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时间:2023-01-02 14:10:18 小学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15篇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1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德国小姑娘乌丽娜在丽江的故事,带给我们回味无穷的审美感知。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并运用。

  2、联系语境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从”我”和乌丽娜数桥这件事中,想象”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体会乌丽娜对丽江古城的热爱以及”我”和乌丽娜的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都说是水给丽江带来了美丽……”这一段。

  教学重难点

  从具体的词句中体会丽江的美,体会乌丽娜对丽江古城的热爱。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同学们,金色的读书年华,留给我们无数美好的珍藏,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学,还有同桌。在这些同学中,你和谁的友情最深,能简要地谈谈吗(引领学生以难忘的友情为主题,进行口语交际)

  2、齐读课题,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我”和乌丽娜怎么样,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从这件事中能体会到什么……)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并运用。

  2、初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出示自学指导一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本课的生字,新词不少,相信同学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本课的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自学生字,词)

  3、检查学习生字的情况。

  学习生字,从音,形,义三方面指导。

  ①音:注意区分平翘舌音,如”酥”“诧”“捶”“宅”。

  注意多音字”娜”。

  ②形:注意区分”宅——诧”的字形。

  ③义: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如果与课文理解紧密相关就留到后面随文学习。

  四、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出示自学指导二

  再读课文,说说文章讲述了什么事?并试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初步解决下面的问题: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古城丽江给”我”和乌丽娜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2、概括主要内容。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联系语境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从”我”和乌丽娜数桥这件事中,想象”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体会乌丽娜对丽江古城的热爱以及”我”和乌丽娜的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都说是水给丽江带来了美丽……”这一段。

  三、品读课文,解疑感悟

  (一)回顾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

  (二)从课文对”我”和乌丽娜数桥这件事的叙述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1、体会丽江的美。勾画出描写丽江的句子,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老师点拨以下几点:

  (1)整体描写。

  ①扣住”依山而建”“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体会古城富有情趣的布局美。

  ②扣住”一千多年的历史”和”四方街的建筑特点”体会丽江城的古味。

  (2)局部描写。

  “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

  ①”水”:水的特点是什么

  清亮:扣住”倒映着白墙灰瓦,还有那在水边浣洗……特别好看”理解。

  活跃:扣住”流下来”“冒出来”“哗哗哗”“汩汩汩”“穿行”等词语理解。

  ②”桥”:桥的特点是什么(林林总总)”林林总总”什么意思(形容繁多)

  桥林林总总体现在哪些方面

  数量多:354座。

  样式多:石板桥,木板桥;石拱桥,木拱桥;单孔桥,双孔桥,多孔桥。

  材料多:石头,木头。

  雕刻丰富:有东巴象形文的吉祥语,有东巴神舞,还有各种鸟兽花木。

  (3)总结过渡。

  这”水”和”桥”给丽江带来了什么又给”我”和乌丽娜带来了什么

  2、从具体词句中朗读体会”水”和”桥”给”我”和乌丽娜带来的'快乐。

  如”我们流连在水边,有时候快乐地欣赏着绒丝线似的青苔随着水波柔柔地摇摆……”

  3、小结:丽江的”水”和”桥”给”我”和乌丽娜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从这快乐中也让我们体会到乌丽娜对美丽的丽江古城深深的热爱,这种热爱在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能看出,找出具体词句朗读体会。

  4、学到这里,你觉得乌丽娜是个怎样的孩子

  小结:这样的孩子谁都喜欢,”我”更是与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分别一年后的今天,当”我”看到《丽江古城》的邮票,决定给乌丽娜写封信,把邮票寄给她时,想一想,在信中”我”会对乌丽娜说些什么

  四,感悟表达,积累背诵

  1、课文在叙事中写景,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的。

  2、背诵”都说是水给丽江带来了美丽……特别好看”。

  五、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预习《天上的星星》。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借助拼音把课文多读几遍,借助课后思考题想想课文内容,借助课本上的资料袋对颐和园有一个初步了解。教师做好分析教材特点和了解学生年段特点的准备,同时收集颐和园相关资料,形成课件及教学资源储备。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

  1、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8课,请读课题。

  2、颐和园是我国保持最完整,规模的皇家园林!该怎么读(课题)?

  3、今天,颐和园早已成了中外游客竞相游览的一个美丽的大公园。你又想怎么读?

  4、小结:颐和园真的会带给我们很多的感受,我们在学习中要试着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二、从游览顺序入手,了解文章结构和课文内容。

  从词入手,了解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点和游览顺序。

  1.按顺序听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词,并学习其中的生字“廊”。

  2.思考:为什么要写这样三个词?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写?文中又是哪些句子说明了作者游览的顺序?

  3.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文中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

  从句子入手,掌握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表示游览顺序的四句话,从中感受移步换景的游览观察顺序。

  2、给表示游览顺序的四句话加上文章的首尾段,学生自读感受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并根据段落提纲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生共同根据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

  这就是文章的段落提纲,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课文。现在,我们就移步换景,依次游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去感受颐和园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三、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欣赏颐和园美景的.不同特点,体会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的同时,学习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

  “游赏”长廊。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出示课文相关文字,在原文中加入表示观察角度的短语,请学生读一读思考这些短语对我们“游”长廊有什么帮助?

  (放眼一望)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抬头看去)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边走边赏)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2、学生整体感受整个自然段,试着从不同观察角度去欣赏长廊,发现长廊的特点并试着用自己的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

  3、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老师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填词练习,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的读书方法理解“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这个句子,体会长廊所包含的中华文明,感受作者抓住特点简洁表达的写法。

  4、由此及彼,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的方法朗读学习整段内容。

  5、再次出示表示观察角度的短语并配合由此看到的景象图片,学生练习分三层背诵本段句子,体会表达顺序,达到段的积累。

  6、小结:作者移步换景,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景物不同的特点。让我们继续随着文字去感受。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这一次,作者又是从哪个角度去看万寿山?又赏出些什么呢?自己读一读吧。

  “游赏”万寿山。

  1、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抬头一看”、“耸立”、“金碧辉煌”、“金光闪闪”等词想象仰望万寿山建筑群的感受,体会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势。

  2、抓住重点词,通过朗读表达感受,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3、小结:这一次,我们跟着作者从抬头一看这个观察角度赏到了颐和园华美、宏伟的特点。

  学生自读自悟,从不同角度“游赏”昆明湖景区,感受昆明湖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方式。

  1、占颐和园总面积2/3的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又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欣赏它呢?请学生跟随一组图片从不同的角度去直观地看看作者描写的不同景色。

  2、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观察角度,练习边读边想象,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生交流分享朗读及感受。老师通过对比组词等语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滑”与“划”的意思差别,从而理解作者准确的用词。通过和学生一起想象不同狮子的形象,读好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体会精湛的艺术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4、今天这堂课我们按游览顺序,依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游赏了颐和园,你觉得移步换景究竟有什么妙处?(这次引导学生自己感受从不同角度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总结。

  1、以“说不尽”引出颐和园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2、以“说不尽”引出选择重点内容写清楚的游记表达方式。

  五、课后学习建议。

  1、建议大家课后收集一些颐和园的资料,丰富自己对颐和园的认识;

  2、把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句段读一读,记一记,下堂课再交流。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3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明白:巩固和发展中法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是中法两国人民共同的心愿。学习引号的用法。随班就读学生能简单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人物对话和表达作者感想的的句子

  教学构想: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通过预习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主,抓住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和中心关系密切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并通过感情朗读加深他们对文本的感悟。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语:这节课我们学习《心愿》。(板书:心愿)

  “心愿”是什么意思?课文讲了谁和谁的心愿?他们分别有什么心愿?他们共同的心愿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

  1、指名同学读课文。读后评议并纠正容易读错的字音。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读后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答出:课文讲的是一位中国工作人员在巴黎的一个公园里同一家法国人进行友好谈话的情景。

  3、说一说从哪儿看出他们有这样的心愿?“我”和法国一家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

  三、学生自学课文

  1.课文讲了谁和谁的'心愿?他们分别有什么心愿?他们共同的心愿是什么?

