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3-01-06 09:27:53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汇编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汇编15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

  以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书p51)。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以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能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会口述解题步骤,能正确地列式解答。

  教学步骤:

  一、准备引新

  1、秋天到了,让我们到果园里看看吧!果园里种满了什么树呀?如果老师告诉大家果园里有苹果树1420棵,要求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出示准备题1)你能解答吗?为什么?谁来补一个条件呢?

  2、学生补充条件,并列式计算

  梨树有1000棵 1420+1000=2420(棵)

  3、这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应用题?谁能补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学生口答补充:

  (1)梨树比苹果树少420棵

  (2)梨树比苹果树多420棵

  (3)苹果树比梨树少420棵

  (4)苹果树比梨树多420棵

  4、揭题: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现在我们先一起来研究第一种

  二、探究新知:

  1、研究例3

  (1) 读题,找条件和问题,师画出线段图

  (2) 根据小黑板上的.思考提示,同桌互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3) 学生在本子上试做这道题,只用列出分步算式,快的同学可以列出综合算式。

  (4) 指名板演算式,集体交流:指名说解题思路,1420表示什么?1000表示什么?

  (5) 综合算式怎么写 ?谁还有不同的写法?1420-420表示什么?

  2、如果补充的是梨树比苹果树多420棵,你怎样想?怎样算呢?根据思考提示自己思考后在本子上列式计算。

  指名板演,并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在条件上有什么不同?只有两个条件的时候,其中一个条件需要用到几次,这两题中的哪个条件用了两次?第一次用它求什么?第二次用它求什么?但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有一点还是相同的,那就是关键都是先求出中间问题。

  三、巩固深化

  1、p52练一练1,请学生写在书上,集体校对

  2、p52练一练2,看线段图列式计算

  3、p52练一练3判断:谁的解法对?

  小刚:240+40=280(人)

  小明:240+40=280(人)

  240+280=520(人)

  小华:240-40=200(人)

  240+200=440(人)

  小青:240+240=480(人)

  480+40=520(人)

  小组讨论,选出正确的答案,错的答案要说说错在哪里?

  4、p53练一练5

  5、p53练一练4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了解“鸡兔同笼”问题,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体会“枚举”、“假设”等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归纳概括出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

  3.让学生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受到祖国优秀数学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会用假设法和方程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明白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算理。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引入:

  同学们,我们国家有着几千年的悠久文化,在我国古代更是产生了许多位数学家和许多部数学著作,《孙子算经》就是其中一部,大约产生于一千五百年前,书中记载着这样一道有名的数学趣题。你们想看一看吗?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是:现在有一些鸡和兔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鸡和兔共有35个头,94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这就是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生活中类似的问题非常多,这类问题应如何解决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鸡兔同笼”。

  为便于研究,我们先从简单的生活问题入手,请看下面问题。

  ●学校买来50张电影票,一部分是4元一张的学生票,一部分是6元一张的成人票,总票价是260元。两种票各买来了多少张?

  【设计意图】以我国古代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引入,让学生感受我国悠久的数学文化,激起探知这类问题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对于这个问题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请根据提示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

  温馨提示:

  ①用列举法怎样解决问题?

  ②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解答吗?

  ③如果把这些票都看成学生票或都看成成人票如何解答?

  ④回顾列方程解决问题的经验,怎样用方程解决问题?

  学生自己根据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共同协商解决。

  教师巡视,要注意发现学生的不同解法,同时参与小组的指导。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对于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一定有自己的好的方法,请把你的好办法同大家交流吧。

  1.列举法。

  可以有目的的先展示这种方法。(多媒体展示。)

  学生票数(张)成人票数(张)钱数(元)

  2525250

  2426252

  2327254

  2228256

  2129258

  2030260

  质疑:有50张票,是否有必要一一列举,你是如何列举的?

  (引导学生通常先从总数的中间数列举。)

  质疑:根据假设算出的钱数与实际总钱数不一样时,你是如何调整的?

  (引导学生根据数据特点确定调整方向、调整幅度。)

  师强调:像咱们这样,采用列表的方法列举出来,并最终找到答案的方法,在数学上叫列举法,也叫枚举法。(板书:枚举法)

  2.假设法

  (1)假设全是成人票:

  ①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展示假设为成人票,学生试画的'分析图。(图略)

  ②引导:上面的过程如果用算式怎样表示呢?请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试着列算式,请两个学生到黑板上去板演。)

  预设板演:

  50×6=300(元)300-260=40(元)40÷(6-4)=20(张)

  50-20=30(张)

  ③质疑:你这样做是如何想的?你是如何理解多出的40元的?根据多出的40元如何求出学生票和成人票的?

