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建构认知张力,优化课堂教学

时间:2021-10-01 19:48:25 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建构认知张力,优化课堂教学

建构认知张力,优化课堂教学

武进区前黄初中 万永良

建构认知张力,优化课堂教学

何谓课堂教学?就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不同的学习效果。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对学习效果、课堂教学的行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建构教学上的认知张力对课堂教学的促进及其优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到底什么叫认知张力呢?其实就是指在认知活动中,由主体(师生)和客体(学习材料)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各种思维结构与方式,即思维的立体网络。客体在主体的作用下、探究下,能使这种立体网络发挥出最大效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从而获得比较稳定的、高级的认知效果,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那么如何建构认知张力呢?

一、主客互动是建构认知张力的条件

教学中的认知,是主体获取客体,也即学生获取学习材料的知识和内在联系的基本能力。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认知活动中的主体因素,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下、引导下,获取数学知识与技能,形成相应的能力,发展智力。这是主体活动中的“合目的性”。学生在整个认知活动中,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能动的。这种主动性、能动性,使其认知活动中可以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并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扩展思维空间,积极深入到学习材料的意义、结构及本质特征的探索中去,不断获得认知成果,进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种“展开”、“探究”的过程,正是认知张力的过程。因此,主体性是认知张力的决定性因素。

认识的客体——学习材料,则是认知张力的必要条件,它以“合规律性”的原则呈现。新的教材改变了过去教材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传递轻学生参与的滞后模式,增加了动手操作与思维探究的材料,增加了知识回顾与思考,这种材料的增加无疑使学生的经验知识与逻辑数理知识得以增强,使主体认知客体所获得的经验知识处于一种有序、渐进的状态,使其同化、顺应的能力大大提高,从而促使学习材料大大地张开了认知的空间。

例如:在《去括号》一节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去括号的必要性并掌握去括号的方法和依据,我给出了如下的学习材料:

提出问题:

(1)按上图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搭2个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搭3个正方形呢?如果搭x个正方形呢?

学生运用学具通过交流、讨论得到了搭x个正方形由于认识的角度不同,得到了形式不一的结果,需要火柴的根数分别为①4+3(x-1)②x+x+(x+1)③4x―(x―1)④3x+1

(2)这些结果形式不一样,其实质一样吗?都为3x+1吗?你能解决吗?

通过上述材料的使用,既有学生外显的认知活动,又有学生以观念形态进行着的内在的思维活动,同进又带动主体以积极的情感、意志,主动地探索,科学地认知,从而使认知的张力在主客互动中形成。

二、师生互动是建构认知张力的源动力

新的课程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其实质是师生间的交往互动及其共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例如,在《中位数、众数》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中位数在现实中的应用性,我出示了如下的问题:

某车间为了改变管理松散的状况,准备采取每天任务定额,超产有奖的措施提高工作效率,下面是该车间15名工人过去一天中各自装备机器的数量(单位:台)6、7、7、8、8、8、8、9、10、10、13、14、16、16、17,管理者应确定每人标准日产量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