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曲美他嗪联合磷酸肌酸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

时间:2021-12-13 11:36:11 医学论文 我要投稿

曲美他嗪联合磷酸肌酸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

作者:卢书光,胡郁刚    作者单位:(广东省潮安县庵埠华侨医院,广东 潮安 515638;2.广东省潮州市潮州医院,广东 潮州 521011)

【摘要】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磷酸肌酸联合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效果。方法: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62例,分为曲美他嗪联合磷酸肌酸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观察治疗前后心率(HR)、血压(BP)变化,多普勒超声测量治疗前、后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直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直径(LVEDD)以及心功能变化。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行静息心电图检查,了解缺血性ST-T改变。结果:治疗后曲美他嗪联合磷酸肌酸组心率(HR)、左心室收缩末直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直径(LVEDD)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左室射血分数增加(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结论:冠心病心力衰竭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的同时联合应用曲美他嗪、磷酸肌酸治疗具有显著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关键词】  磷酸肌酸;曲美他嗪;冠心病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预后不良,因而受到临床重视。CHF是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心肌梗死,血液动力负荷过重,炎症)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供血功能低下。近年来随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及醛固酮拮抗剂应用,CHF药物治疗取得前所未有进展,患者死亡率住院次数及生活质量都明显改善。近年来代谢治疗逐渐成为缺血性心力衰竭新研究的方向。在心肌能量产生、供应、利用和贮存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均可导致心肌收缩减弱从而导致CHF。以极化液为代表代谢类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作用已被否定,而曲美他嗪、磷酸肌酸作为新一代新改善心肌能量代谢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笔者通过在常规应用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同时,联合应用曲美他嗪和磷酸肌酸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并与常规疗法进行比较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观察2007年10月~2009年10月本院住院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例62例,男34例,女28例,年龄53~75岁,心功能Ⅱ~Ⅳ级(接NYHA标准分级),其中稳定型心绞痛22例,不稳定心绞痛24例,陈旧型心肌梗死16倒;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低血压(收缩压<85 mm Hg,1 mm Hg=0.133 kPa)、休克、严重心律失常、严重电解质紊乱未纠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联合应用曲美他嗪、磷酸肌酸组)32例,对照组30例(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组),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体重、心功能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常规应用利尿剂、ACEI、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硝酸酯、他汀类及抗血小板药物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曲美他嗪20 mg,3次/d,使用磷酸肌酸钠1 000 mg加入5%萄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合并糖尿病者则加用胰岛素拮抗)。1次/d,连续治疗2周。疗程均为2周。

  1.3 观察指标:密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及体征变化,观察治疗前、后心率(HR)、血压(BP)变化,多普勒超声测量治疗前、后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直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直径(LVEDD)以及心功能变化。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行静息心电图检查了解缺血性ST-T改变。缺血性ST-T改变主要以静息心电图为判定依据。显效:静息心电图可见ST段下降或T波倒置等缺血性改变恢复正常。有效:下降ST段回升1.0 mm以上,或主要导联T波倒置幅度减小50%以上或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检测治疗前、后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及尿常规观察其不良反应。

  1.4 疗效评定标准:心功能改善Ⅱ级为显效,心功能改善I级为有效,心功能无改善或恶化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经2周治疗后,治疗组32例中显效22例(68.75%),有效6例(18.75%),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30例中显效13例(43.33%),有效6例(20.00%),总有效率为63.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2 两组治疗后观察指标比较:经过2周治疗,2组治疗后心率(HR)、血压(B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直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直径(LVEDD)等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表1 两组2周治疗后各项指标变化

  2.3 两组治疗后缺血性ST-T改变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改善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显效16例,有效22例,总有效率为90.6%,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为73.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两组患者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改善情况(例)

  2.4 不良反应:治疗组中有2例用药后出现反酸,自觉恶心、上腹部不适等胃肠道症状外,对照组有1例用药后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外无其他不良反应,均继续用药后症状自行消失,未观察到其他不良反应。所有患者都坚持全程用药,无中途停药者。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有临床意义的实验室检查异常改变。

  3 讨论

  近年来在缺血性心肌病治疗中,人们在常规应用硝酸酯、他汀类及抗血小板药物及利尿剂、ACEI,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纠正心功能不全同时,已逐渐意识到治疗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改善心肌能量代谢药物的重要性。冠心病心肌缺血引起心肌细胞供氧明显下降,经有氧机制合成ATP水平下降,功能受损使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尚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