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3-11-23 11:18:58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经典)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经典)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1

  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课本P8---P10例1、例2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3、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教学重点:

  1、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 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景导入,激发兴趣

  投影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2、完成P9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教学例2。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

  4、完成P10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三、练习,实践应用

  1、 练习二第1题说说图意,交流算法并汇报。

  2、 练习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计算,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2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教学内容:

  课本P23 例4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

  学生的数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一)、教学例4

  1、出示题目,仔细观察、思考。分组讨论。

  2、学生探讨解答的方法。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学生汇报。

  (二)、完成第23页做一做。观察图,在小组内交流了解到的信息。指名说明解题思路。思考、提问,在小组内交流问题。选择一个提问进行解答。全班交流并说出解答思路。

  (三)、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在操作中掌握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3题,选择二题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四第1、2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解答方法,体验解答的过程。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

  五、随堂练习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教材第101页第2题及练习二十五第4~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和熟记乘法口诀表,并能熟练地利用乘法口诀表求积,提高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熟记1~9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宣布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并板书课题:表内乘法。

  二、旧知学习

  1.复习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多媒体出示下图:

  问:求一共有多少个,用加法计算怎样列式?用乘法计算怎样列式?

  5+5+5+5=20(个)

  5×4=20(个)

  指名说出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5 × 4 = 20

  乘 乘 乘 积

  数 号 数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复习乘法口诀。

  (1)背乘法口诀。

  采取多种形式背乘法口诀。

  (2)根据“六九五十四”这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3)完成教材第101页第2题。(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三、实践应用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4题。

  以开火车的形式练习。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5题。

  仔细看题,明白题目要求再独立完成。

  3.完成练习二十五第6题。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看清运算符号,然后独立完成。

  4.完成练习二十五第7题。

  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

  5.完成练习二十五第8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轮流提出问题并解决。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对乘法进行了复习,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五、同步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选用《新领程》相关习题。

  【板书笔记】:

  表内乘法

  5 × 4 = 20

  乘 乘 乘 积】

  数 号 数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学反思】:

  上好复习课,首先就要研究透复习内容有哪些知识点和相关知识点,它们之间有着哪些联系。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计算数学与情景教学相结合,围绕情境展开,内容连贯。在“整理与复习”这种有重复学习因素的教学中只有瞄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整理和复习的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但从学生的表现中不难发现:有的学生还是被动学习,有的表达能力欠佳,学生的灵活性还得加大培养力度。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4

  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1、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2、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尺子、小剪刀、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步骤个人修改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境设置,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师: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天,大家桌面上都摆着崭新的数学课本,你知道你的这本数学课本有多长吗?(让学生分成两组测量,可以用学生准备的东西比一比,量一量。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在刚才的实际测量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6颗回形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1根铅笔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数学课本的长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在师生交流中得出结论:虽然都是测量数学课本的长,但是每个人所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所以量出的长度也不同。

  师:要想准确地量出数学课本的长应该怎么办?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是经常用到什么工具?(尺子)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尺子。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在黑板上贴出直尺放大图,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赤字上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都分别对着一根长的刻度线,是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做刻度几,也就是几厘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

  (1)在直尺上找。

  师: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把它表示出来。

  师生共同交流得出:首先在直尺上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除了刚才找出的这段是1厘米,你还能找到哪段是1厘米吗?

  学生思考后交流得出:直尺上从刻度1到刻度2、从刻度2到刻度3……都是1厘米。

  师: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1厘米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2)在生活中找1厘米。

  师: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到了1厘米,下面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汇报,师生共同交流)

  (3)用手比。

  师:小朋友们,你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吗?拿出你的手指在直尺上量一量,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再用两个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把它记在脑子里。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启发学生发现从刻度0到刻度3、从刻度4到刻度7……都是3厘米,让学生比划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大约的长度)

  师: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3、用厘米量。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①教师在黑板上贴上一张纸条(这是书上放大的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②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①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②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③量一量拃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一的1-3。

