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24 13:35:52 教案 我要投稿

(热)语文教案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热)语文教案5篇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名画欣赏

  (一)谈话引入

  1、聊特长爱好

  上课之前咱们先随便聊聊。我知道大家的课余生活十分丰富,个个都多才多艺,谁来说说,你都有哪些特长、爱好?

  2、重点强调画画

  刚才有同学提到了绘画,咱们班有多少同学喜欢画画请举手?啊,这么多啊。那咱们一起来认识几位大画家。

  (二)图片激趣

  1、出示齐白石图片

  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知道他擅长画什么吗?

  2、出示竹石图

  这是什么?知道谁最擅长画竹子吗?

  3、出示群马图

  再来看这一幅图。知道谁最擅长画马吗?

  二、导入课题 进行质疑

  (一)齐读课题

  1、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课文中,一位残疾青年也擅长画画,他善于画——金鱼。我们一起来读课题。

  2、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生质疑

  第一次读这个题目时,你的心里产生了哪些疑问?

  预设问题:(教师随机点评)

  (1)鱼是画到纸上的,怎么会游到纸上?

  (2)鱼是怎样游到纸上的?

  (3)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

  (三)学生解疑

  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谁能来解答这个问题?

  小结:产生了疑问,又通过预习课文独立解决了疑问,真棒!还有不太明白的地方,让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一起探讨。

  三、查读生词 知道书写

  (一)出示生词

  花港、鱼缸、挥笔、厂徽、清澈、罢了、绣花、聋哑、一壶茶、一丝不苟

  1、下面我要看看大家生字词会读了吗?指名读。

  2、齐读,每个词读两遍。

  3、讲“壶”字。

  (出示甲骨文的“壶”字)大家看,这个字你认识吗?猜一猜。

  4、将“挥手”“厂徽”变红。

  读读这两个词语,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大家看,音同字不同,字形、字义都不一样,大家在写的时候可要注意了。

  5、指导书写:“厂徽”的“徽”字还不好写呢,下面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下,请同学们举起手来,跟老师一起书空。

  还有一个字也容易写错,那就是“花港”的“港”。先写三点水,注意它的右半部分,请大家跟我一起写。提醒:最下面是个堵了头的“己”,念sì。

  四、整体感知 谈感受

  (一)自读课文

  1、生字词大家都掌握了,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出声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通过读这遍课文,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开始吧!

  2、学生自读课文。

  (二)交流感受

  谁来说说,读了课文,你都有哪些感受?大胆些,有一点说一点。

  五、体会青年人的忘我、专注

  (一)通读找句子

  1、明确要求。

  刚才,同学们体会出青年人看鱼、画鱼时是那样的专注,画得金鱼那样形象逼真,这都与文中的一个句子有着密切的联系,你能找到吗?

  出示句子:

  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

  齐读这句话。

  “忘我”是什么意思?

  2、找句子。

  文中有好几处句子,就具体描写了青年人看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找找看。

  3、学生边找边汇报找到的句子。

  找到一处说一处,找到两处说两处。谁来说第一句?……(学生逐一汇报,随机点评,读正确即可。)

  (二)抓重点谈感受

  1、屏幕出示汇报内容。

  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我仍旧去茶室喝茶,等到太阳快下山才起身往回走,路过后院,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2、齐读初步感受忘我

  我们来看,这是大家刚才找到的句子。让我们再一次感受聋哑青年爱鱼忘我的境界。一起读。

  3、四处重点句子分别引导学生感悟

  (1)出示句一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①抓住“呆呆地”“静静地”两个词语深入体会聋哑青年看鱼时的忘我境界。

  ②教师总结提升概括

  青年人呆呆地看鱼,静静地看鱼,是那样入迷那样专注,如果用词语形容概括聋哑青年看鱼忘我境界的话,你想用哪个词语?(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目不转睛、一心一意)

  ③带着你的感受,我们再来读这句话。

  (2)出示句二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①重点抓住“融为一体”体会青年人忘我的境界

  我们再来看看这句话自己先来读一读。

  ②理解“融为一体”(变红)

  这里有一个关键词能够体会出青年人的忘我的境界,哪一个?

  同学们,什么叫做“融为一体”啊?