  预设回答:

  假设全是成人票,就50×6=300元,而实际花260元,这样就多出了300-260=40元。

  而1张学生票看做成人票就比1张学生票多2元,学生票的张数就是40÷(6-4)=20张了,成人票就是50-20=30张。

  (2)假设全是学生票:

  如果假设成全是学生票该如何解答?(学生根据刚才的经验独立解答,交流时重点说清推理思路。)

  总结方法归纳抽象出这类问题的模型。

  学生票数=(成人票价×总张数-总钱数)÷(成人票价-学生票价).

  成人票数=(总钱数-学生票数×总张数)÷(成人票价-学生票价).

  3、方程法:

  除了以上两种方法,还有别的计算方法了吗?

  学生汇报列方程的方法。

  (1)找出相等的数量关系。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成人票数+学生票数=50;成人钱数+学生钱数=260

  元)

  (2)根据等量关系列式:

  设成人票有x张,则学生票有(50-x)张。

  列方程为:6x+4(50-x)=260

  (解略)

  4.学生比较以上几种方法解题方法。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让学生结合自己解决问题的经验,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

  列举法:适合数据比较简单的问题,但是如果数字比较大,这样一一列举法就太麻烦了。

  画图法:操作简单,比较直观。但数字大的时候,画图也是比较麻烦的。

  假设法:适合所有的这类问题,但比较抽象,不好理解。

  方程法:适用面广,便捷,容易理解。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研究“鸡兔同笼”问题,我们探讨出了用枚举法、假设法、解方程的方法解决这种题。只不过列举法对于数据较大时比较麻烦。一般我们采用假设法和解方程的方法比较简便。

  【设计意图】通过适时的总结,引领学生归纳建立“鸡兔同笼”问题的模型,及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策略。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有几何?(回应开课时的问题。)

  温馨提示:

  A.先让学生认真读题,(同桌讨论)。

  B.然后自己解决,汇报交流。交流时同时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数学文化。

  2.王丽有20张5元和2元的人民币,一共是82元。5元和2元的人民币各有多少张?

  处理方法:

  ①学生认真读题,引导学生对比“鸡兔同笼”问题模型,分析数量关系,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独立解答。

  ②小组内交流算法。

  ③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本题是“鸡兔同笼”问题模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进一步巩固“鸡兔同笼”问题的各种解法,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巩固练习:回应解决例题,引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计算。然后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吗?(龟鹤问题、乘船问题、合作植树问题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感受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全课小结:

  回顾总结,引发思考

  本节课,我们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采用了几种策略,在这节课中,我发现同学们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下课后相互交流一下,并尝试一下。

  师总结:

  这节课大家共同探究,解决了生活中类似“鸡兔同笼”问题的实际问题。只要我们善于动脑,好多问题都可以归为一类问题,抽象出一个总的模型进行解决。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34页例1,练习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口算整万数加减法。

  2、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初步培养学生迁移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用迁移的方法探索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较为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同学们看,农民伯伯们又迎来了一个丰收的金秋。

  (多媒体出示金秋的收割画面)

  教师:丰收的喜悦已经让农民伯伯们忘记了收割的疲惫,他们兴冲冲地将刚收割下来的粮食运到了粮库,准备卖个好价钱。

  (出示主题图)

  教师:仔细观察这幅情景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1:我知道了星光村今年卖稻谷大约260000 kg,柑树村今年卖稻谷大约320000 kg。

  学生2: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

  教师:了解了这些信息以后,你们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学生1: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2:柑树村比星光村多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3:他们俩只是问法不同而已,实际上算法是相同的。另一个村的稻谷产量是多少千克?

  教师:聪明的孩子们根据了解的信息,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然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用到多位数的加减法,今天我们就先从简单的入手,一起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板书课题)

  [点评:创设了农民丰收送粮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农民的`生活,感受多位数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巧妙引入课题。]

  二、运用迁移,探究新知

  教学例1。

  教师: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怎么列式?

  学生:260000+320000=?

  教师:能口算出这道多位数加法的结果吗?

  学生:能。教师:谁来说说看?