  1、第1题,看一看,填一填,让学生说一说这支铅笔的长度为什么是8厘米。

  2、第2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的纸条,并把它剪下来。

  3、第3题,让学生用尺子分别量一量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墨水的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学生交流后强调: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初步学会了用尺子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时要注意把尺子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左端,看有段对准尺子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五、布置作业。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尺子量。可后或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来。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交流得出: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是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去量才能量准确。

  (尺子上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在测量实际物品时,为计算方便,可以取整数)

  板书设计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厘米,2厘米,3厘米,5厘米

  教后反思

  学科数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课型新授课时1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直到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绳子

  教学步骤个人修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问学生自己的那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边和短边各是多少厘米,并在小组内交流测量的结果。

  3、让学生自己估计一下课桌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再让学生用尺量一量,并把结果告诉大家。

  4、让一名小朋友用厘米尺量黑板的长,另一名小朋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

  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

  二、探究实践,体验活动。

  1、认识米。

  (1)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

  ①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就是前面讲的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让小朋友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米尺,和自己的学生尺比一比,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进行验证)

  ②刚才我们认识了米尺,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准备好的1米长的绳子,把它拉直,仔细看一看,再闭眼想一想,1米有多长?

  (可以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等方法来记住1米的长度)

  ③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交流,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物体)

  ④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2)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

  师:刚才大家认识了米,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100厘米)

  小结:1米也也就是100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1)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较长的距离。

  (2)让两个小朋友合作到展示台上量出每条绳子的长度。

  小结: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一般用米尺或卷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一直量到物体的另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这样才能量准确。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练习一的第4题。

  同桌互相帮助,测量自己的身高是几米几厘米,老师巡视,并帮助测量有困难的学生。

  2、课后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测量教师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宽,讲台的长、宽,并把它记录下来。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

  (在共同交流中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去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还知道了1米=100厘米)

  五、布置作业。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量。课后或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来。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页例5、例6,第7页“做一做”第1、2题,练习二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知道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习分析这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为学习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加减混合计算。

  做练习二中的第2题。把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做前两题,另一部分做后两题。做完以后全班订正。

  2.应用题。

  (1)小华有2张红纸和3张黄纸,她一共有多少张彩色纸?

  (2)小华有5张彩色纸,用了4张,还剩多少张?

  教师出示题目后,指名让学生口述这两道题应该怎样解答。然后提问:“这两道题有没有关系?”使学生看到第(1)题求出的结果恰好可以作为第(2)题的第一个条件。

  (3)填条件练习。

  ①_,用了4张,还剩多少张?

  ②_,又跑来5只,一共有多少只兔?

  教师:“这两道题现在能不能做?少什么?怎么办?”引导学生给每道题补充一个条件,使学生明白:要求还剩多少张,就必须知道原来有多少张;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就必须知道原来有多少只兔。然后让学生口头补充条件,并列式计算解答。

  二、新课

  1.教学例5。

  教师先出示例5的`前半部分题目:学校有15只白兔,7只黑兔,一共有多少只兔?

  教师:“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什么?能不能解答?”使学生看到,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能够解答题里要求的问题。

  指名让学生口述如何列式解答。

  教师板书:15+7=22(只)

  答:一共有22只兔。

  教师接着出示例5的后半部分题目:又生了8只小兔,学校现在有多少只兔?

  教师:“这道题现在能解答吗?”(不能,因为缺少条件,还必须知道学校原来有多少只兔。)”

  教师:“如果我们把这道题的两问连起来看,能不能解答?”使学生看到,学校原来有多少只免在第一问中已经求出来了。如果把两问连起来看,后一问就可以解答了。

  指名让学生口述,教师板书:22+8=30(只)

  答:学校现在有30只兔。

  小结:指着例5说明,这样的应用题有两个有联系的问题,是连续两问的应用题(板书课题)。解答第二问时,要把第一问求得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才能求出第二问所要求的结果。

  2.教学例6。

  教师出示例6:一辆公共汽车里有30人,到胜利街车站有7人下车,车上还剩多少人?又上来9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教师:“大家一起看题,这道题是不是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第一问求什么?第二问求什么?”

