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17 08:44:57 小学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精华【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精华【5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授课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会。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春天的美景。

  教学重点:

  会认、会写生字,感情诵读。

  教学难点:

  体会春天美景。

  教学类型:

  精读课。

  教学准备:

  挂图,录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孩子们,冬天过去了,春姑娘又一次悄悄地向我们走来,你们看!(出示挂图)生:仔细观看

  2、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答(略)

  3、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美丽的鲜花,嫩绿的小草,大自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让我们一块到课文中去“找春天”吧。

  4、板书课题:找春天

  二、初读课文,合作识字

  1、自由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生:朗读圈点。

  2、出示生字,请小朋友们想想办法,怎样记住生字和它们交上朋友。

  生:小组讨论,同桌互教。

  3、刚才小朋友们学得可真棒呀,现在请大家看生字,你最会学哪个字?怎样记住它?生:我会认“躲”、“身”和“朵”组合起来就是“躲”,生齐读“躲”。

  4、师演示“躲”,拿一朵小花藏在身后,让学生猜一猜。

  生:做动作,演示“羞”、“遮”、“掩”、“探”、“触”。

  5、真棒,你们的办法可真多呀!现在请一位小老师再教大家认认这些生字。

  6、师指名认读。

  三、细读课文,感知发现。

  1、春天在什么地方呢?你们听(师范读或录音范读)。

  2、孩子们找到的春天多美呀!请大家再读读,读读后说说课文中的小朋友发现了什么。

  3、齐读课文,教师评价。

  生:交流合作质疑(略)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读中悟文。

  (过渡:同学们,通过我们留心观察,发现春天来了,大自有很大的变化,你认为课文中的哪句话让你知道春天真的来了)?

  生:如,“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2、“探出头来”是什么样子呢?做做动作,那小草探出头来是什么样的呢?

  生做动作

  3、多可爱的小草呀!谁再来读读?(指名读)

  4、把疑问的语气读出来。

  5、课文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吗?请找出来读一读。

  6、谁来表演?(出示4——7自然段)

  生:举手表演

  7、真棒,让我们来夸夸他。

  全班读:我们看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

  三、强化感受,升华感情。

  1、是呀,美丽的春天来了,面花盛开,百鸟争鸣,泉水叮呼咚,花香扑鼻,柳枝柔柔,溪水凉凉。春天真是无处不在呀!

  2、请小朋友们把你找到的春天向大家介绍。

  3、请一位小朋友讲讲他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4、小朋友们,你们找到的春天可真美呀!

  四、本课小结:

  春天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已经轻轻地来到我们的身边,让我们用优美的词句来赞美它吧!]

  五、板书设计:

  1找春天

  出门找春天

  春天的样子

  六、课后反思:

  从内容上来说,本文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了春天的到来,孩子们在读课文时,充分发挥了想象力,体会春天万物更新,生机勃勃的景象。

  刚到春天,孩子们对春天充满了好奇。在本课学习时,我充分发挥了朗读的功能,孩子在朗读中体会春天的美好,效果很好。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学习苗苗关心,帮助他人的品质,养成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感受文中散发的浓浓的亲情;懂得关心长辈,学会体贴长辈。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新朋友,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老师拉开窗帘阳光进来)看他是谁?(阳光)你们喜欢阳光吗?阳光会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你给别人送过阳光吗?有一个小女孩要给别人送阳光,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5课《送阳光》。质疑题目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词,读通句子。

  2.同桌互读、互相纠正(生字认识,标出自然段)

  3.指名读,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过多种形式的读,从读文中让学生感受,苗苗对奶奶的关心。)

  三、细读,感悟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体会苗苗要给奶奶送阳光的原因,让学生从苗苗身上知道应该如何对待老人。)

  体会:念叨的含义,说明了什么

  2.指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一生把“不能”读得较重,还皱着眉头)

