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

时间:2022-12-20 19:45:39 教育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再谈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通用11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再谈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再谈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通用11篇)

  再谈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 篇1

  摘要:高校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分析目前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从而明确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管理;大学生;教育

  人类的社会活动有着各式各样的形式,管理就是其中之一,其价值和底蕴相互包容、相互影响,既涵盖了伦理和追求,也为人类的社会行为进行引导。高质量的管理是两方面的,即实体和程序,只有当两者都达到正义时才能促进良好的管理。作为学生养成教育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校管理的作用尤为突出。高校养成教育的环境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高校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和学生实践。想要让大学生明确界限,就需要通过对学生管理实现,学生管理又细分为制度管理和行为管理。其不仅仅能够对大学生行为进行塑造,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的人格和素养进行一定程度的提升。所以大学生的养成教育环节离不开高校对学生的管理。

  1正确认识管理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有效的结合起来

  高校的学生工作应当从两方面入手,分别为管理层面和思想层面。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上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再教育和管理,而这些行为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大学生作为培养的重点,自然不可放松,因此学生的管理问题和思想工作一直都是重中之重,不可以从中剥离。这一点,几乎被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在一定的`领域上得到共鸣。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难以将两者之间关系维持在一个平衡且稳定的状态。在对学生管理的同时往往出现思想教育上的脱节,两边互相踢皮球,从事思想教育的一方不愿意将责任大包大揽,反之从事行政管理的一方也有同样的心理,究其原因,就是在体制上出现了漏洞。

  2大学生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和教育理论之所以能够相互融合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而本质所强调的则是过程性。教育的本质在于提升学生的能力,具体体现为学习思考能力以及优良的品格。因为结果源自过程,缺乏高质量的过程必然无法达到好的成果预期,因此想要实现教学目的首先要注重教育过程。但我国当下在大学生养成教育方面依然存在相当程度的不足。

  2.1教育管理理念落后

  随着全国范围内高校的不断扩招,在线大学生的数量也与年俱增,但是高等教育资源的供需不平衡也逐渐暴露,学校在扩招的同时没有及时考虑自身的教学承受能力,从而导致放松对学生的管控。与此同时,由于高校内的教育资源缺口庞大,因此水平参差不齐的人员也纷纷挤进了教育队伍,拉低了教育队伍的整体水平,拖慢了教育理念进步的步伐,使得学生的管理工作也仅仅浮于表面,缺乏深层次的推进。因此,在看待高校学生的管理问题时,矛头的一方应当被指向教育人员素质的问题上。

  2.2教育目的与时代结合不够

  大学生在面对思政教育时往往将其和现实进行比对,由于现实和理论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等,导致教育效果明显低于预期。思政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宣传正能量的信息,因此在当下的思政教育过程中应当立足实际,将现实和理论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不再单一注重结果如何,而是应当在教育过程让大学生享受其中、参与其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实践者,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形成学习的自觉性。

  2.3教育主体单一,教育协同不够

  人的培养需要一套完善的体系,教育是培养的手段,其过程丰富多彩,是多方面联动协同的结晶。教育主体单一所产生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被大众所重视,但长久以来并未得到良好的改观。尽管新理念在不断输入,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依然无法摆脱传统的说教形式,学生、老师各自为营,使得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三者缺乏有效的串联和沟通,脱节情况时有发生,而学校和教育部门之间的隔阂也导致养成教育在短时间内无法有效的推广并深入进行。

  2.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大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的指路明灯,高校的教辅人员在教育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师德建设必须和教师队伍建设齐头并进。学生的道德素养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就包括高尚的师德,而大学作为德与才兼顾培养的一线,师德的作用就得到凸显,因此单一的知识教育并不能满足道德的需求,需要二者相辅相成。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到引导和规范作用,所以高校营造的道德教育的文化氛围有利于进行道德品行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师必先学会为人,作为教师,站在教师的岗位上就应当以教师的准则要求自己的言行,不仅成为同行业更要成为其他行业值得学习的标榜。话说回来,一套科学规范的教师道德行为准则能够促进教师行业的发展。

  2.5完善大学生的行为规范

  形成规范的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模板就需要对科学的教育理念进行归纳整合。为了促进大学生积极向上、文明规范的日常行为养成,需要树立一些可供学习的模板以供参考从而使良好的道德修养得到养成,例如制定完整的日常行为规范守则、设计合理的行为模板等。每届新生在入学之后都会获得学校下发的一系列规范守则就是高校中可供学习的科学模板,其中所包括的内容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新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强烈的心理暗示,从而由内而外地规范自身的行为,实现思想道德和言语行为上的双重规范。在如此大范围的学习氛围之下,纵使有极少部分品行不端的同学,也能够在大环境的熏陶下逐渐得到教育,从根本上对不良行为、不端正行为和不文明行为进行纠正。从集体层面上通过塑造道德形象楷模,引发集体共鸣,从而实现对大学生行为的规范。一句话来概括,高职院校的目标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就是完善学生管理工作.

  再谈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 篇2

  摘要: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途径也是多样的。本文认为,法规育德是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文中从德与法的共性以及个体道德意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两个方面分析了法规育德的依据,提出了要落实法规育德.必须要注意完善各项法规。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法规教育、以及严格遵守和执行法规,以严治校。加强社会实践等几个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养成法规育德

  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是指以学校为主体,在家庭,社会的配合下,根据大学生的道德形成和发展规律,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对大学生的道德生活施加系统影响,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内容上看,它包括大学生的价值养成教育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从途径上看,包括教书育德、管理育德、服务育德、文化育德,除此之外,本人认为,法规育德也是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

  1法规育德的依据

  1.1道德与法存在共性.这是法规育德的基本依据

  众所周知,德与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两类重要社会规范。

  1.1.1道德与法都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范畴

  他们都有特定的观念、准则和活动方式,都具有反映现实经济社会基础的社会功能,而且具有调解现实社会经济基础的社会功能。

  1.1.2道德和法一样,都是社会控制力量

  任何社会及其各个生活领域,都势必在其运转过程中形成某种相应的秩序,并只有在合宜的秩序中才能正常运转。但是,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每个人,都是具有个人意识.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因此,他们的个别行动的秩序不尽一致,甚至是互相冲突,互相矛盾的。为了将社会成员的行为尽可能地引入现实直接需要的秩序范围,以保持社会及其各个生活领域正常运转,任何社会都必然会形成某中相应的社会控制系统。道德和法就是这个社会控制系统的两种力量。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疏导和调节社会成员的行为。

  1.1.3道德和法都具有他律性和外在的导向功能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规范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存在的产物,是一定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在人们的道德意识中的反映和概括。因此,所谓的道德的他律性,无非是客观的社会道德关系和客观的社会道德要求,对进行道德实践活动的人们的一种基本节制或限制。这种节制或限制对道德主体来说,是一种具有约束力的东西,因而在相当的程度上,一个试图过社会生活的人,是无法抗拒这种约束力的制约的。

  道德规范的外在导向功能,是指道德规范对人的道德活动起到引导作用。道德规范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必然在约束人们的行动时也引导人们的行动。也就是说,道德规范的约束力扩不仅告诉人们不能做什么,而且同时也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不但是约束某一种行为,同时也是在激励某一种行为。从根本上说,道德规范的这种导向功能,是与约束力同时并存、同时发挥作用的。

  法规也同时具有约束与导向同一的功能。法规在禁止社会成员的某种行为的同时,也在引导社会成员另一种行为。如,法律规范禁止社会成员杀人,就同时引导社会成员不杀人;禁止偷窃,就同时引导社会成员不偷窃。交通规则也具有这种功能,“红灯停,绿灯行’、“行人靠边走,车马靠右行”等等,都既是约束,又是导向。

  当然,道德规范的约束与导向同一的功能,比起法律规范,有着更深刻的内在根据和更广泛的社会效果。

  1.1.4道德和法强调的重点是相同的,即都以义务为基点

  道德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问题,既包含道德观念、道德美德修养,以及道德规范、道德谁则等,而道德规范准则作为人类社会的墓本要求本身就体现了义务性。而道德美德、道德修养等的体现,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只有尽了道德的义务之后方能实现,或者说凡具有道德美德、修养高的人其实首先就是尽道德义务的人。因此,道德在本质上意味着义务。同样在法中,义务也是一个关键的概念。法的权利本位不仅不排斥义务,反而是以义务的履行作为其最基本的条件。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构成了法的墓本范畴,区别只是在于从宽泛的意义上讲,道德所要求的义务的范围在广度和深度上高于法律的义务。并且当代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法律上的义务与道德一样,也存在增强趋势。

  总之,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道德是以社会主义原则为标准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法从本质上说与社会主义道德是一致的。

  1.2法规育德符合个体道德意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德育手段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影响受教育者,将一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逐步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复杂的,是个体思想品德诸要素一知、情、意、行相互作用和转化,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矛盾运动过程。

