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7-31 10:35:3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必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必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课文中出现的生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记叙文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会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养成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

  通过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学会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

  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朗读法、师生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知道我们四川有哪些山比较出名吗?你去过哪些山呢?哪位同学能给我们描述一下你去过的山是什么样的?

  今天,我们将跟随着小作者去黄山的天都峰看看,看看他在爬山的时候遇到了什么人,发生了什么趣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字词,小组交流讨论,排除疑难字词。

  2.全班开火车朗读课文,注重对生字词读音的检查。

  3.大声齐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叙述文章大意。

  (三)再读课文

  1.分小组朗读每个自然段,说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2.联系上下文,解释字词“石级、仰望、攀着、心颤、鲫鱼背”的含义。

  (四)研读课文

  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并分小组讨论这些重点语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1.为什么作者要用“爬天都峰”而不用“登天都峰”或是其它的词语?

  2.“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说明了什么?

  3.“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中的“终于”说明了什么?

  4.爸爸的话有什么含义?

  5.你从作者的这次爬山经历中感受到了什么?

  (五)小结作业

  同学们,天都峰如此险峻,然而作者和老爷爷最后都爬上了山顶,他们靠的是什么呢?

  大家在假期肯定也去过很多地方,认识了许多不一样的人吧!大家在课后将自己的经历写出来,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分享。

  五、板书设计

  爬天都峰

  时间:假期

  地点:黄山的天都峰

  人物:我、爸爸、老爷爷

  事情发展:爬山前 爬山时 爬山后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通过自读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2、领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3、了解一些有关印度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许多同学喜爱绘画,喜欢唱歌;也有些同学有乐器或舞蹈方面的特长,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欣赏一段舞蹈,请同学们说说这是哪一个国家的(播放一首印度音乐的片段)。

  不同国家和地域的音乐、舞蹈能够反映不同的文化风情。比如说我们的邻邦印度,就一向以其独具特色的歌舞闻名于世。下面,二、初读,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全文,语速稍慢)

  想一想,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

  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优美,也有一些生字词,请同学们参考

  注释自读全文,读的时候用直线勾画出不懂的词句,可以查找字典、词典;用波浪线勾画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三、研读课文:

  1、正音正字。

  2、本文描写了印度舞蹈的美,文中哪些语句或语段表现了舞蹈的美?

  体会这些语段从服饰、姿态、神情、动作等多方面来表现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

  四、阅读探析:

  (找出精彩语句或语段,认真思考)

  1、思考题一:

  请你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思考,简单地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 ——生动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以及作者的赞叹之情。

  ——正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2、考题二:

  能否引用文中语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舞蹈?或说说印度舞蹈主要表现些什么内容?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也可以表现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乐伴奏。

  17、18节)

  3

  问题一:

  为什么第17 自己”?

  能达到美的境界。

  问题二:

  第19为什么看了她们的舞蹈会体会到她们的文化?你感到印度文化有什么特点?

  (朗读第19小节)

  首先,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以,“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 其次,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料,卡拉玛姐妹也是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不会这样优美动人。

  4、多媒体介绍印度宗教及文化概况。

  ——虽然现在印度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但宗教势力极大,所以也有人说印度是一个宗教国家。印度几乎所有的文化艺术形式、内容也都受此影响,多以表现

  宗教为主题。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也同样如此,例如第18小节中提到的莲花、鹿、孔雀、蛇等动物在印度的宗教中都有其象征意义。所以

  五、练习:

  延伸思考一:

  引用原文说说,为什么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能那么样地打动人心?

  ——第19、20小节原文:“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还会不断地给她们以滋润培养的。”

  延伸思考二:

  这篇文章的文字很优美,值得我们一读再读。能否结合自己的感受或学习生活体验,说说为什么冰心奶奶能写出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像卡拉玛姐妹的舞蹈那样打动人心?

  ——我个人认为,首先可能是

  其次是她在文学以及其他方面坚持不懈的学习,许多宝贵的养料。

  三是由于她的勤奋。一直笔耕不辍,坚。

  六、比较阅读:美。

  七、结束语:无论我们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即使是与也应当时时刻刻注意观察和学习。我们的中华文化和印度文化一样博大精深,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应当珍惜、热爱、学习、弘扬

语文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卫生知识和急救技术,学会保护自己。

  2.用快板、舞蹈、知识竞答等形式巩固并拓展学生对“自护”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形成学习、宜讲安全知识的氛围,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

  二、活动过程

  中队长:队员们,新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祖国的未来属于我们,我们未来的生活将是多么美好。但是,生活中还有许多需要我们注意的事情,我们需要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20xx年,我国有1.6万多名中小学生因食物中毒、溺水、交通事故等导致非正常死亡。少先队员们,面对危险和困难,我们该怎么办?让我们行动起来,学习和掌握自护自救的知识,国结起来,互帮互助,从容地面对危险和挑战,让我们与自护相伴,与平安同行!

  主持人合:XX小学五(4)中队主题队会现在开始!

  甲:XXX爷爷说:“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少先队员们要争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乙:自学自强,奋发向上,我们能做到。

  甲:自护自救,学会生存的本领,我们也能做到:

  乙:首先请我们的小护士小队先相。

  小护土小队长:全体起立!敬礼!礼毕!

