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及其实施的基本条件论文

时间:2021-09-09 13:56:02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学分制及其实施的基本条件论文

  摘 要:学分制是测量学生所必备的各方面知识技能和其他教育活动总计量的方法,它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以理论层面探析学分制为基点,以实施的具体情况为线索,提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校情由主体模块、定向模块、辅助模块构成的学分制;认为要合理确定模块间的量比关系与时序,就必须建立满足个体的具体化课程体系等问题。

学分制及其实施的基本条件论文

  关键词:学分制;学分制课程计划;课程体系

  在选课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分制,是19世纪下半叶在美国哈佛大学得以确立的。它所依据的思想基础,是一种尊重个人发展的教育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把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与发展的个别差异视为教育的基础,把个人的和谐、自由发展视为教育的直接目的。因而主张教育应遵循学生的“特性”、“性向”和需求,通过促进学生个人的发展去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正是在这种价值观的关照之下,学生自由选择专业、选择课程、提前毕业或延迟毕业才显得顺理成章。正是在这种价值观的思想氛围和文化土壤中,真正的学分制才能确立并且生存下去。

  在我国高教界,不少管理者和研究人员都认为,学分制是最能适应市场经济乃至整个社会需求的一种教学管理形式。在当前的新形式下,探索如何建立起符合我国实情的教学管理制度,已成为普遍关注的课题。然而,我国对其的认识仍然处于浅层次水平,对学分制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是一项很重要也很必要的工作。

  一、学分制及其基本特点

  学分制最早提出于高等教育,是指测量某一学习阶段,学生按培养目标的要求所必备的各方面知识、技能和其他教育活动总计量的方法。学生经考试、考核并通过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且达到一定的量,这标志着完成了某一阶段的学历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修业年限的弹性。学分别参考了学历教育所要求的年限,但不囿于年限的严格限制,允许成绩优秀、聪颖的学生率先修满所规定的学分提前毕业。同时对一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在规定的年限修满学分,可以滞后一定的时间毕业。这样有利于不同学生个体的情况差异,较大限度地珍惜人才,使其成长。这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是有益的。

  2.课程的自选性。学分制是从选课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突出的特征是允许学生选课修读。在选课过程中,可根据自己认为是必要的而且有兴趣的课程选读,从而获得自由选课的权利。允许跨系、跨校选课,允许主、副课程兼选,根据需要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体自主权利。

  3.修读课程的自控性。对于学生修读的课程,如果考试不及格,均可重新修读,直到及格取得学分为止,也允许放弃自由选读的不及格课程而另选另考。允许受教育者在一定程度内根据自身的发展进行自我调整,这有利于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才能。

  4.班级的弱化性。学分制使学生班级概念淡化,特别是在高年级,随着必要的共同必修课的减少,班级教育和相对固定的教学活动相应减少,使其不同专业、学科学生间的学术交往更趋频繁,使学生的各种适应能力增强。

  从学分别的特点来看,学分制在教育过程中,能改变“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现所带来的理解上的偏差,建立新型主体间师生关系,为师生之间相互理解与融通,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创造了自由发展的条件。如是才可能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才可能充分展现个人的潜能。

  二、我国所实行的学分制的现状及分析

  自20世纪末以来,在我国高校中的部分重点院校率先开始了改学年制为学分制的试点工作。在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学分制,主要有:一是计划学分制、或计划指导下的学分制。其显著特点是,注重发挥欧美学分制灵活性的长处,同时强调实行计划指导下的灵活性──“必修课要保,选修学分不封顶”。这样既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又尽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选修学分与必修学分的比例一般为3:7,提倡并鼓励学生冒尖成才。二是学年学分制。其显著特点是将学年制和学分制的某些管理办法结为一体,学年与学期对学生应修学分作了具体要求、课程计划(原称教学计划)的弹性略小于计划学分制,注重并立足于班级集体教学,一般不允许提前修满学分而提前毕业。三是“复合型”学分制。其特点是根据教学阶段或课程类型不同,分别采用学年制和学分制的某些管理方法。例如有的学校前两年采用学年制管理,后两、三年用采用学分制管理;有的学校则对必修课采用学年制,对选修课采用学分制。四是全面加权学分制。所谓全面,既对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要求都用“学分“量化,课程学分则按课内外教学应付出的劳动全面结合而得出。所谓加权,既将计划中的学分,根据课程类型、修业成绩差异等分别确定权重(加权系数),其计算公式:计划学分×加权系数=实得学分。其中,计划学分用于学籍管理,实得学分用于权衡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和评优、评奖等。五是“特区式”学分制。其最早出现于我国经济特区的部分高校,特点是与计划学分制相比,学生课程修习的自由度更大,专业的选择与转移更为机动,管理上更为灵活。从特区经济特点出发培养人才,以适应特区对各类型人才的需求。