  2、指名说一说

  3、“我”和法国一家人有这样的心愿,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用书中的话回答出来。同时板书:中国——我、法国——一家人、修一座友谊的长桥。)

  2.从哪儿看出他们有这样的心愿?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

  (1)首先引导学生说一说什么叫“中国迷”?

  (2)然后从法国一家人都成了“中国迷”,来引导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

  父亲是个“中国迷”表现在:他随贸易代表团来中国,家里就成了“中国物品展览馆”;同时回来后“绘声绘色”、“滔滔不绝”地讲许多中国见闻。

  维勒尼克是个“中国迷”表现在:小姑娘一看见作者,就猜出作者是个中国人,并“乞求”爸爸带她去北京。维勒尼克的母亲在父女俩的影响下也快成了“中国迷”了。

  (3)“我”也有这样的“心愿”表现在:“我”的家中有“法国会眨眼的娃娃”;“我”的小女儿也会讲法语;“我”欢迎维勒尼克一家人去北京作客。

  (4)第二个问题要引导学生答出:因为他们对对方的国家深深地喜爱。

  3、“我”和法国一家人有这样的心愿,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答出:说明中法两国人民有着深厚的友谊,同时两国人民愿意巩固和发展这一友谊。

  四、体会文章中心

  1、学生读课文,思考讨论:课文通过描写“我”和法国一家人的友好交谈,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两国人民希望巩固和发展中法两国人民友谊的共同心愿。)

  2、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作业设计:

  读熟课文。

  以“我愿……”为题,写一片断,表达你和法国小朋友的感情。

  板书设计

  心愿

  中国——我

  修一座友谊的长桥

  法国——一家人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4

  教学内容

  26.水

  共几课时

  2

  课

  新 授

  第几课时

  2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精读课文2—6自然段,通过想象、联想、对比等方法,体验缺水给村里人带来的苦与乐,并体会文中生动描述的方法和全文所采用的“反衬”的写作方法。

  3. 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水的珍贵,激发学生珍惜水的情感。

  4. 继续培养边读边想,咀嚼品味、圈画批注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精读课文2—6自然段,通过想象、联想、对比等方法,体验缺水给村里人带来的苦与乐。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生动描述的方法和全文所采用的“反衬”的写作方法。

  教学资源

  1. 网络等媒体中反映中国水资源现状的资料。

  2. 《一课一练》《补充习题》中有关水的资料和美文。

  3. 学生对水的认识,和水有关的生活经历。

  4. 多媒体课件、课文中的插图等。

  预习设计

  读读文中描写“雨中洗澡”和“勺水消暑”的情景,感受有水之乐。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回忆课文(4分钟)

  1.齐读第一自然段。

  2.交流感受。

  第二板块:学习“雨中洗澡”,感受有水之乐(8分钟)

  1.自主学习。(3分钟)

  2.合作探究。(1分钟)

  3.展示。(4分钟)

  (1)体会雨水给村子里的人带来的“快乐”。

  (2)读第二小节。

  (3)想象说话。

  第三板块:学习“勺水消暑”,感受苦中作乐(18分钟)

  (一)感受缺水之苦(7分钟)

  1.快速浏览课文3、4自然段,用“——”画出体现干燥和炎热的句子。

  2.理解“风干”。

  3.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练习说话:缺水,可真 啊!

  (二)感受解暑之乐(11分钟)

  1.读读4、5自然段,用“~~~”画出水带给我们奇妙感受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2.交流分享。

  3.听老师读课文。

  4.尝试对比朗读。

  5.抓住要点交流感受。

  6.理解文中的“饿“字。

  第四板块:学习“反衬”写法(10分钟)

  1.学习“衬托“手法。

  2.通过学习本文,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苦”与“乐”。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

  第一板块:复习“艰辛取水”,感受缺水之苦

  1.上节课我们一起跟随作者马朝虎走进了他的家乡——一个缺水的小山村。感受了艰辛的取水场面。

  2.咱们一起再来读这段文字,体会这份艰辛。(出示图文,齐读。)

  3.假如你生活在这样一个缺水的村子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板书:苦)

  第二板块:学习“雨中洗澡”,感受有水之乐

  1.过渡:在饱受缺水煎熬的日子里,人们都在期盼──

  就在人们苦苦的期盼中,一场喜雨从天而降,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雨中洗澡”的情景吧!

  2.任务驱动:

  【学习单一】

  ①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想想雨水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②作者用哪些生动的词语向我们传递这份情感?默读课文,划出相关的词语。

  ③自学时间:3分钟

  3.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4.巡视、参与小组合作探究。

  5.导学。

  (1)雨水给大家带来的是——乐。(板书)

  (2)“痛痛快快”“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享受”“仰起头”“张大嘴巴”等词语向我们传递着人们的快乐,谁能用朗读把这种欣喜若狂的感觉读出来?(指名2生朗读。)

  (3)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个小孩,你已经有三个月没有洗澡了,在雨中快乐地冲洗,你会怎样的大喊大叫?听,二丫在喊——小胖在喊——三娃子在喊——所有的孩子都在喊——(先指名,再全班)

  (5)真是一群快乐的孩子啊,让我们一起沐浴着清凉的雨水,读出这份酣畅淋漓的感觉。(齐读)

  第三板块:学习“勺水消暑”,感受苦中作乐

  (一)感受缺水之苦

  过渡:同学们,此情此景,你觉得雨中的人们仅仅是在洗澡吗?这哪里是在洗澡啊,分明是在享受,是在过节,是在过狂欢节啊!可惜这样的日子毕竟太少了,雨停了,留给人们更多的是什么?(干燥和炎热)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3、4自然段,用“——”画出体现干燥和炎热的句子。

  2.出示句子:

  ①谁来说说“风干”的意思?

  ②你见过风干的东西吗?什么样儿的?

  ③那么“人好像被风干了”是怎样的呢?

  ④出示图片1:一株在水滋润下的狗尾巴草,它青翠欲滴,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图片2:一株被晒干的狗尾巴草。看了这两幅图片,你想说什么。因为缺少水的滋润,所以我们四兄弟就像这快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显得_____________ 。

  ⑤有了这样的体悟,咱们一定能读好这两句话。(指名1,齐读)

  3.谁能用这样的句式:“缺水,可真 啊!”概括缺水的感受?板书: 苦

  (二)感受解暑之乐

  过渡:虽然母亲用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但是,我们四兄弟缺水的苦,母亲还是看在眼里,痛在心上。终于有那么一天,她笑着打开了水窖,用一勺水给我们兄弟四个解暑纳凉。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读4、5自然段,用“~~~”画出水带给我们奇妙感受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2.组织交流画到的句子及批注。这三段话都在向我们传递着一种感觉,那就是快乐。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最深,把你的批注来和大家交流交流(出示相关句子)(板书:乐)

  3.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句子只有反复品读,才能读出它的妙处来,现在老师就想来读读这第三段话,大家欢迎吗?

  出示:(教师配乐范读)

  ① 同学们,请你们也用心再读读这段话,体会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

  ③作者为什么能把这种感受写得如此真切呢?请同学们对比着读读这两段话,看看有什么不同?