  我们是——小护士小队,请坐。

  我们小护士小队的队员勤学知识,善练本领,已能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不信,请欣赏小品《爷孙俩)。(略)

  小队长:队员们,你们看了他们的表演,有何感想呢?

  队员甲:我很佩眼,他们掌握的自救知识真多,我要向他们学习。有一次,我在家炒菜,油锅突然起了火,我很着急,不知该怎么办?

  队员已:你应该迅速用锅盖盖住锅,锅里的火没了氧气,很快就会熄灭。

  小队长:我们小护士小队不仅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且到了郊外,我们也能沉着应付。请欣赏小品《郊游》。(略)

  小护士小队长:少先队员要知道,学习知识很重要,

  小队队员合:自我保护不可少。

  小队长:自我保护第一条,

  合:学习方法最重要。

  小队长:请欣赏三句半《少先队员要学法》。

  锣鼓敲得震天响 听我来把新事讲

  千万注意别走神 快讲!

  少先队员要知道 学习知识很重要

  自我保护不可少 重要!

  健康成长第一条 知法用法最重要

  运用方法保自己 高招!

  夏天中暑别急燥 清凉油擦别忘了

  再用凉水轻轻喷 记住!

  如果不幸烫了手 快冲冷水降降温

  再用酱油、牙膏涂 有效!

  嗓子不巧被鱼刺儿扎 不要硬用饭块压

  合上一口加水的醋 慢咽!

  观看电视学问大 预防辐射2米8

  少吃零食防肥胖 锻炼!

  我是家中小主人 管好钥匙锁好门

  陌生人儿要想进 没门!

  遇到坏人别害怕 冷静思考动脑筋

  呼救报警打电话 制服他!

  咱是社会小主人 应急电话记心中

  火警119匪警110急救请拨120

  健康成长靠大家 自由涣散纪律差

  团结合作力量大 真理!

  大家同来学自护 幸福生活属于你

  永远属于我 属-于-大家!

  主持人甲:小护土小队的表演让我们学到不少自护自救的知识,

  乙:前方的路有更多的挑战,

  甲:学会生存更需要智囊。

  乙:下面行智慧小队露一手吧!

  智慧小队队长:全体起立!敬礼!礼毕!

  我们是——(齐)智慧小队。请坐!

  队长: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困难都需要我们积极动脑才能解决,下面先让我们的小机灵来考考。

  1.请你说说怎样从地震中逃生?

  2.请说说你对“病从口入可预防”这句话的理解?

  3.当你的小伙伴遇到坏人的袭击时,你该怎么做?

  4.集体出外活动时,该注意哪些问题?

  5.夏天游泳该注意哪些问题?

  6.你能说说在学校中哪些危险游戏绝对不可做?

  7.要是两个同学突然相撞,一个同学被撞得鼻孔流血,该怎么办?

  小机灵还要教你一招:出门旅游千万不要忘带你的“护身符”。护身符是怎样的?请看大屏幕:“我的护身符”。

  小队长:今天,我们是雏鹰,明天,就要与风雨搏击,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积极动脑,想好对策。请听快板《自我保护真重要》。(略)

  主持人甲:自我保护真重要。

  乙:没有足够的自护自救知识,就没有我们的健康成长。

  甲:我们的健康成长需要自护知识,需要智慧。

  乙:更需要你的关心,我的关心,我们大家的关心。

  合:下面请我们的爱心小队登陆亮相。

  小队长:出列,敬礼!礼毕!

  小队长:我们是——(齐)爱心小队。

  小队长:我们自护自救,我们肩并着肩,手拉着手,一起朝前走,请听我们爱心小队的.小合唱《红领巾之歌》(略)。

  小队长:在五星红旗的呼唤下,我们爱心小队,伴着铿锵的钟声,自护自救,自理又自强,我们踏着铿锵的脚步,迈进辉煌的世纪门!请欣赏说说唱唱《铿锵迈进世纪门》。

  铿锵迈进世纪门

  甲:号角声声响连天,

  乙:锣鼓阵阵震五洲,

  丙:我们铿锵三人行,

  合:开门见山专说门。

  甲:不唱桃花枝头红,不唱杨桃柳条儿青,唱一唱自护自救进家门,

  乙:唱一唱交通安全通向成功门,

  丙:唱一唱为你加上一扇安全门,

  合:唱一唱铿锵迈进世纪门。

  甲:你看那,红灯绿灯高挂的安全门,汽门、油门、繁荣门,走在路上,遵守规则记脑门,(唱):晨风吹,阳光照,背书包,上学校,交通安全时时刻刻要记牢。过路要走人行道,排队前进不打闹,红灯亮,停一停,绿灯闪,你再行,交通法规记心中,人身安全有保障。

  合:交通法规记心中,人身安全有保障。

  乙:你看那,自理、自护、自救最热门,家门、校门、社会门,三位一体门通门,假日小队走出小家门:“防火之弦绷得紧,不要随便玩火柴,夏季虫多点放香,谨防衣被给点着。电熨斗,电热毯,电饭煲,家用电器不用了,拔掉插头才可靠。秋游踏青到野外,野炊用火要小心,不在森林吃烧烤,离开熄火莫忘掉

  宣传自护自救知识我能行,保护自己我也行,你行、我行、大家行,(手语“V”一声“耶”)我们都是意气风发的阳光少年。

  合:意气风发阳光少年如临凯旋门。

  丙:你看那,学法、知法、用法的安圭门,他是我们青少年的保护神,自我保护、珍爱生命,防范大门要谨慎,严防小偷窃上门,咔嚓装上防盗门。“叮咚”“唷,有人敲门。”(猫眼里往外望)“这不是大灰狼吗?”