  从个体道德产生的规律来看,任何道德的产生都有一个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化过程,没有他律就没有自律,自律是对他律的一种认可。在整个社会尚未达到人人都能自觉遵守和维护道德规范的情况下,就必须借助外部力来强制性地调控人们的行为。而所有的外力作用中,法规是最强硬的手段,它通过爪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强制力来迫使人门自觉接受并遵守现存的规范和秩序,从而达到社上会道德个体化。而道德主要依靠个人的良心、社会舆论以及传统风习惯等采维持,与法律相比,道德更明显表现出自律的性质。虽然社会舆论对于个体的外在压力和“成慑”力也是足够强人的,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道德的背后缺乏法所拥有的那种“最后解决手段”即强制力,从而决定了道德的制约力量无法与法律相比拟,无论道德舆论的力有多人,个体行为者在极端条件下有可能对道德规范视而不见。而在德育过程中,通过把道德规范的软约束硬化,以国家强制力量来促使道德行为的养成和道德意识的觉醒,实现由他律转向自律,最终达到行为者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愿自觉的行为。

  同时,保持法规的稳定性,也有助于个体道德的养成。法规的稳定性为道德的养成提供了途径。因为在任何社会任何人,道德品质、道德情操,社会素质,道德水平都不会一夜之间成就,因此,像搞运动,行政命令式的道德建设只能在短时间内解决表层问题,而不能在长时期内解决本质问题,即不能使道德内化干心而长久于世。这就要求无论是法规还是道德规范都要相对的稳定,社会成员才能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对加以认识、理解和遵守。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通过借助法规的形式,把某种道德规范稳定下来以明确地表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使规定的内容成为许多人反复践履的行为。长期以往,这种规范下的行为便会由不适而习惯,由习惯而自然,道德在其过程中也就养成为人的无意识存在。以上是把法规育德作为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的依据。

  2落实法规育德,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这里所讲的法规,是指广义的法规,它包括国家制定的法律以及各高校自己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落实法规育德,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完善各项法规

  这项工作应该从两方面人手:

  2.1.1国家的法律的制定,即立法

  在立法的过程中,应该将一定的道德规范直接上升为法律规范,即通过禁止性、义务性的法律规范直接反映特定的道德规范;立法也可以规定法律主体必须遵守一般的道德规范(主要是社会公德)的原则,使一般的道德规范成为具有某种法律属性或法律效力的法律原则;立法还可以规定准用性道德规范,使其成为国家立法的有效补充,如我国民事司法实施中不乏依习惯或道德规范认定行为合法与否的做法。但这方面工作不是高校本身能完成的,需要全社会的配合。实际上,在改革开放后这方面的工作已取的巨大成就。

  2.1.2各高等学校自身纪律和规章制度的制定

  各高校在制定纪律和规章制度时,首要的要求就是不能违背国家制定的法律如婚姻法》已规定了中国公民的结婚年龄,高校就不能规定已符合结婚年龄的大学生不能结婚。但是,现在还有些高校的内部规定是与法律相冲突的,因而依据这些规定对部分违纪的学生的处理也是不恰当的,导致大学生状告母校的事件经常见之报端。这些违背法律的高校规章制度并不利于大学生道德的养成,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其次,高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应该与时俱进,与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趋势日益增强。世界经济的竞争与合作,政治的分化与重组,文明的.冲突与融合,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正确的与错误的,进步的与落后的各种思想、文化观念信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在这样复杂、多变的世界大环境中,我国的改革开放也不断深入,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促使全社会范围内的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生活方式和就业形式等方面日趋多样化。这些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并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到高等学校,对大学生具有明显的影响。就是在这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大背景中,高等学校的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方式也出现了多样化因而高校在制定规章制度必须研究新情况,适应新要求,规章制度不能几十年不变,更不能与社会发展趋势背道而驰。如有个别高校规定大学一年级新生不能购买和携带电脑到校,也许这个规定是从本校学生住宿条件、财物安全以及便干管理考虑,但这一规定已与时代发展和社会的要求相违背,学生就算遵守也是极不情愿的,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对学校的不认同,这些规章制度根本就不利于大学生的道德养成。

  再次,高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应该具有可操作性。规章制度具有可操作性,这是道德养成中必须坚持的最基本原则。也就是说。高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应该明确地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学生在遵守和执行时明确地知道界限。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不仅要使受教育者明了道德原则、规范准则的基本要求,而且要使他们具体知道如何去做。只有可操作性强,才能使学生易于理解和遵循,从而将道德认识转变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并在行为的不断重复中凝结成优秀的道德品质。但是。有些高校的部分规章制度的要求是不明确的。如有个别高校曾规定大学生男女生交往“在公共场所不得有不文明行为”,违者经教育不改的给予处分。“不文明行为”是指什么样的行为,规定中并没有说明,学生也不明确。就算男女生有接吻、拥抱的行为,学校也不能据此对学生进行处分,而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懂得“爱情展览”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因此,各高校应加强规章制度等规范的可操作性研究,将正确道德观念的教育落实在行为之中,真正使得大学生能够在道德行为中培养习惯,在道德习惯养成中积淀道德素质。

  2.2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法规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的法规教育同样也包括两方面:

  2.2.l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通过法制教育对大学生施加思想道德影响,具有自己的独特作用。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行为规范体系,法律的内容主要表现为权利义务的规定性,是社会基本价值取向的体现。社会主义法从根本上讲权利和义务是平衡的,从价值选择看保护的是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当利益发生冲突时,牺牲的是少数人的利益和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利益。通过法制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从而懂得自己与他人,自己与集体,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享受权利的前提是履行义务,只有尊重他人的权利,自己的权利才会同样得到尊重。这样,他们就会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遵纪守法、关心尊重他人、热爱集体、奉献社会的行为习惯。这部分的教育要通过正式设立的课程和讲座来完成。

  2.2.2对大学生进行校纪校规的教育

  科学、合理、严明的纪律、规章制度可以促进各项道德守则、文明公约等在实践中得到落实,为大学生道德素质养成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正如法国著名教育家和社会学家涂尔千所言,纪律“从本质上说,它是无与伦比的道德教育手段”,“纪律的本身乃是教育的内在的元素亦道德最重要品质的独有的元素。”

  校纪校规的教育要经常化、制度化。优良校风是通过学生守则、学籍管理条例、学生奖惩条例等若干规章制度和一整套约束机制和引导机制得以保障和落实的。学校的规章制度要靠经常性宣传教育才能保证落实。新生入学,规章制度教育是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期中,结合教学和工作检查,利用学生违纪实例进行规章制度教育;期末,结合工作总结,也要对学生进行规章制度的教育。

  2.2.3严格遵守和执行法规,从严治校

  法制具有权威性、强制性,我国的公民(当然包括大学生)、组织和一切国家机关的一切行为、活动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必须符合国家法律的规定,依法办事。高校对于有违法行为的学生必须依法处理。

  高校对于自身制定的规章制度也要严格执行,绝不能出现规定与实际操作不符甚至因人而异的现象。因为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大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的准则,是学校各项活动正常开展的保证。学校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实际上就是进行经常性的道德行为训练,执行合理合法的规章制度越严,越有利于学生形成动力定型。

  2.2.4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

  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是从书本上学会的,而是在实际生活中养成的。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巩固、提高。道德的实践性特征,要求我们必须加强道德行为实践性的训练,而这种训练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把道德行为训练纳入各种活动之中,让大学生的德育行为在社会实践的各种活动中得到反复表现和发挥,并形成行为惯性,从而使不自觉的道德行为逐步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

  依法治国是我们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项法规不断完善,法制教育不断深入,法制意识不断深入人心。高校应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认识和体会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市场经济需要诚信守法,认识到享受权利的前提是履行义务。

  总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贵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是育人之本。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养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通过教育、修养等多种途径,综合运用引导、激励、评价、法律和规章制度等多种方式手段,以获得最佳的效果。

  再谈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 篇3

  1打造“星级宿舍”,强化公寓自我管理

  1.1开展内务整理大练兵,养成良好自我生活习惯

  为促进宿舍文化的形成,营造一个温馨、舒适、整洁、优雅的宿舍生活环境,强化学生自理自立能力,首先要重点加强宿舍内务管理。通过开展诸如叠军被大赛、宿舍卫生评比、规范生活物品摆放、样板宿舍创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实践操作技能,锻炼其自理自立能力,培养学生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情操,让学生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双手打造生活,用心灵感受生活,以此促进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2以大学生证书考试为抓手,营造公寓自我学习氛围

  学习是学生的职责和使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上进心是公寓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星级宿舍”的打造可以把宿舍之间评比大学生证书考试通过率为主抓手,以点带面,形成公寓内的浓厚学习文化。如制定宿舍早自习读书计划,评比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证书通过率,评比专业课课程成绩、制定宿舍熄灯计划,杜绝熬夜上网、打游戏现象等,以此引导学生养成早睡早起,内部加压,养成自我独立学习的习惯。

