⑴ 小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阅读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阐述理由。

  ⑵ 小组讨论。

  ⑶ 评价。明确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四、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

  1、过渡语、指导语。

  2、组织学习活动:

  ⑴ 教师出示一幅画面。要求:根据你对这首曲的理解,找出这幅画中与原曲意境相违背的地方,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⑵ 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乐朗读课文,体会悠远的意境。

  3、归纳总结。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非常讲究意境的创设,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过精选典型的意象来达成目的,这首小令是这方面的典范。

  五、迁移拓展

  欣赏白朴的一首《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朗读。

  2、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

  3、请选择一句或几句,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4、搜集古诗词中有关描写“愁”的诗句,理解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六、课后学习

  完成作业。

  请选择两首小令中的一首 ,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秋思》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切入主体,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地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和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表达方法的归纳与应用。

  【教学策略】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品味、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同时通过同类诗词的拓展,丰富感悟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读图导入 感情铺陈

  教师出示月夜的课件,学生用富有形象性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景象。之后,学生展开联想,从月夜想到团圆以及古诗《静夜思》,体会诗人借明月、思故乡,回顾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引入《秋思》。

  二、设疑诵读 切入主体

  1、解题入诗:学生读文题,理解含义,引出质疑:诗人是借着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吗?

  2、初读释疑:学生带着要求自由读诗,汇报的时候,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并抓住“重”字进行古诗文的回顾与迁移,丰富学生对于古诗字词的理解与认识。

  3、切入主体:回忆质疑,拨云见日,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与交流,明白这首诗主要是借写家书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三、理清脉络 感知全诗

  提出问题:是什么引发作者写这封家书?写完家书的结果又如何?让学生再次细细读文,之后进行反馈,师生共同理清文章的脉络,整体感知诗文的内容;同时,诗人身世的介绍,有助于理解诗人创作此诗时的心境,也对深入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起了铺垫作用。

  四、深化体会 品读悟情

  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再次深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意万重”“ 说不尽”“又开封”的层层递进式的剖析,并配以多层次、多形式的有感情朗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诗人将自己的对故乡的思念,都浓缩在这封家书之中,而内心的矛盾体现在“又开封”这一细节动作上,从而更加深切感受作者对远在千里之外家人的牵挂。

  五、归纳总结 比较明晰

  表达方法的介绍与总结。由《静夜思》的借景抒情,引发《秋思》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的疑问。在总结板书,回顾整体的基础上,将文章的表现手法与学生共同总结出来。之后出示两篇诗作:高适的《除夕作》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借助学到的知识进行辨析比较,从而深化了对表现手法的认识。

  六、诵读提升 感悟升华

  通过多样的、大量地朗读、诵读、背诵,学生在教师深情地引领下,再次入情入境,用饱满的感情朗诵《秋思》,在学生感情的高潮结束本节课的教学,给学生对于思乡这一主题有更多的思索。

  【板书设计】

  秋思

  唐 张籍

  见秋风    意万重

  家书────思乡情 (叙事抒情)

  说不尽    又开封

《秋思》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反复诵读,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优美。

  2感受浓浓的亲情,珍视与亲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 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今天,我们切合时宜地来学习一首和秋季有关的诗——《秋思》。

  2、 板书:秋思。齐读。

  3、 释题:说说你对“秋思”的理解,再带着你体会到的感情读题。

  4、 质疑:对了这一诗题,你又有什么想要问的吗?

  二、初读,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指名读,评读。

  3、 反复朗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 互动交流。

  三、品读,感悟情感。

  1、 默读,思考:你从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会出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2、 互动交流:(见秋风;意万重;复恐、不尽;又开封)

  3、 带着自己的体会,感情朗读。

  4、 指名读。

  四、回读,总结、积累。

  1、 回忆诗中描述的日常生活片断,反复朗读。

  2、 背诵古诗。

  3、 师总结:《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五、拓展延伸。

  1、 搜集其他写“秋天”、“思乡”的诗词、佳句。

  2、 给家人写一封信,传达你对家人的浓浓亲情。

《秋思》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

  2、学生根据古诗内容展开丰富想象,按要求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3、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养成勤动笔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同学们,你们积累了哪些是思乡诗句,咱们展示展示。

  生自由回答。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王勃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二、导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绵绵的乡思在宋代王安石、唐代李白眼中是一轮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思又是什么呢?(一封千言万语也道不尽的家书。)

  三、整体回顾。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乡之情?