  3.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

  重点指导①苗苗沐浴在阳光的情景。阳光是什么样的?(阳光照耀着大地,大地沐浴着灿烂的阳光)你觉得阳光美吗?阳光这么美,你能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吗? 指名读、男生、女生读。

  ②当苗苗看到裙子里充满阳光时会怎么想,然后又是怎么做的。

  “一……就……”说明了什么?用“一……就……”说句话。

  比赛朗读:苗苗想的那句话(读出苗苗强烈急迫的心情

  4.指导学生阅读第四自然段

  苗苗把阳光带回家后发生了什么?苗苗包得严严实实的阳光怎么没有了呢??

  “严严实实”是什么意思?(生答)你会象这样说一个词吗?老师给你一点提示:出示“干净”“整齐”指导学生扩词。

  苗苗把阳光丢了,心情怎样啊?(难过,生读)文文一开始多高兴啊,满心欢喜地给奶奶送阳光,可是,阳光不见了,苗苗的希望落空了,苗苗急得要哭了。谁再来读一读。(生读)是啊,奶奶晒不到太阳了,文文哭地多伤心啊!同桌互相读一读,感受文文心情的变化吧!(同桌互读,体会文文的.心情

  5.奶奶为什么说没有丢?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设计意图:体会:苗苗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奶奶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想苗苗学习,做一个孝顺老人,乖巧懂事的好孩子)

  6.回归全文:朗读(全体学生)

  四、拓展延伸

  1.通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2.你以后会给别人送“阳光”吗

  五、总结

  只有我们心中有阳光,才能给别人阳光,希望同学们能做个有爱心的人,把阳光撒满世界,让这个世界充满爱。

  板书设计:

  送阳光

  奶奶 :病重 想要阳光

  苗苗:送阳光 阳光不见了 已经送进了奶奶的心里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体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体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交流带“鼎”字的词语

  1、老师示范写“鼎”字,请学生注意字形、笔顺。

  2、说说带“鼎”字的词语。

  (三足鼎立、一言九鼎、鼎力相助、鼎鼎大名、人声鼎沸)

  二、 认识“鼎”,引入新课

  1、谁知道“鼎”是什么?“鼎”是什么样子的?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世纪宝鼎“,这是个怎样的宝鼎呢?

  三、 初读课文出示课件

  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读,注意纠正读音,指导读好难读的`长句子。

  3、说说初读课文后知道了什么。

  四、 重点读第二自然段,了解世纪宝鼎的样子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对照图画,想想世纪宝鼎的样子,有读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2、提出不懂的语句,互相交流怎样读懂。

  五、 练习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对世纪宝鼎的赞美

  六、 布置作业

  把带有生字的词语写一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出示课件,请学生指导图介绍世纪宝鼎的样子。

  2、课文除了写宝鼎的样子,还写了什么?

  二、再读课文,理解赠送宝鼎的意义

  1、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同桌互相议议。

  2、讨论交流。

  重点弄懂“鼎“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中国赠送宝鼎表达的美好祝愿和希冀。相机引导理解“鼎志昌盛”“龙兆吉祥”“它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希冀”等词句。

  3、练习朗读第三、四自然段,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

  三 、浏览课文,领悟表达方法

  提出要求后,让学生自己浏览,体会,然后相互交流。

  交流时,鼓励学生的点滴体会和发现。如介绍鼎的样子,条理很清楚;用数字写了鼎的高,还介绍了它的象征意义;许多词语,句子写得精练,表达了中国人民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共同心愿等。