  1.3提高学生文明素养,塑造学生自我人格魅力

  文明素养是新时代大学不可或缺的优良品德,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通过开展“smilealways”活动;5米之内“打招呼”活动;上课不做“低头族(低头玩手机)”活动;“尊重保洁阿姨劳动成果”活动等增进师生员工之间的感情。通过培养和督促学生按时作息,在宿舍内开展“六不”活动:不打牌,不吸烟喝酒,不大声外放音乐,不吵闹喧哗,不随意损坏公寓物品,不打架斗殴等促进学生良好的'自我礼貌习惯的养成,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此类活动对塑造学生个人品位,打造以“不抱怨、不找借口”为中心的学生人格魅力会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

  2加强公寓“星级宿舍”文化建设,实现大学生养成教育全面发展

  积极健康和谐的公寓文化对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新时期加强公寓文化建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规范自我行为习惯、强化团队合作意识、促进优良学风建设、实现大学生自我成才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

  2.1强化理念教育,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养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长期培养,熏陶、积蓄和内化成俗的过程,以此促使其形成或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大多集中于“90后”,这部分学生“自我意识”强烈,过于强调个人而忽视集体,通过具有高集体参与度的“星级宿舍”的打造,对学生进行长期性的集体主义观念灌输,尤其是同一宿舍内部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强化其自信心的养成,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努力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更好经营同一集体内的感情和友

  2.2强化学生自我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星级宿舍”的打造更多的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良好习惯的自我养成。“星级宿舍”的打造是一个全“宿舍”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通过学生全员参与、民主协商、共同制定与社区管理相适应的管理制度,选举产生学生认可的公寓管理学生会组织,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采用亲情化、民主化的自我管理和约束方式,相互管理、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以此逐步增强学生们的自我管理水平,实现学生自我习惯的养成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全面发展。

  再谈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 篇4

  【摘要】养成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基础。针对90后大学生所表现的思想和心理特征,要在新生入学教

  育过程中,通过调整入学教育的时间和方式方法、发挥导师班主任、助理班主任的榜样作用、开展心理健康引导、

  团队训练以及创新辅导员的工作方法等方面来开展卓有成效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养成教育;新生入学教育;90后大学生

  养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根基,不但适用于中小学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同样适用于90后的大学生,因此,高校思想道德建设须把养成教育抓实。本文针对90后大学生所呈现的特点,并结合我校实际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来开展卓有成效的养成教育,提出笔者的几点建议。

  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征

  1.价值观多元化与目标功利性并存。成长在全球化背景下的90后大学生,深受多元文化的冲击,他们有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根底,又有着西方外来文化的熏陶,进而推动了多元化价值观的形成。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追求深入,在思想意识方面更加追求独立,对身边发生的热点焦点问题的看法也更加犀利,这是社会思想进步的体现。

  同时由于他们缺乏对社会的深入了解,所持的思想观点往往容易脱离实际,更容易产生偏差而误入歧途,因此他们张扬个性,注重个人目标与价值的实现的同时,也具有了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色彩。

  2.维权意识强与责任感缺失并存。大学生的维权意识过强造成个人责任感缺失,过于强调权利获得而往往忽略义务履行,只重视个人利益的获得,而无视社会责任。在具体的学习生活过程中,90后大学生往往表现出过于注重自我与缺乏尊重他人的.行为与心理。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这一代大学生群体注重自我,过于重视个体体验,他们往往习惯凡事以个体为中心,过分强调个体感受而忽略他人感受,处处彰显个性,过分追求展示自我,导致他们集体荣誉感下降,不去考虑家长、老师以及社会的的需要,根本上来说是不懂得责任与权利的相互依存关系,尊重他人即是尊重自己的道理。

  3.思想独立与心理依赖并存。90后大学生在思想行为方面具有独立意识强、自主性强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思想上,自我意识与自信心较强,敢于阐明自己的观点,思路灵活,对于他们感兴趣的事有很高的参与热情;学习上,自己认为乏味的课不愿意听,却花大量时间阅读有兴趣或自认为重要的书籍等;生活中,社会适应能力较强,且在面临问题选择时具有较果断的决策能力。言行虽然超前,但是内心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光鲜的背后因为缺少畅通的倾诉渠道而形成内心的压力或困惑得不到及时排解,也有可能出现不安全事件。

  4.自信张扬与抗挫折能力弱并存。90后大学新生竞争意识强烈,但抗挫能力较差。习惯了以往家长、教师的表扬与鼓励。大学的新环境使许多学生茫然:曾经自己的优势不再突出,自己的表现欲、成就感突遭打击,心理会产生落差,甚至产生心理障碍。他们普遍表现出心理脆弱,抗压能力不强。军训中有部分同学因生病或训练不好而被安排见习,有同学在军训汇报表演中没有进入军旅拳方阵而感到不满。在班委选举落选时,很多学生找老师抱怨,认为选举不公平,认为自己的才能没能在短时间内显露。

  5.行为信息化。网络技术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也是90后大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时代特征。90后大学生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他们习惯于通过访问互联网来获取专业信息资源,他们偏好于通过搜索引擎来解答疑惑,他们热衷于通过QQ、MSN、BBS校内网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他们喜欢通过写微博、日志来进行情感的传达和宣泄,借以慰藉自己的心灵。网络使90后大学生成长中的媒介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手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以入学教育为契机,开展90后大学生的养成教育1.调整新生入学教育的时间和方式方法。新生入学教育时间都普遍安排在开学后三四天之内。但新生面对全新的校园、崭新的面孔,没有任何熟悉的环节,突然要改变以往的作息、学习方式,熟悉校园都过急。因此入学教育应该前瞻性与连续性,所谓前瞻,在入学前通过学校网页宣传学校,使学生有初步了解,所谓连续性,入学教育不是在开学的一月内集中进行,而应以一学期为宜。

  传统的入学教育方式往往是“开大会、领导讲、学生讲”的三板斧套路上,缺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育效果自然欠佳。因此新生入学教育的方式方法应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可以请优秀教师讲专业、高年级学生分享学校的历史沿革甚至于要新生来讲演对学校的了解,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2.发挥导师班主任专业优势,推动学业职业规划。新生入校后与专业老师的接触较少,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模糊。学院聘请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聘请党政领导担任素质导师。

  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学生管理的AB角,班主任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以自身研究的课题给新生作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等,加强学生专业思想的教育,引导学生做好学涯规划。班主任与新生的素质导师相互配合,进一步完善名师导航的运行模式,多方位指导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3.发挥助理班主任“朋辈教育”的作用。低年级的新生进入大学,存在不适应现象,而现在的大学辅导员往往一个人面对着两三百名学生,而大部分时间都在做事务性的工作,这样的局面不可能把所有学生都照顾周全。工作中发现,新生与学长的交流比较顺畅,更容易接受学长的建议。因此,我校部分院系多年来坚持选拔一批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助理班主任,由他们负责部分管理工作。

  助理班主任与新生接触的机会相对更多,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新生入学教育的成果。在助理班主任选拔上,学校可以安排各种心理辅导、管理艺术等培训活动,组织助理班主任集中学习学校、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要求助理班主任在暑期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于开学初组织讨论交流。通过这一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助理班主任的综合素质,促进了新生教育工作的开展。

  4.辅导员创新工作方法,占领网络阵地。对于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而言,网络无疑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堡垒。开展网络思想教育的目的在于营造健康向上、文明高雅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辅导员在学生比较集中的网络空间里开设“地盘”,访问学生的日志以便及时了解个人的思想动态,也可以在自己的空间里发布一些信息及励志性的文章,从而发挥日常那种面对面、口头教育所无法起到的作用,从而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形成了立体教育平台。

  5.扎实开展心理健康的引导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算是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方面,在这里单独进行讨论主要是因为随着学生工作的不断开展,笔者发现在大学新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健康的心理是进行养成教育的心理基础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恐怕很难去谈养成教育。

  为了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和全面认识大学生活,学生管理部门应及时邀请心理辅导专家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同时安排心理老师在新生入学初对其做一次心理辅导,入学第一学期内进行一次心理普查,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学会与师生和谐相处。

  6.通过团队训练的形式,提升90后大学生的团队意识。

  90后思维活跃,个性张扬,自我约束能力较弱,缺乏自主学习和管理的能力,大学新生患“不适应症”的现象比较普遍。

  慢慢厌倦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他们希望得到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也希望学习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因此必须改变传统、滞后的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我校在新生优创班中开展了成长小组训练游戏。通过这种体验式、游戏式的团队训练,班级同学均有所获益,彼此之间增强了归属感和团队意识,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游戏式、体验式的团队训练方式代替了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教育,教育效果得到了提升。实践证明,团队式的入学教育比传统式的教育方式更适合当前大学生的特点,具有较强的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琦.养成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长治学院学报2007,2(01):60-63.

