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教案

时间:2023-02-07 14:22:4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的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的教案

语文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句子的意思。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重点句子,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及语言的巧妙艺术。

  教学用具:

  课件出示全文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了解文言文。(5分钟)

  1、师板书课题,问: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生:姓杨人家的儿子。

  师点拨:“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师:说一说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像古代人说话一样的。

  3、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今天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感受一下古文的魅力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读准字音。师出示:惠、曰、禽、诣。

  2、请学生读上面的生字。

  3、师: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

  生:(只要讲清了大概意思就可以)

  4、师:说一说你感觉到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吗?

  生1:很难读通顺。

  生2:有些字没有见过,不好认。

  生3:句子比较短。

  三、熟读课文,理解意思。(10分钟)

  1、师:大家再读一下课文,根据注释说一下每个句子的意思。

  2、生读文后讲文章的意思,师点拨:

  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为人正直,有好的名声。

  其父:他的'父亲。

  为设果:小儿为他摆出水果。

  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

  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

  夫子家禽:您家的家禽。

  3、师小结。(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很聪明。孔君平去看望小孩子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小孩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呀。”)

  四、理解重点句子对话部分

  1、师:孔君平说了什么?小儿又是如何回答的?

  生:孔君平问:这是你家的水果吧?小儿答:我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好家的家禽呀!

  师:对的,那么谁来说一下杨氏之子这样回答好不好?为什么?

  生1:我觉得好,他很机智。

  生2:我也觉得好,他回答的很巧妙。

  2、师小结:是的,从“应声答曰”说明他反映很快,没有正面回答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水果,而是巧妙地从“夫子家”说起,意思是说既然孔雀不是你家的,杨梅当然也不是我们家的了。

  五、拓展学习,背诵课文。(5分钟)

  1、师:语言表达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你们平时见过哪些地方巧妙地运用了语言呢?

  生:比如,幽默故事,笑话,对联等等。

  2、师:大家现在了解了课文的意思,那就试试去背诵吧。

  生自由读和背。

  六、布置作业:

  继续背诵课文并默写。

语文的教案2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6个单韵母卡片。

  2.接顺序读读8个声母卡片。

  3.拼读音节:“tùnǔlèdù”

  二、学习“gkh”的音形及书写

  (一)学习声母“g”

  1.学习“g”的音

  (1)出示“g”图,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

  (2)借助鸽子的“鸽”的音学习“g”的'音,读的时候注意读得轻短些。

  (3)教师边范读边讲解发音方法:发音时,用手掌对着嘴,感觉不到气流冲出。

  (4)学生随读体会发音方法,可用手掌试一试。

  2.学习“g”的形

  (1)仔细观察图怎样记忆“g”的形?

  (2)编记忆小儿歌:9字加弯g、g、g。

  3.书写字母“g”

  (1)认识基本笔画“竖左弯”。

  (2)观察书中“g”的笔顺和占格位置,请同学说一说。

  (3)教师范写“g”:第一笔是什么?C点什么格?教师写;第二笔是什么?占什么格?教师写;注意竖左弯要在第四线上边一点写弯,一定不要挨着第四条线。

  (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纠正学生的写姿和执笔方法,对姿势合格的学生发合格小奖票。

  (二)学习声母“k”

  1.学习“k”的音:

  (1)出示“k”的图,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

  (2)这个字母怎么读?教师纠正读音;一边范写一边讲解发音方法:发音时,用手掌对着嘴,感觉有气流冲出。

  2.学习“k”的形

  (1)怎么记住“k”的形呀?

  (2)请同学试着编儿歌:蝌蚪戏水kkk。

  3.书写字母“k”

  (1)认识基本笔画:“”左斜右斜

  (2)怎样写好声母“k”呢?请大家认真观察范字及笔顺。

  (3)学生边说笔顺、占格位置教师边范写。第一笔是“丨”,第二笔写前先在中格找到中间点一个点,然后在第二条线上点一个点,再在第三条线上与上边点对齐位置点一个点,最后连接三个点,也就是左斜右斜。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5)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作业,请其他同学看看哪位同学写得好,哪笔写得不好,说一说。

  (三)学习声母“h”

  1.学习“h”的音

  (1)出示图,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

  (2)借“喝”的音学习“h”。发音时,虽然有气流冲出,但比发“k”时的气流弱。

  (3)开火车读。

  2.学习“h”的形

  (1)“h”的形像什么?

  (2)编儿歌:一把椅子hhh。

  3.书写字母“h”

  (1)学生观察笔顺及点格位置。

  (2)学生试着书写一个,与范字比较,修改。

  (3)学生评改,注意“h”与“n”的区别。

  三、复习巩固:指名读“g、k、h”三个字母。

语文的教案3

  一、教学设想

  本课预计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完成文学作品第一个层面的解读,即对文本的内容、思想情感作一整体梳理;第二课时完成文学作品第二个层面的解读,即对文本的语言、结构以及组织材料等方面的写作特色进行品味学习。

  两课时各有侧重又相互融合。前者是后者的铺垫,侧重于“文”,把握内容的同时应重视人文思想的熏陶;后者是前者的深入,侧重于“语”,品味习作特色的同时应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程度不够,第一层面的解读可考虑分为两课时进行。)

  二、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及思想情感,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体会作者的善良,引导学生以善良对待善良,关爱弱者。

  (二)教学侧重

  体会人物特点与琐碎叙事之间的相互关系。叙事表达出人物特点,叙事服务于人物特点。

  (三)课堂预设

  1、新课导入

  说说自己身边最苦的人。(职业、生活条件、身体状况)

  2、研读老王之“苦”

  (1)随机朗读(1——4)自然段;

  (2)讨论老王之“苦”:生活艰苦精神凄苦

  [设计说明]

  先结合导入讨论老王生活之“苦”:职业——蹬三轮身体——残疾生活——塌败小屋再追问老王精神之“苦”:孤独、无亲

  受恶意攻击、被人瞧不起

  3、研读老王之“善”

  (1)默读(5——22)自然段;

  (2)讨论老王的品质:善良朴实

  [设计说明]

  体现教学侧重,引导学生概括老王品质,寻找文本依据,通过对老王“送冰,送人,送香油、鸡蛋”等叙事的深入研究,理解老王的善良、朴实,应随机结合学生回答品味本文细节的传神之处。可设计感性题目如“老王所做的哪一件事最使你感动?”之类。

  4、梳理“我”一家之善,领悟文本思想感情

  (1)讨论:“我”一家的善良都表现在何处?

  (2)讨论:老王死后,作者认为自己对老王这样关爱够了没有?

  (3)结论:呼唤周围的人对苦人、弱者更多一份关爱。

  [设计说明]

  老王的善良都是通过我和老王的交往展开的,所以,在前一环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应当很快梳理出:我与老王闲聊;女儿送鱼肝油;坐车照顾老王生意;关心老王生活;不白吃老王送的东西等事例。重点应当讨论(2),从而推敲末段——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为何愧怍?),当不难得出结论,把握文本思想情感。

  5、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关爱身边的弱者、苦人: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都会有穷苦人、弱者,他们需要社会更多的同情关爱。同学们,学了本文之后,你准备怎样对待刚才(课前导入)介绍的身边的“苦人”呢?

  [设计说明]

  联系文本主题及生活实际,根据课堂时间,作适当的讨论,肯定学生的爱心。

  6、课后作业

  仔细观察身边的苦人、弱者,以最简洁又最感人的语言描写出他们的生存状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语言以及组织材料方面的特色。

  2、局部对比学生与杨绛的描述,学习体会作家精彩的写法。

  (二)教学侧重

  体会杨绛运用朴素简洁的语言以及琐碎平淡的叙事还人物以真实,并且产生震撼效果的写作技巧。

  (三)课堂预设

  1、回顾上节所学

  简述叙事内容及主题,为语言、组材特色分析作铺垫。

  2、讨论语言特点

  (1)联系课后第二题,举例说明本课语言特色;

  (2)归纳语言特点:简洁朴素

  3、讨论组材特点

  (1)举例说明叙事特点;

  (2)归纳叙事特点:琐碎平淡

  4、小结杨绛作品特点

  运用朴素简洁的语言以及琐碎平淡的叙事还人物以真实,这种看似冷漠,仿佛“他者”的叙述,却产生惊人的震撼效果。读者合上作品,才发现一种冷冷的悲凉自心底弥漫而来,感人至深却在不经意间,这是杨绛给我们带来的文学。

  5、讨论学生习作得失

  (1)典型习作(上节课后作业)投影阅读;

  (2)对比杨绛讨论得失;

  (3)修改各自上节课后作业。

  6、选择作业

  课后练习三“改写”或者“我读杨绛”选一。

  附板书:

  苦:生活艰苦精神凄苦

  1、老王——以—善—良—对—待—善—良——杨绛

  善:善良朴实

  语言简洁朴素

  2、杨绛作品————————————真实震撼

  叙事琐碎平淡

  《老王》知识点梳理

  一、作家作品。

  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长篇小说《洗澡》。

  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学者,作家,著有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

  二、文章主旨。

  1、这篇散文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又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现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给予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并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社会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不幸者。

  2、文章主要记叙了“我”与一位靠踏三轮维持生活的老王之间相处的几件小事,赞扬了像老王那样的不被人重视、生活艰难的人们的善良与真诚。他们都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表达了“我”对老王深深的怀念和无尽的愧疚之情。

  三、人物形象概括:

  1、“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孤苦伶仃、生活窘迫,凄凉艰难;

  但老实厚道,心地善良,关心人、讲感情、讲仁义,知恩图报。

  2、文中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善良、富有爱心、尊重他人、有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严于自省和解剖自己。

  四、结尾的含义。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剖析: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觉得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表现了作者严于解剖自己和对老王的无比同情与敬爱。

  五、老王的“苦”与“善”。

  1、老王的“苦”(1—4段):

  (1)生活艰苦

  ①靠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②“_”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③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④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⑤居住条价差,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2)精神凄苦

  失群落伍、单干户、老光棍、被人瞧不起,不被人重视。

  (穷苦卑微、凄凉艰难)

  2、老王的“善”:①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②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③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鸡蛋和香油上门感谢。

  (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知恩必报)

  3、本文在写老王的“苦”和“善”时,分别用了什么顺序?