  指名学生读题,提问:“根据题中给的已知条件,第一问能不能解答?怎样列式?”“第二问呢?”

  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看例6,自己在教科书上解答。做完以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第二步怎样列式,你是怎样想的。(因为知道“又上来9人”,要求“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就必须知道车上原来有多少人。由第一步计算求得车上还剩23人,所以要用23加上9,就得到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引导学生总结解答连续两问应用题的方法:先解答第一问,然后把算出的结果作为一个已知条件,与另一个已知条件合在一起,解答第二问。

  最后,教师强调:做题时要把整个题读完再做,不要把第二个问题漏掉。

  课间活动。

  三、巩固练习

  1.做教科书第90页的“做一做”第1题。

  先指名让一学生把题目完整地读一遍,并提问:“这道题要求的是什么?先要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做在教科书上。做完以后,让一两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要求还剩多少辆,需要知道什么?

  2.做教科书第7页“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审题,在教科书上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帮助在前面做题时有困难的学生。全部做完以后,集体订正,还可以让一两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四、独立作业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中的第1题和第3题,教师巡视检查。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的:

  1、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3、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2、练习

  (1)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公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

  (2)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计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习十二1-4

  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79页例4,80页课堂活动,81-82页练习十二5-9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毫米的实际长度

  2、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选择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3、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课

  1、教学例4

  学生拿出直尺,请观察,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学生逐渐观察得出许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学生读

  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

  学生观察数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学生读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2、感知1毫米

  请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己比划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体吗?

  拿出2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大约是毫米

  还有吗?

  学生在量

  3、整理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三、练习

  1、80页1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80页2、3

  学生测量

  3、完成81页5-9

  四、课后记

  五、时分秒

  1、能认识,写钟表的具体时刻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能进行时分面的简单换算

  4、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7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同学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2.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3.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二)能力训练点

  1.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初步培养同学的判断、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同学认真仔细的习惯。

  教学重点: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算盘等。

  教学过程

  一、辅垫孕伏

  (一)口答:(投影出示)

  1.10个十是( )。10个百是( )。10个千是( )。

  2.读出下面各数,并说说这些数分别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463

  9528

  4000

  20xx

  9030

  8006

  3507

  2800

  3.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61○56 45○47 100○98

  (二)写出下面各数。(小黑板出示)

  四千零五十

  四千五百

  四千零五

  五千四百

  五千零四十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同学们观察:4050、4500、4005、5400、5040,这些数有什么相同点?这些数虽然都是四位数,并且都是由2个0、一个4、一个5这些数字组成的,那么它们的大小一样吗?谁大谁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1.位数不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出示例11(1)比较1230和965的大小。(板书:1230、965),师生在算盘上拨出1230和965两个数。

  (1)提问:1230是几位数?965是几位数?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同学知道:1230是四位数,965是三位数,位数不同。(板书:位数不同)1230的最高位是千位,965的最高位是百位。1230超越了1千,965不够1千,四位数比三位数多一位数,所以1230和965比较,1230比965大,也就是,1350>965。(板书:>)

  (2)师生一起小结:1230是四位数,超越了1千,965是三位数不够1千,所以1230>965。

  (3)反馈练习:在○里填上>或<,并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卡片出示)。

  635○1001 2527○934

  练习后,同学们考虑:我们刚才比较了三组数的大小,那么位数不同的数你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引导同学说出:四位数比三位数大。

  2.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1)出示例11(2)比较5640和8790的`大小。(板书:5640 8790)

  ①在算盘上拨出5640和8790两个数,观察两个数,发现了什么?