  [2]金新利.试论大学新生养成教育[J].安徽文学,2007,(120):139.

  [3]陈体令.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教育2007,(03):11-12.

  [4]郭友寒.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文明养成教育的若干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8-129.

  [5]张弘.养成教育与大学生的精神成长[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09):119-121.

  再谈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 篇5

  摘要大学生宿舍方便学校的统一管理的同时也因学生间的互动对话形成了特有的宿舍文化,增进了大学生之间的感情。正确对待宿舍文化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引导能够更好地完成学生养成教育功能及建设。本文将在介绍宿舍文化与养成教育的概念后探讨两者之间的影响,并提出利用宿舍文化提高养成教育的有效策略,对当前的养成教育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宿舍文化;养成教育

  每个人回忆起大学时光都是美好的,在这些美好的回忆中,大学宿舍成为了大学生涯中最为稳定的活动场所,学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基本在宿舍完成。来自不同地区、有过不同经历、受过不同的人生教育使得学生在宿舍的相处中形成了特有的大学宿舍文化。宿舍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而言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1宿舍文化与养成教育的概念

  1.1宿舍文化

  第一,宿舍内的物质实体文化。这一范畴具体指宿舍楼宇的整体布局、装修和硬件配置、环境卫生、绿化园艺、公寓内的活动区域、相应文体健身设施、区域内的床铺桌椅、贴画海报等客观存在的物质。

  第二是宿舍系统的制度规范文化,可以包括针对人员文明行为约束的各种规章制度,也包括宿舍区域集中管理的各种管理方案。

  第三是宿舍内的人员行为文化,指在宿舍居住的所有成员言谈举止方面的各种行为方式和社会活动。

  第四是宿舍精神文明,这一理论范畴重点指宿舍成员的社会价值观、行动原则、道德信仰、人际交往、学识理念等内容。宿舍文化的形成主体是宿舍内成员的集体意志,包含着所有人的价值观经过长时间的磨合后才建立的,又在潜移默化之间影响着宿舍内成员。大学宿舍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缩影,具有鲜明的特点。

  其一,传承性。即宿舍文化能够较好地完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继承了校园内的各种文化思潮。

  其二,可塑性。文化的形成需要时间,在较长的时间内,文化的塑型可以接收众多的参考依据,从而朝着正确价值观的方向调整。

  其三,趋同性。学生们绝大多数的校园时间都在宿舍内共同度过,很多时候容易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和行为习惯。

  其四,动态性。宿舍内的成员也同时在校园各个场所、社会各个环境中活动,易受到不同的文化理念的冲击和影响,进而也不断调整着宿舍文化的基本内容。

  其五,相斥性。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行为和思想习惯。因此,宿舍文化的形成必然也有相冲突的思想观念存在,要想取得宿舍文化的和谐发展,应该积极地求同存异。

  1.2养成教育

  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主要指以学校作为主要平台,着重培养在校学生良好思想和行为习惯,以期教授学生必要的生存技能,能够迅速和社会接轨。养成教育需要学校、社会和学生的家庭与个体几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紧密联系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经过长期的培养保证学生全面素质的健康发展。养成教育着重塑造素质大学生三方面的良好形象。

  第一,思想品德。通过大学期间以校方、系方或者各社团机构为单位组织的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加强自我道德修养,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意识。

  第二,行为习惯。大学生在校期间日常的行为活动,还是受到来自学院各种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的约束,继续加强纪律性、礼貌性行为教育。

  第三,创新精神。大学生在广泛学习吸收更新更系统的学科知识后,应该在学校的引导下学以致用,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勇于开拓进取,挑战未知。

  2宿舍文化对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功能影响

  2.1宿舍文化养成教育功能的表现

  2.1.1价值引导成熟稳定的宿舍文化具有旗帜和标杆的作用。它在不同时期,已经就不同的社会问题通过成员间的思想交流构建了一定的价值场,在这样的场内,成员的思想和行动都是积极正面的。某个成员的过失举动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员的阻止和挽救,相互之间共同扶持,塑造并完善更为先进的价值观。

  2.1.2品德教育宿舍文化中的各种行为规范、管理制度,以及张贴的宣传海报、日常道德标语等文化内容都在发挥着积极的警示和教育作用,确保宿舍成员在注意安全的同时具备健全的思想品德,这将为未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1.3行为约束学校这样的大集体,自然离不开各种规范的约束,才能保障各种事务和工作的有序开展。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各种制度,如卫生值日制度、作息时间、日常道德行为规范等内容都是对学生散漫行为的约束,督促学生更有紧迫感,更有责任意识,才能在未来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宿舍文化对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积极影响

  2.2.1确保具备正确的政治立场如今的.大学生受教育的环境和条件都有了显著的变化,网络时代下各种交流和互动更加频繁,大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元化的声音,在不同的文化和思想海洋中徜徉。由于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追求新鲜的特性,容易受到网络中反动落后思想的诱惑和侵蚀,从而产生扭曲的价值观。宿舍文化的建立,能够集中深化宿舍成员之间的先进思想,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判断力,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保持健康积极、奋斗拼搏的现代新青年应有的核心价值观。

  2.2.2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道德品质大学校园的宿舍成员都已经是即将步入社会的成年人,各种行为能力和自控意识都已定型,重要的是要在不断尝试和锻炼中掌握更加适合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质,从这点上看,宿舍就属于较好的交流场所。宿舍成员们经常在一起吃饭聊天、掌灯夜谈,有时候辩论,有时候嬉笑,无形中就增加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也影响着其他人的观念。宿舍文化在这样的宿舍氛围中必然也是健康和谐的,友谊建立让成员们学会了尊重与欣赏,学会了交流与分享,学会了宽容与承担,这些好的品质必然会在成员个体身上有所体现。

  2.2.3提升大学生学习主动性良好的环境能够引导人们向着更加正面阳光的方向前进。在大学阶段,学习依旧是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除了出入必要的课堂和图书馆,宿舍占据了大学时光近三分之二的时间,大学生常常会在宿舍内学习和自习。在某些学习风气较浓的宿舍,各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步,大家的学习热情都极为高涨,在相互交流中获得灵感。在相互竞争中产生动力,这样的环境自然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主动性。

  2.3.4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大学生在校园内的生活可以是多彩丰富的,每天除了安排正常的学习之外,还会同所有人保持积极的互动。宿舍成员之间首先就是团结和睦的,大学生在这样的生活中更懂得待人接物,为人处世。宿舍的成员间会相互宣传自己的活动心得,或者直接相约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参加体育比赛,丰富了自己校园生活的同时也增进了彼此感情,陶冶了情操。课余生活的丰富,容易促使宿舍所有成员形成共同的良好兴趣,又增进了宿舍文化的内涵性。

  2.3.5增进大学生社交能力当代的大学生好多都是独生子女,这样的家庭背景下容易导致初来乍到的大学生在群居生活中不能更快更好的融入集体,交往能力欠缺。大学生们在宿舍中呆的久了,天南海北的学生们聚集在一起,互相谈论着家乡的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观,很容易拉近大家的关系,同时不同的个人需求难免引发矛盾,当优异的宿舍文化建立后,这些矛盾都会被尽可能地理解和体谅,从而让宿舍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有的学生与外界接触后,社交能力也相应提高。

  3重视宿舍文化建设,催生养成教育功能

  3.1加强校方的重视与领导

  宿舍文化的建设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因此现阶段已经得到了更多的校方领导的重视和认可。但出于建设的周期较长,建设考虑因素的复杂性,高校并不能够正确地建设更加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校方领导将宿舍文化的建设简单等同于基础工程设施建设,将责任推到了后勤部门,导致文化建设缺乏有力的领导,工作难以开展。重视建设,首先就要转变领导层的观念,摆事实讲道理,让所有人都能看到已经取得的实际成效。加强校方的领导,就是要在思想觉悟方面接受领导的教诲,加强对校园内各种管理的制度建设,对于阻碍宿舍文化发展建设的因素要有效排除。

  3.2优化文化环境

  学校应从实际出发,改善宿舍的基础硬件设施或相关环境条件下的景观布置;增加必要的各种兴趣活动中心,提高学生对课余时间的利用率;积极建立宣传画报、黑板宣传栏等文化阵地,紧跟学生的思想潮流,满足其文化需求;在来往人群密集的区域,悬挂名人警句、根据不同的楼宇结构摆放相应的盆栽或雕塑等艺术品,让学生在来往过程中学习和思考。通过不同层次的知识讲座、选修课程、报告会、辩论赛等用知识装饰的文化载体,让学生们在参与中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自己的知识储备;校方应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加更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保障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也有意识地增加了学生面对社会竞争的资源储备,让宿舍成员每一位都学有所长,互有收获,相互之间共同取长补短,积极创造很有氛围的宿舍文化。

  3.3完善各种制度建设

  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做事带有满腔的激情,因此更需要学校积极完善各种制度,有效约束学生的行为,让他们始终处于科学化可操作的制度管理中,塑造令行禁止的正常社会秩序,用作息制度来规范学生黑白颠倒的游戏人生,用节约水电的制度来帮组学生养成爱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用环境卫生准则来约束学生的不文明行为,共同营造更加和谐美好的宿舍环境。

  4结语

  大学生的宿舍文化建设对于学生养成教育的影响至关重要。宿舍文化建设需要不同的职能部门精诚合作才能完成。学校应积极组织各行政部门、各基层党支部、团委、学生会和其他社团组织共同参与到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中。对于具体事务的职责分工要明确,例如院系辅导员是最直接的执行者和监督者、宿管人员是最贴近学生的后勤保障者、党支部与团组织可以直接到学生中加强思想服务工作等。

  参考文献

  [1]张柏龄.大学生宿舍文化寻踪与探微[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0(1):70-72.