  学生:260000+320000=580000。(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为什么能那么快地报出答案呢?你们是怎么口算的?在4人小组里先说一说。(4人小组交流)

  学生1:260000和320000的末尾都有4个0,我在计算的时候先暂时不看0,就算26+32=58,然后再在58的后面添4个0,就是580000了。

  教师:省去两个数末尾相同数位的0,计算以后再添上,不错的方法啊!

  学生2:因为26+32=58,所以26万+32万=58万。

  教师: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能看出你是认真思考了的。

  学生3:我把260000看成26个万,把320000看成32个万,26个万加32个万就是58个万,也就是580000。

  教师:哦,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以后再计算,很好的主意!

  教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教师:同学们的这些口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这些方法中,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而且不容易出错呢?

  (4人小组讨论)

  学生:我们小组认为,把这些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计算,这样既不容易出错,也比较简便。

  教师:那么我们再试几道题来看一看,这种方法是否比较简便。

  教师:现在要算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多少千克稻谷,怎样列式?

  学生:320000-260000=?

  教师:谁会计算?

  学生:因为32万减26万等于6万,所以320000-260000=60000。

  (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很好,同学们马上就会学以致用了。如果我们还要计算另一个村的稻谷总产量,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大家试一试。

  (学生自主列式计算,然后全班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小结:

  我们在做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时,通常把这些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进行加减计算,这样比较简便。

  [点评:教学例1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旧知识推出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对各种口算方法进行交流比较,再进行小结。通过自主性的探究活动,展示了学生各自真实的思维活动过程,既让学生探索了口算方法,同时又体现了口算方法的多样化。]

  三、尝试运用,加深理解

  1、完成练习六第1题——小猴摘桃。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计算“4000+3000”和“9000-20xx”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六第2题。

  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教师: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的: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情境教学法。

  一、谈话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1.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你有什么办法?

  2.小组交流,明确: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这个同一时间在这里就是1小时,那么拖拉机1小时跑了120÷2=60(千米)而面包车1小时跑了210÷3=70(千米)60<70,因此,面包车跑得快。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1时、1分、1秒。在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本题中,拖拉机的速度是60千米/时,而面包车的速度为70千米/时。因此,面包车的速度快。

  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要想知道谁跑得快,不是看谁行驶的路程多,而是要看统一时间内谁跑得远,建立单位时间的表象。

  4.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得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速度=路程÷时间

  5.看一看。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也可以把学生课前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交流。

  通过实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真正明确了路程、时间、速度这三者的关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第一题。让学生看图,根据情境解答。进一步巩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三个算式结合具体情境去体会、思考、交流、汇报。让学生进一步理清三者关系。

  四、总结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第4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

  教学目的:

  1、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这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让学生理清三者关系,为下面的'练习打基础。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完成“练一练”第二题。根据情境图列式计算。

  3.完成“练一练”第三题。根据第1个算式写出第2、3个算式的得数,寻找其中的规律。

  4.完成“练一练”第四题。列式计算后,与自己的同桌再出一组这样的题并解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策略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果、发现规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自己编题,是对所学知识的再次巩固和延伸,这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三、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第五题。

  看线段图解答,然后提问:15分、35分分别在什么位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四、拓展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数学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1、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46页例1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问题情境自主掌握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1、课件分别出示45页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引导学生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的数学术语速度的'含义。

  2、根据图里的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让学生独立口算。163=

  (师巡视,注意统计不同口算方法的种类)

  4、汇报交流。

  二、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算法的特点。

  1、出示题目: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1603= ,独立计算后小组交流。

  2、引导学生对比163= 和1603= ,让学生从16和160的关系中,总结出几百几十与一位数相乘的口算方法。

  3、将第1题增加1个条件30小时行多少千米?

  1630=

  4、让学生在与163的对比中归纳出简便算法。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六第1题。

  让每位学生独立口算,将得数写在该题(树叶)的旁边,然后让部分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及时反馈学生口算情况。

  2、练习六第2题。

  可向学生展示两种花卉的部分品种,引发学生的生活美感。

  3、练习六第3题。(开放题)

  在反馈时,引导学生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

  还可利用本题资源,扩大解题视野。

  四、课堂小结。(略)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国土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教学时师可以出示一组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讨论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以让学生体验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体会数据单位的改写是为了数据记录的方便。

  2.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并逐步引出一些各省市国土的面积,让学生读一读。

  (1)将上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3)可能学生会改写成以“百”、“千”、或“万”作单位,只要学生能改写得正确,教师都应充分地肯定。

