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论文化与影视文化

时间:2021-12-13 11:44:03 教育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论文化与影视文化

论文化与影视文化1

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文化都是人的活动,既是一种历史,又是一种环境,且具有实践性和层次性;影视文化是狭义文化的类存在,具有普及性、实践性特点,又改变了人类传统的感知方式和广义文化意义上的`心理结构.

论文化与影视文化

作 者: 戴剑平 作者单位: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期刊社,湖南,长沙,410010 刊 名: 攀枝花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PANZHIHUA UNIVERSITY 年,卷(期): 20xx 21(6) 分类号: G0 关键词: 文化 影视文化 心理结构

论文化与影视文化2

  内容摘要:本文初步地阐释了文化、影视文化与“卫视”台标及中国卫视台标设计等相关概念的内涵,并就中国目前卫视台标设计的情况作了一个批判性的剖析,最后着重探讨并指出了中国卫视台标设计的必然之途,即中国卫视台标的设计只有燃起文化之火才有可能点亮世界影视星空。

  关键词:影视文化 中国卫视台标设计

  影视文化的兴起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中国影视文化是伴随着世界影视文化的发展而产生的。这就注定了它要面临机遇与挑战的双重考验。英国于1936年建成世界第一座电视台,随后各发达国家纷纷兴建电视台,世界影视文化的发展也随之开始蓬勃兴起。相比之下,中国的影视文化有点姗姗来迟。中国最早开始播送电视节目是在1958年。尽管如此,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卫星转播技术的运用,中国卫视的发展开始呈现出一片雨后春笋之势。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影视文化的迅猛发展。于是,作为影视文化点睛之笔的中国卫视台标的设计,也逐渐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显然,这是中国卫视台标设计所面临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然而,在面临这种机遇的同时,来自卫视台标设计内外的文化挑战却不容忽视,这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卫视”台标设计的“模仿性”太强,缺少应有的原创性。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是最早运用台标的官方电视台。其“台标”原有两套,一套是以“(中国)中央电视台”英文单词的首写字母“C、C、T、V”为元素的变形,它组合成两个椭圆形轨道交叉环绕的“X”视觉图形,因种种原因,现在已很少使用。另一套为单纯的“(中国)中央电视台”英文单词的首写字母“CCTV”字体设计型组合,目前还一直在使用。也许是(中国)中央卫视的权威性所致,类似手法的设计,成了众多地方电视台或省、市级卫视台标设计的范本。如重庆卫视的台标设计,前一段时间就曾备受争议。

  二是“卫视”台标设计的“文化性”太弱,缺少品位。如前所述,由于台标设计的“模仿性”太强,造成只注重形式的“模仿”,而忽视了它也是“有意味的形式”,或者说是“有意味的符号”,卫视台标作为文化传媒之眼,如果其自身都缺少文化的精神,甚至显得过于浅薄,就很难让它成为世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历史上,能够代表基督教、佛教和道教文化的标志,非十字架、万字符和太极图莫属,其中的太极图甚至还成为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所以有学者指出 :“太极图是真正能代表中国文化特质的符号,人类世界能与之相比的符号,是佛教的‘’(万)字符和基督教的十字架。将一个民族的思想、哲学、宗教、科学统一于一个符号中予以表示的,只有中华民族的太极图。”而卫视台标设计的“文化性”太弱,同时也失去了应有的识别性。

  三是“卫视”台标设计的“民族性”太弱,因此也缺少应有的世界性。如前所述,由于台标设计的“模仿性”太强,而“文化性”又太弱,这就必然造成“有意味的形式”的缺失,进而在所谓的设计的“国际化”下,造成设计民族性的虚无。

  如前所述,中国卫视台标的设计,在面临机遇的同时,还面临着来自卫视台标设计内外的各种文化挑战。那么,中国卫视台标的设计,又该何去何从呢?为了让卫视台标真正成为世界观看中国的窗口,不少国内设计师已经在台标的设计实践中努力地探索着。

