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24 09:12:0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选]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精选]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8个字,会认双横线中的7个字,认读新词,适时理解“绿草如茵”的意思。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美好的环境是靠我们的双手劳动创造的。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朗读。

  2、懂得青蛙没有读掉泥塘的原因。

  教学难点:

  1、懂得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知道劳动的辛苦。

  2、想象青蛙的所想、所为,填补文中空白,续编故事。

  教具准备:

  生字卡、生词卡、CAI等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品读课文1——2自然段。(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一、设境诱情,回忆导入。

  1、(出示烂泥塘图),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知道了这个烂泥塘让青蛙吃了不少的`苦头,现在青蛙想把它卖掉,听,青蛙正在高声叫卖呢!我们也来帮帮它叫卖吧!(出示“卖泥塘哟,卖泥塘!”指名读,后全班齐读)

  2、过渡导入:你们的吆喝声可真响亮,相信森林里的小动物都能听得见的,那么有小动物来买泥塘吗?买了没有?为什么?带着这些课前大家特别想知道的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在课文的3—8自然段中来寻找答案吧!

  二、入情入境,探究原因。

  1、生自由地大声读课文3—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问题,找画对应的词句,初步了解文意。

  2、展示初读效果:

  分别请学生回答问题“哪些动物来买泥塘?结果如何?”师适时板书:老牛没草走了。

  野鸭水太少飞走了。

  3、细品3—8自然段

  过渡:我们先来看看老牛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吧!

  (一)品读3、4自然段。

  (1)指名读3、4自然段,其它学生边听边勾画对应的词句。

  (2)依学生回答,出示老牛说的第一句话,师引导:谁能用你的朗读声告诉大家,在水坑坑里打滚是件挺舒服的事?

  指名读,师评,突出“挺舒服、嗯”等词,后再指生读、齐读。

  过渡:不过,老牛还是有点不满意,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3)依生回答,出示老牛说的第二句话,指名读,读出不满。

  ①想:泥塘周围没有草会给老牛带来哪些后果呢?(生想象说话,如:没草吃,饿肚子……)

  小结:难怪老牛不满意呢!

  ②再指生读这一句,后齐读。

  ③男女生赛读老牛说的话。

  (4)师小结:所以老牛——(生接读:没有卖泥塘,走了。)

  过渡:听了老牛的话,青蛙想:要是在泥塘周围种些草,泥塘肯定能卖出去,于是他就去采集草籽,播撒在泥塘周围的地上。

  (二)品读第6自然段

  CAI出示青蛙辛勤劳动的画面,师动情导语:草籽播撒下去了,青蛙经常给草籽施肥、浇水,在青蛙的辛勤劳动下,泥塘周围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1)指生想象说话,适时出示绿地毯似的草地。

  师:同学们,课本上用一个四个字的词来形容这绿地毯似的草地,是哪个词呀?

  (2)生找、说词,适时出示:绿草如茵,理解词义,生齐读生词。

  过渡:快把泥塘边有这么美的草地的好消息告诉小伙伴们吧!

  出示:“到了春天,泥塘周围绿草如茵。”

  (3)指生读,评读,再指生读,后齐读。

  生想像说话:此时,青蛙会怎么想?(预设:泥塘一定能卖出去……)

  过渡:想到这里,青蛙又高兴地大声吆喝起来——

  出示:“卖泥塘哟,卖泥塘!”生齐读

  (三)品读7—8自然段

  过渡:青蛙这响亮的吆喝声又把谁吸引来了,它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1)生自由读7、8自然段,分别依问题勾画文中的词句。

  (2)依学生的回答出示野鸭说的话,指名读,后思考、回答:水太少了,会给野鸭带来哪些不便?

  师小结:难怪野鸭有点不满意,你能读出野鸭的心情吗?