  [2]王南甫.高校宿舍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1.

  再谈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 篇6

  一、强化大学生养成教育,深化德育效果的具体做法

  1.制定明确规范,使学生行有所依

  针对大学生的养成教育,首先要有明确的规范制度来约束他们,让养成教育从口号落实到实际,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现制定出一系列的明文规定。如学生的仪表要求,穿着得体,不穿领口过低,裙子过短的服装,穿着要符合学生的形象;学生在食堂打饭时应该自觉排队,有礼有序,不得插队;饭后,自觉将餐盘送到餐盘回收处;住宿管理问题,晚上如有事不在校住宿需要向辅导员请假,批准后向宿管处报备方可出行。这些规定,都明确的规范了学生的日常行为。学生无论在做什么,去哪里都有相关的规范进行制约。在制定规范时,学校主要注重两个方面,就是全面和详细。“全”指的就是让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都能找到明确的制约;“细”指的就是在各个方面,都会有详尽的解释,无论你犯了怎样的错误,都可以找到可以依据的规定。在规定实施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切身感受,根据实施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加以及时改进,也要积极吸纳学生的建议,适当修改较牵强、严苛的规定。规定不仅要全方位、细致,也要合乎情理的。

  2.激情明理,让规范深入学生内心

  对每一个人来讲,做任何事情都会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想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其从根本上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只有让学生在潜意识里觉得所做的事情是对的,他才会心甘情愿的完成这件事情。从内心树立起来的观念,才会根深蒂固。所以激情明理,用学生乐于喜爱的方式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适应环境,潜移默化的加强他们对正确的认知,进而自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校在新生入学军训结束后,辅导员就会利用每周日晚自习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常规教育。学校有定期的宣传周,在宣传教育周期间,校学生干部会宣讲大学生的相关行为规范,让他们牢牢记住学校的规章制度,使其有据可依。新生在入学报到后,学校会组织“校园一日游”的活动,让学生们看到美丽清新的校园,井井有条的实验室,整洁舒适的寝室;让学生们看到图书馆里,学长们的刻苦努力;让学生们看到,每个班级里数不清的荣誉。让学生看到一切这个校园能够给予他们的正能量,让他们在这里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不断进取。渐渐的,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将自己心中的正能量化为一种责任感,他们会将这种责任感,带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向社会传播有爱、有责任的强大能量。另外,学校也可以通过征稿、校园广播、开班会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征稿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思想状态良好,文笔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发现思想偏激的苗头,教师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使其尽快摆脱思想错误的陷阱。校园广播要弘扬主旋律,挑选积极向上的文章加以宣传,让学生在走廊、操场都可以听到这些内容,潜移默化的感染他们的思想。我们还可以通过周日晚开班会的形式以责任、自信等关键词为主题,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通过以上做法旨在使学生认识到,一个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会使其受益终生。这样,他们才会不抵触甚至接纳学校的严格管理,为养成教育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严管勤查,让规范转化为习惯

  学生要时刻严格按规范要求自己,得以在生活中处处体现。学校坚决不做表面功夫,在上级领导检查工作时,要做到随时能参观,随时能接待,保持学生在行为规范方面,在家和在学校一个样,上学和回寝室一个样,始终注重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养成教育作为一项长期教育,要求我们要形成一个规范的管理体系。首先,倡导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学生会为主的学生自我管理形式是一个比较好的尝试,通过长管幼的原则,学姐学长管理学弟学妹,一届届传承下去。由于学生之间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思维方式,他们之间的互相监督与教师管理学生相比,学生的管理方式更容易得到落实。其次,学校还有学工部老师,辅导员和其他相关负责教师组成的监督机构,可以保证事事有人管,有人处理。此外,学生有什么建议可以通过校园网站留言,相关老师会及时答复。学校一直遵循两点要求,即“严格”和“坚持”。严格是指对待每一个学生,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坚持是指学校要持之以恒的贯彻养成教育,深化德育效果,要天天做,年年做,任何时候都不放松。虽然教育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和变化,但是真理是永恒的,学校坚持正确的方向永远不会变,日积月累下来的行为习惯已经成为最普通、最为学生适应的自身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良好行为习惯的高素质人才。

  4.激励性评价,将养成教育落到实处

  在长期的养成教育过程中,我校总结出了自己的评价体系,这一体系要求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管理过程中,我校实行量化的管理,通过学生在校的表现,参与班集体的活动情况等给予一定的分数,该分数会综合期末的考试成绩,成为期末的最终分数。而成绩又与奖学金和其他奖励制度直接挂钩,这就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会努力做好自己的行为规范,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表现自己。注重发挥榜样作用,也是德育培养的重要方法,我们知道,榜样对个人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需要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作用。在校园内,我们可以通过表彰先进个人、先进集体,通过校园广播、报纸等形式加以宣传;学校还会每年评选“三好学生”、“优秀班集体”、“文明宿舍”等表彰荣誉,以此激发学生的集体责任感,促使学生自我前进。

  5.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作用

  高等教育的思想政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前沿阵地。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师要对学生的思想有导向作用,要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等加以全方位引导。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不断改变,教师改革教学方式,针对大学生的自身特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强化德育教育效果。课堂上,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具有教育意义的纪录片,通过讨论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另外,学校要开展思想教育的实验基地,让他们了解国家实事,实情和热点问题,加深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理解。一系列的教育方法,造就了现在井井有条的大学秩序,懂文明,讲礼貌的学生,走廊里的轻声慢步,寝室里的干净舒适,自习室里的安静努力,我们都看在眼里,这就更加激励了我们要不断完善我们的养成教育制度。

  二、结语

  俗话说,种什么样的因结什么样的果,你付出了,你不一定会成为这个社会的精英,你不付出,你就一定不会成为这个社会上的精英。同样的道理,用在养成教育上一样如此,对于一个学校来讲,真正让学生领悟到内心的教育才是成功的,因为这样才最真实,最长久。让每一个学生从学校走出来后都能带着他自身优良的品质幸福的度过一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梦想。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还要汲取其他学校在养成教育做法上的优点,在自己的工作上加以改进,不断研究养成教育的规律,不断突破陈规,以期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有涵养的人才。

  再谈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 篇7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当中,对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就必须有足够的人才资源。在教育改革不断发展的要求下,对于大学生群体的教育教学也有更高的要求。在本文笔者将会针对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发表自己的一些观点,提出培育大学生文明习惯养成的建设性建议,也大学阶段教育教学的开展做出一些贡献。

  关键词:

  大学阶段;文明习惯;教育教学

  1当代大学生以及大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大学生活上存在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大多处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下,且多是独生子女,在性格上以及生活能力上都有些一些不足,过分地依赖父母,生理以及心理表现不成熟,更加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在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不知所措,没有解决办法。同时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当中也存在着不诚信、不认真、不学习、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等一系列问题。

  1.2大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除了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是有一系列不良的习惯,比如考试期间想出各种办法作弊,课堂上十分随意,吃瓜子、看偶像剧,在集体居住的宿舍中也经常会出现垃圾成堆的现象,还有宿舍楼厕所、楼道等地方的卫生情况十分差,除此之外还有学校里到处都是甜蜜的情侣出没,为校园的形象大打折扣。只要我们留心去观察一下,这种不文明的现象覆盖了大多数的高校,由于高校管理水平的差异,这些问题的深浅程度也表现得不一样,但我们可以看到,出现这些的原因是因为学生的道德素质不高,教师对学生缺乏足够的文明理念教育,学校没有强有力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和管理。

  1.3传统的落后观念的存在在大多数学校的教育中,无论是学校领到或者是老师,甚至是家长,都会有一种传统的错误的观点,就是认为在高中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文明的习惯和行为,在大学时候更加需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的积累。但是文明习惯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也不是某一个特定阶段的问题,而是一生的学问,是在我们每一个学习生活中必须要学习的。一个人在大学阶段,是自身在各方面走向成熟时期,一个学生的文明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到以后人生的每一个方面。所以高校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建设和发展,不断培育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2大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开展的措施