  (学大灰狼)小羊儿乖乖,把门儿开开。

  (学小山羊)不开不开我不开,妈妈没回来,门儿不能开。

  赶快拨打110,抓住坏蛋绳之以法投进铁牢门

  合:抓住坏蛋绳之以法投进铁牢门。

  甲:21世纪我们终于踏进门,

  乙:铿锵的钟声,嘹亮又悠长,

  丙:铿锵的钟声,激昂又震撼。

  合:催人奋进,催人奋进铸新人。

  甲:龙凤本无种,

  乙:少年当自强,

  丙:不管那将门之子、名门之家、书香门第,

  合:我们相信自己的力量。

  甲:我们勤奋学习,

  乙:我们自立、自护又自强,

  丙:我们踏着铿锵的脚步,

  合:迈进辉煌的世纪门。

  主持人甲:铿锵迈进世纪门,安全健康放在第一位,

  主持人乙:我们的安全与健康离不开智慧、离不开爱心。

  主持人甲:颗颗爱心献给你、献给我、献给大家,

  主持人乙:这世界就是美丽的天空,我们就是美丽的天空。

  合:请欣赏舞蹈《爱心》。(略)

  主持人甲:愿智慧伴着我们成长。

  乙:愿爱心伴着我们成长,

  甲:愿我们这些意气风发的阳光少年。

  乙:面对困难,大声地说:

  全班合:“我能行!”

  甲:我们衷心地祝福,少先队员们:

  合:与健康相伴,与平安同行。

  辅导员讲话!呼号!退旗!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会认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

  3、通过读文,让学生喜欢童话,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会认双横线中的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何在这节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人?结合低年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力图给学生创造的读书实践的空间,以读代讲。让学生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积累语言。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直观感受文本中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膨胀”“歪七扭八”等词语的意思,激发学生想象,发展学生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具: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全文,整体感知;学习第1——3自然段。弄清莫格身体膨胀的原因,指导朗读;认识、读准生字字音,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你喜欢看童话吗?说说你都看过哪些童话?

  2、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全班齐读。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难读准的字多读几遍。教师巡视辅导。

  2、组内自主识字。教师要注意发现会学习的小组,教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

  3、检查初读效果。采用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挑读等形式,大面积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4、送生字宝宝回家,点人分段读课文,并正音。

  5、读了课文,你觉得课文有意思吗?

  6、你觉得课文哪些地方有意思?

  7、相机引导,学习课文1—3自然段。了解故事的起因。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上面写有“猫、破、扭、扇”四个字,问学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你最会记哪个字?

  2、书写时你想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

  3、教师区别“扇”,并范写,学生在书上描红。

  4、在本子上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写后面的四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

  3、通过读文,让学生喜欢童话,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文,引入新课

  1、(出示词语卡片:湍急、倾盆大雨、瞳睡、撑裂、膨胀、震惊)

  师: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初读了课文,学习了课文1——3自然段,这些词语你们还记得吗?谁来给它们打打招呼。

  2、指名学生读词语。

  3、回忆课文的起因部分。是呀!莫格喝了主人喂的掺着酵母的牛奶后,会发生什么事呢,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读读课文的4——6自然段。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4—第6自然段。边读边想:英格喝了主人喂的掺着酵母的牛奶后、会发生什么事?

  2、学生读完课文后,同座交流。

  三、感悟文本,读好课文

  1、刚才老师看到许多同学都笑了,老师想问问:你们都笑什么?

  2、指名说。

  3、原来大家都觉得莫格喝了主人喂的掺着酵母的牛奶后,所发生的事情很有趣,所以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让咱们再好好地读读课文第4、第5自然段,把这件事情中你觉得最有趣的地方划下来。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受。

  4、把自己觉得最有趣的句子读给小组的伙伴听。

  5、班级交流。

  交流中,学习句子。

  (1)当学生读到“起初,它大得像一只绵羊……它把琼斯太太厨房的墙壁绐撑裂了”时,师出示:(),它大得像一只绵羊。(),它大得像一头驴子。(),它大得像一匹拉车的马。(),它大得像一头大河马。(),它把琼斯太太厨房的墙壁给撑裂了。

  (2)请学生填空。

  (3)教师引读,男女生合作读,感悟句子表达的有序、清楚。

  交流中,读出情趣。

  (1)当学生读到“只见整座房子膨胀起来……顿时,整座房子都塌了”时,教师出示挂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当时的情景,顺势理解“膨胀”“歪七扭八”等词语的意思。

  师:孩子们,看到这情景,如果你就是那位琼斯太太,你会怎样呢?