  ①指名读,评议,再指生读,后齐读。

  ②师生合作,读第8小节:

  师:所以野鸭——(生接读:没有买泥塘,也飞走了。)

  (3)男、女生分读7、8自然段。

  4、分角色表演课文3—8自然段。

  三、拓展想象说话。

  1、青蛙听了野鸭的话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出示:青蛙想:——————-,于是————。

  生自由想象,自思自说,后展示。

  2、森林里的动物可多了,还会有哪些小动物来买泥塘呢?它们又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出示:1、一只小鸟飞来了,它——————,说:“——————”。

  2、————————来了,它————————。

  3、——————————,————————————。

  四、识写“城、站、服、采”四个生字。

  过渡:孩子们,你们真是太会想象了,想出了那么多的好办法,帮助小青蛙把泥塘越变越美丽,小青蛙为了答谢你们,送给了你们精美的礼物(出示精美的礼物),不过,你们也要像小青蛙那样,付出你们的劳动,用你们的智慧记住这四个生字宝宝才能得到它,有信心吗?

  1、出示“城、站、服、采”四个生字,生齐读。

  2、仔细观察字形,交流记字方法。

  3、观察各字占格特点,师范写难写字“城、站”,生仿写。

  4、生继续描红练字,师巡视纠偏。

  五、总结、升华。

  (CAI出示,烂泥塘和环境有所改善的泥塘),看烂泥塘在小青蛙的辛勤劳动下变样了,可是现在它还是没有卖出去。你们已经给小青蛙出了那么多金点子,泥塘最终卖出去了没有呢?我们将在第21课里找到答案。

  板书

  20青蛙卖泥塘(上)

  老牛没草走了

  烂

  野鸭水太少飞走了

语文教案 篇2

  (一)实词虚词解释、句子翻译(勾划写在书上)

  (二)背诵课文

  (三)文意理解:

  1、 为什么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比喻好?

  (因为柳絮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更有意境)

  2、 本文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对比)

  3、 本文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营造了温馨、愉快、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气氛,从“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可以看出。)

  4、 结尾补充交待谢道韫的身份有何作用?

  (表明作者对谢道韫才华的赏识)

  5、 咏雪的名句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院作飞花)

  《陈太丘与友期》——

  (一)实词虚词解释、句子翻译(勾划写在书上)

  (二)背诵课文

  (三)文意理解: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做人要讲信用,为人要讲礼貌,要重礼守信)

  2、元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是一个落落大方,明理善辩,聪明机智的人)

  3、友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无信无礼,但知错就改的人)

  4、文章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元方的方正?

  (通过对话描写表现出元方的落落大方,明理善辩,聪明机智)

语文教案 篇3

  课时目标

  1. 能表达清楚、思路清晰、内容详实地介绍乡村生活或景物

  2. 能将自己的收获写成文,内容表达清楚,能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

  3. 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兴趣,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大家在综合活动中又搜集了课外资料,一定有很多新的收获吧!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田园,去看看你们对田园生活的学习成果吧!

  二、口头交流展示

  1.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对乡村生活和田园景物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受,如:搜集的图片、文字或自己的感受、有关农村生活的人、事或故事等等。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学习的收获。

  2. 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感受、体验。

  3. 小组代表在全班展示汇报,可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图片和资料“

  (1)农村风光照片或图片

  老师为大家搜集了一些描述田园风光的词语。读一读下面的词语,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赏心悦目 洁净明亮 心旷神怡 胸怀宽广 绿色渲染墨线勾勒 草原茫茫

  水鲜草美 牧草丰盛 羊肥牛壮 羊如白云 平原宽广沃野千里 河汊纵横

  密如蛛网 低地草甸 阔叶高草 草原茫茫 宽阔无边无际无涯 择水草居

  水草鲜美 牧草丰盛 平原宽广 沃野千里 一望无际

  一马平川 原野寥廓 莽莽苍苍 绵延千里 无垠无边千沟万壑

  芳草沃野 莽莽苍苍 绿遍山野 逶迤连绵 高低起伏明媚绚丽 平畴千里

  沃土千里 一碧千里 山清水秀 明媚绚丽 平畴千里景色宜人 春色满园

  凉亭水阁 古色古香 目不暇接 花团锦簇 鸟语花香俯视大地 信步郊外

  绿遍山野 高低起伏 平川广野 莽莽苍苍

  平原宽广 起伏和缓 辽阔无涯 芳草绿野 坎坷不平

  (2)了解到的、看到的农村儿童生活

  (3)让你最快乐的经历是什么?做了什么农活,学会了做什么?

  重点指导说:种甘蔗、抓鸡、做年糕、捉溪螺、做稻草人。

  4. 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

  5. 我们听了同学的汇报,自己也有很深的体会,把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可以写自己的经历、听到的'、看到的或想到的,可以是景物、人或事,也可以是感受或体会。

  你最想写什么当作这个学期的纪念?为什么?

