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高考文言文翻译透析

时间:2021-10-31 16:21:04 高考辅导 我要投稿

2007高考文言文翻译透析

  【高考透析】

2007高考文言文翻译透析

  高考考试大纲中明确要求考生能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江苏的考试说明作了更详细的解释:“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文言文翻译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手段,可以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了文章的内容,从而看出他们阅读文言文的真实水平。其实,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的考查,实际上是对考生文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

  07年高考的19套试题中,除北京卷外,其他18个省份都考到了文言文的翻译。另外,北京、辽宁、浙江、广东四省考到了文言断句。翻译的分值由6分到10分不等,其中大部分省份的分值在9分以上。总体看来,文言翻译的总体难度有所降低,但是对重要字句的翻译要求却明显提高了。

  【试卷解析】

       

  各个省份文言翻译的评分标准虽然不尽相同,但基本原则却是一致的:即句子大意+重点字词句。不管哪种评分标准,文言的字词句总是采分的重点,同时也是翻译的难点。现将今年翻译中出现的文言重点整理如下:

  一、词类活用

  『高考真题』

  安徽卷:(1)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湖南卷:(2)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江苏卷: (3)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

  全国Ⅱ卷:(2) 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

  福建卷: (2)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上海卷:(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山东卷:(1)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

  『试题解析』

  安徽卷:“宝”是名词作状语,翻译为“把它当作珍宝一样”。

  湖南卷:“从”是使动用法,翻译为“使…跟随”;“衣”是名词作动词,翻译为“穿着”。

  江苏卷:“死”是为动用法,翻译为“为…而死”。

  全国Ⅱ卷:“利”是意动用法,可理解作“以…为利”,翻译为“认为…有利”。

  福建卷:“平治”带使动用法,翻译为“使…太平”。

  上海卷: “异”是意动用法,可理解作“以之为异”,翻译为“认为…与众不同”。

  山东卷: “异”是意动用法,可理解作“以之为异”,翻译为“对…感到奇怪”。

  友情提醒

  在文言句子中,词类活用现象比较普遍,主要有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等。翻译时要能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二、文言特殊句式

  『高考真题』

  湖北卷:(1)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

  江西卷:(1)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

  辽宁卷:(2)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

  山东卷:(2)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

  (3)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上海卷:(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试题解析』

       

  湖北、江西、上海今年的翻译中都出现了介词结构后置句,应该将后置的定语提前翻译;辽宁和山东考到了宾语前置句,需要把前置的宾语还原;另外山东还考到了被动句,翻译时要体现被动意味。

  友情提醒

  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主要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几种类型。翻译时要能正确辨认,才能翻译到位,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三、古今异义

  『高考真题』

  江苏卷:(1)刘公(刘牢之)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

  (2)晦(谢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

  广东卷:(2)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

  湖北卷:(2)公至,彞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

  『试题解析』

       

  “去”应作古义“离开”译;“设备”是“设”和“备”两个词,应译为“设置防备”;“德”应作古义“感激,感恩”译;“走”应作古义“跑”译。

  友情提醒

        

  文言翻译中,古今异义现象也是比较普遍的,应当多注意把握这些词的古代意义,才不至于把意思搞错。

  【得分攻略】

  得分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在做翻译题的时候应能尽量翻译准确、到位。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整体把握句子

  要想翻译正确,必须要对此句前后的几句话全面理解。能整体把握句子的大意,对于正确翻译全句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在文言文翻译中,所选句子除一两处字句外绝大部分都是比较容易理解和翻译的,所以我们在做题的时候,应首先把握这一部分简单的语句,在此基础之上,再来推敲其他重点字词的意义。而且,在评分标准中,句子大意正确一般都有相对应的得分。能够将句子的大意翻译出来,在得分时也会有一些收获。

  二、关键字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

  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例:全国Ⅱ卷(2):“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这里面的“期”字就是本句的关键词。轻率地把它译为“约定、日期”是讲不通的。仔细看原文,这一句是表示契丹的期待。“期”翻译为“期待、希望”就符合语境了。

  再如安徽卷(2):“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这里面的“特”是理解句子的关键。结合上文的“不是真能爱好古物”,“特”就不能理解为“特殊”等义项,而应该理解为“只不过”,下句可以翻译为“只不过与平庸世俗的人趣味相同罢了”。

  三、遵照原文的语境、语气

       

  在文言文翻译中,有些部分常常要遵照原文的风格翻译,否则要么辞不达意,要么损害文意。这就要求在操作中尽可能将这些部分予以保留。

       

  例:重庆卷(1):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

  该句中的“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应当翻译成“何况陛下深居皇宫禁地呢?”。“况”不能译成“况且”,虽然二者都表递进关系,但“况且”语气较轻,“何况”语气重,有时还带有反问语气。从上文的“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可以看出,这里的“况”要翻译为“何况”。

  四、注意典故的使用

  古人好用典,遇到典故,大家较熟的可以直译,生僻的就要充分合理地译出它的含义。

  例: 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诸人咸共叹之,曰:“① 年少,一坐之颜回。” 仁祖曰:“ ②坐无尼父,焉别颜回?”(《世说新语》)

  要求翻译的两句中出现了大家熟知的孔子颜回师徒的典故,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典故交代出来。可译为:①少年,是座上的颜回呀。②座上没有孔子,怎么能区别出颜回呢?

  

  【误区举隅】

       

  在做翻译题时,我们同学往往容易犯一些错误,主要有: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

  2、古义当今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用今义译古义。

  3、字词翻译不到位。

  这主要是指实词、虚词翻译不够准确。实词应尤其注意它的一词多义现象,挑选最恰当的义项进行翻译。虚词也应注意它的不同用法,尽量翻译准确、到位。

  4、 随意增删句子的成分。

  在翻译时,有的同学可能会增删句子的成分。在具体操作时,我们应能分清哪些是省略句,需要适当的添加成分;哪些是不需要翻译的语气词或辅助成分,可以不翻译,切不可随意增删。

  5、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些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以上种种误区,在翻译时应尽量避免。

  【积累精要】

  1、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考试说明》中规定了120个)的意义和用法,包括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专用名词和习惯用语、通假字、多义词、偏义复词等,识记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官员的升降、地理知识等)。

  2、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但不是孤立地去死记硬背,而是要在具体的语境中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

  3、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固定词语、固定句式)和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积累时,要记例句,绝不能脱离语境去孤立记忆。只要你能记住例句,能准确翻译例句,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还是文言句式、固定结构,都能准确理解和记忆。

  综上,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完全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