  四 、练习模拟赠送宝鼎

  1、同桌两人互练,一人作为中方代表,一人作为联合国接收礼物的代表。先共同商量,互相该怎么说,再练一练。

  2、请几组上台表演,共同评议;介绍是否准确,语言是否得体。

  五、综合练习

  假如让你代表中国向联合国赠送这一世纪宝鼎,你会怎样介绍?小组之间互相说说,然后汇报。

  六、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抄下来。

  2、为2008年奥运会设计一个吉祥物并写200字左右的简要说明。

  【板书设计】

  23 世纪宝鼎

  一、总写中国赠送世纪宝鼎

  二、具体介绍宝鼎的外形、结构、象征意义

  三、总结赠送世纪宝鼎的伟大意义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1、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采用词串形式识字的课文。课文围绕夏天,将12个词语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成行,隔行押韵,分别介绍了夏天特有的气候、瓜果、昆虫、花卉,易于诵读。课文配有插图,为学生了解夏季特点和识字识词创设了情景,使学生识字识词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极富生活气息和童趣。

  2、学习目标3、:

  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掌握“了”这个多音字的两种读音。认识两个偏旁。

  观察图画,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借助图画上描绘的事物去理解字词。

  了解夏季的特点,积累词语。

  4、教学重点:

  1、了解夏季的特点,2、积累词语

  3、掌握生字的字形。

  5、教学难点:

  认真书写、积累生字;掌握“了”这个多音字的两种读音。

  6、教学准备卡片、挂图、图片

  7、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观察图画,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借助图画上描绘的事物去理解字词。

  2、了解夏季的特点,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指导谈话看图

  同1、学们,2、你们见过刮台风、下雷雨的.情景吗?想看看吗?

  3、播放有关资料或图片,4、说说“台风”“雷雨”和“春风”“春雨”有什么不同,5、什么季节会有这样的景象。

  6、夏天还有许多好吃的水果呢!出示挂图,7、观察说话,8、图上画了哪些人在干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读词语生字

  自读词语,读准字音

  小组读

  出示词卡,检查正音

  用“夏、台、桃、瓜”口头组词

  三、指导诵读

  教师范读,生评议跟读

  四、人小组读

  指读

  注意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实物的样子,读出节奏和韵文来,要避免唱读、顿读。

  四、指导写字

  学生看笔顺图,记忆生字笔顺。

  请说说“夏、梅”的笔顺

  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

  指导写字,重点指导“夏、瓜”

  学生描红,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掌握生字的写法,了解两个新偏旁。

  教学过程:

  1、复2、习导入

  组长带同学复习生字词

  开火车认读老师罗列的生字

  比赛读课文

  3、学习写字

  认识新偏旁

  认识虫字旁和雨字头,找出带有这两个偏旁的字,读读。

  学生看笔顺图记忆生字笔顺。

  重点反馈“桃、蛙、荐”的笔顺。

  学生描红、书空,播放轻音乐。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材简析】

  读着课题,浓郁的桂花香气便在鼻翼唇齿间弥漫,纷纷扬扬的桂花香雨在脑海眼前散开,引发了多少美好的遐想,读着课文,和作者一起沉浸在童年的美好回忆中,喜欢桂花的迷人香气,难忘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也就理解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又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渐渐的,作者的思乡情便也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溢满字里行间,也久久萦绕在我们的心头,且引得我们浮想联翩。

  怀念家乡的纯朴情感,留恋童年的纯真童趣,这些情感都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舒缓,在娓娓道来中透露出作者丰富而真挚的情感,给人以美好的享受和情趣熏陶。

  【设计理念】

  桂花是芳香的,桂花雨是美丽迷人的,而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更是令人难以忘怀的记忆。虽然阵阵桂花已如雨般摇落了,美好的童年时光也已一去不复返,但对童年的怀念、对家乡的思念却是永远也抹不去的。就让我们在作者回味摇花前的期盼,摇花时的快乐,摇花后的喜悦中,一起重温段美好的时光,体验那种美好的情感。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方面是为了继续培养学生分清文章主次的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对自己的童年生活、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或者回忆自己的儿时趣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

  【教学过程】

  一、联系上文,激发情感

  学习了上课《梅花魂》,透过一位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唐诗宋词的喜爱,尤其是对一幅墨梅图的分外爱惜,以及对孩子的谆谆教诲和殷殷期盼,深深激起了我们的爱国之情。下面,老师带来了王维的一首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里面也提到了梅花,它表现的又是怎样一种感情呢?