  苦:逻辑顺序。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

  善: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为人善良。

  六、作者的“善”。

  ①照顾老王的生意,常坐他的车;②作者的女儿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了他大瓶鱼肝油;③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④关心老王的生活,载客三轮取缔后作者询问老王能否维持生活;⑤老王送来香油和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关心、同情、尊重老王)

  七、重点语段阅读:

  (一)阅读第1~7段,完成下列习题。

  1、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剖析:此句表现了老王的不幸遭遇。句中的两个“也许”表示猜测,表明老王的身世无人知晓,他也不被人重视。不管眼睛瞎的原因是从小营养不良,还是得了恶疾,都让人同情。“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侧面再现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忍受眼疾的折磨,直到眼睛瞎掉,这该是怎样痛苦的煎熬。

  2、“他送的冰比他的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前任”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答案:前任,是指在现在担任某职务的人之前担任这个职务的。本是干部职务的词语,这里用在送冰人身上,可说是简练,大词小用,幽默风趣。

  3、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剖析:此句通过语言表现了老王淳朴、善良、讲仁义的性格特征。“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朴实的语言再现了老王的善良,“哑着嗓子”“悄悄”“还不大放心”等词语再现了老王淳朴、憨厚的性格,读后令人感动。?

  (二)阅读8—16段,完成下列问题。

  1、概括8—16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老王在去世的前一天给“我”家送鸡蛋和香油,表现老王始终不忘他人,知恩图报的善良无私。

  2、找出文中描写老王肖像的语句,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明确:“他面如死灰……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突出了老王当时病情严重,样子怕人;也暗示出老王的不幸,关心他的太少了。

  3、选文第一句中的.“镶嵌”一词能否换成“站立”?并请说明理由。

  明确:用“镶嵌”更好些,因为“镶嵌在门框里”是一种夸张的手法,更可以强调出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读后令人如见其状。

  4、“十个还是二十个”都能点得清,为什么说“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呢?

  明确:鸡蛋的个数有限,可老王寄寓在鸡蛋里的情谊却是无限的。写出了“我”感念老王的复杂情绪,体现了老王助“我”之多的善良仁厚。

  5、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强笑”一词的好处是?

  明确:“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写出了作者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6、他只说:“我不吃。”

  明确:老王身患重病,经济条件极差,当然用得着。但他在自己病危之中仍想着患难中的邻居,表现了老王无上的善良。

  7、为什么老王病危之际,还要给作者一家送香油和鸡蛋呢?

  明确:老王一生孤苦伶仃,作者一家对老王关爱较多,所以老王知恩图报,在病危之际,亲自来谢谢好心人。(也许他已经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

  8、从上文哪里可以看出作者一家曾经给予老王帮助?

  明确:“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转身进屋”的动作,是老王比较熟悉的——进屋拿钱,所以他赶忙说:“我不要钱。”这里也暗示出,作者一家是经常资助老王的。

  9、“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中“害怕”包含什么意思?

  明确:一是被老王的可怕样子吓着了;二是对老王健康状况极为担心。

  10、“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为什么?

  明确:因为他病得皮包骨头、浑身无力,滞笨地转身,直着脚走路。我想像着他都要散架了。

  11、以善良体察善良是选文的一大特色。从选文中看,“老王”和“我”的善良各表现在哪里?

  明确:“老王”的善良表现在他平时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我”的善良表现在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而给了钱,担心他摔倒,老王走后,为没能想到请他喝口茶而自责,心上不安。

  12、为什么想起老王就“总觉得心上不安”?

  明确:总觉得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关爱太少。

  13、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明确: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再就是人道主义精神。

  14、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像老王这样的人?

  明确:对像老王这样生活困难,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我们应当尊重他们,多给予关爱,以善良去体悟他们的善良,以关爱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在整个社会建立互助互爱、相互尊重的新型人际关系。

  要平等对待、尊重、理解、同情、关爱他们。

  10.老王

  攥zuàn:用手抓住或抓稳。

  翳yì: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惶huáng恐kǒng:惶惧,惊恐。

  荒huāng僻pì:人迹罕至且偏远。

  塌tā败:塌陷破败。

  骷kū髅lóu:干枯无肉的死人头骨或全副骨骼。

  取缔dì:明令取消或禁止。

  镶xiāng嵌qiàn: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愧kuì怍zuò:惭愧。

  滞zhì笨:呆滞笨拙。

  伛yǔ:弯(腰)曲(背)。

  肿zhǒng胀zhàng:肌肉、皮肤或黏膜等组织由于发炎、淤血或充血而体积增大

  《老王》教学反思

  伴随着一步步走进新课程,我不由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那些个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甚至被津津乐道为“改革”的种种说法和做法,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我如坐针毡、恍然而有所悟。反思使我“与时俱进”,在深层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转变;反思使我对新课程更充满感情、充满信任,抱有极大的希望。

  在过去讲《老王》这类文章,教师在台上不停地讲抓住人物特征,典型事例、生活片段进行叙述,学生则一味到听,整个课堂如一潭死水。我通过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讨论结果:老王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很苦,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但他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借此机会教师拓展迁移“你周围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样对待的?”、“在当今的商品大潮中,人与人之间还需要真诚与友善吗?”,以此来唤醒学生们对不幸者要怀有一颗爱心,学会关心人、爱护人,感受美好善良情素,让世界充满爱的阳光,感受生活中的那份厚重。学生们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早已见惯不怪了,可是通过曹老师生动、幽默的语言把同学们重新带进写作的天地,学习了把琐碎组成一个整体的写法,产生了写作的欲望,抓住这个契机布置仿照《老王》写写我《老曹》,顺水推舟收到良好的效果。

  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诲无涯,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找不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作为教师的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来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必须保证适应每位学生的学习方案才行,这样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认可。

  因此,我认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语文的教案4

  【教材简析】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采用了单元主题的编排方式。《识字1》是以“多彩的春天”为主题的第一组教材中的第一篇“看图学词识字”。8个四字词语,写的都是春天的典型事物和景象:“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总写春天给人的感受,“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丁冬”、“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则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具体描绘出春天的美丽。8个词语排列整齐,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教学目标】

  1.认识“万、复”等13个生字,会写“万、丁”等5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春天的美,能主动积累有关春天的词语。激发留心观察周围变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积累词语。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词卡。

  【教学过程】

  一、音乐激趣,进入春天

  1.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猜猜,这是什么歌曲?

  2.对!“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多彩的春天,开始学习《识字1》。教师板书课题。

  二、看图学词,感知春天

  1.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

  2.你能用完整的句子把你看到的告诉大家吗?

  3.我们先来看看图中有什么鸟?它们各自在做什么?

  黄莺在唱歌,我们可以用“莺歌”来表示;燕子在跳舞,我们可以用“燕舞”来表示。教师相机出示词卡──莺歌燕舞。(指名学生朗读,小组赛读,齐读)

  图中的黄莺和燕子表情怎样啊?你们能读出它们的快乐吗?(指名读,齐读)

  4.细心的你还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教学“柳绿花红”、“冰雪融化”、“百花齐放”。三个成词语的教学均按看图回答──出示词卡──以点到面地读──再看图──一有感情地朗读的程序进行。在“再看图”和“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环节,对于“柳绿花红”这个成语要引导学生观察红绿相映的色彩,体会色彩之美,读时注意引导学生将“绿、红”读为重音;“冰雪融化”要让学生明白融化是因为气温升高的原因,所以语速稍快,读出温暖之感;“百花齐放”要让学生通过看图了解春天许多花儿都会开放,要读出花儿种类多,“百”字应为重音。

  5.聪明的你能从无声的图中听到些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泉水丁冬”、“百鸟争鸣”。学生朗读。(如果学生说听到“莺歌”要肯定学生)

  你认为这两个词该怎样读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提示“泉水丁冬”要读出流水声的清脆;“百鸟争鸣”要读出许多鸟儿都在啼叫,“百”是重音)

  6.齐读上述六个词语:“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丁冬”、“百花齐放”、“百鸟争鸣”。

  7.这些我们看到的、听到的, 春天到了,动物们、植物们都醒了,这便是──(教师出示词卡“万物复苏”,学生读:万物复苏),这让我们感到──(教师出示词卡“春回大地”,学生接读:春回大地)

  三、朗读词语,抒发情感

  1.多媒体分别出示文中词语描绘的图画,学生以四字词语抢答。

  2.与喜欢的小伙伴合作朗读。

  3. 春天的图画五彩缤纷,春天的声音变幻无穷,让我们一起用优美的词语来赞美多彩的春天吧!师生齐读8个词语。

  4.比一比,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把8个词语背下来。(自有记诵,师生合作,指名试背)

  四、识字交流。

  1.课件呈现8个词语,让学生找出1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学生尝试自主认读。

  2.同桌互读,交流认字方法;互考,互相辨音,看谁读得准。注意“苏”是平舌音,“柳”是边音,“冰、丁、争、鸣”是后鼻韵。

  3.游戏:燕子报春。让学生当“燕子”,课件随机出现生字(生字放进以“春”字为背景的各式漂亮的窗花图上),要学生随口正确读出生字。

  五、写字指导。

  1.出示要求写的字,认读,口头组词。

  2.谁会写这些生字?指名书空,发现共同点:从上到下;哪些字跟我们写过的字相像?(方、文、白)小结:看来,按照笔顺规则、利用学过的字可以帮助我买写字哦!