  生答。

  教师小结:这首诗写的是一件普通事。作者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一件普通的事经张籍这样的高手润色,便臻妙境。见秋风而起乡思,可以说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常见题材,能以这样寻常的题材写出新意的小诗实不太多,而张籍的《秋思》一诗选取日常生活中一个富有内涵的片断——写、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板书:浓浓思乡情)

  四、改写古诗。

  我们知道改写古诗离不开合理的想象,今天,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改写《秋思》。(板书:秋思)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请同学们回顾记叙文的六要素。

  指名回答。

  我们从这首诗中能捕捉到哪些信息?(目的是引导学生回顾记叙文的六要素)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引导学生想象故事发生的时间是秋天,地点是洛阳城,人物是诗人张籍。事情的起因:见秋风。秋风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触归思。事情的经过:写家书,意万重。事情的结果:行人临发有开封。)

  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是看不见的,作者在洛阳城里都看见了什么?

  生答:他看到庭院中满天飞舞的树叶,还有空中排成一字的大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起因:见秋风(秋景:落叶、大雁…… )

  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进行环境描写。

  3、 作者感受到秋风来了,秋风吹过,让人打了个冷颤。

  引导学生思考“秋风”带给人心理上的感受。

  4、 诗人在这寂聊的秋风中,又做了什么呢?读下面的诗句“欲作家书意万重”

  5、你能想象作者写家书时的情景吗?哪个词写出了作者写家书时的复杂感受?

  “意万重”怎样解释?(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6、诗人在家书中想表达那些意思呢?

  生讨论交流。

  (表达因不能在父母面前尽孝而倍感自责;表达对妻儿的无尽思念;让家人放心,自己在外一切都好。)

  7、师补充: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寄居洛阳,离家千里,见秋风而起乡思,当时的交通又不便利,再加其他一些原因,不能立刻返乡,只好写封家书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这就使他本来已经很强烈的乡思之中又增添欲归不能的惆怅,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思乡情切,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要倾吐,而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作者用“欲作家书”无从下笔,犹豫难宁的情态描写把抽象的“意万重”表现得真切生动。

  8、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什么?他可能会对爸爸、妈妈、妻儿说什么?作者没有明说,让我们去想象。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写。

  (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从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指名回答(怎样写家书,家书的内容。)

  教师相机板书 经过:写家书,意万重(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

  9、尽管“意万重”,无从下笔,但就诗句看,家书还是写了。为什么说 “复恐匆匆说不尽”?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那个捎信人就要上马,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色匆匆,诗人不得不匆匆落笔。于是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诗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从而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情。

  10、“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你能想象具体的细节吗?诗人是怎样拆信的呢?(出示课件图片和音乐)你看到他送信时的动作了吗?看到他的神情了吗?体会到他的心了吗?(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写。)

  教师相机板书 结果:行人临发又开封(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11、诗人用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浓缩了自己对亲人、对家乡的万般的思念,让我们入情入境地读。

  学生诵读《秋思》。

  1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张籍,一起 走进张籍孤独凄冷的情怀,一同感受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悠长思念。经历了那千愁万绪,不知从何说起的内心煎熬,难道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那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妙笔,把这难忘的一幕写下来。(大屏幕出示习作要求)

  指导学生给习作取题目。

  13、学生完成习作。

  板书设计:

  《秋思》改编

  起因:见秋风(秋景:落叶、大雁…… )

  想

  经过:写家书,意万重(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 象

  结果:行人临发又开封(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浓浓思乡情

  附学生的习作:

  浓浓思乡情

  ——改写《秋思》

  一个秋天的清晨,张籍正在家中的庭院散步。一阵瑟瑟的秋风吹过,梧桐树叶好似飞舞的蝴蝶,飘飘悠悠地落在地上。抬头看,天空中几只大雁正排成一个“一”字往南飞。嗨,又是一年了。不知不觉来到洛阳已有四个年头了。此情此景,叫我怎能不想家乡呢?于是他快步走进书房,想给家人写封家书。

