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高考政治新增内容复习指导-政治试题

时间:2021-10-06 11:52:51 政治试题 我要投稿

2005年高考政治新增内容复习指导-政治试题

                          2005年高考政治新增内容复习指导

2005年高考政治新增内容复习指导-政治试题

      对比2004年高考政治考试说明,考点变化主要集中在经济常识和哲学常识部分,政治常识变化较小。时事政治部分要求掌握2004年4月至2005年3月的国内外重大时事,并要求掌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第一部分 经济常识

  变化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部分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为“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一变化更为侧重在实践中坚持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要求。

  在复习时应把握以下几点: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不会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理解这一知识点还应与哲学常识中“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联系起来。

  2.注意几个“不等于”。一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等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二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不等于“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三是“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等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地位平等”不等于“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平等”。

  3.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4.要明确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必然性,特别强调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是由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所要求的。5.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从近年来的高考来看,这一考点是高考重点,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都经常涉及到。主观题多以图表材料、数字材料题出现,围绕这一考点创设情景,全面考查考生阅读、理解、分析、比较、综合等方面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

  第一,全面吸收材料所提供的信息。

  第二,对材料进行现象上的概括,指出属于哪一类的现象,要力求到位。

  第三,运用联系的方法,找出这些现象间的联系。

  第四,透过现象看本质,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具体措施。

  变化二:新增“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是重大的理论突破,对于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对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完善。

  在复习时应把握以下几点:

  1.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就是依据各生产要素在再生产过程中发挥的效能,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生产要素具体内容包括:资本、土地、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其中资本、土地、劳动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这里应注意选择题,往往要求考生能够把它们正确区分开来。

  2.要明确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必然性。

  第一,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由我国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符合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的要求。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总的来说比较低,而且发展得很不平衡。这种不同层次的生产力,决定了我国必须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既然作为生产过程前提条件的生产要素归不同所有者所有,相应地,按投入于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的贡献进行分配,也就成为发展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尊重价值规律的具体体现。

  第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于要素所有者而言,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有利于激励要素所有者投入的积极性,更多地积累资本和有效地使用资本,也有利于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提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促进生产发展。

  3.要明确强调“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的体现。

变化三:新增“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要明确在宪法中进一步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保护私有财产权有着密切联系。保护私有财产权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前提,只有承认和保护私有财产权,才能产生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这对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推进依法治国。

  保护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对于保障和实现公民的权利具有重要作用。宪法规定:国家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规范和制约公共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私有财产为公民权利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使公民有条件、有能力运用自己的权利制约和监督公共权力,进而推进依法治国。

第三,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变化四:“企业和劳动者”部分新增“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这一知识点是高考重点,考查能力要求多样化,高、中、低三个层次都有可能考查。试题形式既有选择题,又有主观题。选择题多考查股份制的性质、作用、与公有制的关系。主观题往往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结合起来进行考查,背景以观点、材料为主,材料又多以图表、数字材料为主。

  为什么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呢?这是因为:

  第一,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元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实行股份制有利于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

  第二,股份制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姓“公”还是姓“私”,要看它所从属的社会基本制度的性质,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中,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变化五:“产业和劳动者”部分新增“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就是“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侧重于从政治常识角度考查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就业问题,从经济常识角度考查如何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特别要注意扩大就业的根本之策是通过发展促进就业以及发展第三产业与增加就业的关系。

  变化六:“银行和储蓄者”部分新增“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道德经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两大基本方略。打造诚信社会,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把握这一知识点,应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信用与货币的支付手段、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遵守职业道德、银行的信用中介作用、遵守市场交易原则、以德治国等等之间的联系。另外还需掌握诚信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建设诚信社会等。第二部分:哲学常识

  

     第二部分:哲学常识

    

         辩证法中的变化

  1.将“必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更改为“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一变化实际上扩大了对联系的考查范围,要求考生不仅要全面把握“联系”的特征,而且要依据联系的多样性,在方法论要求上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联系的观点”这一原理适用范围相当广泛,在复习时应注意与时政热点联系起来,如人民币升值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振兴东北和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能源问题等。

  2.将“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前者侧重于方法论意义,后者侧重于对原理的掌握。这一变化更为直观地要求考生全面把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要求。在复习时应特别注意整体和部分功能不同的三种情形。

  3.“运动和发展”部分删去“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代之以“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这一变化实际上使认知目标的层次提高了,从识记层次提高到理解层次。正是由于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因此“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不仅要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而且在方法论运用上,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4.将“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学会创造性思维”改为“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这一变化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十六大报告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富于创造性,就是坚持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这是与时俱进最生动的体现。由此可见,这一变更充分揭示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与与时俱进的内在联系,提法更为科学化、富于时代性,更具有指导意义。

  认识论中的变化

  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更改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这一变化更为突出了人民群众的地位。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群众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科学的发展观的实质是坚持“以人为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就是群众路线,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因此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在复习时应注意与政治常识和时政热点联系起来,如国家性质、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党的建设、科学的发展观、扩大就业问题等等。

的内部联系”更改为“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第三部分:政治常识

  1.“当代国际关系”部分新增“国际法的概念和作用”。

  这一考点的增加充分体现了当前国际风云变幻的形势。和平与发展虽成为了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少数发达国家仍然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肆意公然践踏国际法,因此要求考生掌握国际法的概念和作用符合时代的要求。

  2.“当今时代的主题”部分中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改为“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这一变化符合辩证法,提法更为科学,内容方面没有多大变化。

  总的来说,在复习备考时应充分注意以下几点:1.重视基础知识,扎实过好理论知识关。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准确、系统、灵活。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要掌握重要考点,突出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

  2.注意教材变化,跟上形势发展。对应届高中毕业生来说,高一、高二学的《思想政治》课内容,不少已发生重大调整。因此,考生应在老师指导下,按党和政府提出的新精神和新版教材,调整补充复习内容。

  3.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高考政治试题多年来一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凸显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考生平时要关心时政,注意观察社会问题。

  近年来的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有:党的建设、“三民”(为民、利民、富民)问题、“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环境、资源、人口”问题、政治文明建设、弘扬民族精神、社会保障、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祖国统一、经济全球化、我国的宏观调控成就和外交成就等。随着社会发展和形势变化,这些问题的命题角度和侧重点会有变化,但所依据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不会有多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