  (4)将一些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据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改写中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

  3.对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改写中逐步发现改写的方法。

  二、实践练习。

  第10页“练一练”中第1题,数据单位的改写是实际生活中记录方便的需要,可以多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而不要将数据单位的改写成为单纯的为改写而改写的局面。

  练习本题时,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具体的各地区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

  第2题,在练习“海洋资源”时,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体会到这些数据改写成以“亿”作单位比较方便。

  板书设计:

  大数的改写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

  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0000=960万

  10000000000=100亿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整理和复习,培养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能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自觉整理数学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3.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应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乘法口算、估算和笔算等计算方法的联系,并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沟通联系

  1.教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分组交流,完成后全班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逐步形成如下板书:

  2.结合以上知识整理,边整理知识,边完成数学书88页1-4题。(课件依次出示以下各题及答案)

  (1)出示教科书第88页第1题。

  抽学生口答,并要求说出算法。最后让学生说说怎样口算最简便,引导学生说出:整百数乘整十数,只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课件显示)

  (2)出示教科书第88页第2题。

  指名学生口答,并说出估算方法,教师用课件显示相应内容。最后让学生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怎样估算。(学生回答后,课件显示。)

  (3)完成教科书第88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可指名上台板演),课件显示答案,学生核对,并让学生说说每个题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学生汇报后,课件显示计算方法)

  (4)完成教科书第88页第4题。

  先分别让活到说说解题思路(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显示相应内容),再列式计算并汇报,教师板书。计算时注意提醒学生怎样算简便。

  二、基本练习,巩固提高

  1.完成教科书第89页第1、2题。(课件出示题目及答案)

  学生独立口算,集体评议。第2题完成后,让学生说说积的变化规律。(课件显示规律)

  2.完成教科书第89页第4题。(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集体交流。

  教师:你是怎样估算他们大约走了多少米的?

  学生1:我把187看成200,32看成30,由此得出他们大约走了6000m。

  学生2:我把187看成200,32不变,由此得出他们大约走了6400m。

  学生3:我把187看成190,32看成30,由此得出他们大约走了5700m。

  (课件展示以上三种估算方法。)

  3.完成教科书第89页第5题。(课件出示题目及估算方法)

  学生估算:24×365,可以把24看成20,365看成360,350或400都可以。

  三、拓展练习,促进发展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90页的思考题。

  教师:请认真看图、审题,说一说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觉得运费的多少会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1:运费少和路程有关。

  学生2:运费少还和运的.质量有关。(课件显示:与运费少相关的因素)

  教师:分组讨论一下,往哪些仓库运费用会少一些?为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完成后指名汇报。

  学生:如果把粮食运往3号和4号仓库,则运量大,费用肯定多。所以应把粮食往1号或2号仓库运输费用会少些。(课件显示)

  教师:看来只要计算出运往1号仓库和2号仓库的总运量,就可以比较出谁了运费更少。怎样计算总运量呢?

  学生:运输量可以用“运输吨数×路程”来计算。(如期学生不能说出,则由教师告知学生。)(课件显示)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按这种方法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并比较。

  学生独立计算后汇报。

  学生1:如果运到1号仓库,总运量是40×10+30×20+20×30=1600

  学生2:如果运到2号仓库,总运量是50×10+30×10+20×20=1200。所以运往2号仓库运费最少。

  四、全课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整理和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数学书89页3题,90页6、7、8题。

  六、课外阅读

  数学书91-92页:你知道吗?——奇妙的乘法。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设计内容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成立环保小组的情境来探究除法知识,在计算过程中重视培养估算能力,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试商,突破试商难点;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重视培养数感,以提高学生试商的水平;重视发挥数学课的育人功能,结合生活实例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出示主题图组“身边的环境”:图1展示广场一角地上的塑料袋被风吹得到处飞扬;图2展示学校对面的马路垃圾堆积成山;图3描述校园中的一位同学将香蕉皮随手丢在地上,地上已经有好多食品包装袋。

  师:同学们,这些地方你们熟悉吗?看到这样的情境,你们有什么感受?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生活的地方这么脏,但这需要我们来共同维护。所以,学校少先队决定成立一个雏鹰环保实践队,我们共有612名少先队员参加了这项实践活动,为了方便行动,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个这样的小组呢?