  最初的中国卫视台标设计,多采用纯文字型设计。实际上这类台标几乎是没有进行"设计"的文字说明性标志设计。而今,挖掘主题文化,宣扬各地人文特色的设计思潮成为主流。如湖南卫视的"外鱼内米"形象即是如此,其标识简洁而富有深刻的地域特点,与此同时以“快乐中国”为办台宗旨,使其成为地方电视台的杰出代表。据央视索福瑞公司的数据, 20xx年全国卫星频道收视排名,湖南电视台位于中央一套、八套、三套后,排名第四,得到了较好的'形象提升。

  此后,较为流行的卫视台标设计是文图综合型设计。这种文图综合型的卫视台标可细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文与图的单纯组合设计,即纯图像加纯文字说明,如中国教育电视台原来的“绿树形象结合CETV”等即是这样。 第二种是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设计。如广东卫视的台标,以英文 "TV"为基本要素,通过适当而巧妙的变形处理,其主体组成一个字体粗犷的"广"字,同时又构成轻盈并具动态的拼音首写字母"G",图下配以"广东" 二字,显然这比第一种更具特色和识别性。第三种是图文一体化设计,文即图,图即文,图文浑然一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台标最具创意性,其难度也最大,它集纯文和纯图的二者之优点,同时又比单纯的文图结合与图为主、文为辅的形式更加精炼和视觉化,并有其自身的可视形象,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在目前中国省级地方卫视中,山东卫视的台标堪称是中国卫视台标中的优秀设计之一。具体而言,它以"山东" 两字的汉语拼音首写字母"S、D"为元素,通过变形和处理,组成一个“山”字的草书体视觉形象,使其既具有国际惯例性的可识别性和标志性,又具有浓郁的鲁汉文化气息。与山东卫视类似的还有四川卫视台标设计,不过,与山东卫视台标稍有不同的是,一方面它以"四川"二字的草书体为要素,再稍作变化而成一个极具动感的视觉形象,其创意性与文化品味不在山东卫视台标之下 ;另一方面,又在其下配以"四川电视台"的汉字说明,显然,它充分考虑到国内的普及性和国际化趋势的标志性和识别性。

  此外,最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与河南卫视台标设计,它们分别将中国图腾文化的观念融入到可识别性符号的设计当中,这是很难得的事。

  相比之下,要想真正成为走向世界的设计艺术,那么,对于中国卫视台标的设计,文图综合型中的文图一体化的台标设计理念,特别当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的文图一体化观念,应当是目前国内各家卫视进行台标设计时所首先应该予以重视的。

  参考文献:

  ①(英)克莱夫·贝尔:《艺术》,周金环、马钟元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北京,1984。/

  ②芦影:《平面设计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xx。/

  ③杨树凡:《周易符号思维模型论·太极论·太极图》,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1998。

论文化与影视文化3

  摘要:

  进入新世纪,影视文化热潮席卷全国,对学生思想的影响与日俱增,成为影视界和教育界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与此相对应的是,影视教育中的审美认知、文化冲突等开始浮上水面,成为研究界的热点,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难点。而对影视教育中的管理底蕴及其人本价值的思考,也开始被影视界和教育界所重视。

  关键词:影视教育;文化冲突;审美认知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将影视作品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并使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将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作用,这是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有利途径。但需要强调的是,在文化冲突转型的今天,影视文化在高校的传播,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影视界有责任打造优秀的经典影视,教育界有责任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影视文化欣赏能力,并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观来武装自己,也只有如此,才能使当前的影视文化热潮更好地为高校教育服务。

  但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思想教育层次,则难以面对和解释当前的影视文化热潮,如影视文化中的审美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人本价值的体现与运用,等等,这都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影视教育管理的认识。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一、影视文化教育中的审美认知。

  是影视教育管理中的出发点与立足点中国文化历来重视在休闲中体现美的感觉,形成了丰富的生活审美系统。如道家将人休闲时的超脱万物转而视为一种审美心理之态,甚至是一种气质之美,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而在丰富多彩、快速旋转的现代休闲文化中,电影电视已经成为我们第一位的生活审美文化形式。甚至可以说,今天的电影电视更多的是因生活休闲而存在,但其作为审美性休闲文化的价值,还没有被教育界所充分认识。作为休闲文化的影视,不仅有欣赏和读解的价值,也是休闲文化中审美创造最好的现代方式,需要我们在休闲教育中提高受众的视觉素养。