  2.1大学生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在目前我国的大多数高校中,尤其是非211工程院校,学校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的约束,没有强有力的实施制度的团队,使得对于大学生的某些规定流于形式。当代的大学生,在科学技术和网络信息不断发展的今天,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多种多样的诱惑,大学生没有足够的自制能力。学习没有热情,缺乏主动性和刻苦精神,缺乏钻研精神,学习纪律性不强,还有个别学生对学习没兴趣、有的缺课等一系列不良的现象。所以学校和教师要在教育教育中想学生灌输优秀社会人物的事迹,做好榜样的力量,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目标。同时大学生也要不断提高自己对于文明习惯养成的重视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以及生活能力,学会约束以及才能成就自己。

  2.2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去教育大学生,引领思想道德建设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不可缺少的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社会文明道德风尚的重要体现者和传承者,对于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习惯,和祖国的事业和前途是不可分割的。所以高校不仅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更加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思想教育学生。

  2.3学校要制定相关的制度保证要想促进学生文明习惯的形成,首先要有有力的制度保证,把大学生置于制度的监管之下,使大学生从他律走向自我约束。正如一句古话所说的.,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所以作为高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不断出台和更新促进大学生文明习惯养成的规章制度,促进大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大学生也要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良好的文明习惯。

  2.4要重视教师的作用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就是老师。我认为在大学阶段教学中,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占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大学学生自己独立思维的水平特别强,需要老师的不断引导,才更有利于学习。而老师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笔者认为必要做出一些努力,比如,在教学中要努力使自己所讲的课程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抛弃那种老师上课只是照搬书本知识的教学方法,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突破传统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得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自主思考,合作学习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在大学教育中需要注意的就是立足实际,教育联系实际,多带领学生,指导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比如养老院义务活动日,清明节烈士陵园扫墓等等,通过一系列积极向上的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水平。

  3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艰巨漫长的任务,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需要学校的支持和帮助,更需要学生自己的约束和自制。在教育教学中,需要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成为四有公民。

  参考文献:

  [1]曾艳.深化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思考[M].社会科学出版,

  [2]浅谈大学生养成教育[M].党史文苑学术出版,

  再谈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 篇8

  一、大学生文明行为素养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人享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量”的增长必然引起“质”的变化。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我们看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但在校园里,我们还是能遗憾地目睹部分大学生缺乏最基本的文明素养:生活上,他们不注意细节,虚荣、浪费、抽烟酗酒、厌恶劳动,宿舍卫生令人头疼,男女交往不得体、不自重自爱,举止粗俗,衣冠不整,不注意自身形象;学习上,随意请假、旷课迟到,考试作弊司空见惯,迷恋网络,无远大志向;社会公德方面,公德素质较差,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社会责任感淡薄,公共场所高声喧哗,不爱惜公共设施;人际交往方面,不讲究信用,不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沟通能力差,不善于交际等等。这些事情虽小,但却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

  二、大学生文明行为素养缺失的原因

  (一)社会大环境对教育的冲击

  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个人的专业能力需求越来越高,具备一技之长成为个人立足社会的首要条件之一。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人们更多的是强调对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于是,高考的分数、专业技术水平成为中国教育重要的人才观,而个人文明素养往往被忽视,尤其视礼仪规范的学习和培养是无关紧要的内容;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改革的转型期,意识形态多样化、价值观念变化剧烈,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体系受到强大的冲击。正处于人生转型期的大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将正常、高尚的礼仪规范看作是虚伪造作、溜须拍马的表现,并对此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导致心里错位与扭曲,出现了道德评价紊乱,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等方面出现大面积滑坡的现象。

  (二)对素质教育认识的偏颇

  素质教育虽然在我国已经提倡了很多年,但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学校、老师都迟迟不愿意把素质教育落实到位。近年来,当应试教育被社会口诛笔伐的时候,素质教育从一个被我们遗忘了很久的角落里被重新捡起,于是,各种各样的艺术修养培训班应运而生,美术、声乐、书法等等,甚至有报道称某地开办“淑女培训班”,期望用各类训练,将女孩打造成拥有优美姿态,言谈得体、打扮高雅、并有艺术素养的淑女。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有其可喜的一面,即认识到了个人的行为和外表的重要性,但也反映出了我们对素质教育理解的偏颇,过分强调了技能教育,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礼仪修养教育,这就使我们的素质教育本末倒置,流于形式,治标而不治本。

  (三)传统的德育方式不能适应时代需要

  过去,学校的德育工作多重说教,轻实践,重形式,轻实效,教育内容抽象、空洞,缺乏较强的针对性。比如,用革命先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对学生进行标榜式德育教育,让学生按照这种模式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检验自己的思想品质,但这种“单向灌输”的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距离感。对他们而言,那些革命先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太遥远,太虚太大,不可能在自己身边发生,自己无法学习、无法体验,自然也就很难收到很好教育效果。这种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尤其对今天要求个性发展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更会产生某种“逆反心理”,难以发挥德育的特有功能。

  (四)家庭教育和中学礼仪教育的缺乏

  由于受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长期以来,学校和家庭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智力教育,而没有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渗透其中,忽略健康完整人格的塑造。而且,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能考入大学的也都成绩优秀,这使他们从小在家庭、学校中受到老师、家长、同学乃至社会的更多关注、更多偏受和更多包容,成绩优异掩盖了他们一切有意或无意的失礼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个人主义和自我意识的畸形膨胀,导致了他们忽视甚至无视一些基本的文明礼仪。

  三、加强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对策

  (一)与时俱进,创新大学生文明行为教育的渠道和方式

  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人格塑造、品行完善的内在规律,以此作为德育工作的指导。新时期的大学生文明行为素养教育要从理念上引导“学生应该成为怎样的人”转变为行动上指导、教育、帮助“学生成为怎样的人”。把文明行为教育放到突出位置,让德育工作从空洞的教义中走出,回归真实。

  (二)加强传统道德文化的引导作用,提高大学生对文明行为素养的认识

  只有对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把遵守规范当作自觉自愿的行为,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先贤早就以“礼”来安邦治国、教化四方。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具有广泛社会性、强大号召力的优良道德准则、人际交往的礼节仪式和生活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是华夏民族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结合时代精神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将这些传统的'道德文化精神加以发展,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推陈出新,将其内化为新时期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以此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起坚定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正确推进素质教育

  当前,人们对素质教育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观念的误区,如把素质教育与考试对立起来,把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对立起来,把素质教育等同于“特长教育”,等同于课外活动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素质教育作了如下概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和能力等素质,是充分发展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教育,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教育内部机制,还会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有赖于教育观念的进一步更新和高考制度、用人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四)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会对学生的思想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比如,在校园内张贴令人警醒、发奋学习的字符标语,时刻提醒学生奋发上进;强化高校校训督导作用,时刻以此要求自己,使自己树立强大的理想抱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使学生在学校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加强自身精神文明建设,重塑目标理想,加强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努力用学习实践强化个人社会价值。毫无疑问,良好的校风、学风建设对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个人素养,并以此要求自己,这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可以有效助推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

  四、结语

  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大学生在具备高知识、高技能的同时,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积极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大学生的个人素养是行为的直接导向,所以,加强文明行为素养教育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实践行为,使学生的行为习惯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相契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

  再谈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 篇9

  一、养成教育的必要性探析

  (一)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

  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急速进步的当下,高校的教育尤其是养成教育需要一次颠覆性的反思和革新。面对人类精神信仰多元化、社会风气浮躁化、价值引领非单一化的影响,大学生们的诚信缺失、道德失落、价值取向畸形,种种的状况令人担忧。在这种大背景下,养成教育呼之欲出,“养成”本意为培养使之形成或长成。古人云:“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治天下之治者在于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这就是说人的本性是自然形成的,但是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则是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这就要通过养成教育来实现,所谓的养成教育是要摒弃传统的知识灌输,唤醒个性的核心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让人获取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大学生养成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者的传授和指导,使受教育者对自身已经形成的行为规范和人格定式重新经过认同、理解、接纳、吸收和转换的过程,再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并在反复的强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目的就是经过养成教育的培养,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和认知在教育实践的活动中自觉提升和修正,在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自我改造积极性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受教育者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强化训练,最终使受教育者通过主观能动性的调动,通过实践、总结、感悟和学习的过程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和技巧。

  (二)大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

  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不教育不是说要放弃教育,而是要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形式,让学生在自我意识下自觉地、主动地进行自我能力的认识,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并不断地完善自我的过程。马克思的德育论中认为,教育与自我教育是相辅相成、统一进行的过程,自我教育是教育的结果,又是进一步促进和完善教育的必要条件和内部原动力。所谓的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就是指大学生为了树立良好的思维道德品质而自觉地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和修缮活动。因此,强化养成教育就要按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和规律给予必要的外部指导,要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地把教育者的要求和影响主动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维意识和道德准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能力,并以此规范自身的思想言行。养成教育的实质和核心,就是要塑造学生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是要在实践教育活动中培养大学生自我道德认同、自我行为监督和自我素养评价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

