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25课第三课时教案

时间:2021-12-16 12:26:20 教案 我要投稿

八年级上25课第三课时教案

  课题 25杜甫诗三首 总课时 3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石壕吏》的基本内容,理解暗示,掌握主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逐层深入,由简入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战争使百姓家破人亡,时至今日,我们一定要珍惜和平,用自己的智慧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创造美好的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重点实词,根据文章推断词义;理解文章结尾的暗示 教学难点:理解《石壕吏》的主旨/中心。 教学方法 学生主体,主要分析 教学准备 板书和课前预习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内容理解: 由于这首诗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没有太多虚幻抽象的东西,很好理解。 老翁逾墙走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凶狠/凄苦) 三男邺城戍(口诀:横戌点戍无点戊) 男:语境义——儿子 二男新战死——新:最近 存者(苟)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长:永远 室中更无人  人:男人 出入无完裙  裙:引申为衣服 请从吏夜归  请:请让我 夜久语声绝  绝:消失 天明登前途  前途——古今异义 古义:前行的路  今义:未来的光景   文章特色:  全文通篇运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   记叙  那么从记叙当中你能体味出作者感情吗?   吏呼一何怒——对官吏的痛恨   妇啼一何苦——对百姓的同情 这种把抒情和议论包含在议论当中的写法叫做——寓褒贬于叙事    结尾运用了什么手法? 暗示的手法,含蓄地说明老妇被抓了   全文主旨: 格式—— 通过(事件),反映(情况),表达(情感)   通过石壕吏晚上抓人的事件,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表达了作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扩展延伸: 作者并厌恶战争,主要还是反映安史之乱带给百姓的战争,因为战争不平息,百姓就永无宁日。   课下作业: 1、 将《石壕吏》改编成短剧或者记叙文,补充出隐去的情节,要求200—300字。 2、 自学研讨与练习三关于对偶的句子,找出这三首诗当中所有的对偶句。一共八句,进行标号。           学生逐段分析                                 找出包含作者感情的句子       理解暗示及暗示的作用           给学生五分钟,在底下自己写文章的主旨             讨论研究           课下完成作业           锻炼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能力,而不是完全依靠课下注解。                           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       掌握暗示的相关知识           按照格式,规范方法,理解文章主旨,体味作者感情         理解杜甫思想的矛盾性。       通过作文,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练习文笔; 找出对偶,理解对偶的含义。 板   书   设   计  25杜甫诗三首 根据语境推断词义 文章构思特色:寓褒贬于叙事   暗示   藏问于答 文章主旨:通过(事件),反映(情况),表达(情感)   教   学     反     思   这堂课让学生多说多讲,根据语境推断文言词义,逐步培养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  理解文章的构思特色,能够识记更多的写作模式。  练习规范地写出文章中心,既能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  课上的练习必不可少,学生只有当堂练习,巩固提高,才能对知识点有所强化。    

【八年级上25课第三课时教案】相关文章:

3上教案第三单元02-20

第三课时旋转教案10-10

《非洲》教案第三课时02-20

朱德的扁担第三课时教案09-01

崔仕友第四单元第三 课时教案03-21

崔仕友第三单元第四 课时教案03-21

八年级上25课第二课时教案03-01

八年级上24课第一课时教案03-01

《除法》第三课时教案设计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