  (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612÷18)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境,充分利用教材呈现的情境图来创设教学情境。自然渗透环保教育,同时将计算融入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使计算教学生动有趣。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究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解决商的最高位的书写位置问题。

  (1)讨论交流。

  ①出示讨论题目:计算612÷18时,应该先算18除什么数?商的最高位应该在什么位置上?

  ②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③汇报讨论结果。

  预设

  生1:应该先用18除61,商的最高位应该在十位上。

  生2:我把18看成20,612里面大约有30个20,所以商的最高位应该在十位上。

  (2)尝试计算。

  学生根据讨论结果进行试算。

  (3)汇报计算过程。

  (18除61个十商3个十,余7个十,再加上个位上的2,变成72,18除72,商4)

  (4)观察思考,对比发现。

  仔细观察,你发现这节课学习的除法和前面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同?

  (商是两位数)

  设计意图: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迁移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已有的除法口算或估算经验出发,通过交流探讨确定商的位置。

  2.探究“商的个位是0的除法”。

  师:为了更好地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学校把十月定为学校环保月。下面请同学们来看看雏鹰环保实践队在这个月取得的成绩:共收集了940节废电池。那么他们平均每天收集多少节废电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分析题意,并列出算式:940÷31)

  (1)提出要求。

  师:大家试着用我们学过的知识算一算商是多少。你在计算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学生试算,提出问题:31除94商3后余1个十,与个位上的0组合后不够31除,商应该怎样写?

  (3)小组讨论,明确商的个位的写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汇报:商的个位应写0占位。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一、教学内容: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

  二、教学目标:

  1、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时数1

  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

  六、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口算练习

  ,560÷40= 240÷60= 420÷7= 150÷30= 54÷9=

  ,960÷6= 88÷8= 76÷4= 85÷5= 810÷9=

  (30+50+80)÷4 (80+80+80+80+85)÷5=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

  1、1号笔筒有( )支铅笔 2号笔筒有( )支铅笔 3号笔筒有( )支铅笔4号笔筒有( )支铅笔 5号笔筒有( )支铅笔

  2、上图中一共有( )支铅笔。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 )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

  (三)课上尝试小研究

  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

  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

  【设计意图:整个小研究的设计体现了低起点、多层次、深思考、求精炼的原则,课前尝试小研究的设计意在从学生旧有知识,且与本课密切相关的逐渐渡到新知的尝试研究,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解决尝试新知铺路搭桥。而课上尝试小研究通过计算平均数,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感受平均数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

  (四)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课上研究(一)(二)。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

  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

  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

  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小组合作交流建议的给出使小组交流有序进行,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表达与合作、学会倾听与欣赏、激发了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探索知识的欲望。】

  (五)班级展示提升

  1、找一个小组展示本小组对尝试研究问题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作补充和评价。

  要求:下面的同学也要认真听,看看你同不同意他们的研究方法。一会说出你想问他们的问题,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做出自己的评价,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进行补充。

  2、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老师指定的尝试小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

  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组长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组长: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补充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教师适时点拨,填写评价表格。

  3、教师适时点拨引领:平均数的含义,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互相纠错,小组内同学互相检查尝试题做得是否正确,错误的加以改正。

  【设计意图:班级展示提升是小组内形成统一的观点向全班同学展示交流并引发深入思考的过程,通过小组间思维碰撞,以及老师精彩的点拨引导,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

  (六)挑战自我

  尝试应用,解决平均数问题:

  出示新华小学四年级(1)班第五组和第六组同学体重的统计表,让学生读表,了解表中的信息。交流时关注学生是否发现第五组有7个人,第六组有8个人。

  教师提出:要比较哪组同学的平均体重重一些,该怎么办?学生可能回答先计算两个组的平均体重,然后进行比较。

  接下来让学生分别求出两个组的平均体重。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指名两名学生进行板演。

  预设:第五组同学平均体重:

  (34+36+42+44+46+50+42)÷7=42(千克)

  第六小组同学平均体重:

  (38+34+54+34+35+41+39+45)÷8=40(千克)

  提出“议一议”中问题“ 42千克、40千克分别表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求出的两个平均数的意义。完成比较哪一组平均体重重一些的问题。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使学生感受计算平均数的必要性,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七)巩固练习,提升学习质量:

  1、独立完成教材中练一练的第二题;

  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 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险。

  【设计意图】借助此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拓展延伸:

  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站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险。

  课后反思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课题:

  《统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二册第七章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进一步学习象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2.能结合具体情境用调查、计数等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并完成统计图表。

  3.在统计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使学生能从统计图表中反映出的数据关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给以解决,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 直观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与同伴交流思想。

  5.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知识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1.通过实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2.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关系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题。

  教学准备:

  课件、题卡、小桶、小红旗、旗座、玻璃珠

  教学过程:

  (课前交待插红旗的个人成功体验与小组团结协作!)