  三、模仿起步:

  模仿什么课文?模仿什么方法?

  1.写农村儿童生活——《麦哨》:突出儿童农村生活,侧面描写农村风光。

  2.写农村无限风光——《乡下人家》,①按地点变化的顺序写,②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农村风光,③按景物的类别写,《牧场之国》的并列构段,一段一个内容,一段一句“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27个词语的意思;能写出“平滑、清晰、费事、凹进”等词语的反义词。

  2、知道镜子的简单历史,并能复述。

  3、初步了解世界文化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镜子发展的历史。

  教学难点:理解制镜技术为什么会不断发展。

  三、教学准备

  1.有关课文的录音、镜子。

  2.收集有关镜子的材料。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会读写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2、初步了解镜子的发展史,了解世界文化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

  1.引题。

  (1)说说我国古代有哪些发明。

  (2)揭题,我国历史悠久,青铜镜也是我国发明的',后来镜子制作技术不断发展。出示课题18镜子小史。

  (3)导入:镜子的发展史到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学课文。

  二.初读感知。

  (1)听课文录音,思考:初读了课文,你对镜子的发展史增加了怎样的了解?你能用箭头表示出来吗?

  板示:()一()一()一()一()

  (2)到交流反馈。

  (平静的湖面)一(青铜镜)一(水银玻璃镜)一(镀银玻璃镜)一(镀铝玻璃镜)

  3.学习字词。

  (1)自学,指出易错的音和形。

  (2)交流。

  音:粘在玻璃上。

  形:漆一膝趴一扒锡一踢粘一沾

  (3)出示词语:

  习惯梳头然而估计普遍轰动

  购买工艺平滑均匀清晰耐用

  (4)完成《作业本》(2)中的作业。

  4、研读课文。

  (1)你还想通过学习更深入地了解什么?

  (要点:每一种镜子分别是怎么样的?为什么会这样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的?)

  (2)师导入:一种事物适应了当时的需要,它就产生了;而后,又因为使用中发现了缺点,要用更好的事物取而代之。所以,我们研究镜子的发展,实际上就是研究每一阶段镜子的优点和缺点。

  (3)自读课文,围绕刚才的问题,划出有关的语句。

  (4)四人小组交流评议(每人主讲一个阶段镜子的优、缺点)。

  (5)交流反馈。

  (6)练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镜子发展的原因。

  5.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向好友介绍镜子的历史。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一单元的基本知识,掌握生字词,并背诵要求背的课文。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中人物的精神世界。

  3、能掌握写人物和写一次比赛方法,能做到重点突出,描写细致,注意生动。

  4、掌握加标点知识,能熟练地运用书名号,冒号及引号。

  5、通过一定的习题练习,掌握基本的技能。

  教学课时:总计四教时

  第1-2课时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一单元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生字词,并背诵要求背的课文。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中人物的精神世界。

  3、能掌握写人物和写一次比赛方法,能做到重点突出,描写细致,注意生动。

  教学重点: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感知课文内容:

  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①大自然中有哪些景物呢?边读边想,用书上的语言回答老师。

  ②男女对着背,背出情感来。

  ③边背边想文字是怎样写的。

  2、《师恩难忘》

  ①品读重点部分读出感情。

  ②掌握课文中的成语,并能理解用其造句。

  ③感知这课的写作方法和描写老师的词语。

  3、《古诗两首》

  ①知识作者与朝代。

  ②有感情地背诵这两首诗。

  ③能感知诗的主题思想。

  ④理解“若等闲”、“满乾坤”。

  ⑤边背边想着字的写法。

  4、《我也是普通一兵》

  ①自由读课文感知:你感觉他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②读好描写情况危急的语句。

  ③复述文章重点的内容,感知人物的精神。

  5、《嫦娥奔月》

  ①读课文分别说说文中的人物各有什么性格。

  ②能复述奔月的部分。

  6、《成语故事三则》

  ①说说这三个成语各是什么意思。(大致感受即可)

  ②能用这三个成语进行造句。

  7、《天鹅的故事》

  ①复述天鹅破冰的三小节。

  ②感知课文第四题。

  ③说说天鹅的精神。

  二、标点知识

  1、明确不同符号的使用方法:特别是书名号,学生往往分不清哪些名称。

  2、典型分析:

  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分析:在读了后面防止学生加上逗号。

  我很喜欢读石灰吟和墨梅这两首诗。

  ●分析:中间是没有停顿的。

  3、练习加深感知

  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

  ●注意引号的使用方法。

  ②小明上课要专心千万不能开小差爸爸再三叮嘱

  ●这与常规的说话是不一样的,最后不能加冒号。

  三、关联词语

  1、例题分析:森林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大多数学生能知道用“不但......而且......”进行联接,但往往找不准位置。

  2、学习方法。做完之后要多读,多感知体会,再试一试其它的关联词是否合适,位置是否能换一换。

  四、作文提示

  1、要以真实的事为前提,把主要的内容细致写好。

  2、要生动具体些,写老师帮助自己的一件事,是怎样帮助的部分要注意多写些,多加点情感在里面,如“老师的教诲之恩如春雨点点......”之类。要写比赛,要写出比赛的激烈场面,突出其中的`曲折性,同时还要注意其他人物的反映,这样才能有趣而生动。

  五、默写生字词(略)

  第3-4课时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习题练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2、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及时采取措施。

  3、培养学生良好的做题习惯。

  教学重点:教给学生方法,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词语部分

  1、填写成语

  ()()无私()()在前()()充数()()口呆

  波()浪()斩钉()()()()动听身()其()

  翻箱()()()不()待()()贪婪

  ●要联系成语的意思去解释,如“波峰浪谷”中的“峰”学生易写成“风”,就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这个成语的具体意思。

  2、写出几个反映寓言故事的成语

  ●要注意所写的成语是讲一个小故事,并且是告诫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二、用关联词语填空

  1、在演出时,小玲()唱歌()跳舞。

  2、小刚和小学军是好朋友,他们()在生活上互相关心,()在学习上互相帮助。

  3、一个人()骄傲自满了,()会落后。

  4、()现在我们生活富裕了,()还要注意节约。

  5、这支笔()我的,()刘江的。

  6、()天下雨,()运动会不开了。

  ●让学生先做,然后再读检查,确认无误时老师再加以讲解,培养学生养成注意检查的好习惯。

  三、找出用错的字,并加以修改。

  1、开学头一天,我们排对近入教室。()

  2、田老师先把诗念一篇,又联起来讲一篇。()

  3、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幸勤的圆丁。()

  4、小丽每天放学回家后,终是先作完功课,然后在玩。()

  ●同时引导注意检查自己的题目,注意找全错别字,正确地修改错别字。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1、学习了课文后,我知道了嫦娥是(),而后羿则是()。

  2、田老师的教学特点是

  3、嫦娥是怎样与逢蒙斗争的。

  4、只所以说老天鹅是破冰勇士是因为它

  ●注意字不要写错了。

  五、默写部分

  1、自选一首诗默写,并写出作者。

  2、让明亮的眼睛用绚丽的色彩

  青山说:绿水说:

  ●字的书写与标点的用法,注意准确性。

  六、作文练习

  1、题目:写一个寓言成语小故事。

  2、要求:要讲清楚,并把道理说好。

  3、视学生的作文加以指导。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复习汉语拼音;练习辨析多音、多义字;认识连词的用法;修改病句。

  2、阅读短文,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条理的能力。

  3、练习具体地记叙事情的能力。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复习汉语拼音;练习辨析多音、多义字;认识连词的用法;修改病句。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任务。

  二、学生自己练习,教师巡视。

  三、讨论:

  第一题:

  1、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

  2、请说说每组音节的不同。

  第二题:

  1、指名读组词。

  2、评论。

  3、各自修改组词。

  第三题:

  1、分别读句子,并说说带点词的意思。

  2、请同学逐题口头造句。

  3、学生评论。

  第四题:

  1、分别请同学找出句子中的.错误。

  2、修改,评论。

  3、找出这类句子错误的特点:概念混乱。

  四、预习“阅读”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阅读短文,训练一清文章条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提出自学要求:

  默读短文,读准字音,边读边想内容。给课文分段,想想段意、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二、学生自学,边学边做记号。

  教师巡视指导。

  三、讨论交流:

  1、指名读短文,纠正读音、读破句子的地方。

  2、交流短文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说说自己是怎样概括中心思想的。

  (主要内容:林巧稚回忆自己上中小学时,教师讲授知识时注意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自己不仅学到了知识,又体会到一种人生的哲理。)

  3、短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有条理地记叙的?