  出示: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从我们的脸上一直流到脚板。我的感觉太舒服了。

  先在小组内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要点一:用“滑”不用“流”,写出了水的柔滑。四个“滑”,把句子拉长,写出作者想要留住美妙的感受。

  要点二:“像一条小溪流”采用比喻,写出水给我们带来的美好感受。

  要点三:“每个毛孔……血管里的血……”细节描写,使感受更加真切。“毛孔吸吮”写出皮肤对水的渴望与满足。“血的流动在加快”写出得到水的幸福感受。

  点拨:这就像电影的一个慢镜头,细腻、具体地表现了舒服的感觉。像一条小溪流,形象的比喻突出了一点儿水带来的舒适的感觉。张开嘴巴,有趣的想象写出了身体的确非常需要水。

  你们找到的不同之处,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正是因为这些细腻的.描写,才把淋浴的舒服与畅快刻画得入木三分。

  ④这么美的语言更像是一首诗。(转换成诗的形式)

  ⑤谁能试着把这种美妙的感觉读出来(指名配乐读),让我们一起动情地读一读,享受这幸福的一刻。(配乐齐读。)

  4.酣畅淋漓的“勺水消暑”结束了,母亲是怎么说的?

  出示:“母亲锁上水窖……这是我至今为止唯一听到的将‘渴’说成是‘饿’的话。”

  ①母亲为什么不说“渴”而说“饿”呢?(一方面,联系上文,用词更加准确,意指需要。另一方面,更能体现出对水的渴望程度。)

  ②告诉学生:原文的题目就是《饿水》,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对比阅读。

  第四板块:学习“反衬”写法,升华文本主题

  1.一个“饿”字浓缩了取水艰辛的苦:一个“饿”字包含了雨中洗澡的乐;一个“饿”字更交杂了勺水消暑的苦与乐。

  2. 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而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衬托)

  3. 这是一种强烈的对比,越是渲染雨中洗澡、勺水消暑的快乐,越能衬托出漫长日子里缺水的苦涩。这种写法叫“反衬”。(板书:反衬)

  4. 关于水,作家有太多复杂的情感,苦、乐交织,构成了童年生活的底色。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乐,也都有苦。我们该怎样去面对呢?或许这篇文章的书评会带给我们一些启发。出示书评:苦中作乐,以苦为乐,虽苦犹乐。只要热爱生活,那么希望永在!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1. 完成《补充习题》《一课一练》余下内容。

  2. 学了课文,你肯定对“水”又有了新的认识,请选取一个方面写一篇简短的小文章。

  作业设计

  1.完成《补充习题》《一课一练》余下内容。

  2.学了课文,你肯定对“水”又有了新的认识,请选取一个方面写一篇简短的小文章。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5

  《风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精读课文,找出本文中难以理解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到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写作的初衷。

  教学准备

  一、 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玩过风筝吗?风筝是报春的天使,孩子们因为渴望春姑娘的来临,才用风筝迎接她,打扮她,赞美她,可是有个孩子却无端地被剥夺了玩风筝的权利,让我们一起去看个究竟吧。

  二、简介作者。(课件3-8)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1.老师示范读。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学生自学:辨明字形以及词义。(课件出示) 生字: 倘、寞、柄、恍、鄙、掷、惩罚、恕 多音字: 模、什、恶 释词: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嫌恶:嫌弃厌恶。课文里指厌恶的意思。 惊惶:惊慌。 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过来、觉悟过来。

  4.齐读课文

  四、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课件10) 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 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 ④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五、默读课文,理解本文结构。

  一(1)点题,引起下文。

  二(2-3)“我”不准弟弟放风筝。

  三(4-7)想补过,却无法补过。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对文章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和深层探讨。

  2.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词;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研读课文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语句,说说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我对风筝是一种什么态度?“我”为什么嫌恶放风筝?

  3.找出我毁坏小兄弟苦心制作即将成功的'风筝的动作、神态,体会这些句子的作用。 动作:伸手、折断、掷、踏 神态:傲然 作用:写出自己毁坏风筝时动作粗鲁,毁坏后得意洋洋,同时也流露出后悔、自责。

  4.面对我的行为,弟弟是怎样反应的? 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5.“于是幼小事候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对于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p13

  6.我为什么总想补过?为了补过,我想到了哪些方案?你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P13 “我”善于反省和自责,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7.课文结尾时,“我”叙道风筝这一节,弟弟的态度怎样?说明了说明?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的心因而不得轻松,只得沉重着。更深一层理解,弟弟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却视为合情合理,做风筝要偷着做,一旦被兄长发现,自认该罚。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是尤其令人悲哀的。

  8.文中哪些地方用了,对比手法? 我(嫌恶)和弟弟(喜爱)对风筝的态度;我踏碎风筝时的傲慢与后来的沉痛。

  三、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在自由研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作综合评价和深层探究 提问:综观全文,作者是如何在误解冲突中表现浓浓的亲情的?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本文叙写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甚至十分粗暴地把小兄弟苦心孤诣制作即将成功的一只风筝撕破、踏碎的一件往事,显然,写的是兄弟间的矛盾、冲突。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却是手足深情: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一心想补过,讨小兄弟的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四、总结升华。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接触了这篇课文我才去试着真正去解读鲁迅的作品,但短短几天时间,如同临阵磨枪,收到效果甚微,支零破碎的了解是万万使不得的,就要像王得敏老师一样,想真正有一种学者风范。功夫必须在平时,挤时间多看书,要学生预习,教师何尝不是呢。不过我相信 “问题的暴露,恰恰是成功的经验”。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6

  一、教材解读:

  全文笔调清新,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了小时候因缺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下雨天,孩子们用雨水洗澡,炎热的夏天则盼望水窖被打开的瞬间,细腻刻画了四兄弟尽情享受母亲一勺清凉之水的舒服与痛快,字里行间透出了作者对水的渴望,对水的珍爱,对母亲如水一样亲情之爱的美好回忆,真情演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因此,文章中急切的盼水之情,浓浓的母亲之爱值得反复涵咏。缺水,品味水之珍贵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两条绿线内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不忘缺水之艰难,珍惜水资源。

  三、教学重难点:

  作为生活在水网地区的农村孩子,学习本文,理解课文中的关于“我们”对于水的渴望之情,体验缺水时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是一个难点,教育学生不忘缺水之艰难,珍惜水资源。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总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两条绿线内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

  1、板书:水

  2、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师:我们知道,水是生命之源,尽管有时候水也会给人们带来灾难,但是,更多的时候,人们是需要水的,特别是缺水一些的地方,水就成为了一种极为珍贵的东西了。

  作者生活在缺水的地方,小时候对于水有着怎样特别的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读懂课文每一个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各个自然段的内容。

  (二)检查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朗读。

  勺子 膝盖 水窖 储藏 钥匙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读通课文,指导读好长句。)

  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1、课文是围绕那一句话来写的?是从那些方面来具体说明的?

  2、课文可以分成几段?请你用双竖线把它划分出来。

  3、交流:

  课文是围绕“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句话来写的。

  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写的:

  (1)挑一担水要走十公里路,排一个小时队;

  (2)人们盼望下雨,可以尽情洗一个澡;

  (3)用一勺水淋浴却也给我们带来了难以言语的快乐。

  四、精读课文第一段

  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

  (1)“珍贵”是什么意思?作者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为什么?课文中是怎么说的?画出有关的句子,好好读一读。

  (2)交流,出示句子:

  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读一读句子,体会水的珍贵。

  “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

  你是怎么理解这一句话的?

  五、课堂小结:

  水,对于我们来说实在算不了什么,因为太多了。但是同学们,你知道吗?我国其实缺水的地方很多啊。如课文中所说的,在哪些地方,水实在是很珍贵的东西。

  读完了课文,你会有更深读了解的。

  六、作业:

  抄写生字词语。

  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精读二、三两段,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对作者在雨水中洗澡和夏天淋浴时的欢快的心境的描写,认真加以体会,感受缺水之苦。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懂得水是生命之源,要珍惜水资源。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读

  课文是围绕那一句来写的,从几个方面来写水的珍贵的的?

  在如此缺水的情况下,我们最盼望的是什么?为什么?

  二、精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能够体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的句子。读一读,加深感受。

  2、交流:

  (1)“期盼”是什么意思?可以换个近义词吗?(“期待”、“期望”)

  (2)为什么要期盼下雨的日子呢?