  他拿好纸,磨好墨,提起笔来正要写,可就在下笔时,心中纵有千言万语,一时竟不知从何写起。几次提笔又几次放下。张籍想了想,提笔写道“亲爱的爹娘,你们好。儿在外多年,不能回来看你们,请恕儿不孝。乌江一别已有数年,不知二老身体可好?儿甚是挂念。”写着写着,泪水迷糊了双眼。他擦干眼泪继续写道“爹,你的腿有风湿病,天凉了要注意保暖。娘,你的眼睛不好,每天晚上就少补几件衣服……”“爱妻,辛苦你了,你受委屈了。这么多年,你一直替我照顾咱爹娘,又要照顾咱儿子,可我却不在你身边。”“,还有,我们的宝贝儿子已经会叫爸爸,会走路了吧!他是不是很调皮?爱妻,你就多费心了……”写着写着,老父亲拄着拐杖把自己送到村口的情景历历在目,老父的叮咛“儿呀,记得早点回家呀!”又在耳旁回响。想到这些,张籍声泪俱下。

  当张籍把书信写好,准备交给捎信人时,又担心匆匆写好的信不能全部表达自己的意思,于是他赶忙把信拆开,又仔细地把信阅读了一遍,这才放心交给捎信人。捎信人该上马启程了,可张籍还一个劲地叮嘱“一定要把信送到!”马儿撒开四蹄一路飞奔,望着捎信人渐渐远去的背影,张籍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立刻回到书房,挥笔写下了一首诗《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思》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教学过程:

  一、见秋生情,读题定调。

  1、读“秋”想画面

  板书“秋”字生读;读着“秋”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想到了什么?

  2、古人眼中的秋天

  在我们眼中,秋天带给我们的丰收的喜悦,但是在有一些古代文人的眼中,却似乎很少有这份喜悦,现在让我们透过古诗去看看古代文人眼中的秋天吧!

  出示诗句,生读。

  问:这些诗人眼中的秋天是怎样一幅景象?(生答)

  萧瑟的秋风,枯败的草木,飘飞的落叶……构成了一幅多么荒凉肃杀的景象。这萧条肃杀的秋景勾起一多少游子的思乡情怀啊!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走进张籍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一个游子那颗思家念亲的心。

  3、补充课题,引导读题,读出浓浓的、悠长的味道。

  二、读通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把古诗读3遍,前两遍争取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把字音读准。第三遍争取读出诗的节奏感,韵律感。

  2、展示读

  指名读古诗,评价是否读出了节奏和韵律。

  3、师生合作读。

  4、古诗的语言具有有度的概括性,和我们现在说的白话有所不同,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把这首古诗翻译成白话?(指名说说意思)

  5、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品味秋韵,感秋愁

  是什么让张籍产生了思乡的情怀?(见秋风)

  秋风是见得着的吗?

  那么诗人见到了什么?(漫天飞舞的落叶、瑟瑟摇摆的枯木、风吹落叶遍地翻滚……)

  洛阳城里,落叶在秋风中漫天飞舞,打着旋儿,零落遍地;路边的败草在风中瑟瑟摇摆;天上大雁南归而去。张籍呀张籍,站在凉意渐浓的秋风中,你的心中涌起的是怎样的思绪呀?(指名说说)

  这是怎样的一种愁绪呀!让我们走进另一位诗人马致远的秋思,去品味那一份别样的愁绪。

  出示马致远的《秋思》,师读生想画面。

  听着听着,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你的内心有种怎样的感受?为什么?马致远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萧条的秋景,瘦弱的老马,浪迹天涯孤独的游子,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请你用朗读把这一份别样的忧愁表达出来吧!(自由读,指名读,)

  离愁渐远渐无穷,逢秋向晚肠寸断,寸寸都是游子愁。你看(生齐读)

  2、读写结合,悟深意

  你若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做什么?

  张籍面对此情此景又做了什么呢?我来问问诗人。

  看着学生,问:秋风乍起,你——生答:欲作家书意万重。(2—3人)

  你想要家书中说些什么呢?快拿起你的笔,把你想说的话在家书中尽情倾述吧!

