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5 15:11:3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

  本课是一篇生动、浅显的童话故事,语言活泼,讲的是山上的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通过小松树和风伯伯的对话,让学生明白做人不要盲目自大的道理,课文融情于理,充满童贞童趣。而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是本课的难点,因此,我首先给本课定下这两点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诵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

  2、在品读中体会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感受风伯伯的和蔼可亲,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确定了教学目标,我便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效果较好。

  首先读懂“小松树”的话,我采用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说说图上小松树的表情、神态、动作等,让学生读读“喂”这个这个语气词,很多学生就轻轻地“喂”了一下,没有读出小松树的趾高气扬,面对这种情况,为了能让学生加深体验,提高朗读效果,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指着一个孩子说:“喂,把你的铅笔借给我用一下!”学生听后便笑了起来,但是很快便安静下来,他们知道我的用意,于是纷纷举手:“老师,你平常教育我们不能和人家没礼貌的说话,你这种说话的态度,如果是问我借,我肯定是不会借给你的。”又有一个学生说:“是呀,借东西要有礼貌,说话的语气不能这么说,所以我也不借。”……看着学生们的精彩回答,我一看时机已到,便乘热打铁,说:“那读小松树说‘喂’的时候,该怎么读,知道了吗?”这下学生们个个举起小手,小脸发光,说:“知道”。接下来的朗读便水到渠成,不仅能读出小松树说话的语气,体会出了小松树对大松树的傲慢无礼,个别学生还能加上动作自演自说,课堂顿时推向高潮。

  接着就是理解风伯伯说的`话了,用同样方法,我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说说平时谁会摸着你的头,什么时候,并和你说了什么,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况下理解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与亲切,体会到其中的温暖,之后我便让学生也来体验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并让学生用朗读表现出来,学生也能有模有样的学着风伯伯的语气读了出来,加上我及时的鼓励与肯定,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对文本的理解再次等到了升华。

  我想,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堂引导一定要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以情悟理,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文字中的情感。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2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童话,全文只有四个自然段,语言非常简单,讲的是一棵山上的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小松树自以为是,骄傲自满的行为。课文还配有2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课文中的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样子。本堂课,我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在朗读的基础上,通过体验人物心理来走进文本,领会课文蕴涵的深刻的道理。

  通过对课文的把握,我抓住了课文中关键的三句话来进行教学:

  (1)小松树说:“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2)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3)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通过对这三句话的朗读体验,架起走进课文的'桥梁,以达到理解的课文的目的。

  处理句子

  (1)小松树说:“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朗读,然后我问:说这话的时候,小松树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同学说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还有的说觉得自己很高兴,显然,第一种答案是正确的,而第二种则有点偏离了问题本身。于是,我利用朗读这一手段,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理解(了不起也好,骄傲也好,高兴也好)通过朗读的方式表现出来,配上动作进行表演朗读更好。同学们一下子就在自己的座位上练开了,此时,我观察学生的朗读表情,尤其是认为小松树高兴的学生。接下来请表演好的同学上台朗读表演,然后请认为小松树高兴的同学说一说,在他的朗读和表情中,你看出了什么?学生很清楚地分辨出,只有觉得自己了不起,才会有那种骄傲的眼神和表情。通过表演朗读的形式,体验小松树的心理想法,走进小松树的内心世界,使得教学轻松又简单。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3

  在讲这篇课文的时候,孩子们对于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都比较容易理解,符合它们的思维。可是在回答大松树为什么要低下头时,他们都说不到点上。因此,我反复给他们创设情境,要他们分别站在小松树和大松树的角度上来想对方当时的心理活动。渐渐的它们都有些明白了,大松树之所以不讲话是因为他觉得自己不需要和小松树斤斤计较,小松树还小,还有许多地方不懂事,自己比小松树大,应该处处让着它一点。在最后的.时候,一个学生举手发言说:“老师,我觉得他这是尊老爱幼。”当时,我特别的惊讶。首先因为,我已经记不得自己和它们讲过这样一个词了。可是他们竟然还能记得,并且运用到实际中来。所以还是那句老话,平时多给他们一点,也许不会立即见效果,但在以后的时间里,肯定就能发挥它自己的作用。我想那个孩子以后一定会特别的尊老爱幼。其次我觉得这个孩子已经真正读通、读懂了课文。它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这篇课文对于他而言已不再是陌生的一篇课文,而是于他发生交流,有血有肉的文本。但愿不止他一个人读出了这种感觉。