  这些类型的学分制博采了各种教学制度之所长,注重了计划性和灵活性的结合,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了高校教育思想的转变、也促进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另一方面,我们还应看到。由于我们教育自身因素及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学分制的优越性,还未发挥出来,究其原因:

  1.必修的内容太多,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太小。目煎,工科四年制本科专业课程计划的课内学时一般已达3?000学时,因此,即使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或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学生在大量必修课的压力下,难有时间和精力的保证。

  2.国家早巳实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但曾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使高校长期处于统一的计划管理阴影之下,缺乏活力。主要表现在:把上课考勤作为加强纪律的主要手段,学生无故不得缺勤,即使教师讲得不好,或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也不能例外;修业年限卡得比较死,学生在规定的学制内必须完成学业,否则按结业处理或被退学。

  3.在学位授予上没有体现学分制的指导思想。有些学生虽然修满了规定的学分,但因补考的门次较多,就得不到学位,这与因人而异的学分制指导思想是不符的。随着高校制度的改革,高校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和变革,因此,加快学分朗探索的步没,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

  三、学分制实施的必备基本条件

  目前,我国教育和市场经济的关系还处于摸索阶段,即使在国外市场经济体制比较成熟的国家,实行学分制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我们现在实行学分制,应该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校请而有所不同,杜绝千校一面。与此同时,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良好的基本条件。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一切在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契讯的同时,又为教育生存提出了挑战。教育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如何在变革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等焦点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从社会对人才需求来看,宽基础、多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最能适应需要;从学生个体来看,愿望、素质、兴趣各有所长,最能展现个人的价值,从教师来看,由于竞争机制引入、创造了教师施展才华的机会和条件,提高了教学积极性;认学校来看,既要考虑到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秩序的稳定,又要考虑到为社会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人才,拓展学校实力,在竞争中崛起。为此,作为教学改革的主体──学校要在观念上解决好如何有效地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特点因材施放,使聪慧之人尽可能在短时期内脱颖而出。如何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提高教育效率,如何使学校的多种功能正常发挥等等认识问题,捆底摈弃固有的陈腐教育观念、遵守教育内在规律,积极主动地去试验、去探索科学的培养方式和教学管理模式,尽快地完成从逐渐适应到主动适应的过程,甚至超前预测,为社会发展培养适用人才。

  (二)制定与学分制相适应的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使教育过程的效果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性指导文件,是实行学分制必备的基本条件之一。课程计划的制定要紧紧把握因材施教、教书育人,使人才尽快成长的原则。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设计出知能结构合理。能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需要的严谨而灵活的课程计划是实行学分制的基础。

  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到自由选课的特点和自由度界定之间的关系,使课程计划具有灵活、严谨的两面性,即活中有严,活严结合。

  1.学分制课程计划的模式。为配合学分朗的顺利实施。课程计划采用模块式是较为理想的。模块式课程计划由:主体、定向、辅助三个模块组成。主体模块具有奠基功能,以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环节为主的必修课组成。学生都必须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情况(可以是科类不同,也可以是学生能力和志趣不同)按基本要求和学习量分层次制定,以满足不同培养规格的要求;定向模块具有专业功能,包括技术基础课及技术主干课。技术基础课的设置按专业大类分别制定。为保证学科体系的完整,要求选读该专业学习的学生都应学完技术基础课并取得相应的学分。技术主干课程按专业方向需要设置,是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和技能的重要课程,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能否胜任该专业的技术工作或进入较高层次学习时能否具有一般科研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课程的学习,所以要求选定本专业方向学习的学生必须修完该类课程并取得学分;辅助模块具有发展功能,由大量的选修课组成,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社会的需要任意选择学习。选课制可以是某一专业方向的专业延伸课程,也可以是跨专业学科大类的其他课程,也可以是按某一专业方向的基本要求而组合的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学习完成并取得学分,可承认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取得的第二专业合格。