  ②两个数的位数相同,(板书、位数相同)5640的最高位是千位,有5个千,8790的最高位是千位,有8个千。

  ③引导同学得出:5640和8790都是四位数,最高位是千位,比较它们的最高位,5个千比8个千小,所以5640<8790。板书:5640<8790。

  ④反馈练习:比较大小。

  8006○9528 4000○3507

  通过例11(2)的教学和练习,使同学明确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时,比较它们的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第一辆汽车载了多少瓶汽水?(板书:3864)

  第二辆汽车载了多少瓶汽水?(板书:3529)

  哪辆汽车载的汽水多?

  引导:

  ①同学们在自身的算盘上拨出这两个数。

  ②观察这两个数都是四位数,最高位有什么特点?

  (同学答后,教师在板书中3864、3529这两个数中3的下面加“.”)

  ③3864和3529这两个数都是四位数,最高位也相同,这样的数怎样比较呢?同学们自身试试看。教师巡回指导,指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的?针对同学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

  ④师生一起小结:比较两个四位数的大小时,也是从最高位比起,千位相同,看百位。3864的百位是8,3529的百位是5,8个百比5个百大,所以,3864>3529。(板书:8个百>5个百和3864与3529之间的“>”)。

  ⑤假如把3864改成3564,又如何比较3564和3529的大小呢?3524与3529呢?

  (3)提问:通过以上学习,谁来说一说位数相同的数怎样比较大小?

  使同学认识到:比较两个四位数的大小,从最高位比起,千位相同,看百位,百位上哪个数大,那个数就大;假如百位也相同,看十位……

  (二)师生一起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指板书),谁来说一说位数不同的数是怎样比较大小的?位数相同的数又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三)看书质疑

  看书第33页内容,并把书中空白填好,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三、巩固发展

  1.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398○402 3940○5230 1020○999

  同学自身独立练习,然后集体订正,指名同学说说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2.比较下面各组数的大小,用手势表示“>”或“<”。教师注意观察,发现问题和时解决。

  744○447

  1000○999

  3458○7005

  2600○2599

  499○20xx

  9437○9432

  重点让同学说一说:3458○7005 9437○9432是怎样进行比较的。

  3.填空:

  (1)三位数中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

  (2)四位数中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

  (3)三位数中最大的数比四位数中的最小的数少( )。

  4.找出下面一组数中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

  463

  9528

  4000

  20xx

  9030

  8006

  3507

  2800

  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

  同学独立练习,同桌互相订正,指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找到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的。

  5.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排列的对吗?(投影出示)

  (1)1001>941>914>893( )

  (2)3050>3005>3049>3500( )

  手势判断对错,并指名同学说出错误的原因,通过此题练习,教育同学做题要认真仔细,看清楚题目要求。

  6.现在你会比较4050、4500、4005、5400、5040的大小了吗?把它们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此题是课始的复习题,注意有两种排列方法,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都可以)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同学们想一想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有几种情况?你是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

  五、安排作业:课本第34页练习九第5题。

  六、板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计算练习

  1、笔算并验算

  (出示)比一比,算一算

  6+8 7+9 6+3 5+7

  60+80 70+90 60+30 50+70(口算交流)

  A:第二行的几道题你是怎样算的?(同桌说一说)

  比一比,两组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比较异同)

  强调:在计算时,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一。

  (板书)265+137 472+58

  要求计算并验算(学生做在课堂本上)

  2、练习五第2题

  校对板演,集体订正

  A:计算中要注意些什么?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A:怎样验算加法?

  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

  3、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428+172 94+707 546+215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校对订正

  三、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4.从凉亭到葡萄园走哪条路比较近?(出示)

  学生说说图意,在心里进行快速口算

  A:从凉亭到葡萄园走哪条路比较近?

  (同桌说一说,全班交流)

  凉亭到梅园哪条路近一些?

  (同桌说一说,全班交流)

  (出示)

  学生说图意

  5.A:小明一共跳了多少下?小方呢?