  ③小结

  青年人和金鱼都如同一个整体了,难怪说青年人爱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3)出示句三

  我仍旧去茶室喝茶,等到太阳快下山才起身往回走,路过后院,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①体会青年的勤奋刻苦

  ②抓表示时间的词语

  ③引读

  青年人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了画好金鱼——(学生接读);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无论严寒还是酷暑,为了画好金鱼——(学生接读)

  为了画好金鱼,青年人克服重重困难,他勤奋刻苦,坚持不懈,他——(学生接读)

  六、学习画鱼部分体会青年人画技高超

  过渡:正因为一年多来,青年人爱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他勤奋刻苦、坚持不懈、所以他画得鱼:

  (一)出示句子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1、指名读。

  2、读了这儿,你想说点什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抓两点体会:①细致如绣花。②挥笔速写。随机指导朗读。

  3、展示金鱼图。

  大家看,这就是青年人画出的金鱼图。看这姿态各异的金鱼,像活了一样,仿佛在纸上游动。如果让你来夸夸他画的金鱼,你打算用什么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形象逼真、活灵活现……表扬:大家知道的四字成语可真多。)

  七、弄清游到纸上与游到心里的关系

  过渡:正因为青年人画得鱼是那么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因此他得到了围观人最高的赞赏:(读课题)

  (一)提出质疑

  1、咦?画画,画画嘛,应该是画到了纸上呀,怎么是游呢?换成“画”行不行?

  2、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谈出用“游”字的好处。)

  3、小结:

  小小的“游”字,用得多么巧妙和恰当呀,把聋哑青年一年多来的努力和高超的画技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了,怎一个游字了得。

  (二)赞叹青年人的画

  1、出示:

  “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2、这是小姑娘当时对青年的评价,让我们带着这份惊讶来夸夸这位青年。(学生齐读)让我们携一份赞叹夸夸青年。(学生齐读)让我们满怀敬佩之情再来夸一遍。(学生齐读)

  八、拓展写话

  (一)出示课本插图

  1、这就是青年人在花港玉泉边画鱼时的情景,在众多围观者当中,谁最吸引你?请你仔细看图,选取其中的一位,把他的外貌、看青年画鱼时的表情、动作,以及可能说的话写下来。

  2、学生自由习作。

  3、现在请几个同学合作再现当时围观的场面。

  教师引读: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只见一位举止儒雅的老爷爷……

  你看,有一位穿方格褂子的阿姨也挤进来了……

  一个扎着红色蝴蝶结的小女孩……

  看,一位刚放学路过这儿的小学生也探进脑袋……

  4、小结:同学们写得好极了,仿佛把当时围观青年人画鱼的场面搬进了我们的课堂上。

  九、总结提升

  同学们,残疾青年正是因为他坚持不懈、忘我地看鱼,鱼才游到了他的心里;正因为他专心致志地画鱼,鱼才游到他的纸上。心随鱼游,鱼方能“游”。岂止画画,做任何事情不都是如此吗?

语文教案 篇2

  一、背景知识的了解,为学语文做铺垫

  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找到青藏高原——点击拉萨。

  2.走进拉萨(了解海拔、气候、布达拉宫等资料)。

  3.学生自我介绍课外积累的相关资料。

  二、揭题明题,整体感知全文

  1.读题,明确课题的中心词是“天空”,因此,读文时要带着“拉萨的天空是怎样的?”这一问题来读。

  2.充沛朗读,让学生自身参照生字表上的注音,读到正确流利。然后出示生字词,教师不教,先让学生认读,对读错的和时进行指导。

  3.学生完成板书填空:

  拉萨的天空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湛蓝的、蓝色、蓝晶晶)

  4.课件出示:湛蓝、蓝色的色板。你看见过这样色彩的天空吗?

  三、品读课文,各抒己见

  1.现在请你选择自身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争取读好。读完后,想想这段的意思。

  2.先读读下列这些句子,然后来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1)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理解“总是”和“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的联系,“透亮,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是怎样的?”)

  (2)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这句是一句夸张句,可联系诗句“手可摘星辰”来理解。为什么说声音可以碰到蓝天,手可以摸到蓝天?)

  (3)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洁;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重点理解“纯洁”、“明洁”的意思)

  (4)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请你想想一下,当时,作者的内心在想些什么?)

  3.学生交流对拉萨的天空的新感受。

  板书:拉萨的天空是__________________(美丽的、令人神往的……)

  4.以各种形式朗读课文。

  四、观景回味,课后延伸

  1.看拉萨的纪录片(片断),观景回味。

  (看完后,你想说些什么吗?)