  这篇课文十分角色朗读的,孩子们特别爱读,而且读得特别好。无论是小松树的洋洋得意,还是风伯伯的和蔼可亲,都读得有模有样,个个都抢着要读。在分角色读的时候,个个都抢着要读风伯伯。被分配读小松树的小朋友就有点不高兴,我觉得它们对于小松树还欠缺一种理解、宽容。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4

  教学理念: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读书和心灵交汇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产生阅读的激情;使学生在角色朗读中流露真情;帮助学生在想、述、演、说中内化语言的深情,从而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读出不同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读好课文。

  难点: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大松树、小松树和风伯伯的贴图以及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节课所学词语。

  2、在黑板上画大山的简笔画,让学生送小松树和大松树“回家”。

  3、小松树和大松树,他们一个住山上,一个住山下,今天,他俩又聊上了,想不想听听他们聊的什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小松树和大松树》。

  二、细读课文,感悟体验。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小松树说的话。

  (2)指名朗读小松树说的话。

  课件出示小松树说的话:“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3)读完之后,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松树?(指生回答)追问:你从哪看出来的?(重点体会“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

  (4)指导感情朗读。

  (5)分不同形式朗读。(指名读、加动作读、男女赛读)

  (6)想象:如果你就是那棵大松树,小松树如此这般,你会怎么办?

  (7)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说什么了吗?那他生气了吗?你怎么知道?

  课件出示:大松树没有回答。(观察表情)

  (8)想象:大松树此时会想些什么呢?你觉得大松树怎样? 面对小松树的骄傲无礼,大松树什么都没说,可这话被风伯伯听到了,他摸着小松树的头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3、学习三自然段。

  (1)自读第三自然段,划出风伯伯说的话。指名读。

  课件出示:“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2)出示课件动画,比较小松树与大松树的高矮。

  相机出示:“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

  (3)指导用“比”说一句话。

  (4)对于小松树夸自己看得远,风伯伯又是怎么说的?

  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5)联系生活,让学生谈谈站在高处看景色与站在平地看景色的区别。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6)小结小松树能看得远的原因。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了风伯伯的话,小松树怎样了?

  课件出示: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

  (2)小松树为什么低下了头呢?理解“惭愧”的意思。

  (3)想象:假如你是小松树,这时,你想对大松树或风伯伯、大山爷爷说些什么?(同桌交流后指导学生说话)

  (7)师:看来,小松树已经改正了错误,变成一个既懂事又谦虚礼貌的孩子了。

  三、课文小结,明白道理。

  1、小松树在风伯伯的引导、教育下,知道了自己的错误,懂得了做人要谦虚、有礼貌,不能骄傲、自满。希望小朋友们也能像小松树一样知错就改,做个谦虚、有礼貌的孩子。

  2、送名言: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四、角色表演,升华体验。

  1、分小组合作练习分角色读课文。

  2、指名一组成员戴上头饰,分角色表演。

  五、律动:《小松树》

  六、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生读,组词。“爷”“托”

  2、指导书写 “爷”“托”。

  (1)认识新偏旁 “父字头”

  (2)指生分析生字,“爷”上下结构,“托”左右结构。用好方法识记字形。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师范写,生随师书空。

  (4)生描红,仿写。

  (5)师巡回指导,注意纠正学生写字的'坐姿和执笔姿势。

  3、展示评析。

  七、布置作业:

  把《小松树和大松树》这篇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家长听,或者同家人一同表演该课本剧。