  (三)增强德育实效性的需要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一贯将德育作为塑造人思想品格的单向性工作。这种认识是对德育低级层次的认知,缺乏对德育教育本质内涵的界定,容易造成受教育者在思想和行为上的脱节现象,是对德育认知的偏误,充分说明了传统德育教育在实效性上的缺失。与此相反,大学生养成教育在完成传统德育教育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受教育者不断自我修缮和不断社会实践强化训练的过程,具备了双向的学习、交流和反馈的教育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在道德教育的实施上具有较高的优势,它可以准确反馈和评价出受教育者在接受养成教育培养过程之后的行为习惯建立、自我修养能力及养成教育成果实效。大学生养成教育所体现出的教学互动、自我约束、自我修缮、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新模式,有效地诠释了社会实践中高尚思想品格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质,增强了教育内容的传播效率,保证了养成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中特有的时代性、先进性和实效性。

  二、素质养成教育实践路径的探索

  “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是长春师范大学总结多年学生养成教育工作经验,历经10年教育积累,探索出的适合师范院校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教师素质、身心素质、特长素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构建了全员养成、全方位养成和全过程养成的格局,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示范性。

  (一)明确的目标体系有助于全方位养成

  根据素质养成教育的规律和学生行为养成的特点,制定整体、阶段和专题相结合的目标体系,从而实现养成教育的全方位进行。整体目标确保养成教育的长效性,阶段目标夯实养成教育的`过程性,专题目标保障养成教育的操作性。通过循序渐进的目标培养模式的实施,在过程中赋予养成教育目标的新内涵,有效地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相融合,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体验式内化过程,着实地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整体目标的设定要从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来关注,要以师范养成教育的特点为切入口,将“思想道德素质、专业能力素质、教师综合素质、身心素质、特长技能素质”五大目标合理融入整个教育过程中,分步骤、分层次整体实施推进。要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根本抓手,根据高师院校学生特点,在专业能力素质培养和学生特长技能素质培养上下工夫,同时狠抓教师综合素质和身心素质,强化教师基本技能,让学生具备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运动机能和心理适应能力。阶段目标要侧重养成教育的过程指导,大一阶段为适应期,侧重于大学认识、诚信爱国、三观培养、专业学习、自我展示、自我设计的导航。大二、大三阶段为发展期,侧重于学术科研、实践创新、身心健康、职业道德、特长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大四阶段为成熟期,侧重于学生多种素质的综合运用能力、与社会的对接能力的养成。

  (二)明晰的实施体系有助于全过程养成

  在目标体系的指导下,实施体系就要紧紧围绕学生的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采取教学、实践和考评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建设,全力提升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教学水平。通过“课内课外”“动手动脑”“软件硬件”“教师学生”的四个结合,全过程训练,全方位覆盖,加强学生教师基本技能培养,促进学生从教能力的整体提升。教学环节中要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拓展教学新模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渠道,把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把知识传授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相辅相成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融会贯通,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选修课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实践环节中要整合育人方法,创新实践体系,拓展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养成教育途径。

  (三)完善的保障体系有助于全员养成

  素质养成教育质量如何,关键要看学生是否能实现全面发展,是否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此,要想保证养成教育实效,必须狠抓机构保障建设,建立健全完善的保障体系。首先,政策保障是基础。学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全面统筹养成教育工作,发挥方向引领作用,协调部门合作,确保养成教育的科学性。其次,人员保障是关键。素质养成教育要想取得扎实的成效,就要成立单独的组织机构,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主抓素质养成项目的规划、培养、督察和考核,确保养成教育的规范性。最后,师资保障是重点。配备高数量和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发挥专兼职教师主导作用,根据高师学生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就业创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和特长素质培训,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确保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再谈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 篇10

  一、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内涵

  中国传统的“养成教育”,一般指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培养。今天我们所说的“养成教育”已经超越了儿童蒙养,成为一个教育学的范畴。著名学者叶圣陶说过:“从简单层面上看,形成良好习惯就是教育。”高校教育是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培养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形成自我约束力,进行自我教育与管理,切实提升学生在思想与心理两方面的素质,通过学习过程和实践活动过程的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为今后的社会工作奠定扎实基础。养成教育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养成优良的学风。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应当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提升个人自主学习意识,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第二,高尚品行的养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为目标,主要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以国家发展为主,遵守国家制定的相关守则、文明守礼、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将学生的自立自强自主意识培养作为重点培养目标。

  第三,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心理包含情绪、意志、自信等多方面因素,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极为关键的内容,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第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生的生活习惯体现在宿舍整理、作息、就餐、仪容仪表等多个方面,科学的生活习惯,是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重要基础。

  第五,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品质。人文素养包含个人道德、团队精神、健康体魄等多个方面,主要从校园文化入手进行培养。

  二、辅导员工作的内涵

  1.辅导员角色的定义。马丁路德说:“一个国家国库殷实,公共设施华丽,并不能说明这个国家就是繁荣的。真正繁荣的国家,公民的文明素养极其重要,公民的受教育程度,道德的高低都是衡量国家繁荣的关键因素。”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关键在于辅导员,思想教育工作包含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责任教育等。辅导员工作的导向作用就是要使学生有明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

  2.辅导员实际工作内容。辅导员工作既宏观、又具体。在要求把握国家对于大学生教育的政策方针范畴之内,辅导员每天与不同学生接触,要有不同的工作方式方法。辅导员工作的每个环节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和教育。其工作包括从新生入学教育、校纪校规学习、学习目标培养、课堂纪律要求、班级管理制度、班级干部选拔、奖助学金评定,贫困补助政策、学生党建工作到学生课堂之外的,宿舍文化建设、个人生活习惯养成、个人交往原则、个人安全教育等,再到学生个人心理问题疏导,解决与家长、家庭的矛盾问题,延伸到社会上的还有学生社会实践、就业等问题。从学生生理方面到心理方面,从学生个人到学生与家庭、同学、社会之间的矛盾,辅导员都要求有较强的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辅导员实际工作内容与学生养成教育的关系。养成教育的内涵与辅导员工作的实际内容相结合,构建了良好的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平台。将行为训练作为重点,融入多样化的教育,将学生的知识、道德、习惯进行全面巩固,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在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上,尤其在职业类学校,是辅导员工作的一项重要但是困难的工作。学生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早起床困难,到课情况不能保证。这要求辅导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每天晚上辅导员老师主动查宿,督促学生早睡,早上七点钟开始督促学生早起,进行早读和课前准备工作。一些学生的行为习惯差,辅导员的工作难度大。行为规范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通过师生不懈的努力,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到课情况良好,逐步养成了早睡早起、重视学习的习惯。养成教育是高校思想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良好的文明素养是正在成长时期的大学生最为重要的教育之一。教育方针实现全面贯彻,首要步骤是做好养成教育工作,培养出符合新时期发展的人才,是延续与发扬中华民族必经之路。

  三、现今大学生教育缺失的主要表现

  1.缺乏团体意识,个人意识过高。个别学生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有极强的竞争意识,个人表现力意识过强。过度的个性张扬使他们在集体生活中容易产生摩擦,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处理问题的办法。个别学生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站在自身的角度看待问题,缺乏团队意识,团队协作能力较差。比如,学校召开比赛时,有的同学认为自己的事重要,比赛可有可无。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班级无人参加,辅导员需要做很多的思想工作才有学生勉强参加。这种集体观念淡漠的思想成为阻碍学生德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对辅导员工作的开展造成困难。

  2.缺乏科学、文明的.生活与行为习惯。在大学时期,学生的培养内容必须要以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为切入点,自我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大学生来说极其关键。如果所有的事都根据学校的安排进行,连吃饭、睡觉、自习都是强制性的,那会显得多么可笑。但是,当前的确有一些大学生无法自我约束,个人生活安排性差,作息时间不规律,健康意识过低。主要表现在:宿舍卫生乱,学生休息时间不固定,吃饭时间不固定。一些学生经常出现通宵游戏、不出席早操,上课迟到、早退等情况。在公共场合中,个别学生经常出现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破坏公共资源等不文明现象。

  3.学习态度淡薄,找不到学习的目标和争取向上的动力。大学生经过了激烈的高考竞争,在进入高校学习过程中态度已经松懈,压力无形中减小。久而久之,其他的网络游戏、交友等社会化的行为活动会占据大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所学专业现状和就业的不关注,导致学习没有动力和目标,甚至出现逃学、厌学的现状。在退学的学生中,厌学、学不会是主要原因。笔者在一个50人的班集体中做过调查:知道自己为什么选择来到这个学校的学生有5人,是父母要求来的有36人,有9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选择到本校来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目标就是灯塔,只有确定好学习的方向,才能勇敢地朝向它前进,否则会在大海中随波逐流。