  2.课后要求搜集有关拉萨的图片、文字介绍,做一张介绍拉萨得手抄报。

语文教案 篇3

  目标:理解作者所写的桥之美;与中国石拱桥比较,感受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一些难句的情味,《桥之美》教案设计。

  课时:两课时(课内指导一课时,课外自读巩固一课时)

  第一课时(课内指导)步骤:

  ○导入

  ○简介作者:吴冠中1919年生,中国现代画家。

  ○在早读课读过书的基础上,快速阅读课文,(或看播放有关画面)思考: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提示:这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美术工作者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在此时焕发出新的灵性与生命力。

  画家眼中的桥有什么特殊的美感呢?学生先思考或回答,教师再明确指导:

  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如此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

  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如前所说,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没有明言桥所起的作用,不过,我们不妨做一些揣测。如,从作者说风雨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再结合我们欣赏国画的经验,可以想像得到,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在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随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这是对作者眼里的“桥之美”的进一步补足。文章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及乡间小桥为例,指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桥之美》教案设计》。此后作者宕开一笔,开始结合具体实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的问题,作者是所举实例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引导学生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赏析: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赏析: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赏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赏析: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比较:《中国石拱桥》与本文的区别:中国石拱桥以准确的数据、例子等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进行了说明,是人对石拱桥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本文则用艺术家的眼光对桥的美进行了描写和评价。

  板书:桥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例:1、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感受特别)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

  2、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景致动人)构成丰富画面

  3、长桥之美(富于创造力)

  4、风雨桥(形式独特)

  第二课时(课外进行)

  学生课外自读全文,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把难懂的句子找出来,与同学讨论或找老师课外辅导。

  把生字词注音解释后抄在笔记本上。

  《桥之美》教案设计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很多事情,有时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糟糕。看,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添了几分家的温馨。生活就是这样,只要善于思考,劣势也可能转化为优势。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体会、感悟爸爸简短的`话语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喜欢画画吗?这位叫玲玲的小女孩画得也十分棒,她就要参加评奖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请同学们自己先读读课文,要求: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边读边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教师检测学生学习情况:

  个别读文,注意读准生字。

  3、课件出示生字新词,玩游戏“过关夺旗”。

  第一关:读词。

  第二关:扩词。

  第三关:说话。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自己读课文,读出你的感受。

  2、小组合作,交流自读成果。

  3、了解学生自读情况,鼓励质疑:

  ⑴读了课文之后,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⑵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四、精读课文,突破难点

  课件出示爸爸说的一段话:“好多事情并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1、联系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2、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3、分角色朗读课文,再次体会感悟。

  五、指导写字

  六、扩展活动

  1、把你喜欢的字、词、句积累起来吧!

  2、找一些开动脑筋,变坏事为好事的小故事,开一个交流会。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等词语。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情导入

  出示图片师导语: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你看房倒屋塌,满目疮痍,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是在这场灾难中有一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节课我们继续第17课。

  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一)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告诉我们这是一对这样的父与子?(了不起的父与子)

  (二)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

  1、自由朗读课文1——12自然段,把表现父亲“了不起”的语句,用“------”画下来,想象作者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汇报

  A、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埋头接着挖。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用了什么表达方法?

  你有什么体会?

  面对大家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怎样的三句话(课件出示)你有什么发现?

  可是父亲说三句话的`心情一样吗?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师生合作,练读这几句话

  B、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抽读,用了什么表达方法,你体会到了什么?

  比较句子: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比较一下,哪一句好,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罗列出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苦苦地挖掘?而这一切的一切,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从父亲的外貌描写中,你读懂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

  就让我们记住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形象,指导有感情朗读这段。

  2、配乐出示5·12地震时表现父母之爱的图片,进一步感悟父母之爱的伟大。

  引导学生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2—24自然段,找一找表现儿子“了不起”的句子,用“()”划起来。

  学生交流汇报:

  A、“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这里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读读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抓住主线,引深感悟。这对父亲和儿子真是父子情深啊!课文中哪句话让我们感受到父子情深呢?(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类似的话在文中出现过几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同学们,在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感受了父子情深,我们还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文章描写方法上的见解。)

  迁移导行,抒写“亲情”

  请你仔细观察课件出示的画面,想象画面内容,用上今天所学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了不起父亲

  儿子

  外貌动作语言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07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经典】语文教案11-03

(经典)语文教案07-30

语文教案[精选]08-24

语文教案07-21

(精选)语文教案10-02

(精选)语文教案09-16

语文《赵州桥》教案12-05

语文小学教案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