  3.接下来,我们仍然按照“一看、二描、三写、四对比”的方法来练习写字。我们先来看看,有三个字的第一笔就是“一”,请你们仔细看看,找到压线笔,再描一描,写一写。

  4.师范写“冬”和“齐”,找出相同点,书空,写字,展示评议。

  六、实践活动:找春天

  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里找春天。说说自己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是什么样的色彩。在找春天的过程中听到哪些声音,用上一些词语,完整地说给大家听,也可以把找到的春天画下来。

  【资料袋】

  春光明媚 春暖花开 春光灿烂 春色满园 春意盎然 鸟语花香 雨后春笋

  春深似海 繁花似锦 欣欣向荣 万木争春 万象更新 万紫千红 风和日丽

  和风细雨 春风拂面 阳春三月 早春二月 (孟春 仲春 季春)

  【课后反思】

语文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或相互合作,掌握字词。

  2.梳理故事情节,分析贾里形象。

  3.感悟平凡和伟大的关系。

  教学重点:

  梳理故事情节,分析贾里形象。

  教学难点:

  感悟平凡和伟大的关系。

  教学过程:

  初备统复备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名人,成为伟人。同学们有没有这个愿望?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伟人呢?可能每个人的观点不一样。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伟人细胞》,看看文中是怎样说的。(板书:伟人细胞)

  理解“细胞”一词的意思。

  二、信息反馈:

  1.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可以用“成语积累小擂台”等形式来组织

  2.交流梳理的情节结构,并组织评价。

  三、分段复述课文。

  1.结合前一环节理清复述思路。

  化敌为友

  矮个风度

  打工风波

  领破书成名

  2.分组复述后指名复述故事,再组织评价

  四、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故事中蕴涵的道理。

  1.出示讨论话题,组织交流:

  (1)你觉得贾里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觉得他身上有没有“伟人细胞”?

  (2)贾里的伟人计划成功了吗?

  (3)文中能起画龙点睛的是哪句话?如果你是贾里的父亲,你会对他说什么?

  2.引导学生质疑:

  【备】

  (1)我提的问题是:看来,我是个普通人,只配做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你认为贾里说的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2)正文之前引用了一段贾里日记,有什么作用?

  (3)本文语言有什么特色?这样的语言风格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3.课堂活动:

  我们同学来当一回小教师。每个同学围绕这篇课文出一道练习题考考别的同学,题目的'内容形式不限,但自己心中要有答案。大家思考一下,我把纸片发下去。同学们把题目写在纸片上,并写上自己的学号,然后把纸片折叠起来。

  (收好纸条后,走到学生中间,让学生抽签答题,由出题人判断正误)

  五、拓展深化

  1.交流或推荐一些论述“平凡”与“伟大”的关系的格言警句。

  2.布置辩论题目:

  雷锋和毛泽东,谁更伟大?

  六、课堂练习

  教学后记

语文的教案6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积累本课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体会船长在危急之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3、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品读,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沉着果断处理问题的人格魅力及对孩子深切的爱,明白遇事应先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体会船长在危急之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质疑导入

  1、(师板书课题——跳水)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谁跳水?为什么跳?谁让他跳?结果怎样?)

  2、简介作者——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要求:

  (1)画出本课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

  (2)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标上自然段序号。

  2、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认读下列词语。(课件出示词语)

  3、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读后师生评议。

  4、这篇课文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教师相机板书)

  三、品读第1—4自然段,体会猴子的放肆,孩子的生气。

  1、教师指着板书,问:孩子为什么要追猴子?就为了那顶帽子?那顶帽子就那么值钱吗?请默读课文1—4自然段,用“”画出相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要求:

  (1)学生边读书边做批注。(2)四人小组互相交流个人收获。

  (3)班级汇报。

  2、重点品读以下句子。(课件出示)

  (1)“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

  (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很尴尬。)

  (2)“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3)“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猴子放肆到了极点,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离桅杆一米多的地方,还做着怪样逗孩子。此时孩子被惹怒了,气急了。)

  3、“孩子气急了”为了取回帽子,“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结果会怎样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布置作业。

  1、写生字。

  2、收集有关形容情况紧急和情况危险的成语。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直奔主题

  同学们,当你们有危险的时候,你的爸爸妈妈会怎样做?(想办法救人)对呀,做父母的的都很爱自己的孩子。那你们见过这样一位父亲吗?(课件播放父亲用枪瞄准孩子的那一幕)居然用枪来瞄准自己的儿子,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二、以读促思,体会孩子的危险

  1、你是从哪里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请学生读,要求读出“危险”的感觉)

  (1)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从文字上体会):

  ①从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②从“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摇摇晃晃”“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也难以回转身来。”“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2)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从图片上体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中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处境——难以回转身,直观感受紧张氛围。

  (3)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孩子现在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千钧一发……)

  齐读,再次感受孩子处境的危险。

  2、齐动脑,想办法。

  (1)怎么办?孩子的两条腿在发抖,我们得想办法救他才行。(学生各抒自见)

  (2)讨论,分析学生提出的办法,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

  3、过渡: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孩子的父亲是怎么做的呢?

  8、作者为什么要详写孩子面临的危急情况?

  三、读中悟,体会船长的机智、冷静

  1、指名读第5自然段。说说船长是怎么样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2、引导读,感受船长的机智、冷静、果断。

  3、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水手们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水手与船长对比)

  4、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从哪里体会到的?(立刻)

  四、体会船长对儿子深深的爱

  1、在船长刚喊出“三”孩子往下纵身一跳。孩子得救了吗?齐读第6自然段。

  2、质疑:“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四十秒钟”你觉得长吗?这里说“时间太长了”是不是矛盾呢?为什么?(每一秒都决定了孩子的安危)

  3、展开讨论:如果当时不跳水,作为父亲的船长会不会真的开枪呢?船长用枪逼自己的孩子跳水,他是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了?

  五、总结升华,回归文本

  1、学习课文后,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

  2、齐读第5自然段,再一次感受船长的沉着、果断、机智的人格魅力。

  [教学反思]

  怎样做到不动声色地把学生带进故事当中呢?讲到那里,我播放了“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的那一幕的视频短片,视频中生动形象的画面与人物的对话配合得淋漓尽致,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把学生带到故事发生的现场——船上,感受那种紧张的气氛,学生学得很投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由此可见多媒体的运用不一定多就是好,一定要用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这才能对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才能令文章增添不少色彩。如果单单靠文字的描述,少了这段动画片的帮助,我想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除此,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思。对于孩子处于危险那部分,引导学生专心地、投入感情地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体会孩子的处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课上我还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进一步体会,从而使学生更加入情入境。在讨论想办法使孩子脱险这一部分时,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真正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明白在当时只有这个办法是最好的。从而感受船长表现出的沉着、果断、机智,这都是源自于船长丰富的经验、超人的智慧,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这是极大的人格魅力的进一步的展现。

语文的教案7

  1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大意。

  2、品读课文中如:“本”、“熬”、“背”“世界”等含义丰富的语句。

  3、体会感受,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2学情分析

  所授班级为初一学生,也由于是少数民族地区中的农牧民地区,学生汉语水平接受能力有限,所以对本文的讲授必须由浅入深,有效引导,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表层内容的同时,能够更好的体会到更深一层的情感。我所授的班级学生特点是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是往往存在思维不够深入的问题,在这堂课的授课过程中,此项引导很关键。同时,我班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很高,在平常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后能很快作出有效的反应,这也是我在本科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本单元中,我们已经学过一篇课文《金黄的大斗笠》,从中已经感受过姐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我想,对本课文的学习会有很好的帮助。

  3重点难点

  1.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2..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大意。

  2.涵咏体味,品读课文中如:“本”、“熬”、“背”“世界”、“太迟、太迟了”、“挺不住”、“总算”、等含义丰富的语句。

  学时重点

  1、品读课文中如:“本”、“熬”、“背”“世界”“太迟、太迟了”、“挺不住”、“总算”、等含义丰富的语句。

  2、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大意。

  学时难点

  感知课文,体会“太迟、太迟了”、“挺不住”、“总算”、“熬”……等关键词语的理解。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散步》初感受

  一、创设情境、深情导入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而和亲人一起散步,更是一个幸福的时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莫怀戚一家一起散步,去感受家庭里浓浓的亲情。(导入)

  (一)作者与创作背景。

  莫怀威:笔名周平安、章大明。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散步》和《家园落日》等。本文创作于1985年,创作的契机在于作者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乎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而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在追求对外开放、大力提高经济水平时代所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作者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作者想通过此文呼吁人们捡回失落的亲情,多关心自己的亲人。那么下面让我们细读文章,体味文章的亲情。

  (二)字、词、意的理解。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通过听示范朗读,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朗读指导:感受“太迟、太迟了”、“挺不住”、“总算”、“熬”关键字词的作用。)

  第一、散步的时间?——初春

  第二、散步的地点?——田野

  第三、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

  第四、散步中发生了什么?(课文中)——分歧

  第五、什么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第六、谁来解决分歧?——我

  第七、为什么我来解决?——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第八、我要如何解决呢?——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以短。我说:“走大路。”

  第九、最后是如何选择的呢?——最后,我们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稳稳地走了过去。

  第十、为什么选择了小路?——母亲改变了主意。

  (老师概括:时间是初春,地点是田野上,人物有我、妻子、儿子和母亲,我们一起散步。所以可以概括为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二)课文的题目是《散步》,他们为什么去散步呢?

