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理想的教育

时间:2023-09-25 16:25:51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什么才是理想的教育

  好的教育一定是人的教育,就是人自身的教育、人的主体性的教育,而不是人的某些功能性的教育。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什么才是理想的教育,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什么才是理想的教育

  什么才是理想的教育

  到底什么才是理想的教育?是重视分数,一味追求好成绩,还是培养一个身心健康、快乐的孩子?

  教育在于帮助人发现和实现自我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本质是非常人文化的,一点都不功利。它是一种启蒙,一种唤醒,一种打开,一种点燃,是培育丰富的内心世界,提高他的精神高度,对学生进行人格养成的教育,而知识教育只是它较小的一部分。但是,这样的概念在我们很多老师当中是非常稀有的。

  比如人格养成,其实我们有一个特别珍贵的资源,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诗书礼教之国,中国传统教育就是以人文教化为核心内容的一种教育,而且有培养的目标,就是君子人格,大家约定俗成就是正人君子、谦谦君子、知书达理、温柔敦厚等,但今天培养出来的人,离这个目标已经远了。

  尽管很多学校的各种规定规章,把育人为本等口号喊得非常响亮,但是教学过程还是依靠考试和分数,是以学科教学为主,没有把人格养成放到核心位置。现在教育偏离了教育本质,培养出的只是一些考试机器,科技怪人,经济动物,用钱理群的话说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却丢弃了我们珍贵的文化传统。

  对于人格养成,对于一个人优秀的性格、情感、气质、有梦想、开朗、乐观、勇气、毅力、坚韧等,这些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安身立命之本。同样,一个人能力的养成,最重要的是可迁移能力,学习的能力,不是具体的专业知识,因为具体知识是很快可以成就的,或者说很容易从百度上获得。

  最近有一个很热的话题,今年进入了大学生最难就业季,但我们都知道,一方面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大量企事业单位招不到人,这两个现象一直是并存的。除了有一些结构性的失调,比如法学、英语、计算机等前些年大干快上的低成本专业过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大学培养的人才不符合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用人单位反映最强烈的其实不是专业知识,它最看重两个素质,一个叫价值观,就是基本人格,你是不是一个好人,有没有服务社会的公益心,如果你是一个三心二意、投机取巧,拿企业当跳板的人,企业最怕这种人。第二是可迁移能力,就是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有没有行动力、创造力,有没有业绩,然后看你的组织管理能力、勇气和意志力,可是我们的教育忽视了这些能力的培养。

  关注短板还是发展长板?

  大家知道,长期以来我们教育方针都是强调全面发展,这次的《教育规划纲要》有个新提法,就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全世界的教育纲领、教育方针第一位都是个性发展。而我们由于全面发展难以达到,现实操作中就沦为了平均发展,平庸发展。这种模式下,最受伤害的就是个性。

  这就是我们那么多年来,没有培养出真正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的原因之一。我们知道全世界多数优秀人才都是片面发展的,无论是科技还是人文英才,因为只有在他的特长方向上充分发展了,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平均发展、平庸发展能混个三好生,但走不远,走上社会以后就没有声音了。

  古希腊圣殿上刻着一句话,叫做认识你自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自古以来的教育智慧,就是人的自我发现、自我实现。所以今天我们应该非常清楚,教育的功能就是帮助人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按照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规格做成一样的标准件。

  为什么强调个性发展?因为人是生而不同的,个性差异是教育学的基本前提。社会学把人的类型分为学术型、经济型、艺术型、社会型、权力型和宗教型。学术型能深入思考,坐得住钻得进;经济型对钱敏感,财商很高;权力型的喜欢管理人,当班干部。这些智能倾向从小就表现出来了,而以分数为唯一标准,实际上只评价了其中的少数类型,把其他智能给压抑了。

  中西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中国的老师总是说关注你的短板;美国老师总是说发现和强化你最粗的神经,做最好的自己。西方教育关注的不是短板而是长板,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教育不是灌水,古今优秀人才都是个性突出,在某一方面有强烈的兴趣,而且往往“偏科”。我们很多高中生考大学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学什么,老师家长建议学什么就学什么。大学毕业了,还是不知道自己该干吗,这很失败。