  怎样列式?(学生思考交流,解决在课堂本上)

  交流校对,集体订正

  A: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提问,解答)

  四、教后小记:

  课题三数连加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三个数连加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激发数学兴趣。

  3、培养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勇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地,激发兴趣(出示“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

  (学生经历提问和列式的过程)

  引入:一、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要求列式:85+143+126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

  要求:同桌说一说,你准备怎样算?(同桌交流)

  独立在随堂本上尝试(独立练习,同桌学习)

  (巡视)指名板演:

  1)两道竖式

  2)两道竖式叠加

  3)只列一个竖式的

  2、动手实践,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3、小组合作,灵活进行笔算

  4、初步小结校对板演,集体订正

  A:比较竖式的写法,说说你喜欢哪一种?

  (倾向于:只列一个竖式:

  8 5

  1 4 3

  +1 2 6

  3 5 4)

  学生小组交流自己喜欢的算法,再全班交流

  (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的竖式的好处和不足,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A:用你喜欢的算法,你能算出四、五、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吗?怎样列式?

  讨论列式,独立尝试在随堂本上,同桌说说每一步是怎样算的。(独立计算,同桌交流)

  (就178+194+236

  1 7 8

  1 9 4

  +2 3 6

  □□□进行讨论)

  A:如果是这样列竖式,个位上先加哪两个数比较方便?十位上呢?

  讨论交流:

  方法1、把各位上的数依次相加

  方法2、把各位上能凑满10的数先加

  A:十位上的数相加满20,怎么办?

  指出: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

  组织讨论方法1和方法2的优劣

  (交流明确:能凑成10的先相加)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第3题及练习二十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进一步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 进一步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复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对时间有更深的认识。

  难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

  学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练习课中的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谜语引入

  启发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仔细听,看哪个同学先猜出来。

  哥哥长,弟弟短,弟弟跟着哥哥转。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这是什么?(钟表)

  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认识时间》。

  二、复习几时

  (1)谁来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引导学生看出有1—12这些数,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一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共60个小格。

  (2)老师拨出7时和7时半,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写一写。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反馈。

  并引导学生小结:①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②当分针指着6,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半。半时就是30分。

  (3)复习“1时=60分”。

  师拨12时,问:现在是几时?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变化。(拨到1时)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

  引导学生一起回答: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

  老师拨钟,引导5分5分地数到60分,分针走一圈正好是60分,而这时时针正好走一大格,是1时。

  板书:1时=60分

  三、做一做

  (1)老师拨时刻(7:45、 10:50、 11:15、 1:35),学生在纸上写一写,说一说。

  (2)老师说时刻(3:45、 1:25、 4:05、 6:55),学生拨钟面。

  强调:表示分的数要占两个位置,不满10分的要用0来占位。

  四、复习经过的时间

  (1)4时再过5分是( )。 (2)10时30分再过10分是( )。

  (3)8时45分再过5分是( )。 (4)5时56分再过( )分是6时。

  五、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01页第3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2题。

  独立完成,小组评议。

  六、总结提升

  这节复习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32页的例5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去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教材32页情境图。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他们在画画,其中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情境图。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想问的?学生自由发言。(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3)小组交流讨论。

  ①应该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人?

  ②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③选派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男生人数:

  14-5=9(人)

  美术兴趣小组人数:

  9+14=23(人)

  (5)观察比较两个算式的联系。

  明确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必须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6)提问:你能用一个算式直接求出美术小组的人数吗?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4-5+14=23(人)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教材32页“做一做”,让学生说明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

  (2)练习六的第1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3)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全课总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男生人数:14-5=9(人)

  美术兴趣小组人数:

  9+14=23(人)

  14-5+14=23(人)

  答:男生有9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23人。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借助熟悉的物体,使学生正确用数表示20以内这些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身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20以内不退位减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11~20各数的组成。