  一、大象生日事例,巩固统计认识

  1、创设故事情境,激趣入课

  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那天吗?生答

  今天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动物园里正准备给一位小朋友过生日。他是谁啊?(直接入课)

  这么多的客人,他们正给大象胖胖唱生日歌呢。我们也一起来吧!(一起唱生日歌)。(营造气氛)

  2、统计客人数量,完成统计表

  让我们找找,都来了那些客人?(学生指出,老师点出来形成象形统计图)

  数一数各有多少?师课件填表。

  3、问题与解决

  根据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

  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生提出问题,再解决。

  二、摸珠子事例,教学可能性大小

  1、介绍游戏做法

  (投影仪投影)游戏方法;游戏规则。

  裁评方法:做得又好又快。

  2、小组玩并做好统计,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

  巩固统计图的记录方法

  3、结果分析,导出结论

  请一小组代表发言:根据图表,你发现了什么?(什么颜色的次数最多?)再看实物论证。

  再次发言,引导形成结论意识。

  小组同学根据图表,推测哪种颜色球的多少,再实证。

  三、水果事例,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1、提出问题

  老师有一个水果店,卖了这几种水果(课件出示)。

  你喜欢吃那些水果?生答

  好的!大家到时来的时候,老师请客!老师想请小朋友们在小组中调查一下,把你们喜欢吃的水果都记下来?

  2、学生调查

  小组活动,完成统计表格。

  3、学生发现情况,解决问题

  根据你们的统计,你能发现什么?

  现在生意特好!我呢,就想再进一点水果?你认为现在可以去进点什么水果才是最好卖的?

  四、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用到了统计呢?

  班上的同学,看一看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

  统计学校的老师,知道学校是男老师多还是女老师多!

  看看什么东西好卖!(市场调查,进货)

  天气调查,帮助农业生产!

  比多少!

  …

  五、学习情况事例,就地挖掘教材

  1、统计学习情况

  学生清理小红旗的面数,完成数据收集。

  完成统计表(课件)

  2、学生发现

  你可以看出什么?

  3、教师总结

  六、品牌电视事例,课堂延伸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两步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理解小括号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的作用,能正确进行计算。为了引导学生将旧知迁移到新知上来,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

  1.注重旧知回顾,以旧引新。

  学生获取的新知应该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在学习三步混合运算之前,学生已有了两步混合运算的学习经历。为了让学生顺利地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复习导入环节设计了7道四则混合运算题,引导学生回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既复习了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又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用对比来深化,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数学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没有思考,学习就变成了简单的模仿和练习。在出示每道例题以后,都要求学生来找出这道算式和以前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让学生在对比辨析的过程中感受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思考更加深入,思维也更加有序。

  3.在探究中理解。

  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探究能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学习内容。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尝试计算,使学生发现:相同的数字,相同的符号,因为有了小括号和中括号,运算顺序就不一样了,计算结果也不一样了,使学生在探究中理解中括号在运算过程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计算下面各题。

  85-26+73   18÷9×8   200-17×7   24×5+12

  师:说一说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只有乘除法或只有加减法,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计算下面各题。

  185-(51+49)   35×(107-79)

  819÷(108-99)

  师:谁能说一说有小括号的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几道不同类型的计算题复习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唤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记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1.不含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师:每到新学期,同学们都会为自己添置一些新文具,这学期你又为自己购买了哪些文具?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淘气和笑笑来到文具店,想给希望小学的.小朋友们买一些文具(揭示课题:买文具)。从图中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取与本节课有关的数学问题)

  (1)课件出示问题:买3个计算器和1支钢笔要多少元?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想一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算法,互相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2)学生汇报,展示不同的列式方法。

  预设

  生1:我用的是分步计算,先求出3个计算器的价钱,再求出1支钢笔的价钱,最后把它们加在一起就是用的总钱数。

  22×3=66(元)   24÷4=6(元)   66+6=72(元)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学,了解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使学生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难点:

  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3分)

  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二、自主学习(5分)

  1、学生自主学习教材23--24页。

  (1)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史。

  (2)认识算盘。算盘上的`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我们选定一档作个位(做个记号),从这一档起向左数,就是十位、百位、千位、万位,这与整数的数位顺序完全相同。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数。计数时要拨主靠梁。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在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拨珠靠梁,就分别表示几十、几百、几千、几万,“0”用空档表示。

  (3)计算器的认识。找学生说一说你知道计算器有哪些功能键?