  起跑线上的竞争是个伪命题

  我今天要特别强调家庭教育。有本书叫《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发行了300万册,为什么说好妈妈或者好家长胜过好老师呢?这个问题我们每个人都要深思,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和永久的教师,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身影长大的,家长的教育功能是学校无论如何都不能取代的。

  一个非常普遍的现实,在最缺乏教育资源的乡村,最好的学生往往都是老师的孩子,这个老师可能学历也很低,也没有什么教育方法,但这种家长主要是身教,你至少不是天天打麻将,晚上要批改作业吧,要坐灯下备课吧,这就是对孩子的教育,这种身教的力量从学术角度讲,我们称之为文化资本的传递,你家庭的文化氛围会传递到下一代。

  今天我们看到很不幸的几种家长,第一类,把小孩送到寄宿制学校交给老师,或者上重点学校,觉得进保险箱了,放弃家庭教育。第二类更普遍,很多家庭沦为学校应试教育的帮凶。学校通过家校通覆盖了家庭领域,家长帮着老师监督压迫学生,周末还要上各种补习班,有人叫“五加二、白加黑”。后果大家可以想象,即便孩子上了重点学校,他的健康、他的情感、他的人格、他的个性,这些重要方面都得不到关注。

  第三类是用力过猛,中国出现了很多虎妈、狼爸,小孩才三岁,家长就已经像热锅上的蚂蚁,在QQ群上天天讨论,想尽各种办法“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蛊惑人的商业口号,引起了全社会的焦虑,甚至很多家长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全天候陪伴。家长对孩子造成的压力不堪忍受,是让一些孩子最终走上绝路的原因之一。

  今天做家长很难。每个家长都有焦虑,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吗?起跑线上的竞争成了当下最有煽动力的商业口号,而且起跑线不断往前移,现在已经移到幼儿园升小学了。其实起跑线上的竞争是一个伪命题。孩子永远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只会累死、病死在起跑线上。起跑线上的竞争对刘翔重要,他需要争分夺秒,而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大家知道马拉松前几圈领跑的人几乎都跑不到终点,过早透支体力就会是这种结果。

  身心健康比名校更重要

  破除起跑线上的恐惧,今天的家长一定要有一颗强大的平常心,不要为商业蛊惑所困扰,不要为攀比所困扰,坚持常识,把儿童当儿童,淡化早教热、培训热、分数崇拜、名校崇拜。现在人人都这么做,不这么做的人就非常惶恐,觉得是不是落伍了,被淘汰了。实际上孩子的健康、人格、个性、兴趣、好奇心、想象力、阅读等比那些东西重要得多,而这些事情很大程度上靠家长。

  家长如果没有一颗平常心,你的家庭是不会太平的,家里就是一个战场,从三岁开始,一直到二十岁。家长的焦虑无非就是让孩子上一个重点大学,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到底什么才是理想的教育?是重视分数,一味追求好成绩,还是培养一个身心健康、快乐的孩子?我认为,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比什么名校都重要,身心健康比成绩更重要。

  什么是素质教育?就是让小孩每天多睡一小时,每天多玩一小时,我们家长能不能做到?不能,就把他送到补习班去,一天不见太阳。其实很多具有人生智慧的人,对子女的期望是相当“低”的。鲁迅坚决反对孩子做空头文学家。老舍的期望是粗通文墨,自食其力,既不欺负别人,也不为别人所欺负。这是基于一种通达、透彻的人生观。事实上,名人之后大多成为教养良好的平民和各种专门人才。

  如果我们有三个孩子的话这个问题就容易解释了。当家长的很清楚:老大忠厚,今后留在家里养老,老二狡猾,将来可以去做生意,老三聪明,让他念书。反正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上重点大学的。但没办法,现在是一个孩子,都当神童来培养,弄得小孩子不堪重负,所以家长的平常心是特别重要。

  什么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所以对儿童的概念,第一是要宽容、善待儿童,保护他正常的生活,保护他的身心健康,把儿童当儿童看待,这就是一种最重要的教育。

  第二是等待。韩国有一本书叫《好妈妈慢慢来》,现在家长太着急了。作家毕淑敏说树不可长得太快,一年生的当柴,三年五年生的当桌椅,百年的树才是栋梁材。越是名贵的木头生长期越长,像紫檀、黄花梨。人也同样,所以不要着急,耐得住心,平常心也是一种耐心。