  “家家户户都建有水窖,用来在下雨天储水,以备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

  “只有在下雨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只有……才……”说明什么?

  (3)从那里看出我们洗澡的痛快呢?

  “在雨中奔跑踊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先是……然后……”这不用可以吗?。

  (小孩自然是最按捺不住的,然后有所拘束的大人也忍不住了,经不起这痛快的洗澡的诱惑了。)

  3、有感情朗读,体会孩子洗澡时的痛快,感受水的珍贵。

  三、精读课文第三段

  1、学生自读课文第三段(3-6)找出写水珍贵的句子,重点研读,把自己的感受写在边上。

  2、交流:

  (1)出示:

  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而挂在她腰 带上的那把钥匙,则象征着、幸福和痛快。……我们都盼望着水窖打开的那一刻的到来。

  朗读,“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都盼望着水窖打开的那一刻的到来”。从这里你感受到什么?

  (水之珍贵,轻易不可享用。)

  (2)我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母亲给我们的“淋浴”的,仔细阅读课文的四、五自然段,注意母亲的动作,体会我的感受。

  朗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水之珍贵,夏天骄阳似火,我们“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母亲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我们舒服的大喊大叫。)

  从这超乎寻常的痛快中,分明让我们每感受到洗一次澡有多不容易,水有多珍贵。

  (3)母亲说“你们真是饿坏了。”“这是我至今为止听到的将‘渴’说成是‘饿’的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3、有感情朗读第三段

  四、练习

  1、给课文中插图配一段说明文字。

  2、缺水给村里人带来的应该是“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谈谈自己的感受、理解。)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真读文,进一步感悟散文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当时的写作意境及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6个一类生字,4个二类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抓住课文所描写的具体景物,感悟作者所展开的联想,并学会在写作中运用联想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抓住作者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展开的联想,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教学准备:

  搜集茅盾的资料。

  教学时数:三课时。

  基础知识:

  喇(lǎ) (喇叭)(喇嘛)

  叭(bā) (喇叭)

  鸥(āu) (海鸥)(鸥群)

  燥(zào) (干燥)(燥热难当)

  轰(hōng) (轰动)(轰鸣)(轰轰烈烈)

  叠(dié) (重叠)(堆叠)(峰峦叠嶂)

  焰(yàn) (焰火)(气焰)(势焰)

  溶(róng) (溶洞)(溶解)(溶液)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都想到了什么?(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画面……)大作家茅盾笔下的黄昏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一起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读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基础知识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分清段落。(1—4,5—13)

  2.读文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事物?

  (浪头、白鸥、风、夕阳、白鸽、笳声)

  3.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认真读一读。

  4.了解作者生平,学生汇报课外查阅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认真读文,通过作者对所见景物展开的联想,进一步感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文章脉络。

  1.指名读1-4自然段。

  思考:作者主要描写了哪种景物?怎样描写波浪的?自己读一读。看到波浪展开了怎样的联想?(正步走的队伍、愤怒、冲锋号、喊杀声、一排怒似一排。)体会当时作者内心的情感,再读文。

  2.自由朗读5-13自然段。

  思考:在这几段文字中,作者主要描写了什么?

  什么样的夕阳?(愤怒的、挣扎着的。)

  (对明天、未来美好的憧憬与期待)

  二、自由读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破折号的停顿。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黄昏

  波浪太阳

  正步走的队伍愤怒

  愤怒燥怒挣扎着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方法:理解课文中奶奶这些“老话”的深刻含义,适当地做好积累可以在课外搜集一些这样的“老话”。

  情感态度: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明白大家称奶奶为“语言大师”的原因。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奶奶这些“老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明白大家称奶奶为“语言大师”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几句“老话”让学生读读,说说能理解这些话的'意思吗?

  2、议议这些“老话”,看看这些话是否说得有道理。

  板示课题:30语言大师

  3、读读课题,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说课题的含义。

  二、学习课文。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1、自己读读课文,也可以同桌交流读。

  2、用简练的语言说说奶奶是个怎样的人。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人物的特点。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任务的特点。

  5、指导学生为课文划分段落。

  学习课文2、3、4小节,体会奶奶那些“老话”的含义。

  1、指名读读2、3、4节。

  2、找到奶奶说的“老话”,用线在书上划出。

  3、在黑板上出示这几句话“早睡早起身体好,昨晚迟起百病长。” “越吃越馋,越玩越懒。”“人勤出金山,人懒败家产。”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4、请学生读读这句话,议议每句话的意思。

  5、再去读读课文2、3、4节,说说奶奶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些话?

  6、拓展练习下面这些情况,想想能对他们说些什么?星期五下午,妹妹在家,只想看电视,不愿做作业,我耐心地告诉她:......弟弟每天起床,不叠被子,妈妈劝他:......

  爸爸爱睡懒觉,我会对他说:......

  a)组自学第5节、读读课文、说说奶奶还说了哪些“老话”?议议每一句“老话”的含义。

  b)全班交流。

  c)发挥想象,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上奶奶的这些“老话”。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课外拓展:

  1、出示课外的一些“老话”。

  2、让学生议议它们各自的含义。

  布置作业:

  在课外搜集一些“老话”,和爸爸、妈妈或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这些话是否有道理。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9

  教学目标:

  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结构,体会作者对母校的热爱。

  教学中媒体的运用激发学生对自己母校的赞颂之情。

  引导学生对在母校五年来的生活的回忆,寻找成长的`足迹并且会用信息技术来交流汇报。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提问:在你的人生旅途中有什么美好的回忆?

  出示媒体图片,听录音:听一听作者看到了什么,回忆起了什么?

  学生活动: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划找句子,体会感情。

  2、小组交流。

  媒体出示:(根据作者的回忆顺序出示图片)边看边读。

  归纳写作顺序:课文是按地点转变的顺序安排内容的。

  体会人物感情:重回母校的感慨,触景生情,留恋母校热爱母校的情感。

  二、延伸学习,激发情感

  师:我们也将和生活五年的母校分别,你们有什么特别美好的回忆吗?老师在课前请大家到校园里找一找,看一看,今天有同学愿意来交流吗?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制作做好的幻灯片进行交流,回忆学校的学习生活。

  三、触景生情,指导写作

  1、媒体出示:课文的写作方法。

  2、出示一些学习生活的镜头出示要求:选择其中几个镜头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记叙文,抒发出对母校的热爱之情。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10

  一、教材分析

  《枫叶如丹》是一篇叙事散文。它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作者通过记叙访问澳大利亚时照一张照片的经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自然界及人世的态度和看法。人的一生就像那红红的枫叶一样,在经历了磨练、经历了挫折、经历了失败后才能变得成熟。这时人生才达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那才是真正的美。通过学习本文,可以摆正学生的人生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状况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的能力,对文章的感受逐渐接近本身要传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的阅读,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形成共识。经过四年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我们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味去感悟。

  二、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作者照照片的经过,以及对自然界与人世的看法,体会作者的感悟。

  2.熟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体会语言的“韵味”。重点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悟。

  3.培养积累语言,体味语言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片等

  四、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韵味”这个主题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枫叶如丹》。

  板书课题,并指导学生写字。要求:做端正,字写美。

  2.新授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丹”的本意是什么?(红色)课题又是什么意思?(秋天的枫叶像红色)

  师:作家袁鹰没有把课题写成枫叶是丹,而写《枫叶如丹》一定另有一番韵味。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35页,各自读书,读书时顺手把文中优美的句子或者有你认为富有哲理的句子画下来,你也可以在书上做批注,把你的读书感受,读书疑惑简单地在书边写下来。相信用心读书,你会有新的收获。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读书情况]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同学们都在书上画出了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指导朗读

  生命在蝉鸣蛙噪中翕动,在炽热和郁闷中成长,在暴风骤雨中经受考验。

  于是,凉风起了,秋天到了。万山红遍,枫叶如丹。丹,是成熟的颜色,是果实的颜色,是收获者的颜色,又是孕育着新的生命的颜色

  再望望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

  也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枫叶如丹,也许由于有跳跃的、欢乐的生命,也许它本身正是有丰富内涵的生命,才更使人感到真、善、美,感到它的真正价值

  师:同学们读的真美,散文就应该读出美味。那同学们在读书中有什么体会或收获吗?交流一下。

  交流并引导学生美美地读。师引,书读得这么美,在读书中有自己的体会吗?或有疑惑吗?