  2、学生自主学习教材26页例1。

  3、尝试训练:825-138=26×39=312÷8=

  4、学生自主学习教材26页例2。

  5、学生汇报交流。

  6、教师强调并小结。

  三、自主练习(8分)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下面我们来进行自主练习,看谁把今天的知识学的,最棒!

  1、用计算器计算。

  55846+7646=13027-8934=66280×23=

  6908×37=111111111÷9=395412+10589=

  2、小组汇报。(抽签汇报,可以选择口头展示或黑板展示等)

  3、教师强调小结。

  四、当堂检测(发试卷)

  师:同学们,我们再接再厉,用的成绩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好吗?那下面我们进行课堂检测,看谁完成的又快又正确!

  五、评价总结(4分)

  1、教师面批3人左右,然后小组内交流答案,自批,统计正确率;

  2、小组汇报完成情况。

  3、教师总结错题的类型,再次精讲。

  4、学生谈收获和自我评价。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算理及笔算方法。掌握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估算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渗透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正确笔算,提高一次计算的正确率。

  2、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15×6= 140×3= 29×2=

  56×10= 17×30= 80×5=

  140×6= 240×2= 5×24=

  2、笔算下面各题。

  629×53= 408×75= 1200×40=

  注意:为防止丢进位数,在没有达到熟练之前可以标出进位数的方法,但必须在练习中逐渐锻炼用自己的脑子记住进位数。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在学习中更容易出错,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在订正时可以增加对比。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要问清学生,为什么可以把0甩出去进行简便运算。以1200×40为例,可以这样理解。

  1200=12×100 40=4×10

  所以1200×40=12×4×100×10

  这就是”因数末尾有0时,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的道理。

  二、综合练习。36页第1题。

  30×6 16×7 12×30 50×60

  300×6 16×70 12×300 500×60

  1、比一比谁算得快。

  48×23 72×12 4102×15 56×456

  603×3 425×11 2460×18 35×440

  2、不计算,判断对错。

  58×18=4534( ) 88×34=318( )

  150×40=600( ) 350×70=2450( )

  三、课堂作业设计

  36页第4题、5题、6题。

  板书设计:

  体育场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四上)112的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4、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

  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探究用表格

  学具准备:

  三张圆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家里有厨房吗?你们进过厨房吗?进去做什么?厨房里有什么数学问题吗?

  2、我们来看看王华家厨房里的数学问题。(课件出示例1图)中午放学回家,王华发现妈妈正在厨房准备烙饼。(板书课题:烙饼问题)

  师:“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学生观察、理解图中的内容。

  (这一环节是通过创设出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烙饼这一事例,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处于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

  教师提问:“妈妈烙一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 “如果妈妈要烙2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怎样烙?”

  小结:我们烙两张饼时,可以先同时烙饼的正面,用了3分钟;再同时烙饼的反面,用了3分钟这样烙两张饼就需要6分钟。

  师:“爸爸、妈妈和小丽各吃一张饼,一共要烙几张饼呢?” “要烙3张饼,锅里每次最多只能烙2张饼,那3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生操作,探究烙3张饼的方法。

  让学生用发的圆片烙一烙,同桌说说用了几分钟,是怎样烙的。(圆片的正、反面上分别写着正、反两字来代表饼的正、反面。)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学生演示烙饼法。

  师:谁愿意把你烙饼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学生上黑板动手烙,边烙边说)

  让大家来比较:“这些烙法,哪一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

  得出结论:9分钟是烙3张饼所用的时间最短的,我们就把(烙3张饼所需时间最短的)这种方法,叫快速烙饼法。(教师板书快速烙饼法)

  教师用课件演示烙三张饼的方法并小结:先把饼1、饼2同时放进锅里,先烙饼1、饼2的正面,3分钟后,取出饼1,放入饼3,再同时烙饼2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3分钟后,饼2烙好了,取出饼2,再放入饼1,再同时烙饼1和饼3的反面,又过了3分钟,饼1和饼3烙好了,这样烙3张饼就用了9分钟。

  师:老师是用什么方法烙的?(也是用快速烙饼法)

  师:使用这种方法时,你发现了什么?

