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兴趣·问题·创造力

时间:2021-10-02 09:29:31 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兴趣·问题·创造力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教育的最佳效益是培养出富有创造力的人才。人的创造力不能凭空生成,须由兴趣与问题催化而来。《人民教育》记者、编辑任小艾十年前曾是一位优秀教师,她在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的体会时曾说过:“教育是创造未来的事业。我们今天的教育,培养的是今后几年、十几年国家建设的人才。作为一名教师,就要以造就能立足未来,富有开拓性,创造性,具有竞争意识的人才为已任。”要培养这种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必须从保护、激发兴趣,培养问题意识与问题能力入手。 

    陈之藩富有哲理性的散文《钓胜于鱼》中有这样一个比喻句:“每个知识的先驱者所面对的,由外人看来,好像是山穷水尽的泥穴,其实在他自己看来,却是花繁叶满的桃源。”“知识的先驱者”与“外人”对同一工作对象、研究领域之所以有如此悬殊的看法,正由于“知识的先驱者”对自己的工作、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乐而不疲,兴味盎然。胡适求学时期跟着自己的兴趣走,他哥哥要他学开矿或造铁路,他则选了康奈尔大学的农学院,学习农学。后来,他认为农学无用了,决定改行时,又凭自己的兴趣转到文学院。在文学院求学期间,先以哲学为主,英国文学、经济、政治学为副,后来以哲学为主,经济理论、英国文学为副。到哥伦比亚大学后,仍以哲学为主,政治理论、英国文学为副。由于他完全凭自己“性之所近,力之所能”去选课,因而所学皆有成,后来他在北大做过哲学系主任、外国文学系主任、英国文学系主任、中国文学系主任,他做过北大文学院六个学系中五个系的系主任。胡适最终成为了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文史学家,在哲学、文学、历史学等方面都有专门著述。 

    胡适在《大学的生活》中总结了自己的求学经验,认为一个人依着“性之所近,力之所能”学下去,其未来对国家的贡献比盲目或被动选择学科会大得多,将来前途也是无可限量的。他还介绍了近代科学的开山大师伽俐略凭兴趣摸出了成功之路的经历。伽俐略的父亲是意大利有名的数学家,父亲凭自己的经验叫儿子不要学数学,因为学数学是没有饭吃的。伽俐略奉父命去学医,结果在学医的过程中发现了美术的天才,被教授和同学誉为“天才的画家”,他自己也很自豪。后来,在路过某间教室时偶然的定脚听了一位教授的几何课,产生了兴趣,便改学数学了,终于凭兴趣与天才创造了新的天文学、物理学。 

    胡适与伽俐略的经历启示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依着“性之所近,力之所能”学下去,必定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对国家、人类有所贡献。为此,我们应该认真反思我们的教育现状:我们所开设的课程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吗?我们的教材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胃口吗?我们的教学尊重、保护、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了吗?我们的教育重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吗?恐怕绝大多数学校、绝大多数人不敢理直气壮地做出肯定性的回答。现在该是我们必须认真重视、正确对待受教育者的兴趣的时候了。我们的教育首先要为受教育者提供较为宽松的发展空间,让其个性获得自由发展。对受教育者的各种兴趣应任其自然,予以尊重和保护。比如学生课余收集火花、钱币、像章、图片,或者用橡胶泥(甚至用泥巴)捏小动物、集邮等,教师都应取赏识的态度,予以支持。学生的这些课余兴趣只要保护好、持续发展下去,说不定会取得令人刮目的成绩,也说不定便是他今后要从事的足以令其自豪的职业。《中国教育报》记者、《湖南教育》原主编赖群阳曾说,他的一个同学尽管嗓门不好,不适宜唱歌,但酷爱抄读歌词,久而久之,从中学会了写诗,后来发表了不少诗歌作品。这表明兴趣加持续的努力便会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我们的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