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五个误区

时间:2021-12-12 17:31:48 开题报告 我要投稿

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五个误区

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五个误区2008年09月22日 12:10,Monday   作者:教科室

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五个误区

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五个误区

●李宪

  研究型课程的建设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的新尝试。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机会,尤其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弥补了传统课程的许多不足。实施两年来,受到学生和老师的欢迎。但是必须看到,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引发我们的深思。

  一、在获取资料的过程中,重视网上“拿来”,轻视阅读分析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初步具备信息加工能力。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前人实践基础上再进行新的探索的结果。因此,任何一项成功的课题研究都离不开对前人资料的搜集。所谓“资料搜集”就是总结、分析、解释、研究与课题相关的理论、经验及前人的研究成果。

现代社会,获取资料的渠道是多方位的,书籍、期刊、报纸、复印资料等。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及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资料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料来源,上网成为学生特别偏爱的获取资料的方式,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在一些人文学科的课程研究中更容易通过上网查找资料。但是,从学生的作品来看,有些学生对待网上资料的态度比较随意,没有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仔细甄别,给人的感觉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些学生大段大段地把网上下载的东西拼到自己的研究中,没有对取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提炼,提取那些对研究有用的信息,拼完之后,连仔细阅读一遍都不肯,前后重复、上下不连贯;也有一些学生,干脆连观点、论述都是从网上下载原封不动搬上去的。事实上,搜集资料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其目的是为了了解目前关于所研究的问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全面了解课题的情况。同时,也可以了解到该课题研究的一些基本事实和思想,以及其他研究者在本问题上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而资料的来源也不单单是网上,网上的资料固然丰富,但也是良莠不齐的,不加考证、不认真研读,就为我所用,其危害不仅在于课题研究本身失去了价值,更重要的是学生们没有从小养成认真踏实、实事求是的研究作风,缺少了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求实的精神。这些对于他们将来走上社会,从事任何一项都是非常有害的。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说的就是读书的重要,很多思想、领悟、智慧都是在读书中产生的。

  二、在学习方式的变革上,重视课外实践,轻视课内探究

  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们的探索欲望。从而改变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过分迷信书本、迷信教师的传统。由于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其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它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的、交叉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生们个性特长和才能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从研究性学习实施两年多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校选取的是开放性的内容作为研究主题。学生走出课堂提出问题、动手实验、调查访谈;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究,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影响着学生。可是,一回到课堂,学生就又恢复了和原来一样,进行着传统式的学习、听课、记忆、考试,学生又成了一台机器。虽然在传统的讲授式的学习条件下,教师也强调启发,强调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实施,但是教师是按照预定的目的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自己事先设计好的路子上来的,课堂气氛可能很热烈,师生之间配合默契,可是学生很少问为什么。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形成善于质疑、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这些目标上是一致的。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其意义不仅仅是增设了一门新的课程,而应该是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如果只是把研究性学习看作是学生课外知识的拓展,或者是让学生体验一下研究课题的初步过程,这样的认识还没有达到相当的高度,而应该把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看作是学习方法的一次革命。我们不仅把研究性学习看作一门必修课,还应在课外各种活动中体验研究性学习,而且还应在课堂教学中,按照学科特点,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多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积极大胆地思维、想象、提问、猜测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多方位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