  板书

  8 小松树和大松树

  ↑

  大松树贴图

  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趣”字洋溢于课堂,是每个老师都要动的脑筋。比如在复习导入阶段,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然后让学生把小松树和大松树贴到相应的位置,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在孩子们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听故事,学故事的兴趣。

  二、以“读”为主,读品结合。

  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问题“读了小松树的话你感觉这个小松树怎样?从哪儿看出来的?”让学生抓住小松树话中的“多高哇”、“你呢”、“喂”等重点词语来理解小松树的骄傲和没有礼貌,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然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没礼貌。让学生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朴实的道理”、“提升阅读的乐趣”。“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绝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呆读,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在教学中,我无时无刻都在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或通过精心设置的导语;或用激励性、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5

  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山上的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指导学生朗读和表演时,让学生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语气,尽可能地想象当时的情境。

  小松树说的话中有这么一句“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一个“喂”传神的刻画了小松树骄傲自大的嘴脸。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简单易行且有效的情境:指着一个孩子说:“喂,把你的语文书借给我用一下!”再让学生体会一下,老师这样的语气借东西,愿不愿意借,为什么?然后让孩子说一说你觉得小松树是怎样一棵松树?完成填空“ 的小松树”,再读小松树的话,体会小松树对大松树的傲慢无理。学生体会就自然了很多。

  小松树骄傲自大,而大松树没有回答。大松树为什么没有回答呢?他在想什么呢?我首先在黑板上简笔画板画三个人物表情图:第一幅图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张大了,很生气!第二幅图咧开嘴笑了,一定很高兴。第三幅图嘴巴往下耷拉,表示很难受。这三幅图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提供了想像的'空间。从中可以体会大松树的大度,谦虚,和小松树进行比较。

  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摸着头”一词表现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心爱护。教学中,引导孩子联系孩子的生活说说生活中谁摸过你自己的头,你感觉怎样,感受长辈对自己的关爱。然后再让学生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6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生动、浅显的寓言故事。让学生明白做人不要盲目自大的道理,课文融情于理,充满童真童趣。整堂课教学下来,我个人认为自己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两点:

  1、能够带领孩子入情入境,让他们走进大松树和小松树的内心世界。在导入部分,我就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区别。在教学中,我又运用孩童般的语言进行有意识的拓展与生成:“看,小松树长在高高的'山上,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猜他会看到什么呢?也许是太阳、白云、大山等,从而让学生领会到小松树得意、目空一切的原因;在课堂的尾声部分,我试着让孩子们进行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小松树,你想对大松树或风伯伯说些什么呢?在走进小松树内心的同时也使他们获得文本的教育意义。

  2、指导朗读较为深入,能够引导学生在读中悟。特别是在指导第二自然段朗读时,在突出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时能紧紧抓住关键词语“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能够把这些词语放进具体语境中去朗读和感悟,并能讲究一定方法。如在理解“很远很远”时,我故意读成“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你呢?”,让学生去体会“你觉得这两个词语放在课文中哪一个更好呢,自己读读试试看?”让孩子在读中体会,在比较中感悟。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

  1、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有点单一。老师的语言对学生有着激励作用,对回答好的学生,老师应该大加赞赏,促使孩子积极的思考,大胆的发言。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慢慢的改正。

  2、学生对课文的表演不是很积极,很大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课文的表演,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3、对学生的回答容易担心其他孩子没注意听,进而重复学生的答案,浪费了时间。

  进步是有的,不足也存在,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丰富教学经验,获得进步。

  4、有些教学语言还需规范,在范写时需注意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力求把每个字写得更为美观。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扬长避短,争取做得更好!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7

  这篇课文是一篇拟人的寓言故事。课文讲的是长在山上的小松树非常的骄傲自大得意忘形,就瞧不起嘲笑山下的大松树,而和蔼的风伯伯告诉了小松树不能过分的骄傲,要学会谦虚的做人道理。本文主要通过语言的描写,来突出每个人物的特点。这篇课文我已经讲过几遍,但是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对课文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想法。