  (出示诗歌)

  学生自由吟诵诗歌,交流体会。

  小结:

  诗人漂泊他乡,通过心系家乡窗前的梅花,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而在不少文章中,通过对某样事物的描写同样能传达人物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桂花雨》,聪明的同学们一定猜出了课文主要写的是──桂花,那它又表达了什么感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结合所学课文和已有的知识积累,迁移学习方法,自主阅读,自行体会,能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初读课文,体会情感

  学生带着阅读任务,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借桂花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并划出有关词句。

  反馈交流:

  1、“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2、“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

  3、“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4、“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从这些句子,体会到课文表现了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精彩的课文是生活的缩写。对它的直接造访和叩问就是一种极大的幸福。学生直奔课文的思想情感,整体把握了课文的主旨。

  三、赏析课文,领悟写法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并把自己思考的结果与小组的同学交流,听听小组同学的意见,如果意见不相同,互相讨论讨论。

  交流:理解全文内容可分为三部分,主要写了“摇花乐”这件事。

  ⑴ 第一部分介绍桂花开放的时间,描写桂花树的样子: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这句话说明桂花树样子很一般。)

  “不开花时,只是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也得仔细地从树丛里寻找那些细小的花。”(这句话描写了桂花树的叶子和花朵,表明桂花并不鲜艳,也不够明显。可是,就是这种普普通通的树,不显眼的小花,它的香气却“真是迷人”。)

  ⑵ 第二部分具体地回忆了家乡院子里桂花开放的情形,细致地描写了“我”和母亲摇桂花的情景。这一段文字写了四层内容:

  ① 桂花开放,母亲担心台风刮来。

  ② 桂花盛开,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理解“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盛开时香飘十里的情景,可以形成生动的画面,培养学生想象说话的能力,更好地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爱恋。)

  ③ “我”帮母亲摇桂花的情景:

  A、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B、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C、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D、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引导学生多读几遍课文,再画出有关描写摇花乐的句子,然后一边读一边结合课文插图想象摇花乐的情景。这些情景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体验进行想象。如,学生可能有淋雨的经历,雨丝飘落在头发、脖颈上的感受与课文中“桂花雨”的飘落有相似之处。可让学生由雨及花,想象桂花飘落在身上的情景和感受。还可以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人物的内心感受。

  ④ 摇落的桂花有的可加在茶叶中泡茶,有的可用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在这一部分中,“我”对桂花的喜欢,母亲的担心,“我”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摇桂花时的欢乐,这些情感应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用适当的语气、语调表达出来。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比如,选择一两处作示范朗读,或者请学生范读,再作评议。

  ⑶ 第三部分描写了杭州一座小山上的桂花,将它与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相比较,再一次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① 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自由发言)

  交流体会: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②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2、老师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一篇好文章,如同一幅好画、一坛好酒,需要细品,才能品出它的美、它的味,它的情,才能真正的拍手称妙。师生共同品读、赏析、比较,想象,实现美文美读、美悟、美育。

  四、感情读文,深化情感

  五、句式练习,加深体会

  杭州的一处小山全是桂花,香飘十里。而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可仿照这个句式,让学生说说,以便他们对母亲的话有更具体的感受,如,这里的环境真好,母亲会怎么说?这里的生活真舒适,母亲会怎么说?……从而体会到母亲表达的是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扩散思维,激发情感,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难点的理解,更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感悟生活的能力。

  六、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板书设计】

  怀念童年 介绍故乡的桂花

  回忆“摇花乐”的情景

  思念故乡 再忆童年往事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语文小学教案01-12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小学语文》教案01-26

小学语文老师教案小学语文教案10-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1-11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2-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02-04

小学语文《泉水》教案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