  (两件事:一是海滩上做地形沙盘;二是生物课上教师告诉大家树叶千奇百怪。)

  四、自由读课文,提出疑难,讨论。

  五、作业:

  想想生活中让你不能记忆的事,为作文做准备。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们能够归纳并运用阅读理解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们思维,培养学生们阅读兴趣,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

  (目标设定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们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如何达到?无疑,学生们必须掌握阅读方法。而学生们的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能力的'提升,正是在这种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学生们能够归纳并运用阅读理解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们能运用阅读理解的基本方法。

  教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以有关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导入,直接导入本课教学。

  二、阅读品析,归纳方法。

  1、适当过渡,明晰思路。

  面对一篇陌生的文章,需解决阅读哪些方面的内容?(字词、句子、中心)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本节阅读理解课的引子。本节课,师生需通过交流,归纳、运用阅读的基本方法。从何入手?则必须事先让学生们明确阅读时应解决哪些方面,达到何种目标。)

  2、存疑解问,深层感悟。

  (1) 学生们初读文章《煮书》,自悟文章大意。围绕“字词、句子、中心”,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2)师生交流,围绕“字词、句子、中心”,学生们有次序地大胆地提出问题。

  注: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们能够动笔圈画。

  (3)学生们再读文章,深入思考,自主解决大家提出的疑问。

  (4)交流汇报。

  师生能够按照预设的顺序交流,解决问题。

  (5)回读,品味文章。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们能否总结出方法,并正确运用方法,这相环节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学生们扎实有效地去读、去思、去悟,才能归纳方法、领悟方法、运用方法。

  3、回味过程,归纳方法。

  师生共同回味阅读过程,归纳阅读基本方法。适时板书。

  三、自读自悟,运用方法。

  1、学生们自主学文。

  学生们能够沿用归纳出的方法,自主学习一篇文章。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动笔圈画,做到大胆质疑,深入思考,自主释疑。并能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回读,再次品味。

  “阅读是学生们的个性化行为”,自主阅读更应是学生们个性化思维的体现。从方法上看,那应是从初读到再读再到回读的过程;从思维上看,那就是由质疑到释疑再到深层感悟的思维推进;从提升能力方面看,那就应是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过程。

  2、交流

  师生围绕“字词、句子、中心”进行有效的交流,旨在把握自学所得,领悟方法。这样学生们获得更深层的感悟,获得成功的愉悦,激发阅读兴趣。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设计(复习教案设计|

  四、总结拓展,学以致用。

  1、交流总结。

  2、课后作业。

  板书:

  阅 读 理 解

  初读 感知大意 提出问题

  再读 深入思考 解决问题

  回读 入文品析 自我感悟

语文教案 篇8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秋夜》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诗,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紧扣各种景物的特征,赋予它们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借以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因此,教授本文时,应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2、 体会文章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教学重点]

  抓住景物特征,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如何将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加以区分,从而体会作者爱憎情感。

  [教学准备]

  投影仪及投影练习5张,巩固性讲义练习一份。

  [教学方法]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辅以练习检测巩固课堂效果,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

  1、 布置预习:

  认真阅读《秋夜》,标出自然段落,分清结构层次,划出重点、关键词语,思考其 深层含义。

  2、导入:

  19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一个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国形成,但是穷途末路的封建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残酷镇压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疯狂围剿新文化运动, 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动人心弦的战斗篇章——《秋夜》(板书课题)

  3、 简介《野草》(投影下列内容,并指名朗读)

  《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诗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写于1924年至1926年之间。这期间是鲁迅思想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飞跃的前夜,因此,《野草》总的主题是:“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三闲集我和〈语丝〉始终》)

  4、 研读文前提示,出示教与 学的目标(投影)

  a) 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b) 体会含蓄隽永的意境。

  c) 感受作者的情感。

  5、 检查预习,思考:

  文中作者写了秋夜中的哪 些景物。作者对这些景物寄寓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哪些是作者所热爱的 ?哪些是憎恶的?(归纳板书)

  枣树 天空

  热爱(光明) 青虫 憎恶(黑暗) 月亮

  红花 恶鸟

  6、 以上都是些很常见的景物,但在作者笔下却蕴含着悠远的艺术魅力,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板书),而这些景物到底象征了什么呢?(仔细研读课文)

  课文第一节:作者为什么不说“有两株枣树”却用“一株……还有一株……”?

