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移情与散文阅读

时间:2021-10-02 11:35:48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移情与散文阅读

[作者]  杨开果

移情与散文阅读

[内容]

 

中国古典文论历来重视情感在写作和阅读中的能动作用。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知音》)。

散文的突出特点是情与景相交融,因此,散文的阅读教学应围绕这一突出特点展开。

散文教学自然应该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之道”。散文写作教学则应该引导学生运用从阅读教学中悟得的“情景交融之道”以指导自己的写作活动。但那将是另文专谈的了。

散文中的“情”是作者的主观感情,散文中的“景”是客观存在的自然风物。主观的“情”与客观的“景”如何化合为“情景交融”的散文呢?即是说“情”与“景”是经由什么心理活动的中介,才能化合成物态化的散文作品呢?这个中介就是“移情”现象。何谓移情?“用简单的话来说,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彷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59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正是由于这种移情作用,人们才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才会睹物生情,“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然后才能“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陆机《文赋》),才能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文学作品来。可见散文的情景交融是经历了“情感———景物———作品(情与景相交融)”的不同阶段。情感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它由自然景物触发,又附丽于景物,二者化合为散文作品,形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因此,我们的散文教学,就应揭示作者移情过程,这样做,才能使学生不仅明其妙,而且得其道。

1.?情感来自作者。散文中的情感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作者的主观情感来自社会的影响和个人的遭际。尽管情感有时表现为某种超然的心境,或某种微妙的意绪,但其中必然积淀着历史的、民族的、时代的因素。因此在散文教学中,首先应引导学生挖掘出作品的这种“感情背景”。

且看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流溢着淡淡的喜悦,又笼罩着淡淡的哀愁。他想超脱尘境的喧嚣,又超脱不了;他想摆脱烦恼,又摆脱不了。这种矛盾游移的微妙心绪是由何而来的呢?当时大革命失败,蒋介石集团疯狂地屠杀革命者,白色恐怖遍于全国。作者对于这种政治空气唏嘘感应之,产生了“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徨”的矛盾心境。诚如朱先生的夫人陈竹隐女士所说:“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回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徨徨然’。但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采取逃避的办法”(陈竹隐《忆佩弦》,见新文学史料1978年第一期)。《荷塘月色》中扑朔迷离的情思、氤氲朦胧的氛围,正是作者这种彷徨游移的矛盾心境的曲折反映。又如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中表达的萦心绕魂的缕缕乡愁,也是他迁居香港之后,对故乡风物、故乡父老、故乡人情的深切怀念的表现。日本作家壶井荣的《蒲公英》中抒发的对和平生活的依恋之情,对战争灾难的痛绝之意,也正是作者从自己亲身经历中产生的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的自然流泄。如果我们弄清了诸如此类作家的“感情背景”,对作品中所体现的感情也就容易理解了。感情背景是理解作品的钥匙。

2.?情感附丽于景。情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