  (老师引导:文中说,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可是,既然母亲走路会很累,可是为什么还要去散步呢?)

  学生回答:老人需要关爱,如果把母亲一个人留在家里,母亲会觉得很孤单。一家人一起散步,会让母亲感受到家的温暖。文中说,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说明母亲的心里是期盼春天的到来,希望出去走走……

  (回答可以是多样的,只要能回答出类似的都可以算正确。)

  (老师引导:春天总算来了,“总算”说明了什么。母亲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反映了什么?)

  师明确:初春的景色很美,而且母亲也熬过了一个严冬,也说明母亲身体不好,出去走走还可以唤醒母亲心中的活力,所以一家四口一起出去散步。

  那作者为什么要写散步这件这么简单的事呢,它究竟表达了人间的什么情感?下节课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

  4.2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体会感受,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学时重点

  体会感受,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文章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教会学生试着通过一件小事来反映一种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

  学时难点

  体会感受,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教会学生尝试通过一件小事来反映一种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深入感知《散步》

  一、回顾课文(本节课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完成。)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中有几个人?

  二、品读课文、分析人物、体味亲情。

  教师引导:刚才大家说到文中有四个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样呢?首先,看看“我”,同学们说说文中的“我”这个人怎么样?(小组自由发言,派代表发言,教师引导。)

  关于“我”:你们认为“我”是怎样一个人?(孝顺,善良的人)

  教师引导: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关于我的母亲:文中的奶奶又是怎样一个人呢?(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教师引导: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奶奶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

  关于儿子和妻子:文中对妻子、儿子着墨不多,但他们也在尽自己所能维护着家的温馨和谐。那,请同学来说一说你对妻子、儿子的印象又如何呢?(聪明、乖巧;温柔、贤惠。)

  教师引导:教师:我们再进一步思索,从儿子身上有没有折射出家庭教育因素呢?

  这家人有良好的家风,对孩子疼爱但不溺爱。我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亲就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儿子看到爸爸孝敬奶奶,长大后他也一定会像爸爸一样孝敬自己的父母,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教不如身教”,从小到大孩子就是在这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教师总结:本文无论写谁,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一种永恒的情感:亲情。

  教师:通过对四个人物的描写,这个“亲情”又渗透了哪些情感?

  “我”和母亲之间、妻子和儿子之间——母子情

  “我”和妻子之间——夫妻情

  母亲和儿子之间——祖孙情

  教师引导:本文就围绕着这三种亲情表达了一个重大主题——

  (学生回答)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

  三、研读赏析、深入理解课文。

  下面同学再读一遍课文,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并谈一谈为什么会为此打动。(1、2、3谈亲情。4、5谈责任)

  1、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教师引导:摸摸,让我感受到奶奶对孙儿的那种爱抚和疼爱;还有她遵从了孙儿的想法,因为她不想让孙儿委屈。这里能体会到浓浓的亲情。

  2、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是体现亲情之美的句子呢?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教师引导:在尊老和爱幼之间,我做出的选择是首先服从尊老,为什么呢?因为爱幼,我的机会多得是,而孝顺父母能等吗?不能,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孝顺父母要及时啊!

  3、齐读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含义。

  “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教师引导: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的很仔细。一个家庭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作者的意思是已经超出了事情本身,实际上就是对老人的尊敬,对孩子的爱护。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爱。

  4、从这一家的散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人间真情?

  教师引导: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中年人的责任感;尊老爱幼;一家人的幸福和谐。

  5、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文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让这个种美德在自己的身上绽放光彩。)

  四、教师总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章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所以同学们对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其实,在我们经过的平写出凡日子里,都蕴涵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就像文中提到的那转瞬即逝一幕幕将永远留在我们心底久久回味,从而使我们更爱自己的家人,更珍惜亲情,珍爱生命。

语文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古典名著《西游记》,体会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

  一、走近名著

  中国文学的历史河流中,不仅有唐诗、宋词、元曲,还有明清小说,你知道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吗?(连线)

  《红楼梦》罗贯中,宋江,三打白骨精

  《三国演义》吴承恩,刘姥姥,三打祝家庄

  《水浒传》曹雪芹,诸葛亮,三进大观园

  《西游记》施耐庵,孙悟空,三气周瑜。

  《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人们称为“四大名著”。其中《西游记》是中国明代长篇神话小说。全书100回。今天我们所学的《三打白骨精》选自《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在赏读故事的同时,我们要走近作者,感受作者笔下的个性鲜明的人物,感受作者精妙准确的语言。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说说故事六要素。

  《三打白骨精》一文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去西天取经路上的一天,地点一座高山中,人物唐僧师徒四人及白骨精,起因白骨精要吃唐僧肉,经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结果白骨精被打死。

  2、填空

  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变成(),又变成(),最后变成(),都被孙悟空识破,孙悟空()次怒打白骨精,前()次都被白骨精逃脱,第()次终于被孙悟空一棒打死。

  3、我们中国人很喜欢用三这个数字,事不过三、三顾茅庐……快到课文中找找,有没有和三有关的内容。

  [师板书:白骨精三变孙悟空三打]

  4、小结:这是文学上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法。这样叙述,使故事情

  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三、精读课文

  (一)追溯“三变”,感受白骨精的性格

  1、到课文中找找,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用了哪些计?(美人计),(苦肉计)、(连环计)。

  2、找出白骨精三次变化的句子读一读,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交流出示句子

  “白骨精不胜(非常)欢喜,自言自语道:‘造化……说是特地来请他们用斋的”真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原来美貌的外表下藏着不可告人的,不可言说的丑恶的内心。真是居心险恶啊。这分明是美人计。

  “山坡上闪出一个……哭着走来”“闪”代表了一个敏捷、很突然的动作的,一个年满八旬且拄着拐杖的老妇人能做出这样的动作,分明就是妖精变的!她的行为与常人不同。变成这副模样用的是“苦肉计”也想让唐僧哭,可怜呢。

  “白骨精不甘心就这样让唐僧……”

  妖精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不甘心就这样让唐僧走了,又变成一个白发老公公,假装来找他的妻子和女儿。这确实是连环计。

  后人也发现了妖精无心向善的地方,用歇后语的形式,把这妖精的不可言说出来了(课件显示歇后语的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

  生:白骨精开口——不讲人话。师:张嘴闭嘴都想吃唐僧肉,这哪叫人话呀?白骨精送饭——虚情假意。白骨精的饭食——碰都不要碰。白骨精骗唐僧——没安好心。白骨精骗唐僧——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白骨精三变——诡计多端。

  我们不仅看出妖精每一次变化的精明,也看出几次的先后顺序的精心策划。我看,这哪是变,分明是骗!所以,三变就是三骗!所以不是白骨妖,而是白骨精,这家伙的的确确成“精”了(点题)。你说,这样“无心向善”的妖精该不该打?生:该打,狠狠地打!

  4、说说白骨精的人物性格特点。(贪婪、狡猾、诡计多端)

  其实,不仅从三次描写白骨精变化的句子中感受到白骨精的狡猾,其实文中还有两处比较明显的地方也能看出来。

  出示句子:“白骨精扔下……”

  “白骨精见棍棒落下,又用法术脱了身,丢了……”

  着重体会“扔、丢”两词,体会白骨精逃跑的非常快,还故意留下假象,欺骗唐僧,体现它的狡猾。

  白骨精,它用了那么多的诡计,你觉得这对研究孙悟空有什么好处呢?(从白骨精的特征可以衬托孙悟空的特征。现在我们来正面接触孙悟空。)

  师过渡:下面我们就走近孙悟空,感受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动人场景。

  (二)追溯“三打”,感受孙悟空的性格

  1、请你找出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句子,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出示相关句子

  “正在这时,悟空从南山摘桃回来,睁开火眼金睛一看,认出村姑是个妖精,举起金箍棒当头就打。悟空说:‘它是个妖精,是来骗你的`。’说着,就朝妖精劈脸一棒。”(一打)

  “悟空见又是那妖精变的,也不说话,当头就是一棒。”(二打)

  “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边,走上前迎着妖精,笑道:‘你瞒得了别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这个妖精。’悟空抽出金箍棒,怕师傅念咒语,没有立刻动手,暗中叫来众神,吩咐道:‘这妖精三番两次来蒙骗我师傅,这一次定要打死它。你们在半空中作证。’悟空抡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三打)

  师:下面,我们再提炼打的三个动作。(劈脸一棒;当头一棒;抡起一棒。)第一次妖精是迎面走来,没想那么多,所以就劈脸一棒。第二次老妇人矮,所以就当头一棒第三次要置妖精于死地,所以抡起一棒。孙悟空在这三打的态度上你发现什么变化没有?(一打急打、二打怒打、三打智打)

  3、细细得再读读这几个句子,你感受到孙悟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机智、勇敢、坚定、本领高强)

  小结:正因为这三变不一样,这三打不一样,人物的形象愈加丰满,作者的描写引人入胜,所以,虽然课文情节类似,但是我们却不觉得重复,反而感觉十分精彩,真是神来之笔!

  (三)追溯两次责怪,感受唐僧的性格特征

  1、过渡:孙悟空见妖精当头就打,这引起了唐僧的极大不满。请你找找描写唐僧的句子,读一读,想想唐僧又有着怎样的性格呢?