  (2)学生想象当时琼斯太太的动作、语言、表情等。

  师:你们说得、做得这么好,相信也一定能将课文中描写琼斯太太当时的动作、语言、表情的句子读好。

  (3)学生练读、指名读、评读、再指名读、齐读。

  6、听你们这么一介绍,老师也觉得这件事很有意思。愿意和我一起将这件有趣的事读一读吗?

  7、师生齐读第4、第5自然段。

  8、琼斯太太的整座房子都塌了,当镇上的人们看到这情景后怎样了呢?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9、指名说,镇上的人为什么震惊?

  10、指导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重点指导读好“非常震惊”“没完没了地长”这两处。)

  师:镇上的人看到这情景都非常震惊,担心它会没完没下地长,谁能将刚才看到的情景读出来。

  指名读、评读、再指名读、齐读。

  四、回归全文,激趣拓展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想:如果莫格没完没了地长。还会发生什么事情,

  2、班级交流。

  3、师总结:可怜的莫格被赶出城门后,还在没完没了地长吗,它生活得怎样呢?回家后自己读读《面包房里的猫》的第二部分,相信你们会找到答案。

  五、自主记、写生字,教师相机指导

  请学生自己描红,一边描一边仔细观察每个字的关键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学生独立书写生字,教师巡视,相机进行个体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教学历久弥新,个性化朗读更是个性化阅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它是以不同形式地朗读,不同理解的朗读,融入自己的体验,通过对文本的再创造,从而更好的把握和感悟文章含义。

  《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位。”现在语文教学中流行一个字眼叫“语文味”,是指朗读是语文细酌如“味”之佳法。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个性化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促进主体发挥,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下面让我们抱着欣赏的态度步入个性化朗读教学的殿堂吧!在教学中,笔者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应重视个体差异,尊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发展学生语言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要重视朗读过程中的感知与感悟。因为学生的表达能力与语言领悟具有个性差异性,他们的理解能力、朗读水平、感悟能力、感悟角度等也各不相同。而这种差异性就决定了表现某一语言材料的神韵与情味并非只有一种读法、一种朗读表现模式。

  如以上片段二中我就充分尊重了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朗读方式,结果真是异彩分呈。

  2、体现朗读训练的层次性。

  个性化朗读和所有朗读一样,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老师来说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由浅入深,避免高屋建瓴、急于求成,使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性、层次性、阶段性。本文中从词语教学开始,就为学生的朗读做好了准备,朗读时也是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从初读,了解内容;到做动作感受再读;再到看课件,产生视觉冲击,升华感受;最后再自由选择表演读。可以说是一环环紧扣,朗读达到高潮!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本课生字词语;学会抓住课文关键性语句,理清文章思路;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赏析诗歌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于未知世界无限丰富的科学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抓关键性语句整体感知课文,赏析文句,体会、理解课文所蕴涵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加强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教学方法

  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美,倡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加深理解,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如果有条件采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化石图片(鱼、始祖鸟、恐龙等),并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如果不用多媒体,可出示恐龙的图片,然后设疑:“你们现在看到的是-----”“恐龙”

  “我们在小学自然中学过恐龙在7000千万已经灭绝,那我们今天又怎么知道你看到的就是恐龙,而恐龙确实是长得这样呢?”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化石’。

  “那么什么是化石呢?”科学告诉我们: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那化石有什么用呢?”学生纷纷讨论。总结: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二、学生练习朗读课文

  我们先听读一遍课文,试着感受一下诗歌的大体内容。在听读时,请大家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从范读中汲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1、字词积累

  奇huan()guo()藏conglong()zhuoyue()

  骸()骨潜()行躯壳()档()案

  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

  2、反复朗读诗歌

  (1)各自练读。

  (2)学生在小组内朗读。

  (3)每小组找一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在朗读中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对读的出色的一定要多加表扬,给予掌声。

  (4)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学生只要敢说,就要多鼓励。让学生大胆发言。

  三、在反复朗读基础上,让学生找出理解课文思路的关键性语句,体会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1、学生分小组讨论,找关键性语句。

  2、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稍有见解要及时表扬。

  3、总结:

  “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总领下文

  前后照应: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

  4、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总一分一总”;

  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

  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并板书: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四、集体诵读1、2节诗歌

  1、诗的第一节连用了四个反问句,有什么作用?(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

  可以让学生想像四个问句是怎么引起的,可能是参观博物馆时生发的疑问。

  2、理解苏醒:化石从亿万年前的岩石中被人类发掘出来;化石打开了人类认知地球生物进化史的大门。

  ①这扇被打开的大门,向我们人类展示的是什么?