  (讨论明确):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指出赞颂对象,使读者有一个突出而强烈的印象。

  7、 为什么说奇怪而高的天空的微笑大有深意?从“繁霜洒在园里的野花草上”这一句,我们能否看出其深层含义?

  明确:

  (1)“微笑”是指反动军阀表现出的虚伪做作的微笑,显示其欺骗手段的高明而洋洋得意。

  (2)“繁霜”实指军阀政府实行文化高压政策,极力摧残“园里的野花草”。

  8、 指名朗读第4节,思考:

  (1) 枣树有哪些特征?找出描绘枣树的句子。(略)

  (2) 为什么“只有创伤,其他一无所有”的枣树却欠伸得很“舒服”?

  讨论明确:“一无所有”的枣树更便于战斗,因为折磨增强了他的毅力,摧残砥砺了他的.斗志。

  (3) 文中写枣树时用了三个“直刺”,其含义是否相同?

  讨论明确:一二两个“直刺”表明了枣树的斗争对象,第三个“直刺”写出了枣树那种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战斗风格。

  (4)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枣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板书:)

  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是作者着力赞颂的对象。

  9、 小红花又是一种什么形象呢?(投影下列判断题)

  (1)“小粉红花”象征了那些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作者对其的感情是:同情………………………………………………………………( )

  (2)第三段化用了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告诉人们黑暗不会永远地统治大地,光明终将到来。…………………………( )

  (3)红花的梦——秋后有春,坚信春天必然到来,充满胜利的信心。落叶的梦——春后是秋,明白斗争有反复,是艰难曲折,错综复杂的,因而必须进行韧性 的抗争。…………………………………………………………………………………( )

  10 、 分析:小青虫形象:

  快速阅读(7-9)节,思考:

  (1) 7节和9节中作者两次提到“夜半的笑声”这两种笑声是否相同?

  明确:第一次:蔑视的笑、胜利的笑,是示威与挑战。

  第二次:快意的笑、欢欣的笑,是对未来的神往。

  (2) 文末有“苍翠精致的英雄们”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具体指小青虫

  (3) 这些小青虫又象征了什么呢?作者对其态度是什么?

  明确:象征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

  态度:a 批评其乱撞,不讲策略的弱点。

  b 更敬佩(板书:)其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11、 作为作者深深憎恶的“天空、月亮、恶鸟”等景物又有哪些特点?他们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作者对其是什么态度?

  讨论明确: (1)天空:奇怪而高 月亮:圆满 恶鸟:夜游

  (2)象征: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

  (3)态度:鞭挞

  12、 在铁枝似剑的枣树的直刺之下,他们的狼狈形象是什么?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其狼狈象来。(投影下列判断题)

  (1)“月亮躲到东边去了”并不是月亮真的向东边离去,而是指其慌不择路,脱离了原有的轨道。( )

  (2)“哇”的一声,是恶鸟绝望的哀鸣,从另一角度显示反动势力惶惶不可终日的惊恐心理,反衬枣树的战斗威力。( )

  (3)两三个青虫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是因为看到同伴葬身火海后产生的恐惧心理及畏难举动。( )

  13、 有人说:有意境的作品能够用各种艺术方法使读者产生象外有象、景外有景的审美感受,那么本文的意境有什么特点呢?

  自由讨论后明确:本文的意境含蓄而隽永,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来刻画形象,用“枣树”与“天空”这两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大有深意的画面,因而意境深远而又奇特,这种效果又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作用,那么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到底是什么呢?