  2、交流句子,出示

  “唐僧责怪悟空无故伤人性命……这才相信那村姑是妖怪。”

  “唐僧一见,惊得从马上摔了下来,坐在地上,不由分说,一……但不可再行凶了。”

  3、交流感受

  着重交流:“责怪、这才有些、一口气、喝道、胡说、无奈”体现唐僧为人善良,也体现出他愚钝。

  (四)感受猪八戒的性格

  1、同学们,故事还向我们描述了另外一个主人公的形象,哪一句?

  2、“八戒嘴谗,夺过……”,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四、拓展延伸

  孙悟空除掉了白骨精,唐僧师徒四人又踏上了前往西天取经的

  道路。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更多的凶险,但是孙悟空有善于识别妖魔诡计的火眼金睛,有降妖伏魔的高强本领,我们相信他们一定能化险为夷、一路平安。让我们一起来大声诵读吧!(课件出示下列词语,学生齐读)

  齐天大圣,大闹天宫,不避艰险,西天取经

  腾云驾雾,来去无踪,千变万化,大显神通

  明察秋毫,火眼金睛,除恶务尽,天下太平

  五、交流《西游记》中的其他故事

  如:打闹天宫;八戒大战流沙河、三借芭蕉扇……

  六、我读书,我快乐。

  课后阅读《西游记》

语文的教案9

  一、教学目标

  ⒈知道洗衣机、电冰箱、电话机的一些特点。能根据这些特点猜出谜底。

  ⒉学会12个生字。理解“谜语、池塘、波浪、衣赏、水果、耳朵、嘴巴、鼻子、眼睛”等词语的意思。

  ⒊能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语言训练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谜语”只是课文的题裁。“谜语”教学不能只是猜出谜底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仍然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字词入手,经分析推理,抓住事物的特点,既猜出谜底,又提高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

  放大课文插图、生字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㈠教学目标

  ⒈学习第一则谜语。知道洗衣机的一些特点,能根据这些特点猜出谜底。

  ⒉学会12个生字,理解第一则谜语的词语。

  ⒊能背诵第一则谜语。

  ㈡教学过程

  ⒈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你知道哪些谜语?能说出来让大家猜猜吗?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三则谜语。出示课题。

  教学”谜”字。重点分析字形结构。指导书写笔顺。(左中右结构。笔顺:讠——米——辶)

  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要求:轻声自由读,遇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有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读读想想词义。边读边想,看看图画,猜猜谜底。

  检查自学情况。正音:池塘热爱耳衣裳眼睛叮铃铃

  分析字形。“裳、嘴、鼻”比划较多,运用部件结构分析方法记住字形。书写时重点指导各部分大小比例及间架。

  “睛”的左边是“目”(眼睛也叫目)不是“日”。“替”字课文中的意思是“代”。

  ⒊讲读第一则谜语。

  ⑴指名读第一则谜语,试猜谜底。

  ⑵说说你是怎样猜出谜底是洗衣机的?

  指导看图,讨论。(因为洗衣机的外形就像一只又长又方的箱子。不过它不是木箱。不过它不是木箱、皮箱、纸板箱,而是用铁和塑料做成的。)

  出示板书:长方一只箱

  (因为洗衣机装的圆筒就像个圆圆的池塘,里面的水是清清的。)

  出示板书:水清像池塘

  (因为洗衣机插上电源就能转动,用不着风。)

  出示板书:替人洗衣裳

  (所以我猜一定是洗衣机。)

  ⑶朗读课文。(用引读法)

  师:洗衣机就像生:又长又方一个箱,

  师:里面的水是生:水儿清清像池塘。

  师:插上电源生:没有风尔起波浪。

  师:洗衣机能生:能替人们洗衣裳。

  ⑷小结。

  猜谜语,要根据谜语说的事物的特点,想想日常生活中,哪一样东西是符合这些特点的才能猜出谜底。第一则谜语中说的正是洗衣机的特点,所以你们猜对了。

  ⑸指导背诵第一则谜语。

  (个别读、集体读、同座互读互背。)

  ⑹复习巩固生字词。

  (认读生字卡片,看拼音读词语,看田字格中的字,分析字形——说说为什么用这个偏旁?)

  如:池、波——都与水有关;塘——指泥塘,与土有关。

  ⑺猜字谜。

  ①--老常会动脑,毛巾换衣裳。(裳)

  ②--左手拍了九下球,四滴汗珠往下流。(热)

  ③--太阳出来红艳艳,上面站着两个男子汉。(替)

  ⒋课堂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本⑵第一、第二段。背颂第一则谜语。

  ⒌课外作业

  ⑴听写生字、词一遍。

  ⑵读读二、三两则谜语,猜猜谜底,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第二课时

  ㈠教学目标

  ⒈学习第二、第三则谜语。知道电冰箱、电话机的一些特点,能根据这些特色猜出谜底。

  ⒉能背诵课文。

  ㈡教学过程

  ⒈复习巩固。听写生字、词。

  (用投影核对订正。)

  背诵第一则谜语。(同座互相检查。)

  ⒉学习第二则谜语。

  ⑴指读第二则谜语,猜猜谜底,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⑵提供句式,让学生看图自由练说,指名练说,师生共同评议。

  因为:电冰箱就像……

  电冰箱里面放着……

  电冰箱能制冷……

  所以……

  ⑶理解”制冷”。——就是用电使冰箱里的温度降低,食物冷藏不会变质。齐读:外面热来里面凉。理解”水果”。你知道哪些是水果?

  ⑷朗读第二则谜语。(用引读法)

  师:电冰箱就像生:小小一座房,有门没有窗。

  师:电冰箱里面生:鱼肉水果样样都有。

  师:电冰箱能制冷生:外面热来里面凉。

  师:所以生:这是电冰箱。

  ⑸小结。

  这就是电冰箱的形状和作用。你们能抓住这些特点来猜,所以猜对了

  ⒊学习第三则谜语。

  ⑴同座互相猜,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⑵提供句式练说。

  因为:

  电话机铃响了“丁铃铃”的

  电话机一头能听一头能说

  听说的一头像耳朵

  说话的一头像嘴巴

  只能听和说不能看和闻

  有耳朵有嘴巴没鼻子没眼睛

  所以我猜是电话机。

  ⒋指导朗读和背诵二、三两则谜语。

  (自己读、背;同桌互背;指名背。)

  ⒌课堂作业。

  ⑴完成课堂作业本⑵第三、第四题。

  ⑵背诵二、三两则谜语。

  ⑶说一个谜语给同学们猜。

  ⒍课外作业。

  A组:抓住某一事物的特色,自编谜语一则给同学们猜。

  B组:收集1——3则谜语给同学们猜。

语文的教案10

  教材分析:

  《称赞》是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就应热情帮忙,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就应友好相处,团结合作。”

  喜欢鼓励性的语言,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的正常需要。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其主要资料就是在小刺猬和小獾的相互鼓励中,小獾获得了自信,小刺猬消除了一天的疲劳。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想不到的效果。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

  设计理念:

  本课我着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潜力,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在教学中我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透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等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资料的领悟代替教材的讲解分析,使学生创造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

  我的具体做法是:

  1、创设情境?D?D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在导语部分,我的随机称赞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闪光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精神集中到课堂上来,而且还自然而然的进入到本课的教学中。并且在这部分我还透过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心理渗透教育。

  2、营造课堂氛围?D?D创新课堂的“催化剂”。我带着笑容、称赞、鼓励来到课堂,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言说、其乐融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做一名大度智慧的引导者,巧妙地运用激励手段,催化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教学中,针对儿童喜欢小动物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插入小刺猬和小獾的图片,活跃了课堂气氛。透过观察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的体态特征,这样既培养了观察潜力和语言表达潜力,也为营造氛围作了铺设。

  3、挖掘空白点,激活学生想象力?D?D这是创新的“动力源”。在第二部分第6个环节“听了小刺猬的称赞,小獾高兴极了,它之后会怎样做呢?如果小刺猬不称赞他,小獾又会怎样样?”不仅仅培养了想象力和逆向思维的潜力,同时渗透创新的方法。

  4、开展实践活动,给学生一个创新的舞台。喜好活动是儿童的天性,表演活动更是他们喜欢尝试的实践活动,根据儿童这一特点,我精心设计了分主角表演这一活动,培养了表演潜力和合作潜力。

  5、课堂延伸活动,把学生创新的意识带到生活当中,使学生了解创新活动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思路:

  1、课前透过学生欣赏4幅插图,初步了解了课文故事,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

  2、在学课文前,进行反复的自由读,选取喜欢的段落读,然后在分主角朗读。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它能够唤起学生的想象,锻炼学生的思维潜力和表达情感的潜力。

  3、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简单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抓住了重点语句进行品读,让学生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

  4、创设情境,进行课文资料表演。学生透过对课文资料的理解,进行主角表演。这个过程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潜力。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二课时,本节课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初读课文。(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透过学生的阅读实践,理解课文资料,体会课文的情感。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随机表扬:

  (同学们的精神真饱满,眼睛一向在注视着老师,老师称赞你们!你们真棒!)

  出示课件:同学们都看到了这个大屏幕上也有老师平时称赞同学们的话,请你选取你喜欢的一句读一读吧。

  听了老师的称赞,你心里感觉怎样样?以后会怎样做?