  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应当具有三种心理结构:认知、伦理和审美。其中,审美的心理建构往往被人忽视。以教师的讲授代替学生感知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强调思想性而忽视审美心理结构培养的更是普遍。而现代化的影视审美教育则不然,它通过可视的银幕形象来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引领其自觉观照,多元审视,以优化审美心理结构。这一过程始终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综合素质的提高,着眼于人格大厦的全面构筑。因而,牢牢把握学生的审美心理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综合性是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重要的美学特性之一。可以说,在人类众多的艺术门类中,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等都是早在蒙昧时代或者文明时代初期就已经出现,而影视艺术是综合吸收了各门类艺术在千百年实践中积累起来的艺术精华,并对其进行了具有质变意义的改造,使得这些艺术元素进入电影和电视之后相互融合,形成电影和电视自身的新特性,也使得电影和电视最终成为两门崭新的、独立的姐妹艺术,其所隐含的审美特性如逼真性、艺术性都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影视是现实生活中最广泛、最深刻、最真切,也是最迅速的反映形式。我们在影视艺术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周围的形形色色,从而获得了对自己及社会的客观的认识和印证。甚至我们可以看到,激情四射的青少年可以毫无羁绊地与作品展开心灵的对话:或对于现实进行检验和沉思,或对于民族渊源及传统的重新估价和真实的反思,或对于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历史审视……视角之广,不一而足。总之,它以立体地、直观地、连续地、生动地反映生活的独特优势,引领着审美主体在没有隔膜的流畅状态中,抒发真情,彰显真知,塑造真我。正是在此意义上,影视审美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影视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已经完全进入商业化运作轨道。商业化一方面为影视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内在的不竭动力,为影视生产的多样化提供了动力资源,促进了影视产品的多元化发展;但另一方面,一切以利润为中心的影视业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抑制影视文化多样化健康发展的.不良倾向,即在影视审美情趣多元化的总体趋势下,也呈现出一些影视作品类型化、单一化,严重影响着影视审美艺术的发展,影响着影视艺术的质量提升,影响着影视文化的社会功能的健康发挥。甚至在商业利益的诱导下,部分影视作品过分追求感官刺激,迎合庸俗低级趣味,致使影视文化中暴力和色情泛滥,而这正是教育界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

  二、影视教育中的文化冲突。

  是影视文化管理中必须面对的难点与热点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实行的是单一的专业教育,导致大学生存在知识空白点和素质盲区。而影视传媒就是创造良好校园环境和优秀文化氛围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但在影视教育中,我们需要注意影视文化的冲突以及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如中国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注重和谐秩序,不崇尚征服自然,而倾向于顺其自然;重视社会稳定,政治价值优先,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强调对国家和集体的无私奉献精神;肯定上下级的忠诚关系,遵守纪律,官本位,官民一体化,习惯于“人治”,办事讲“关系”,等等,这在中国影视中有突出表现。

