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让学生大脑“活”起来

时间:2021-10-01 17:56:29 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让学生大脑“活”起来

——北京市西城区学校培养小学生学习能力纪实

让学生大脑“活”起来

“处处遇问题,时时想问题。人人提问题,问题伴学习。问题靠合作,问题集思维。问题长能力,问题增志趣。问题伴成长,解决大问题。”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等九校自2001年10月以来,在小学生中进行了通过开展“问题学习”,培养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取得了显著效果。

两年多来,九所学校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编辑、印制了学习材料,开展了对教师的培训;通过问卷调查和对课堂教学的观察,进行了检测统计分析,完成了对小学生问题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的调查报告,各个学校从不同角度开展了丰富多样的“问题学习”研究活动。

通过“问题学习”,学生们初步具有了自主的学习态度,较强的问题意识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了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研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了通过收集信息、提出假设或进行推理,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实践活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的方法。

让思维活起来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学习”

开展“问题学习”,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展现的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经历问题的研究解决,从而体验知识的发现与扩展。

课题组组长、黄城根小学校长胡建华概括出课堂教学中“问题学习”的基本模式:在呈现问题阶段,采取创设情景、问题引入的方式,培养问题意识、明确研究问题;在回忆反思阶段,采取提取已有知识,利用过去经验,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求未知;在探究研讨阶段,采取独立探索,合作研究的方式,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学会研讨、学会合作,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概括归纳阶段,采取汇报交流、全体参与的方式,学会概括、表达、评价。应用验证阶段,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中,问题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创设情境做起。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设计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

问题如何呈现,许多教师尝试以以下几种方式:

内容生活化。如二年级语文课“壶盖为什么会动”,当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重现这个生活情景时,重现了瓦特小时候所面对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比较的方式。如自然课学习卵石一课,教师先出示了两块形状不同的石头,一块是有棱角的天然石,另一块是卵石。问题是:“这两种的石头是怎样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有什么联系?”

演示的方式。自然课学习“空气的压力”,教师通过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学生从一个人轻而易举打开两个半球到两个人在有大气压力的情况下拉不开两个半球的事实中惊诧不已。不得不思考是什么力量形成的反作用力。

此外,许多教师还采用了故事化方式,图形的方式,数学的方式,操作的方式,竞赛或游戏的方式等。不同的呈现问题的方式,有利于揭示问题的特点,提高研究问题的兴趣,从多种角度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

什刹海小学在“问题学习”中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敢问”、“勤问”、“互问”、“善问”,逐步提高学生提问的水平。

鼓励学生“敢问”。为胆小学生营造宽松的氛围,鼓励大胆提问,建立自信;兼顾能力,分组讨论,同学轮流代表组内发言;师生共同探讨,互帮互问,鼓励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从不敢问到必须问,最终达到了敢问的结果。

鼓励学生“勤问”。在“敢问”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勤问”的习惯,使学生无论遇到任何问题都要问个水落石出。

鼓励学生“互问”。为了培养互相学习的精神,计算机老师将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要求学生有问题先在组内解决,使学生间互相学习,培养了“互问”习惯。

鼓励学生“善问”。好问是多思的前提,提倡学生多问,并非不假思索地乱问,而是要鼓励学生在多思的基础上勤问,思考后再问,有准备地问,有目的地问,问到点子上,在问中长进,在问中释疑、解惑,这就是“善问”。

在课题研究中,许多教师都认识到,在“问题学习”的时候,不要急于将争论统一到正确答案上,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不同意见的比较和争论,有利于思维的深化;对错误答案充分的分析,有利于对正确答案的深刻理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