  2、我明白你们都十分的聪明、能干,平时得到的称赞必须不少。你们表现得好,就就应得到称赞。我们发现别人的优点,也就应及时地去称赞他。这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齐学习一篇以“称赞”为题目的小童话故事。(板书:称赞)。

  二、学习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欣赏课文:

  下面就请同学们跟老师一块来欣赏这篇课文。想一想课文中的两只小动物都是谁?(指名回答)。你喜欢它们吗?它们都长什么样貌?老师邀请同学们一齐来看一看。

  看图片:图片上的这只小动物是谁?你能说一说它的样貌吗?(指名形容刺猬的样貌)我们对刺猬已经很熟悉了,浑身长满了刺,圆滚滚的,可爱极了!可对于獾我们并不了解,那就跟老师一齐再看看它的长相吧!(教师利用课件介绍三种獾)。谁能形容一下獾的样貌?

  2、自由朗读课文:

  师:刚才同学们跟老师一块欣赏了这篇文章,人家读得好不好?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在读的过程中完成老师提出的1个小问题好吗?(出示课件,指名读问题)

  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你们完成任务了吗?那么小刺猬和小獾是怎样互相称赞的呢?谁能读一读?(指名读)你读得可真流利。同学们想一想,你在称赞别人的时候是怀着怎样的情绪呢?(愉快、诚恳)那就带着这样的语气再来读读吧。(指名读)

  (老师注意到了,他把“真、一个比一个、香极了、从来没有见过”这些地方读得可真到位,一下子就读出了称赞别人的语气,你真棒!)(谁愿意再来试试)

  3、这样的称赞会起到怎样神奇的效果呢?请同学再仔细地读读课文,看看小獾是怎样说得。(指名读出来,学生找准确以后,教师用课件演示小獾说的话。)

  小獾拉着小刺猬的手,说:“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瞧,我已经会做椅子了。这是我的一点儿心意,收下吧。”理解“泄气”一词,并指名说说它的意思。

  自由读读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小獾很感激小刺猬,在它泄气的时候给它鼓励,让它有了自信。)。再齐读。

  4、请同学快速读读1-3小节,找找小獾在什么状况下感到泄气了?(出示课件)

  小獾已经做成了三个小板凳。板凳做得很粗糙。

  理解生字“粗糙”。然后齐读。

  5、看着这样一个个粗糙的小板凳,想想小獾当时会怎样想呢?

  师:是啊!小獾虽然做得并不怎样,但当时的他却更需要别人的称赞啊!这时,是谁发现了小獾的优点?

  (出示第3自然段小刺猬称赞的话)引读:

  6、听了小刺猬的称赞,小獾高兴极了,它之后会怎样做呢?

  师:是啊!别人做得好我们需要称赞,当别人做得并不理想,有困难时,我们就更就应称赞,因为称赞就像神奇的魔棒,使原本想要放下做板凳的小獾又重新燃起了信心,不但做成了板凳还学会做椅子了。

  如果小刺猬不去称赞小獾,而是去挖苦,讽刺它,你想想小刺猬会怎样说呢?

  7、那么,当小刺猬把苹果送给小獾,听了小獾的称赞后,他的情绪又是如何呢?出示课件,齐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决不能吝啬对别人的称赞,因为称赞有着巨大的魔力:(出示)

  因为称赞能。(学生自由发挥说)

  8、是啊!称赞多有魅力啊!综合刚才小朋友说的,我们一齐来记一记这样一句话(课件出示):称赞带给我们勇气和自信,称赞带给我们进步,称赞带给我们成功和喜悦。齐读。

  三、分主角表演读。

  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朗读比赛的小游戏,找两个同学分别给小刺猬和小獾配音,下面的同学可不是没事干啊,你们要仔细地听,给他们当评委,看看谁读得最棒。

  四、总结:

  称赞给予我们那么多神奇的力量,带给我们那么多的欢乐,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去现别人身上的优点,给予周围人更多的称赞。

  五、拓展延伸:

  1、自已选一个同学,夸夸他的优点。

  2、回家选取适宜的时机,用恰当的方式,试着称赞你的家人。

  教学反思

  《称赞》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不仅仅是一篇语言质补、不失生动、寓意深刻的文章,更是一篇能够让孩子透过朗读课文去感受称赞的神奇魅力的文章!从创新评比课堂上走下来以后,品味着和孩子们的真心交流,我从中尝到了收获的喜悦也感到有许多不足。现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

  1、学生能处在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他们就会主动参与,用心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始终面带微笑,对学生用心的发言给予真诚的称赞,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比如在课一开始的时候,我对学生用心准备上课的状态进行了称赞(你们的精神真饱满,眼睛一向注视着老师!老师称赞你们!你们真棒!)。针对孩子们喜欢动物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用课件展示刺猬和獾的图片,这不仅仅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刺猬”和“獾”这两种小动物,更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习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潜力和语言表达潜力。这样孩子们有了兴趣、课堂自始至终都充满了愉悦的氛围。学生乐学,爱学。

  2、新课程标准提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充分体现这一教学理念,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了交流的平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加强了朗读练习,如自读、指名读、比较读、分主角读、选取重点段落读等。在朗读的同时,加深了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比如“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瞧,我已经会做椅子了。这是我的一点儿心意,收下吧。”理解“泄气”一词的含义,并且让学生谈一谈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小獾已经做成了三个小板凳。板凳做得很粗糙。”重点理解“粗糙”的含义以及理解小獾看着这样粗糙的板凳心理的感受是什么。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潜力,使学生在读中品词品句。在此基础上我还重点加强了对学生朗读课文情感的培养。比如:他对小獾说:“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和小獾接过苹果闻了闻,说:“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部分学生在读此段的时候,那种发自内心地、诚恳地、愉快地称赞别人的语气读得不是很到位,在此我进行点拨,把读得语气到位的学生树为榜样,其他学生模仿读,学生一下就找到了感觉,把称赞的语气读出来了,增强了语感,体会到

  真诚的称赞能带给人们自信,激励了学生敢读、想读、爱读的学习精神,促进了情感的交流。学生从中体验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在教学中,我时常注意称赞学生的感悟理解,点滴进步。营造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参与者,为学生更用心地投入学习注入了不截的活力。

  此刻反思课堂,我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学了《称赞》这篇课文以后,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我们同学就应怎样去做呢?这一问题创设有些空洞,就应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说一说怎样发现别人的优点,或者当别人做得并不太好的时候,我们怎样去发现闪光点,及时地给予称赞。这样学生就会有话可说,说起来也会更加具体。

  2、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感觉我还不能完全的放开手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着,教师成为引导着和参与者,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受到必须的约束。

  3、整节课我都重在挖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显得有些繁琐。忽视了利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滴进行有效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有些形式化,即感悟道理多,亲身实践少。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克服以上不足,转变教师的主角,从“领导者”变为“引导者”。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文学知识,提升语文素养,深挖教材资料,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文的教案11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随着不列颠尼亚的永远离去,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然而洗刷不去的永远是那腥风血雨的记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在另一个国度也同样上演着。纳粹在西欧酿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惨剧。今天,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沉重的步伐走进布热金卡,用我们明亮的双眸审视纳粹德国的“杰作”,用我们善感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碰触的历史。

  二、文本解读

  (一)信息筛选

  1、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据统计报道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这篇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请同学们默读这篇新闻史上的佳作,然后根据文章思路拟写一个阅读提纲。

  2、文章一上来就有段震撼人心的议论,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1、2段。能不能找出表现作者倾向的关键词?

  明确:“可怕”“居然”“不该”。

  3、“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为什么?“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居然”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明确:出人意料。

  4、第2段连用了4个“不该”,既然阳光不该有,鲜花不该有,绿草不该有,甚至孩子的嬉笑,那在这里——布热金卡本来应该有什么?

  明确:灰暗的天空,凋零的花朵、令人窒息的悲剧。

  5、既然如此,那么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作者正是用了反语。这儿固然景色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

  6、布热金卡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呢?大家能从文中找出这些背景材料吗?

  明确:在第3、4、5段有交代。作者说,那些“惨状被人们讲过很多次”,所有的事情都已经是旧闻了,奥斯维辛也不再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了”。

  (二)分析鉴赏

  1、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呢?

  明确:从第6段可以看出,作者到这里访问感到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是记者的良心在催促他。

  2、为了对得起当记者的良心,为了对得起在集中营遇难的人们,罗森塔尔动笔了。但文中却没有将笔墨集中在集中营环境的描写上,作者把重心放在哪儿呢?

  明确:参观者身上。

  3、那么就请同学们在接下来的部分画出描写参观者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

  明确:第7段,第2行“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第9段,第1行“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他们表情茫然”。还有这段的最后一句:“他们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第10段,“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在执行绞刑的地下室里,“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还有倒数第2段。

  (三)合作探究

  1、一篇本该报道集中营的新闻作者为什么却把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呢?

  明确:这样更能感染读者,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篇新闻之所以能成为各大报纸转载的佳作不是没有缘由的。罗森塔尔独辟蹊径,写奥斯维辛集中营,却不在描写它如何恐怖阴森上着墨,而是通过参观者的行为、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

  2、这篇报道还有许多精彩的细节和精辟的议论,请同学们找出来仔细品味。

  明确:第8段的.最后一句:“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很耐人寻味。

  4、能具体谈谈你的理解吗?

  明确:作者是在讽刺。毒气室、焚尸炉是害人性命的东西,雏菊花怒放代表着顽强的生命力,这两种事物反差很大,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作者也是在控诉。雏菊花的怒放象征生命的绽放。这本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但却被这个人间地狱毁灭了。

  5、“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作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奥斯维辛,作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6、“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这个句子从语气上看是什么句子?

  明确:否定句!

  7、文中像这样的否定句有很多,大家能否找找看?