  为了能够更好的把握教材,理解文本。我精心的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认真听取同事们的意见,与教研组长多次讨论本课教学中对各个人物语言以及性格特点深度挖掘,并积极贯彻学校以生命化的人文教学为主的理念,认真的修改教案,制作课件。通过了这次的上课,我进行了总结,要发扬优势,并重视自己的不足。

  一、解读文本

  一样的文字在不同的环境里和不同的学生面前有着它独特的意义。通过对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更能理解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次通过对小松树语言的描写,我更透彻了解了一开始这是一个骄傲自大得意忘形,且没有礼貌的小松树。一个“喂”字,在平时我们的生活中打电话的时候,不能说明是没有礼貌,但对于一个年纪稍大于自己的人来讲,确实显得不够礼貌。“你呢?”更能说明小松树不把大松树放到眼里,有嘲笑讥讽的意思。这些孩子们说的非常的好,课堂上生成的部分越来越多,以后在课堂上更应该注意每个小细节,加深对文字的解读。

  二、问题设计

  同样的问题,语言设计要贴近孩子们的内心。“谁愿意来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你从哪看出来的?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小松树?谁试着读一读?谁再来读读?”引导孩子的时候要亲切温和。把问题真正的抛给孩子,让孩子以自己的想法去理解课文,充分的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上课时,精心的设计每一个问题,换多种方法耐心的去引导,相信孩子们更回答的更好。

  三、教学设计

  一年级的低段孩子以生字词的教学为主,上课初,我带领孩子们读生字卡片,去拼音读词语,由易到难的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并通过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的方式开展。在一些问题的教学设计上,采用设问,追问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标。对于大松树的默默无闻,不予争锋。我深入的挖掘大松树身上的品质,引申到社会上那些默默付出平凡普通,却为祖国的建设发展及我们的'幸福生活贡献力量的这些可爱的人们。告诉学生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生命。

  四、教学改进

  通过课下的评课,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优势,也看到了不足。生字词的复习巩固,要更加的的重视,做到真正的扎实牢固。课上一些重点的生字词的理解不够透彻,一年级以说一到几句通顺完成话为主,多创设环境让学生充分的进行说话练习的同时,也充分的理解课文内容。课文最后的引申升华部分,出示的图片不具鲜明色彩,不能更加直观的使学生明白理解,以后在制作课件时要更加的留心图片的应用。课尾的练习背诵课文,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梯度稍高,应降低难度,使更多的孩子们想要去展示,多给予一些自信。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8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从三维目标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感情诵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在教师导读中习得读书方法,学会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思维。

  2、在诵读中体会小松树的盲目自大,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

  3、在诵读中享受阅读的乐趣。为了完成这三维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趣”字先行,调动学生学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趣”字洋溢于课堂,是每个老师都要动的脑筋。在导入阶段,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问学生黑板上画的是什么。然后告诉学生在这座大山里住着一棵小松树和一棵大松树,,我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图片,用图画和故事作为课文的导入,学生们各个情绪高涨。让孩子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然后板书课题,在板书时,老师有意把“小松树”的小写得很小,把“大松树”的大写得很大,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趣味,在孩子们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听故事,学故事的兴趣。

  二、以“读”为主,使学生融入课文情境。

  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问题“你从小松树的话中知道了什么?从哪儿知道的?”让学生抓住小松树话中的“多高哇”、“你呢”、“喂”等重点词语来理解小松树的骄傲和没有礼貌,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然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没礼貌。让学生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朴实的道理”、“提升阅读的乐趣”。“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绝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呆读。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在教学中,我无时无刻都在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或通过精心设置的.导语;或用激励性、挑战性的话语;或在学生朗读之后,给予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在整堂课中就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与渴望。

