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现代德育的困境与德育向生活的回归

时间:2021-10-01 20:41:10 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现代德育的困境与德育向生活的回归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系 刘铁芳)

    本文以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传统为基础,提出德育过程就是引导个人合于德性的现实生活展开的过程,德 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幸福生活。现代德育的困境在于与生活疏离。走出困境的出路是向生活回归。由此提出回 归生活的德育途径,从德育走向生活和从生活走向德育。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提出:“那种永远为自身而不为它物的目的是最完满的、绝对最终的 目的,是最高的善。”善对人类意味着幸福,“善是最高的幸福”。而人的善就是合于德性而生成的灵魂的现 实活动。〔1〕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 生活的目的是其自身的善。善的生活构成人类的幸福;德性是内 在于生活并走向好(善)生活的途径,德性的完满本身即是好生活的重要部分;德性是一种获得性品质,它的 养成离不开生活。

    由此我们提出,德育的功能就是培养人的完满的德性;德育过程是引导个人合于德性的现实生活展开的过 程;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好生活,是生活的幸福。

    一、现代德育的困境——与生活疏离

    (一)生活对德育的疏离

    社会发展至今,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物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人不知不觉就陷 入了铺天盖地的物质世界。不仅如此,人们对物质的欲望也越来越大,这使得人陷入物质主义的泥坑而难以自 拔。有用性成了生活的唯一尺度。与物质主义密切相关的是工具理性的扩张与技术的至上。“20世纪是第一个 技术起决定作用的方式重新确定的时代,并且一开始使技术知识从掌握自然力量扩转为掌握社会生活,所有这 一切都是成熟的标志,或者也可以说是我们文明危机的标志。”〔2〕

    现代社会强调个人利益,越来越多地赋予个人以独立和自由,非个人的标准已不再成为个人认可并乐于接 受的生活基本准则,个人自由决定自己生活的方向。个性得到了极大的张扬,个人不再刻意追求人与人之间的 共通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德性传统无法为继。人们越来越多地 被赋予选择道德与选择何种道德的自由,共性的追求不再成为德育的庇护,个人可以自由决定是否接受德育影 响。这既是一种进步同时又不可避免地消解了德育的力量。

    物质主义与工具理性的高扬造成了德性在生活中的失落,大大削减了德育在生活中的地位,削减了德育之 于生活的吸引力。个性的高扬与共性的失落则意味着尽管德性已越来越远离生活,恨铁不成钢的德育又无可奈 何,它必须尊重个人的自由。这样的结果是生活越来越疏离德育。

    (二)德育对生活的疏离

    在生活逐渐疏离德育的同时,德育并没有积极应对,反而出现了背离生活的倾向,这样就加大了德育与生 活之间的距离。

    现代德育过分地强调外在功能,德育活动本身过多地着上了功利色彩。受外在功利制约,德育活动便不能 按其当下应有的内在方式深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