  (投影下列内容)

  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把现实和幻想融为一体,确切真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格化的景物所代表的社会力量,寄托作者的爱憎情感,表现作者自身的战斗精神,运用象征手法的课文还有:《海燕》 、《松树的风格》、《井冈翠竹》、《白杨礼赞》等。

  14、 总结课文,进行思想教育。

  本文刻画的枣树形象由于它的隐喻和象征作用,能够使读者在想象中幻化出一个寓于人生经验的坚强斗士形象,更能幻化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形象。可以说,散文《秋夜》形象地体现了鲁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执着于现在的战斗的伟大精神,作为我们中学生也应向鲁迅学习,既要学会作文,更要学会作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15、 练习巩固(略)

  附板书

  枣树: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赞颂)

  热爱(光明)青虫: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敬佩)

  红花: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同情)

  秋夜(象征)

  天空(奇怪而高)

  憎恶(黑暗)月亮(圆满) 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鞭挞)

  恶鸟(夜游)

  三、 教后感

  教授这篇课文,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 教学目标要明确,要出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学什么,可以时时检查教师的教学环节是否正确。

  2、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除了调动积极性启发回答问题外,还要辅以一定的练习加以检测反馈,这样比单纯的讲课要实在得多,要告诉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人 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3、 当学生遇到较深、较难的问题时,要善于启发诱导。例如本课中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写两株枣树,而用“一株…… 还有一株……”,学生回答认为这两株一是代表共产党,一是代表国民党,这明显是错误的,如何引导呢?我举例:假如你考试成绩差了,老师对你说,学习第一要努力,第二还是要努力……这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很快便想到这是强调,所以很自然地解决了“反复修辞强调作用”这个问题,所以教师的临场发挥驾驭课堂的能力要强。

  4、 要利用电教设备,扩大课堂的容量。

语文教案 篇9

  教材分析:《归航》是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些渔民最黑时归航时与凶险的大海顽强,斗争,最终平安归来的故事,歌颂了渔民不畏艰险,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

  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勇敢战斗,执着前行和精神。

  3.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重难点:体会渔民不怕艰险的精神。

  教具:多媒体

  教程:

  一、 导入新课

  1.利用课文前的导语,揭示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请学生自由读课文。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在课文中进行批注。

  二.朗读精彩段落,体会课文内涵。

  1.学生选自己喜欢玩的段落,自由的朗读。

  2.学生边听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三.讨论:是什么使渔民们战胜了困难,顺利归航。

  四.积累内化。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日记里。

  四. 积累好词好句。

  五. 作业: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2.比较法。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像,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ú)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

  (4)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多媒体显示,词语提纲:

  学生根据词语提纲,快速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4.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二、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闲适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 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记承天寺夜游》。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背诵思路;赏析文中写景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两篇文章,提高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板书文题)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1.指导学生朗读

  (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节奏。

  教师提示:

  ①读准字音:

  相与(yǔ) 藻(zǎo) 荇(xìnɡ)

  ②读出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教师须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选一学生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4)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结果,形成板书,理清全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5)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四、涵泳品味写景的妙处

  1.提问: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提问: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学生想像画面,思考。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五、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显示: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四位同学品评分析,其余同学补充。

  明确:1.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

  3.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4.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学生齐读四句话,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六、课堂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七、比较阅读,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意境

  1.学生齐背两篇短文。

  2.提问:这两篇短文意味隽永,富有诗情画意,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篇?并说明理由。

  学生小组交流,然后选择较好的发言人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所展示的自然美和作者的人情美。

  八、布置作业

  1.默写《承天寺夜游》。

  2.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

  用两段文字来表述你学习《短文两篇》的感受。

  二、关于举办读书交流会的设想

  古今中外咏月的诗文有很多,请课余时间搜集相关资料,举办一次以“月”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

  三、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后面的题目。

  方今仲秋风起,平原彯色,水鸟立于孤洲,苍葭变于河曲,寂然渊视,忧心辞矣。

  (选自江淹《报袁淑明书》)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文中的画面,并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示:作者从秋光入笔,勾勒出一幅画图:时值八月,秋风飒爽,原野舒阔,水鸟集于河中的孤洲上,河湾处的芦苇已近枯黄。这画图很冲淡,既不悲凉,也不绚烂,仿佛没有注入任何感情色彩。其实不然,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恰 恰融会其间。当作者静静地凝视这一派秋光时,觉得“忧心辞矣”,什么烦恼都没有了,不正是这廖廓的景色给了人以慰藉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07

语文教案:春风教案12-09

语文教案:春教案12-09

语文教案-《背影》的教案09-30

语文教案-《背影》教案09-30

语文教案-《荷花》 教案09-30

语文教案-《林海》教案09-30

语文教案-《边城》教案09-30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经典)语文教案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