  是一个个奇幻的神话。

  ②那么它奇幻的表现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石头到底说了些什么话?下一节课我们将把谜底揭晓

  五、作业:

  阅读3―7节,通过丰富的想象把“奇幻的神话”变成自己的文字。写写苏醒的石头到底说了什么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学生齐读课文,再次理解文章的前后照应和总分总的结构以及对化石的赞美之情

  二、分享作业

  上节课作业在于训练学生的想像力,鼓励学生到讲台上朗读自己的作品。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和肯定。

  三、自主合作探究:

  1、学生分小组分别研讨3至6节,找出不理解的句子。

  对不懂的`问题全班讨论,引导学生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起来。对于问题的答案理解就行,不去细究/

  研讨要点:问题组例举: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b.“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要点:否定造物主愚昧→科学西方,上帝造人;

  东方(中国),女娲造人。

  平凡的真理:人是进化来的。类人猿→类猿人→猿人→古人→今人。

  c.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d.“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说明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这样设喻,生动形象,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e、反映生命的进发(不息)

  近年,在东北发现了一座山,山上有明显的地质分层,发掘出了不同地质时期的鸟类化石标本,反映了鸟类的进化史,吸引着全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前往采撷标本,由此可见,化石为我们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实物依据,也为我们展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2、小结:

  综合3至6节的内容可知,化石的确可以帮助我们认知逝去的世界,其实,化石还有很多的未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化石已经苏醒,化石也刚刚苏醒,这个苏醒与第2节的“苏醒”前后照应,更加突出了化石的巨大研究价值。正如第7小节所总结的:它还有很多令人神往、惊讶的故事等着我们去领略。

  四、情感体悟:

  诗歌是要表达感情的,诗歌当中哪些词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呢?

  《化石吟》让我们认识到化石是人类很好的老师,是一部极妙的教科书,是一本活生生的地球生物进化史和地球变迁史。

  我们不仅要尊重、珍惜化石这样的自然文化遗产,我们也应该同样尊重、珍惜我们人类创造的人文遗产,比如:敦煌莫高窟。

  五、布置作业

  学生四人小组,搜集古生物图片或文字资料,根据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写一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文章,字数要求在600字以上

  六、板书

  (1-2)发问引发联想总

  化石吟(3-6)具体抒写化石讲述的内容分

  (7)回应发问,照应开头总

  神奇景色----人类的伟大----赞美科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完成练习,巩固所学,提升能力。

  教学内容:《练习册》、《全效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

  1、 基础知识与能力训练,要注意中考演练题型。

  2、 课内阅读注意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

  3、 课外阅读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依据】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闪烁着人生智慧的警句,不知点燃过多少孜孜不倦的求索者思想的火花,它让人懂得维护安宁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它促人明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治国理想;它让人彻悟“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真谛。这些千古绝论,就出自于春秋战国时孟子的《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皆为说理散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说明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是施行“仁政”与否。从而说明“人和”对战胜的决定作用,由此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说明施行“仁政”的必要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述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人只有通过艰苦磨炼,才干有所作为。进而由个人谈到治国,由此自然导入文章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篇文章,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分,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善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读后发人深思,颇受启迪。

  教学这两篇短文,切忌把它上成纯文言知识传授的机械枯燥的工具课,而应遵循《语文课程规范》中提出的新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与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与见解,真正还学生以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发明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科学释疑的能力,提倡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从而“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发明性阅读的能力”。两篇短文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所以在教学中要始终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让学生在获得知识能力的同时,还受到深刻的德育美育的熏陶。

  【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读准字音,划准节奏,初步揣测文言文诵读技巧。

  ⑵ 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如一词多义,虚词的作用和通假字现象。

  ⑶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⑷ 品读关键词句,深层挖掘作品内蕴。

  ⑸ 动情背诵课文,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⑹ 多角度赏读课文,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和生动、形象、精辟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⑴ 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在读中走近孟子。

  ⑵ 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身的心得,能提出自身的看法和疑问,并通过合作交流,一起研讨,解决疑难。

  ⑶ 强调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创设互动互学的教学情景。

  ⑷ 引导学生链接生活,拓展思维,从纵深角度扩展学生阅读空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激发学生对人生的考虑,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启迪学生明了“人才是在艰难的环境中磨炼出来的”道理。让学生认识我国古代哲人的非凡才智和他们对我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学生对作品的倾心解读,实际上也就是情感培养的过程,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式】

  1、本文采取“文言美文六步诵读法”来教学,六步为:初读课文,疏通句意;吟读课文,引情入境;研读课文,理解文意;赏读课文,玩味精粹;展读课文,飞扬神思;背读课文,积累语言。其核心就是强调“以读为本”。

  2、倡议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与考虑,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3、创设“质疑──探疑──解疑”的教学情景。“学则须疑”,疑能增进兴趣,疑能获得真知,心中有疑,才会探疑,主动探疑才会科学释疑,在这个过程中,将充沛突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4、比较阅读,迁移拓展。阅读两篇短文,要在比较中弄清它们在论点、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方面有何异同。这样联系起来考虑,将会更有启发性,同时还可以由此和彼,联系生活,进行必要的迁移拓展。

  5、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和加任务,防止上成纯文言知识传授课和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构思】

  1、导语激趣,导入课题。激趣是这一环节的重点,方法多种多样,可由孟子众多的名言警句说起,可由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导入,可讲孟子的生平故事,……总之,无论用哪种方式导入,其目的都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初读课文,疏通句意。辨析疑难字词句,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互相解疑,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解决。