  指名说说家书的内容。

  情境导读:

  这也想说那也想问,想说的话太多太多,这就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心中的牵挂太多太多,千言万语,千头万绪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真是——

  一封家书承载了游子几多思念几多牵挂,这实在是——

  3、说不尽,又开封

  我是送信的使者,信给了我你就放心吧,我一定会尽快把信交到你的家人手中。什么?你要我把信给回你?这是为什么?(生用自己的话回答再用诗句回答)

  古代的通讯不像现在这么便捷,客居他乡的游子与家人联系的唯一方式就是写信,而这承载着悠悠思乡情的家书不知要经过几多辗转,几多时日才能到达家人的手中。那么,家书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份量有多重呢?

  出示诗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生读,你读懂了什么?现在你还觉得家书只是几张薄薄的纸吗?那是什么?

  情境导读:

  这悠悠的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全靠这家书一封来传递,难怪诗人会——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那悠悠和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怎是一封家书所能道尽的呀!难怪诗人会——

  这说不尽的是什么?轻轻一开开出的又是什么?

  这首诗,抓住写信寄信这么一件小事却表达出一个游子浓浓的思乡念亲之情,在表达方法上可谓高明。王安石曾这样评价张籍的诗。

  出示诗句

  四、想像画面,拓展升华

  1、《秋思》寥寥数字,却字字饱含一个游子对家乡对亲人浓浓的思念,让我们再一次用心品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像画面,去体味那份游子情怀。

  师生合作读,然后说画面。

  2、读着古诗你心中产生的什么疑问?

  张籍为何思家不归家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资料,也许你会从中找到答案的。读 、说。

  再次引读全诗:或许是公务繁忙,或许是生活困顿,张籍思乡却不能归,一年将尽,秋风乍起,他情不自禁地吟道——

  又一年过去了,秋风又起,他不由再次吟诵起——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诗人离开家乡已是十年,家乡已多年未亲近,可是对家乡的思念却越来越浓郁,而这思乡情中或许带着丝丝无奈。因此每当秋风吹过,他都要深情地吟诵起——

  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人类共同的情怀。自古以来有多少游子抒发过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出示古诗,生读积累。

《秋思》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学习生词,能有感情地吟诵诗句。

  2、通过借助注释、反复诵读、查阅资料等方法,感知诗句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通过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诗句。

  2、在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

  在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课前准备:

  1、制作《秋思》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拓展的古诗:《归信吟》、《天净沙·秋思》、《秋风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诵读入境

  1、以学过的思乡诗句引出新课。板题,读题。

  2、理解课题。

  二、初读诗句,读懂诗意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生字“洛”、多音字“重”。

  2、再读古诗,要求读顺。

  3、三读古诗,要求读出诗的节奏。

  4、引导学生回顾读懂诗意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懂诗意。

  三、展开想象,读通诗心

  (一)品析“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1、抓住“见秋风”,通过移情体验,穿插诗人简介,理解诗人眼里的秋景。

  2、抓住“意万重”,通过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那份沉甸甸的思念之情。

  (二)品析“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创设情境,感悟“又开封”这一行动细节。

  2、从《归信吟》一诗中更深层次地体会“又开封”包含的深切思乡情。

  四、整体感受,领悟诗情

  1、配乐读,读出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2、以王安石对张籍《秋思》的评价激发学生的情感。

  3、创设情境,背诵诗句。

  五、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1、以《天净沙·秋思》、《秋风引》丰富学生的积累,激发探究思乡诗句的兴趣。

  2、总结升华。

  六、作业( 任选一题)

  1、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它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搜集思乡的诗词。

《秋思》教学设计13

  师:同学们学过历史,知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吗?(《诗经》)

  师:《诗经》305篇,其中有一篇名叫《君子于役》,我们今天先来欣赏一下该诗的第一节。(投影,包括诗的第一节以及主要词语的解释。)

  师:请参照注释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正音,释义:君子:曷:栖:埘:)

  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农村晚景图,画中充满恬静的气氛)