  师分别出示数字卡片:14、17、12、11。

  学生说数的组成。

  二、新课教学

  1.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1)搭积木(出示图片:摆一摆,算一算1、2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搭积木的游戏吗?(喜欢)

  明明和丁丁搭好了两摞积木在列算式时遇到了困难,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2)根据图意谁能列出相应的算式?教师板书:10+3=13 13+2=15

  (3)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说一说你的想法。

  ①蓝灵鼠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

  ②后来它又放上了两块一共是十五块,所以就是13+2=15

  2.出示图3。

  师:现在蓝灵鼠又在玩积木了,说说这次它是怎样摆弄的。

  生:它从15块积木中拿走了两块。

  师:观察得的很仔细,刚才图中是向下的箭号表示加上,现在箭号向上就表示拿走。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15-3

  师:怎样计算15-3呢?

  生:先用5-3=2,再10+2=12。

  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多说说,也可以同桌之间互说,加深算理。

  3.出示图4。先指导学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填空,后集体反馈。

  生1:现在又拿走了2块,拿只剩左边的1摞正好是10块,所以12-2=10。

  生2:12可以分成10和2,所以12-2就等于10。

  4.观察比较。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四幅图,说说有什么共同点?

  ①小组合作交流

  ②集体反馈

  引导学生找出今天的算式,在计算时都是先进行个位的计算然后在加上10。

  5.小结。

  我们通过观察画面,动脑思考帮助蓝灵鼠解决了它搭积木问题,列出了算式而且找搭积木的块数。你们真聪明。

  三、算一算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你是怎么算得?

  (1)应该先引导学生观察左边一组的算式想想它们的联系。

  (因为16可以分成10和6,从16里去掉6就剩下10,去掉了10就剩下了6,所以16-6=10,16-10=6。)

  (2)出示:l7一3=19-5=

  师:说说你是怎样算这两题的?

  生1:17-3,我是这样算的,17可以分成10和7,7先减3等于4,再加上10就等于14。

  生2:19-5我也是先用9减去5等于4,再加上10等于14。

  (3)找规律。

  师:比较17-3=和19-5=这两个算式,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规律?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被减数多2,减数也多2,而差不变。现在阶段不能要求学生表述清楚,教师只要他们能体会到算式中各个数的变化即可。)

  四、练一练

  1.练一练第1题。(课本第9页)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口算,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看图写算式。投影出示练一练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这两题都是一题多解:

  第一幅可以列式:10+6=16、16-6=10或16-10=6。

  第二幅图可以列式:12+5=17、17-5=12或17-12=5

  重要的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说说自己算式表示的.含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再提问个别同学。

  3.照小猪的样子说算式。(练一练第3题)

  (1)引导学生观察小猪所说的三个算式,弄清图意。

  (2)请学生以4人为一个小组,在小组内说说你相到的算式,并由小组长记录。

  (3)小组交流反馈。

  4.口算比赛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回答,也可以请做错的同学再来说说怎么算。

  五、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板书: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怎样计算这样的题目?(可以根据数的组成或数的方法进行计算)你还有什么想法?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12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的区别;能正确的区分角。

  难点:准确辨认从不同位置(尤其是左面、右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会画角。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宣布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并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旧知学习

  1.角和直角

  (1)复习角及各部分名称。

  (2)说一说,教师里哪儿有角?哪些是直角?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3)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怎样才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怎样画一个直角?

  用三角板的直角来画,从直角的顶点开始,沿着两条直角边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直角。

  完成教材第102页第6题。

  第(1)题:用三角板量一量,指名说说图形中有几个角和几个直角。

  第(2)题:请同学们画一画,然后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在投影仪上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2“观察物体”知识。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问:要知道一个物体的全貌有什么办法呢?

  (我们应该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物体。)

  问:怎样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呢?