  3、吟读课文,引情入境。反复吟诵课文,揣测吟诵要领,体味吟读美感,从而忘我入境,让读者与作者相互心心交融。

  4、研读课文,理解文意。在研读探究过程中,始终不能离开读。速读知大意,细读明道理,在范读、齐读、对读中质疑发问,研讨解疑,挖掘课文内涵,明了作者观点,懂得作者所讲的道理。

  5、赏读课文,玩味精粹。引导学生学会在诵读中欣赏,在欣赏中诵读。一赏其严密的逻辑思路。二赏其恰当多样的论证方法。三赏其精辟生动的论证语言。四赏其独到铿锵的政治见解。

  6、背读课文,积累语言。熟读成诵,诵中有思,思中有获。此项任务可延展到课外完成。

  7、展读课文,飞扬神思。由此和彼,联系自我,链接生活,拓展阅读和考虑的空间,从语文小课堂走向生活大课堂。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读字词,并发现其特点;了解词语的含义并正确表达。

  2.能力目标:通过读、背积累知识,了解生活经验。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主动识字、词兴趣;培养学生正确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读字词,并发现其特点;了解词语的含义并正确表达。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主动识字、词兴趣;培养学生正确阅读的兴趣。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读字词,并发现其特点;了解词语的含义并正确表达。

  2.激发学生主动识字、词兴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趣味识字。

  1、学生自由读生字。(教师正音)

  2、教师范读词语。你们发现什么了?(这些词语都是生活用品)

  3、集体齐读词语。

  二、我的发现。

  1、学生读字词,教师正音。

  2、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反犬旁的字都和动物有关,鸟字旁的字和鸟类有关,虫字旁的字都和虫子有关)。

  3、学生分小组读字词。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且了解半包围结构的笔顺规则。通过读、背积累知识。

  2、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字词句运用。

  1、 学生读代表心情或情绪的词语。

  2、 学生表演不同词语。

  3、 集体读词语。

  4、 读词语,用词语说句子。(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指导)

  二、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教师简介作者唐寅。

  3、学生试说古诗含义。(教师提示、补充)

  4、集体齐读,学生背诵。

  三、布置作业。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三只白鹅》。

  四、课堂总结。

  学了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

  附《三只白鹤》教案参考 :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题目是《三只白鹤》

  板书课题;三只白鹤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2、画出本课生字新词。

  3、思考:课文讲了三只白鹤的什么事?

  (三)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新词。(出示幻灯片)

  2、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三只白鹤的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仔细读课文思考:三只白鹤为什么埋鱼?怎么找鱼的?

  2、结合图理解埋鱼的位置。

  (1)指导看图。

  注意白鹤的头朝向什么地方。

  两只抬头看,一只看太阳,一只看白云,还有一只看河边的大柳树。

  (2)指名三个同学分别读一句话,即每只白鹤以什么做标志,板书:太阳底下,白云下面,柳树旁边。

  “底下”“下面”“旁边”都是表示什么的词?(方位词。)

  再指名读课文,边听边看,书中说的“第一只,第二只,第三只”白鹤,你能从图上找出来是哪只吗?

  (3)三只白鹤,都记住了埋鱼的地方,记得方位是不是一样?(不一样。)

  哪只记忆办法最好,能够准确地找到鱼?

  3、图文结合,理解找鱼的过程。

  (l)指导看图2

  图上画了什么?它们在干什么?

  它们怎么找的?

  第一、二只白鹤的翅膀和脚正在展翅飞向太阳、白云。

  第三只白鹤的翅膀收拢,脚也缩起来,落下来了,落在河边柳树旁。

  (2)读第三段。

  三只白鹤怎样找鱼的?

  第一只为什么朝太阳飞去?(记住大鱼埋在太阳底下。)

  第二只为什么朝白云飞去?(记住大鱼埋在白云下面。)

  第三只为什么飞到河边柳树下?(记住大鱼埋在柳树旁。)

  三只白鹤都是按照自己所记住的标志去找的.,标志不同,找的方位也不同,结果如何呢?

  (3)读第四段。

  哪只白鹤能找到理在地里的大鱼呢?(第三只。)

  另外两只呢?(找不到。)为什么找不到呢?(因为地球围着太阳转,所以太阳的位置是在不停移动的,从东方升,在西边落。第一只白鹤记得是太阳底下,这不是一个确定的位置,所以找不到鱼。

  第二只白鹤向白云飞去找得到吗?为什么?

  (因为白云不停地飘动,位置在移动,所以找不到鱼。)

  小结:因为太阳、白云的位置在不停地移动,所以用太阳和白云做标志是找不到鱼的。

  第三只白鹤为什么能找到鱼?

  (“河边柳树”这个位置是不动的,所以按这个标志能找到鱼。)

  4、深化总结。

  (l)三只白鹤谁最聪明,为什么?

  (2)学习了本课,你懂了什么道理?

