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在差异中寻找位置-保育员自我角色的再思考和再认识

时间:2021-10-06 08:59:25 幼教之友 我要投稿

在差异中寻找位置-保育员自我角色的再思考和再认识

(成都市市级机关第三幼儿园  任敏华)

 

  园本研究中,我们让保育员观摩教学活动中的配教现场,记录配教的常态,指导保育员以配教老师的站位、干预孩子的介入时间和方法以及协助教师的策略为观察核心,系统地反省保育员日常工作的配合状况。这一过程中,让她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真正协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以一次教研活动为例,与大家交流和分享。

   

  观摩实录

   

  二班的全体幼儿围坐成半圆。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语言活动《太阳公公》,而保育员在幼儿身后若无其事地走动或站立。活动过程中,保育员有四五次走到个别幼儿身旁提示他们坐好,上前协助教师操作教具一次。但从活动开始至结束,保育员始终站在全体幼儿身后。

  教研实录

  参与人员包括管理者1人、保育员5人(下文中暂由A、B、C、D、E来代指)。整个教研过程一共有两轮讨论。

 

  第一轮:

 

  管理者首先问:“婴二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常态的教育教学活动现场,教师的配合未经修饰,日常工作中你们的配合也和她们一样吗?这样做是否合适?”

   

  所有保育员表示,自己的日常做法与之相同,甚至有三位保育员反恩“站着并不合适”,还讨论出了合适的做法。

   

  保育员A表示,保育员站在小朋友身后与孩子的距离太远,特别是对婴、小班的孩子而言,坐下来孩子会觉得更亲近。但保育员D认为,坐下来不容易观察到孩子。保育员C建议,可找一个既能挨着个别孩子,又能随时站起来协助教师取放教具的位置。

   

  管理者继续问:“这样的位置在哪里最好呢?”

   

  保育员B:我认为可灵活调整,比如今天的位置就可选择离教师较近的在半圆形一端的第一个座位,既可很快协助教师拿东西,又能观察到全体幼儿。

   

  保育员E:平时组织活动不觉得这样站着有什么不好,今天看了活动发现如果保育员就这样站着,确实与孩子有距离,并且手脚不知该怎样放!

   

  管理者又追问:“那活动中我们如何才能把握好站和坐的度?”

   

  保育员C:可根据活动自己调整,比如活动是坐下进行的,那我们可坐下指导孩子;如果是跳舞等,那我们一定得站在他们身边。

   

  保育员B:坐着便于和孩子一起朗读,一起做动作,带着幼儿与教师的组织有所呼应,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

   

  经过讨论,管理者和保育员一起找到了问题:保育员在教学活动中仅仅是秩序的维护者;保育员未参与到活动中,与活动脱节。保教并重是幼儿园教育得以实施的重要条件。通过深入班级教室的观摩、学习和讨论,保育员不仅对如何协作产生了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同时结合日常实践中自己的角色体验,自然产生了“假如我配合今天的活动,将如何做”的设想,开始寻找更适合、更恰当的方法和策略:

   

  配教过程中,保育员根据教师的组织情况,坐下与幼儿一同参与,配合教师作指导。

  

  婴、小班的活动中,保育员既要指导个别,同时要引导全体幼儿朗读和回答老师提问,为幼儿作示范,与幼儿同游戏。

   

  配合中,保育员可灵活选择位置,个别指导和协助教师时,从幼儿或教教师身后进入。

  第二轮:

   

  保育员C谈到,小朋友念儿歌时,保育员走过去叫孩子坐好的次数太多,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好多小朋友都看着她。保育员B同意C老师的观点,活动中如果多次去提醒幼儿坐好,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可用动作、眼神等提示。保育员A认为,保育员可轻轻过去坐在这几个孩子身边,摸摸他们的头,就可起到提示作用。

   

  管理者继续问道:“幼儿在活动中是否必须坐得端端正正?什么情况下,我们需要提示他们,又不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结果出乎意料,认为必须坐得端端正正的保育员一个也没有。

   

  保育员D认为,孩子如果—直都是参与到活动中,比如一直在念儿歌,只是坐得不太端正,这时可以不用提示他,但如果是没有参与到活动中还推同伴的椅子、找同伴讲话就需要提不。

   

  保育员B认为,找同伴讲话也要根据他讲的内容区别对待,如果说话的内容与活动相关,可不用提示,如果无关,就需要提示。

   

  管理者对这些观点表示同意,认为:“提示只是为了让孩子专注于活动,只要孩子是在讨论与活动相关的话题,就应该给予他们适当的表达机会,保育员可仔细地倾听和记录他们说什么,这些记录能帮助老师看到不同儿童的学习过程,从而理解孩子。要配合好老师的活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俗话说教无定法,要配合好教学,既要按教育教学的规律办事,又必须灵活把握和实施,所有做法都要根据现场的情况做出调整。”

   

  保育员E谈到,常态下看活动,看到了很多真实的东西,特别是在讨论后,她对幼儿的行为和生活老师该怎么配教,产生了许多新的想法,比如孩子如果是在参与活动,虽然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但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我们应该观察和记录,为老师提供不同视角的材料。

   

  这轮讨论,大家关注的问题是:学习活动中,保育员如何协助教师建立合理的常规,如何把握介入幼儿活动中的时机。上课讲话等是日常活动中幼儿最真实的表现,对幼儿而言,有意义的学习也许就蕴含和发生在其中,而让人遗憾的是,孩子潜能发展的机会,时常受到老师太多的干预。提高保育员协助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有益于她们解读幼儿的行为,解读幼儿建构知识的方式,给予幼儿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也许这不仅能保证每个孩子学习的有效性,使幼儿获得更多的东西,获取更多的经验,同时也能带动保育员一同成长。管理者和保育员一起总结了介入的方法—直接语言提示法、肢体语言提示法、暗示法,以及两点策略:及时观察和记录个别儿童的学习方式、谈话内容,提供常态下的幼儿行为资料;介入的时间因人而异,指导中不急于给予帮助,根据具体的情况适当处理。

实践反馈

   

  婴二班的保育员在参与研究后再次呈现的活动《大猫和小猫》中,首先和孩子一起坐下来听老师讲故事,听讲中不时对个别孩子竖起大拇指、点点头、摆摆手,用肢体动作鼓励他们安静地听。练习中,她扮成小花猫和孩子共同唱、跳,并观察和记录个别幼儿的表现。当成成小朋友的表演和老师、同伴不一样时,保育员并没有要求他与教师一致,而是记录下他不同的动作,活动后及时与教师交流。整个教学过程情景自然,气氛愉快,较好地体现了保育员专业化的助教过程。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保育员在《比萨超市》等班级生活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以生动形象的示范和熟练的技能,不仅获得了孩子的喜爱,同时丰富了年轻教师的真实生活经验,使自己真正成为了幼儿的好朋友、老师的好助手。

 

  来源:《学前教育》2007.11