  交流。

  师:通过读书我们知道这是篇什么体裁的课文吗?(散文)知道什么叫散文吗?散文它不讲故事,或者不以讲故事为主。主要在抒情,有写景,借景抒情,有的写事,借事抒情,写物借物抒情。也有写人,借这个人表达自己的情感,你们对散文有了很好的了解。其实,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心灵的倾诉和思绪的流淌,这里有他对如烟往事的回忆,有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也有对灿烂未来的向往,读起来很美,让我们细细地读课文,用心去倾听作家袁鹰的心声。

  学生读书

  师:看着大家读书我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我似乎感觉到,触摸到作者的心灵。选择你感触最深的部分和大家一起去倾听。

  交流1——7自然段,通过个别朗读,教师范读,学生品读,让学生感受春天的希望,秋天的成熟。夏天的躁动与郁闷,从而理解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

  让学生感悟,理解这一部分,背诵积累。

  交流8——13自然段,作者叙述今年五月访问澳大利亚,看到株枫树如凄苦的老人,想到自己,可是当莉贝卡走到树下,有了活力那株枫书才展示它真正的美。

  师:我们在来回顾一下这幅画面的内容: 静憩的青山——枫树(披满一身红叶)——满地的红叶,还缺少些什么呢?因此在作者眼中,这株枫树就象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

  考虑:为何要将枫树比作老人,有好多事物都可做为“凄苦”的代名词,为何要以老人做比?

  教师归纳:作者将枫树比做老人,是将枫树人格化。看着这株披满一身将要凋零的树叶的枫树,即将进入生命的秋季。

  板书:生命之秋

  作者联想到了人至暮年,如果没有了生命的活力,就丧失了生活的勇气,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变的单薄,没有力量,就好象眼前这株枫树一般孤独凄苦。可是当莉贝卡走到树下,枫树就有了活力,那株枫树就有了它真正的价值,真正的美。

  板书:秋之生命

  投影品读:也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枫叶如丹,也许由于有跳跃的、欢乐的生命,也许它本身正是有丰富内涵的生命,才更使人感到真、善、美,感到它的真正价值,而且感受得那么真切。北京的香山红叶,自然能使人心旷神怡;若是没有那满山流水般的.游人,没有树林中鸣声上下的小鸟,也许又会使人感到寂寞了。

  师:同学们,你又听到了作者在向我们倾听着什么?我们谈一谈。

  生谈:生命要有活力,即使到了老年,也要让生命的每一天都充实。

  生谈:让生命每一天都有活力,到了老年生命才有丰富的内涵。

  生谈:一个人可能没有大家聚在一起美丽。

  生谈:美丽的风景要有人欣赏才会更有生气。

  品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枫叶如丹,显示着长久的生命力。“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师;大家很会听作者对你低低的诉说,这其实是在和作者做心灵的交流。的情感的交流。要交流就要有来有去。你们刚才广向作者索取了,广在听作者对你讲什么了,你们还没有对作者说点什么。所以下面还要用心灵去倾诉。每人拿出一支笔来。你可能有千言万语,要向作者倾诉,但是我只要你最想说的好一句话,写在书的空白处。就要一句你最想说的。你要能写出一句格言,警句来那太棒了。句子要精彩一些。就一句,

  开始写。你向作者倾诉什么,倾诉你的心灵。写你最想对作者说的一句话。

  学生交流:我要珍惜我生命的每一天,这样我到了老年我才能领略枫叶如丹的韵味。

  ……

  总结板书,深化对课题《枫叶如丹》的理解,学生由感性的认识上升初步的理性人生观。

  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枫叶如丹,显示着长久的生命力。“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板书:

  枫叶如丹

  袁 鹰

  自然 人世

  枫叶 秋之生命(活力)

  霜叶红于二月花

  《枫叶如丹》是一篇叙事散文。它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是篇难度较大的文章。在设计教学时我主要想以读促学,以读促教。在教学中具体是这样做的:

  1、通过三个大环节和学生一起读书。一是初读,用心读文,读通、读美;和学生一起到文中倾听作者的心声;让学生去倾诉,倾诉自己在读完课文之后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初步的人生观。

  2、通过课件和《秋日私语》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秋季枫叶万山红遍的情景中,用心读书,到文章的字句中去倾听作家袁鹰的心声。

  3、本课的题目《枫叶如丹》含义不易理解,我在上课之初给学生置疑惑,然后在引导学生熟读、理解的基础上,再来体会课文题目的含义——红红的枫叶就像红红的颜色一样,在众多颜色中显示着成熟的美。从课上情况来看,效果不错。

  但本课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教师不能灵活驾驭课堂,没有做到以学定教。

  文章语句富有哲理,字字珠玑。但在这节课上我,不能充分尊重学生,不能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并就学生的发言适时、适度评价。尤其在处理初读课文,找出美句的部分时,有的同学此时就开始谈感受,而我却被教案束缚,如果能就学生的发言即时评价,引导学生朗读理解课文,通过读揣摩作者的内心世界,可能教学效果更好。

  二、一味重读,却没有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

  在学习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倾听、倾诉,这样学生的语言能力得以提高,但是我在处理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内涵却不到位。如果能通过读课文,让学生读出“枫叶如丹”的滋味,本课才会真正让学生受益。今后在我自己备课时要锻炼自己深入浅出的本领。

  三、学生缺少自我探究的机会,不能落实“三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体现得不够明显,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教学设计中缺少学生自我探究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不断磨练自己,深入备课,讲课时灵活处理教案,以学定教,心中有数,使得自己尽快达到师生互动,共同提高。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11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这《四十田园杂兴》首诗是(宋代)诗人(范大成)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范大成(1126—1193)宋代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是南宋四大诗人之一。他的诗题材广泛,秀雅清婉,自具一格。在当时就广受称赞。

  课本上选的这首诗诗人描写的是夏天的景致。诗从写景入手,点明时令。通观全诗,诗人在动静结合中,展示了一幅初夏江南生机盎然、景色优美的田园图画。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正值江南初吓时节),梅子金黄杏子也成熟了,麦花雪白雪白的',鲜黄的油菜花也开始落花结子了。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白天越来越长,农民们都忙于农事,篱笆边很少有过往的行人,只看见蜻蜓和蝴蝶在飞动着。

  (3)悟诗情。

  师: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这首诗三句写景,都显得很优美,只一句叙事,不直接写劳动,却从侧面透露劳动情况,很有意味。

  (4)朗读全诗。

  三、练习诵读。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12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对课文有哪些了解?

  首先让学生以旧促新,为学习新课作好准备。

  二、学习两次赛马的段落

  1、小组讨论: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学习方式采用填表格、摆学具、画出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分角色朗读。(各小组分工合作)

  2、请小组长汇报学习结果。

  (1)填表格的小组派一名同学汇报并解说;

  (2)请摆学具的小组派两名同学汇报并解说;

  (3)请画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的小组来汇报;

  (4)请分角色朗读的小组来汇报;

  汇报学习结果我采取从易到难,首先是画表格,接着是摆学具,然后是画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最后是分角色朗读。因为赛马情节生动、文字浅显,所以教师没有必要讲解,没有提问,只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读书的基础上讨论,动手操作,最后以学生解说的方式把前后赛马的过程读懂,我在这几个环节中,真正起到的是组织者的作用,也真正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性。在朗读评价时,引导学生抓住神态的词,调整自己的音调、神态,领悟孙膑的冷静、胸有成竹,田忌的不解、疑惑到坚定信心,齐威王从得意到目瞪口呆。以读促讲,读中感悟,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议取胜的原因,并讨论取胜的条件

  1、过渡:同样的马,两次比赛的结果却是一败一胜,原因何在?