  三、联系生活,实现情感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对文本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第二自然段之前,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小松树站在高高的山上,他会看到什么呢?这一设计,说的是小松树,实际上调动的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基于文本,体会到小松树的骄傲之情的由来。教师要基于基本语义层面,结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适时点拨,将文本与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链结”起来,这对理解文本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9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从三维目标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感情诵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在教师导读中习得读书方法,学会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思维。2、在诵读中体会小松树的盲目自大,感受风伯伯的和蔼可亲,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3、在诵读中享受阅读的乐趣。为了完成这三维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1、搭建对话平台,使学生融入课文情境。

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教学中如何使思想教育不露痕迹、潜移默化地调动学生的内心感受。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环境为学生搭建一个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的平台,使思想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创设了孩子表演童话故事的情景,融入课文情境,教师稍作点拨和引导,即达到了教育的效果。

  2、注重阅读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

“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绝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呆读。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如果读书不能激起其内心渴求读的需要,一切外在的强加力都是徒劳的。要培养孩子“口诵心惟”的最好办法就是激发孩子主动读书、积极探究的兴趣。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孩子参与到童话中来。新课伊始,我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贴图,画片(可以用水彩笔画简笔画)。在孩子们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听故事,学故事的兴趣。

  3、联系生活,实现情感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对文本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基于基本语义层面,结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适时点拨,将文本与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链结”起来,实现更深语义层面的解读。风伯伯和小松树说话时是这样的“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摸着头”一词表现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心爱护。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孩子联系孩子的生活说说风伯伯是个怎样的人,通过朗读孩子们感受到长辈对自己的关爱。然后再让学生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

  整堂课很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点拨者和引导者这一新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能以人为本,能注重情趣的激发,充分以教材为例子,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思想价值观的教育。成功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0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十分富有童趣,也十分贴近学生的现实心理状况。通过故事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

  新的课程改革注重了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那么新的教学自然也应把主体发展作为价值取向,学生学习不是将知识进行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通过其自主活动,新知与原有知识经验进行相互作用,来补充、丰富和改造自己的认知结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的课堂设计中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力求从学生的角度,站在学生的高度去思考。并且,在重难点的突破上和许多教学细节上,都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协作,平等对话。

  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亮点有三:

  1、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引线,搭建对话平台,使学生易于融入课文情境。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教学中如何使思想教育不露痕迹、潜移默化地调动学生的内心感受。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环境为学生搭建一个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的'平台,使思想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

  (1)以小朋友爬山的经验引入,体会小松树站在山上得意骄傲的心情。

  (2)老师以借铅笔为例,用学生生活中的细节来引导学生理解小松树的傲慢、没有礼貌,自然流露出对小松树的不喜欢。

  2、深入学生的心理,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

  (1)是巧用表情图,激发兴趣,加深情感体验。小松树站在山上会是什么心情?出示三幅表情图:一幅得意洋洋、轻视看不起,一幅发怒,一幅高兴。让孩子在读了小松树的话后,再体会感情。

  (2)师生共同商量,通过感情朗读,配上动作的表演,再现小松树得意骄傲的样子。让情感得到内化,学生与文本的情感自然的相融合在一起。

  3、联系生活,实现情感的迁移和拓展。

  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而超越文本借助文本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才是更深层次的教学。除了让学生体会小松树骄傲、盲目自大这个浅层次的寓意外。进一步的拓展思维,想象小松树会对大松树说些什么?教育孩子善于知错就改,学习大松树有宽阔的胸怀。树立集体观念。

  课堂教学能以人为本,能注重趣的激发,充分以教材为例子,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思想价值观的教育。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在教学中实现交互主体性。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1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

  在导入阶段,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问学生黑板上画的是什么。然后告诉学生在这座大山里住着一棵小松树和一棵大松树,用图画和故事作为课文的导入,学生们各个情绪高涨。

  在学生进入情境之后,我又让学生观看有关课文的动画,让他们自己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个总体的印象。接着请出生字词语,先放手让学生自己认读,再请小老师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学好生字词是学好课文的基础,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在字词学习这快内容上花的时间偏少,最后发现学生们在朗读的.时候经常卡壳。这学期开始,我强化了词语认读,让学生们夯实基础,运用多种方式让他们多读多练。