  第三是解放。陶行知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耳朵,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俞平伯有一个教子理念,叫做大水养鱼,就是给孩子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池子越大,水越多,才可能长成大鱼。不是把孩子的时间、空间全部占据了,就能培养出人才。另外对孩子不宜过早定向,否则杨振宁就是个熟练的会计师,齐白石只是一个优秀的木匠。

  第四是发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助孩子发现他的自我,发现他的个性。巴菲特说,父母唯一应该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孩子的热情所在,鼓励他全力以赴地去追求。找到热情是一个辛苦而又玄妙的过程,需要很大的自由空间,父母如果施加压力,只会适得其反,父母只要告诉孩子做选择时不要考虑地位和回报,就像乔布斯说的,做自己真心喜爱的事情。

  怎么衡量家庭教育是成功的?第一个指标,当孩子在幼年与书籍为友,喜欢阅读,教育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好的书籍会奠定孩子的精神底色,那些基础价值观将影响孩子终生。

  第二个目标就是在他高中左右能够形成一个比较明确的个性和特长,包括兴趣爱好,孩子形成自我,能够去自我发现和学习,就算成功了。我们看到太多被考试压倒的孩子,如果给他三天时间自己安排,他除了做作业就不知道做什么,精神上一片空白,这就是教育的失败。

  什么是最理想的教育?

  今天谈谈教育的三个高层次境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势施教(因事施教)。

  1. 因材施教

  首先说明一下,我这里提到的“因材施教”里的“材”是指教材, 而非我们通常理解的人才。

  因材施教是指教育者将已有的教学材料,根据学生接收知识文化的特点,进行处理或调整,让学生更容易吸收知识。这种教学境界是三者中最容易达到的。

  让我用类比法解释一下这个概念。拿厨师做个例子, 像米其林厨师, 他用的食材不见得与我们平时做一日三餐的原料有多大区别,他们就能把普通的食材变成美味佳肴, 而平常百姓做的也只能是家常便饭。这种区别最主要的原因是,名厨在烹饪之前,对他们的食材有充分的了解和研究, 也知道饮食大众的口味, 他们需要做的就是让这些食材以食客喜欢的形式来烹饪,让顾客品尝,体验美味。教育学生学习知识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材施教中,传播的知识点都是一样的, 所以老师的演绎至关重要 。一名好老师, 首先是有对教育的热情,没有热情的投入,任何事情都不会发光。他们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对教材了如指掌,知道以什么样的形式传达,更令学生喜欢而变得容易接受。能够做到这样,绝对跟老师善于观察学生, 善于思考分不开的。

  在我们生活中,应该见过不少这些因材施教的例子。比如,在使用同一教材时, 为什么有些老师上课就能让学生欲罢不能,听得津津有味,过耳不忘, 有一些则是让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老是在琢磨什么时候下课。我为什么20,30年后,还记得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因为那时碰上会因材施教的老师,她的精彩演绎,和把这些知识分解成我们可以吸收的小颗粒,让我们充分理解,才可以牢记至今。

  2. 因人施教

  制药行业的最高境界是个体用药, 即每个病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服药剂量, 再不是看药瓶瓶身写着的成人多少粒,儿童多少粒的大众用药指引。当时我学习到这个概念时, 一直觉得它将是个遥不可及的梦, 但如今大数据的越来越普及使用和科技高速发展,这或许不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梦想了。

  如果把制药的个体用药理论引入教育, 那就是因人施教。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自然而然包括学习方法,我们不难发现同一个老师教出不同水平的学生,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 很难满足学生不同个体求知需求。

  科学研究表明,每个人学习方法不一样, 比如有视觉型,听觉型,动手型,阅读和写作型等四大类型;另外,在信息爆炸的今天, 个体化差异越来越不容忽视, 同一年龄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水平有可能大相径庭,甚至于在某个领域懂得比老师还要超出很多。 这种情况下, 如果老师还用一成不变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去教导每一个学生, 只会让一些知识储备较多的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无趣的事情, 从而产生不喜欢去学校上课的情绪。