  2、出示句子:“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提问:“出场顺序”是怎样调换的?如果用其它方式还可以转败为胜吗?六匹马一起跑,结果会怎样呢?

  3、孙膑他会怎样想?

  到此,学生对课文已很熟悉,这时让学生自己在课文中找出取胜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四、谈对三个人物的情感评判

  在这三个人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过:“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同时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自由释放各自的情感,然后在师生,生生互动的'撞击中达成理解。

  五、师生互动

  课文学习到了这里,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让我们再一次分角色朗读,要注意抓住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在这个环节中,我想跟同学一起来读课文,这不仅体现了师生互动和平等,我也想用我自己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使我们真正达到共鸣。

  六、总结课文

  1、提问: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课文提到了善于观察、足智多谋、认真分析的孙膑,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认真观察,灵活运用。做事情,勤动脑筋,打破常规,换个角度想,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在这个环节中,我对这篇课文作了总结,让学生学习孙膑的好品质。

  七、课后延伸

  1、课后收集有关从智取胜的小故事,举办故事会或办一个“智慧之花”专栏;

  2、以臣子、朋友的身份《给齐威王写信》帮他分析一下第二次失败的原因,再帮他设计一下第三场该如何比?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题)

  在这个环节中,我也不忘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无论是第1题还是第2题,都是课文的延伸,能够帖附在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目标上。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13

  教学目标

  学会8个生字,认读2个字。默读课文,能将课文分成几部分,写出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5自然段。仿照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懂得劳动能给人带来甜美和欢乐,激发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将课文分成几部分,写出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懂得劳动能给人带来甜美和欢乐。

  教学难点

  仿照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8个生字,认读2个字。默读课文,能将课文分成几部分,写出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你们在哪里见过井,说一说你讲过的井是什么样的。

  二、新授

  1、默读课文,自学生字

  2、检查自学的结果

  3、比一比,组词语

  傍()吩()咐()胖()

  膀()粉()符()拌()

  4、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间,城下面画ν。

  乘凉(chéng chèng)记载(z?i zài)痴痴(zhī chī chī)嬉笑(xī x?)

  多音字组词:系Xì jì铺pū pù数shuǔ shù

  5、仿照例子,再写出几个词语:干干净净、碧绿碧绿、一颗一颗

  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的李子()的印痕()的水井()的味道()的坡度()的大萝卜

  ()的星星()的大缨子

  三、、自由读深文,思考;如何按不同内容给深文分段,说说为什么这么分?第一段(1—2)水井的外形和悠久的历史。第二段(3—7)井水的特点。第三段(8)这口井给作者带来的联想。

  四、、思考每一段的段意

  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归纳的段意

  一段:在我家屋后的菜园里有一口小小的古的水井。

  二段:井水清甜凉。

  三段:古井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课后小结:请同学利用批注的方法在书的旁边写下段的主要内容(可以只写几个字或是画在书上),然后观察所写的内容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把写同一内容的段落进行归并。学生按照此方法进行操作,正确率较高。最后请同学记住这种方法:按照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分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描写的井水的特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5自然段。懂得劳动能给人带来甜美和欢乐,激发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懂得劳动能给人带来甜美和欢乐。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新授

  1、学习第一段

  指名读,思考:这2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中什么?

  井的外形,地点大小,形状。二、井的历史古老。)

  从哪些地看出水井的古老?

  (“什么时候修成,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被井绝磨出一道道深深的印痕。)

  齐读课文第一段

  2、学习第二段。

  默读第二段,思考;井水有什么特点?请你在文中划出有关的词语。

  讨论回答:井水的特点是:很清很甜,很凉。

  3、自由读第3自然段,思考标划: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井水的清?哪些词语表现出儿童情趣?(趴在井图上,一颗一颗数映在水里的星星。痴痴地,一面数,一面心里想......)处理课后阅读思考(3)投影:

  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语,想想句子的意思,读体会。

  “我一面数,一面心里想: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是很大的星星离我们是很遥远的`,这一点“我”是清楚的,所以用叹号。井水的深度我们是不知道的。所有用问号。遥远的星星,能很清楚地映在深深的井水中,说明井水很清楚。)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自然段。

  默读第四、五自然段,思考、标划。井水为什么甜?通过什么事写井水的甜?把含盐量很少的深水,叫做甜水,课文是通过洗菜,洗大萝卜这两件事写出井水的甜。指名读边听边想:井水的甜美,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快乐是从哪些语句中体现了来的?(嬉笑声,白白胖胖的大萝卜,顶着碧绿的缨子。真是可爱极了。)全班有感情地朗读4、5自然段。

  5、默读第6、7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什么事情表现井水的“凉”?(通过井水浸过后的红李子的味道,又脆又甜,还有一股清香,冰凉来渲染井水的凉。)有感情地朗读6、7自然段。

  6、齐读第二大段,想想作者是通过什么来出井水三个特的?(采用了有概括,有具体事例来源照井水的清甜凉。)

  7、这么了的井水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好处?(饮用,浇灌、洗涤、浸凉水果,以及供孩子们观赏。激发孩子们的求知)

  8、齐读第三段,边读边思考:(1)看到这口井,使作者想到了什么?你们是怎么体会的?(饮井不忘挖井人,赞美了给后代带来甜美和欢乐的劳动,赞美了辛勤创业给后人带来幸福的劳动人民)(2)为什么到现在,作者还在思念这口古井?(饮水思源,饮水不忘挖井人,劳动者永远受到后代人的怀念和敬爱。)

  三、巩固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课后小结:文章的内容学生能够轻易理解,因此就把重点放在了请同学读中感悟上。在品词品句时已经能够体会出古井带来的甜美和欢乐,再次引导学生读书时,学生能够读出自己的体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仿照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难点

  仿照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虽然咱们没有见过那口古井,但是古井里的水有多么清澈,你们能想象出来吗?

  思考这是为什么?

  二、新授

  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体会作者的写法。

  请同学进行小节

  启发学生利用具体实例来把一句话写具体。

  出示题目,学生自己思考

  小组内交流

  学生自己完成

  交流

  板书设计

  清

  井井水特点甜

  凉

  联想劳动带来欢乐

  课后小结:指导全班学生练习写一个内容,在指导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相互补充,相互启发,最终写的结果内容丰富,效果较好。在课后的练习时请同学自由选择内容练习写作。这样的设计降低了难度,学生更加易于接受。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14

  [教学目标]

  1、自主理解并积累生字新词。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内涵丰富的句子;根据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

  3、根据人物的特点和特定的情景,展开合理的想象。

  4、感受六个孩子对法西斯的憎恨、对西班牙人民的同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老师: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

  学生:

  1、读课文,并理解下列词语:援助、惋惜等。

  2、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设计]

  一、简介背景,激发情感。

  1、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播放录像)

  ◆师:1936年7月,西班牙发生内乱。德国、意大利法西斯乘机侵略西班牙,派往西班牙20万军队。三年的战争使西班牙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西班牙人民开展了反法西斯的斗争,各国人民纷纷募集粮食、药品、捐款予以支援。今天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期间,讲述了六个孩子的故事。

  说明: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背景。在教学中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可以给学生展示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和无穷宇宙间的自然奥秘,可促使学生进入探幽觅胜、奇思遐想的学习境地。本课的故事发生在战争年代,是学生所不了解的。背景资料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领悟作者的表达意图。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1、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六个孩子,围绕他们讲了个什么故事呢?