  师: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妻子对丈夫的无限思念之情)

  师:此诗写法上的一个特点是什么?(情景交融)

  师:如果我们把在家苦苦等候的妻子理解为所有盼望在外亲人归来的家人,如果我们把在外服役的丈夫理解为所有在外流浪的游子,我们没想到啊,家人的这一望就是一千多年!一千多年过去了,那个游子啊,他还在外面流浪。不信,请看这首曲——《天净沙·秋思》。(投影《天净沙·秋思》)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注意节奏、重音、情感。)

  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听老师轻声读,将曲中描绘的所有的景象组成一幅画。

  师:听完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

  师:你认为画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羁旅之情或思乡之情)

  师: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学生研读赏析。)

  师:我们现在读到这首曲仍能被曲中所表达的感情所深深感染。你有过“断肠人”的经历或者你看过、听过其他“断肠人”的故事吗?(用自己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强化这种感情。)

  (明确:由于曲中没有直接的抒情主人公出现,于是,那位“断肠人”便可以看作是一个不定代词,指代“你”、“我”、“他”都行。读过这此曲的人常常会沉浸于作者描写的情境之中,有时甚至感到自己就是那秋天中无所依托的迷惘游子,此曲唤起的并不是读者的同情心和共鸣,而是对漂泊的切身感受。虽然我们未必都是浪迹天涯的游子,但在生命的途程中,谁又不是一个流浪者呢?)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君子于役》与《天净沙·秋思》为了表达“思”之情,各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景”。你如果要表现某种“情”,你将选择哪些“景”呢?(生自由答)

  师:一曲短短28字的《秋思》,唱出了天下游子的心声。这里,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一下此曲的作者?(简介马致远,元曲以及前人对此曲的评价)

  师:今天,我们学了两首诗(曲),一个望归,一个思回。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再来深情地再现离我们遥远而又很近的感情吧。(投影,放背景音乐,学生读诗、曲)

  师:几千年来,游子的故事一直在上演,流浪的滋味刻骨铭心。有一首歌唱道:“都说那海水又苦又咸,谁知道流浪的悲痛心酸,满腔的愁怨,啊,游子的脚印啊,血迹斑斑……”有千年的流浪,就有千年的等待。游子啊,回来吧(音频:费翔《故乡的云》)

《秋思》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元散曲的有关常识。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3、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创造能力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及其所创造的意境。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文化。

  2、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及其所创造的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创造能力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教法:朗读法、情境设置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教学法。

  学法:朗读法、评价法、比较阅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画面)一幅清秋图,一曲晚秋月,一阕清秋词,把我们带进万里清秋。请同学们带感情的赏读诗句:(多媒体)

  读得好,读出了秋天的灵动美。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心目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呢?想到的同学请告诉我。(丰收、萧条、凄凉等)。

  正所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简单介绍文体常识)

  一、 朗读:

  1、听朗读,注意节奏和情感。

  2、同学们听的很认真,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试读这首小令。

  3、全体齐读。

  4、指导朗读“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

  5、个别读,读出感情。

  6、师范读。

  三、赏析:

  1、找诗眼。

  一曲小令,一缕情思。你认为《天净沙·秋思》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情思?(断肠)同学们理解“断肠”是什么意思吗?(师:讲故事让学生理解“断肠”的含义:悲伤痛苦到极点。)

  2、析景物。

  同学们,读完了这首诗歌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用一个词概括。(凄凉,萧瑟、悲伤、忧伤等)请你把忧伤的情调读一读。(他读得如何?是否读出了你的感受?)读着读着这秋意就出来了。可是这首曲子当中并没有悲凉、哀伤、伤感的字样啊,你是从哪里读到的呢?

  (1)赏析哀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以哀景衬哀情)

  秋景可以入画,可以行文的有很多,诸如香山的红叶,黄山的秋日、中秋的明月、长江的渔家唱晚。为何马致远弃而不用,偏偏独取“枯藤、老树、昏鸦”呢? 平常生活中“藤、树、乌鸦”都是些很普通的景物,假如在你开心的时候,你会在这些词前面加上“枯、老、昏”这些形容词呢?能举例子吗?