  (从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去观察,不同的位置,形状不同。要感知一个物体的.全貌,应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

  3.实物展示。

  (1)出示玩具汽车。

  师:这是什么?谁来介绍一下老师手里的汽车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观察玩具汽车,介绍自己所看到的情况。

  (2)出示3张汽车图片。(正面图、后面图、侧面图)

  师:请你想一想,这三张图片分别画的是哪个位置?是站在哪个位置画的?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4.说一说。

  请小组中的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文具盒摆放在桌上,再请每一位同学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看到的情况。

  学生小组活动,组内交流,说一说,评一评。

  5.完成教材第102页第7题。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1、13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们有什么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五、同步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选用《新领程》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看钟表的方法,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分”及其进率,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钟面模型)和阅读课本的能力。

  3、使学生知道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听录音。

  师:新课前,请大家听一段录音(播放音频:时间的脚步)。谁能听出这是什么声音?

  生:这是钟声。

  师:对。这是时钟行走时发出的声音。我们要学习时间单位,就要认识钟面。

  2、师:下面介绍三好学生小芳姐姐每天主要的学习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分别出示图片"起床图"、"上课图"、"活动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按顺序说出每幅画中小芳姐姐在做什么?她是在几点钟开始的?(教师在学生每回答完一幅图后,作出必要的补充和更正。)

  (1)小芳姐姐每天上午6时半起床,一分钟也不拖拉。

  (2)小芳姐姐上午8时正准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学习。

  (3)小芳姐姐每天下午4时参加课外锻炼,增强体质。

  师:大家要向小芳姐姐学习,更好地安排和掌握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做时间的小主人。

  二、学习新课

  1、师:人们为了掌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发明了时钟。

  2、观察时钟。教师在黑板上挂出一个时钟(或演示动画"认识钟面"),用投影仪出示放大了的钟面投影图,要求学生结合自制的钟面模型,观察、了解钟面上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请学生自由发言,要求知道:钟面上有1~12共十二个数,以及它们各自的位置。每个数之间有5格,一共有60格。钟面上有两根指针,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

  3、观察、思考和讨论。

  (1)钟面上这两根指针是怎样走动的?

  教师演示,得出分针和时针在钟面上是同时、同方向、不同速度地行走。

  (2)分针与时针是怎样表示时间的?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1页末段。理解“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一小时,分针走一格是一分钟”的结论。

  (3)两针行走时它们的关系怎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8的乘法口诀和用相应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2、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应用口诀过程中熟记8的乘法口诀。

  教学重点:

  熟记8的乘法口诀,并会用8的乘法口诀计算相关的乘除法。

  教学方法:

  独立思考、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师生进行对口令练习,复习8的乘法口诀。

  2、谈话:我们已经学过的用2~7的乘法口诀求商,今天学习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第77页例4的图

  师:这是一条漂亮的花边,长16厘米,如果我们把花边平均剪成2段,每段长多少厘米?平均剪成8段呢?

  2、列出算式

  说说为什么用除法?

  3、讨论:怎样求商?

  4、讨论: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比一比162和168

  思考: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用2~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不是一样的?

  5、小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在计算除法的时候,我们应该想相关的乘法口诀,帮助我们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根据一句8的乘法口诀说出两道除法算式。

  四、全课总结。

  我们在口算8的除法时,可以利用什么来计算?在口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课本P9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有3张数字卡片,5、7、9,用它们组成不同的`两位数,能组成多少个两位数?

  二、学习新知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1、出示例题

  如果用着3张数字卡片,任意取出其中的两张求它们的和,得数有多少种可能呢?

  2、解决问题

  请学生尝试解决后全班交流

  1)用填表的方法

  2)用连线的方法

  3)随便写

  3、思考

  只有3种结果,为什么摆两位数却有6种结果呢?

  摆两位数跟卡片的位置有关,加法算式的结果和卡片的位置无关

  4、观察

  上面的几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随便写,容易漏掉或重复。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02-04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12-17

二年级下数学教案08-26

二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11

二年级数学教案12-30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案01-31

二年级数学教案【荐】02-13

【热】二年级数学教案02-13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09-26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