  (做事要动脑筋,才能把事情做好。)

  (3)说说你知道的寓言故事。

  (五)朗读全文。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2、掌握诗文的含义。

  3、了解木兰形象。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解题。

  简介这首诗产生的年代和木兰其人。

  ①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②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③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

  二、正音、解词。

  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讨论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步骤是:(1)教师范读后提出问题: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跟前一个单元里的文人诗歌有什么不同?

  (2)学生齐读一遍后答问。

  (3)根据学生答问情况再提问,再齐读全诗,进一步认识民歌的叙事手法。

  ①诗中大部分都是口头语,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如阿爷无大儿两句、可汗问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两句,跟平时说话并无二致,可见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也有个别书面语句如万里赴戎机四句,这是诗在流传过程中经文人修改、润色的结果。

  ②民歌叙事常抓住重点加以铺排,铺排的办法很多:

  排比:如爷娘闻女来六句、东市买骏马四句。

  复沓:如:问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辞八句(复沓跟叠句的区别是:叠句不换字,而复沓可以更换个别词语。)

  顶真(又称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③民歌的基本形式是四句一节,偶尔也有六句一节的。本诗共14节(可让学生自行划分,除第8、11、12三节各6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

  ④民歌中有三种基本手法:叙述,称赋;比喻,称比;由一事物(往往有具体的形象)引出本题,称兴。(可让学生先分析开头两句和结尾四句,提出兴和比;再说中间这就是赋。)

  四、诵读练习。

  步骤是:(1)归纳各段大意,再合并为四大段,分段进行背诵练习;(2)每段先齐读,再以点拨方式作诵读指导,然后自由练习背诵;(3)检查背诵。下面只写出诵读指导的要点。

  第一段(第1至4节):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要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

  ①前两句写木兰平日在家劳动的情形,应读得缓慢些,读后作稍长停顿。为什么?(要让读者想象她不仅勤劳,而且技巧娴熟。)

  ②不闻谁不闻呢?(父亲)这是木兰见到军帖之后,出现了不寻常的情况:停机而叹。父亲感到奇怪这正是情节的开端,当轻声徐徐而读。读完,径直接读问女二句。

  ③木兰答父问的基调是深沉的,但其间又有变化。木兰本有所思,为什么偏要说无所思、无所忆?(宽慰老父)昨夜一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家)如此低沉的诗句该怎么读呢?(低而缓)到段末,感情有变化吗?(转为坚定)愿为两句应当读得恳切些。

  至此,木兰已说出自己的打算,可是父亲(还有母亲、阿姊)同意吗?(同意)但诗中不提,这是一次跳跃。为制造悬念,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第二段(第5至7节):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

  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图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

  ①东市一句是承上文市鞍马而来,但中间又有跳跃,该怎么读呢?(要突然振起)下面三句呢?(要加快节奏)为什么?(军情紧急,刻不容缓。)

  ②第6、7两节既有叙事,又有抒情,诗中是怎样叙述万里征途的?(辞爷一宿黄河;辞黄河一宿黑山,两天就走完了,概括得多好。)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思亲;向往战斗)黄河流水鸣溅溅给人怎样的感受?(悲壮)胡骑鸣啾啾呢?(战斗的激情。)

  叙述和抒情二者哪一件为主?(抒情)思亲和向往战斗二者哪一种为主?(向往战斗)可见,这段当用抒情的调来读,既刚强又柔婉。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熟练地掌握诗文的意思。

  第二教时

  一、继续分析诗文。

  1、第三段(第8至10节):十年战斗生活,入朝受贺,辞宫不就。

  这三节课本原作两段,有两个场面。读第8节,要设想出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杜甫《后出塞·其二》)的图景;读第9、10节,要设想出朝廷庆功盛典的情况。(李白诗句隐隐五风楼,峨峨横三川。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可资参考。)

  朗读前还要解决一个问题:诗中写十年战斗生活,为什么只写战场夜景而不写木兰作战中的表现?目的是通过两处侧面描写(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可以看出,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普通战士,都把木兰视为出类拔萃的战斗英雄。这样,木兰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变得更加鲜明了。

  ①万里两句写木兰到战场后回忆此番行军历程(上文闻燕山胡骑鸣表明已到战场),读时须有苍凉慷慨之感,中速。

  ②朔气两句概括了木兰十年战斗生涯,宜用悲壮声调读,引发听者的想象,用慢速;然后急转直下,读将军两句,可加快速度。

  ③归来四句,由庄严转为热烈。

  ④可汗之问要读得亲切,木兰答语要读得朴实无华、自然平易,才能再现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为国效力,毫无居功之心。

  2、第四段(第11至13节):家人亲切欢迎,木兰恢复女儿妆。

  要设想出家人迎接的具体图景:理红妆、杀猪宰羊,当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岂止爷娘?姊、弟、乡邻必当一同前往。还要设想木兰家中居室的分布状况。诵读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其间亦略有变化。

  ①家人欢迎一节要有喜庆的气氛,节奏最快。

  ②木兰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儿情态,节奏稍稍放慢,宜轻声读,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读到贴花黄,应作一顿,为高潮蓄势。

  ③见伙伴一节是全诗高潮,首句说木兰,宜读得平缓,至惊忙要突然振起;伙伴语的重音在十二年不知上,十二年后应作一顿。

  3、歌者赞辞(最后一节)