  明确:第2段的4个“不该”组成的排比句。

  第6段,“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最后一段,“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8、大家想想,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呢?

  明确:因为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就是个否定句,后面大量运用否定句可以使文章的风格统一。

  作者多次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除了呼应前文之外,还为了突出文章主题。意思是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这些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那些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就揭露了纳粹德国的罪恶行径。

  三、课堂小结

  本文用了一连串的否定句,像一条线串起了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同时把奥斯维辛这个被纳粹颠倒了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貌似平静的话语背后表现出对纳粹的深刻揭露。

  这篇文章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用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见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罗森塔尔这篇作品能成为新闻史上的名作实至名归。

  四、布置作业

  请完成课文后面“研讨与练习”第四题第2小题,倾注你们的情感,发挥你们的想象,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章。

语文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掌握两个多音字“屏”和“折”。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以及赏析语句,体会猫的古怪、淘气等特点以及总分式写作手法的妙处,学习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猫的特点的手法。

  3.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猫的古怪与淘气的特点以及学习用具体事例表现猫的特点的手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各种猫的挂图)学生描述他们喜欢的猫的特点。教师予以归纳,猫:属于猫科动物,机敏灵活,行动敏捷。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猫。(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标注段落序号,识读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2.再读课文,并概括本篇课文写了哪两个时期的猫?圈点勾画出这两个时期的猫都有什么核心特点?(板书:大——古怪;小——淘气)

  3.快速阅读全文,找到概括猫特点的句子,说说它与上下文的关系,即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手法,这种写法有什么妙处?(总分式写法)

  三、初步体会猫的古怪

  1.紧接着,让我们分别体会猫的古怪与淘气。

  2.说说猫的古怪表现在哪三个方面。(指名概括)

  指名回答,分别用下列句子概括。

  它既,又,又。(老实、贪玩、尽职)

  它高兴时会,不高兴时会。(温柔可亲、一声不吭)

  它既又。(什么都怕、勇猛敢斗)

  3.我们知道了猫性格的古怪之处,作者如何具体去写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位可爱的朋友——猫,课文主要写大猫性格古怪和小猫淘气可爱。

  2.作者写小猫淘气可爱是对它们怀着怎样的感情?又是怎样把大猫的古怪性格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我们继续学习,进一步感受猫的古怪。

  二、再读课文,深入品味

  1.细读第1—2自然段,找到描写猫老实、贪玩、尽职的句子,体会它的这些特点,并且朗读出老实、贪玩、尽职的感觉。(教师指导朗读)

  (1)理解“无忧无虑”“屏息凝视”的含义。

  (2)体会“任凭……也”“非……不可”的表达效果。

  2.以四人为小组自学第3自然段,说说猫高兴时的表现是怎样的,不高兴的时候又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这些词句有何妙处?

  (1)“蹭”“印”用得有何妙处?(派小组代表回答,师总结)

  (2)把“几朵小梅花”换成“几个小脚印”好不好?为什么?

  (3)学生抽取片段表演猫高兴和不高兴时的样子,进一步体会猫性格的古怪。

  3.朗读第4、5自然段,思考:猫胆小又勇敢的表现是怎样的,既写猫什么都怕,又说猫勇猛,这样写矛盾吗?(不矛盾,体现猫性格的古怪及对猫的喜爱之情。相机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

  4.学习第6自然段,学生思考猫小时候淘气的其他表现是怎样的?你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

  (1)学生联想这只猫淘气时的其他表现是怎样的?(生回答,师总结)

  (2)理解“遭了殃”“枝折花落”等词。(用周围的事物衬托出猫的淘气)

  5.通读全文,思考: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猫的何种感情?(喜爱)

  (1)同桌交流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2)教师总结。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6.满月的小猫们更可爱,它们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三、课内拓展,学习写法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眼前出现了老实的猫、贪玩的猫、尽职的猫……作者笔下的猫为什么给你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适当运用具体事例,准确的用词才把猫的性格特点写得形象、生动。)

  2.默读课后阅读链接,想一想,这两位作者是如何表露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3.小练笔:你也一定有喜欢的小动物吧,运用具体的事例,把它的特点写出来,表达出你对它的喜爱之情。

  [教学板书]

  13.猫

  猫大猫性格古怪老实贪玩尽职

  温柔可亲一声不出

  胆小勇猛

  小猫淘气可爱生气勃勃

  天真可爱

  (喜爱)

  [教学反思]

  在学习本课时,我注重写法的渗透,如在描写猫的尽职时,就抓住作者描写“猫耐心等老鼠”这一事例来表现。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回顾一下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先说出它的一两个特点,然后再分别用具体事例加以证明。学生评价并帮助修改。学生都能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写小动物,把它们当作人来写。从学生的表达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小动物的喜爱。但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训练。因此,我布置的课后作业是一个小练笔: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小动物,仔细观察,写出它的特点。强调一定要用具体事例加以表现,写出自己对它的喜爱之情。在结构方面,我要求学生可以采用总分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从练笔的情况反馈来看,写作的要求基本达到,这也算是一个收获吧。

语文的教案13

  教学目标

  在诵读儿歌的过程中,准确识记“饭、能、饱、茶、泡、轻、鞭、炮”等字。(重点)

  在看部首识字的过程中,发现生字部首与其意思的密切联系。(难点)

  区别理解“青和清、在和再”的意思,会用它们填空。练习查字典,培养学生查字典的学习习惯。(重点)

  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歇后语,借助图片大致了解描述的内容,并背诵积累。(难点)

  和大人一起朗读故事,明白故事主要描述的是什么内容,知道狐狸为什么对乌鸦说好话,懂得乌鸦上当受骗的原因,启发学生不能听信花言巧语,要专注做好眼前的事。(难点)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字卡。(教师)

  字卡。(学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识字加油站

  (多媒体出示喜羊羊图片)导言:我们的好朋友喜羊羊来了,它还给我们带来了礼物,想不想知道是什么?(课件出示“饭、水、足、手、衣、火”的图片)学生说出图片上的事物。

  引导学生说出图片上的事物能用来做什么,同时逐句出示儿歌内容,引导学生相机识字。

  (1)自由读儿歌,读准字音。

  (2)指名读儿歌,师生正音。

  引导学生利用字卡,同桌之间自由交流识字:饭、能、饱、茶、泡、轻、鞭、炮。

  (1)读准字音:“茶”是翘舌音,“鞭”是三拼音节,泡(pào)和炮是同音字。

  (2)认清偏旁,说说字义和偏旁的关系。

  (3)交流识字方法。如: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生字:泡、饱、炮。

  (4)同桌互相考一考:抢读生字,看谁读得准确。

  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认读生字。

  导学:喜羊羊为大家鼓掌,大家真棒!听一听,它又说了什么?(课件出示泡泡语:你能看图背诵这首儿歌吗?)

  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生字放入儿歌,速读速背儿歌。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们喜欢的卡通人物图片导入,引领学生在趣味观察中认识儿歌中的主体事物。在此基础上的认字都是以“自主交流、活动探究”的形式完成的,既提升了识字实效,又尊重了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

  二、认真观察,我的发现

  导言:由于同学们表现得非常棒,现在喜羊羊要带我们去汉字王国逛一逛。一年一度的汉字王国运动会的开幕仪式就要开始了,让我们随着喜羊羊一起看看都有哪些队伍参加。

  课件播放第一支走来的队伍——口字旁家族,并出示相应生字“吃、叫、吹、咬”。

  (1)齐读生字,引导学生观察这四个字有什么共同点。(课件出示口字旁)

  (2)引导学生思考口字旁的字大都和什么有关,然后指名汇报,并表演。

  (3)导学:这支队伍想扩充,还有哪些字宝宝可以参加呢?(预设:“喊、叹”等。)

  课件播放第二支走出来的队伍——提手旁家族,并相应出示生字“提、拔、捉、拍”。

  (1)导言:观察生字,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提水、拔萝卜、捉小鸡、拍球图片)

  (2)引导学生思考提手旁的字和什么有关,并再举几个例子。

  课件播放第三支走出来的队伍——足字旁家族,并出示生字“跑、跳、踢、踩”。

  (1)导言:最后一支队伍比较特殊,大家来看看都有谁呢?(生齐读)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一组字又有什么相同点。(课件出示足字旁)

  (3)足字旁的字多数和脚部动作有关,学生举例子。(跺脚、跳跃等)

  设计意图:借助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自主发现中了解汉字造字规律,初步树立归类识字的意识。

  三、情感体验,字词句运用

  导言:喜羊羊在汉字王国玩得特别愉快,它喜欢这里的山山水水,它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课件出示青山和清泉的图片,并注明这两个词语,突出“青”和“清”两个字。)

  (1)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字,你们发现了什么?

  预设:读音相同,意思不同。“青”表示绿色,而“清”表示清澈和清楚。

  (2)课件出示:“远处有x山,近处有x泉。”学生试填,并说明理由。

  (3)学生小组讨论还可以用“青”和“清”组哪些词,并用词语造句。

  课件出示:“在”和“再”。引导学生说出哪个是“再见”的 “再”,并说明理由。

  预设: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再见”这个词,“再”表示又一次的意思。

  教师引言:“在”表示存在或者表示存在于某地点,比如:在家、在场、在外面……

  课件出示选字填空:放学了,大家x教室门口和老师说x见。

  (1)指导学生用“在”和“再”填空,并说明理由。

  (2)课件出示选字组词练习:x家、正x、x学校、x次、x来。学生讨论怎样填写,并用填写的词语造句。

  完成教材64页的翻字典游戏“比比谁最快”。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的图片,直观理解“青”和“清”的意思,再填字组词造句,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比较两组同音字时,都是先理解再运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借助有趣的“翻字典游戏”激发了学生查字典的兴趣。

  第二课时

  一、诵读歇后语,日积月累

  导言:喜羊羊今天给我们带来几幅图画谜语呢,谁能猜出每幅画的谜底?