  但是实现因人施教难度非常大, 首先需要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模式,知识水平等进行全面评估, 然后需要找匹配的老师去教导他们, 这在人力和物力上将会耗费巨大,感觉实现起来还颇需要时间。 不过,现在大数据的采用,人工智能的慢慢普及,让这种教育模式的可能性浮出水面,将来是可以考虑将年龄相近的学生按学习方法,知识背景等指标去分班, 然后更有针对性地教授他们知识。不过这个理想境界实现的前提, 需要网络教学的配合,不然可以想象一下, 两个学习方法和水平相当的学生,假如 一个在魁北克,一个在温哥华,如何一起进行线下学习的。

  说句题外话, 其实网络学习,可以让很多不可能变成可能, 这就是她的魅力所在。

  3. 因势(事)施教

  因势施教是指根据特定的形势环境,对该特定环境相关的知识进行拓展,引导学生学习。因势施教是看宏观环境,而因事施教则跟身边发生的事情有关。

  但是特殊形势不常有,我们更不希望常有, 所以这个教育概念的可以缩小到因事施教,而且更容易接地气。比如, 老师带一队学生经过衣衫褴褛的乞丐旁边, 老师可以告诉学生:你们需要好好学习, 然后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 那就是杠杠的因事施教了。

  以前看这三个高层次的教育境界, 总觉得高不可攀,遥不可及, 但随着大数据的出现, 随着高科技为人类带来的不断创新, 这些境界的实现说不定指日可待,未来可期。

  但是再高层次的教育,最终还是需要人去实现,所以我们需要有潜心研究教育的人, 带着孩童的心,不计得失地投入热情, 精力和时间, 在教育这个千变万化的万花筒, 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它, 阐释它,常怀惊喜。

  理想的教育方式

  耶鲁儿童健康组织调查发现,父母对儿童辱骂、训斥、等行为,会影响孩子的身高发育。人体下丘脑会刺激分泌生长的激素,打骂会造成孩子神经过度紧张和压抑,进而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导致发育不良。爸妈们,以后尽量别打骂孩子,沟通和鼓励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1.弄清意图

  对于熊孩子的教育,首先搞清楚孩子为什么这么做?行为本身不是重点,他们可能只是通过行为传达某些观点。搞清楚动机,才能更好地教育。

  2.学会沟通

  父母应该暗自多多留心孩子的行为,一旦发现有好的行为习惯及时给与表扬,现在的孩子早熟,与孩子沟通要真诚表现出足够的尊重,千万不要有“他是小孩子的念头”。行为上可以儿童化,交谈一定要生活化,跟身边的人怎么交谈就可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跟孩子交谈。这样他能感觉到你的尊重,把他当成成人看待,容易促使孩子形成自觉和自主的个性,也就是乖孩子中的“小大人”。当孩子有模仿大人的行为时,不要惊吓或制止,同样可以当成家中最亲切的成人去对待去评价。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

  3.言传身教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身上很多隐性的优缺点都在无形的影响的孩子,如果夺取鼓励孩子勇敢、独立、自主的去面对这个世界,可以大大的减少父母缺点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只有培养孩子勇敢的去面对世界,有责任感,有担当,未来孩子的人生只会充满阳光和成功。

  4.习惯养成

  孩子不需要太聪明,太锋芒毕露,关键是良好习惯的培养。不要轻易养成一个坏习惯,否则你会发现,纠正一个坏习惯的时间会是2倍、3倍于养成习惯的时间。不要因为眼前的利益妥协,随便就给孩子引入新的不良习惯,比如因为孩子不吃饭,就开电视让孩子看,来达到多喂几口饭的目的。

  5.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习惯换位思考。当你发现有些真话说出来可能会效果不好时,那就要注意说话的技巧,宁可说一半,说得外交辞令些,也不要说假话。说孩子听得懂的话。习惯于讲道理的妈妈要说得简洁明了。

  6.切忌讽刺

  孩子切不可打骂,更不可对孩子能用侮辱讽刺的语言。教孩子懂得付出和回报是双向的,学会感恩。

【什么才是理想的教育】相关文章:

什么才是友谊10-07

拥有什么才是幸福作文11-15

贴近心灵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12-30

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初中作文04-14

让你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12-08

双语阅读:什么才是真正的礼物?11-05

夏季宝贝吃什么才是健康的12-07

教育好才是真的好05-03

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12-30

适合的教育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