  前三句都是铺垫,最后一句才是正意所在,语调当由平缓发展高昂。安能句本可写作安能辨雄雌,但这样写语意就平淡无奇了,加上我是二字,才能表达出歌者对木兰的崇敬感情;此句当读得字字清晰,掷地有声,切莫吃掉其中任何一字。

  二、分析木兰形象。

  1.让学生想象木兰形象前后的变化。拟将课文分三个部分让学生口头描述,凡合理的想象都应加以肯定。以下要点仅供参考:

  (1)参军前的木兰(第1至4节):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少女,.平日除织布而外,也练习骑马射箭,褰裳逐马如卷蓬;她关心国家大事,体恤父母的艰难;她代父从军,是经过反复深思的。

  (2)参军后的木兰(第5至10节):木兰穿上戎装,横刀跃马,英姿飒爽,与男儿无异。在行军途中,她走马如飞,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夜晚宿营,她既思亲又渴望参加战斗,心潮澎湃如黄河流水。在战场上,她左右驰突,剑动而敌奔,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在朝廷的庆功会上,她颜色平易,毫无居功之心,深得天子喜爱,她只向天子陈述自己惟一的愿望:要回到父母身边。

  (3)到家以后的木兰(第11至13节):她生活在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庭里,她换上了女儿妆,依旧是父母膝下活泼可爱的女儿。

  2.让学生说说这首诗千余年来脍炙人口的原因。

  要点有二:①木兰是人民大众理想中的英雄,她在祖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挺身而出,替父从军,这种勇毅的精神受到世世代代人们的敬重;尤其重要的是,她勇敢作战,战功赫赫,不是为了贪图官爵,而是视为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应尽的责任,她是真正的人民英雄。②木兰又是个感情极其丰富的人,在征兵令下达后,她为父亲年老又无大儿而停机叹息;在行军途中的夜晚,她回忆起爷娘呼唤自己的亲切声音;在庆功会上;她却急于回到故乡的土地上,跟家人团聚,跟故乡人民一同过和平劳动的生活,如此美好的感情在世世代代人们的心中也能引起强烈的反响。

  三、解释诗中的互文。

  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

  四、布置作业。

  1.熟练地背诵全诗。

  2.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编一段故事,

  木兰在战场上

  木兰在回故乡的途中

  木兰到家第二天

  《观刈麦》教案

  一、背景、作者简介: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南),后迁下(今陕西渭南北),一身经历了代宗、德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七朝。曾任过周至尉、左拾遗、左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太子少傅等官。白居易前期有热情,有锐气,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后期锐气消失,棱角磨平,潜心佛事,以知足长乐,独善其身自居。白居易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他自己分之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元稹为之编辑为《白氏长庆集》。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收割。

  二、分析全诗。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妇姑:媳妇、婆婆,古时媳妇称婆婆叫姑,称公公叫舅。荷:肩挑;用篮子盛着食物,这里即指饭篮。壶浆:用壶装着水,这里即指水壶。田: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丁壮:成年的男劳力。烤。惜:珍惜.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秉:拿着。田家:这里指一个庄稼户的产业。输:交纳。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事:从事。岁晏:年底。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最后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三、布置作业。

  熟练地背诵全诗。

  《破阵子》教案

  一、朗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注意正音。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金人已占领家乡十二年。1161年,他组织两千人参加了耿京领导的农民抗金起义军。南渡后的辛弃疾进呈过《美芹十论》《九议》等恢复中原的大计,但朝廷均未予采用,只委派他一些闲散官职,最后在江西铅山抑郁而死,年六十八岁。辛弃疾发扬了苏轼的词风,后世以苏、辛并称,是文学史上杰出的豪放词人。著有(稼轩长短句)

  三、解题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给陈词甫作一首雄壮的诗歌,寄给他。陈同甫:即陈亮,同甫是他的字。陈亮也是南宋词人。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考取进土第一名,授鉴书建康府判官,未赴任而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政重事功,思想出入王霸之间,具有积极的用世精神。生平主张抗金最力;在他的作品中,,处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

  四.赏析

  辛弃疾的这首投赠之作自称壮词,全篇以壮语贯穿始终。作者根据他三十年前抗金的战斗经历和他矢志恢复中原的理想,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在词里描绘了一个幻想中雄壮兵营生活画面。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形象地显示出杀敌的壮志。梦回以后,写绵延的兵营中响起了号角声,军乐声、战旗飘扬,兵士饱餐,这一切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沙场点兵的壮盛军容。下片马作的卢飞快两句写自己希望能够驰骋沙场,冲锋陷阵。想象着实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壮志。然而现实却是可怜白发生,为壮志难酬表示极大的愤慨。前九句写得酣畅淋漓,反衬了这一句的分量,正是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有力批判。

  五、布置作业。

  熟练地背诵全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07

语文教案-《背影》的教案09-30

语文教案-《背影》教案09-30

语文教案-《荷花》 教案09-30

语文教案-《林海》教案09-30

语文教案-《边城》教案09-30

语文教案:春风教案12-09

语文教案:春教案12-09

语文教案07-21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