  ◆2、出示填空:

  一天,六个的孩子从报纸上看到,他们(时间)(地点)(谁)(做什么)想______,于是他们______。(结果)

  3、概括一件事情需要讲清楚哪些内容?

  说明:

  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本篇课文的篇幅很长,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学生来说确实不易。利用填空练习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线索,降低概括的难度。然后,让学生了解概括事件要讲清楚事件的“六要素”,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3、交流。

  板书:安东尼罗达甫兰杰克依沃塞夫……

  三、研读课文,感悟六个孩子的品质。

  (一)学习课文1-8节。

  1、师:六个孩子从报纸上看到了一张残缺不全的西班牙孩子的脸。

  出示图片。

  2、轻声读课文1-8节,思考:

  六个捷克孩子从报纸上看到了被法西斯强盗炸死的西班牙孩子的残缺不全的脸,想到_______,想到_____,还想到______。

  3、交流。

  4、小结:六个孩子对那个可怜的西班牙孩子满怀同情,对法西斯强盗满怀怒火

  5、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读课文3-8节。

  过渡:孩子们多么想帮助那些饱受战争苦难的西班牙人民啊,他们能做的只有捐钱了,可是钱太少了,只有半克隆,这相当于人民币1角5分左右,于是他们想到了卖掉自己最宝贵的东西。

  (二)学习课文14-18节

  ◆1、课文14-18节写了4个孩子献出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的过程。请大家默读课文14-18节,你觉得哪个孩子最了不起,为什么?

  2、交流。

  安东尼:

  ⑴敬佩安东尼的同学齐读14节。

  ⑵交流敬佩安东尼的原因。板书:折刀

  ◆⑶出示骑士画面,理解“骑士”

  ⑷随机指导朗读:

  突然,安东尼说:“我有一把折刀,”他犹豫了一会儿,又加上一句,“可以卖掉它。”

  ⑸小结:安东尼第一个想到了卖掉自己最宝贵的东西,那把折刀是一件宝贝,是每个孩子都幻想拥有的,他虽然有太多的不舍,还是毅然捐了出来,他真了不起。

  ⑹孩子们对他的举动充满敬佩,出示句子朗读:

  甫兰杰克庄严地站了起来。其余孩子也站了起来。他们紧紧握住了安东尼的手,紧紧地——成年人只有在遇到危险的'时刻才这样握手。

  甫兰杰克:

  ⑴学生交流敬佩的原因。板书:鞋油盒

  ◆⑵出示鞋油盒实物。师:这个盒子可有趣了,轻轻一扭,盒子就打开了,甫兰杰克可是等了好久,鞋油用完了,才归他所有的,这里面可以藏很多宝贝,或许就藏着孩子们最喜欢的弹子,你喜欢吗?舍得卖掉吗?

  ⑶朗读句子:甫兰杰克一声不响地拿出一只铁制的鞋油盒,轻轻地放到安东尼的刀子旁边。

  罗达:

  ⑴学生交流敬佩的原因。板书:弹子

  ⑵出示句子朗读:

  第十四粒是用锡做的,他用这粒弹子玩的时候总是赢的。

  依沃塞夫:

  ⑴师:没有人觉得依沃塞夫了不起,他真的不值得我们敬佩吗?我们来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

  ⑵出示:但是当依沃塞夫把自己的哨子放到安东尼的刀和甫兰杰克的铁盒旁边时,罗达觉得惭愧了。他在自己那十三粒弹子里又加了一粒。第十四粒是用锡做的,他用这粒弹子玩的时候总是赢的。

  ◆⑶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一下:依沃塞夫平时用哨子可以干什么呢?板书:哨子

  总结:课文写了四个孩子,但我们知道六个孩子都是一样对自己心爱的东西有那么多不舍,但是他们在不舍时,在犹豫时,仿佛又看见了西班牙孩子那残缺不全的脸,毅然捐出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多么可爱的孩子,多么善良的孩子,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课文14-18节。

  说明:

  文章14—18小节是文章的重点,表现了六个孩子为了帮助西班牙人民,决定卖掉自己最心爱的东西的过程。然而,折刀、鞋油盒、弹子、哨子这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东西为什么是这些孩子最宝贵的?这是现在的孩子很难理解的。因此,在这部分的教学中,用“你觉得哪个孩子最了不起,为什么?”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可以帮助学生走近这些孩子。通过想象练习,有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孩子们的内心。让学生明白,东西虽然平常,但对于六个穷孩子来说,是最喜欢的,是独一无二的,把这些宝物卖掉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么的不舍,从而体会他们的善良和对法西斯的憎恨。

  过渡:孩子们捧着这些最宝贵的东西来到了老依查克收旧货的铺子,在他们心里,他们正做着一件最神圣的事情,他们的脚步是那样的坚定,他们的神情是那样的庄严,他们的心情又是那样的激动。这一段写得十分感人,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19-20节,想象当时的情景,感受孩子们激动的心情。

  (三)、学习课文19-20节。

  1、配乐朗读。

  2、想象说话:孩子们心情是那么激动,是因为___________。

  四、小结复习,简介作者。

  1、总结:战火无情人有情,东西有价,情谊无价。透过这些平常却又宝贵的东西,我们分明看到是六个孩子,六个捷克的孩子,六个善良的捷克孩子,六个充满正义感的捷克孩子,让我们牢牢记住他们的名字:安东尼、罗达、甫兰杰克依沃塞夫。

  ◆2、更要记住的是文章的作者,简介作者:伏契克

  说明:

  在分析与探讨将近尾声之时让学生了解文章作者,能更好的了解作品的主题。同时,也能激发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名篇的兴趣。

  3、教师总结:伏契克说过:“为了汲取将来的美好而牺牲了的人,都是一尊石质的雕像。”我想:这样的一尊尊塑像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里。

  4、拓展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排练课本剧。

  附板书:

  35、六个孩子的故事

  (捷克)

  安东尼折刀

  罗达鞋油盒援助→西班牙人民

  甫兰杰克弹子

  依沃塞夫哨子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15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井水特点,感受古井给作者带来的甜美和欢乐。

  2、理解井水清、甜、凉这三部分在段式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导仿写一段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5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清、甜、凉这三部分在段式结构上的相同点,感受古井给作者带来的甜美和欢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写生活片段的作用:表现井水特点,表现井水给自己的童年生活带来快乐。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和结构,练习用串连段意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通过初读,你知道课文三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吗?

  教师随学生发言点击课件出示三部分的段意,并板书如下内容。

  第一部分:“我”老家屋后的菜园里有一口古老的水井。

  第二部分:井水清,甜,凉,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甜美和欢乐。

  第三部分:赞美了挖井人给后代带来了甜美和欢乐。

  板书:古老清

  井水甜

  赞美凉

  2、请你把三部分的段意串连在一起,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多数学生只能将三段的段意串联在一起,不能自觉地进行删减合并,主要内容存在语意重复的现象。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发现主要内容中语意重复的地方,启发学生进行合并删减,保留后面的内容,使主要内容在要点齐全的情况下语言简洁。

  课文《井》的主要内容。

  课文写了“我”老家屋后的菜园里有一口古老的水井。井水清,甜,凉,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甜美和欢乐。赞美了挖井人给后代带来了甜美和欢乐。

  提问:读一读主要内容,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两次写到“甜美和欢乐”)你们觉得应该怎样解决?(课件展示去掉前一个内容,后面的内容前移,形成简洁规范的主要内容。)

  3、读一读修改后的主要内容,用串连段意的方法归纳主要内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应该注意什么?

  第一部分:“我”老家屋后的菜园里有一口古老的水井。

  第二部分:井水清,甜,凉,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甜美和欢乐。

  第三部分:赞美了挖井人给后代带来了甜美和欢乐。

  教师归纳总结:用串连段意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先将各段的段意连起来,再进行合并、增减,注意语句要通顺简洁。

  二、抓住重点生活片段感受井水特点及甜美和欢乐,比较三部分在写法上的异同。

  导语:作者每每想起这清、甜、凉的井水,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幅幅童年生活的情景。请你浏览课文3—7自然段,思考:作者回忆了哪些生活片段?