  4.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根据心理学发展的年龄阶段划分,大学的阶段是学生心里逐步走向成熟的关键,在大学这个重要的时期,形成个体完整的人格特征是大学生学习的另外一面。实际上,在竞争激励的社会当中,大学生有极大的心理压力,加上自身本身的心理承受力不强,受到社会功利性质影响,希望取得成功的动机非常明显。一些大学生情绪体验波动大,容易产生暴躁的情绪。一些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弱,面对困难时会非常紧张,情绪低落,解决问题的能力弱。只要生活或者学习上遇到困难,一些学生的心理就会出现一连串的负面情绪。

  四、拓宽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平台

  1.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提升育人管理力度。在大学生养成教育的过程中,管理是必要的手段。管理必须以科学完备的规章制度作为基础,学生日常管理的规章制度包含学生的教室、宿舍、日常行为等,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有紧密联系。因此,辅导员应当制定科学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个性特征、心理承受能力等,制度构建的过程必须让学生加入其中。例如,宿舍内部的卫生管理,学校可以让学生自行制定,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属于不规范的,哪些行为是要积极倡导的,学校将制度当成是自身需要遵守的必要守则,从传统的辅导员要我做的形式转变为我主动要做的形式。

  2.养成教育必须懂得把握时机。不管习惯是好还是坏的,一旦错养成后想要改变就相当难的。入学阶段是教育最为重要的时期,也是今后教育取得成功的基础。笔者认为要切实实施大学生养成教育,学校必须从学生刚入学时抓起。新生入学所接触的所有第一次都必须非常重视,相关的礼仪、品质、意志、观念的培养都必须特别注重,为学生的大学四年学习以及今后的工作奠定扎实基础。学校定期开展座谈会、课外活动,促进新生的角色转变,使其养成独立自主的好习惯,获取更多有效的学习方式,使其在大学的学习生活更加顺利。3.养成教育必须要重视辅导员的作用。新生入学首要接触的是辅导员,辅导员在新生的教育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辅导员必须要起到引导效用。“学生的知识吸收以及思想进步,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必须在教育过程中起到表率作用,以身作则,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学风等多个方面,以此切实做到为人师表。在大学时期,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当属辅导员,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着学生,对养成教育的成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必须要不断提升专业技能与道德修养,以此切实在学生的养成教育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辅导员要用讲道理的形式教育学生,关注自身的言行举止,用个人魅力熏陶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做到表率作用。

  4.养成教育要重视与家长加强沟通和协调。大学生在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道德习惯等方面,会通过行为的观察、模仿、尝试逐渐形成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学生在校内校外保持行为习惯的一致性,这就需要家庭这个重要的教育平台对学生起引导作用。辅导员要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改变家长刻板的、片面的认识,改变家长认为学生只要学习好,其他行为习惯差点没关系等的看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的教育作用必须要发挥到最大限度,起到带头作用,引导学生走向文明的道路。通过家庭教育的平台,学校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对校内教育起到延伸和保障的作用。

  5.养成教育需要辅导员付出长期的坚持,辅导员要具备坚韧的毅力。相关研究得出,人的大脑需要耗费21天来构建一条新的神经通道。在经过21天的新理念、新行为的影响,学生会渐渐养成新习惯,经过3个月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因此,我们的养成教育需要学生在比较长的时间内重复某种固定的理念或行为,才可能达成一定效果。辅导员的工作就是要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初期给予学生心理疏导和鼓励,同时在后期要不断地进行习惯的监督和要求,才能保持行为持续下来。辅导员在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所起到的督促作用,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付出超过一般工作所需的时间和耐力,才能有较好的效果。大学不仅是学生思想和心理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更是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养成的重要时刻。与中小学相比较,大学的养成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优秀的品德、健康的人格、全面的素养等。在大学注重养成教育,是对学生人生长路的负责,更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步骤。辅导员担负的使命决定了其要努力培养学生全方位发展,在日常的工作中将养成教育的内容渗透、教导、升华,使学生受益匪浅,这对学生步入社会后、成为社会的优秀人才和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邢国忠.把大学生养成教育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6

  [2]庞然,等.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1

  [3]彭凤飞.养成教育——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着力点[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05

  [4]张晓华.自强不息,大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9

  再谈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 篇11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大学生低碳生活养成教育必要性、教育内容以及开展低碳生活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期切实增强大学生低碳生活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低碳生活;养成教育

  低碳生活养成教育是低碳生活理念渗透到教育领域后产生的概念,其实质是环境教育的深化和发展,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分支。通过低碳的教育设施、教育活动,培养低碳价值观、形成生态品德、掌握低碳生活的知识与技能、养成低碳习惯为内容的教育实践活动。

  一、大学生低碳生活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一)低碳生活养成教育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发展低碳经济是全世界的共识,为此国际社会签订了一系列国际公约、议定书,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英国政府能源白皮书》。我国也明确提出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而低碳生活习惯的养成是这一转变的重要表现。

  (二)低碳生活养成教育是现代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在大学生中开展低碳生活教育,能使高校德育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能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充分体现高校“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开辟高校德育新领域,丰富德育内容,突破“重说教,轻体验”的教育瓶颈,并最终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三)低碳生活养成教育是高校所担负的社会职责

  高校大学生既是能源消耗大户,也是重要的节能技术研发群体。大学生低碳生活养成教育既能发挥大学生低碳生活的带头作用;又能激发其对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潜能,进而推动整个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必然举措,也是高校所担负的社会职责。

  二、大学生低碳生活养成教育的内容选择

  (一)低碳生活知识养成教育

  在低碳生活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将前述低碳经济相关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作为对大学生开展低碳生活养成教育的首选内容,要重点开展低碳及其基础理论的教育。因为只有“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没有理解,不可能有行为,只有让大学生知道了“是什么”,他们才可能自觉传播和践行。

  (二)低碳生活价值观养成教育

  应该借助于更深刻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低碳生态文明观念,达到内化于心的程度。

  一是危机观,核心是提高学生对于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方面危机意识,培养学生崇尚低碳的使命感;

  二是自然观,让学生明白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三是人生观,要让学生更为深刻地意识到生活的本质,对生活观念、超前生活方式、消费主义文化等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形成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低碳生活行为养成教育

  应通过“怎么样”才能有效促进低碳生产生活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养成一种自主、自发、自觉的低碳生活行为习惯。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让他们觉得低碳生活不但离我们不远,而且自己就是实践者。

  三、大学生低碳生活养成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加强大学生低碳生活养成教育

  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从教学入手,将低碳教育理念引入课堂,帮助大学生树立低碳人生观,形成科学消费观;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加强国情、民情教育,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自觉践行低碳行动;树立大思政观,由思政课教师牵头,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打造低碳校园文化。

  (二)以第二课堂为阵地加强大学生低碳生活养成教育

  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实践活动阵地,做到“知行合一”,通过科学的策划和精心的组织,动员和吸引大学生参加到低碳生产和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如“志愿服务体验”,“低碳生活论坛”,“低碳生活辩论赛”等,使他们能在具体的行动中提高认识水平,提升实践能力。

  (三)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加强大学生低碳生活养成教育

  校园文化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隐性感染作用,要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站、校报、讲座介绍等校内媒体和途径,进行直观形象的低碳宣传与普及,推广低碳生活理念。也可以发挥环保社团作用,借助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低碳环保氛围,构建良好的文化育人软环境,使学生融入到低碳生活的氛围之中,通过潜移默化形成低碳生活理念、养成低碳生活行为。

  (四)以树立健康消费理念为引领加强大学生低碳生活养成教育

  以低碳为导向的健康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目前,大学生消费存在攀比消费、盲目消费及享乐主义倾向,与低碳经济所倡导的简单、简约和简朴的低碳生活方式所背驰。鉴于此,首先,学校相关部门应当向大学生普及低碳消费知识,适时调整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的不良诱导行为,鼓励大学生实行低碳生活;其次学校应开设相应的消费教育课程,帮助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升大学生低碳消费的自觉性,使大学生消费行为更趋合理。

  参考文献

  [1]张馨,丁贞栋.大学生低碳生活教育内涵和内容范畴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

  [2]高凤香.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略论[J].价值工程2011(2)

  [3]陈桂林.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加强大学生低碳教育[J].新课程研究2011(8)

【再谈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关于再谈作文教学论文(精选7篇)04-03

再谈《井底之蛙》作文08-07

再谈武松打虎作文08-20

三本院校大学生养成教育研究论文(通用5篇)05-10

浅谈小学生养成教育论文(通用8篇)12-28

大学生毕业论文01-29

大学生综合素质论文08-17

大学生德育论文09-02

大学生的语文论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