  心情愉快时:藤、树、鸦?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

  心情愉快时:藤、树、鸦?

  (2)赏析乐景: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哀情),(读时欢快中流露一些哀伤。)

  小结:反衬手法。

  (3)入情入境朗读。

  3、绘画面。

  在夕阳的余晖里,在萧瑟的秋风中,这是怎样的一种情境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把这些文字幻化成一幅幅图像,然后再用语言把这些图像描绘出来。

  4、练背诵。

  通过我们的想和说已经把我们带入了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的情境中去,不知道大家是否体会到了马致远创作这首小令的感情呢?

  (1)个人读。

  (2)比赛读。

  (3)全班背诵。

  5、说特色。

  1、大家深情地朗读把老师也带进了那种意境当中去,可见大家已经领悟了这首小令的妙处。那么它妙在什么地方呢?请大家用:它妙就妙在 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多媒体)

  2、前人的评价:

  誉为元“秋思之祖”。 ——周德清

  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王国维

  “枯藤老树写秋思,不许旁人赘一词”之誉。

  小结:一首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的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凄苦,咏之而更感其心。

  四、拓展延伸,对比赏析:

  1、《秋词》刘禹锡

  2、《天净沙·秋》白朴

  3、《天净沙·湖上送别》张可久

  五、结语、作业。

  马致远用诗歌来表达感情,歌手满文军用歌声来倾诉思念,在这动听的歌声里,同学们,你们可曾有过同样的思念或思绪呢?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感情呢?用诗、用歌、还是用画?拿起你手中的笔来完成今天的作业。

《秋思》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切入主体,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地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和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表达方法的归纳与应用。

  【教学策略】

  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品味、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同时通过同类诗词的拓展,丰富感悟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读图导入 感情铺陈

  教师出示月夜的课件,学生用富有形象性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景象。之后,学生展开联想,从月夜想到团圆以及古诗《静夜思》,体会诗人借明月、思故乡,回顾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引入《秋思》。

  二、设疑诵读 切入主体

  1、解题入诗:

  学生读文题,理解含义,引出质疑:诗人是借着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吗?

  2、初读释疑:

  学生带着要求自由读诗,汇报的时候,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并抓住“重”字进行古诗文的回顾与迁移,丰富学生对于古诗字词的理解与认识。

  3、切入主体:

  回忆质疑,拨云见日,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与交流,明白这首诗主要是借写家书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三、理清脉络 感知全诗

  提出问题:是什么引发作者写这封家书?写完家书的结果又如何?让学生再次细细读文,之后进行反馈,师生共同理清文章的脉络,整体感知诗文的内容;同时,诗人身世的介绍,有助于理解诗人创作此诗时的心境,也对深入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起了铺垫作用。

  四、深化体会 品读悟情

  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再次深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意万重”“ 说不尽”“又开封”的层层递进式的剖析,并配以多层次、多形式的有感情朗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诗人将自己的对故乡的思念,都浓缩在这封家书之中,而内心的矛盾体现在“又开封”这一细节动作上,从而更加深切感受作者对远在千里之外家人的牵挂。

  五、归纳总结 比较明晰

  表达方法的介绍与总结。由《静夜思》的借景抒情,引发《秋思》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的疑问。在总结板书,回顾整体的基础上,将文章的表现手法与学生共同总结出来。之后出示两篇诗作:高适的《除夕作》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借助学到的知识进行辨析比较,从而深化了对表现手法的认识。

  六、诵读提升 感悟升华

  通过多样的、大量地朗读、诵读、背诵,学生在教师深情地引领下,再次入情入境,用饱满的感情朗诵《秋思》,在学生感情的高潮结束本节课的教学,给学生对于思乡这一主题有更多的思索。

  【板书设计】

  秋思

  唐 张籍

  见秋风 意万重

  家书────思乡情 (叙事抒情)

  说不尽 又开封

【《秋思》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秋思》教学设计02-10

《秋思》优秀教学设计02-10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01-21

张籍古诗秋思教学设计02-10

秋思张籍教学设计及反思02-10

张籍秋思教学设计怎么写02-10

秋思教学反思01-11

《秋思》教学反思01-17

《秋思》教学反思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