  为了让学生们分清楚小松树与大松树与大山的位置,我提前做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贴画,课前在黑板上画好大山的简笔画,上课时让学生先“读”后“说”再“找”。“读”就是在文中找出它们的方位,“说”就是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课文内容,“找”就是到黑板上来贴图,给两棵松树找到家。这样,通过贴图,调动学习兴趣,让孩子迅速掌握大小松树的位置,为后文的理解作出了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总体思路比较清晰, 通过师傅的精心指导与评讲,我意识到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让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就问你觉得小松树怎么样?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时间,可能有的学生还没有找准小松树的话。在这儿,可以先让学生找出小松树的话,让他们说一说,还可以画一画,再让学生回答你觉得小松树怎么样,这实际上就是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时间。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观点后,我再问是从哪看出来的。孩子们给出的答案是句子,而没有具体落实到字词,这时我没有及时引导,而是用讲授的方法代替学生分析文本,这些这点是我这堂课中欠缺的地方,以后在教学中要学会从引到放,通过引导,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究,受之以渔。

  虽然这节课还留有遗憾,但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次授课都是一次历练,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过程中我看到了不足,总结了优势,一点点进步,一次次蜕变,在过程中,我磨练着,并享受着。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2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生动、浅显的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的行为,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述了山上有棵小松树,山下有棵大松树。第二自然段讲小松树向大松树夸耀自己长得高、看得远。第三自然段讲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的盲目自大的行为。第四自然段讲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很惭愧。课文配有插图,形象地描绘出课文中的大松树、小松树、风伯伯的样子,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做人不要盲目自大的道理,课文融情于理,充满童真童趣。整堂课教学下来,我个人认为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1、带领孩子入情入境的技巧不够,没有能够很好地让他们走进大松树和小松树的内心世界。虽然有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图片,但是没有很好的运用。我出示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图片,意在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区别。在教学中,我只是让孩子们一遍一遍地读课文,基本上没有什么效果,平时的范读,也没有起到作用,我的读书变成了刻意地诵读,这个环节做成这个样子,可以省掉,在课堂的尾声部分,我试着让孩子们进行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小松树,你想对大松树或风伯伯说些什么呢?在走进小松树内心的同时也使他们获得文本的教育意义。家庭作业布置的是“用小松树的'口吻给爸爸妈妈将这个故事。”可惜没有进行完整。整个教学效果不是很好。

  2、指导朗读方法欠缺,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在读中悟。特别是在指导第二自然段朗读时,在突出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时知道要紧紧抓住关键词语“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但是没能够运用一定方法把这些词语放进具体语境中去朗读和感悟。如在理解“很远很远”时,我故意读成“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你呢?”,让学生去体会“你觉得这两个词语放在课文中哪一个更好呢,自己读读试试看?”让孩子在读中体会,在比较中感悟,有些孩子做的不是很好,我没有及时的制止,有些语言运用的不恰当。

  3、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有点单一。老师的语言对学生有着激励作用,对回答好的学生,老师应该大加赞赏,促使孩子积极的思考,大胆的发言。要多查资料,灵活运用。

  4、对课文没有吃透,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读,有偏离课文的意思,这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翻阅大量资料,来补充我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这一次的讲课,让我更深入的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做的不好,需要怎么改正。感谢魏老师、宋老师、刘老师、于老师给我的指导帮助,让我更好的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为我今后的的努力指明了方向。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丰富教学经验,获得进步。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扬长避短,争取做得更好!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3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从三维目标出发,教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感情诵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在教师导读中习得读书方法,学会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思维。

  2、在诵读中体会小松树的盲目自大,感受风伯伯的和蔼可亲,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

  3、在诵读中享受阅读的乐趣。为了完成这三维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1、搭建对话平台,使学生融入课文情境。