  (一)回顾表现井水特点的重点生活片段。

  板书:“数星星” “浇菜” “收大萝卜” “浸、吃李子”

  (二)抓住主要生活片段感受井水特点,在朗读中体会带给“我”的甜美和欢乐。

  导语:请同学们抓住这些生活片段深入阅读。

  层次一:依据自学提示自主阅读感受井水特点和带给“我”的甜美和欢乐。

  自学提示。

  请你从第二部分中选择一、两个生活片段,边读边思考:你从那些地方体会到了井水特点,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层次三:引导学生整体感受井水特点,指导学生读出甜美和欢乐。

  层次二:交流理解,指导朗读。

  井水清

  1、你觉得怎样读就能把井水“清”的感觉读出来呢?

  预设一:如果学生没有突出强调“一颗一颗”和“闪亮”,教师就提问引导。

  (1)你觉得怎样读就能体现星星是一颗一颗的?

  (2)你读的时候能让我们也感受到那闪亮的星星吗?

  个别指导后再让全体学生自由读,然后再请学生朗读。

  预设二:如果学生能突出强调“一颗一颗”和“闪亮”,教师就追问。

  (1)你读“一颗一颗”时为什么语速慢了呀?

  (2)你为什么重读“闪亮”呀?

  2、“数星星”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呢?

  出示课件

  我一面数,一面心里想: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

  (1)请你在朗读的时候只读一个“多远”、“多深”,感受到了什么?

  (2)再读读文中的句子,你又有了怎样不同的感受?

  预设:多数学生只能体会到连用两个“多远”、“多深”强调了星星离得远,井水很深。针对学生的理解,教师采用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

  教师配乐范读:从老师读“多远”“多深”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文中连用两个“多远”、“多深”,感觉“我”一边数星星,一边在思考,在想象。)

  学生自由练习后配乐指名读展示。

  井水甜、凉

  导语:井水的清澈引发了作者的思考,那“甜”和“凉”这两部分又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呢?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感受生活片段带给“我”的欢乐。

  导学策略

  (1)教师采用引导想象的方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收大萝卜”。

  读这两段时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情景?请你一边想象着这种情景,一边朗读。

  指名朗读前请学生说一说想象到的情景。

  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也仿佛看到那洗得白白胖胖、顶着碧绿碧绿大缨子的.萝卜呢?

  (2)教师采用抓重点句的方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浸、吃李子”。

  你觉得怎样读就能突出“那可口的味道呀,我真是一辈子也忘不了!”

  教师抓住学生的发言进行叙述。

  作者童年的时候忘不了这可口的味道;成年以后还忘不了这可口的味道;甚至到了白发苍苍的时候,也忘不了这可口的味道!

  2、井水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

  (三)通过比较明确三部分在写法上的相同点,理解“运用生活片段写具体”的好处。

  层次一:梳理三部分在写法上的相同点。

  1、默读3—7段,三部分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2、师生归纳梳理。

  预设:学生通过默读能感受到三部分都是“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写出井水的特点,然后通过生活片段具体写出井水的这个特点”。对于第三点不易体会,教师运用比较的方法突破难点。

  (1)作者在生活片断的最后都写了什么语句?教师依据学生发言归纳出示。

  “数星星”:我一面数,一面心里想: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

  “收大萝卜”:白白胖胖的大萝卜,顶着碧绿碧绿的大缨子,真是可爱极了!

  “浸吃李子”:那可口的味道呀,我真是一辈子也忘不了!

  (2)这些语句所表达的意思有什么相同的?

  引导学生认识到:都写出了生活片断带给“我”的感受。

  1、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写出事物的特点。

  2、然后通过生活片断具体表现事物特点。

  3、最后写出了作者的想法或感受。

  层次二:通过比较明确“运用生活片段写事物特点”的好处。

  导语:我们通过比较了解了三部分在写法上的三个相同点,尤其是第二点写法和我们在中年级段学习过的“先概括后具体”写法不同,本文主要通过生活片段来写具体。那作者为什么要通过生活片段来写井水特点呢?

  1、出示《井》的片段。

  井水很清很清。我小时候,夏天和秋天的傍晚,常和妹妹到井台上来乘凉。我们趴在井圈上,痴痴地往井里看,一颗一颗地数映在井水里的闪亮的星星。我一面数,一面心里想: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

  2、出示《我爱故乡的杨梅》的片段。

  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我小时候,有一次,杨梅吃得太多,发觉牙齿又酸又软,连豆腐也咬不动了。我这才知道,杨梅虽然熟透了,酸味还是有的,因为它太甜,吃起来就不觉得酸了。吃饱了杨梅再吃别的东西,才感觉到牙齿被它酸倒了。

  读这两个片段,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理解。

  (1)从写法的角度:这两个片段的写法有什么相同之处?(通过生活片段写事物的特点。)

  (2)从情感角度: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表达了爱家乡、喜爱事物的情感。)

  本文通过生活片段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通过生活片段写表达了井水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甜美和欢乐。)

  板书:甜美和欢乐

  (四)比较三部分在内容上的不同。

  1、三部分在写法上有三点相同,在内容上又有什么不同呢?

  2、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梳理总结。

  (1)片段的内容不同;

  (2)生活片段的数量不同;

  (3)表现的情感不同。

  教师针对第三点总结。

  虽然都是写给“我”的生活带来甜美和欢乐,但是有的是思考之乐;有的是丰收之乐;有的是美味之乐。

  三、抓住首尾段体会井水“给许多代人带来了甜美和欢乐”,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

  导语:我们重点阅读第二部分,体会到了井水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甜美和欢乐。那仅仅是给“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带来甜美和欢乐吗?

  1、依据学生发言出示课件。

  那口井,是谁开掘的呢?他们以自己的劳动,给后代带来了多少甜美和欢乐啊!

  预设:学生能抓住“后代”体会到给许多代人带来了甜美和欢乐。

  2、除了结尾段,还从哪看出来的?

  导学要点:引导学生联系第一段的内容,抓住“深深的印痕”理解井的历史太长了,井给许多代人带来了甜美和欢乐。

  3、你明白了课文为什么要介绍井的历史古老了吗?

  交流总结两点:如果不写这部分,题目就应该是“井水”,以《井》为题不仅仅要写井水;如果不写这部分,就只能表达出这口井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甜美和欢乐,写上这部分就能表达出“这口井给许多代人都带来了甜美和欢乐”。

  4、作者通过生活片段表现井水特点,最主要的是想表达什么?

  教师点拨引导:这样写主要是为了表现井水给许多代人都带来了甜美和欢乐。

  四、回顾重点段的写法,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第五题。

  导语:作者为了表现这种情感选择了通过生活片段写井水特点的写法。我们也学习这种写法说一段话。

  1、回顾写法。

  2、请你从老师提供的内容中选择一个,也可以自己定一内容。思考:通过什么生活片段来写?

  (1)路上的车真多!

  (2)天真冷!

  (3)真!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师生交流,教师针对写法特点进行指导。

  教师评价:你用上了其中的()点写法,如果能在前面加上表示时间的词语就更像生活片段了。

  学生评价:你觉得他说的符合哪点写法?能不能提一些建议。

  布置作业

  1、背诵3—5自然段。

  2、仿照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25井

  古老

  清“数星星”遐想之乐

  甜“浇菜” “收大萝卜”劳动、

  丰收之乐

  凉“浸、吃李子”美味之乐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01-02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2-17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1-04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的教案01-23

小学五年级语文备课教案01-24

小学五年级语文《天窗》教案01-24

小学五年级语文鲸教案01-31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案02-06

五年级小学语文教案01-01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