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探究“出界”:语文课无法承受之重-小语教坛热课改下的冷思考

时间:2021-10-02 18:25:28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探究“出界”:语文课无法承受之重-小语教坛热课改下的冷思考

2001年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探究性阅读”这一课型,已成为当前阅读课堂教学中的主旋律。

探究“出界”:语文课无法承受之重-小语教坛热课改下的冷思考

但俗话说“物极必反”,观目前各地所推出的一些“探究性阅读”课,却也并非能让人“照单全收”。诸如探究过程中出现的理性化、复杂化或异变化等情况屡见不鲜,某些课甚至越来越脱离语文的本质属性和学科特征,简直让人怀疑执教者心中是否还记得他所上的乃是语文课!这里不妨先来看一则——

【《鸬鹚》“探究性阅读”教学片断】

师:世界上万物有动有静,动静可以互相包容和互换。就像刚才我们研究湖面由平静到不平静再到平静一样。知道这叫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这就叫动静转化原理。接下来请大家再回过去读第一段最后一句。

生:(齐读)“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师:这一句是写什么的,动态还是静态?

生:写鸬鹚,是静态的。

师:咱们得好好研究研究,这个静里面有没有包含着动?同桌间也可先简单讨论一下。

生:……

生:我想可能有的吧。因为鸬鹚在等待命令,随时准备出发。也就是说,只要命令一下,鸬鹚就会马上动起来,就会下水。

师:(急切地)嗯,不错。大家想想看还有什么在动?

生:鸬鹚身体是站着的,但我想它的头啊,颈啊等不可能一动也不动的。

师:(略显不满)大家只是关注一些表面的东西,要深入一些才好。

生:我觉得鸬鹚虽然还只是在列队,但它脑子里肯定也在动,想着怎样才能抓到更多的鱼,讨主人的欢心,以便得到更多奖赏。

师:(很欣慰)你想得多深远哪!老师想跟大家说,其实啊,列队的鸬鹚身上的血液同样也在动。世上万物都是在运动发展中变化着,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评析与忧思】

看了上述教学片断,能不让人觉得语文课堂累吗?当然累。《鸬鹚》是一篇语言清丽、意境悠远的散文,非常适宜于让学生以美读、背诵等方式积累语言、发展语感。相信如果从这一特定角度出发进行教学,必定会有上佳的效果。不过话又必须再说回来,“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别出心裁地挖掘教材内涵并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也正是优秀教师的显著标识。问题在于,如果教师千方百计、左缠右绕地向学生“渗透”过于繁难艰深且枯燥乏味的“深刻内涵”甚至提升到“哲学的高度”,那么除了白白浪费学生宝贵的课堂时空之外,还能让他们有什么真正有意义和“能消化”的收获呢?

必须明确,“探究性阅读”强调的是让学生将阅读文本时获得的感受与自身原有经验加以有机整合,从而加深自主的感悟和积淀,并内化为个体生命体验的一部分。这就是说,它固然强调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等各种研究探索及实践创新能力,但同时也格外重视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领会到读书、背诵、感悟、积累等各项语文能力的运作之法和“奠基”之功,最终求得语言和精神的整体共建、协同发展,以全面优化语文素养。

同样是教学《鸬鹚》一课,素有“语感派”之称的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策略就颇为引人关注。他摒弃繁讲冗析的老套做法,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