  (1、使用快速烙饼法,锅里面必须同时放2张饼。2、用的时间短。)

  让学生用烙3张饼的快速烙饼法再烙一次,边烙边说给你的同桌听。

  (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是解决烙饼问题的关键。我让学生演示烙饼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尝试,再进行比较,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拓展延伸:

  师:(出示表格,边说边点击表格)刚才烙2张饼时可以2张2张烙,所需时间是6分钟,烙3张饼时可以用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所需时间是9分钟。想一想,如果烙4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

  学生发言。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5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需几分钟”

  小组活动,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找到最佳方法。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6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需几分钟”

  学生发言。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7张饼、8张饼10张饼最少需几分钟?”

  (通过以上活动,可以使学生找到最优方法,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在这样过程逐步形成课件表格.饼数

  2 3 4

  同时烙两张饼 快速烙饼法 两张两张地烙

  先烙两张,后三张用快速5 烙饼法

  两张两张地烙

  18 15

  烙 饼 方 法

  最少所需的时间(分)

  6 9 12

  7 8 9 10

  21 24 27 30

  4、探究规律。

  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给学生启示:

  1、仔细观察烙饼的张数和烙饼所需要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

  2、仔细观察烙饼的张数不同烙饼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充分交流探讨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1、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的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张2张的烙,最后3张用快速烙饼法最节省时间。

  得出结论:每多烙一张饼,时间就增加3分钟,用饼数乘烙一面饼所用的时间,就是所用的最短时间。(饼数×3=所需最少的时间。)

  教师:“谁能很快地说出烙11张饼用多长时间?烙15张饼呢?”

  (通过拓展性的设问,既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也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三、实践应用,内化提高

  课件出示114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现在美味餐厅的厨师也遇到了难题,餐厅里来了三位客人,每人点了两个菜,而餐厅里只有两位厨师,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怎样安排炒菜的顺序才比较合理呢?”

  1、引领理解题意。

  2、全班交流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师:同学们回家后可以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学习内容:

  北师大第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7页。

  学情分析:

  本节课以xxxx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现实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大数的读、写方法。学生在前两节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万级、亿级等更打的数,了解了数位顺序表为本节课学习大数的读、写奠定基础。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地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数的良好习惯。

  2、经历自主探索大数的读、写方法的过程,提升归纳与概括的思维能力。

  3、密切大数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学习重点:

  能正确地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数的良好习惯。

  学习难点:

  能正确地读、写大数。

  教具:课件

  学具:自制数位顺序表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每隔5年就会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来了解我们国家现阶段的人口数量。你知道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是在哪一年吗?谁知道我国的总人口大约是多少?你知道我们河南的人口数量吗?这节课我们就站在数学的角度来学习《人口普查》(板书课题)。

  生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情境调动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激发学习欲望。

  1、读数方法探索

  课件出示北京、安徽、香港的标志性建筑图片,再出示文字表示的数据。

  师:我国的人口总数以及北京、安徽、香港人口数都很大,那么如何读这些大数呢?同学们可以借助表,结合万以内数的读法,先独立思索,然后跟你的`小组成员们交流交流!

  A、独立思考

  B、小组交流

  C、全班交流

  总结读法:先分数级,然后一级一级地往下读,无论是哪个数级都按照各级数的读法来读,然后再每级的后面添上“亿”或“万”,个级可以省略计数单位“一(个)”

  2、写数方法探索

  课件出示广东、台湾、澳门的标志性建筑图片,再出示文字表示的数据。

  师:刚才大家探索读数方法的精神头可是值得表扬,那你能写出广东、台湾、澳门的人口数吗?借助刚才的读法和数位顺序表自己独立探索吧!

  找生在黑板上扮演出三个城市的人口数。

  总结写法:在读的过程中了解每个大数有几个数级,每级是多少个、多少万或多少亿,然后一级一级或一个一个地写。注意,千万位和万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的要用0来占位。

  3、讨论巩固如何读数、写数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读数时,可以从低位起分出四位一级,从高位开始一级一级地往下读;写数时,要高位起分出数级,一级一级地写。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上册教案01-29

小学六数学上册教案01-14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上册01-25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2-06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6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1-11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1-30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03

小学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5篇)02-05

小学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5篇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