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语文课堂教学“三误”

时间:2021-10-01 17:45:57 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语文课堂教学“三误”

课堂是师生活动的平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是新的课标下每一位教者一以贯之的理念。遗憾的是,根深蒂固的教师中心论的传统惯性,常常影响我们陷入以下三个误区。

语文课堂教学“三误”

“才脱狼窝,又入虎口”——误区之一:“问答法”主宰课堂。

“问答法”往往容易被贴上“启发式”的标签,误入随问随答、乱问乱答而不得“启发”的误区。君不见,许多课堂成了简单的“问答课”:层层设问,处处设问,时时设问,教师反反复复的提问,学生忙忙碌碌的回答,一堂课终了,不知冒出多少个问题来。教师忙于设问,学生疲于奔问,留给学生思考活动的空间能有多少?误点为,一是随意问,口语式、判断式的设问,引来众口铄金的齐声,造成一种轰轰烈烈的课堂“效应”。二是笼统问,过深、过宽、过泛的设问,学生难于回答,只好教师“主导”了:想方设法的激励,想方设法的暗示,想方设法的搜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谁是举手答问人?”窥其目的并不高尚,请君入瓮罢了:你的答案,还得符合我的思路。三是低效问,不乏技巧和难度的设问,学生竟能第一时间圆满答出,无点拨之功夫,无阅读之耗时,反应之迅速,语言之娴熟,神态之从容,答案之标准,叹为观止。自然引来一番夸奖,你好、我好、全都好了。问题是,让学生做不假思索的表面文章,教师不给予阅读上的导引,方法上的指点,思维上的点拨,而乐于舞弊式的暗示,即使能蒙出来,这样的设问有何益?至于精彩的答问,某些公开课上并不少见。试想,标准式的答问似乎太标准、太流利,难免让人产生联想:纵使学生基础好,头脑聪明,但这无须思考的瞬时答问之功底,真使人无不想见,你这一幕,莫非是一番如此这般“预习”排练后精心策划的表演,送给听课者看个分明,博得几片掌声,赢得一点荣誉,不让人发感想也难。假如这番推测有失公允,该又替学生鸣不平了:既然能迅速答出的问题,老师还煞有介事的设问,岂非浪费时间?说穿了,就是用设问的手段,“主导”学生围着你兜圈,好方便教者把自己准备好的货色匆匆灌给学生。究其实质,还是割舍不了老师的主体地位,用启发式的新瓶,灌装注入式的旧料,这就是“满堂问”——“满堂灌”的翻版。

我们并不反对问答法,相反,精巧的提问是点亮学生智慧之花的火种。提问设计应该讲究适度性、精巧性、牵引性,让它成为组织课堂活动的有效手段。可以这样设想,如何设计好主问题,如何使提问精粹实在,如何变直问为曲问,变碎问为串问,变教师问为学生问。还可进一步设想,如何以充分的活动板块取代过多的提问,如何变问为圈、点、摘、画结合,变问为读、说、品、写结合,或者干脆来个无提问教学设计。

“三千宠爱,集于一身”——误区之二:“板书法”独领风骚。

有效的提问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法,精要的板书设计则是课堂活动必要的直观辅助手段,它应该是实用、小巧而美丽的。多种形式的板书设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课堂风景。然而,很多教师把板书作为一种追求的目标而发挥到极至。他们往往以板书为中心,甚至覆盖课堂全部。为了完成一幅事先设计好的板书,务必使学生的答问符合设计的思路,务必使学生找出的词眼重合于自己的设想,往往不惜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循循善诱,将学生的思路引入到既定的方向上,惟恐稍有出入,甚至干脆自我推销,也不问学生懂不懂此货色的来龙去脉,内心同意不同意这种包办,唯板书而讲,是板书而瞻。更有甚者,在铃声催督之后,还忘不了匆匆的几句概括、几笔勾勒,兴趣盎然地来一个卒章显志样的画龙点睛,然后志得意满的“让我再看你一眼”,终于圆满的挥手依依惜别。总之,一切为了板书,为了一切板书,为了板书的一切。以板书的形式浓缩课堂的全部内容,把板书的制作过程当成课堂设计的主体,将板书的唯形式主义、唯美主义、唯我主义推向高潮。

应该看到,板书是课文某些层面的标示、概括与强调,替代不了教材的全部信息含量,更取代不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这种板书中心论,切割了课堂的层面,限制了活动的开展,导致教学层次的萎缩,直接后果是,影响了活动的充分进行,造成教学缺乏力度。为此,我们必须客观而正确的采用板书这一手法,让它展示美点,提示要点,标示重点,明示感点,使它变得更加精巧、美观、实用,成为课堂教学的轻骑兵。

“黜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