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有效生成:富有灵性的一种召唤

时间:2021-10-02 18:37:52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有效生成:富有灵性的一种召唤

生成性课堂充分重视师生生命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它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和教师及时处理多种反馈来推进教学过程,从而构建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然而,纵观我们身边的生成性课堂,或许是由于教师对生成的曲解,误以为只要学生超越文本,说得别具一格,天花乱坠而博得众人开怀,课堂便焕发生命活力了,教师也就事论事,随声咐和。于是乎,学生“沸腾”了,文本“架空”了,生成亦即变成一种嘈杂,纷至沓来;一串泡影,美丽即逝。类似缺乏个体知识建构、缺少文本语言揣摩、缺失学生情感体验的生成,只会混浊学生思维,弱化学生语感,抹杀学生个性,取而代之的是我们期盼已久的有效生成。它,是一种以师生生命为载体的动态性教学资源,是一种熔师生智慧、技能、性情于一炉的教学情景,是一种富有灵性的召唤。

现以《三只小板凳》一课的教学片断为例诠释:

 

“糟糕”的板凳是怎么样的?

 

师:你看到那只“糟糕”的板凳了吗?

生:(眯着眼睛)看到了。

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你看到的“糟糕”的板凳是怎么样的?

生:四只脚有长有短,而且有两只是歪的,摆也摆不稳。

生:这小板凳根本不能坐人,谁坐谁倒霉,肯定会给你一个四脚朝天。

生:这只小板凳很像我爷爷家墙上挂着的独脚凳。听爷爷说,那是农民种田拔秧用的;爱因斯坦把小板凳做成那个样,老师肯定会生气,也难怪同学都笑了。

师:是呀,小板凳哪能只有一只脚呢?但如果用这独脚小板凳去拔秧,那倒也未尝不可呵!(学生笑)

师:这的确是一只“糟糕”的小板凳。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读出小板凳的不像样,读出老师的生气和同学们的嘲笑。——“老师从一大堆作业中拿出爱因斯坦做的那只很不像样的小板凳,生气地问:“你们谁见过这么糟糕的板凳?”同学们都笑了起来。

“糟糕”是一个高度概括却与文本主旨密切相关的焦点,由此生发,启迪学生想象:你看到的“糟糕”的板凳是怎么样的?将其活化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学生的想象依托文本语言,联系生活经历,调配经验积淀。呈现的画面真实丰富而有实效,达成借助形象深入感悟、理解“糟糕”内涵的目的。这种隐约于学生脑海中的形象性资源,决非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而是师生双方以文本为载体的以形唤形,以智启智,多向感召的结果。

 

面对“糟糕”他的老师在想什么?

 

师:面对那只很不像样的小板凳,老师看了爱因斯坦“一眼”以后,在想什么?

生:老师在想,爱因斯坦竟做出如此糟糕的板凳,太不认真了,怎么会这样!

生:老师想,爱因斯坦是班中最差的学生了,以后我有得受了,真倒霉!

生:老师想,连个小板凳都做不好的学生,会有什么出息,唉!算了,气了也是白气。

生:我觉得老师在想,爱因斯坦现在虽然那么“糟糕”,但以后肯定会大有作为的。

师:请你读读老师看了爱因斯坦一眼后说的那句话,老师真这样想吗?如果你是老师那该多好!爱因斯坦也不会受那么多委屈。

生:我不同意刚才同学的发言,这老师压根儿不会这样想,否则怎么会说“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糟糕的板凳吗?”而且还用反问的语气。我觉得这“一眼”包含着老师的气愤、责备、轻视和无奈。

师:多么无助、多么委屈、多么可怜的爱因斯坦,有谁明白你的心?有谁理解你的情?让我们自由读读爱因斯坦回答老师的一段话,细细体会爱因斯坦当时的心情。

他的老师在想什么?这不仅需要以形作铺垫,点击“糟糕”具体可感的形象;还需要以情为催化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