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新课程语文的人文性定位

时间:2021-10-02 18:31:09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新课程语文的人文性定位

[align=center]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应该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感知、理解、记忆、判断等智力因素的发展,更应该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发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小学教育真正优化成素质教育。

新课程语文的人文性定位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人文性  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一直被摆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十分讲究语言结构、词语特性、语法修辞等的学习,使语文学习趋向于严谨、准确而失去生机。

  小学教育是一个人整个受教育生涯的基础,而语文教学又是整个小学教育的重点。因而,改进小学语文教学,发扬小学语文的人文性,展现其丰富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底蕴,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新课题。可喜的是,当前时下盛行的素质教育就为我们走出当前语文教学的困境指出了明路:发扬“尊重人格、尊重差异、思想自由、个性解放、自知自律、自主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推进小学语文教学人文化改造,培育自尊自强自立的有独特个性、有完善人格、有创造精神、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

   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克服重智育轻美育的倾向,注意发挥教材美学方面的教育价值,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陶中,通过情感与认知的多次交互,使学生的情操得到不断的升华,以知促情,以情知理,建构学生完善的精神世界。因此,在教学语文教育中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一、使学生的思想融合于文本

  情感是作者创作的灵魂。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去探索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捕捉作者熔铸于作品中的情与意,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即思想与文本的融合,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感悟的目的。

  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领会作者的情感。诗人臧克家说过:“一文未成,多次痛哭,要写出感人的文章,自己一定要先感动过。”同样教一篇课文,要使学生感动,教师必须先被感动。正所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的创作激情,与作者同欢乐、共忧患。

其次,在教授过程中,教师应以饱满的教学激情去感染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教师、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上课之始,教师可以以一段抒情性的导语将学生带入授课所需要的情感氛围。接着,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并且指导他们有感情地读,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通过声音表达出来。然后创设情境,以境入情,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最后提问,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情感体验。最终达到深入理解课文,培养感悟力的目的。

二、让语文课堂成为情趣的栖息地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是兴趣的诱因,它使人的注意、感知、思维倾向于某一对象,促进智力的更好发挥。所以,教师应当充分发掘课文的情感因素,营造情感氛围,使课堂的教与学笼罩在一种富有情趣的氛围之中,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这样,学生身上所蕴含的学习潜质就会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