  (1)课件出示图片:小葱拌豆腐。

  导学:大家看看这盘菜的颜色,用一个词来形容。

  预设:又青又白、绿白相间、清清(青青)白白……教师给出一清(青)二白。

  (2)课件出示:竹篮子打水、芝麻开花、十五个吊桶打水图片。师生交流共同猜谜语。

  引学:刚才我们猜的是歇后语,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像谜底。

  (1)请你读一读教材中的歇后语,对照图片体会其中的含义。

  (2)同桌对读歇后语,一人读前一部分,一人读后一部分。

  (3)课件出示歇后语的前一部分,学生齐说后一部分。

  拓展其他歇后语。

  (1)课件出示几个课外歇后语,小组交流学习,互相纠正字音,反复练读,直到全组同学都会朗读为止。

  (2)借助图片指导学生边读边理解,最后熟读成诵。

  小结:歇后语的种类有很多,有谐音类、喻事类、喻物类、故事类等,内容广泛,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搜集。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主要以读为主,熟读成诵。让学生以多种方法练习朗读,借助图片,在读中感悟,并鼓励学生去搜集、去积累。

  二、共同阅读,感悟道理

  导言:一个晴朗的日子,乌鸦找到了一片肉站在大树上,正准备回家喂宝宝,却遇到了树下寻找食物的狐狸。(课件出示:短文插图)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课件配图播放故事)

  学生初步了解短文内容。教师出示字卡,指导学生学习发音易错的生字。

  指导朗读短文,把短文读得正确、流利。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狐狸几次对乌鸦说话?乌鸦有什么表现?画出狐狸的话读一读,想想狐狸为什么要这样说话,乌鸦为什么上当受骗,通过这个小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讨论交流:如果今后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呢?

  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回家和大人一起朗读《狐狸和乌鸦》这个小故事,并把你学到的内容讲给大人听。

  把搜集到的歇后语和同伴交流一下,看看谁记得多。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的能力。一年级的孩子虽然年纪小,但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交流和表达。教师应充分给予他们思考、表达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丰富语言,在交流中感悟内容,在交流中明白道理。

  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减少语文园地的内容带给学生的枯燥感,我设计了“喜羊羊参加运动会”的一系列情境。借助课件里的图片和动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以语文园地中的各板块内容为主体创设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观察与倾听上,迅速提升了学习效果。

语文的教案14

  教学目的:

  1、会认13个生字。

  2、能正确书写8个生字。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小作者的转变。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教具准备:小黑板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我们在读了一些书,认识一些字,就能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就想把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记下来,这就是日记。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小朋友写的两则日记。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师领读课文,读准字音

  2、自由读课文。自己读准字音。

  3、认记生字。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生字认记,并为它组词。

  (2)抽生说说记住了哪些字,是怎样记住的?

  4、齐读生字、开火车读,同桌互相检查,作上记号

  三、再读课文。

  1、在识字的基础上再读课文,看看是否能把课文读得正确、通顺、流利。

  2、齐读课文。

  3想想日记和课文在格式上有什么不同?师根据学生回答规纳总结。并在日记本上写出日记的格式。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第一则

  1、学生自由读第一则日记,看看这篇日记是什么时候写的?

  2、小作者在“六一”儿童节前一天做了一个美妙的梦,她梦见了什么?(她梦见妈妈买了一条漂亮的裙子送给她)

  3、她的愿望实现了吗?我们一起去看看。

  4、妈妈回来了!她的手里提着一大包东西呢!里边有些什么呢?小女孩是怎样打开包的?(理解迫不及待)5、所有的东西都有两份,你知道为什么吗?(一份给我,一份给阿英)

  6、小作者没有得到心爱的裙子,她心里高兴吗?如果你是她,你心里会怎样想?(抽生说说)(板书:要妈妈买裙子——妈妈没买——关心帮助别人)

  7、试读第四自然段,读出生气的语气。

  8、齐读第一则日记。

  第二则

  1、请女生齐读第二则日记,男生仔细听,看看这一则日记是什么时候写的?写了些什么?(7月20日写的',写阿英妹妹来到我家和我做的又一个梦)

  2、阿英是个怎样的人?(她是一个贫穷的苗家小姑娘,很勤快也很好学)

  3、阿英妹妹告诉我些什么?(她说妈妈一直寄钱帮助她上学)

  4、读到这里,你觉得妈妈是个什么样的妈妈?你还生妈妈的气吗?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请生说说)

  5、小作者又做了一个梦,这次她又梦见些什么呢?(生自由轻声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她又梦见了什么)(她梦见妈妈带她去买裙子,可是她没有买,她用钱买了许多书带到苗家山寨,把书送给苗族小朋友,还和他们一起高兴地玩。)(板书:妈妈要买裙子——我没让买——学会关心他人)

  6、如果你是小作者,你还会买那条裙子吗?为什么?(请生说说)

  7、齐读第二则日记。

  五、拓展训练。

  说说你今天想写什么?今天回家就写出来吧!念给爸爸妈妈听听。

  板书设计:

  日记两则

  要妈妈买裙子——妈妈没买——关心帮助别人

  妈妈要买裙子——我没让买——学会关心他人

语文的教案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一段话,体会一段话是如何写具体的。重点是了解和掌握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的恰当运用。

  2、使学生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3、激发学生细致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教育他们要爱护小动物。引导学生理解只有细致的观察,才能生动准确地写出感人的文章。

  教学重点:

  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只有细致的观察,才能生动准确地写出感人的文章。

  教学手段

  启发、引导

  学生学法:

  朗读、交流、演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虾》,看到这个题目,你可能会想起饭桌上那一盘盘香喷喷的油炸大虾,其实,但是你知道小虾的生活习性吗?你知道我们如何与他们友好相处吗?下面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来感受小虾的可爱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下面请大家轻轻的打开书第38页,根据老师的自学提示来感悟课文的内容。

  自学提示: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从课文1、2自然段,你知道了小虾的哪些知识?

  3。细读第3、4自然段,思考这两段话分别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作者是怎样观察小虾的?

  2。反馈学生自学情况:

  (1)、从课文1、2自然段,你知道了小虾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

  (2)、这段话中还有两个特殊的句式,谁来说一说?(让学生改写反问句)

  师:今天我们可长了不少的知识,回家后咱们可以可以考一考爸爸妈妈,看他们知道不知道,好不好?

  导入:细心的'作者通过观察,不仅认识了小虾的外形,还介绍了小虾的哪些特点呢?

  (3)、学习第三自然段,抓住小虾吃食物的时候动作的有趣再进行交流。

  思考: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主要围绕那一句话来写的?

  指名反馈:让学生理解“有趣“一词。

  导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具体描写小虾真有趣的?(让一名学生读出)

  “它们吃东西的时候非常小心,总是先用钳子轻轻碰一下食物,然后迅速后退,接着再碰一下,又后退,直到觉得没有危险了,才用两个钳子捧着食物吃起来”

  @、先让学生读

  师:你喜欢这句话吗?为什么?体会小虾吃食物时候的小心警觉。

  @、老师也写了一句话,让学生比较。

  导: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使它得小心警觉更加生动具体?————生发言。

  @、在描写小虾吃食物的这段话中有许多表示顺序的词语,你找到了吗?

  教师小结:有顺序地说话让人看得明白、听得明白。老师想和你们合作读一下这句话,我来读这些表示顺序地词语,你们来读其他的。(你能尝试着说一句吗?比如说早晨起来……)

  (3)除了小虾吃东西有趣之外你认为还有是们时候有趣?

  发挥想象:还有的......

  用有的...... 有的......来说一句话

  引导学生总结学法

  读课文———找出中心句———抓住关键词进行理解———展开想象

  d、学生运用学法小组自学第四自然段

  师:刚才我们从作者那生动细致的描写中感受到了小虾的有趣,那么小虾生气时又是什么样呢?现在我们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分小组进行学习。

  集体反馈:

  (1)中心句

  (2)找出描写小虾生气时的句子。

  (3)抓住了哪些词语(学生能用这些词语来说句子)

  师:小虾的搏斗究竟有多么猛烈呢?你能想像得出吗?谁给大家说一说?

  生:一只小虾生气了,它蹦了起来,一下子落到了另一只小虾的身上。这只小虾很生气,心想:我又没惹你,为什么来打我?于是它就用大钳子夹住了刚才那只虾。那只虾想:原来是你惹我呀!看我怎么收拾你!也一扭身抱住了它。它们两个就扭打在一起了。

  师:同学们看,小虾即使是生气的时候,也是那么可爱。让我们就用这种心情来读一读

  g:小虾那么可爱,有趣,作者喜欢小虾吗?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随着小霞的不断繁殖,小虾的数量越来越多,同时也带给了大家越来越多的乐趣。

  三、畅所欲言

  1、谈谈自己有什么收获。

  2、你喜欢小虾吗?为什么?

  3、你还喜欢哪些动物?说出原因。

  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动物朋友,下面让我们欢迎它们的出现。

  4、师小结:不仅仅是小虾,我们应爱护所有的小动物,学会和他们友好相处,从而使大自然因为有了这些可爱的小生灵而更加美妙。

【语文的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园地教案12-16

语文环保教案12-16

语文教案12-16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精选]08-24

(经典)语文教案07-30

(精选)语文教案09-16

语文教案:春风教案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