  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教学中如何使思想教育不露痕迹、潜移默化地调动学生的内心感受。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环境为学生搭建一个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的平台,使思想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创设了孩子与小松树交朋友的情景,孩子与大山爷爷对话的场景,融入课文情境,教师稍作点拨和引导,即达到了教育的效果。

  2、注重阅读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

  “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绝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呆读。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如果读书不能激起其内心渴求读的需要,一切外在的强加力都是徒劳的。要培养孩子“口诵心惟”的最好办法就是激发孩子主动读书、积极探究的兴趣。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孩子参与到童话中来。新课伊始,老师出示小松树画片(可以用水彩笔画简笔画)。并进行情境描述:嗨,小朋友们好!我是小松树,我今年七岁了。我今天来到我们班,想和小朋友们交个朋友,小朋友们愿意吗?在孩子们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读书兴趣“愿意和小松树交朋友,首先对小松树有所了解。小松树是怎样一个孩子?下面请小朋友们读读课文。”

  其次是巧用表情图,加深情感体验。小松树说话时,会是怎样的表情?老师在黑板上三幅简笔画表情图:一幅得意洋洋、轻视看不起,一幅后悔、懊丧、要哭,一幅高兴。让孩子在读了小松树的话后,想象小松树说话时会是怎样的神情,并试着表演一下,然后带着表情读。在孩子读了“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后,让学生想象“惭愧”会是怎样的表情,并试着表演一下,然后带着表情读。在孩子学完课文后,当孩子愿意与小松树交朋友时,再让孩子想象此时的小松树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孩子可能不知道也说不出来什么叫“得意洋洋、轻视”或“后悔、懊丧”之类的词语。但并不意味着在孩子读书时就不需要引导孩子去体会,当然孩子体会不到,也就读不出“情”来。一年级孩子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寥寥几笔的表情图再现了对孩子们来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文本包含的情感,有助于帮助孩子进行感情朗读。另外,大松树与小松树的简笔画形象直观,很好地帮助了学生读懂了课文。

  3、联系生活,实现情感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对文本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基于基本语义层面,结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适时点拨,将文本与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链结”起来,实现更深语义层面的解读。

  1、“喂”字的解读——小松树说的话中有这么一句“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一个“喂”传神的刻画了小松树骄傲自大的.嘴脸。如何紧扣“喂”字,激活学生经验,加深体验,进而提高感情;朗读的指导效率。实际教学中,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简单易行且有效的情境:师指着一个孩子说“喂,请把你的橡皮借给我使一下!”再让学生体会一下,老师这样的语气借东西,愿不愿意借,为什么?然后让孩子读小松树的话体会小松树对对大松树的傲慢无理。

  2、“摸着头“的解读——风伯伯和小松树说话时是这样的“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摸着头”一词表现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心爱护。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孩子联系孩子的生活说说生活中谁摸过你自己的头,感受长辈对自己的关爱。然后再让学生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

  整堂课很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点拨者和引导者这一新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能以人为本,能注重情趣的激发,充分以教材为例子,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思想价值观的教育。成功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4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1、注重阅读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

  “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呆读。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如果读书不能激起其内心渴求读的需要,一切外在的强加力都是徒劳的。要培养孩子“口诵心惟”的最好办法就是激发孩子主动读书、积极探究的兴趣。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孩子参与到童话中来。新课伊始,我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贴图,画片(可以用水彩笔画简笔画)。在孩子们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听故事,学故事的兴趣。

  2、联系生活,实现情感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对文本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基于基本语义层面,结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适时点拨,将文本与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链结”起来,实现更深语义层面的解读。风伯伯和小松树说话时是这样的“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摸着头”一词表现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心爱护。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孩子联系孩子的`生活说说风伯伯是个怎样的人,通过朗读孩子们感受到长辈对自己的关爱。然后再让学生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

