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口技》

时间:2021-12-16 20:21:52 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口技》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口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认读、理解、鉴赏与评价等能力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古代口技艺术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的1.2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指导预习 1.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 叱(大声责骂) 倾(斜)顷(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2)提问:第一段中“京中有善口技者”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技艺高(正面)如果我们采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找出其中一个字来说明技艺高,应该是哪个字?   明确:“善”,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四个“一“,极力渲染道具之简单,以衬托后面所介绍的艺人技艺之高超。10.学生熟读, 第二课时 一 、讲读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3.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 师:第二段中:第一阶段的表演(正面描写——“遥闻……众妙必备” “遥闻”,说明声音之远,“欠伸”、“呓语”则在近前,表明了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表现了事情发生在深夜,人们熟睡之后,“犬吠”烘托了夜深人静的气氛,也成为一家人醒来的缘由。接着便写一家四口人逐次醒来,孩子哭闹,大人喂奶,呵斥的声音,摹写了由一种声音的表演转到几种声音的混合表演,掀起了表演的第一次高潮,排比句式“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鸣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摹写五种声音,造成一种奇妙的效果。 4.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5.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6.提问:这一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明确:“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 师:第三段中:表演本身(正面描写)“夫鼾声起……梦中咳嗽” 写一家人醒后又入睡的过程,把听众由喧闹声引入夜深人静的境界。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生活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表演效果(从侧面表现):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7.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 8.学生翻译第4段,然后师生订正。 师:在这一自然段,作者描绘了“善口技者”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 这一场景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们的惶急纷杂声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忽”这一副词表现出大呼“火起”的'声音来得突然,出人意料,陡地掀起骇浪险峰,构成了表演的又一巨大波澜。 “夫起大呼……两儿齐哭”,表现出声音由外到内,由少转多,由街坊大呼“火起”到室内一家人强烈反响。“俄而”表时间短暂,继室内一家大小呼喊啼哭,远近街邻被惊起,大人骇呼,小儿哭叫,狗也惊吠。三个“百千”表现出声音繁多杂乱。 第三:火势猛烈的声音(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房屋倒塌,火声爆响,风助火势,表音表现出火势的蔓廷、猛烈。 第三层:紧张救火的声响。(又百千求救声……泼水声)。 “中间”、“又夹”等词语的运用,表现出上述许多声音同时发出,突出了失火、救火的紧急情景,达到了口技表演的又一高潮。接着用“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这一夸张赞叹语句,以失火、救火作结,衬托出“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9.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 10.学生翻译第5段,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11.提问: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三、探究 1.假若把文中侧面描写的部分去掉,同学们看,好不好? 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使文章的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感染力。 2.文中的侧面描写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文中的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场面表演中观众的反应 “伸颈”“侧目”,听得入神,被表演吸引 “微笑”“默叹”对表演者的赞赏,进入情境 “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说明观众融入情境 “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已完全进入情境   失去了自持能力。 二是首尾两段对道具和气氛的描写。 四、作业:练笔: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一篇200字的小文章,描写你所看过的一段精彩演出。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口技》】相关文章:

《口技》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语文02-22

语文教案-口技01-21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黔之驴》03-09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鹤群》03-09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白鹅》03-09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爱莲说》03-09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岳飞》03-09

七年级下册级语文教案之《海燕》03-09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强项令》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