  2.根据社会需求和培养目标确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量比关系。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力求体现学生智能结构的.合理性、完整性,合理地确定课程计划中不同模块之间的学分比例,这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认为组成课程计划的主体模块、定向模块、辅助模块的学分比例确定为5:2—2.5∶2.5—3为宜。主体模块具有培养学生一般基本素质的功能,在大学学习阶段是任何学生都必须达到的起码要求(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确定学习时间长短),这部分必须保证。定向模块的作用是使学生获得的专业知识系统化,学分多少要根据培养层次的要求而定。基本学分应根据专业要求的不同,定为20%~25%为宜。辅助模块的学分为25%~30%较为合理,能起到扩大学生知识面,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利用选修课组的学习形成第二专业,达到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

  课程计划不仅要体现培养学生智能结构的完整性,而且要考虑到课程是顺序性和发展学生个体特长的灵活性。主体模块学习安排在第一、二、三学期,定向模块主要安排在第四、五学期,最后三个学期主要保证选修课的学习和毕业设计。课程计划中模块的时、序一经确定,就要相对稳定,经常随意改变不利于学生安排学习进程。

  (三)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不同课程的有机组合,它决定学生知识结构和塑造出不同的人才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课程体系都是以国家计划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为一个模式(根本不能体现专业方向),不同学校是同一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基本相同。这样不但限制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而且也阻碍了学校自我发展、办出特色。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改革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中心工作。学分制的实施不仅要求课程体系具有培养目标具体比功能,而且可以满足学生个体选择培养目标模式的多样性。因此,必须设计出多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由不同课程组合而成的课程体系来适应学分制的需要。

  1.课程与内容的界定。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系统的教学要求,必须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逐一精选。精心组合、力求最大限度地适应学分制的需要。要确立课程体系中每门课的地位、作用,注意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衔接,避免重复设置课程和课程内容交叉。按照培养目标要求,遵循教学内在规律,防止偏窄、偏深、部分陈旧内容进入课程,注重实践环节教学,充分体现课程内容先进性和科学性,使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2.注重课程的时序性。学分别的特点是遵循因材施放、循序渐进的教学基本规律。所以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安排好课程建设时序十分重要。

  3.选修课建设。学分制实施的条件之一是需要开设大量的、高质量的、覆盖面宽的多种选修课以满足学生选课的需要。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学科特点精心设计各种类别的选修课。选修课大体可分为四类:普及型,主要用于学生跨学科大类的一般知识;专业延伸型,适用于偏重某专业学习和一直在该专业领域内进一步深造的学生;边缘、交叉学科型,反映学科间相互渗透研究的成果或研究方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选修课组,按专业培养基本要求而没置的专业课组合,适用于学生第二专业学习。

  (四)师资队伍建设

  在学生自由选课过程中,不仅是选择课程内容,同时存在学生选择教师,教师选择学生的双向选择。为此,在具有竞争机制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强,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师队伍。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完善现行的学分制就具有了格外重要的意义。而学分制的实施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我们在教育观念上要进一步提高,同时又因涉及整个教育系统的方方面面,而不能简单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必须在探索中实施,在实施中完善,逐步建立适应我国国情和教育规律的学分制。

  参考文献:

  [1]石火学.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质疑[J].高等教育研究,1995,(6).

  [2]徐志高.学分制及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的意义[J].教育与职业,1999,(5).

  [3]蒋淦梯.学分制移植的操作与思考[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0,(2).

【学分制及其实施的基本条件论文】相关文章:

对高职院校实施完全学分制的思考论文09-20

高校学分制实施历史及现状浅析01-20

ABC法的应用现状及其成功实施的条件论文10-06

学期课程统整的功能及其实施探析论文09-09

试析浙江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及实施学分制状论文09-16

FIDIC条款及其实施条件01-20

德育学分制中职学生管理探讨论文12-07

对学分制模式下排课系统的探讨论文09-22

劳动教育学分制实施方案(通用5篇)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