  整堂课较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点拨者和引导者这一新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能以人为本,能注重情趣的激发,充分以教材为例子,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成功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5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童话,全文只有四个自然段,语言非常简单,讲的是一棵山上的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小松树自以为是,骄傲自满的行为。课文还配有2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课文中的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样子。本堂课,我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在朗读的基础上,通过体验人物心理来走进文本,领会课文蕴涵的深刻的道理。

  整堂课教学下来,我个人认为自己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两点:

  1、能够带领孩子入情入境, 让他们走进大松树和小松树的内心世界。在导入部分,我就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区别。在教学中,我又运用孩童般的语言进行有意识的拓展与生成:“看,小松树长在高高的山上,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猜他会看到什么呢?也许是太阳、白云、大山等,从而让学生领会到小松树得意、目空一切的原因;在课堂的尾声部分,我试着让孩子们进行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小松树,你想对大松树或风伯伯说些什么呢?在走进小松树内心的同时也使他们获得文本的教育意义。整节课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高,非常的活跃。

  2、指导朗读较为深入,能够引导学生在读中悟。特别是在指导第二自然段朗读时,在突出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时能紧紧抓住关键词语“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能够把这些词语放进具体语境中去朗读和感悟,并能讲究一定方法。我还让他们上台来演一演小松树和大松树,让孩子在表演中体会和感悟。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

  1.没有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过于繁杂,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的设计时,我尽可能的对自己说:要做到少指导,精指导,每设计一个问题我都要想一想:这个问题为什么问?对学生有帮助吗?孩子能回答到吗?如果回答不到,我该怎么引导呢?我还精心的设计了练说环节:小松树站在高山顶上会看到什么。。。。在实际操作时我却担心孩子们说不出我想要的答案而一再提示和重复孩子们的答案,不仅浪费了时间,也使听课的老师觉得很啰嗦,造成了老师说的多,学生说的少的局面。

  2.过分依赖学生群体中的“优生”,忽略了课中的`激励机制。

  课堂上我往往喜欢请平时表现好的学生回答问题,而忽略了后进生,以至于使他们因缺乏参与性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导致一些人低头玩东西或者不专心听讲。虽然在这节课中表现并不明显,但这样的错误倾向一定要纠正。另一方面,我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有点单一。老师的语言对学生有着激励作用,对回答好的学生,老师应该大加赞赏,促使孩子积极的思考,大胆的发言。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慢慢的改正。

  3.“高效课堂”不高效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把重点放在识字、写字、朗读等方面,而我没有很好的意识到这一点,把重点都放在了理解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上,最后教了三个生字,指导写字的时间只有大约5分钟。就本课而言,课文的重点在第三、四自然段上,而我的第一课时既没有解决生字也没能抓住重点,从教学目标来看,是没有完成教学目标的,也就是说这节课不高效,没有达到目的。

  通过这次公开课,我也成长了很多:

  1. 我对第一、二课时的界定有了更准确的把握。就像李老师说的,一二课时的划分不一定非得是第一节课解决生字词,第二节课讲解内容,这要看课文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知识的准备情况,上一课时时,如果学生预习的好,几乎全部都能掌握生字词和能读通课文,那么除了指导朗读、指导写字,也能按情况讲解一部分课文内容,但如果连基本的朗读都不过关,就开始讲解课文,就操之过急了。

  2. 提问一定要精炼有效。我们往往害怕学生不懂而一次次重复问题或者学生的答案,把课堂变成了老师和学生的一问一答,而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久而久之使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只会机械的作答而不会动脑筋。优秀的教师往往会在课前花大量时间备课,把问题精简到少而有效,把更多地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学自悟,不仅完成了目标,学生还会说出你想不到的东西。

  3.关注后进生。光靠几个优生,一个班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班级的,只有大家都有进步了,整个班级才会向前迈步。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08-19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0-29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11-02

《小松树和大松树》语文教学反思范文10-09

《小松树和大松树》课堂教学反思范文10-07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12-16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12-17

《小松树和大松树》两课时教案09-07

《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二课时教案09-22

《挺拔的松树》教学反思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