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浅谈高考作文的结构和语言

时间:2021-10-31 16:08:47 高考辅导 我要投稿

浅谈高考作文的结构和语言

  文如甘澧似新娘。甘澧固然醇香,但还需要靓瓶的包装;新娘固然娇美,但还需要靓丽的嫁衣打扮。高考作文,在我们确定了紧扣作文试题的立意,选择了符合题意的素材以后,一定要苦心构思、锤炼语言。

浅谈高考作文的结构和语言

  构思就是思谋文章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高考作文基础等级要求“结构完整”,就是要求文章用清新的思路,组织安排文章素材,开头起笔自然,段落划分合理,过程传承相应,结尾相合圆润,使思想表达有序,布局合理有方,层次分明清晰,条理一脉相承。但文无定法,经典美文的结构可谓是异彩纷呈,各有各的章法和特点。但仔细琢磨,所有的美文,在结构方面有两点还是具有普遍性的。

  

  第一,结构要服从主题需要,围绕主题组织材料

  鲁迅的《一件小事》所要反映的是进步知识分子“我”在劳动人民“车夫”的崇高品质的感染下进行严肃的自我解剖的主题思想,作者采用了对照式结构来组织材料。正反对照是通过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中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进行对照或比较,突出其中某一事物或某一方面的特点,来鲜明地反映某种思想,属于比较法中的异中求异的方法。运用这种结构组织材料,即使不加多少分析,也能使读者识别事物或其某一方面的正误、好坏、大小、高低等,鲜明地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倾向或观点,能有效地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韩愈的《师说》一文,在第一段提出了“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中心论点以后,便分别从反面和正面对比阐明中心论点,突出今之“士大夫之族”与古之圣人在从师学习上的不同态度和表现,其中第三自然段从反面论证时,又并列安排了三组对比:一是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纵比,二是对其子与对自身的自比,三是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间的横比。文章的大段落和小层次之间都采取了正反对照式的结构形式,有力地证明了从师学习的意义和作用。而节选自《战国策齐策》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则将邹忌本人受妻、妾、客所蒙蔽的情况与齐威王所处的人际环境作相似性比照,在“异”中求“同”,自然中肯地证明了“王之弊甚矣”的看法,从而达到了讽谏之目的。

  对照式结构除了正反对照或相似比照的方法以外,还有“抑扬法”和“衬托法”。“抑扬法”就是先从反面贬低或否定某一事物,然后再从正面赞美或肯定该事物,以达到彰显文章主旨的结构方法。如许广平在《鲁迅先生》一文中先描写初次见到鲁迅先生的印象,“一个黑影子”就像是一个“怪物”,或者是“出丧时那乞丐的头儿”,但“丑化”性的描写并不是许广平的本意,而是有意将鲁迅先生的相貌、衣着和行为等特点的“抑”与他讲课的魅力、受学生的爱戴和挽留的“扬”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形成前后巨大的反差,在反差中来“扬”其优点,增强读者对描写对象的深刻印象。衬托法就是利用事物之间的相近或相对的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的一种方法,其中有正衬与反衬之别。正衬法是利用程度不同的相似事物进行比较,在相同之中寻求差异,或者从侧面对描写对象进行烘云托月式的衬托和渲染而不作比较。反衬实际上与两物对比法相似,都是通过相互对立甚至相反的事物的比较,突出对某一事物的看法。以黑衬白、以好衬坏,是反衬,反衬才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以绿衬红,以高衬高,以低衬低,都是映衬,映衬只能烘托,不能形成对比。

  第二,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和内在联系,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结构的作用就是通过合理组织材料,把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和内在联系表现出来,这种表现必须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这样的结构才能合乎情理,连贯完整,和谐统一。按照认识规律和习惯,文章结构可以是层进式的。这种结构形式就是呈现出层与层之间或段落之间递相衔接,层层推进,逐层深入的关系。

  其具体范式或者是“是A——为什么是A——怎么做到A”的形式,如杨述的《恰到好处》一文先提出了“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恰到好处’”的中心观点,接着运用多种方法针对性地论证为什么要“恰到好处”,最后又在比较“恰到好处”与“折中主义”、“中庸之道”的区别中阐述了做到恰到好处的途径和方法;或者是“要A——如何做到A——A有何意义”的形式,像胡绳的《想和做》,先论述“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系起来”,然后论述“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最后又论述学生在学校里应当学会把想和做联结起来,使文章结构形成了层层推进的形态;或者是“A——B高于A——C又高于B”的逐层升高形态,吴伯箫的著名散文《猎户》写了三个猎户——尚二叔、“百中”老人和董昆,虽然文章的中心人物是董昆,但作者在安排结构时,先写采访路上的回忆,回忆了家乡的尚二叔,以其处境的凄惨反衬下文的中心人物;再侧面描写“百中”老人,以其生活的幸福映衬将要出场的访问对象。三个人物之间,通过巧妙的交代和过渡,前后勾连,层层铺垫,虽屡见波澜,却如风行水上,衔接顺畅,不留斧痕,使文章境界逐层拓展,三位猎户的事迹构成了三级式有机整体,缺一不可;或者是“观点A——依据abc”的形式,其中的abc是证明观点的几个依据或者分论点,其间的关系是层层递进或深入,其递进形式可以是由表象到本质,也可以是由次要依据到主要依据,也可以是由结果到原因,再由这个原因剖析更深层的原因或原因的原因。许多经典的议论文都采用这种结构范式,如陶铸的《崇高的理想》,吕叔湘的《错字小议》都采用了这种结构范式。

  陶宗仪《辍耕录》中引乔孟符的话说:“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意思是说,文章的开头要精致美丽,主体应该充实浩瀚,结尾要响亮有力。不论是文艺作品,还是一般文章,其结构特征都是中间大,两头小。这是文章结构的基本要求和特征。

  至于文章的语言,则要做到“通顺”、“有文采”。通顺就是言从字顺,即“言”能从“意”,“字句”通顺。前者强调准确,后者强调没有语病。在准确无语病的前提下,若能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注意炼字,使关键的字眼具有传神的效果,就算是有文采了。综合起来说,纯议论文追求准确、严密和无懈可击;议论散文除准确严密以外,还要追求语言的形象性和文学性,力求富有哲理;杂文则要尽可能做到幽默犀利,一针见血,或反话正说,或正话反说,讽喻辛辣,入木三分。不论采用何种风格的语言,重在追求议论的深刻性、说理的透彻性和语言的精辟性,而不是为文采而文采。若写记叙文,包括叙事散文、咏物散文、写景散文、故事、寓言、童话、小小说等以记叙为主的文体,或朴实无华,或绚丽多彩,因人而异,因文有别。

  语言反映性格,性格随语言流露。不论何种风格,自然清新,不雕饰、不做作的语言方为佳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