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普九”阶段办重点班的思考

时间:2021-10-01 13:11:04 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关于“普九”阶段办重点班的思考

一、办重点班的动机与效果动机是行为的先导。为什么办“重点班”成了教育的热点?为什么一些学校甚至被迫办起了“重点班”?考察分析一下其中原因,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1)由于升学竞争日趋激烈,“升学率”客观上已成为社会衡量、评价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2)学校师资结构欠合理,优秀班主任、学科把关教师人数有限,要想好钢用在刀刃上只能先抓好个别“重点班”;(3)生源较差、学生程度参差不齐,为了满足部分家长的择校愿望和心理、为了吸引生源;(4)学校领导迫于压力,急于提高自己学校的社会影响和信誉。

  效果是检验工作指导思想方法的标尺。那么,办“重点班”的效果又如何呢?

  一方面,一些学校抓了个别重点班,开了“小灶”、加班加点,保证了升学有望的“尖子”挤过了“桥”,在升学率的评比中占有一席之地,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赢得了一定的声誉。但另一方面则使学主整体素质下降,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厌学、流生增多等现象,给“普九”工作和实施素质教育带来诸多不利。

  二、办“重点班”的弊端1.与基础教育办学指导思想相抵触。《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办“重点班”仅以入学或考试分数将学生分类分等,说穿了就是使学校教育偏向为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服务,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基础教育“两全”的指导思想。需要指出的是,基础教育阶段办“重点班”并不简单地是一个教学管理模式的问题,而是办学指导思想的真实反映。

  2.办重点班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我们的教育对象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思想品德的形成,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是一个渐进有序的过程,这是有共性的一面。但是,由于遗传和环境的不同,因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存在着不平衡性、可变性和个体差异。

  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主观臆断、单一以分数为标准将处于基础阶段的学生切成好、中、差三大块,这不仅不符合教育自身的规律,而且也极不利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试问,在“择优录缺的高等学府的学生中不也同样存在差异吗?

  3.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向青年过渡时期,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他们既充满朝气、思想活跃、富有美好向往,同时心理发展又充满了矛盾,具有过渡性、闭锁性、不稳定性等特点。如果这时便对其“抽刀断水”,对学生个体来说无疑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一迈进中学门坎便被打入“另册”分到差班,会严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从而导致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逆反心理,即使成绩好而被分在“重点班”的同学也会被套上一种无形的精神枷锁,从而产生出优越感、自私自利、冷漠嫉妒等心理障碍。

  4.不利于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在于运用正确的政策导向、思想教育和物质激励手段,打破平均主义,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转换学校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而办“重点班”的做法显然与教育体制改革的精神相悖,其表现在:第一,挫伤了一大批教师的工作积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