  而西方传统文化的图腾是十字架,即锋芒毕露,刚劲有力,是发散型的。中国人古代修长城是为了把自己同外界分开,而不是为了向外界进攻,中国近代的开放也是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进行的。与此相应的是中华文明在海外大范围主动传播的机会较少,对于偶尔传入的异质文化的整合力却非常强;而西方由宗教信仰演化而来的“天赋使命”观,使他们相信西方式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是最符合人性的,因而值得在全世界推广,这种基督救世文化传统决定了他们在对外交往中采取咄咄逼人的姿态。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在影视文化教育中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看一看美国的《泰坦尼克号》《20xx》《功夫熊猫》《阿凡达》等无不渗透着美国的价值观,而中国的《秋菊打官司》《活着》《非诚勿扰》《让子弹飞》《新少林寺》等所传达的文化价值观也非常令人担心。在此背景下,不同民族、社区和集团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当它们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产生了竞争、对抗甚至企图消灭对方的状况,此种文化冲突在影视界的表现日渐突出,并与我国的政治体制发生抵触,应引起高校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事实上,文化冲突的结果,或相互吸收或融合或替代对方,随之会产生新的文化模式或类型。在此背景下,一是需要在影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开放心态。开放心态是不故步自封、不固执僵化、不排斥交流;是能正确地对待自己、他人、社会和周围的一切;是对自己的专业和周围的世界都怀有强烈的兴趣,喜欢钻研和探索;是热爱创新,不墨守成规;是谦虚,知道自己的不足,能正确地对待他人的意见而且非常喜欢和别人交流;只有做到这点,才能使学生在欣赏影视中有着正确的心理状态。二是要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观来武装学生。如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念,为人民服务的本真心态,对民主事业的不懈追求,资本主义影视的阶级实质等,并在影视教育管理中始终贯穿中国国情与普世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占领影视教育管理的制高点。

  三、影视教育中的人本价值。

  是影视教育管理中的核心与重点目前,我国的高校影视教育还未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更没有形成体系化的教育模式。目前,西方影视教育中普遍采用的影视制作和文本分析的方法,以及近年来的“核心概念”教学法都比较成熟,在教材编写、教学辅助等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而在影视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发展实践基础上,我们还需对影视教育的目标、手段和教学效果评估等问题展开系统研究,如研究我国影视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明确我国影视教育的核心,制定相应的教育大纲和实施手段等,这在目前非常重要。

  在此基础上,影视艺术教育应当体现教学方式生动鲜活、课堂设计凸显实践特色,以人为本并改变“灌输式”的授课方式,这应该是当前影视教育管理的核心与重点。而注重培养学生欣赏能力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倡多学科的融合交流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老师、同学的互动正是影视教育管理中人本价值的重要体现。而精心设置课堂教学项目,让学生自己完成指定项目,如编辑、主持一期节目,完成一个短剧表演等,实现知识的“实践转化”并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差异教学、个性教学,为每个学生设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加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必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影视教育因其具有综合性,在一部影视作品中可以通过音乐、语言、摄影、服装、民俗多种艺术语言表现某种文化特点。如《可可西里》《红河谷》《尘埃落定》等反映藏区题材的影视作品,我们在观赏时能明显感受到藏文化的魅力。而在影视教育过程中,通过影视作品的内容、师生活动、教育氛围等体现出来的有关文化的各种信息,多方面提高了人文素养,其特点恰恰在于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人的需求和保障、人的情感和意志等价值性内容。因此,在影视教育过程中,既体现了文化价值,又获得人文素养的滋养,而其中体现的人本价值更是令人深思。

  人本主义的教育,要求教育者首先把学生当“人”看待,而不是当成学习的“机器”看待。大学时代是人一生中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充满激情,满怀梦想,而影视恰恰是人生之梦的最佳展示形式。很多大学生会从影视中去了解和学习谈情说爱,对待人生,把影视明星当作自己崇拜的偶像。如青年演员佟大为因主演青春偶像剧《奋斗》而一举成名,受到许多大学生的青睐与追捧,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了高度关注。从类似的事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的强烈冲击与影响。而影视教育中以人为本,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换句话说,教育者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思想、个人动态等,只有这样,影视教育才有基本的出发点。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1932年蔡元培成立了中国教育电影协会,自任主席。他号召“中国要有世界一流的电影教育”。而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影视已逐渐成为年青一代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多维度和多元化的影像表达方法也为各专业学生开拓了新的视野,提供了获取知识、启迪智慧的多重渠道。而如今的影视教育,更要取大影视、大教育的观念:除了“影视艺术”外,还包括“影视传播理论”“影视文化”“影视经济”“影视高新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另外,加快影视教育国际化的步伐,以争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有所突破,使高校影视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笔者相信,中国影视教育的未来必将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章柏青,贾磊磊。当代电影发展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xx:55—58。

  [2]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xx:1。

  [3]范志忠。百年中国影视的历史影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